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高专;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需要与渴求,心理健康素质与能力对成长中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创业与人生中的不可或缺和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丰盛餐桌上一道营养美味的大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发展得到了学生、老师、学校和教育部门,乃至社会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但也给我们的心理课程建设尤其是心理课堂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不得不激起新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 心理课堂特性与现代教学观念描述
1.整体性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在内容设计、目标设置、评价指标等方面,不仅涉及一定的科学知识,还包含学生建构经验的活动和经验的增长,知、情、意、行的统一。
2.动态平衡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实际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把握好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活动建构经验之间的平衡,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
3.体验性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应让学生充分体验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借助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促使其去探索、体会和感悟,从而促进其反思自我,建构自己的经验,提升其心理品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目标---自助。
4.生活性
在心理健康课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选取学生自身或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教学材料,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资源,即充分体现出生活性,学生们往往会对此十分关心和感兴趣,将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自主认知、体验、反省来提升其心理品质。因此,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的主
题,应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后又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其心理品质。
* 好的心理课堂教学的标准与学生课堂心理需要反馈调查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或者叫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
在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处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好的心理课堂必需包涵如下内容与环节,也是心理课堂教学的标准--
一. 心理教学目标明确,心理特色明显专业;
二. 心理知识讲解适度,心理技能训练到位;
三. 心理活动设计合理,心理体验恰到好处;
四. 心理参与全员受益,心理感悟心灵放飞;
五. 精彩开头满意收尾,旋律优美节奏分明;
六. 亮点突出前后呼应,气氛和谐效果良好。
在调查问卷归纳的第7主题项目的选择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对心理课堂的团体实训的教学方法最受欢迎有5种,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心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的比较实用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法。
* 高职高专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与提炼
一.心理课堂专题游戏法
心理课堂专题游戏法,是在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针对要学习和训练的心理知识技能,设计和选择相关的简短的游戏,为突出主题并为主题服务的教学方法,游戏的内容应该是心理专业性强,心理特色浓,目的是让学生在主题心理得到体验与感悟,形式上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可以分为群体游戏,小组游戏;表演示范游戏,对照PK游戏。游戏要有设计准备阶段、实施体验阶段、感悟交流阶段和总结提炼阶段。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
二.心理课堂主题角色扮演法
心理课堂主题角色扮演法,是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为心理主题设计一个或几个生活与交往情景,让学生去扮演特定的情景人物角色,通过表演者对情景人物的矛盾激化与化解的内心表白、情景对话与行为表现,来引起学生的共同情感共鸣,从中体验、感悟心理成长历程,学会心理调节与自我提升,这种方法的设计与实施,要求了解学生,正确选拔角色扮演对象,并让扮演者对主题和表现目标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老师要渲染人物表现与作品意义,以达到为课堂心理训练目标的和谐完成。
三.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
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是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常用团体心理拓展训练,要求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团体参与,团体拓展,全员体验,全员受益。团体心理拓展可以设计成为团体同一性参与活动,也可以设计成为团体多向性参与活动。同一性是所有成员都做同一样的活动,比速度,比正确,比标准,比效果;多向性是分配不同的人做不同的步骤,比反应,比技巧,比协调,比创新。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要严格控制纪律和时间,要注意团体活动后的讨论、总结与提升。
四.心理课堂心理测试自我评价法
心理课堂心理测试自我评价法,是穿插在心理课堂中用于学生自行测试与评价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的心理团体训练方法来说,此方法在课堂上表现为比较静态,让学生自己动笔动脑,回忆自己以往经验、表现和实际情况来完成对表格题写与选项,在老师的指示语与暗示下顺利完成,因为是群体全员同时参与完成,它也是心理课堂团体实训的一种相对安静的教学方法,很多心理课堂不可或缺,而且效果很好,学生测试完先自行评价或与小组分享,然后老师引导性解读一些典型个案或者挑选个别例按分析讲解,达到教学心理训练目的。
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能力,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与有效学习、和谐交往、快乐生活、成功创业与幸福人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我们力图通过不断实践试验,探讨、总结与提炼出心理课堂团体实训的科学实用、学生喜欢、课堂活跃、教学轻松、寓教于乐的灵活多样与趣味盎然的教学方法与形式。让知识更有趣,让学习更期待;让气氛更活跃,让学生更可爱;让课堂更轻松,让教学更精彩。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压力;主要特点;应对方式
