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秋雨散文

秋雨散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秋雨散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秋雨散文

秋雨散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主体精神

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五彩纷呈,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不少流派、不少风格独具的作家作品,往往在令人感动欣喜一时之后,则表现出后劲不足,很快便消歇无闻,然而余秋雨的创作却是个特例。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的散文作品广受欢迎,反响巨大。余秋雨散文这种持续地、广泛地获得不同文化层次读者接受的状况我们可称之为“余秋雨现象”。考察余秋雨散文旺盛而持久的艺术魅力根源可以发现,对于当代散文而来说,余秋雨散文的意义不仅止于为当代文学宝库奉献了丰富、精美的篇章,实际上还应引发人们对于散文创作规律、散文文体意识等理论层面问题的思考。

长久以来,人们对散文文体的理解一般多侧重于对形式层面元素的关注,因而对散文文体的阐释往往更为注重突出其共性化特征。这种思维显然对散文创作产生强烈的影响,当年杨朔散文对篇章结构的刻意雕凿便是一个典型。然而,如果对于散文文体的界定仅局限于形式层面的思考,必将对当代散文理论的建构与散文的发展有所局限。

追寻自《文化苦旅》以来的散文创作足迹,应当可以明确余秋雨散文实际代表着当代文学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意识的萌生。在散文创作实践中,余秋雨格外强调创作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叩问。2004年余秋雨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作了一个关于散文创作的专题讲座,其间曾谈到:“我当时写《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我比较重要的是想用我的脚去踩一踩废墟,在废墟当中感受中华文化还能给我什么感觉……”。所谓“感觉”,即指作者对这些人文山水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而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恰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探入人类文明历史,透过两难困惑的辩证思索步步逼近真理是其散文的重要特征。“我写那些文章,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1]这里所谓“文体”指向大众的普泛理解,专指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形式规范,即散文在表达方式、篇章结构、语体风范等形式元素的综合统一。然而这并不是余秋雨关于散文文体的思维,显而易见,这段表述明确地告知人们他写作散文是重在“倾吐一种文化感受”。由此可见,余秋雨的散文文体意识体现这种精神:散文创作是一个心灵追问的历程,散文的价值核心在于其精神内涵,散文的本质应定位于创作主体的“心灵体验”;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内涵为“真诚”与“价值叩问”的统一,它积淀着作家个性化的生命意识,是作家对历史人生、社会文明切身体察、探寻追思而超越了世俗平庸的价值性认识与感悟。

事实上,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别林斯基在论及文学文体问题时就曾指出:“文体——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2]别林斯基的文体意识明确指向作品的内在精神,突出强调创作主体的个性化体验。说明文体实质上是富于作家艺术个性的把握生活的方式,它首先指向创作主体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遗憾的是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人们对文体的阐释往往囿于单纯的技巧或形式,散文领域亦无例外。由此直接导致散文创作或者是对形式技艺的过度加工,或者是作品内在精神显得浅薄或矫饰。余秋雨散文对精神内涵、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强调为当代散文文体作出了富有启示性的阐释,并提供了可贵的范式。

这种散文文体意识带来了余秋雨散文文本浓厚的主观感悟色彩。他的散文虽然多以游记形式出现,如《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但与一般游记篇章大有不同。其笔墨所涉虽然表层也在访山问水,却不似一般游记重在“潇洒一游”。亦即说余秋雨的目光并非止落于对一个个无声景点的形象摹写,整体叙写经营也不是首先重在技艺精巧的追求。他散文笔下的客观风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家对社会历史文化省思的介质,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才是创作思维营构的主导。如记写我国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风雨天一阁》实际关注的是这样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3] 它重在表达作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体悟,因而叙写“天一阁”的历史变迁实际上成为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表层依托,全文精髓在于作者对以“天一阁”主人范钦为代表的一类传统优秀知识分子“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4] 的、“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的人格光辉的揭示与歌颂。

应当说,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动因是生命意义追问中的困惑,困惑中的思索:“我把我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散文”,写作散文是有“另外一种追求”,同在上述讲座中谈及散文创作体验时余秋雨如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余秋雨是个求真的学者,丰富的生活经历带给他的不仅止于一般生物性的经验积累,更是以诗性情怀感悟人生的价值体验。对他而言,散文既是心灵困惑的诉说,同时也是一种解决困惑、追寻生命意义的方式,散文文本实际上是作者自我价值观念、生命意识的外化。因而他的散文创作完全是“笔”随“心”走,至于对形式层面问题的考虑,正如他说自己在许多时候写作文化游记时不考虑诸如谴辞造句等因素那样,倒是位在其次的。因此,在余秋雨散文世界中,“散文”不可单纯从表现形式上作界定,创作主体对所观照客体的“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由此而进入价值叩问与发现的境界,抒写出超越一般生活经验的诗性情感才是散文的真谛;散文是一种有着深刻反思、舞动着诗性灵魂的文体,创作主体以超越经验与平庸的诗性情怀表达出对社会人生的关怀才是散文核心价值和意义所在。

