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要通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急性咽炎 一般有咽黏膜红肿、疼痛与吞咽困难等症状,可选用青黛散,它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将其喷撒于患处即可;也可内服珠黄散,每次0.6克,一日2次,另取少许喷撒于患处。如果患者除咽喉肿痛外,尚伴有痰黄、咯吐不爽、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可服清咽润喉丸,每次2丸,一日2次,用温开水送下。
慢性咽炎 表现为咽部干燥隐痛,言后尤甚,常反复发作,且有咽部黏膜慢性充血,不易治愈。此类患者可服用清音丸,每次1~2丸,一日2次,用温开水送下。也可用西瓜霜碾成细末吹于患处,每日2~3次。同时患者还需积极防治鼻炎,以免加重咽炎病情。
急性喉炎 患者有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或无声,胸部满闷、咳嗽痰黄、口干欲冷饮、便秘尿黄等症,可服清咽利膈丸,每次6克,一日2次。也可服用六神丸,每次10粒,一日1~2次,含化或用温开水送服,孕妇禁服。
慢性喉炎 有咽干、红肿疼痛及声音嘶哑等症时,患者可服清音丸,每次1~2丸,一日2次,用温开水送下。
慢性单纯性喉炎 患者有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声音沙哑,时轻时重,常感喉干、微咳或隐痛,或有少量黏液等,此类患者可服用金果饮,每次15毫升,一日2~3次。
急性扁桃体炎 表现为双侧咽痛,吞咽时加剧,且常伴有头痛、发热、怕冷、四肢酸痛等症。患者可服喉症丸,成人每次含化5~10粒,一日2次;3~10岁儿童,每次3~5粒,一日2次。患者也可应用清咽润喉丸、青黛散等治疗。
慢性扁桃体炎 患者常感咽部不适,有咽干、咽痒、咽痛等症,此类患者大多有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史,可服用青果丸,成人每次1丸,一日2~3次。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服1/3量。但这种方法对外感风寒、头痛、声音嘶哑者,不宜应用。患者还可服用玄麦甘桔冲剂,成人每次1袋,一日3次;7岁以上儿童减半;7岁以下儿童酌情使用,以开水冲服。此法对外感表证未除,或痰湿内盛者忌用。另有一种办法是服用清喉咽合剂,每次20~30毫升,一日2次,用温开水送下。
病毒性咽峡炎 有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多、吞咽不利、咽干口渴等症者,可服喉炎丸,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效,成人每天10粒;孕妇忌用;小儿酌减;外用时,用水调敷于患处,若已破损忌用。
1中华跌打丸:中华跌打丸具有舒筋通络、消肿止痛、祛风活血的功效。用该药治疗足跟痛的方法有以下两种:①取中华跌打丸2枚,白酒适量。将中华跌打丸用白酒溶化成膏状。洗净患处,将此药膏摊于纱布上外敷于患处,并可用热水袋或装有热水的瓶子热敷患处,每次可热敷5~10分钟,每天热敷2次。用此方治疗1周为1个疗程。②取中华跌打丸1粒,高浓度的白酒50毫升,艾条适量。将白酒和中华跌打丸倒入一个小瓷碗中,将白酒用火点燃,待其火焰熄灭后,将酒中的跌打丸捏制成5厘米×5厘米×0.3厘米大小的薄饼。患者取俯卧位,并使膝关节呈90度角。先用残余的热酒涂擦患处数次,涂擦至局部皮肤发热后,将该药饼贴敷于疼痛处,再用点燃的艾条隔着药饼进行火灸,每次灸30分钟。艾灸的温度应以不烫伤皮肤为度。灸完后用敷料覆盖此药饼,用胶布固定,可每天换药1次,连续用药5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2个疗程即可痊愈。
2腰痛灵胶囊:腰痛灵胶囊具有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的功效。用该药治疗足跟痛的方法是:取腰痛灵胶囊4粒,黄酒适量。将腰痛灵胶囊用兑入少量温开水的黄酒送服,每天服1次,在睡前半小时服用。另取腰痛灵胶囊2粒,去掉其胶囊外衣,将药末用黄酒调成稀糊状。先用清水洗净患处,再将此药糊敷于疼痛点上,用敷料覆盖,用胶布固定,可每天换药1次,连续用药7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2个疗程即可痊愈。
