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精美的构图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桃花源记》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这样一个有头胡尾、情节完整的故事,时空转换之大,让人惊叹。全文通过五幅图画,将全文连接起来。第一幅:桃林美景图。这是渔人偶然发现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第二幅:怡然自乐图。作者通过渔人眼光看到了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第三幅:民风淳朴图。这里的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第四幅:探访桃源图。“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第五幅:高士未果图。“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五幅图构成一个整体,第一幅图是自然景物的素描。第二幅图是景与人的和谐,大处泼墨,小处点染。第三幅图写人的细节,用了特写。第四幅图写太守和渔人,用了速写。第五幅图,写高尚人士,用了定格。五幅图中,人是主体。渔人是线索,他贯穿文章始终,串连画面。桃花源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桃花源外,有太守,有刘子骥。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独特。这五幅图,构思精美,缺一不可。
二.精确的人物
1.群体桃花源人。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义熙元年(405),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陶渊明写人,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就传神表现出了人物的形象,简洁含蓄而有韵味。特别是桃花源中的人。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里是“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桃花源诗》),“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怡静、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桃源人是作者精神的芙蓉,但作者惜墨如金,以占带面,留白自然,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补充。
2.个体世上人。
①高尚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晋书》中说刘子骥,好游山泽。并且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志趣相同,经常相约游山玩水。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寻病终,这件事是作者虚构的,增加了故事中桃花源的神秘性,使人们只能凭空想像它、羡慕它的存在。目的是说明了作者对当世的失望,想找一个心中的桃花源,但又不能脱离现实的苦恼。
②贪婪是太守。作者写太守用了一个字“即”,不置褒贬。但透过纸背,似乎能看到太守发现“桃花源人”的惊喜,能补收赋税的激动,扩大人口的果断,毫不犹豫,马上行动。
③俗人是渔夫。武陵渔人是渔夫,但是他又不同于一般的渔夫。我国在古诗词中,常把渔夫喻为世外高人,超然物外,与清风为伴,与明月为伍。如王维“宛是野人也,时从渔夫鱼”中的渔夫,陶醉于山水之间,自在闲适;元结“谁能嗳乃,嗳乃感人情”中渔夫,远离尘嚣,得道超然。而《桃花源记》中渔夫,没有超凡脱俗的品性,处处充满了世俗。他迷路身处美景,而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他被某种强烈的欲望所主宰,不顾危险,依然故我。到了桃花源后被桃花源人盛情款待,理应知恩图报,但他一出来就处处都做了记号。心机缜密。对桃花源人对他说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置若罔闻。便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背信弃义。可见,渔夫固执、虚伪、贪婪。其行为与桃花源与淳朴、善良的桃花源人形成鲜明对比。
三.精巧的结构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运用迭起的悬念把文章串连起来,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四.精 当的语言
本文语言精当,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写景用“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神秘色彩,暗示将出现“奇境”,为渔夫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景物作了铺垫。“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写渔夫说了桃花源人不知而世人皆知的事,联系上下文就可以推知,渔夫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战乱历史。所以桃花源听过后,为外边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一个“世”,含义无穷。桃花源中的人,不知道现在是秦始皇的多少“世”,更不知道后来的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使人感觉到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世界,也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世界,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阡陌交通、黄发垂髫、落英缤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世隔绝、不足为外人道、屋舍俨然、别有洞天、无人问津”等后来都演变成了成语。