余秋雨对散文是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认定,与现代散文大家郁达夫所提倡的散文创作第一要写“散文的心”的观念是有共通之处的。我们可以把这“心”理解为蕴含于文的、富有意义的主体精神,这是决定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元素。

回顾建国后散文创作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十七年散文虽然有着明显的关注社会、思考现实的倾向,但思想情感大多淹没于纯粹的社会生活之中,缺乏必要的、独立的创作主体人格精神。如五、六十年代“写中心”、“赶任务”、“歌颂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 这样的散文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不少作品呈现出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神圣化”或背离历史现实的“伪崇高”色彩。此时散文创作虽然努力切近社会主流生活,然而大多却因思想的浅薄、情感的浮泛而显示出一份贫弱与苍白。此外,即使在当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由于主体意识淡化,思想个性在有意或无意之中被遮掩,艺术创作中极为可贵而重要的主体精神在相当程度上被消解。有时乍看起来表现的是个性,但实际上共性色彩浓厚;看似抒发自我怀情,但矫饰成份居多,创作主体富于个性化的情感理想、艺术思维受到极大抑制。十七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散文创作由于深受建国后散文模式的影响,仍在自觉不自觉地延续着以往的散文传统。进入新文学时期,虽然也有了一些年轻作家的散文创新,但就总体而言,散文创作仍未形成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撞击与交融之中思索着,在多元融合对立的现实中开始冷静定位自己的坐标。在这种背景之下,散文也开始了以新的姿态走向当代人的心理。开始由相对浅显单一的抒情、言志进入深层的思考,由感性的热情转向理性的期冀,由难以企及的“神圣”、“崇高”而切入到关联千古常人生活的文化反思。由此一种优美崇高而切近生活现实的精神品格开始渗入散文实践,散文领域日渐形成艺术创作新格局。在这个新格局当中,余秋雨散文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一种强健的主体精神在散文创作中的确立。余秋雨由《文化苦旅》所开启的系列散文笔涉中外,它们在聚焦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探寻社会文化真善美的历程中,通过文化品位的渗透而确立了独具个性魅力的精神品格。也就是说,郁达夫所说的“散文的心”,在余秋雨散文中得到了真切的落实,也正是这个散文的“心”把他的散文推进了深远的艺术境界。

突出创作主体的心灵体验,从而强调作品的精神内涵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显著特征。而透过艺术创作探视创作者的心灵世界,余秋雨散文呈现给人们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与叩问意义、价值世界的理性自觉。应当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与使命自觉是余秋雨强调内在精神价值的散文观形成的根源。

秋雨散文范文第2篇

其文化散文以其学者的独特视角,独到的表现方式以及深沉思考得到高度评价。

余秋雨散文评价

1.余秋雨在类似《道士塔》《阳关雪》《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散文中,所表现的诚然是一种“感性体验”,同时又包容着他的理性思辨。他的“感性体验”发自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世俗人情的领略、体悟,他以双重文化人格对它们予以谛视与观照,既是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积淀文化传统基因的大学教授,又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碰撞、为当今改革大潮与商品大潮所拥抱的现代人。于是他以继承文化传统、又批判文化传统的悖论,导入他的审美观照,因而生成某一种文化的与哲学的焦虑,一种浸濡历史沧桑感的困扰,以及走出困扰的使命意识,即他自己所称谓的“文化苦旅”。其实这正是余秋雨既与历史“撞击”、又与现实“撞击”,既欲走出历史、又欲走出现实的思想的“苦旅”。(吴周文《90年代:中国散文现在时》)

