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级经济论文

县级经济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级经济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县级经济论文

县级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1.1有助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以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计量经济学教学亦因此定位于培养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计量经济学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教师所讲授内容以初级为主,中级的部分仅涉及到多元线性回归和联立方程模型的基本概念;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课堂时间绝大部分用于模型参数估计的推导、假设检验的构建和理论结果分析。在每一章的最后部分,通过简单的经济学案例,如:收入消费问题、旅游市场预测问题、定性变量引入问题,展示各类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具体应用。教学案例的引入便利了学生将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符号和公式还原到经济问题中,从具体问题的角度理解计量模型。同时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已有经济理论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相关软件,进行适当操作进行经济学分析,实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目标。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1.2使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

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中,文科背景和理科背景的学生大概是1:1,有的专业如金融理财、国际金融等文科生所占比重更大,因此学生数理分析能力和对数理模型的接受程度相对较弱。大部分学生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先修课程(数理统计学、统计学)的学习中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先修知识的理解远远不足以支撑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需要。在学生投入学习时间不足的情形下,如果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过多涉及理论推演和公式推导,学生会无法跟上教师授课的节奏,学习兴趣会降低、听不懂内容的越来越多。在每一章节及时辅以案例,学生能够通过经济问题中的具体例子感知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对结果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经济学检验的过程,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1.3有助于教学相长

案例分析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操作和相关结果分析为学生解读具体的动手实践过程,学生因其兴趣的提高也主动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而不再仅仅是扮演“观众”。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状况”时,教师会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这稍稍突破了“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给了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表达能力,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符。同时,学生活跃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从独特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分析经济问题,学生踊跃的发问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丰富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对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横向提升和纵向拓展。

2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案例教学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已被充分认识,计量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授课的方式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然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从开展到现在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案例分析进行的时间更短,在对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理解、开展方式、素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提升的地方,案例教学法还未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就教学过程中笔者的一些认知,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方式单一受限于课时少、实验室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

目前案例教学仅仅是利用简单的经济学例子进行简单计量经济学模型展示,目的在于辅助学生理解计量模型的相关指标,还未曾深入涉及到案例教学的实质,或者说是初级的案例教学。课堂上,教师演示软件的操作过程并辅以相关分析,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过程,而只能称为“例题分析”。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给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课外时间遵循教师的操作步骤和手法做简单模仿,并形成实验报告。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仅能通过抽检学生实验报告而非逐份批阅来掌握学生掌握的情况。总的来看,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辅以教学案例分析,但是所采用的案例和数据类型都较基础和简单,案例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讲授和操作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并未有显著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案例教学法的精髓还未被充分应用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2.2案例内容简单抽象,专业区分度低

选用案例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开展的效果。一般来看,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所采用的案例是教材上所给案例,且通常设置在每章的最后部分,用以辅助学生对于章节教学内容的理解,综合性不足。然而,实际案例分析特别在运用面板数据进行经济问题分析时,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常常导致异方差、序列相关等问题同时出现。另外教材中的案例简单陈旧、缺乏代表性和时代性、数据都较简单、描述的经济问题不具备代表性,甚至同一个案例贯穿了整个学期的内容。另外,教材中案例未能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行设置或者给出备选案例,学生对案例的新鲜感逐渐降低,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不高。这些导致学生在学完计量经济学课程之后,仍然有大部分人不会根据计量经济学方法设定不同专业领域的计量模型,更无法进行相关的经济学检验和分析。有些教师为丰富案例库,直接借鉴和引用经典国外教材中的案例。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教师很难结合中国实际对于案例进行修正以适合我们的课堂,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内容不能充分理解,也削弱了学生利用计量模型解决中国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3资源有限

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得教师队伍的扩张远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计量经济学课题教学一般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在开展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既要进行实际操作,又要注重接收学生的反馈并做出及时的讲解,所以在人数众多的课题上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学生的疑问也不可能都会得到教师的反馈,这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相关计量软件的实现和应用,而扩招导致学生数量与学校实验室资源的极度不匹配,使得学生仅能利用个人PC机在课外的时间进行计量软件的操作和实践,效果得不到保证。在开设专门Eviews软件课程的专业中,采用小班授课方式,任课教师是本班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高,了解学生的先期计量基础,能够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从学生期末提交的实验报告和毕业论文的角度看,单独开设Eviews案例分析实验课程的班级好过未开设的班级。

