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层文化论文

基层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层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层文化论文

基层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作为政府职能机构的组成部分,交通部门可以看做是国家经营的特殊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组织文化,为社会与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当前,我国正着力构建“公铁水空”的大交通体系,整个交通行业发生着从思想方针到工作实践的巨大变化,和谐、人文的观念更为深入地融入到我们的工作、服务中去。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这种文化建设不仅仅要“自上而下”,同时也应该“自下而上”。公路是“大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占有极其重要的份额。公路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隶属于交通文化。

二、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一)加强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基层公路部门如何使用当前形势的发展,如何在发展壮大自身实力的同事更为有效的为人民服务,为公路事业现代化服务、为构建社会和谐服务,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与研究。作为公路事业的核心与灵魂,公路文化建设凸显其重要性,既要符合地方实情,又要符合行业实际。

(二)基层公路文化建设包含哪些方面

顺应新形势要求,公路部门经历了多次职能转换,由原先的建设型部门逐渐向服务型部门转变。从工作实践看,文化建设应包含对内凝聚和对外扩散两个方面。对内,要形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兼而有之的公路文化;对外,要树立社会知名、群众认可、管理相对人支持的单位形象。

三、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对内凝聚的文化建设

作为公路行业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路文化是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保障。对内凝聚的公路文化包含了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制约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则是两者的思想保证,也是公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首先从公路的是物质文化建设来看,它指的是公路的实质状态,包括公路、桥梁、路容路貌、职工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公路技术、效益水平等非实体的物质现象,是整个公路文化的载体和外在标志。随着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公路人的辛勤努力下,一条条安全畅通、绿色环保的公路拉短了空间距离,将城市、城乡相互连接。其次是制度文化建设。形成切合地方实际、符合公路部门特点的规章制度,为促进公路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围绕“廉洁高效、安全畅通”这项目标,全面推进路政管理、规费征收、养护监管等工作有序开展并稳步提高。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制度文化应不断完善,并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是精神文化建设。公路文化的精髓便是精神文化。在公路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都是支持和维系公路职工奋发向上的源泉,是整个行业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所在,是公路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及持续和谐发展的保障。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的要求,公路部门工作必须走的更好更细。然而随着道路的越来越平坦越来越便捷,投诉的现象却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是老百姓对公路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为此,作为服务行业的公路部门,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更新服务意识,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牢记以人为本的宗旨,着力构建和谐公路与和谐公路文化。

(二)对外扩散的文化宣传

公路文化建设的薄弱点更多的体现在对外宣传上。“酒香不怕巷子深”。公路人很多时候一心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却往往忽视了对社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公路部门发生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在做好公共服务工作的同时还应打理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公路事业的关注程度,把公路行业最真实、最鼓舞人心的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关心公路,这对公路事业的发展无疑起着更为重要的推进作用。如何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就是要我们多走出去,让老百姓了解公路部门的机构职能,让大家知道公路事业的发展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改变宣传方式,变单一的平面媒体宣传为多样灵活的全方位宣传,应与报社、电视台、电台加强横向联动,让公路文化对外辐射的能力更加强大。例如,某段公路因特殊情况发生水毁对行车安全构成了威胁,就要通过电台及时向车主提供路网信息,避免交通堵塞或意外事故的发生。这样既为群众提供了便捷,也使公路部门的形象更加的充实饱满,还可采取“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

四、结语

基层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运营模式、服务价值观、行为规范等都是文化建设在高速公路中的反映和体现,是具有准公益的运输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

1.1企业文化在基层所站表现

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在基层所站表现在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

1.2基层所站企业文化的作用

工作与生活平衡、同事关系融洽、有无发展前途、是否喜欢工作以及管理制度和流程是否合理等都是基层职工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优秀的企业文化既是反映高速公路管理的社会文明形象的手段,也是统一和规范高速公路员工形象的手段。从文化建设的表现内容来说,精神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目标,并为此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保持步调一致性。行为文化引导、规范、评判、树立行为标准来实现对员工的规范化管理。物质文化为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提供基础。制度文化是规范员工的保证,规范、约束员工。

2高速公路基层所站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2.1微观问题

2.1.1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核心认识

基层所站的企业文化建设片面的强调“执行力”,认为文化建设就是制度、规程和指令,基层员工只是政策实施者,未重视能动性与创造性,没有考虑员工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2.1.2未深入宣传与落实文化

