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合理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学习情境 数学模型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突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交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来解决这一类问题。如: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三、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是整数还可以是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学生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100,可以为0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且容量小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四、用信息技术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关键词:化学;信息给予题;信息;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8-0064-03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B
化学信息题是指给出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没有呈现的信息而构成的新情境试题,也叫材料阅读题、化学情境题,简称信息题。这类题贴近社会生活,跟踪最新科技,追踪社会、新闻热点,具有开放性,旨在考查学生临场阅读、提取信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2007年全国中考化学命题趋势来看,信息处理型试题将成为今后命题的热点和亮点。本文结合2006年部分地区中考化学试题将其归类分析,供参考。
1 根据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
例1(河北中考题)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烯烃复分解反应”是指在金属钼(Mo)、钌(Ru)等催化剂的作用下,分子断裂并重新组合的过程。其中催化剂钼是在高温条件下用还原剂从MoO3中还原出来的。请写出用碳还原Mo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分析:根据文字信息书写未曾学过的化学方程式在近两年的中考中几乎成为必考题型。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考生必须读懂题给文字信息,对新情景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知识迁移,能迅速地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再将信息转化为化学方程式。本题结合提出的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是:(1)反应物为碳和MoO3,生成物为Mo和CO2;(2)反应条件为高温。
2根据信息,推测新物质的性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
例2(福建厦门中考题)1909年哈伯在实验室将氮气和氢气在600℃、2.02×104kPa和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首次合成了氨(NH3)。常温下,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经过下列反应制得生产炸药的原料――硝酸。
A.氨和氧气在铂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B.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来自空气、煤和水,这是一种经济的固氮方法。这一成果生产的化肥给农业带来了丰收,也获得了代替智利硝石生产炸药的原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由于德国垄断了合成氨技术,能快速生产氨和硝酸,使粮食和炸药的供应有了保障,这也促成了德皇威康二世开战的决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请从以上信息中总结有关氨的知识:
(1)氨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氨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氨的制法(写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氨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文字叙述式信息给予题,由于所给材料冗长、陌生,从上到下逐字逐句读完不仅费时耗力、主次不分,而且常常云里雾里前看后忘。对于这种题目,建议先看问题后看正文,提炼、删去与解题无关的一些信息,发现规律,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色、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对照题给信息即可归纳出试题要求的内容。
答: (1)常温下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在一定条件下, 氨气能与氧气反应; (3)N2+3H2
2NH3; (4)制取化肥、炸药。
3 根据信息,揭示化学基本规律
例3(江苏扬州中考题)与金属跟盐的置换反应规律相似,非金属跟盐反应也有这种规律,Br2、I2、Cl2及其化合物有如下的反应关系:Br2+2NaI=2NaBr+I2 Cl2+2NaI=2NaCl+I2Cl2+2NaBr=2NaCl+Br2,试确定三种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____________。
分析:解答此类题,可采用类比的方法。先确定一个原型(这种原型往往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知识或者题目已经给出的知识),然后找出要解答的问题与原型之间的相似之处,对比异同,找出规律,实现知识的迁移即可。金属跟盐反应的规律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本题给出的信息是“非金属也有这样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把规律类推到非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答案:Cl2Br2I2
4 根据信息,提出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和建议
例4(云南中考题)空气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环境信息,可及时准确地反映空气质量状况,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下表是某日我国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内容:
根据上表,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当日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是(填序号)___________。
(2)当日影响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__________。
(3)想一想,空气污染物主要是从哪来的?______________。
(4)为防止空气污染,保护蓝色美丽的天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__________。
分析: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此类问题充分反映了学习化学对解决化学问题的价值,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所给信息中提炼出有用的内容,从答题视角来看是多维和开放的。