2.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现实历史的重压,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于是,一处处人文景观便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最终由文化而透显出民族的存在状态。就这样,余秋雨的散文终于摆脱了以往40年散文的樊篱,从“小体会”“小摆设”“小哲理”等小家子气的审美规范中走出来,树立起了一座真正高大独立的主体形象。……余秋雨散文中鲜明的主体意识固然来自作家渊博的文史知识和良好的文学天赋,但如果只靠这些,也只能写出掉书袋式的怀古悼亡之作,决不会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因此,真正纯净的主体意识,需要对历史的洞察,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的定力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借用先贤的话说,就是要摆脱“小人儒”而达到“君子儒”的境界。余秋雨的散文对俗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层面上的东西已无所关注,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对现实历史进行着极其深切的眷顾,其中的欢愉、忧思、欣慰、苦恼都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契合,与当前处境中的高尚与卑微、深刻与虚浮息息相关,由此而构成了散文的多维结构立体化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以其丰富、高大和纯净的特质把当代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冷成金《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3.如果说余秋雨从人生的角度给出了文化以丰富生动形象的涵限,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话,那么立于民族、国邦角度的关切,则是宏观上对文化的构架。

这种关切体现于作者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交融浑然为一体。他视文化为民族的魂灵,把对民族的情感又付之于山水之上。《道士塔》中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何止是几箱文物被运走了,作者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灵──文化,在列强刺刀下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一个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时代面前痛苦着、着。

透过余秋雨散文把祖国河山、民族情感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形式,我们会看到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充满了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他那凄切的乞求和呼唤,不仅仅要保存莫高窟的文化遗产,而且更深刻地蕴藏着爱国的内涵。

……余秋雨的苦旅“文化”,不仅有着强烈的人生感、民族感,而且更富有历史感。余秋雨散文的精邃的思辩、丰富宏魄的内涵,都导源于他的渊博精湛的史家修养。他的“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感,并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在他那里,文化如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滚滚浪涛,推动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作者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之上来看待文化,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山水”是“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自序》)。《莫高窟》一文中的描述更具典型,“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历史的韵味可谓浓矣!《莫高窟》一文哪里是对文物古迹的欣赏,实在是对中华几千年沧桑历史的活生生的再现。他从画像的色流中,竟将几千年文明看了个玲珑剔透。历史在他那里与文化相结合,便没有了冷漠和严峻,历史的生气驱除了“文化苦旅”的单调和干枯,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活泼与洒脱,或许这也正是“文化苦旅”津津有味的原因之一吧!(张昭君等《血凝·精灵·积淀──〈文化苦旅〉的文化观》,《社会科学探索》)

4.余秋雨走出了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一个人,悄悄地,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又黑又瘦,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脉,而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余秋雨发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这是真正的大忧患大悲怆,说是历史的泼墨一点都没夸张。你看整个“文化苦旅”,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大西南的武侯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的落脚点竟是南洋的垒垒丛冢。起初,你还会拥有一份自豪,一丝安慰,因为我们毕竟拥有过一个大唐盛世以及大唐盛世所创造下的辉煌的敦煌文明,尽管后世不肖子孙是如何地把她糟踏了。接着你便感到了寒冷,因为文人的孤魂野鬼出现了,慢慢地你会沉默,你会忧伤,你会呜咽,最后面对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华裔却不再操华语的异乡故人,你能不悲鸣?中国的文化啊,难道你真的就断送于此吗?难道你真的最终也像古埃及、古希腊一样文明沉沦了吗?不,不会的!

《道士塔》《莫高窟》应是劫后的苏醒。《阳关雪》则早已跳出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圈子。《上海人》是在祭奠古上海文明的同时对今上海文明又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小市民”“大市民”的概念。

余秋雨是那种乐意把笔浸润在历史沧桑之中,眼睛却时时关注着今天,也眺望着明天的文人,经历着山一程、水一程的坎坷,领纳着风一更雪一更的寒冷,这里面怎能没有沧桑?一座破旧斑驳的牌坊,一堵朱红剥落的庙宇的断壁残垣,一条海岸边被风霜侵蚀的废船,那是岁月的层层结痂的痕迹,那是岁月无声却残酷的铁蹄,人类所无法承受的无奈。在这里,沧桑成了一种人文景观,该需要多么高品位的审美心境啊!(田崇雪《大中华的散文气派──余秋雨散文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印象》)

5.《道士塔》中,当我们随着作者愤懑冲激,也意欲随作者横立沙漠中,喝阻那些西方的文化强盗浩劫敦煌文物典籍的车队时,忽然又被作者“拦下了车队,又怎么办”的提问所震慑,情感的痛苦转瞬间转为思想的痛苦。

秋雨散文范文第3篇

一整天,紧密的课程让我奔波在不断更换的教室之间。参加各种社团的面试,为着某些高难度问题绞尽脑汁只求入团;也为着某些“低级问题”浪费时间而忧伤不已。新加入的社团也催促着工作任务。左跑右跑的一天,顾不上午休,顾不上午饭。

