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网络贷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当代大学生能否保质保量的就业,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级单位接受毕业生的力度较前几年有明显的下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压力。2008 年以来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得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难以继续维持的局面,这样的经济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就业单位问题
就业空间正在逐年缩小,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显得尤为激烈。因此,这就给用人单位肆意的以一些硬件条件不合为由拒绝招聘提供了借口。他们不从实际出发,提出例如只招收“985”“211”毕业生,或者只招收男生这样的不合理的用人要求,盲目的提高了人才的标准,形成了用人市场的人才高消费局面。这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同时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一些人才单位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错误的认为把时间用在培训应届毕业生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三)高校问题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要适应社会市场的不断变化。一方面,有些专业人才过剩,这样,就给这个专业造成了很多的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缺乏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导致没有相适应人才去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无形中为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此外,高校就业指导滞后。部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只开设在一个学期内,这很难满足学生就业心态多变、社会就业形势多变的需要。就业指导没有贯穿于整个大学的教学当中,导致大学生认识不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到大四的时候再进行就业指导为时已晚。
(四)大学生本身的问题
有一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和择业观念上,把毕业看得过重,不能正确地对自己定位,错误性地提高个人就业期望值,不利于毕业生就业。
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限,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不足,学业不精,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实际操作能力差;同时社交能力欠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对客观环境的认识有限,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新型模式
(一)“360°无死角”培养就业能力新模式
所谓“360°无死角”,是包括个人、高校、就业单位和政府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一新型的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既要独立存在,充分发挥其功能,又必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这一目标而努力。
1.毕业生――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是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首先,毕业生的个人性格、个人兴趣、个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就业岗位或就业去向。大一到大三期间,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有选择性的针对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参加一些比如就创业园,就业沙龙这样的实践活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当中应当克服不正当的求职心理,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职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和就业可能性,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要有择业自主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盲目求高薪,而是应该本着积累经验的目标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2.高校――培养就业能力的关键。高等学校是培养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摇篮,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因此,高校应该严把“质量关”,为培育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能力竭尽全力。就业能力也被称为可雇用性,就是关于获得工作和可以被雇佣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可以得到初次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新的就业的能力。国外一些大学已将其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第一,高校要对毕业生进行恰当的就业思想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减轻就业心理负担;第二;针对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的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第三,通过讲座形式进行创业理念,创业过程的教育;通过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践性训练,激发他们的创业思想,提升他们的创业素质。
3.就业单位――培养就业能力的支撑。有就业单位的支撑,才能有毕业生施展的平台。当下,就业单位应适当改变用人原则,消除学历观念,更看重能力,给毕业生锻炼自己的机会。此外,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构建用人单位选用大学生的新理念,新机制。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对毕业生进行培训;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
4.政府――培养就业能力的保障。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就业率稳定上升的保障。政府可以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新增一些职业,为失业者提供临时的就业机会;同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企业雇佣失业青年,为那些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提供经济补助;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及环境,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高校各项改革;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的地区,派遣选调生,缓解就业压力,可以减免学生的贷款,鼓励他们到基层,到农村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
(二)“特殊化”培养就业能力新模式
所谓“特殊化”是指针对特殊类别的学校,特殊毕业生所采取的特殊手段。
1.针对农业类院校毕业生的“特殊化”。农业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不是很高,这与他们的院校类别,专业性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农业院校,其专业相对”冷门”,社会需求不明显,或工作环境较差,学生不愿去,使得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是雪上加霜。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快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拓宽人才市场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市场规范化运作,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对于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更应该发挥农业类的专业优势,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就业观点。
2.针对特殊毕业生群体的“特殊化”。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这些特殊的群体在毕业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更应该逐步加大。首先,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应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多与老师沟通探讨,深入学习,扎实研究,提升自我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设立专项经费和帮扶项目,建立特困生信息库,对特困生重点关注,全程跟踪。通过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安排校内就业岗位补贴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工作,认定“双困”毕业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并在各类就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
3.特殊时代下的“特殊化”。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对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文化有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发掘。因此,提倡大学生网络创业多元化,将极大的带动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创业。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要加强沟通和宣传,提高学生家长对创业的认可度。鼓励大学生网络自主创业,支持毕业生学以致用。其次,加大支持力度。应该对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给予相应的税收、融资帮助,更重要的是开展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降低失败率,让大学生网络创业少走弯路。最后,加大诚信教育,增加大学生的法制观念,防止毕业生网络创业受骗。
参考文献
[1] 王维,曹英楠.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
[2] 刘宏鑫,易小祺.“十二五”规划方针指导下大学生就业对策浅析[C].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沈阳: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11.
