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数民族经济

少数民族经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数民族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少数民族经济

少数民族经济范文第1篇

加快推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思路

坚定不移地走农牧结合和多种途径的发展之路。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少数民族只养畜不种地”的做法,在发展牧业的同时,也要重视农业生产,把土地固定承包给少数民族家庭。

招商引资建设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四师76团有着丰厚的草场资源,发展牛羊条件得天独厚,其肉、奶口感好,凡吃过的都赞不绝口。但由于没有食品加工厂,无法走向市场,价值也不能充分体现。如果有了龙头企业,就可以改变饲养方式,变以繁育为主为繁育、育肥同时进行,缩短养殖时间,提高商品率,同时在品种上也可以多种类型同时发展。

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地发展畜牧业。团场的重点应放在企业的引进和技术服务以及提供信息和新品种引进上,用典型示范带动,而不要规定养什么的问题,把这个决策权让给职工群众。

加大网络投资,对贫困户无论是职工还是非职工家庭都实行补贴或赠送的方式,让家家都有电视,同时严格控制适龄儿童辍学,搞好双语教育,使少数民族职工整体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76团少数民族职工群众主要以哈萨克族为主。可以通过提供场所,组织能人牵头,帮助开拓市场,以减免费用等手段引导其从事第三产业。

推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转变思想观念,实施种养结合。从转变思想观念人手,通过组织动员和进行具体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办法,改变少数民族职工只养畜不种地的传统生产方式,实行农牧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方式,培育少数民族经济新的增长点。76团落实土地政策,给少数民族家庭划分了与汉族职工相同的固定承包土地50亩,保证了种植养殖结合,并在获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收入1万元以下家庭公垫种植经济效益好、产值高、抗冰雹能力强的马铃薯20亩,仅这一项,每年每户可增加净收入1万元以上。

制定优惠政策,减轻债务负担。在推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团场结合实际,对少数民族职工历史挂账进行认真分析,并出台了“还五免五”的优惠政策,减免挂账22万元,使很多家庭得以“轻装上阵”,迅速致富。

改变承包方式,提高生产责任。通过调查研究,团场变以往的联产承包为转让承包,即牧工只要每年交35%的羔羊,其余的羔羊均为牧工自己所有,交足5年后大羊也归承包户。对367户少数民族贫困牧工则实行“扶贫承包”,在承包年限和交羔率上都给予优惠。

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存栏头数。2002年,团场给少数民族牧工家庭借款700多万元,用于购买牲畜,以此增加牲畜饲养总量,保证劳动对象,促进饲养大户的形成与发展。目前,饲养牲畜500头(只)以上的有1户,400头(只)以上的10户,300头(只)以上的17户,200头(只)以上的45户,形成了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富裕户。

推行科学饲养,提高服务水平。在坚持“冬羔生产”的基础上,团场大力推广“母子分群”饲养技术,同时改变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薪酬,实行与繁殖成活率和成畜死亡率相挂钩的报酬制度,以提高服务质量,使绵羊的繁殖成活率大幅提高。

利用资源优势,增加贫困家庭收入。从2002年开始,团场利用优良广阔的草场实行“放牧育肥”扶贫。由团场在每年6月发给少数民族贫困户每户50只至100只公羊羔(转让和扶贫承包所交的羊羔)进行管理,规定价格为每只180元。到10月份交还团场,按市场价格获取的利润全部留给承包户。仅此,每年户均可增加收入6000余元。

少数民族经济范文第2篇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摘 要: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成为中国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民心相通研究的重要因素,而今天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又呈现新的时代特点。网络文化是今天时代的重要特点,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面临选择与冲击,也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

关键词 :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网络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247-02

收稿日期:2014-11-10

基金项目:2014年度西安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西安外事学院专项课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研究”(课题编号:14IN23)专题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宋媛(1978-),女,山西太谷人,研究生硕士,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在21世纪的今天,是网络信息的时代。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在时代特点下,少数民族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也在接触并融入到网络生活中,甚至在自由条件下以极大的热情、毫无保留地接受它、迷恋它。网络文化对中国今天的少数民族思想有着许多影响,它在改变着当代少数民族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同样对少数民族的经济价值观也有着至深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功能

