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自然景观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作文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文的源泉是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到作文的源泉――大自然中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回到广大无边的农村中去发现积累、提炼素材,丰富作文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关键词:农村 孩子 作文 回归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长久以来,农村孩子们的作文脱离农村、脱离农民、空话假话联翩、虚情假意满纸的情况可谓是司空见惯,一些孩子为了应付老师的作文任务,农村是想象中的农村,笔下的家乡是别人的家乡,老农是作文选上抄来的……这些现象不知道让多少教师头疼,无可奈何。通过分析发现,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就很难抒发真情,进而厌恶作文,害怕作文,这样的作文质量每况愈下,无疑也影响孩子的健康心理。其实,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培养孩子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就要引导他们选择、捕捉熟悉的生活材料,选择他们乐于表达的话题:山坡上的草木,田野里的庄稼;溪水中的渔趣,泥土里的诗情;父母的家常,邻居的和谐。然后指导孩子们进行归纳、提炼,迸发处倾诉的欲望,进而将积累的素材付诸笔端,这样作文就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
一、看农村新貌,素材回归农村
“大自然是学生的绿色课堂”,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它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孩子们写作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写江南水乡之美。在取材中积累素材,在写作中表达真情。
1、田野风光美为我赏。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孩子们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田、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青苗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积累到自己的作文当中,这样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又可以锻炼孩子们捕捉素材的能力,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
2、家乡景观美为我颂。我们的家乡是典型的丘陵地区,这里山多水多,人民勤劳能干,綦江以山为背景,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古剑山、白云观、清溪河、藻渡河、东溪古镇,既有有山峦叠嶂,也有水波不兴,潺潺之声,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石堤埠头,临水之户,古镇人家……这些都是小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孩子们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是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同时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农家新居美为我赞。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给我们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农村家家户户盖上了“小洋楼”、“小别墅”、“四合院”……农家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村孩子要反映家乡发展变化,要实实在在从身边开始深入农村新居采集、了解情况,积累素材,不能走马观花,随随便便,要以小见大,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二、学农艺农技,生活回归农村
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父母开始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在劳动中交流情感,提炼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这样可以避免虚构故事,泛泛而谈,假情假义的作文现象。
1、尝劳动辛苦。对于当今农民的后代来说,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千百年旧思想影响,年轻的父母,往往本着让孩子跳出“农门”的宿愿,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农村孩子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我们通过让他们跟随父母参加家里劳动,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等等,认认真真干一番,哪怕汗流浃背,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并加以提炼,上升到学习农民勤劳纯朴品质的层面上。
2、学农民智慧。作文要善于选材,提炼有特色的材料,写有特色的作文。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创造了特艺特产,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像种桑养蚕、养鱼养鸭、放牛割草、插秧种菜等等这些农活,都有着一套宝贵经验,凝聚着农民的智慧,我们要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提炼作文素材。
3、以劳动为荣。劳动最光荣,现在的农村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志不强。作文中,学生写的“劳动”往往含有水份,有的甚至是抄写别人的。所以写劳动就要让他们去尝一尝劳动,不能任其自由“发挥”,造成作文心理上负面影响,同时要让他们亲手做,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喂鸡、喂鸭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自己喂养的鸡鸭块块长大,对这样的素材的捕捉、提炼,孩子们是非常有兴趣的。
三、问村史家史,情感回归农村
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村史、家史、个人成长史,了解家乡以及家人的过去,收集这些值得记叙的故事,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问农家苦难史,更能珍惜今天。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地主恶霸敲诈勒索,自然灾害,逃难要饭,衣不遮体的生活,……一幕幕苦难历史,一个个凄惨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感慨,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
