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建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但大多数中小城市经济力量较弱,发展水平不高。“这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城市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瓶颈之一,也是影响宏观社区建设整体推进的拦路虎。”“社区的社会基础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内容很多,大到社会层面的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状况,小到区域层面的区位特征、区域公共政策,都是制约社区生活开展的重要因素”。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社会基础包括政策与经济两方面。一方面,政策影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发展。政策是社区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政策、人事政策、社区政策。这些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的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都受到政策所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制约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发展。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主要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小城市社区物质文明建设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基础越雄厚,城市社区设施建设的硬件水平就越高。中小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有必要将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纳入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中,重视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难题与源由
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主要面临建设发展不均、投入不足、法规缺乏、居民参与意识薄弱四方面问题。首先,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发展不够均衡。中小城市的地方领导对社区建设认识不足,个别社区建设长期滞后。中小城市的社区建设规模大小不一,新建社区基础薄弱,资源条件较差。城市社区建设进展速度有快有慢,城市化进程影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进展速度。其次,中小城市社区投入普遍不足。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而中小城市政府对于城市社区建设不够重视。中小城市政府主要重视经济的效益,而忽视了基础设施和社区发展。目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总体资金投入不足,社区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再次,中小城市对于社区建设的法规缺乏。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缺乏配套措施和监督机制,社区建设工作开展没有法律依据。中小城市社区居民与社区发展目标未能有效整合,社区居民只关心与自己有直接关系的问题。“结果在社区建设中就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即政府和社区热中的却不是居民希望的,甚至两者时常尖锐冲突”而这些问题,由于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法规缺乏,社区也无力去解决,从而影响社区建设发展。最后,中小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参与意识薄弱。“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社区居民的广泛自愿的参与和介入,包括社会参与、经济参与、政治参与和文化参与”。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仍停留政府主导位置。中小城市社区居民在城市社区管理中被边缘化,社区非自治组织,这影响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三、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可行途径
Abstract: In order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mus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booming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start a new upsurge of socialist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let culture play a good role in leading fashion, educating people, serving the society and promoting development.
关键词: 文化馆;社区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Key words: culture centre;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socialist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319-02
0 引言
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从单纯的兴趣爱好,发展到多元化的需求。文化馆作为政府公益性群众文化机构,必须担负起引领和指导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导作用,推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文化馆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既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基础,又是代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区文化建设是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党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基本载体和基本阵地。社区文化建设对人民的安居乐业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社区需要文化,它不但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增强社区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社区文化还能以多种形式直接物化到社区经济、社区服务中去。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社区文化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最直接的反映,是用先进文化占领人们的思想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最便捷的途径。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没有群众的参与社区文化工作是搞不好的。因此,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少城市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晚会活动以及节庆活动等之所以长久不衰,是与群众的广泛参与分不开的。只有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涌现好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社区文化活动才能越办越有生机和活力。社区文化建设要用先进思想教育人,用社区的好人好事倡导良好风尚形成。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广大群众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增强群众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性,提高全民素质,搞好社区精神文明。文化馆作为一个指导社区文化建设、普及文艺教育、改善社区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在发展社区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 目前社区文化的状况