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及其附属设备为物质载体,以虚拟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以网络经济为基础、以网民为主体、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包括一系列规则、技术、思想、观念等内容的文化生活现象。这种文化形态是对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反映,也是对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网络文化所创造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文化互动,带来了人的生存方式的深刻变革。

网络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传播信息功能、沟通交流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娱乐消遣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社会动员功能、民意表达汇聚功能。主要表现为:

1.传播信息功能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之后的第四媒介,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作用已经出现了超越传统煤体的趋势,传播功能是网络文化的最大功能。现今社会人们普遍上网浏览新闻已经成为习惯。这个趋势也有越来越强化的势头。

在我国互联网的应用中,新闻信息传播功能非常突出。据相关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有78.5%经常上网浏览新闻;传统媒体和新闻机构大多都有网上平台。较强的传媒功能,使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近距离接触网络,充分享受网络文化的富足和平实。

2.交往功能

网络文化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的表现,人的交往由时间、地点、环境、方式、心理等要素构成,其中地点、空间、方式等因素会收到现实客观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网络给人际交往提供了超越现实交往障碍的平台,有许多网民从未谋面但却情投意合,网恋已经成了新的恋爱方式,。“人人”、“陌陌”也是在新时代下网络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应用程序。

3.娱乐功能

互联网不仅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是网民休闲娱乐的新方式。许多网民在空余时间选择上网的内容多数为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看综艺节目、聊天等娱乐性的活动。为什么当今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娱乐性上网方式?这与当今社会人们的压力有着特别大的关系,特别是奋斗中的年轻人。人们选择娱乐性上网活动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经济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随着网络聊天工具和网络游戏的出现,赋予网络文化极大的娱乐功能,也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上网的直接目的,不再只是获取信息,而是聊天交友或者玩网络游戏。

二、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的影响

民族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它影响着人们采取何种态度和方式来处理具体的民族问题,其实质是维护和发展本民族利益及地位。经济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经济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经济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的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经济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经济价值观作为人对经济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少数民族,其文化、价值观各有不同,但其经济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相似的历史变迁而具有相通性,并且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少数民族的经济价值观由少数民族价值观直接决定,与周围的环境、政策、文化等诸多要素有着密切关系。

少数民族的经济活动也表现为人的社会性活动。社会性主要是由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在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本身意义上就是文化的存在物,伴随每一种文化的诞生,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也在发生着一次变迁。在今天的社会,网络文化的出现一样会对少数民族的思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特别是经济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对传统经济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于新生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少数民族也不例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虽然由于经济落后,网络普及时间不长,但网络发展很快。网络文化已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很强的影响。

通过对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与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价值观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式对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产生了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价值观在网络文化影响下有着有合理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了传统经济价值观的优秀与精华

(1)以和为贵。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也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经济理念中也有与儒家思想相同之处。以和为贵就是要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

(2)厚德载物。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崇,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在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经济价值观中,历来成为少数民族经济活动中崇尚的道德境界。儒家思想把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集孝、悌、忠、义、礼、信、诚等诸多道德于一身,而少数民族则把君子人格的高尚道德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成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3)重义轻利。重义务轻利益、重责任轻利益、重仁义轻利益。在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中表现为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不能单纯顾及满足个人私利,而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义与利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哲学家探讨的话题,也是少数民族经济活动中经常会面对的矛盾关系。义体现社会公利的道德标准,利泛指个人利益。在义与利关系上,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主张“义为上”,号召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义,即社会公义,主张多为社会做贡献。但主张“义为上”并不是否定个人利益,但主张合理个人利益的获得。

2.超越了传统经济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

(1)天人合一,个人本位论。少数民族价值观首先是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这是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的早期形式和内容,也在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少数民族的原始先民对超自然神灵的信仰及崇拜,在经济价值观中体现为“天人合一,个人本位论”。在现今社会,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超越传统宗教信仰观,塑造科学和理性价值观。