基层管理者由于没有完整了解整个高速公路发展,未深入宣传和落实文化建设,没有针对个人特性引导员工正确选择自我发展目标。基层管理者更关心任务及目标达成情况,强调工资、待遇的激励作用,并未关心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表面上标语横幅较多,文化活动也很多(如:扩展运动、文艺晚会、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但这些文化活动大多表面热闹,效果却不明显。

2.1.3基层所站文化缺乏提炼与创新

高速公路管理的文化影响力在基层所站比较弱,缺乏特色,文化精神体现不明显。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一直是接受上级的任务安排,缺乏自身创新,未与员工兴趣相结合。工作中,基层文化建设被浓缩成了宣传报道、周(月)例会记录、工作汇报等。基层文化建设的片面性使文化建设成了走形式的任务,成了一种负担。

2.2宏观问题

2.2.1缺乏完善可行的文化建设体系

高速公路管理中文化体系大多是一本文化建设手册、一些口号、一些标语。在文化建设中高层管理者与员工沟通不够,员工对高速公路高层管理者不够了解,致使文化建设效果发展缓慢。

2.2.2文化建设政治化

许多基层所站认为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就能有优秀的文化。很多基层仿照思想工作方式来建设文化,致使文化建设的效果不明显。同时,对于文化建设氛围塑造也没有足够重视,没有明确的理念,也使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3高速公路基层所站文化建设对策

3.1完善基层文化体系

对各所站的机构、岗位、工作流程、考核体系等进行分析,制定符合自身的文化建设模式,让职工认同、接受,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尊重员工的思想,让员工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凝聚员工的共同认识,使文化建设的理念、行为准则成为自觉意识。加大文化建设宣传,让基层员工认同文化,并将文化与自身岗位结合,把文化建设渗透到工作中,让员工在学习工作中都受到文化的影响。

3.2制定符合基层特点的制度文化

通过“月度计划、质量巡查、安全巡查、人员设备巡查、廉创检查”等评价基层员工的行为并增强员工的荣誉和使命感。

3.3开展文化实践,提高基层文化建设效果

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所站员工间交流,使文化建设观深入基层员工的日常工作。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调动更多的员工参与文化建设,增强高速公路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结合实际在门户网站开辟“企业文化专栏”,开展基层所站“文化走廊”的建设。开展养护、费收、路政等竞赛并评估文化建设,通过活动提升文化的作用。

3.4培养团队精神,促进文化建设

建设基层团队文化,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通过团队活动形式来体现和强化,紧密结合员工的切身利益,打造团队文化。建设“家”文化,以“和谐团队,幸福所站”为主题培育积极沟通、换位理解、信任、宽容、关爱、欣赏、分享、责任、感恩等理念的基层所站文化氛围,让员工得到“家人”的关爱,处处感受“家庭”的温暖。

3.5突出基层所站文化特色化

每条高速公路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建设起来的,周边的文化积淀都不相同,每个基层所站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依据基层所站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建设服务自身、服务当地、服务出行的特有文化。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和“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为广大司乘人员提供文明、优质、高效、全程的服务。

4结语

基层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文化 顶层设计 文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98-02

文化是一所大学存在的价值和全部个性特征的展现。大学存在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只有文化存在了,大学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也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各种人才。而顶层设计正是为大学文化提供战略思路和规划步骤的。因此,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是大学发展的框架和依托。

1 大学文化的现状

“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它强调的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就是说,要完成一项大工程,就要以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它主要突出强调规划战略的地位,以及实现这一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路径,且有着一些列鲜明的特点和优势。而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大多缺少这种顶层设计的理念,主要表现在:缺乏定位与定位不准、用短期行为代替顶层文化设计、复制模仿别人和盲目跟风等等情况,这种种情形最终导致了今天大学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发生错位,毕业生就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就业能力和教育质量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社会声誉的每况愈下和大学整体发展的不良境况。

2 大学文化顶层设计的建构

2.1捋清目标与找准定位

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大学制定一个适应自己长远发展的目标和对策,确定属于自己文化发展的定位。所谓定位是指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及师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比较和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及同行中的位置,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并确定自己的服务对象、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就像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潘愚元所说的那样:“高等学校定位不只是高低层次的定位,也不只是学科门类的定位,定位的主要依据应当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职能”。因此,大学文化的合理定位,必须走以特色带动整体、以整体提升特色的发展之路,既认真分析社会长远发展对大学文化的需求、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大学文化如何,又充分考虑并详细论证本学校的整体情况,包括学校的优势和短板,现实社会、企事业单位、甚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把社会需要我做什么、怎样做和我能够做什么、我能到何种程度充分结合起来,形成既满足社会不同阶段的需求又符合自己实际的文化发展定位。当然,大学文化要服务社会,要培养人才,这是大学的任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点:大学绝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大学的社会引领作用理应是大学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而,大学的定位及设计要具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大学的文化功能。