2.4案例部分在成绩评定中所占比重较低

在资源紧张和有限的情况下,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平时作业和出勤的情况,期末考试则是以闭卷方式考察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这种成绩评定方式无法体现对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经济问题能力的考核,有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软件学习的积极性和案例教学实践的开展。

3必须处理好的几类问题

要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探索适合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的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方式,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3.1案例分析与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关系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由于没有理解计量经济学基本模型和理论,即使教师讲解了案例并进行了分析,但更换了案例后,他也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强调案例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非意味着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弱化,而是促进和加强。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既要完成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任务,又要适当开展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强化“必需、必讲”内容,弱化推理、计算内容,体现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特征,而非数理推导特征,逐步降低学生对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条理明晰、重点难点鲜明的基础理论学习后,辅以适当的案例分析更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未来更深入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后,课堂教学效果会显著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3.2教师素养的提升

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熟悉程度,还受限与教师的经济理论功底和统计数据处理能力。目前奋斗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一线的教师背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济学类专业毕业且在某专业领域应用过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相关研究,一类是统计学或者数学专业毕业精通计量经济学数理基础。经济类背景教师精通计量模型的应用,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数理特征把握有欠缺,数理背景的教师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却存在不足;或者即使有的教师两方面兼备,但对授课对象专业背景的理解较薄弱,这都使得教师无法较好的掌握经济学各专业领域的现实特征、学科发展动态,也不熟悉各专业相关指标的特征、数据处理技巧、计量经济学方法选用和计量经济学指标特征。教师计量经济学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案例分析开展的水平和效果。

3.3案例选取是否恰当

县级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次级债,是指发放给信用级别低、收入证明缺失,因而存在较高违约风险的借款者的抵押贷款。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由于风险较大,次级按揭贷款的利率较高。金融机构为获取更多利润,把“次级贷款”门槛降得很低。在逐利动机下,美国次级贷款规模迅速攀升。2004年之后,由于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急剧上升,引起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次贷危机爆发。

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倒闭、冰岛等国家濒临破产,再到全球股市持续下跌,到目前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对中国虚拟经济的影响

(1)对金融业的影响。①从对外国投资的情况来看,工行、建行、中行在次级债中的投资占资产比重小于1%,有海外投资的6家中资银行次级债亏损49亿人民币,其损失不会影响银行的正常营业。中国商业银行共持有美国雷曼公司20562万美元贷款,雷曼的破产对中资银行的影响也很有限。其他投资机构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曾斥资30亿美元入股黑石,5只QDII出资1232亿元,截止2008年3月两者的账面亏损分别为48%和31.37%。通体来看,由于中国金融业相对封闭,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直接影响并不大。②从证券市场情况来看,中国股市一年来跌幅巨大,沪市从最高点的6124.04点跌至今年9月18日的最低点1802.33点,跌幅达70.57%。其中一个原因是,这几年通过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股市,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外资产组合调整和对中国新兴市场重估,使热钱从中国撤资,推动了对这次股市下跌。

(2)对汇率的影响。中国拥有1.8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资产,随着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会面临贬值风险。美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致使短期撤回的资本会重新回到中国,推动国内资本品价格的上升,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出口不足导致的经济衰退与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并存,政府不但不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拉动内需,还必须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这会进一步加深人民币升值。日元逃离资金撤出美国可能导致日元升值,影响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稳定,导致中国外汇资产实际购买力下降。

2.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对贸易的影响。①对出口的影响。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国外需求,而美国占我国出口贸易中的50%,美国国内需求下降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据花旗银行测算显示,若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1.3%。美国需求下降还导致全球对外需求降低,使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人民币不断升值,也会进一步抑制中国的出口,导致经济衰退,增加了国内就业压力。②对进口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均使用美元标价,美元贬值造成石油、农产品、能源价格持续走高,降低企业利润空间,引发通货膨胀。

(2)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①随着美国金融危机蔓延,美国投行都在为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做准备,并有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计划,出现了美国投行抛售在华房地产资产的现象,这让低迷的市场雪上加霜。②金融危机使人们的心理预警增强,打击购房者的购房信心,市场的观望气氛更加浓郁。③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在减少,上市融资的方式也随着股市下跌而破灭,房地产融资的两个主要渠道均受到阻碍,再加上之前的二次购房限制、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提高等等政策,房地产资金供应紧张。④从2001到2007年10月,房价平均涨了100%,此次金融危机会挤压掉中国房地产自身的泡沫,但也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所面临的风险。