不解风情的无锡,不知人情的江南却在此时洒起了无尽的秋雨。蓝檐白砖和着雨点发出幽幽的吟诉,好似不解哀愁。冰冷的雨珠敲打着面庞,浸湿心中的疲劳和忧虑。这样的雨,不似故乡春天的雨。故乡春天的雨温暖,柔润,是一位耐心关照的母亲,是一位细心聆听的朋友。那时的我经历着充实而紧张的高考复习生活,耐心地执行着我的复习计划,也呵护着自己单纯的梦想。

现在,我带着当初执着的愿望,背上行囊,来到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它挤满了汗水和心酸甚至有梦想的失落。但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为它充满了梦想的希望,它允许我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

秋雨散文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A)―0045―01

一、求“美”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了言辞的准确清晰和动听。”教学是一门艺术,从某种角度说,语文是教艺术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用“美”的方式激发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激情。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 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去感受美。美的语言应该是精练的、准确的、隽永的、能点燃学生求知欲的。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导语”“结语”和相关的讨论题。

2. 用“美”的情境,通过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美的体验和感悟。

3. 用“美”的板书,帮助学生去创造美。板书的设计目的,在于把教材中复杂的、多层次的内容集中表现在有限的黑板上,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求“活”

“活”是指活跃的教学氛围,活跃的课堂思维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不过是成年人派到儿童中去的一个大使,必须到那个世界中来。”教师应放开襁褓,让学生舒展筋骨,在活动中、在自我的世界中成长。具体的实施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直观演示”式。用多媒体、实物在文章与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得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

2. “讨论”“想象”式。打破传统教学所形成的“师授生受”的封闭式结构,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加新颖,这种方法需要教师预先精心设计一个或多个问题或假设,精心组织,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3. “角色转换”式。就是师与生的角色可随时换位。学生可以在预先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担任一节课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向全体师生讲授知识。也可以在课堂上随时担任五分钟或十分钟的“教师”,向其他学生讲授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热情、快乐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4. 就地取材,利用情境,借鉴电视栏目、歌曲等,都可起到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和灵感、拓展知识面的作用。

三、求“化”

“化”即转化,是使学生把在教材中获得的各类知识信息和有待培养的感性“能力”转化为自身的认识能力或技能的过程。

1. 情感转化,提高认知能力,陶冶审美情趣。我们教材中所选的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容纳了许多作家不同的审美感受,文章中所反映的真善美丑对学生是非的分辨、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秋雨散文范文第5篇

秋天的山没有春天的绚丽多姿,也没有夏天的丰富多姿,却有自己独到的特点,秋天的山,传来的不是春天的温暖,也不是夏天的热情,传来的却是一股从头到脚的自信与干练。在四个季节中,唯独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生三年级作文关于秋天600字,供大家学习。

小学生三年级作文关于秋天600字1秋姑娘穿着金色的长裙,迈着轻盈的步伐,深情款款地飘然而至。她用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人大地;她用她那宽大的的衣袖挡住风寒,却捧起累累硕果献给人间。

我爱秋天,爱她海一般的稻田;爱她黄昏时的点点归鸦;爱她如花似火的落叶……

秋天,像可爱的娃娃,洋溢着幸福的希望;秋天,像成熟的少女,编织着收获的梦幻;秋天,像慈祥的母亲,采摘着丰收的喜悦。

秋姑娘把田野染成了金黄色,秋风吹过,一层层金黄色的稻浪涌向天边,像是在为勤劳的人们唱一曲丰收的赞歌。

她悄悄地走来,带来一件红衣裳,一件黄衣裳。瞧,远处的山像被镀上了一层金色,从上面飘飘悠悠地“飞下”无数“黄蝴蝶”,它们一起在半空中盘旋。不知过了多久,衣裳由深黄慢慢变成了浅黄,浅黄又慢慢变成了褐黄。你看,它们多像一个个顽皮的小鬼。瞧那边山上,高粱如醉,简直是一片红海,遮盖了半个天空,和霞光一起,红的如燃烧的火焰。这一黄一红连成一片,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温暖。

朝阳升起来了,把秋天的天空照的异常明亮。被秋天野花装点得色彩斑斓的山坡,在阳光下更加绚丽。枫树的树冠被风吹的沙沙作响,枫叶脱离了树枝,随风悠悠荡荡地飘落,用最后一点力气画下了一道优美的弧线。