2.2建构顶层设计的大学文化体系

2.2.1现代制度的支撑

首先,贯彻依法治校的原则,即要按照法律的原则与规定,构建规范、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其次,建立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再者,重新审视本校的专业设置,切实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体系。专业设置要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发挥特长的专业。同时学校必须构建从校园到就业的有效体制,承担起学生从校园到职场包括知识技能、文化素养、求职就业等一些列环节有机衔接的角色,并能为人才的发展做一切合理的铺垫。

2.2.2鲜明的人本文化

人本文化,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这种文化主要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和独立的学术自由。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的一切文化发展措施的设计及目标的完成都是为每位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环境、提供合理的营养,为国家创新性人才的培育搭建一个平台。

同时,人本文化不但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而且是大学文化顶层设计的根本立足点,因为,大学文化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它突出强调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尊严、人都自由和幸福、以及人的终极目标和价值,追寻的是:人性的自觉、人性的尊重和人性的充分发展。以人为本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全部内涵。因此,大学一切建设都应该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要求,体现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人文价值。制度文化设计及实施也应体现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充分保障大学师生的权利和利益;而顶层文化设计正是根据价值追求多元性和个性发展差异性的特点,在充分尊重每个师生的价值选择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为大学全面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为目的的。

当然,我们的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是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存在和发展要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充当某种舆论导向,扮演教化人的角色。因此,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在充分关注高校师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必须把这种文化设计置于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大文化氛围之中,跟紧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知识信息传达给社会,影响和感染社会其他人群;并以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风貌对社会文化的建设起示范和引导作用,引领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2.2.3凸显的地域文化

大学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称地域文化或区域文化,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民族性和地域特色。成长壮大在某一地域的大学,它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也会深深地打上这个地域的烙印,它的一些列的行为和举动更带有地方色彩。因此,顶层设计的大学文化的构建也不可能完全不顾地域文化的影响,它应是地域文化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呈现与延伸,是生态文化与大学本身历史承载的有机统一。

同样,顶层设计的大学文化,更要和大学自身的历史承载紧

密结合起来。学校本身的历史是一个大学全部文化的一个记载和浓缩,也是大学发展最可宝贵的资源。所以,顶层设计下的大学文化必须是能和历史对话的文化,不但包含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承载着它的希望、追求和命运。

当然,顶层设计的大学文化,还需和学校本身的办学能力相适应,一旦发展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链条就会断裂,平衡将被打破,它的质量和生命也会受到严重的挑战。

2.3多元化文化环境的营造

顶层设计的大学文化应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大学文化。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大学文化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大学文化的自由精神和包容精神的具体体现。多元性的大学文化表现为文化的组成和文化的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大学文化发展,应如先生曾经讲过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相容,人类大同”,也就是“和而不同”!多元文化有共同遵从的基本原则:基于人的发展的价值评判、任何一元文化都服从于个体人的自由选择和个体人的幸福的考虑、以人的进步为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志、致力于人类进步和人的自由和幸福等等。因此,顶层设计下的大学多元文化应具备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扩大交流、加强合作、博取众长,在不同文化的接触碰撞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展现自己开放的文化形态。常言说得好: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百家争鸣,人类在思想文化领域才会有希望;而只有在思想文化领域大放异彩,人类社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当然,多元化的大学文化强调的是一元指导下的多元并存相长。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会以更加审慎的态度正确处理各种文化间的关系,在继承、整合与创新的基础上,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打造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多样化、高品位、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总之,大学文化顶层设计的目的是为大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一个合理的规划、提供一套科学的发展理念。然而,由于条件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必然导致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及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但只要大学上下齐心协力,实现其文化的长足发展也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竹立家.改革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J].人民论坛,2011.