三、中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对策

1.加强金融业的监管

加强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积极发展综合经营,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海外扩张,通过资产在各地区的配置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降低总体风险。稳步推进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为各行业创造应对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

2.调整外汇储备战略

要完善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策略,将从美元资产为主到多种货币资产,同时优化美元资产的投资结构;购买海外石油及其他稀缺资源,参股收购相应海外企业;尽可能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海外次核心技术、先进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支持国内居民对外金融理财与投资,以鼓励“藏汇于民”。

3.刺激内需,升级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由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例如医保、教育、养老保障等,促使公众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出口企业要积极开拓新市场,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

县级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供给的影响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利用外资历经1979—1985年的起步阶段、1986—1991年的完善利用外资法律法规与改善投资环境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阶段、1992—1997年利用外资高速增长阶段、1998年至今的利用外资结构调整与稳步增长阶段等四个时期。截止1999年底,全国已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42745项,累计实际使用外资4595.6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41012项,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实际使用额3059.22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其对我国投资供给的影响日益增强,特别是进入90年代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之后,利用外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1991年的5.7%提高到1996年的11.8%和1999年的6.7%,超过国家预算内投资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三大资金来源。

我们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总计(GDZJ)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国家预算内投资(GJ

YS)、银行贷款(YHDK)、利用外资(LYWZ)、企业自筹和其他投资(ZCQT)作为解释变量,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1981—1999年期间利用外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为0.081396301,即利用外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增长0.081个百分点。从各解释变量的T值比较看,利用外资在各解释变量中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影响的重要性最低。(2)1981—1990年期间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为0.078。从T值比较看,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影响的重要性低于其他各变量。(3)1991—1999年期间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为0.08866。从T值比较看,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影响的重要性高于国家预算内投资,但低于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与其他投资。由此可见,1990年以后利用外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明显提高,说明1991年以后外资流入的高速增长,使利用外资对各种固定资产投资供给的影响加强。

1981—1999年:

LOGGDZJ=0.086114804*LOGGJYS+0.081396301*LOGLYWZ+

(2.873)(2.369)

0.13579025*LOGYHDK+0.68113992*LOGZCQT+1.1137746+

(4.122)(10.857)(8.920)

[MA(1)=0.98989239,BACKCAST=1981]

(32356.944)

R2=0.999829AdjustedR2=0.999763Durbin-Watson=2.398996

1981—1990年:

LOGGDZJ=0.16851019*LOGGJYS+0.077979345*LOGLYWZ+

(15.524)(10.114)

0.12648539*LOGYHDK+0.64624686*LOGZCQT+

(20.308)(52.344)

0.94501192+[MA(1)=-0.9899256,BACKCAST=1981]

(17.373)(-9250.346)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91Durbin-Watson=2.37395

1991—1999年:

LOGGDZJ=0.036258768*LOGGJYS+0.08866047*LOGLYWZ

(2.573)(4.898)

+0.19766501*LOGYHDK+0.66467377*LOGZCQT+1.0450302

(8.959)(14.155)(13.397)

R2=0.999982AdjustedR2=0.999964Durbin-Watson=2.185445

此外,从各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对变化看,90年代以后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是各种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中最快的,由1993年的783.79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2973.81亿元,名义增长3.79倍,远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2.17倍),也高于增长相对较快的股份制等其他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3.74倍)和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2.54倍)。1996年以后因利用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但从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并未减弱:1993—1996年,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由783.79亿元增加到2712亿元,增长3.46倍;其中直接利用外资从302.55亿元增加到1536.28亿元,增长5.08倍;国内配套投资(国家预算内投资、银行贷款、自筹投资和其他投资)由481.24亿元增加到1175.72亿元,增长2.44倍。1996年以后,受外资流入增长下降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增长下降,1998年出现绝对数量减少,但国内配套投资仍然有较快增长,由1996年的1175.72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473.76亿元,增长1.253倍,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1.236倍),即1996年以后因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下降、甚至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相对下降,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需求的直接拉动作用并未因此减弱,而是相对增强。我们以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国内配套投资(包括除利用外资之外的国家预算内投资、银行贷款、自筹投资和其他投资)(GNPT)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外资作为解释变量,以1993—1998年数据为基础进行对数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3—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对国内配套投资的贡献为0.611922,即利用外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国内配套投资增长0.611922个百分点。

LOG(GNPT)=2.672493+0.611922×LOG(LYWZ)

(6.168)(9.81)