秋天带着一身衣裳,悄悄地溜进了小院。落叶飘洒在小院里,看上去给小院铺上了一层“叶被”。在无花果挺着它那光秃秃的枝杈,几个残留在枝头来不及成熟的果实,在萧瑟的秋风中轻轻摇摆;葡萄树和桃树也谢尽了叶片,只剩下相互交错的杂支;只有秋菊,还在一片金黄色中抖动着不敢凋谢的绿叶……

人们都爱秋天,爱她那秋高气爽,爱她那云淡日丽,爱她那香飘四野。秋天,使人们的笑容格外灿烂。

我爱秋天,更爱她默默奉献的精神!

小学生三年级作文关于秋天600字2秋日即景,真美!

推开小窗,一阵桂花香扑面而来。

太阳已经西斜,黄昏的寂静将小屋与桂花树笼罩着,不时地刮来几阵凉风,突然心动,想走出去看看。

轻轻打开门,迎接我的不是春天的鸟儿,不是夏天的荷花,不是冬天的寒风,是死一般的寂静。真的寂静吗?不,不,一点也不寂静!

我徐徐地走入菜地。秋天的菜地,这一风景,遍地苍黄!金黄的麦穗在微风中摇曳,大片的玉米不见了青纱帐,成熟的南瓜飘溢着甜甜的气息,麻脸的花生被收进了袋子,可口的白薯从泥土里出来。农民们忙着收获果实。

这,也许是秋天最美的一道风景吧!

我缓缓地往湖边走去。秋天的湖边,这一风景,神清气爽!阵阵习风吹,湖边的垂柳迎风而起,条条柳絮在风中漫舞,宛如一位窈窕女子正在随风舞动着。走到柳树下,柳絮轻轻抚摸着我的脸颊。太阳微弱的光照射到柳树上,柳絮在霞光下更显得委婉可人了。

这,也许是秋天动人的一道风景吧!

我慢慢地靠近了桂花树。秋天的桂花树,这一风景,沁人心脾!桂花和秋天很像,一样拥有不起眼的外表,一样拥有浓厚的底蕴。秋天的桂花只是如秋天一样,默默的平凡着。那嫩黄而又娇小的花朵隐藏在翠绿的叶子下,不如牡丹那样国色天香,不如绣球那样娇美艳姿,不如荷花那样亭亭玉立,它能张扬的就是那般香韵了。几步之外,便可嗅到它的芳香。

这,也许是秋天“不起眼”的一道风景吧!

太阳的余光已变暗了,我走回了小屋。

小学生三年级作文关于秋天600字3秋来了,她如一个调皮的孩子,还如一阵风,说来就来了。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几天前还是炎炎酷暑,转眼间便秋风习习了。秋风吹得人们从脚一直凉到心底,那种舒服畅快的感觉,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不说别的,单论西湖公园吧。家乡的西湖公园,与杭州西湖重名。那里绿树成荫,曲径通幽,真是游人的好去处。由于秋的到来,那原本就很热闹的地方,变得更加热闹起来。

清晨,我们一家来到湖畔,呼吸着新鲜湿润的空气,吹拂着微凉的秋风,观看着垂钓、晨练的精神抖擞的人们,感受的到处都是活力四射。

而湖边树上的一片片由绿变黄的树叶,正扑簌簌的,争先恐后的,宛若一只只美丽的的蝴蝶,在空中飘着,舞着,然后就钻入了大地母亲怀抱。是啊,它们是在给西湖的晨练的人们伴舞呢!但偶尔还有些调皮的树叶,总要玩闹嬉戏一番,调皮地打个旋,仿佛向同类彰显自己的威力。它们不愿落入泥土中,偏偏落在了水泥地面上。

眼前,几位辛勤、敬业的,身穿的清洁工阿姨来了,她们挥舞着大大的扫帚,迅速地把落叶收起来,放入垃圾桶里。那些刚才还得意洋洋地落叶,现在只好沉默了。清洁工阿姨身上脸上都是灰蒙蒙的,步子也有些缓慢,我想,她们累了吧!正是有了她们的辛勤付出与精心装扮,秋天才变得更加和谐美丽。

我站在田埂之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金黄:金黄的玉米,金黄的豆子,金黄的向日葵,真是一个丰收的世界。而此时,那一位位每位农民伯伯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因为,他们一年的付出终于要有收获了。当然,他们里面也包括我的姥爷,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每到秋天,我们一家,总要“客串”一次农民,倒姥爷到自己开荒的地里忙活一阵。姥爷的豆子里里,豆子们耐不住寂寞,争先恐后地从豆荚里蹦出来。于是姥爷、妈妈他们拿起镰刀,开始“豆子抢收记”了。而我也闲不住,就拿一个小篮子,满地里找蹦落在地上的浑圆的金黄的豆粒,是啊,“粒粒皆辛苦”啊!虽然烈日当头,汗水顺着我的脸颊溜进了土里,但我确一点也感觉不到累。

啊!秋天,硕果累累的秋天,我爱你!