[2]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基层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1.顶层设计的概念。

顶层设计源于系统工程学的概念,强调一项大工程的完成,要以一致的理念、协调的功能、统一的结构和标准化的部件,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十二五”规划中,该理念被首次引入改革领域,站在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点对制约我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判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再度引发关于诸多领域“顶层设计”的畅想,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所关注的焦点。凝练地讲,顶层设计是从全局的角度,以有效的资源,系统地统筹和规划某项任务,从任务的各个方面、层次、要素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战略性设计。

2.校园文化活动顶层思维。

本文论述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教学的狭义概念的行为文化。校园文化活动的激励引导、规范约束等功能,既体现在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方面,也体现在技能提升、素质拓展等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者,要站在顶层高度,以顶层思维设计校园文化活动,确保每一项校园文化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有方向、有目标、有成效,消除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便于形成长期的文化积淀,成为团结和凝聚广大青年的重要阵地。

二、威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现状分析

1.我院的有益做法。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以主流价值观树立学生高远价值追求。面临校园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我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三观三热爱”、“忠孝雅诚”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励广大青年励志修身,成长成才。二是注重素质培养,以品牌文化活动推动学生综合发展。我院注重将文化活动和专业特色相结合,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月、资助文化月、公寓文化节等文化科技活动打造成颇具影响力的校园活动品牌。三是重视能力培养,以社会实践活动促推学生成长成才。我院以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志愿者活动为实践平台,引导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个人成长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2.我院的突出问题。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校园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功能重视不足。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我院团委结合省市和学院党委的指示精神制定了校园文化活动方案。但各系部在落实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未将开展活动所需的工作理念、指导思想乃至学科优势、媒体支持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忽略了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涵养功能。二是对文化活动整体系统性培育不够。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单位设在院团委,从活动的规划、选拔、培育和实践等方面均由团委包办,校园文化活动过多地被视为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要完成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则需要整合教育渠道,将其放置在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操作,将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校内资源有机整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立意的高度,扩大学生的受益面。三是活动项目培育的质量不高。目前,我院对活动项目的培育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战略规划和精心培育,代表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较少,品牌活动和精品活动缺乏。四是活动中产生资源浪费、疲于应付现象。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管理,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组织一项活动的现象,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也会导致一段时间内活动过于密集,而各系部执行起来疲于应付,影响活动质量。

三、我院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路径

1.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定位。

校园文化活动的准确定位,是校园文化活动制定者结合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经过科学调研而形成清晰的校园文化目标性要求,进而构建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活动定位需要学院各部门全员参与,加强优势项目挖掘,发挥地域、学科专业、传统积淀等比较优势,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更应紧扣职业素养教育这一目标,争取学院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经费支持、物质保障上提供有力支撑;争取专业教师的参与、配合与指导,引导更多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为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创造良好条件。

2.分层设计、分类指导,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特色性。谈

到“珞珈文化”大家就会想到武汉大学,提及“未名湖畔宜聆教”大家就会想到北京大学,说起“清华园”就会想到清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学校应在分层、分类指导的原则下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多元化与全方位建设相结合,探索符合我院校园文化特点和学生文化活动规律的文化活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行业“祖师”鲁班的历史渊源为依托,打造以求实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行业特色的“鲁班文化”。通过研究和挖掘鲁班传统文化,以建筑技能节、“鲁班传人”、“鲁班之星”等系列主题活动教育青年形成“不畏艰辛、刻苦学艺、勇于实践、敬业创新”的时代精神。学院在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上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年龄、思想、心理、学习任务、认识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不仅根据校级、院级、年级、班级分出层次,还根据不同层次的组织团体整合学生活动,体现出各具特色的阶段性,最大程度地锻炼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能力,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覆盖、影响全体青年的作用。

3.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

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着文化育人的功能,而文化育人是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价值,学生在组织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因此,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层次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突出特点,彰显特色,对优势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品牌建设和维护。山东建筑大学的黄河源协会成立于2005年。协会的志愿者们连续9年赴黄河源头,资助沿黄九省的贫困孩子1000多人,并建起全国第一所大学生希望小学———“长燕大学生希望小学”。他们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上万次,黄河源协会曾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社会责任博客等荣誉,协会发起人王聿珩被评为感动山东优秀人物、山东省道德模范、济南市杰出志愿者、全国大学生优秀人物等。近期,学校又在协会的基础上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励志公益社团,建立企业家、大学生、受助对象三位一体的公益平台,实现大学生助人自助。山东建筑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于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统筹学年学期不同的阶段特点及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实践活动项目。要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致力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态化和品牌化。好的项目坚持做、持续做,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特点,提炼特色,形成了长效机制,品牌自然就形成了。由此,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要求我们在整体规划、梳理整合、宣传推广上下功夫,使活动品牌在全院师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共同建设和维护品牌的活动中。