2、问农家创业史,更加敬重祖辈。农家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刻下了祖祖辈辈农家人的辛劳印记。他们开河、修路、平地、造桥,一块块梯田、一幢幢农舍,一条条水渠,都留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3、问农家荣誉史,更加感到自豪。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和城市的孩子们相比较,无法通过电脑网络、外出旅游对外面的世界进行了解,所以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那么我们就发掘现实资源,让孩子们尽量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听听自家的光荣史,奋斗史,写写自己祖辈的光荣历史,家人的感人之事,从而激起自豪感,付诸习作当中。
真实,是作文的灵魂。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是一个展示真情实感的大舞台。农村景美、物美、人更美,农村的孩子们踏遍自己家乡这块热土,寻找身边的人,捕捉身边的故事,学作文,也学做人,让孩子们能“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心”,让农村孩子的作文回归农村。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鸡冠洞一日游
今天一大早,爸爸就开关着车带着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我盼望已久的鸡冠洞。
随着一声刹车声,到站了。我立刻打开车门跳下车,就迫不及待的拉着妈妈的手往洞里走。进入洞中,我仿佛致身在一个神奇又美丽的世界。洞里灯火辉煌,漂亮极了。钟乳石的样子更是奇形怪状,有的像鱼翁,有的像甲虫,还有的像鲨鱼……这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真是鬼斧神工啊!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那位佛祖了,他挺着一个大肚子,眯着眼,好像是在向五湖四海的游客招手,又好像是在振振有词的念经,好一副大肚迷乐佛的威风。还有那耸立的宝塔,,一层叠一层,一直顶到洞顶,真是威风凛凛。这好像神将李天王的宝塔掉了下来,真是有趣。走着走着,我忽然看到了一个非常神奇的自然景观——石瀑。它远看就像真的一样,可近看才知道这是钟乳石形成的,瀑布一浪接一浪,真是栩栩如生,美丽极了。
叶圣陶先生说:“把教师的要求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是改变教学的最高境界。”这句话生动而全面地诠释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在教学中的意义和重要性。即: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呢?结合教材内容和特点可采用多种方法。
一、创设悟境,激发求知欲
因材施教,创设悟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能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在教学《雾松》这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然后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四大自然景观,并相应出示了四幅相关景观图,请同学猜一猜,哪一幅是雾松美景?其它三幅各是哪三个景观。同学们纷纷争看答题,几乎不费多少口舌就掌握了四大景观的有关知识。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这时我告诉同学:“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去领略一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吉林雾松奇观,相信同学们都将为之折服,说到此处,班上同学兴致极高,随后请学生观看了雾松景观的录像片,边看边提问:这么美的景观什么时候才有?为什么只有吉林有,咱们无锡却没有?通过引导性提问,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看完录像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去寻找答案,引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
二、表演课文,达到乐学
修订版“大纲”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后面还附有80首古诗背诵推荐篇目,背诵是吸收语文营养,丰富语文积累的有效方法,但大多学生认为背诵是份苦差事,既费时又乏味,如何让学生从厌背诵到乐背诵呢?根据学生爱模仿、善表现、乐表演的特点,我将部分对话较多、适宜编排剧本的课文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自导自演编排剧本,利用兴趣活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并评选出前三名颁发“金鸡奖”,学生参赛兴致极高,一下课,他们顾不上休息四人一组进行编排:从课文内容的改编、角色的分配、场景布置、编排时间安排均由学生自行调整和协调,学生自导自演表演欲极高,大有一决胜负之雄心。而要演出高水准,牢记全文熟背台词则至关重要,是取胜的前提和基础,此时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背诵课文内容,一改以往的厌烦情绪,显得不亦乐乎。但小导演们并不满足于死板地背台词,对演员们的表演神态、动作、语气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远高于背诵要求。学生通过表演课文即牢固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受到了情感熏陶,思想教育获得了美的享受,使每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发展,到达乐学。
三、看看做做,激活思维
一、注意把游踪交代清楚
游踪,就是游览一个地方所经过的路线,踏行的踪迹。游览一个风景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物,其路线也可能忽东忽西,来回交叉,重叠反复。但在记叙时,一定要有一个清楚明晰的顺序,让读者明了你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这样,一方面利于读者了解所写景物的地理位置及特征,另一方面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印象。《巴东三峡》的游踪就非常清楚,“船从宜昌上驶……开始是西陵峡……”共四段。第一段是黄猫峡,第二段是灯影峡,第三段是崆岭峡,第四段是米仓峡。“船过秭归和巴东,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峡……过巫峡即入瞿塘峡……到了白帝城,三峡算是走完了。”作者逆江而上,移步换景,一一写来,条理清楚。
二、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