近些年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压力造成了许多不堪设想的后果,据报道有位19岁的中学生由于不堪忍受升学的心理压力,在自杀前竟然将同学杀死。本文针对当前中学生普遍心理压力过高的特点,研究其形成因素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学生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
查阅大量的文献,以及通过和周围同学的沟通发现,造成中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我评价较低
像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不足,认识也不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有时通过一次月考或者其它方面的测试,他们发现真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出现很大的差距后,心中就会感觉到一种挫败感,认为自己很差劲,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同学对于自身的评价不够客观,将许多事情的失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问题,也就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中也背负着很大的压力。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和同学在聊天的时候经常能发现他们在家庭方面也承受很大的压力,这主要体现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上。而且中学生的性格、习惯等自身因素都和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越努力越好,望子成龙也许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但是对自己的孩子施压却不是正确的体现方式。周围的许多同学都在参加补习班,家长都希望通过额外上课的方式提高孩子在班级里的成绩,这不仅无形中给中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在心理方面也是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更有甚者会因此对学习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再加上有些家长因为成绩对孩子进行打骂,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却无法很好地释放。
(三)学校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根据调查发现,虽然许多学校在课程上设置了心理课程,但是学校并未对这方面的健康教育予以重视。或许校方会认为我们现在是大孩子了,已经能自身应对一些心理压力,平时还是应该以学习为重。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许多心理压力的出现是因为自身的道德有问题,平时也只是简单的从道德的角度对我们说服教育,根本就没有抓住根本。这也就从根本w现了学校并没有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致使同学心理压力过高却始终无法释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主要对策
根据大量的调查以及和周围同学的探讨,我总结了以下应对心理压力过高的几种对策。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由于当前对于自身的评价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因此使得许多同学对于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有人来引导中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家庭中父母就扮演者引导者的角色,而在学校中就是老师或者是一些周围的同学来引导我们。可以让周围的同学对自己做出评价,再结合自身的评价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全面评价,尽量减少周围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差距,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我们的心理压力。
由于大多数同学所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和学习有关的,因此老师也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我认为老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我们在这个情境中学习,并且归纳取得成功的一些因素,从而对自身形成一个正确的评价,减轻我们的负担。
(二)减轻学生过高的考试压力
因为在做相关调查时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压力都与平时的考试成绩有关。考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学生对自身认知能力的同时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消极的影响。有时老师出的题目很难,同学考的不好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打击,或者由于老师平时在课堂对于考试非常地重视,甚至对于考的较差的同学还在课堂上点名批评,因此导致很多成绩一般的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产生很大的心理障碍,那么在学习上也很难再有突破。老师和学校应该主动帮学生减轻这方面的压力,不能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我们素质的唯一指标,一次考试失利也并不意味着失败。老师在这方面应该改变观点,主动帮学生疏导心理问题,对成绩不好的同学进行查漏补缺,及时帮助我们改进学习中的不足,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重视心理教育、解决中学生心中的困惑
到了中学,有些学生心中始终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比如我身边有的会因为早恋而产生压力,有的因为家庭管教太死,或者是青春期的叛逆等造成的,因此学校不应该仅仅作为一个学习的地方,还应该为我们的健康成长考虑。校方应该多重视所开设的心理教育课程,对同学的心理困惑及时地疏导,就比如其他学校的专题讲座、电影欣赏等特色教学方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习之余举办一些班级活动,轻松地氛围也能将学生从紧张的心态中引导出来。
三、总结
中学生目前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来自多方面,除了需要外界的帮助,也要做好自我调节,调整好心态去面对真实的生活,在降低自己心理压力的同时更好地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不同学业成绩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J].邓丽群.社会心理科学.2009(06)
[2]青少年压力应对方式的维度与结构[J].张卫,岳颂华,甄霜菊.心理科学.2009(05)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应对
0 引言