R2=0.960093AdjustedR2=0.950117Durbin—Watson=1.3

二、外商投资经济对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贡献

利用外资在增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拉动国内投资需求的同时,直接促进了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及其发展趋势看,外商投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非国有经济的高速增长拉动的,这一作用体现在工业

总产值构成的变化上,是国有经济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快速下降,由1978年的77.63%降为1999年的27.31%(其中1996年国有经济工业总产值比重的提高,是由于统计口径改变所致,国有经济成分中增加了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这部分产值在以前年份中统计在其他经济成分中。),非国有经济部门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由1978年的22.37%提高到1999年的72.69%。但不同时期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非国有经济成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不同,其中外商投资经济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呈逐步增强趋势。

1978—1985年期间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集体经济部门的快速发展带动的,个体经

济和包括外商投资经济在内其他经济成分只是从无到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主要是“拾遗补缺”的补充作用。

1985—1990年期间,个体经济成为增长最快的非国有经济部门。外商投资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发展空间拓宽,虽然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规模仍相对较小,1990年在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1.88%,但其快速增长已成为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比重提高的主要拉动力量之一。

1990—1997年期间,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高速增长,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高速增长,对工

业总产值的贡献大幅度提高。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在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5.39%和1.88%提高到1997年的17.92%和12.66%,分别提高12.53个百分点和10.78个百分点;期间非国有经济部门工业产值比重提高了23个百分点,即非国有经济部门经济规模的相对扩张几乎全部由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单位经济规模的相对扩张带动。

1997年以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凸显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结构调整

为主的新时期,利用外资也进入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的新阶段,1999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有较大幅度下降,外商直接投资比1998年减少了51亿美元,但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在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保持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14.91%提高到1999年的15.03%,其中在199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按当年价计算的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26.07%,按不变价计算的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高达29.67%。

从1995年以后工业增加值的变化看,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工业增

加值增长速度,其在全国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由1995年的14.77%提高到1999年的20.69%。从表1和表2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到,1995年以后各年度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相应年度工业产值比重,且从1995年到1999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的幅度(5.92个百分点)超过工业产值比重提高的幅度(2.71个百分点),说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对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高于其产值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进一步说,外商投资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要高于其规模扩张对整个经济规模发展的贡献。

为了准确度量外商投资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等不同所有制经济工业产值对

我国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并分析其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重要性,我们以工业总产值(GYZCZ)为被解释变量,以国有经济工业产值(GYGYZCZ)、集体经济工业产值(JTGYZCZ)、个体经济工业产值(GTGYZCZ)和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WZGYZCZ)为解释变量,以1990—1998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对数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国有经济工业产值与工业总产值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造成不显著的原因估计与1995年前

后国有经济工业产值的统计口径调整有关,1995年以后国有经济工业产值统计中加入了增长较快的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使其相对下降趋势减弱,影响了其与工业总产值负相关的显著水平。将国有经济从解释变量中剔除后,回归效果明显改善: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1990—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或弹性为0.1016,低于个体经济的0.2164和集体经济的0.3798,但三个解释变量的T值比较表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对工业总产值增长影响的重要性远高于个体经济工业产值,而个体经济又高于集体经济。同时,常数项的T值均高于各解释变量的T值,由此推断除各种所有制经济工业产值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对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商投资经济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有其他所有制经济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990—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对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的综合贡献要显著高于其他经济类型。

LOGGYZCZ=0.3798*LOGJTGYZCZ+0.2164*LOGGTGYZCZ+0.1016*LOGWZGYZCZ+4.4711

(2.332)(2.490)(4.631)(5.603)

R2=0.999547AdjustedR2=0.999275Durbin-Watson=2.403

三、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

我国涉外税收中95%左右是外商投资经济创造的税收(本节数据除特别说明之外,均引自《中国税务年鉴》1993—1999年各版)。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增长及其在我国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变化,与外商投资经济的工业产值增长和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基本是同步的,但在利用外资的不同发展阶段,二者变化略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受外商投资经济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1991年以前税收增长落后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1991年以后,由于较多的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利用外资速度加快、税收监管工作加强等,税收增长快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增长。

(一)不同时期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我国工商税收增长的影响

1982年我国工商税收总额623.17亿元,其中国有经济478.4亿元,集体经济133.41亿元,个体经济11.33亿元,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税收只有0.03亿元。到1985年,我国工商税收总额增加到1197.7亿元,其中国有经济增加到868.78亿元,集体经济287.17亿元,个体经济27.32亿元,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税收上升到14.43亿元,占工商税收总额的比重也只有1.2%。即在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税收虽然增长很快,但其规模相对有限,对我国工商税收增长的影响是有限的。