【关键词】园林绿化;反季节;技术措施
一、反季节绿化施工的原理
反季节种植技术,是指在不适宜种植的季节进行绿化施工的技术。这种绿化施工相对于是以植物生长的季节而言是反季节。采用这种绿化技术主要是因为城市绿化施工往往是基础建设的后续工程,在南方的一些城市基础工程施工时没有明显及金额性差异的,全年都可以进行基础建设,这样就使得绿化施工也很难有季节性。所以,保持基础建设的连贯性就需要在某个时段、或者区域进行反季节种植。
绿化施工的园林就是根据植物正常生长的基本规律,从保障植物基本生长的条件入手,进行合理的保护,让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生理代谢处于相对的平衡。具体到实际情况中,种植工程的移栽往往在挖掘中损伤了树木的根系,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的根系遭到破坏,这就影响了原有的代谢平衡。反季节种植工程主要利用的是植物的休眠期,在这个时期,植物的代谢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当植物移栽到新的生长环境后,随着季节的编号,自然的生长使其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新的代谢平衡,这样就可以使移栽植物成活,这就是反季节种植技术的基本原理。
二、反季节植物种植的利弊
(一)反季节植物种植是园林绿化技术不断提高的表现
根据植物的一般生长规律,传统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的种植一般是每年的5月中旬到6月下旬,或者11月下旬到次年的1月下旬,这段时间是种植植物的正常季节;其它时间,由于植物生长旺盛,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呼吸等消耗较为迅速,这一时间段的种植难保证植物内部的平衡,在此时间段的种植就属于反季节种植。反季节种植的植物,对植物的选择、土壤的处理、植物的运输、植物的修剪、种植施工以及种植后的养护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植物都很难成活。因此,反季节植物种植技术是对传统园林种植模式的创新,是园林绿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
(二)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
绿化种植工程是园林绿化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了符合设计需求,体现绿化效果,迅速发挥植物的景观作用,城市建设中常常需要进行反季节植物种植。当前不少园林绿化工程都存在工期短、工程量大的问题,尤其是一些重要城市建设中配套的绿化工程,需要在短时间内营造景观效果。就如2008年奥运会,面对这项全球性的盛事,全世界的焦点都聚集在北京,园林绿化景观的营造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形象,为了给世界一个绿色奥运、绿色北京,许多植物的种植就选择了反季节种植,事实证明反季节植物种植的成功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绿意盎然的北京,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绿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反季节种植的不利表现
反季节植物种植技术是建立在违背植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之上,为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首先从选择植物来说,就要选择容易成活的苗木如容器苗,而容器苗的价格比普通苗木的价格贵很多;从苗木的运输、种植、养护等方面考虑,反季节植物的种植比正常季节植物的种植要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这就大大增加了绿化成本;最后,反季节种植是违背植物生长规律的,树木枯死的概率较大,这样不但达不到设计效果,还需要重新进行种植,又增加了绿化成本。因此,反季节植物种植不仅增加了绿化成本,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造成的植物枯死都会破坏景观效果,增加开支,可谓是得不偿失。
三、园林绿化工程反季节栽植施工技术措施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园林绿化工程反季节栽植来说,可能由于各区域的不同以及季节气候不同导致对树木类型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反季节树木栽植的施工技术要求也是不同的,但总体来说,技术的要求基本还是以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的树木的选择和栽植的土壤处理等等为主,下面就从树木的选择,土壤的处理,树木的运输,规范挖掘栽植穴洞与土球直径以及栽植树木养护这几方面探讨反季节树木栽植的施工技术措施:
(一)树木的选择
对于树木的栽植的反季节栽植来说,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反季节栽植的天气环境是比较恶劣,这也导致了对反季节园林绿化建设树木栽植的要求极高,因此,在对于反季节栽植树木的选择方面应该在选取树木的长势旺盛健壮以及根部发达的前提下,还应该注意从以下的方面进行选择:
①应该尽量的选取没有病虫害以及规格和形态适宜城市绿化建设规划要求的反季节栽植的树木
②在对在栽植树木的选取时,应该尽量的选择曾经被移植过的树木;
③应该对栽植的反季节树木栽植实施假植;
④在对栽植树木的挖掘时,应该尽量的将树木的土球扩大,也即是在栽植时应该尽量的选择土球较大的树木进行栽植;
⑤尽量的选取容器苗也就是俗称的盆栽苗进行园林绿化建设。
(二)反季节栽植树木的土壤处理
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反季节树木栽植中,树木栽植的土壤处理是整个树木栽植的重要部分也是核心部分,具体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反季节性的树木栽植的土壤处理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反季节栽树木的栽植过程中,树木栽植的土壤应该要充分的保障它充足的土壤量;土壤图纸应该是符合栽植的要求,也即是保证土质的优良以及土壤的透气和排水能力;在对反季节树木栽植前,还应该园林建设的种植地区的各种土质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及化验检,进而能够适量去对栽植的土壤进行科学合理的消毒以及施肥等等,以保证栽植树木能够最大程度上与栽植土壤融合,提高成活率。。