不同的风景区,其风景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华山的险峻、黄山的奇秀、泰山的雄伟……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写出区别,写出神韵,使人能产生神往之情。像《巴东三峡》作者就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景。如“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连用四个“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巫峡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的特点。又如写巫峡的山,抓住其“笔直、整齐、险峻”的特点来写。“山的妙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化静为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适当介绍有关风景的知识
游记还应适当对所游之地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简要介绍,使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激发人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神往。《巴东三峡》在介绍自然景观时,就介绍了许多人文景观。如写米仓峡时,写了“昭君浣妆”,写瞿塘峡时,介绍了历史名城――白帝城,“刘皇叔托孤”的悲惨故事,以及八阵图遗迹。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四、融情于景,写出独到的观感
游记作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的描绘,让人了解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姿,进而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神往和赞叹之情。所以写作时,要突出作者对景观的独特感受,融情于景,使外在的自然风光与作者内心的特殊感受水融,从而更强烈地打动读者。课文《巴东三峡》中作者这样写道:“在江南住惯了的人,一旦走到这种地方来,不知道要生出一种什么样的惊异的情感。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渺小,自然界过于奇伟的。”对自然界鬼斧神工的赞叹之情油然而生,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想要身临其境的强烈愿望,达到了记游的目的。
五、记叙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关键词:改进;习作教学;提升;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91-1
一、习作概念模糊化
“习作”本来是人们为表达自己的感情,交流彼此的感情而记下来的话。在有些班级,习作的名称与实际意义却本末倒置了,套上了“作文”的绳索,造成了学生听到“作文”二字就“谈文色变”。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首先在课堂上尽可能模糊“习作”负累,采取多种形式,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让学生不是为习作而作言语,而是我有什么说什么,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写多也可,写少也行,没有字数、结构、形式的限制,只是要求:观察要细、发现要多。当师生共同抛开了学生的枷锁,思想能自由驰骋的时候,你会发现,习作课堂会像生活一样斑斓,会像综艺节目一样多彩。
二、教学意识开放化
1.跳出教材小范围,向课外阅读开放。
有限的课内阅读必然造成习作枯燥,语言贫乏,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等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动听的故事、美丽的童话、优秀的散文和诗歌以及引人深思的寓言故事都能唤起儿童的想象,激发其情感,启迪其思维,提高儿童重新构思的能力,唤起儿童表达的愿望。学生在阅读中吸收知识营养,积累知识材料,开拓写作思路,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去寻找“巨人”,踩着他们的“肩膀”向上攀登。
2.激发习作成就动机,向激励氛围开进。
平时,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改应及时,以表扬为主,增强其写作信心。教师还应在班级乃至学校创设融洽而实效的激励氛围。选优秀习作当众朗读,张贴班级墙报或学校橱窗展览,自办习作小报或佳作选刊,评议专人习作,制成音带播放,改为小品表演,开展习作竞赛,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提供机会,并且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尽可能满足学生发表欲。一旦学生的优秀习作得到发表,其意义不仅在于发表作品的这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全班同学看到希望,受到鼓舞,从而产生想习作、写好习作的良好效应。
三、习作内容生活化
1.写田野风光。
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田、麻田、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插秧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写乡村景观。
对于农村人来说,乡村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山坡、草地、小河、湖泊……有水波不兴,也有潺潺之声,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小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写农村往事。
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一幕幕苦难历史,一个个凄惨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感慨?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像《听奶奶讲过去的事情》、《我和爷爷、爸爸比学校》、《我眼中的农村》等等选材都比较成功,写得很感人。
4.写做农活。
现在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年轻的父母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通过让学生与农民一起干农活,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山芋、油菜等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真正干一干,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学习农民勤劳纯朴的好品质。
这样,写作来自于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文章便写得具体生动。当学生悟出他们热爱的生活中每时每处都存在着习作时,学生便有源源不断的东西要写了。
四、批改形式多样化
1.学生自改。
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习作言语,是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2.集体评改。
教师选准具有普遍性的范例,印发给学生。在明确本次评改重点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读范文,进行尝试性修改。而后,在教师指导下,从错别字、标点、病句、条理、内容具体等方面,有侧重地进行评改。
3.学生互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