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向社区农村的倾斜,目前的社区农村文化建设状况有很大的改观。各街道、乡镇有文化站,各社区(村)有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器材、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每年上级单位还配备相应的乐器、戏剧舞蹈服装、锣鼓等,相当的丰富。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认识不到位。不少领导缺乏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而注重经济工作,文化工作占次要的。认为文化建设就是休闲、健身、娱乐,居民有个去处就可以了。把社区文化建设看作是点缀而已。没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认识社区文化建设,因此社区文化的建设也就处于很有限的水平状态。②制度的不健全。社区文化活动经费不足和人员编制都是临时性的,有的甚至是40、50人员代替文化专干的工作。没有专业技能,最多是组织大家一起扭扭秧歌,活动单一乏味,不能起到一个专职的文化专干的作用。③专业人员少。社区的文化专干基本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而且社区的居委会工作繁杂,文化专干还在兼职科技、卫生、教育等多种工作集一身,有的甚至很少开展文化活动,现有的文化设施形同摆设。④群众参与的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参加社区活动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在职的青年居民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参与活动,很多的特别是以女性居多,活动的内容都是以打打麻将为活动的项目。⑤活动的内容单一。活动的内容不丰富,没有吸引力,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经费的不足,限制了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能满足文化活动的需求。
3 文化馆专业辅导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1 下派专业人员。笔者所在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基本都是从专业学校毕业的。有美术、摄影、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专业,有的专业人员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但是经过了好多年的实践,也在本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专业的人员,下派到社区,以社区为服务中心向周围辐射,定期举办各种专业的培训,为不同文化需求的社会群体提供基本文化服务。不断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学习、文化娱乐、文化信息交流等活动的蓬勃开展,真正实现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有听、有看、有写、有画、有学、有歌、有舞、有演、有说”,使活动丰富多彩,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向往与喜爱的场所,真正发挥专业文化辅导人员的作用。
3.2 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由许许多多的家庭组成的大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加的渴望,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社区文化联系着千家万户,下派的文化专业人员要根据社区的特点,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有专长的居民成立舞蹈队、秧歌队、乐队、美术、书法、声乐等,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吸引更多的居民来参与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
3.3 发挥专业文化辅导人员的专长。面临社区文化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派的文化专业人员应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如我馆的舞蹈专业人员,组织早上和晚上广场上跳舞的人员,使用流行和受大家欢迎的舞曲,编排了一些简单的舞蹈,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通过举办多种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社区居民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相互交流,为构建和谐社区、繁荣社区文化发挥余热。
3.4 培养后备力量。在社区文化辅导的过程中,能发现有一定特长并且文艺基础比较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这就需要我们专业的辅导员,多加关注和指导,使这些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能快速提高,以点带面引领更多的居民共同发展繁荣社区的文化建设。
4 文化馆专业辅导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优势
4.1 辅导培训优势。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在群众文化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且各门类艺术人才较全。文化馆专业人员可以发挥自身的业务优势,提供专业化的辅导与培训。社区居民中有很多业余文化爱好者,他们在声乐、书画、器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方面都有专业的基础,也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如何发挥这批骨干的带头作用?文化馆就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形式的辅导和培训,一方面提高其艺术素质,另一方面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社区文化作贡献。使文化馆的业务人员与社区文化骨干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而且,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熟悉体验生活,同时为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提供一条畅通的渠道,两者相得益彰通过培训辅导,可以增强社区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从而使每个社区都有固定的文艺骨干队伍。
4.2 组织引领优势。文化馆不仅拥有各类专业文艺骨干、文艺团队,还拥有一批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和信息,在开展社区群众文化中文化馆不仅能发挥自身优势,而且可以努力挖掘、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为发展社区文化提供更多的文化建设信息,同时文化馆能够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宽广的演出平台,如广场文化的演出,为社区居民的演出,通过演出来锻炼社区文艺队伍,正确引领社区文体团队开展弘扬主旋律、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使社区居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社区文化建设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和发展。
4.3 组织活动优势。文化馆开展工作要以社区民间社团为基础,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文化馆不仅要辅导各社区开展经常性的小型分散的文化活动,让社区群众从被动欣赏转变为自觉参与,文化馆还要策划大型的节庆晚会,结合本地主题活动、品牌活动等重大活动,引领、带动社区的优秀文艺团队参与其中,积极组织参与本市、本省及全国的文艺比赛,来增加社区居民文艺展示机会,形成“以点带面、点面互动”的生动局面。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文化馆在承办本区“社区文化艺术节”、本市“老年人健身大会”、“广场舞比赛”等社区文艺展演等活动中,就是多次从社区中选拔优秀社团(队)节目参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此外,通过坚持不懈开展“送戏进社区”、“书画进社区”、“三下乡”、“送戏进校园”、“送戏进军营”等活动,都为建设和谐社区繁荣社区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5 文化馆在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文化离开了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将成为无土之木,无源之水。社区文化活动要满足不同职业层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兴趣品味居民的精神需求,就需要文化馆的专业辅导人员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目标,时时提醒自己,摆正位置,履行职责,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活动质量,丰富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5.2 努力加强自身修养。社区文化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馆的首要任务。社会在发展,各种文化活动形式纷纷出现,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如何才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因此,文化馆必须加强自身特别是队伍建设,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来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增加知名度和凝聚力,这是确保社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基本保证。