(三)树木的运输
对于园林绿化建设工程的反季节树木种植施工来说,栽植树木的运输也是整个施工阶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关键部分,树木运输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栽植树木的成活的数量,因此对于园林绿化建设的树木运输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园林绿化所需的栽植的树木运输应该符合运输相关规范的要求,不仅如此,栽植树木的运输数量应该与绿化工程建设所需的栽植树木的数量保持一致,在树木运输到绿化工程的施工现场之后,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栽植。。
在对园林绿化工程所需的树木进行装卸时,应该做到轻吊轻放,以防损害栽植的树木和导致树木发生散球的现象。在对栽植的树木进行装车时,应该考虑到装卸车辆的行驶方向,也即是采用栽植树木的土球向前,树木的树冠向后的装载方式进行装载。其中要注意的是,如果装载的树木是是裸根的树木,那么在进行树木的运输时,应该在将其覆盖的同时还应该保持树木根部的湿润。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季节种植技术中高科技手段应用已日趋广泛,先进的检测方法、机械手段、化学试剂等都为范姐姐种植技术的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使得原来是个可以在全年进行,并实现了高成活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朝福,园林绿化施工中反季节种植技术的应用研究[J] 科技致富向导,2011(14)
关键词训诂学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0-0067-01
训诂学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它是研究训诂实践的方法和条例,进而探讨语言发展演变的内部规律的科学。对于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的人来说,训诂学的作用之直接和巨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并掌握训诂学知识,有很大的用处。学习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一、可以提高我们正确理解文言文作品内容的能力
例如:(引用)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捨船,从口入(《桃花源记》)。选文中的“落”字,一般的教材都没有作注解。如果按现代一般字典的义项,只能解释为“落下”或“凋败”。但如果是“凋落”的意思,则上文所述应该是桃花凋落满地的衰败景象。然而,既然满地落花,岂能有“芳草鲜美”的景色可见?又怎能使“渔人甚异之”而“欲穷其林”呢?况且花落地上,又怎能得之“缤纷”呢?上文的“捨”字,大多注解为“捨弃”,但是,如果渔人将船“捨弃”而入桃花源,为什么后文又说“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呢?
考察训诂专注《尔雅》,原来“落”字有“始”义,“落英”者,始放之鲜花。《离骚》“西餐秋菊之落英”,其“落英”意义同此。其证据有二:第一,虽然凋谢,但仍存留枝上不会掉落在地上;第二,屈原借花明志,绝不会言食掉落地上的污秽之物来表明自己志向高洁。桃花盛开,故言“落英缤纷”;“中无杂树”,不见一片枯叶,故可见“芳草鲜美”。试想:数百步中,桃花绯红绿草如茵,渔人怎能不感新奇而流连忘返?再查新版《辞源》“捨”字下注:“舍可止,引申之,为凡止之称。”即是说,“舍”与“捨”在古文中通用,“舍”的本义是客舍,其引申义为停止的意思。因此,“捨船”可训为“停船”。停船入山,出山后复“得其船”,岂不合情合理?
二、训诂学还可以增强我们辨别工具书正误的能力
不少《成语词典》都把“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中的“僵”字解释为“僵硬”。但是,只要认真思考一下,便会感到殊有不妥。姑且不论虫豸之死有无僵硬的可能,问题的关键在于:虫豸死后僵硬与否?跟“百足”有何必然联系?《说文》:“僵,僵也。”段注:“僵谓仰倒。”《广韵》:“僵,仆也。”“僵,死不朽也。”
不难看出,“僵”在古代汉语中是“仰倒”或“倒下”的意思,“僵硬”是它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如果“僵硬”是指“不朽”的话,那也只能用“殭”而不是“僵”。
这条成语出自曹魏时曹冏的《六代论》,原文是“故语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曹魏时代,“僵”字肯定还没有“僵硬”的意思;第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原因在于“扶之者众”,正是指“百足”而言,足多使其虫死而不会倒下,这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上述例子说明使用字典辞书也需要具有训诂知识才不至于盲从而致误。
三、训诂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直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知识
古代文献记录着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等文化知识。前人的训诂对这些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是我们直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知识的途径之一。训诂的作用当然不止这些。但从这几点作用来看,训诂学常识对于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其他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来说,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99.