[3] 陈康敏,彭小孟.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10).
[4] 文少保.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1).
[5] 赵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6] 齐柳.新时期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G].中国电力教育,2012(4).
[7] 施险峰.探析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关键词: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创新思维;思政课;教学资源
一、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现状
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合成的一种教学资源的载体,简言之就是数据库,是可以为学生的考试、交流、学习、互动等提供帮助的综合系统。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首先,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丰富,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从多方面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其次,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自主式学习,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学习效率高、针对性强,有利于在短时间内迅速弥补学习中的不足;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信息技术的延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获取信息时不仅快,而且广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因此,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在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上已经初具规模,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教学理念的陈旧和社会环境的复杂,使高校思政课网络平台在构建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理念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教学依然受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忽视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首先,很多高校依然缺乏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思政课依然是传统的“板书授课”。很多学生反映,校园网关于思政教学的内容很少,一般都是学校的通知,在学习上没有起到辅助作用。其次,很多高校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仅仅是为了走个形式,并没有将其真正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这样不仅不利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进一步构建,也不利于高校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
2.网络教学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_还不够完善,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首先,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很多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缺乏教师指导与师生互动的内容,仅仅作为校园网服务学生的日常生活,淡化了其辅助教学的功能。其次,与实践教学相脱节,使得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失去了理念指导作用,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此外,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在建设中往往针对学生的思政学习,而忽视了与教师相关的科研活动,这样既不利于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也不利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进一步完善。
3.教学平台资源质量较低
据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质量亟待提高。首先,在数量方面,数据库的教学资源稀缺,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教学资源更新速度较慢,没有与时俱进和实时收纳最新的思政研究热点。此外,教学资源收集呈现单一性,一般都是理论研究方面的论著,缺少精品课程、互动论坛等方面的内容。很多学生反映,在教学资源平台上查找学习内容一般都是论文形式的学术研究,而且数量不多,涉及面较窄,难以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的需求。
4.网络教学平台缺乏互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生反映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缺乏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下。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一般都是“静态学习模式”,即仅仅为学生上网查询提供资料,没有在线辅导、网上测试、实时答辩、网上评课等互动性的学习环节。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难以激发学生的灵感,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5.网络教学平台缺乏监管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缺乏监管体系。首先,由于网络信息传递渠道越来越多,有很多广告推送软件,使得网络教学环境受到威胁。很多学生反映,在查询资源、听精品课程的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对话框自动弹出,内容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其次,很多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缺乏定期的检测与维护,使得很多教学功能难以正常发挥。比如,有些精品课件打不开、查询网页出错,等等,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三、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具体措施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我国应该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广应用网络教学模式,积极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首先,高校应该加大对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体系。其次,教师应该重视网络教学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堂,从而进一步辅助思政教学,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比如,思政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看精品课程并提交读后感,这样有利于将传统课程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
2.完善网络教学体系
我国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网络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平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逐步丰富思政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比如辅助教学、在线提交作业、网上学习、模拟考试、资源共享、要闻推介、经验交流等。其次,逐步健全校园网服务、师生互动、教师指导三大板块,将教学与科研活动融为一体,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此外,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务必与教学团队的建立紧密结合,将实践与网络教学平台相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改善网络教学资源
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中应该积极改善教学资源,做到量多、质优、多样。首先,进一步扩充教学资源数据库,并与时俱进,使学生可以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其次,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扩宽其涵盖的学科范围,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其综合素质。此外,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的形式,比如建立思政课的精品课网站、利用电子教室系统建立网上教学平台或者由政府部门组织举办思政课堂等,通过增加互动的教学形式使思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我国在构建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应该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保证网络教学平台的正常运行。首先,高校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应定期对思政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检测与维护,保证教学平台的正常运行;其次,应对思政网络教学平台中出现的不良信息及时进行拦截处理,防止对学生日常的学习造成困扰,为学生创造优质的网络学习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政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茜,高红宦.试论网络视野下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评《高校思政课综合训练及实践指导》[J].当代教育科学,2015(10).
[2]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
[3]吴建强.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政教育引导[J].教育与职业,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