答:(1)D(2)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
(3)煤、石油等含硫化石燃料燃烧、工厂、汽车等排放的废气。
(4)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工厂、汽车有害废气排放,植树造林等。
5根据信息,探索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例5(江苏泰洲中考题)我们把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取得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下列是目前正在利用和开发的部分能源:①煤;②汽油;③天然气;④太阳能;⑤风能;⑥潮汐能;⑦地热能;⑧电能;⑨氢能;⑩酒精,其中不属于一次能源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能源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五大严峻问题之一,因此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题中给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的概念,要求学生在阅读试题时,能敏捷地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用新知识解决所列的具体问题,是考查学生通过自学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煤、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都是自然界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为一级能源;汽油、电能、酒精与氢气一样,都是由其它能源间接制取的能源,是二级能源。
答:②⑧⑨⑩
6 根据信息,确定气体的发生、除杂、干燥、收集装置
例6(江苏泰洲中考题)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氨水显碱性。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有下列装置:
实验室制取、干燥、收集氨气的装置应分别选用(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类比推理型信息给予题,考查的是关于气体制备、干燥和收集的知识。由于氨气的实验室制取不属于初中所学内容,所以解答时就要抓住题中给出的重要信息:(1)氨气极易溶于水;(2)制取氨气的药品为氯化铵和熟石灰为两种固体;(3)反应过程需加热;(4)氨水显碱性。另外还有一个隐含信息: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比29小,故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小。通过计算可知NH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然后将获得的“新知识”与已知的“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取决于反应的状态与反应条件,气体的收集方法取决于气体本身的密度和溶解性”等“旧知识”有机结合,通过类比推理,便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答:(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2)BDG
7 根据信息,进行相关的化学计算
例7(江苏南通中考题)某兴趣小组同学在一份资料中了解到:铜有CuO和Cu2O(红色)两种常见的氧化物。因为Cu和Cu2O均为红色,故他们猜测,在H2还原CuO所得的红色产物中可能含有Cu2O。
(1)该小组同学准确称取了8.0g黑色CuO粉末放入大试管中,不断通入足量的H2,在加热条件下进行还原,如果产物只有Cu,其质量应为________。
(2)该小组在H2还原CuO时,当发现8.0g黑色CuO粉末全部转变成红色时,停止加热,冷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6.8g。此红色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以此推得Cu2O的质量为__________。
(3)将(2)中所得的6.8g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48.0g过量稀盐酸(Cu2O与稀盐酸的反应为:Cu2O+2HCl=CuCl2+Cu+H2O),充分搅拌,除有红色固体外,还发现溶液变蓝。试计算此蓝色溶液中CuCl2的质量分数。
分析:Cu2O与稀盐酸的反应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情境。本题既考查了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又考查了知识综合迁移能力。解题时,要充分分析和提取新信息,再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就能解决新问题。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8.0g CuO中铜元素的质量为6.4g,即如果产物只有Cu,其质量应为6.4g。
(2)结合(1)的计算结果可知该红色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为:6.8g-6.4g=0.4g,故得Cu2O的质量为3.6g。
(3)设生成CuCl2的质量为x,生成Cu的质量为y。
答案:(1)6.4g;(2)0.4g、3.6g;(3)6.8%
明确寒假的意义
我国中小学生冬季放寒假,已是几十年不变的传统。寒假,除了要度过每年最重要的新春佳节之外,也是给整个学期紧张学习的学生们一个放松的机会。特别对于中学生来说,寒假更是一个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机会。
然后,由于过于激烈的中、高考的选拔机制,使许多家长把让孩子进入理想中的名校变成了他们人生最重要的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寒假,于是就成了一个让孩子赶超他人,让孩子完成更多学习任务的良机。
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各科练习卷、辅导书、补习班、再加上学校的寒假作业接踵而来,让中学生无不感叹“还不如不要放假”,不少学生甚至感到“寒假掉进题海里”,除了过年那几天,每天都要窝在书桌前奋斗七八个小时。
给孩子民主的选择权
源于减压政策的实行,一般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都是比较适量而合理的,“题海”通常都是家长求胜心切,于是就拔苗助长而造成的。须知道,最了解自己学习情况的,还是孩子自己。
也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的中学生小小年纪已经非常懂事,他们许多人都懂得要好好学习才有好出路的道理,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也会自己去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所以,家长有时候不要主观地认为,孩子在书桌前的时间越长越好,做的参考书越厚越好,报的补习班越多越好,而是要给他们民主的选择权,让他们选择自己最需要的。
合理的寒假学习计划
大部分学生在放假前都会制定一个学习作息表,有时候学校也有这样的要求。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而每天给比较薄弱的科目1~2个小时的时间则是比较合理的。如何充分利用这1~2个小时,又是很有讲究的。(网 )
由于是薄弱科目,孩子在这个科目上的自学能力就比较差,一味地看辅导书又很难理解,这时候给孩子报一个假期辅导班则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但要注意,一定要选适合孩子自身程度的,同时不能过量。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例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注意“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自身的优势、缺陷更要有深刻的认识等等。相信他们一定能成为您的寒假学习计划中重要的一环。