(2)家族、等级价值论。在少数民族传统经济活动中多数以家族形式参与其中,并且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网络时代,平等理念的传播,那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有进会参与经济活动,并成为主体,网络文化传播的新思想、新观念超越传统的集体、家族、等级价值观,塑造了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中平等主体观。

(二)对传统经济价值观的冲击

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型、平等性、互动性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成为少数民族经济活动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由于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使得当代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有了现代化的意义。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对整个国家文化、整个世界文化的了解,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自身也在力求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能够跟的上时代的发展。当代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不仅追求于经济的增长,也诉求于经济生态的平衡、公正和进步;不仅关注当代人的幸福,也珍视后世的幸福。

三、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影响的对策

在当今的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与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经济发展的趋势,甚至成为主流,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影响至深。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发展必须要与时代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然而,网络文化的影响有好有坏,就像双刃剑一样,对于网络信息的甄别选择就成为影响作用力的体现。对此,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策制定时应该考虑网络文化的影响因素,应进行多渠道、正面、积极引导,要提高警惕,多加防范,以减少甚至杜绝它的负面影响,就会使网络文化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的助力器。

参考文献:

[1] 于海波.网络文化的哲学视阈[J],长白学刊,2009.3.

少数民族经济范文第3篇

张志恒(1971-),男,陕西乾县人,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经济。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这个大家庭中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放在突出位置。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侧重于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的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研究,主要是以一定的地域范围为出发点,在这个区域内的居民有可能是居住的都是一个民族,也有可能是几个民族或者更多民族,是有共同的民族爱好兴趣结合在一起的。在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是不同的,少数民族经济主要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二者都是研究我国民族学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团结互助,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经济迅速良好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之间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开的,但二者之间也有区别的。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在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时候,我们可以把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所在的省,市,县或乡村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例如把少数民族的经济结构和城乡的经济结构相对比下,我们可以发现,在乡镇地区少数民族大多从事于游牧业,以机械化为主的工业大多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市,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工农业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汉族集中的地区工农业相对发达些,经济发展迅速,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工农业发展相对缓慢些。

(二)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经济的研究对象侧重于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兴趣、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的经济群体,或者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一个或几个民族的经济发展看作一个共同体来研究,他们也是有共同的特点和发展本区域内民族经济问题。少数民族经济侧重于在一定的区域内人们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例如民族经济发展的过去现状未来,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等等。

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都居住在高原山区大草原地带,因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等各方面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在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都是偏远的山区,交通不畅通,有些村庄还没通公路,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沙漠、戈壁高原等地方,信号更是不好与外界交往非常困难。在西北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是非常多的,但是这一带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土地沙漠化,植被迫害严重,沙尘暴非常厉害,农民可耕地的面积不断减少,当地的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害,在这一地区原先主要以打猎游牧为主的生存环境也正在受到侵蚀,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总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30%,西北地区的植被稀少,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二)基础设施落后及不健全。在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其经济基础设施与我国内地沿海地区相比,是有明显的差距,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一些偏远的地区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安全用水困难,在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地村中,到现在还没有通电的村还是非常多的,没有通公路也没有接受电视转播信号的基础设施,甚至还有一些村不能安全饮用水。

(三)人口规模不大居住也不集中。在衡量一个民族地区的人口数量时候,就会看其当地的一定空间内聚集人口密度,居民的消费支出情况以及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对当地民族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少数民族基本上都居住在我国偏远的地方,而且居住也相对分散,在民族内部也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工作流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其中有格巴族、郝社族、高山族、塔塔尔族等7个民族人口数量还不到2万人,而且他们都居住在山区,交通也不方便,居住相对分散。

从以上原因分析看出,阻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从根本上解除这些弊端,我们要依靠少数民族地区的同胞共同奋斗,还有社会各界友好人士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需要我们的政府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建议和措施。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

我国少数民族基本上都居住在地区偏远的地方,地广人稀,而且交通也不方便,自然地理环境非常恶劣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健康持续迅速发展,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和建议。