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和当自己的交往水平与所期望的产生差距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心理情绪体验。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这种孤独感可以说是现代人普遍的社会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折射与反映。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积累专业知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阶段。他们需要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得到激励、自信和归属感。当这些需求难以满足时,便会产生孤独感,造成心理的扭曲,引发各种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建立起自己的良好的社交网络,被社会孤立。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赣州市两所大学(赣南医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抽取大一至大三年级的24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改善学生孤独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和人际关系提供依据。
1 对调查结果的研究与分析
孤独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精神、心理现象,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格变量、社会环境、认知和背景因素四个方面。
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人们对社交情境或社会关系状况的认知与评价受人格的影响。人格因素对孤独感有如下表现:羞怯、内向、社交谨慎的人往往感到孤独;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尊呈负相关;个人的认知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归因方式,自我评价过高也可导致孤独;应对方式与孤独之间也存在相关关系,求助是与孤独感最有联系的应付方式,且呈负相关,退避的应付方式与孤独感有正相关。
个体所处的社交环境和社会关系状况相当重要。孤单、陌生、封闭、不和谐的环境极易诱发孤独感;社交网络的大小、亲属比例、网络密度、关系密切程度等都会影响孤独体验;父母教育方式,社会文化背景与个体孤独感受存在联系。
个体对自己人际交往水平和人际处境状况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会影响个体孤独情绪的产生和表现强度。孤独者常在交往过程中过于敏感,对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常常曲解,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比较消极,缺乏人际信任,因此他们会用消极的情绪来处理人际关系。孤独者常将社交成败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如运气、个人背景等,这种归因的结果往往会使个体降低自我评价,影响个体对孤独的应对方式。
背景不同,孤独感的程度也不一样。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社会文化等变量分析:男生的情感孤独感更高于女生;孤独并不一定随年龄而增长,有研究显示,存在青少年的孤独感高于老年人;已婚者感受的孤独少于未婚者;经济收入与孤独的关系微妙,高、低收入人群都会产生孤独;在居住情况方面,居无定所,邻居少等情况与孤独有密切联系;个体职业的不同也可为人们提供不同的社交机会和社交网络。
2 教育引导建议与策略
针对引起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应该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位一体进行干预:
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是决定性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减轻大学生孤独的情感体验:(1)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大学生在一些团体活动中,需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乐观、热情、合作等一些积极的情感,塑造良好的人格;(2)培养大学生的社交技能:大学生要想走出孤独,首先要端正社交的观念,把社交当做是开拓个人视野,交朋友,增强个人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要扩大交际的范围,不管是学习上还是思想上有所帮助的,都可以与之交往,并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再次,要注意交往对象的甄选;最后,把学习到得社交的技巧运用到实践中去。(3)合理安排好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安排学习和休闲的时间,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拥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自我的调控能力,提前做好计划并及时检查自己的落实情况。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认识和提升自我。
家庭是爱的港湾。家长对子女的保护对子女健康心理、良好性格、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给予子女更多的关心、温暖和理解,注重家庭的亲密度,用鼓励、理解和尊重的方式和子女谈心,帮助大学生更好好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境,增强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减少孤独。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基地,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学校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好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及心理咨询工作,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一个充满合作和友谊,有较强的凝聚力的班集体,能使每个成员从中获得心理支持,从而产生归属感和自信心,减少孤独感。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级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其他公民都有义务保护大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健康成长维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社会还有义务为大学生提供好的条件、场所,禁止他们参加一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活动。
3 总结与展望
孤独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主观的幸福感。我们只有先了解它,才能够正视它,最终才能够消灭它。总之,让大学生远离孤独,保持健康的心理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来至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需要研究者们进一步的努力,共同致力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赐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硕士.
[3]唐民.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3):229-231.
[4]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2002,10(2):113-116.
