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名家散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
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渺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儿也都和我无关。
我对这样过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毋宁说,唯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应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关键词] 三坊七巷 活化石 博物馆 文化价值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建城2200多年,其核心组成部分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它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40公顷。从唐代开始就一直处于福州城市的中心位置,是福州古城历史文化轴线的重要组成。它见证了自中原人入闽以来福州城市发展的变迁。据文献记载,自唐代开始,三坊七巷就已经是贵族士大夫的聚集地,特别是明清时期,更是涌现出了众多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名贤英杰。可以说历朝历代,三坊七巷内的名人留下的足迹,就是浓缩的福州城市文化的变迁历史。它不仅是福州城市发展的一个见证,更是城市文化辉煌发展的见证。许多专家学者对三坊七巷价值的评价是“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筑的博物馆”、和“近代英杰的聚居地”。
1 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里坊制度的核心是棋盘状的格局,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源于汉代,到了三国至唐代,是里坊制的极盛时期,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后称“坊”)。
坊,是西周时期井田制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居住方式,北魏之前称里。隋初正式以“坊”代“里”。 坊,有方形或者矩形两种状态。坊的四周筑有围墙,每面围墙开有坊门。这个制度被后世继承下来。坊门往往还是张贴文告的地方。坊的中间位置是里社,供奉社神,也就是土地神。围绕里社建造住宅。坊内的道路称巷,与坊门相通,其走向基本上是东西方向,南北平行,很少有垂直交叉的。巷之外,还设有支巷,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曲”。按照西周时期的规定,巷至少可以通行一辆车,一辆车也不能够通行的道路,便是曲。在坊内,住户不可以对坊外开门,只能在坊内开门。早出晚归,只能通过巷或者支巷,方能进入自家的院子。北宋以前,坊与市是分开的。在坊中不可以进行商业活动。北宋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坊内可以进行经济活动了,坊墙与坊门逐渐消失。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闽王王审知将三坊七巷按照长安的故居建造,中轴对称,两边东西南北建坊,三坊七巷以南大街为中轴,东西对称:东为塔巷、花巷、锦巷;西为杨桥巷、郎官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等,由于宋、明、清三次大火,把东边的坊巷破坏,而西边保持比较完整。再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东七巷、西三坊也是对称的。而居住区按照里式,外边方正的城郭,内部分工明确,由纵横交错的街巷分割,成方形或矩形,其中由许多小巷弄分割成小分块,小分块内有分割的大小院落。左祖右社,布局规范,居住区与市集布局也很完整。这种里坊制度的特别之处和优点在于:坊制成封闭式,各坊首尾都有总门,到了晚上,坊门关上,坊内有巷,巷内通行,这样便于管制,利于安全。文儒坊的公约碑等就是例证。
在这里,坊巷纵横,宅院错落,深幽雅静;高墙环绕,曲线流畅,门框条石方正,门罩排堵舒展,巷口门楼秀丽,巷面白墙青瓦,巷道石板铺就,结点还盖有过街亭。虽历经千年之变迁与发展,至今仍基本完整地保留了唐末、五代、宋元、明清时期的传统格局。加之,原有街巷名称沿用至今,形成了这片“全国少见、江南仅有”的市中心历史文化街区。同时,三坊七巷西、南两边界正好是福州在唐代罗城西、南城墙界址,其外环是当时福州货运重要航道的护城河。目前,城墙虽已无存,但护城河遗迹依然可见。并保留有多座古桥,如西边河渠上保留的馆驿桥、金斗桥、金斗二桥;南边河道上保留的老佛殿桥、澳门桥、安泰桥。其中,澳门桥是罗城南边三座城门之一――清远门外的重要桥梁;安泰桥是罗城正门――利涉门外的重要桥梁。
此外,三坊七巷的巷道空间是该街区最重要的空间特色之一。三坊七巷建筑院落多由曲折幽深的巷道分割或相通,巷道的宽度一般为两侧墙体高度的1/2~1/5左右。因此,虽身处城市中心商业区,却形成了别具特点的“进一步都市喧嚣,退一步小巷深深”的深街幽巷特色。在福州炎热的夏天,巷道没有阳光直射,比较阴凉。部分街巷路面仍由青石板铺砌,显得特别雅致。由于巷道的深窄曲折,饰以两侧建筑大小繁简不同的门面,连续律动的曲线封火山墙和高大曲折的白墙青瓦,形成高低错落、变化丰富的轮廓线和有节奏及韵律变化的视觉空间,给人以步移景换的感叹。
背河式水巷空间也是“三坊七巷”重要的空间特色,安泰河本身并不宽,沿河多植榕树,历史上沿河建筑一般紧贴着河道驳岸布置,亲水性极好,所谓“人家尽枕河”、“古榕、流水、人家”的意境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临河住宅多设观景的美人靠,河道驳岸一般均用条石砌成,间隔一定距离便设有水上踏步码头。给沿河景观增加了一道风景线。而沿河部分建筑亦不尽然临水而建,这些建筑一般后退驳岸1.5m左右,形成一条小弄蜿蜒深入内部的住宅。