1986—1991年期间,利用外资规模和外商投资经济规模快速扩大,但受扩大利用外资税收优

惠政策的影响,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经济税收增长低于其他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86年的1.21%提高到1991年的2.85%,增幅只有1.64个百分点,远低于同期其他经济工业产值4.8个百分点的增幅。

1992年以后,我国利用外资进入高速增长期,外商投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涉外税收总额也

由1992年的122.26亿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的1648.86亿元,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工商税收总额的平均速度,其中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由1993年的206.66亿元逐年递增到1998年的1166.95亿元;涉外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4.25%逐年递增到1999年的15.99%,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5.2%递增到1998年的13.48%,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成为国内工商税收中增长最快的重要税源之一。同时,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增长速度高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1993—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增长1.95倍,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分别增长了2.52倍和2.59倍;1992—1999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名义增长2.41倍,而涉外税收名义增长高达3.76倍。

(二)1992—1998年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

我们将工商税收总额(GSS)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国有经济工商税收(GYJJGSS)、集体经济

工商税收(JTJJGSS)、私营个体经济工商税收(SYGTGSS)、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WZJJGSS)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3—1998年期间,国有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最高(0.4991),其次是私营个体经济税收(0.4498),再次是集体经济税收(0.1147),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贡献最低,只有0.04575。但从T值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重要性虽低于私营个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税收,但高于集体经济税收。

LogGSS=0.49915486*LogGYJJGSS+0.11472255*LogJTJJGSS+

(37.475)(6.816)

0.44980814*LogSYGTGSS+0.04575247*LogWSTZGSS+0.75839442

(18.559)(12.480)(9.738)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81Durbin-Watson=2.507

四、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

利用外资在通过扩大预算约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通过加速劳动力就业结构、产

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转变,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我国是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且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于农村。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发展,扩大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外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1981—1985年期间,利用外资仅处于起步阶段,外商投资经济(包括港、澳、台投资经济,下同)吸纳的新增就业人员只有6万人,占新增就业人员(7512万人)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1986—1990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创造了60万个就业机会,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4036万人)的比重提高到0.43%。1991—1996年期间,我国新增从业人员4051万人,其中外商投资经济新创造了375万个就业机会,比1985—1990年期间增加了6.25倍,约占新增劳动力的9.26%,成为我国新增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之一。1997年以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外资流入增长下降,外商投资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1997—1999年期间仅增加72万人,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199万人)的比重下降到6%。将外商投资经济从业人员(WZJJ)作为被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WSTZ)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1985—1999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对从业人员的贡献为1.0599,即外商投资每增加1单位,可以创造1.0599个单位的就业机会。

LogWZJJ=1.0599339*LogWSTZ+[MA(1)=0.90838425,MA(2)=0.31521639,BACKCAST=1985]

(30.575)(7.333)(2.524)

R2=0.9692AdjustedR2=0.9641Durbin-Watson=1.99786

(二)利用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提升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从需求决定论的观点看,产业结构的转变最终取决于消

费需求结构的转变,但推动产业结构转变的直接因素是劳动力(人力资本)、资本和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与再配置,其中由投资决定的新增固定资产和存量资本的再配置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其他生产要素总是伴随着投资结构的转变或资本再配置而流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且90%以上集中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我们以三次产业合同利用外资额作为解释变量、以三次产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对1984—1999年期间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最低;T值比较分析也同样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要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程度最低。这说明利用外资是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转变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一产业:

LogGDP1=0.3325493*LogWZR1+7.5875486+[MA(2)=0.89781853,BACKCAST=1984]

(3.092)(17.439)(12.61)

R2=0.850166AdjustedR2=0.827115Durbin-Watson=0.873

第二产业:

LogGDP2=0.497026*LogWZR2+6.084255

(8.784)(15.640)

R2=0.846423AdjustedR2=0.835453Durbin-Watson=0.4765

第三产业:

LogGDP3=0.568403*LogWZR3+5.353824

(5.996)(8.598)

R2.21%提高到1991年的2.85%,增幅只有1.64个百分点,远低于同期其他经济工业产值4.8个百分点的增幅。

1992年以后,我国利用外资进入高速增长期,外商投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涉外税收总额也