一、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自卑。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的消极心理倾向。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贫困大学生在消费上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从而使得他们不敢或者不愿与经济条件较好地学生交往,进而封闭自己,并且对异性同学产生畏惧感,不敢发展正常的异性友谊。
2.依赖。多数贫困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贫困,但部分贫困生在面对贫困带来的挫折时,却产生退避心理,缺乏战胜贫困的勇气和毅力,把解决贫困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和社会,一味地指望政府、社会和学校的资助,甚至将他人的捐助用于大吃大喝或购买奢侈品。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心理。
3.焦虑。部分贫困生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差,别人会看不起自己。寒酸的外表、拮据的经济状况使他们总是谨小慎微,并且过于敏感狭隘。甚至将自己经济条件不如别人归结为生不逢时、父母无能和上天的不公等等,从而对社会和家庭产生怨恨情绪,对身边的人和事极为敏感,总感觉到焦虑。
4.嫉妒。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有些贫困生虚荣心过重,尽管经济拮据,但仍会节衣缩食来美化自己的外表。一旦冷静下来,又往往因自己的行为而懊悔,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乃至心理失衡。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大部分贫困生家处偏远的农村,当地经济落后,很多家庭为了孩子读书生活得非常拮据,导致在医疗、健康、营养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隐患,精神焦虑也增加,家庭的抗风险能力急剧下降。孩子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家庭压力影响很大。
2.社会原因。社会上一部分人对贫困生存在偏见,贫困生在成长中或多或少地有过因贫困遭人耻笑、心理上受挫折的经历。绝大部分贫困生并不太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贫困身份,但由于“资助”宣传的需要,他们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将自己的贫困身份公之于众,进而形成心理压力。
3.自身原因。贫困生所处地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加上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总感觉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其他人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对周围事物敏感多疑,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容易因为某一方面的不足而全盘否定自我,不愿意同别人交流,喜欢将内心隐藏起来,形成长期的心理压抑。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调整
1.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很大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看到自己贫困现实的同时,还应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赢得别人较好的评价。另一方面,一个人对自己不仅要充分了解,而且需要坦然的面对,因为在个人所具有的条件中,有很多是一时难以改变的,这其中就包括个人的贫穷境遇,要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途径,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变消极为积极,化压力为动力。
2.增强自信心。只有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贫穷状况,真正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贫困大学生不仅要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应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与人交往,消除心理上的抑郁和忧虑。积极参加工作可以使自己发觉自己的价值,产生成就感,建立自信心。
3.学会正确的宣泄自己。人的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时,也应加以合理的宣泄,这样才能调节机体的平衡,缓解不良情绪的困扰,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贫困大学生由于处在生活的逆境中,容易引起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出现各种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面临这种心理时,可以通过找朋友知己或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倾诉,使其得到合理的释放。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使不良情绪得以转移。
4.学会感恩,增强社会责任感。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怀着感恩之心投入工作和生活,这样就会少一些牢骚,多一些踏实,少一些冲突,多一些谅解。贫困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大多是依靠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的资助。所以,贫困生在自己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感恩,要有回报社会的责任心。
四、如何矫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
1.物质解困。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困难造成的,因此关注贫困生问题首先要从贫困生现状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可以通过“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减免部分学杂费”等困难补助形式,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难关。特别是要拓展勤工助学空间,因为勤工助学不仅有利于克服贫困生的依赖心理,还有助于提高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因此,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大力开辟教学型和技术型助学岗位,让贫困生参加到教学和科研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2.思想解困。“扶贫先扶志”,扶助贫困生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极为重要,帮助贫困生“解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思想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帮助贫困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确立劳动光荣的思想,解决“等、靠、要”依赖性的过程。高校的党团组织要积极做好贫困生思想教育的引导工作,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做好具体的辅导工作,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助使贫困生思想“脱贫”。