(一)优惠政策。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文化教育水平低,人才缺乏等方面,可以在以下2方面给出优惠,帮助少数民族早日摆脱贫困。

1、财政和税收优惠。我国政府一直重视通过财政税收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根据各个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社会环境等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来减少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税收负担,更好的保证当地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采取税收减免,免税政策,为增加企业活力国家还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一些宽松政策。

2、 高等教育政策。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流动,国家颁布了一些措施,对考入高校的少数民族给予减分或优先录取,师范院校免去学杂费而且还给生活补助,毕业后回归当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对一些特殊的少数民族还有加分政策。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坚持少数民族教育的现代化。

(二)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1、宽松政策。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分散,而且地处偏远地区,这就导致了贫困面积的进一步加大,贫困人口也比较分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还有很多地区不能解决温饱问题,面对这样情况,国家采取了宽松的政策,对于贫困地区给予资金帮助或发放生活必需品来解决眼前的困难,或者给予减税。对于偏远地区因交通等因素导致物价上涨,应加大这方面的支持,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给予学杂费减免。

2、吸收和借鉴成功经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就实行“全方位的开放”政策,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金、技术和成功经验,同时也开拓自己的市场,坚强本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动力。

四、结束语

少数民族地处我国偏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利,经济发水平低下以及人才资源紧缺等方面,面对这些因素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缩小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帮助少数民族摆脱贫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共同繁荣和富强。(作者单位:民族学院)

注:本文是自治区高教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拉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批准号:2013ZJRW03)的阶段性成果,本研究同时得到“特色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但文责自负。

参考文献:

[1]胡安.中国地区差异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7

少数民族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定位

少数民族地区是指以少数名族人民为主聚集生活的地区。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是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1];与此相联系,伴随着落后的经济状况,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也较为缓慢。基于此,笔者认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逐渐全面、平衡发展的首要问题。而要真正做到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必须首先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进行准确的科学定位。

本文在明确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涵义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定位进行了探讨。

一、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的含义

(一)明确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含义的重要性

明确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含义,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政府对自己在发展特色经济中的作用进行科学的定位。一方面,因为构建特色经济的首要条件是在对区域内的特色、优势资源进行充分调查和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区域内的任何各级政府,要能全面准确地掌握本区域内各类特色、优势资源现状,就必须准确理解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的含义;另一方面,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特色经济总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发展的,更何况特色经济的形成必须依托特色产业和构建相应的特色市场,所以作为充当服务者、顾问和助手等多重角色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只有在准确理解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含义的前提下,才能逐步明确本区域内特色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才能制定出完善的规则制度参与其他区域进行合法的特色经济竞争,以及正确引导本区域内的市场主体进行科学、规范、合理、有效的特色经济运作。

(二)特色经济的含义

关于特色经济,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特色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比较多,如王生鹏等认为,特色经济是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技术为支撑,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2];杨丽认为,特色经济是依托资源禀赋进行产业选择、培育的一种经济发展的特殊模式[3];李澜等认为,所谓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依据本区域现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资源禀赋和生产力水平,能最大限度地扩张经济总量,结构合理且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能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4]。第二种观点认为特色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体系。如曹阳等认为,特色经济是指某区域依托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构建并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所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5]。第三种观点认为特色经济是一种经济结构。如谢宝剑等认为,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利用比较优势,通过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6]。

比较上述三种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对特色经济的本质界定是一致的,亦即都强调特色经济必须具备两个本质特点:一是特色,二是规模。因为无论强调特色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是一种区域经济体系,亦或是一种经济结构,只有特色而无规模,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只不过是开展多元经营中的一种“小打小闹”,称不上是特色经济;同样,只有规模而无特色,没有质上的优势,也称不上是特色经济。所以他们只是在表述上或者在强调的重点上有所不同而已。

(三)特色经济定位的含义

1、经济定位的含义

所谓定位,简单说来就是指确定位置,具体地讲就是确定某一事物在一定环境中的位置,如确定某一产品在市场中位置、某人在其所属组织机构中的位置(或角色)、某个物品在某一地理环境中的位置等。