除了南后街、三坊和七巷外,三坊和七巷分别有联系坊巷的明巷和暗弄的辅助交通系统,由此形成街巷弄的三级路网结构。明巷多出现在三坊,如闽山巷、大光里等,用于坊间及河道的联系;七巷之间间距较小,历史上巷间的院落大多南北贯通,通过院落纵向内部空间则可进行巷与巷之间的联系,因此称为暗弄。同时三坊七巷内还较多出现如麒麟弄、喉科弄、连江弄等尽端式小弄。由于街巷相对开敞,暗巷小弄相对封闭,由此形成街、巷、弄三级尺度逐步减小和私密性逐渐增加的变化有序的传统空间序列。
2 明清建筑的博物馆
三坊七巷的建筑是以南后街为南北主轴线,西面为坊,以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为主要构架;东面是巷,以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为主要构架。坊是居住的地方,巷是其中的道路。被誉为中国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三坊七巷”,迄今还保留有159处200多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建筑,其中9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为省、市、区级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目前保存完好的建筑不乏极尽工巧的精品,大至院落规模、总体形制、建筑结构、整体风格;小至墙面铺砌、门窗样式、材质色调,无不体现着福州古民居所特有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无不传承与记述着福州别具一格的建筑语汇。其建筑质量之高,是福州人历来重视建筑的优良传统所致,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文化理念、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具体而言,其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适应福州潮湿温热气候特点的建筑结构
从建筑的结构布局上讲,坊巷内民居在左右山墙上开凿的小门,便于主、附厝之间的空气流通;高出一般民居的屋顶,在隔热采光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吸纳东南方吹来的凉爽气流;各厢房、披榭的雕花门户,夏可透气,冬可贴纸或镶玻璃,使建筑成为适合人居的环境。这些做法,都是适应福州潮湿温热气候特点的优良举措。
从建筑的结构用材上讲,就地挖出的泥土夯筑起高高的马鞍墙,既防火又防盗;掘地后形成的地穴可作为花厅中的鱼池和厢房地板下的防潮沟;构屋材料选用福建北部林木、东南沿海的花岗岩,使建筑具有极强的防潮隔热功效。
2.2 体现传统家族伦理观念的建筑布局
坊巷内住宅在平面布局上大致分为大门、院落、庭园及其附属建筑三个部分。一般是将大门、院落安排在一个轴线上,庭园及其附属建筑物安排在轴线的另一侧,形成既对称又变化的平面格局。这种布局符合封建家庭长幼、内外、男女有别的伦理道德观念,具有极好的私密性。
2.3 蕴含深厚艺术底蕴的建筑细部
马鞍形墙脊和鹊尾翘角,曲线鲜明而流畅。居高俯视,重重叠叠的封火墙犹如层层波浪,此起彼伏。山墙面上的彩绘与灰塑,色彩斑斓,造型优美,内容丰富,无论是表现忠孝节义的教化故事或是吉祥如意的花鸟图案,都表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大木梁柱和大石条块粗犷、厚硕,给人以巍峨壮观的感觉与印象。宅院内的诸多木雕、石刻,亦尽显其精美雅致。宅院内门窗镂花极为精巧细腻。作为起居所的通道讲究门面美观,房门、隔扇则讲究材质,多用楠木、檀香等珍贵木材。斗拱、月梁、悬钟、雀替等重要部件多作重点雕刻,梁架攀间雕刻一斗三升,既是承重又是装饰。此外,三坊七巷民居的“宁波门”、“六离门”、“覆龟亭”等都是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小品建筑。
综上所述,三坊七巷民居建筑所具有的高贵气质,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所呈现的艺术品质,无不凸现着其优秀的历史、人文、科学、艺术价值。难怪海内外专家学者都把三坊七巷誉为“明清建筑的博物馆”。
明清时代,“三坊七巷”已是寸土寸金,难有大的空间给人构筑大型园林。然而,这并不能阻止福州人亲近自然的渴望与发明创新的智慧。因此,借助于天井、花厅、庭院,人们在这里营造着他们怡情养性的理想场所。如称作“花厅”的庭院,通常布置一座厅堂或双层楼房,种花植树,开掘池沼,建造假山;在池沼和假山间配置亭台、楼阁或水榭、石桥,为了节省地方,假山上的亭子不少为半边亭或四分之一角亭,同时布以“雪洞”,这些园林以黄巷38号小黄楼前的花厅最具代表性。此外,安民巷的麒麟弄假山、塔巷的王麟故居、宫巷的林聪彝故居、郎官巷的二梅书屋、后街的董执谊故居、文儒坊的陈承裘故居、光禄坊的光禄吟台、衣锦坊的水榭戏台等都风格各异,隽永雅致。晚清以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频繁交流,三坊七巷民居中的花厅亦染上了近代色彩,如出现了西式或中西合璧的楼房,以文儒坊19号花厅(陈季良故居)、郎官巷20号(严复故居)西花厅最具代表性,但这并不影响三坊七巷园林建筑的总体格局,依然真实客观地反映着福州家庭小园林别具一格的独特韵味。
3 近代文士名流的荟萃之地
唐乾符六年(879年),黄巢攻克福州城,队伍路经黄巷,因仰黄璞文名,至安民巷口出榜安民“灭炬而过,勿扰儒者”。唐大顺二年(891年),黄璞登进士第,成为“三坊七巷”第一名士。后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坊七巷历代出举人300名,其中解元9名,亚魁5名。登进士的151人,其中状元2名、榜眼2名。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福州与中原联系很少,唐朝开始,中原文化渐渐传入福州。唐李琦、常衮先后主政福建,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福州教化之风渐盛。三坊七巷文气的涵养,从中晚唐开始,经过宋元的培育,到明朝就很兴盛了。地灵人杰,励志苦读,科甲之家涌现:有五子登科、 六子登科、七子登科、四世五进士、三翰林、十举人、四代七进士……等等数十位。科甲入仕的就更多了。三坊七巷是古代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宋初,福州出现“海滨四先生”,其中三位就出自三坊七巷。当时的书院,还有元、明、清社学、私塾、新学,广泛分布。1902年员林白水、方声涛等在文儒坊卢家祠创办新型学校,即福州蒙学堂,培养出了许多革命青年,林觉民、林尹民、林文、方声洞等都在蒙学堂学习过。还有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以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陈宝琛的夫人王眉寿在光禄坊玉尺山房创办的福建女学师范传习所(后为福建女子师范学校)等都出自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 “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南宋学者吕祖谦的这一首诗正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描绘了福州读书人多,以及深夜苦读的景象。