关键词:中等职业;英语;学业拖延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59-02
英语学业拖延是学习过程中非常常见的现象,中职生文化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学生层次差别也较大,有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中职生学业拖延现象也比较严重。素质教育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英语学业拖延却是自主学习的障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研究中职生英语学业拖延有重要意义。
1.英语学业拖延的原因分析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来说,由于他们大多数在中学时是后进生,他们的表现让教师和家长都不太满意,很多学生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上中职的,因为没有自信,就会应付学习,甚至会自暴自弃,产生拖延行为,所以,他们对缺乏自信的认同度比较高。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来说,学业拖延的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缺乏自信、缺少主张、较差的时间管理、反抗控制、害怕失败等几个方面。
1.1英语学业拖延频率的分析;从发生英语学业拖延的人数比例来看,在各项学业活动中,中职生经常或总是拖延的普遍偏高,就以逃避的态度面对学业活动,表现为英语学业拖延的人数比例较高。即拖延是个体延迟或完全逃避必须履行的责任的倾向。由于他们几乎没有写过实践报告,经验缺乏,再加上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过低评估,总认为自己学不会,所以在编写实践报告时表现为拖延;而在备考方面,中学的评价方式目前主要是考试,在中职的评价方式中,考试只占一部分,还有其他评价指标,这样,紧张的中学生活和轻松的中职生活强烈对比,对自己放松了要求,而表现出对备考的拖延。
1.2英语学业拖延困扰的分析;中职生整体对英语学业拖延的困扰比较少,这可能与中职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有关。虽然有英语学业拖延现象,但他们对英语学业拖延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自己的学习本来就不好,拖一拖也没有太大关系,没有把拖延行为当成问题;也可能是因为周围拖延的同学比较多,就认为自己拖延也正常,所以没有感觉到拖延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压力,也就相应地没有太大的困扰。男生在备考方面的困扰比女生大,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很希望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以此提升自我价值,可是客观的不良学习状况使他们在备考时处于较强的矛盾状态,表现出更强的学业拖延困扰。
1.3中职生减少拖延的愿望的分析;目前中职生认识到英语学业拖延已经成为问题,发现中职生想要减少英语学业拖延的愿望并不太强烈。这反映了中职生并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业拖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严重影响,也可能是学生的一种习得无助感的表现。中职生改变英语学业拖延的愿望在一般的学校活动项目中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高年级强于低年级,这可能与一般的学校活动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有关。
2.英语学业拖延的改善措施
要改善中职生的学业拖延状况,可以从改善教学模式和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两个方面着手。
2.1改善教学模式。中职教学一般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比较薄弱,习惯于固定的班级授课,这些与中职生的需求已经不相符了。我们要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质量。建议尝试以下模式: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把他们分成两个或者三个不同的层次,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对学习不好的学生可以降低知识难度,就不会使他们经常面临高难度的学习任务而总是产生拖延行为;对学习较好和中等程度的学生,也根据他们的需要分别设置合适的难度水平,就会减少因难度不适而产生学业拖延行为的现象。
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目前,中职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纯粹的理论教学对他们来说效果不好。在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使知识浅显易懂、有实用性,想办法降低学习难度,减少由于内容枯燥或者太难而引起的学生拖延行为的产生。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对内容进行调整,删减理论性强而对技能培养关系不密切的知识,增加知识的实用性、趣味性,让学生感到知识是有用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学会的,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
2.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职生自我评价水平中职生由于不恰当的自我评价而导致自卑心理产生的现象非常普遍,周围的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贬损等因素无疑会使他们的自我评价更低,形成恶性循环。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尊师爱生的良好氛围;家长和社会接纳中职生,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可以帮助中职生有效抑制自卑心理的产生,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水平,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生活,也有利于减少学业拖延行为。
提高中职生积极应对能力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处在由动荡向稳定过渡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由于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较低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影响,他们已经形成了消极的应对方式,这严重影响着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中职生积极应对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各科教学都要对高职校生进行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积极应对能力。
3.总结
中职学生英语学业拖延存在多种原因。关注状态拖延,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情境,采用实验法探讨学习拖延的心理机制,已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趋势。研究学业拖延最大的价值在于找到矫治的方法。干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干预对象主要集中在"问题群体"。探讨中职学生英语学业拖延的问题,寻求更为多元、有效的干预策略,将成为日后英语教师人员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胥兴春,王彩霞.初中生学业拖延的特征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2011,(0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