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加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5.3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社区文化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发展社区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它同样要求在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首先应着眼于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创新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在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先进的社区文化,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呈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并能促进群众文化工作走向新的繁荣。总之,社区文化作为最基层的文化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文化馆发挥着宣传作用、桥梁作用、传承作用、娱乐作用、引领作用及稳定作用。当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在此前提下,文化馆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切实担负起职责与使命,创新机制与方法,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从根本上增强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在构建和谐社区、稳定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文化馆的正能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新梅.浅论基层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途径[J].中国城市经济,2011(05).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社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95-02
高校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休息、娱乐、交往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校期间有2/3时间在此度过,是大学生素质、涵养、个体情趣与个人品行集中体现之处,更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场所。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和学分制的全面实行,学生社区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加强学生社区建设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大学生社区文化能培养大学生勇于坚持真理、自觉学习和集体主义精神等良好思想素质,增强其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其全面发展[1]。
一、大学生社区文化的特性
1.相对的独立性。大学生社区往往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且在一定范围内自成体系,兼容了衣食住行学等多方面的功能,其主体又都是在校大学生,因此具有相对的独立特性。
2.文化的交融性。大学生社区文化,一般来讲属于校园文化下的亚文化。但在当今,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存在,同时受到校园文化、商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多重影响。作为高校学生的聚居区,它更多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作为后勤集团管辖的区域,它也受到以社会力量为指向的企业文化的影响;此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类商业纷纷以广告、开店等方式进驻校园,大学生社区在长期的磨合中逐渐认可并接受了这种商业文化。
3.主体的多元化。尽管大学生社区的主体都为青年学生,但因为所学专业、所处年级、性别、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等不同,造成了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并因此形成不同的群体,包括社团、学生会等正式学生团体和老乡会、网友等非正式团体。
4.鲜明的时代性。青年学生作为大学生社区的主体,热衷于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再加上“90后”学生的加入,这必然导致大学生社区文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精神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包括了物质文化比如网络、信息技术等也总在不断的更新中。
二、构建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大学生社区文化构建的内涵极为丰富,宏观上涉及“以人为本”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微观上涉及对每个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毋庸置疑,大学生社区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不仅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社区文化的营造者。此外,他们的利益需求、活力朝气、言行举止构成了社区文化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无论是社会化的物业服务还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需求,才能赢得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和信赖,才能发挥大学生作为文化主体的能动性[2]。
一方面,确立大学生有自主选择和发展的权利的思想,把满足大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作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另一方面,要把“塑造人、提升人”这一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贯穿于建设的始终,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2.多方管理责权原则。大学生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既有商业性质,又秉承教育使命,商业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决定了经营与管理者不能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服务和市场的多变性一定会带来合作双方的矛盾,这就需要双方站在合作伙伴的高度,为了共同利益和目标来建设好大学生社区,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物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物业服务;校方致力于学生的政治思想、日常行为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达到共同育人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各自的资源优势,确保大学生社区健康、稳步的发展,为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3.客观性和渐进性原则。大学生社区文化在其构建过程中,文化设施的改善、文化环境的优化、文化政策的调整、文化观念的更新以及文化信息的传播、文化组织的壮大和文化骨干的充实,则是必要条件。而要具备上述条件,并非一日之功,只有正确地设计和实施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战略,才能克服大学生社区文化构建中的任意性,完善大学生社区文化所需的各项条件,渐进性发展大学生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等很多要素,只有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文化才有生命力,否则会阻碍社区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循序渐进,按照社区发展的轨迹和趋向,精心营造与之相适的社区文化,才能从文化的深层面上推动社区的稳步发展。
4.民主性原则。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要注意充分发扬民主,倾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尤其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准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充分听取大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建设。只有使学生社区充满民主气氛,发挥大学生主人公的积极性,让大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才能使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更客观、更有效。
三、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