4.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运作。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在众多领域内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其实质就是有限资源约束下的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形式对项目的申报、审批、运作、检查和验收等程序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成本、保证工作质量。较优秀的项目在认真审核后脱颖而出,项目执行者在明确的项目目标驱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资源,策划和组织出新颖而有意义的活动,把活动办成精品;在充分尊重各基层团组织创造性的同时,也能较好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育人过程的实践者和实施者。

四、结语

基层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一)机构岗位方面

大部分基层工会都能做到配备专、兼职的会计人员,明确会计主管、出纳等财务人员的分工及职责,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

(二)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不规范,使用科目不正确。如工会干部差旅费在“业务支出—外事活动费”列支,探望病人和职工活动费用在“其他支出”列支,帮困捐款计入“其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工会经费入“会费收入”,会议费、购入固定资产在“职工活动费”列支,备用金和工会工作人员借款计入“借出款”等。

2.报销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要求。报销凭证附件不齐,如,职工活动支出只有发票作为原始凭证,没有详细活动内容和参加人员等,大额活动支出没有活动请示报告、预算及参加人员名单,慰问购食品、订报等无发放清单。

3.往来款项未及时清理。有的单位“其他应付款”记载款项近十年未发生收支;有的大额历史遗留款项长期挂在“代管经费”;有的在往来款里核算投资及投资收益等。

4.预算管理不规范。有的基层工会本级的年度预决算没有编制或未经报批,有的基层工会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没有按预算对支出进行有效控制,超预算支出,未按规定程序追加预算。有的基层工会未开展活动,年底经费结余数额较大。有的基层工会超预算、有的仅完成预算的百分之二十多,未按要求进行预算追加或调整。

5.内控和监督不规范。不相容职务未按规定要求分离,如,收据的购买、保管、使用均由同一人操作,缺少内控制约;出纳人员作为收款人或报销人;个别单位由工会主席或副主席兼任出纳岗位等。有的单位经费支出不是由工会主席“一支笔”审批,而是由行政领导审批。

二、加强基层工会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加强规范化模板建设

上海市总工会在对基层工会财务管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制定了《上海市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制度模板》,并列示在“上海市总工会”网站上供各级工会下载。模板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预、决算管理、财务收支管理、内部会计稽核、货币资金管理、工会票据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往来款管理、会计档案管理和会计电算化管理;第二部分:基层工会财务会计基础规范化建设标准,规定了机构岗位、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开设银行账户、账务处理实务、会计基础规范化标准说明和会计监督。第三部分:附件,包括工会的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目录、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往来款项明细表、经费收支决算表和经费收支预算调整表等,要求基层工会从实际出发,抓落实,针对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规范化建设。

(二)强调全过程的预算管理

全总要求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这是加强基层工会预算管理很好的途径和方法。

1.要根据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单位收支情况,确定预算目标,科学编制预算,合理预算经费支出结构,报本级工会委员会和经审委员会、上级工会审批后执行。

2.在预算执行中,要对预算项目执行进行实时监控,规范经费使用标准和手续。每年10月底,根据市总工会财务部相关规定,凡是总支出超出预算的,均应按预算报批程序办理预算追加手续。总支出在预算内、科目间调整的,分两种情况:如果职工活动支出、维权支出调增,其他科目调减,则由本级工会委员会和经审会讨论通过即可,不必报批;反之,如果职工活动支出、维权支出调减,其他科目调增,则需报上级工会审批。

3.预算年度后,要认真完成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和分析,做到查漏补缺,以更好的完成下一年度的预算管理工作。

(三)完善投资事项决策程序

投资作为基层工会“三重一大”项目之一,必须实行工会委员会集体讨论,同时基层工会投资必须在有经费结余的前提下,遵守国家有关投资规定,规模适度,量力而行,效益优先。并按以下流程办理:投资前可行性论证,工会委员会讨论通过,并报上级工会审批后,列入预算签订投资合同或协议,投入资金或实物,取得投资证明或其他有效凭据,投资后跟踪管理,取得投资收益。投资以后也不是万事大吉,应该及时关注投资损益情况,最大限度降低投资风险。

(四)加强基层工会财务人员业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