【推荐】中学生寒假学习计划
寒假到了,如何合理地安排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假期中得到一个成绩的跨越?这一定是家长和学生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寒假既是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调整期,也是查缺补漏的"挽救期"和巩固提高的"非常时期"。因此,在适度放松的同时,希望同学们必须安排好每天的学习,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寒假作业;认真查找平时学习中遗留的薄弱环节和知识点,之后进行"集中轰炸",重点突破,争取为下学期的学习创造更高的起点。因此,迎着新年到来的喜庆给孩子和家长朋友们准备了一份礼物——寒假学习计划。针对初高中学生朋友们的实际情况,我们做了如下几点建议,希望家长和孩子能够喜欢!
合理规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
放假后的第一件事,应该是整理出可利用的时间,做出时间安排表,以每一天为单位;接下来,梳理自身学习情况,找出最需要提高或最想做的事,合理分配复习和预习时间,有针对性地制定假期学习计划。
每天有效学习时间最好保持在5-6个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规划一下,例如:{早上2个半小时,下午2个半小时,晚上1个小时}学习时间最好固定在: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晚上19:30-21:30。既不要睡懒觉,也不要开夜车。习惯比聪明更重要!只要你按照计划来,每天坚持,你的成绩不会没有进步的!
呵呵,不要忘了,一定要预留出锻炼身体和休闲活动的时间。一旦制定就应该严格遵守。相信你的假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确定学习目标,攻克薄弱环节
今年的寒假假期较短,目标不宜太大、复习范围不宜太广。如果想真正有收获,一定不要贪多!适宜重点攻克薄弱学科、或某学科中的重点内容。
利用资源,有效进行复习巩固和预习提高
1、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复习:
·上学期在课堂里平时没有来得及听完的课程,或者没有弄懂的问题,可以利用假期结合各大站进行学习。最后实在还是没弄懂的可以在线向老师提问,我们的老师会给你回复。
·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按我们教你们的“四步学习法”——知识强化,名师面授,智能测评,名师答疑来进行复习和预习。
·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各学科的内容,学生可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复习。
·“智能测评”的难题反复推敲,重在理解解题思路。对于由于知识点没弄懂而做错的题目及时的放入到“我的错题本”里面做一个归纳,方便你们以后的查阅和复习。
2、预习下学期课程:
·预习的过程中碰到的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做记录,以方便下学期课堂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
【关键词】信息技术 要适时 适度 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89-01
物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品质,让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笔者以《抛体运动的规律》的教学为例与大家探讨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合理使用。
《抛体运动的规律》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会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物理学思想方法是我们研究匀变速曲线的基础。在本节课中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课题引入
视频播放:篮球比赛中的片断和投掷铅球的动作视频。
问题引导:它们的运动能否都看成是平抛运动,阐述你的理由。……
设计思路: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抛体运动及平抛运动的分析方法,直观形象且令人印象深刻。通过播放篮球比赛中的片断和投掷铅球的动作视频引入降低教学起点。视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广泛使用,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物理实验,所以我们在视频使用时要有取舍,要与其它媒体组合使用,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在本节课的引入中应用视频是因为学生对抛体运动已经有所一定的认识,通过视频的播放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其生活体验,进而建立概念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二、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平抛运动实验演示器
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并思考如何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案及其可操作性。……
研究方案之一:用摄像机对平抛运动的过程进行拍摄并用来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1.拍摄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视频,对视频进行软件处理进而得到频闪照片。
2.用刻度尺y量图片中小球在各个相等的时间内发生的水平位移X1、X2、X3…看它们是否相等。
3.通过照片分析其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是否为自由落体运动。
设计思路:用分析频闪照片的方法对平抛运动进行研究,频闪照片是通过对摄像机所拍摄的视频进行处理得到的,这种做法与传统的实验描点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再进行研究方法相比,其精度较高,学生的参与度高,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体会到抛体运动我们也可以通过常见的数码器材进行研究。在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多种媒体以它色彩丰富的画面,创设所需要的情境。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对于有些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通过视频呈现。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适时”
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针对性,不同的的教学内容有其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通过媒体进行展示,在使用过程中要有选择性。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方法,但并不是所有实验都适合拿来让学生去探究,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媒体来演示。如通过视频学生展示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模拟,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进而理解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从而理解相关物理概念和规律。
2.要“适度”