而对于经济定位的定义,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定位是指国家、地区或城市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功能目标的选择与地位目标的确定的过程[7]。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与经济定位有关的几个问题:(1)经济发展的功能目标是由主导产业决定的;(2)经济地位目标是由主导产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3)主导产业的性质是由它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的,其发展趋势是国际性,而主导产业的地位是由其影响的范围决定的,分为全球范围、国际区域(几个洲)范围、国际地区(几个国家)范围。可见,经济定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过程,即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发展目标的过程。但是,不能认为经济定位是经常地、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我们应明确它只不过是相对稳定罢了,一般至少可以稳定5~l0年。所以,可以认为经济定位是经济发展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选择与确定。

2、特色经济定位及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定位的含义

仿照经济定位的定义,结合特色经济的含义,笔者认为特色经济定位就是国家、地区或城市特色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功能目标的选择与地位目标的确定的过程,是特色经济发展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选择与确定。顺此思路,笔者认为所谓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定位,就是指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功能目标的选择与地位目标的确定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选择与确定。

二、科学定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意义

笔者认为,科学定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一)有利于明确特色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较为落后的现实,决定了特色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必然处于基础性的地位,由此又决定了特色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作用。

笔者认为,科学定位并发展特色经济的作用是很多的,但最突出的作用是逐渐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有合理的地区经济布局和结构,才会有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人尽其才,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地区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则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桎梏。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在特色、优势资源和民族文化上,与发达地区相比优势甚为明显,所以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将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了,又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必然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状况,从而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二)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8]。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以及区域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加入WTO所带来的冲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既要提高水平和效益,又要适应并谋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在经济规模扩大和经济结构调整上,确定自己在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和层次,通过对特色经济进行科学的定位,既能为自身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又能激活与国际、国内及其他区域之间的竞争力,进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实践证明,因为特色经济具有很强的应变性和适应性,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有效解决“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加快城市化进程[9]。所以,科学定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定位的探讨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特色经济定位时,总体思路上应进行多元定位,具体操作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对其进行特色经济定位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既有优势特征又有劣势特征[10],其优势特征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丰富、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今在很多产业和产品的开发及生产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以及区位特点和优势明显等几方面。

少数民族地区的劣势特征更加突出:(1)因为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硬成本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2)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发展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原因,隔断了与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或即使有联系但并不快速畅通,进而限制了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流动;(3)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条件甚为缺乏或落后,因而对自然条件具有绝对依赖性和边际效益约束;(4)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观念和尊重人才的意识淡薄,使其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人才匮乏;(5)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体系的非均衡状态十分显著。

正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优势特征和劣势特征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和相互结合,使其开发难度较大,经济发展忧喜参半。所以,笔者认为在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特色经济开发定位的过程中,必须依其特点和现有的经济社会基础,结合现实市场和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权衡利弊,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准确找到发展特色经济的目标所在,以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具体对策,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所拥有的优势、特色自然资源定位特色经济

前面述及,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优势特征之一。笔者认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当然是优势,但只是定位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条件,非充要条件。要能准确定位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并日后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所拥有的特色自然资源定位特色经济。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周边也不乏个别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也在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入手打造特色,而特色经济是在整体综合上的比较优势经济,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在对特色经济进行定位时,一方面要在特色资源定位上下功夫,找出人无我有,并进行产权定位如注册有关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产品的商标或申请地理标志等;另一方面,要对与周边地区相同或相似的资源通过保护性的特色加工或特色营销等方式打造特色。

(三)根据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定位特色经济

因为各民族对于同一产品的加工和利用方法奇特各异,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反映出人类在环境恶劣、科学不发达、生产生活资料极其匮乏情况下,主动适应外界条件的结果。比如,水族风味独特的名菜“韭菜包鱼”既营养,而又有“久久有余”的文化内涵,布依族的“酥肉”则是该民族在猎物过剩,缺乏储藏条件而又不愿扔掉的聪明智慧反映。众多的市场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业产品如民族加工产品等效益一直看好,所以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其民族文化定位特色经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仍以民族加工为例,根据调查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生产加工方法所获的产品,因数量极少,市场供不应求,根本谈不上成为特色经济。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在对各行各业进行特色经济定位时,要将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注入其中,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在生产加工领域,一方面要发掘民族特色加工工艺;另一方面,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民族加工的生产效率;再一方面,加大扶持资金,注入相应的民族文化内涵,扩大规模,使其逐渐成为自身的特色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晓路,武友德,周智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157-160.