【关键词】教会 综合 焕发活力 扩展迁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现代社会要求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和满足新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指南针。
文言文是我国历代文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传承了祖国的文明,是我国民族文化大载体,因此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教授文言文变成了字词句的理解课,一些名句的分析课,教师往往满堂灌,忙于讲解,学生忙于抄笔记,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渐渐沉闷,学生抵触情绪很大,不要说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连学习都是被"迫"。一堂课、一课书、一单元的文言文学完,学生对学过的文言课文一片惘然、不知其所言。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学改革是适应新时期学生自身学习的需求,哪怎样改革呢?我个人实践得出的策略有:
一、教会方法,自主参与
语文大师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学习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我在接手新的学生,在教文言文之前,先向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一,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手机、网络)、图书等资源,搜集有关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文学常识,文中涉及的典故。第二,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学着翻译,理解课文内容。翻译方法也会讲清楚(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专有名词保留不变;单音词变双音词;根据需要,按现代汉语规范做出增、补、调配。)第三,多朗读,明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利用课前五分钟、早读、晚读时间朗读文言课文。第四,学会积累:把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文言文的特殊现象的词进行归类总结;把文言文中的名句、精美语句分类摘抄。学习方法明确,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其中,这其实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也是实践教学新课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的能力。
二、细研教材,精心备课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的视野大大开阔,这促使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那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我教文言课文,会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教材,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准备充分了,心中有数了,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取得优质教学效果。
三、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现代教学不适宜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新课标要求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求索的能力。我们老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学生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焕发课堂的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如我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一课,就综合运用了课堂评价、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很好的效果。具体的过程:课前评价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表扬资料搜集全面及有独到的学生,先激励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投影问题:是什么景象吸引渔人进入桃花源?桃花源美吗?安排四人小组用画和现代的语言描绘,合作完成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互评,评价出最中肯的及时加以表扬。最后一段,启发学生自学,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地探索,学生认真自学发现并提出:渔人离开桃花源的路上"处处志之",后人为何找不到桃花源?老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并引导学生理解,回答精彩的学生进行表扬。学生自学提问,思考回答,老师鼓励评价,摆脱教师思维的束缚,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对知识有更深的印象,更容易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四、教学手段的综合
在新形势新课改进程中,文言课文多优美语言、多成语典故,老师应该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图片展示,视频放映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鉴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老师规范的板书更能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学习的重点、要点。
五、扩展迁移,延伸课外加以巩固
1 改错变生成
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成长过程,所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要理解宽容,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找到“药方”。如我教学《桃花源记》,流程到从文章引出一个成语时,有不下五位同学填了“世外桃园”。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避免这一错误呢?我灵机一动,向学生“讨教”,不出所料,纠错方案出来了。
生1:桃源就指桃花源,题目是“桃花源记”。生2:渔人进出的是桃花源,而不是桃花园。生3:写“桃园”可能受《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的影响。
这一“生成”小插曲,虽然表面上是对错别字作了纠正,但实际上是对文本某种程度上的加工,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对名著有了一个情节上的理解与巩固,从知识的角度上做了一次相关的链接,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让学生有个一兴趣的迁移。
2 示范变生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而主要是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创造奇迹”(《新世纪教师素养》)。为此,我们可以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走到“台前”,成为示范者、表演者。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意向,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有差异等,通过示范会给课堂教学滋生预设之外的问题,教师要灵活应对,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的形象中去,更深切地领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孔乙己》一文的主旨: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还表现了国民的冷漠与麻木。为此,我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在课前编写课本剧,由各兴趣小组推荐一位有表现力的同学在课堂上示范,扮演文本中的角色:孔乙己,“我”,掌柜,短衣帮,小孩子,以及一名舞台提示者。主要情节:阔绰的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给小孩子分豆;掌柜和短衣帮的嘲笑。示范完毕,教室里一片掌声。我准备再物色有兴趣的几位同学来“体验”生活,突然,刚才的那位“孔乙己”说,他有了新的简历。是啊,这么好的设计教师怎么没想到呢?于是我把这一粗糙简历表列在黑板上,发动全体学生进一步丰富与补充。果然,同学们激情奔放,不到10分钟,“面容”出来了。一系列的做法都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是表演的同学谈起体会很具体,对“排”、“摸”等动词的体会很深刻,把当时的心理都说出来了。引起了很多同学的深入讨论,对人物的形象有了全新的理解与切身的体会。
3 巧遇环境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环境往往存在着不确定因素。有一天,外面下着大雪,一个学生的妈妈没敲门就闯进教室给他送棉袄,然后打了个招呼转身就走了。这时我在讲《在梦的远方》,正在写板书“母爱”,整个教室一下子沸腾起来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立即被打断。她的突然闯入,打断了课堂教学,我如果处理不当,不仅正常的教学秩序会被打乱,还可能损害自己形象,如果利用得好,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面对这种情景,我急中生智,利用生成了的课程资源,在原来的思路上,作了个性化练习设计,母爱是……母爱是……,请看一组学生的习作:母爱是一生相伴的唠叨的话语,母爱是游子在外深切的思念,母爱是一百分试卷前最灿烂的笑容,母爱是生病时一个关切的眼神,让孩子获得心灵的慰藉……
这真是巧遇环境而来的妙笔生花,不但没有给正常的教学造成麻烦,而且使学生得到了美妙的情感体验,巧妙地实现了文本与生活的动态。
4 深入文义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