各种媒体都有其特点、优势,要合理使用达到效益最大化,在使用过程中要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过多的使用可能会冲淡主题,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但不能替代老师的教,更不能替代学生的学,只有适度使用,才能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挂图、幻灯片、视频等都是常用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适度使用可以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的物理情境,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教学时长相对固定教学内容也是相对稳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种教学媒体组合使用,这样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还课堂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要“变化”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但服务于教学的信息技术却日新月异,我们要不断学习、学会使用新的信息技术。如近几年各种传感器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使用,其优点是可以方便直观地观察某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通过传感器收集到数据并进行处理。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样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教学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来促进学生的提升,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一旦对有机化学产生兴趣后,他们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学好它。高中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对未知领域充满着好奇,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要充分利用化学的发展史,以及我们国家在化学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如,我国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的地位。当然,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这样就能深层次的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二、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化学,主要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无机化学,另一部分是有机化学。很多学生在接触有机化学之处,显得很兴奋,也很感兴趣。我们要抓住这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努力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整理出一个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C2H4内容时,笔者首先讲授它的分子结构,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从而得出不饱和烃的化学概念,推理出,乙烯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当学生知道了C2H4结构后,立即出示课前收集好的一瓶C2H4,让学生从它的状态、密度、气味等方面进行思考,概括出C2H4的物理性质,然后再从C2H4的分子结构,学习它的化学性质。再由C2H4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总结它的具体用途。最后,总结这种含有碳碳双键的烃所具有的共性。
在以后几节的有机化学的学习中,笔者始终坚持这样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感到有机化学的学习,有规可循。当学生掌握了学习有机化学方法后,他们就会主动地接受知识,掌握化学原理,否则,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
三、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宰着课堂,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我们讲的知识,完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赶进度,让学生考高分,经常是加班加点的补课,就算把某些学生培养成了考试的能手,但结果还是高分低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把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大力倡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和探索知识。因此,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自己总结化学知识与原理。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时候,要提醒学生,不仅要重视文字的阅读,还要重视书本上插图、表格的观察。在阅读训练的开始阶段,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列出阅读提纲,让学生迅速地找到阅读的重点。比如,在学习CH3CHO有关知识时,笔者帮助学生列了以下的阅读提纲:它的组成和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有哪些主要用途?工业上怎么制取它?同类物质都有哪些共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有机化学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实验全面、细致地观察,并要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在制取C2H4的实验中,要观察温度计的正确放置;集气瓶、烧瓶内有哪些变化?为什么要加碎瓷片?让学生不仅知道这样做,更重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其实,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是实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时候,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自缚手脚。在学生掌握各种仪器正确操作的基础上,从模仿老师操作,到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品质,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后,我们就可以出示一些研究课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五、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化学知识零碎、众多,不做必要的记忆是不可能的,但是,笔者这里所说的记忆是科学的记忆,不是传统教学上的死记硬背。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口诀,从而减低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记忆的难度。比如,很多学生无法掌握银镜反应后生成物的配平,可让学生记住口诀:一水二银三氨。类似这样的口诀是很多的,想必每位老师都有各自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