[2]王生鹏,祁明德.甘肃省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步研究[J].甘肃科技,2006(12):33-36.

[3]杨丽.世界经济低迷状态下边远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昀新课题——以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为例[J].学术探索,2002(4):130-133.

[4]李澜,张丽君.论西部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特色经济开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16-120.

[5]曹阳,吴燕,金石.从产业价值链分析特色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兼论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7):242-244.

[6]谢宝剑,王志凌.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开发研究,2006(4):20-23.

[7]戴武堂.澳门经济定位与鄂澳经济合作[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1)::5-54.

[8]黄春英.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及应对策略[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50-52.

少数民族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腾;地域文化;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GO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80-02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体现出来。

图腾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如旗帜、族徽。中国的龙旗,据考证,夏族的旗帜就是龙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鹘人都是以狼为图腾的,史书上多次记载他们打着有狼图案的旗帜。

中国最早的图腾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但没有留下确凿的遗迹。新石器时代是图腾文化的衰退期。但在中国却发现了不少图腾文化的遗迹。这包括半坡遗址的彩陶纹,鱼纹等。同时,中国古代各民族也有各自的图腾文化,每个少数民族各自的图腾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根据民族学资料,中国的少数民族图腾文化大致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以动植物为原型的图腾,如蒙古族的狼图腾,阿昌族的大象图腾以及傣族的孔雀图腾,仫佬族的竹图腾,等等。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中,以动植物为原型的图腾最为普遍,这是缘于当时初民的眼界险隘与氏族制度的特点。原始人不懂得男女媾和繁衍人类的道理,而认为本氏族的祖先与某种动植物、特别是动物有密切联系,氏族的祖先就是图腾动植物的化生或转世。

2、以无生物为原型的图腾,这一类包括以生产工具为原型的图腾,如保安族的腰刀;以乐器为原型的图腾,如毛南族的铜鼓,京族的独弦琴以及布朗族的三弦琴;还有以建筑物为原型的图腾,如白族的白塔,回族的清真寺,藏族的布达拉宫等。

图腾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体现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图腾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它是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类型的高度概括,是这个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和原型意义。因此,可以说图腾本身就是一种升华的地域文化。同时,文化本质上就是经济类型的产物。一个地区的精神气质显然与其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形态紧密相关。另一方面,文化的类型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反作用。就一个地区而言,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特别是一种新的精神气质、新的精神面貌,对经济形态的转变至关重要。在这个意义上看,文化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的核心价值之所在,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灵魂。而作为地域文化的核心――图腾,更是与该地区的经济结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要讨论各民族图腾文化与经济结构的关联性,首先,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分类人手。根据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的物质生产条件、生产水平、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生计方式的特点,少数民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经济类型:采集渔猎经济类型;畜牧经济类型;以及农耕经济类型。

一、采集渔猎经济类型

其中以赫哲族为例,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赫哲族最具代表性图腾图案上是一只天鹅和两只从水里越起的鱼。考古资料表明,赫哲族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黑龙江文物考古队在密山县新开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带有浓厚渔业文化气息的陶器、石器、骨器。陶器上饰有美丽的图案:象征着鱼身上的鱼鳞纹、千孔百洞的鱼网纹、表现江河湖水荡漾的水波纹、变形夸张的渔网菱形纹。骨器主要有鱼钩、鱼叉、鱼标等捕鱼工具。另外,在不少赫哲人中流传着“赫哲人是鱼的后代”的神话,鱼的生殖能力给赫哲先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国早期的一些文献中称赫哲族为“鱼皮部”或“鱼皮”,这一称呼反映的是赫哲族人以鱼皮为原料制作衣服(乌提库)、(温塔)等,亦足见鱼在赫哲人中的显赫地位。赫哲族的经济结构以传统捕渔业为主,加上以鱼皮制衣的特色产业,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捕鱼观光旅游业,这一切都与先民的图腾鱼有关。先民对鱼的自然图腾崇拜反映了鱼在他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鱼也成为了赫哲族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柱,成为了赫哲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二、畜牧经济类型