1.物质文化层面。物质文化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大学生社区硬件建设,是衡量一个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对大学生社区物质文化投入少,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其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必然受到严重制约。应注重大学生社区各种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增加,加强对大学生社区的绿化、美化,增加文艺、体育活动场所。大学生社区不仅需要整齐明亮的公寓群,经济适用的宿舍,最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人本化的楼内和社区共享空间,如阅览室、活动室、公共绿地、小型运动场等。
2.制度文化层面。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公约规则,不仅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社区正常的秩序,而且可强化积极向上的群体价值观,还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重要的制约作用,使其生活在各种有益的规范当中。为了使大学生有一个文化、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应不断调整思路,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量化考核,并纳入大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之中,使大学生社区文化构建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行为文化层面。行为文化主要指社区主体的生活、行为方式本身及通过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大学生社区应该释放更多的个人自由空间,精心营造楼群的共享空间,实施专业的物业服务和人性的文化管理,使大学生在其中能感受到一种新的组织习惯和组织个性,感受更多的文化力量,从而影响到自身的态度和行为,主动融入社区文化的建设,在保留个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私人空间与整体社区文化保持方向的一致性。
闲暇教育就是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3]。对大学生开展闲暇教育,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知识结构的完善、道德素质的提高、审美水平、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在增多,学生自身有内在的要求,渴望过上精彩、丰富的大学生活,希望闲暇时间过得有价值;另一方面,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雄厚的学术氛围,适合进行闲暇教育。对大学生开展闲暇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积极运用闲暇时间的各种能力,特别是独立支配闲暇时间的能力。这可以克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闲暇时间过剩与浪费、闲暇生活的单调与无聊,从而提升大学生素质和社区学生生活品位,带动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
4.精神文化层面。精神文化是价值观念、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素质要求的总和。其主体不仅包含流动的学生群体,也包括相对固定的管理者、教育者群体。精神文化层是文化的观念形态部分,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后勤社会化、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学校的育人目标与物业管理的市场化目标之间的矛盾等等直接对社区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提出挑战。如何在矛盾中形成统一,在冲击下求得发展,社区文化比传统的宿舍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更具复杂性。一个良好的氛围,其作用是巨大的。学生宿舍作为现代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理应成为我们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一个最重要的场所。在社区内经常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务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把提高学生的素质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学生养成基本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同时在学生中树立“社区是我家,安全、卫生、文明靠大家”的牢固思想,可以通过树立宿舍和宿舍成员的典型,继续完善“文明宿舍”评选制度,包括评选“十佳宿舍”、“优秀宿舍成员”等,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成才目标和奋斗方向。
大学生社区文化是一个系统,其中物质文化层是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层是文化的品位,行为文化层是文化的表征,精神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一、城郊发展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现实性
当今,生态观光,生态旅游又成为新一轮的热点,用现代高新技术来克服原生自然的粗糙、简陋,以现代技术手段来复制纯朴清新的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构筑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活环境,这是新时代人类的追求。作为特定历史经济条件下的生态农林业旅游、观光农业、高科技农林业园区等已开始升温。建设观光农林业生态园区是我国农林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林业现代化和城乡园林一体化(大地园林化)并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
二、城郊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类型
1.观光农园
在城市近郊开发特色农园(果树园、花卉园、蔬菜园、渔场、养殖场等),让游客观光游览,入园摘果、取菜、赏花、钓鱼、选蛋等,享受田园乐趣。
2.农业公园
按照公园经营形式,把当地农业景观作为基础的综合性观光游览区,并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经营范围广泛,休闲、旅游、度假、食宿、物(农产品)、会议、娱乐等设施比较完善,可在园内展示名优特品种,举行各种节庆活动。园区一般规划有服务区、景观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3.休闲农场
这是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还可住宿、度假、游乐。
4.田园化农业
田园化农业主要在城市近郊发展,以园艺农业为主,种植蔬菜、瓜果、花卉、果树、水产养殖,结合村镇改造美化环境,集农田、菜地、花草、水面、果园、农舍于一体,同时辅以实验、实习、游览等服务设施。可以使游客游览田园化农业景观,体验农业生活,为非农者是提供调剂性劳动,为学生实习劳动、青少年科普学习及国内外有兴趣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也可结合安排城市下岗职工。
5.农林业科技园区
农林业科技园区是农林业旅游与科技旅游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发挥农林业科技进步的优势,广泛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进行农林业科技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生产、经营等活动。在科技引导生产的同时,向游人展示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
6.花卉植物园
花卉植物园是郊区综合性植物园,汇集数量较多的草卉、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品种,保存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内外重要植物园,汇集数量较多的草卉、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资源品种,保存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内外重要植物种类,合理配置,结合林草等优美景观的相间布局,成为种质资源丰富、园林景观优美、具有观赏、游览、科研、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场所。
7.森林公园
以林木为主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多变的地形、辽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奇石、溪流、沙滩、沟谷、草地,成为人们回归大自然、科普、观光、休假、森林浴的理想去处。一般距城市10~20公里为好,远离城市污染,空气清新自然,森林景观浓厚。