“三坊七巷”是藏龙卧虎之地,这里的名人密度大、品位高、门类多、文化底蕴丰厚。郁达夫先生有一段经典的描述:“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均是钟鸣鼎食之家,象林文忠公的林氏、郑氏、沈葆桢家的沈氏都在这里,两旁进士之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大约也是风水好的缘故”。难怪有人说“三坊七巷”是近代中国名人之都。正是从这样的小巷里,历代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他们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闽大地,成就了一番事业,为中国近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乃至影响全局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启权. 三坊七巷志[M]. 福州: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9.
第一天,我要去把我所有的零花钱用来买几朵美丽的花儿,准备送给那些教育我的人。首先,我想把第一朵花儿—玫瑰送给我妈妈,感谢她这么多年的教导和哺育。我要记住妈妈的脸和心,好让我死后变成一个灵魂,可以在天上看着她。当然,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希望可以,这样,我就可以在天上祝福她了。
第二天,我将伴着穿着红色衣裳的晨光女神起床。然后,我会早早地去学校打扫卫生,这是最后一次打扫了。随后,我把第二朵花儿—百合轻轻地放在班主任老师的办公桌上,并用心语祝愿老师一生平安。好了,送好了花儿,我该去教室转转了。我会抚摸课桌,书本,黑板,铅笔……
第三天,我早早起来,打开窗户,尽情地呼吸新鲜纯淡的空气。然后,我拿着自己的衣服去孤儿院,把我的衣服献给那些孤独的孩子。愿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开开心心地成长。我现在要去医院,捐献自己的遗体。医生说:“好好珍惜现在吧。晚上解刨。”我以下午都在凝视天空。天渐渐暗了,我知道黑夜女神将要来临。那晚霞像火焰一样熊熊燃烧着。此时此刻,我的内心也像它一样。我将要离开地球母亲的怀抱了!
天空由朱红色变成深蓝色,那深蓝色好美呵!星星渐渐多了起来,月亮女神来迎接我了……
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又给人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女性。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无光,声,语言的世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她创造了这般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和坚强的意志!海伦 凯勒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海伦 凯勒靠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信念,克服了巨大的困境,走出了人生的从围,度过了黑暗的青春,迎来了光明。虽然命运有时很不公平,可她还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人生!
面对这些伟人,我不禁觉得羞愧!在学习上,我未能坚持完成计划,往往是半途而废;遇到困难,我会想办法解决,可是自己又不相信自己,最终还是失败。在生活中,我比较依赖,我不敢去面对失败,不敢去向困难挑战,不愿相信改变,往往我迎来的都是失败!
告诉自己学会坚强!像海伦 凯勒一样,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命运掌握在你手中,你可以去改变它,使它被金边包围;你也可以放弃它,使人生变得灰暗无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历程。她一生只有十九个月光明与声音,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关爱下,在亲朋好友的成全中,海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
她的世界只有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
但她却顽强地认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
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这正是对海伦的真实写照。海伦凭着一颗坚强的心,最终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残志不残。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但自身缺乏毅力。因此,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启示是:
一、要正确地对待困难,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退缩,而要想方设法地将困难克服,战胜困难的过程也正是自己进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