以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到准噶尔盆地西缘,南到青海草原、甘南草原、藏北草原及横断山脉中段广大地区的蒙古族、藏族、宁夏回族等为代表。其中,以宁夏回族为例,畜牧业对于回族穆斯林是继商业之后的第二大事业,从对待畜牧业的文化观念、习惯传统和心理因素上说。回族十分重视畜牧业,而且也擅长畜牧业。这使得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畜牧经济类型。然而近些年来,蒙古地区以及地区的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宁夏的畜牧业的优势在进一步弱化,如何才能找到突破口,调整优化该地区的经济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需要从所信仰的伊斯兰教的特点着手。伊斯兰教主张不崇拜植物、动物和自然、灵魂,不崇拜偶像。也不信什么财神、火神、风神等鬼神。因此,在回族的图腾图案上是一座清真寺,而不是动植物。这也反映了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宗教的虔诚信仰,使得回族很适合发展寺院经济,以清真寺为代表的寺院经济,是最具伊斯兰特色的宗教经济,也是伊斯兰教经济中主要的经济类型之一,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其优势在于经济来源广,宗教仪式盛大,如每年的麦加朝圣。以及围寺展开的回族特色餐饮服饰,再加上比其他机构更容易募集到较大数额的资金,使投资活动变成现实。这些优势使得“以寺养寺”的发展模式更便捷。寺院经济对于活跃市场经济,推动回族地区经济发展将是前景光明。由此可见,图腾文化显示了回族民族文化的特点,而民族文化的特点进一步决定了回族优化经济结构的所在。

三、农耕经济类型

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围,雅鲁藏布江流域,澜沧江、怒江流域。云贵高原一带,其中。我们以雅鲁藏布江流域

的门巴族为例,门巴族的图腾图案上是一个精致的木碗。何以以一只木碗作为图腾呢?原来这与门巴族的生产力水平有关。门巴族聚居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峰峦重叠,原始森林茂密。在那里,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门巴族特别擅长竹蔑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乃至国外享有盛誉。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门巴族的生产力水平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生产工具虽然铁木并举,但十分简陋,多为木犁、木锹、木耙、尖木棒、木叉、木槌、木连枷等,木制的农耕工具相比铁制工具,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简单的农耕业,再加上以木编、竹编为主的手工制造业,使得门巴的经济结构一直处于很低级的层次。木制的生产工具使门巴族生产力难以发展,而同时木制的碗因为其精致、轻便深受人们喜爱,使门巴族为世人所知。也许,把木碗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是门巴人民一种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的体现。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图腾文化与经济结构的关联性在于:

1、图腾文化显示出了一个少数民族经济体的资源要素禀赋状况。某一类资源富足,成为一个地区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为人们带来大量的生产产出,人们就满怀感激,顶礼膜拜,把它视为本民族的神灵甚至相信本氏族起源于这一动物、植物或其他特定物类,并认为这种物类是其氏族的象征和保护者,因而对之加以特殊爱护并举行各种崇拜活动,使之成为本民族的图腾,如赫哲族的鱼图腾,仡佬族的竹图腾,等等;同时,如果某一类资源不足,正是该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缺乏的生产要素,那么处于对这类事物的向往或敬畏,乞求能得到它。就通过图腾膜拜的方式将它固化下来,以期望能永久拥有它,如农耕民族对于龙的崇拜,就是希望能得到充足的雨水,风调雨顺。图腾文化本身就已经决定了经济结构优化的最基本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