(1)打破区域发展局限,实现开发区域的扩展。这主要是打破传统的牺牲环境,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方式,避免出现经济开发过程中,划分区域占用大面积土地,建立收效甚微的经济项目开发,浪费大面积的土地资源,还不能让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在土地的无效利用过程中,还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能源,甚至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大量废水废气废料。所以,我们要在充分考虑了潜在增长质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环境承受能力、地区人口分布情况以及资源利用角度,调整创新系统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现建设区域创新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2)确定经济发展的核心。这需要我们在建设区域创新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区域经济分布特点,城镇结构特点,以及企业发展特点将一个大区域,划分成不同的小区域,并围绕核心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以此保障经济能力相似,人口分布相似,产业结构相似的区域,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从而,建立一个产业发展群,形成一个经济发展的结构链,壮大相似区域的经济规模。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能够优化产业转型,推动区域工业化以及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比如,我国在加强对中部区域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借助中部区域原有的基础设施,进行企业转型,提高以提高该区域产业水平,作为促进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的手段,通过我国中部区域产业特点,进行产业优势强化,进而得到承东启西的效果。同时,将中部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作为核心,建设中部地区特色化的粮食主产区,同时不断增加对中部地区农业方面,建设基础性设施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提高我国中部区域粮食方面,主要农产品的批量规模化生产能力,提升我国农业方面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的产品增值。并且我国还加强了对山西、河南、安徽等盛产煤炭地区,企业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持,还研究开发有关坑口电站,以及煤电联营等特色产业的建设。并结合中部地区,企业经济特点,调整有关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支柱性产业的生产结构,建立具有中部地方特色的,精品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中部地区也大力发展矿山机械方面的技术以及功能齐全的输变电等装备的生产与制造,甚至为了增加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力,中部地区已开始研究建设涉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利润丰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拓宽技术合作研究领域,以及企业经营的范围,中部地区建立多个综合通运输体系,将运输便捷、快速的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境内外港口,以及通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机场建设作为运输体系的重点兴建项目。不断完善中部地区物流方面设施的建设工作。
(3)统一调度,平衡发展过程中各功能项目的进度。这需要我们适当根据总体发展状况以及核心区域发展情况,限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产业大规模聚集,或者是人口的超载负荷现象,避免个别发展过快,或者经济突发状况影响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程问题。所以,必须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位,规范经济发展空间,建立科学、有效的开发空间结构,及时调整人员分布以及经济合作调度。比如,我国在建设区域创新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施了倡导东部地区率先进行经济发展的政策。政策中明确:要我国所处东部的区域,不断完善自主创新,做到优化自身经济结构,以及适当根据形式转变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领头羊,带领其他区域共同完善,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目标,从而帮助我国发展较慢的中西部区域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努力开创具有东部特色的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以及基础综合型服务业,推动经济建设过程中,产品的精加工细加工,进一步开发我国自有的高端产品,推动我国经济贸易加工的地位升级,提高我国经济贸易活动中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保护我国特色,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对我国耕地保护的提高,加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加强对我国土地,能源等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并通过结合可行性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加强东部地区经济特区以及上海浦东新区等在推动区域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加强合作联系,传授经验推进我国对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接受国家宏观的经济调度。其次,要在思想上打破传统束缚,在坚持正确原则基础上,适当引进适合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西方先进思想,做好中西方结合。在指导思想上,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作为理念,积极将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发展具有竞争实力的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积极促进企业经济模式的转型,根据我国有关企业创新“着眼长远发展,优化整体布局,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能力”的规范,实现企业资源的创新整合,建立完善的创新结构,努力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实现建设区域创新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比如,我国在建设区域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中,明确提出:迫切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协作,创建一个科学、健全、完善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它不仅要包括市场机制,还要包括必备的互助机制。这就需要地区在执行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候,不断突破区域限制,推动市场的产业,以及机制的合作与转型。积极号召全国各区域,实现多样化创新建设,综合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研究、加强掌握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密切合作。同时,在国家不断对经济比较落后的区域给予政策,资金扶持的时候,需要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施行不同区域的最后,就是做好创新
二、建设区域创新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1)推进经济信息化建设:现阶段全球都处于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所以,建设区域创新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就要寻求高效率的创新方法。由于,信息化便捷,快速的特点,只有信息化才能满足区域创新系统在建设方面的需求,所以,在区域创新系统利用信息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根据自身创新发展的特点,进一步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让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完成数据信息的交流以及共享。促进技术发展:由于建设区域创新系统,需要一定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国家及区域在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提供基础服务的部门,构建一个创新的结构体系平台,这样才能满足区域创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才能满足我国自主创新的需求,才能推进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可见建设区域创新系统,可以促进技术的全面发展。加强地区间合作交流:由于建设区域创新系统,需要借鉴发展较快的区域的经验,甚至引进先进的外国知识技能,指导不发达地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所以,这个互动的过程就打破了传统的区域限制,促进了地区甚至境内外的合作交流。提高地区竞争力:由于建设区域创新系统,需要根据区域特点,不断优化区域企业产业结构,协调区域间合作交流,提高区域综合实力,促进交流合作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这样就可以提高地区的竞争力,增强企业产业配制,全面围绕经济社会,提高区域发展的经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