小学生三年级作文关于秋天600字4窗外,雨淅沥沥地下着,天空如此灰暗,一切都失去了原有的光芒,散发着的是一阵阵死亡的气息……

我望着树发呆,一阵风吹过,它狠心地将树上的叶子吹落下来,每一片叶子落下,我都深有感触,它的凋落似乎就像我人生中的故事一般,故事结束了,叶也就凋落了。我来到这棵树下,看着树叶片片凋落,就让我想起了我每个故事的结局,结局是悲惨的,就好像这棵光秃秃的树一样,结局也有完美的,就犹如树上那几片零零散散的树叶。它们被命运摧残着,树上的叶子,正等待着阳光的照耀,可迎来的却只是一股寒风——冰冷刺骨。它们顽强的长着,可是命运始终是捉弄人,几片叶子终究是离开了大树,也正如我离开了大家的怀抱。

桂花,待秋天过去,已是黯淡无光,绽放的时间是短暂的,花纷纷落下,人们总是无情的,桂花努力了许久,才得到这一时的绽放,而狠心的人们总是会上前去踹几下,为了这一时的绽放,原已经遍体鳞伤,再加上这一脚更是无力站立了,而这棵失去了桂花的树,也无人再赏,人们只会嘲笑它的矮,甚至认它是障碍物、绊脚石,此时的我,也许就像这棵凋零的桂花树,我并没有继续选择站立,而是等待着冷风来完结我,完结我此刻疲惫的生命……

“阳光总在风雨后”此时,一缕阳光斜射在桂花树上,正巧,桂花树上栖息着一只小鸟,它的身上焕发着光芒,在它的身上折射出七彩的光,我再抬头看看那一缕阳光,在它的旁边有一团乌云,渐渐地,乌云盖住了那一缕阳光,我心里想:“一缕阳光终究敌不过那一团乌云。”我突然发现,那只七色的鸟,已经没有了那刺眼的光芒,而是和我一样,一样的落魄,我坐在草地上,耐心的听着它如诗般的倾诉,它的倾诉,我似乎明白了!

是阳光照耀了我们,它无私地照耀给每一寸土地,而土地上的人们,也正是因为这一缕不起眼的阳光而焕发光彩,即使乌云再大,阳光也拼尽全力照耀土地,而我怎能遇到一点困难就倒呢?我要像树叶那样,选择坚强,像桂花那样选择站立,要像阳光一样选择奋斗!

小学生三年级作文关于秋天600字5我对秋天的美景无以言表,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招人喜爱了,那醉人的挂着果实美景会让人留恋忘返!

每年的秋天,那些被染黄了树的叶子;那些被染黄了草的茎枝;好一个美妆点缀,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觉到秋天来了。

秋天,她迷人的身影和诱人的美景彰显得淋漓尽致;她的魅力让人陶醉着;她带来的丰盛果实让人欢舞着。

中秋的,那一轮圆月,她似乎要在中秋节那天显示她的能量,她使劲的照耀着广阔而幽深的天空。月亮是那么舒缓,流畅,在树影婆娑中,许多摇曳的树叶飘飞在柔和的夜色中,她像个害羞的姑娘,若隐若现的躲在湛蓝的天空之中,天空像蒙了一层蓝色透明的纱布,如青烟环绕,又似薄雾笼罩整个天空给人一种天高云淡的感觉。

秋风无情地吹落一片片树叶,落叶在秋风中飞舞,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便将大地染成金,渲染出一派悲秋的气氛!独有那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指蓝天白云。

我在欣赏秋天的美景的同时,其实也在欣赏秋天带给我们的实惠、收获、喜悦、希望;秋天带给人们带来的是成熟、欢欣、鼓舞,这是秋天永恒的主旋律。

秋天的旋律千变万化,但给人们的记忆仍旧是美好的,让人们看着今秋的美景还想着明秋会更好。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阅读指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国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文化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