由1992年的122.26亿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的1648.86亿元,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工商税收总额的平均速度,其中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由1993年的206.66亿元逐年递增到1998年的1166.95亿元;涉外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4.25%逐年递增到1999年的15.99%,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5.2%递增到1998年的13.48%,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成为国内工商税收中增长最快的重要税源之一。同时,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增长速度高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1993—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增长1.95倍,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分别增长了2.52倍和2.59倍;1992—1999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名义增长2.41倍,而涉外税收名义增长高达3.76倍。

(二)1992—1998年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

我们将工商税收总额(GSS)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国有经济工商税收(GYJJGSS)、集体经济

工商税收(JTJJGSS)、私营个体经济工商税收(SYGTGSS)、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WZJJGSS)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3—1998年期间,国有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最高(0.4991),其次是私营个体经济税收(0.4498),再次是集体经济税收(0.1147),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贡献最低,只有0.04575。但从T值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重要性虽低于私营个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税收,但高于集体经济税收。

LogGSS=0.49915486*LogGYJJGSS+0.11472255*LogJTJJGSS+

(37.475)(6.816)

0.44980814*LogSYGTGSS+0.04575247*LogWSTZGSS+0.75839442

(18.559)(12.480)(9.738)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81Durbin-Watson=2.507

四、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

利用外资在通过扩大预算约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通过加速劳动力就业结构、产

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转变,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我国是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且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于农村。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发展,扩大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外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1981—1985年期间,利用外资仅处于起步阶段,外商投资经济(包括港、澳、台投资经济,下同)吸纳的新增就业人员只有6万人,占新增就业人员(7512万人)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1986—1990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创造了60万个就业机会,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4036万人)的比重提高到0.43%。1991—1996年期间,我国新增从业人员4051万人,其中外商投资经济新创造了375万个就业机会,比1985—1990年期间增加了6.25倍,约占新增劳动力的9.26%,成为我国新增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之一。1997年以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外资流入增长下降,外商投资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1997—1999年期间仅增加72万人,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199万人)的比重下降到6%。将外商投资经济从业人员(WZJJ)作为被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WSTZ)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1985—1999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对从业人员的贡献为1.0599,即外商投资每增加1单位,可以创造1.0599个单位的就业机会。

LogWZJJ=1.0599339*LogWSTZ+[MA(1)=0.90838425,MA(2)=0.31521639,BACKCAST=1985]

(30.575)(7.333)(2.524)

R2=0.9692AdjustedR2=0.9641Durbin-Watson=1.99786

(二)利用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提升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从需求决定论的观点看,产业结构的转变最终取决于消

费需求结构的转变,但推动产业结构转变的直接因素是劳动力(人力资本)、资本和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与再配置,其中由投资决定的新增固定资产和存量资本的再配置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其他生产要素总是伴随着投资结构的转变或资本再配置而流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且90%以上集中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我们以三次产业合同利用外资额作为解释变量、以三次产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对1984—1999年期间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最低;T值比较分析也同样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要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程度最低。这说明利用外资是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转变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一产业:

LogGDP1=0.3325493*LogWZR1+7.5875486+[MA(2)=0.89781853,BACKCAST=1984]

(3.092)(17.439)(12.61)

R2=0.850166AdjustedR2=0.827115Durbin-Watson=0.873

第二产业:

LogGDP2=0.497026*LogWZR2+6.084255

(8.784)(15.640)

R2=0.846423AdjustedR2=0.835453Durbin-Watson=0.4765

第三产业:

LogGDP3=0.568403*LogWZR3+5.353824

(5.996)(8.598)

R2=0.719752AdjustedR2=0.699734Durbin-Watson=0.3855

(三)利用外资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利用外资对促进外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增长方面。随着

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由于这些企业基本是两头在外型的,即材料和主要零部件从国外进口,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引起了加工贸易进出动的大量增加,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在我国进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1986年我国外贸进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占4.04%,到1999年,已经提高到48.38%;在出口中的比重则从5.82%提高到45.47%。在促进进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增长还促进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所以产品结构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制成品所占比重大,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大,对改变我国进出口结构发生了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多数年份高于全国水平,对提高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发挥了积极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国机电产品出口中的比重,1993年为37.14%,1997年提高到57.87%;在1999年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70%以上。

五、利用外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县级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在保险市场上,由于缺乏保险这个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投保人很难理解保险条款,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不知道自己存在什么风险,不知道购买何种保险可以更好的规避风险,也不知道哪家公司服务好,所以不能对保险产品进行有效的选择。特别是在我国,保险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其发展和管理规范还不是很完善,存在很大的缺陷,很容易引起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的纠纷,从而降低保险公司的信誉,进而影响保险行业的发展。而保险经纪公司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人员优势,对投保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为其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满足其需求。同时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保险经纪公司的出现,使保险人从开展售后服务、宣传公司形象、检验客户提供资料的真实性等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内部管理和市场开发,从而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高。推进我国保险行业的迅速发展,并加以完善。

保险经纪公司是保险市场上沟通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重要桥梁,保险经纪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保险行业的发展。在欧美,保险经纪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而我国的保险经纪行业发展历史短,经验缺乏,且由于各种原因,运营尚不规范。近年来我国保险经纪公司虽有发展,但发展规模小且效益不理想,大部分经纪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自第一家保险经纪公司成立之后,2000年全国保险经纪公司实现的保费收入为3亿元,约占全国保费收入的0.16%,实现佣金收入3000万元;2001年,实现保险费收入8亿元,占当年保险费总收入的0.5%,实现佣金收入4200万元;2003年,通过经纪公司实现的保险费为49.6亿元,占全国保险费收入的1.27%,实现佣金收入4.43亿元;2004年,通过保险经纪公司实现的保险费为74.18亿元,占全国保险费收入的1.72%,实现佣金收入7亿多元;2006年,保险经纪机构共实现营业收入14.28亿元;2007年保险经纪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90.58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2.71%;到2008年,保险经纪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69.70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2.76%。虽然保险经纪的保费所占份额不断提高,但是与欧美保险经纪行业的60%-70%相比,差距之大显而易见。从世界保险市场上来看,保险经纪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国的保险经纪行业发展仍有很大的空间。

由于我国的保险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保险经纪行业更是处于初级的起步阶段,再加上宣传不够,公众对保险经纪行业的认知认可程度不高,甚至误解甚深,有时把它与违法的传销混为一谈。所以不论是保险公司还是保险客户对保险经纪公司的接纳程度都十分有限:一些保险公司把其看成是抢生意抢客户的竞争对手,更无从谈起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公众也简单的把保险经纪公司看作是商,并没有认同的它的专业服务功能。其实这些错误的认识不仅仅是因为保险行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更大程度上也与保险经纪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例如,一些保险经纪人为了完成业绩指标,骗取公众投保;为了获取更多地利润,在经营中“重发展、轻管理,重佣金、轻服务”,从而造成了保险经纪业低水平低质量的发展。此外,保险经纪人公司缺乏受过足够训练并且有经验的员工,在保险经纪人员专业素质不足的情况下为投保人服务,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就推委责任,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投保人和保险人的利益。而且我国初生的保险经纪公司几乎是在没有任何操练和演习的状态下进入保险市场的,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还来不及探索出适合中国保险市场现阶段需求的一套完善的经营技能和管理经验,所以各种专业技术力量还相当薄弱,从而严重制约了保险经纪市场的发展。从监管方面来看,社会和监管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市场监管缺乏力度,法律滞后,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管体制来规范保险经纪行业的竞争和发展。针对我国保险经纪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思考:

1.加强保险经纪公司的专业化管理。一是专业人才,保险经纪公司应立足于自身培养、在薪酬待遇、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等方面综合考虑,而不仅仅是从卖出多少份保险来评定。充分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而实现以专业素质去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二是诚信服务,应加强内部自律,通过诚信优质的服务来提升自己的职业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

2.加强宣传,开展广泛合作。保险经纪公司应当注重媒体的宣传效应,同媒体保持密切的接触和良好的关系,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全面加大保险经纪宣传力度和广度。让保险产品的需求者彻底了解保险经纪人在整个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保险经纪公司也要加强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其对保险公司的展业和检验的替代作用,赢得双赢。

3.完善市场监管和社会监督体制,强化对保险经纪人的规范管理。从法律管理角度规范保险经纪人,保障其行为的合法性和合格性,设立严格的进入行业的标准,提高整体行业的素质,从而规范保险经纪市场的正规型。与此同时,还要发挥社会监督的重要功能,建立保险经纪机构资信评级制度,并将资信评选结果公示于众,实现信息的完全对称化,让公众有选择经纪人的根据,从而逐渐淘汰非专业化的保险经纪公司。

4.不断的进行保险经纪业务的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创新是一个行业取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的保险经纪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服务的种类比较少,虽然吸收了很多发达国家保险经纪业务的模式,但是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不断的服务产品创新,才能及时地满足市场多方面的风险管理需求,同时通过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减少保险交易成本,提供保险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实现我国保险经纪行业的更快发展。

【摘要】保险经纪业务在国外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而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新兴行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大的问题和挑战。本文通过对我国保险经纪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近几年来保险经纪行业所取得的经营成果,提出问题和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保险经纪人专业化管理市场和社会监督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保险中介发展报告.

[2]杨倬妮.保险经纪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3]刘晓敏.对我国保险经纪行业发展的研究.海南金融.

县级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1.1时变多径信道模型在矿井巷道环境下,障碍物对电磁波进行反射、散射和折射,使电磁波在巷道内形成复杂的多径传播,同时,工作人员及设备的移动作业,导致产生多普勒频移,使巷道内的多径信道具有时变性。因此,矿井巷道信道是具有时变特性的复杂多径信道。因此,将相位分量视为常数是不够准确的[10]。本文将相位分量建模为时间的变量,将信道冲激响应定义为。

1.2仿真分析采用MATLAB仿真工具,对矿井巷道时变多径信道模型自相关函数仿真。图1描述了传统信道模型,带宽为500Hz和1000Hz的时变多径信道模型下接收信号的自相关谱,其中,横坐标表示延时,纵坐标表示自相关函数。分析发现,时变多径信道模型与实际接收信号自相关谱较为符合,此信道模型适合矿井无线通信。

2系统性能分析

根据多径时变信道模型,假设接收天线总功率与发射总功率相等,且等于Pe,信道噪声是加性白高斯噪声,每根接收天线的噪声功率为σ2,则信噪比SNR:ξ=Pe/σ2。

2.1系统容量分析实际的无线信道是时变的,受到衰落的影响。对于单天线系统,即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的信道容量可用下式计算。图2给出了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和多输入单输出(MISO)系统的信道容量与发射天线数目之间关系的仿真结果,横坐标表示信道容量,纵坐标表示概率。其中,仿真参数设定为信噪比10dB,迭代次数为1000,接收天线为1,发射天线数目分别为1,2,3。仿真结果表明,SISO系统信道容量最小,发射天线数目从1依次增加时,信道容量也依次增加。图3给出了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与发射天线数目之间关系的仿真结果,横坐标表示信道容量,纵坐标表示概率。其中,仿真参数的设定同上,发射天线数目分别为2,3,4,接收天线对应为2,3,4。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MIMO系统信道容量随着收发天线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对比图2与图3发现,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显然比SISO系统的信道容量有了较大增加。

2.2误码率分析令xm(l)表示第m根天线的第l个子载波上的发射信号(l=0,…,L-1),经历时变多径衰落信道传输和FFT变换后,在t时刻第n根接收天线的第l个子载波上得到的信号yn(t)可由下式得到。采用MATLAB对MIMO-OFDM系统在不同天线数目下进行误码率性能对比,具体实验流程如下:1)初始化过程。给定发射信号及时变多径衰落信道的冲激响应初始值。接收端采用最小均方误差(MMSE)检测算法。2)确定接收信号过程。输入数据经过串/并转换、空时编码、IFFT变换并添加循环前缀后经时变多径衰落信道到达接收方,根据式(5)确定接收信号形式。3)对接收信号去除循环前缀、FFT变换、空时译码及并/串变换后,计算MMSE检测加权矩阵,并进一步得到MMSE判决数据。4)误码率计算过程。根据数据检测与判决结果,与初始输入数据对比,计算系统误码率。基于上述分析与描述,设置的仿真参数如表1所示。仿真在收发天线数目相等的情况下进行,天线数目分别为1,2,3,多径数目假设为2,接收端采用MMSE检测。图4给出了收发天线数目相等,不同天线数目情况下的MIMO-OFDM系统的误码率性能,其中,横坐标表示信噪比,纵坐标表示误码率。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收发天线数目的依次递增,从1增加到3,在BER为0.02处,天线数目选取3相对于选取数目2和1分别有4dB和9.6dB的增益,系统的误码率依次下降且抗多径衰落的能力依次增强。图5反映的是多径对MIMO-OFDM系统性能的影响。图中,横坐标表示信噪比,纵坐标表示误码率。这里假设发射天线数目为2,接收天线数目为2,接收端采用MMSE检测,多径数目取2,4,6。分析发现,随着多径数目的递增,在BER为0.02处,多径数目选取6相对于选取数目4和2分别有4.3dB和9.7dB的增益,给定一定的信噪比值,误码率随着多径数目的递增而递减,此结果与MIMO-OFDM技术对抗多径衰落相符,是一种更适合于矿井巷道通信的无线技术。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