3小活络丸:小活络丸具有祛风除湿、活络通痹的功效。用该药治疗足跟痛的方法是,取小活络丸1粒,壮骨关节膏1张。将小活络丸压成药饼,贴在壮骨关节膏的中央。将患足用热水浸泡10~30分钟后擦干,将此药膏敷贴于足跟疼痛处,可每天换药1次,连续用药7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2~3个疗程即可痊愈。
4独角膏:独角膏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的功效。用该药治疗足跟痛的方法是:取独角膏适量,将其加热软化。将患足用热水浸泡10~30分钟后擦干,将此药膏敷贴于足跟疼痛处,可每隔5天换药1次,连续用药20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2~3个疗程即可痊愈。
5伤湿止痛膏:伤湿止痛膏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用该药治疗足跟痛的方法是:取伤湿止痛膏一张,扶他林软膏适量。用热水将患足洗净后,将扶他林软膏均匀地涂抹在患处,并轻轻地揉擦几分钟,以利于软膏被皮肤吸收。待局部皮肤干燥后,将伤湿止痛膏敷贴于足跟疼痛处,可每隔1天换药1次,连续用药7~10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2~3次即可明显见效,用药1~2个疗程即可痊愈。
2、不要太大声说话。说话大声不是错,但是太大声就会造成同事的反感,可能有的时候谈论的话题比较隐私,被你的大喇叭重复一次就变得众所周知。
3、不要言辞恶略。职场中使用语言要文明,不要把那些不雅的文字带到工作中去,这样子会将自己的素质降低,也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
4、不要有过多肢体语言。说话配上相应的肢体语言可以更好的表达说话内容,可是过多的肢体动作就会让别人认为你这个人很奇怪,所以懂得适当收敛就可以了。
[关键词]痛风;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44-02
1 病因病机
痛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机体的正气亏虚,或者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过食膏粱厚味导致脾肾功能失调,进一步导致多脏腑虚损,产生痰浊、湿浊(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日久化热,甚则酿成热毒,蓄于脏腑而成积热;若为风寒湿热、七情劳倦、过食厚味、外伤等引动,则痰瘀积热流注于关节、肢体经络,出现关节肌肉红肿热痛、拒按、屈伸不利等症状。
2 辨证施治
2.1 方策等[1]将168例病人分为四类型病症:①湿热蕴结型,瘀热阻滞型、痰浊阻滞型、肝肾阴虚型;②治疗方法:分别采用四妙散、枝腾汤、涤痰汤、六味地黄汤加减化裁治疗,其总有效率可达94.6%。
2.2 周延生辨证为4型:①风寒湿痹型: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为法,药用羌活、秦艽、当归各9g,桑枝、海风藤、鸡血藤各12g,川芎10g,乳香6g;②风湿热痹型:治以清热化湿、疏风通络,药用生石膏、知母各15g,连翘12g,黄柏、牡丹皮、防己、威灵仙、忍冬藤各10g,桂枝6g;
③痰浊瘀阻型:治当燥湿健脾、泄浊祛痰,药用萆、白术、苍术各10g,半夏12g,泽兰10g,泽泻12g,威灵仙、当归、桃仁、川芎各10g,土茯苓12g;肝肾;④两虚型:以温经通络、补肾益肝为法,药用独活、桑寄生各10g,怀牛膝、杜仲、川断各12g,当归、白芍各10g,川芎12g,炙甘草4g,共治30例,仅2例无效。
3 临床研究
3.1 中药内服法:①王晓民等自拟方剂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方剂组成:黄柏25g,苍术25g,牡丹皮15g,牛膝20g,莪术15g,苏木15g,地龙15g,蒲公英10g,地丁10g,防己10g,桑寄生10g,甘草10g。随症加减:疼痛剧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关节屈伸不利者,加木瓜、伸筋藤;关节灼热明显者,加地骨皮;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7d为1个疗程,结果是用药最多者3个疗程,最少者为1个疗程,平均2个疗程,本组40例,临床治愈22例,占55%;显效7例,占17.5%;好转6例,占15%;无效5例,占12.5%,总有效率为87.5%。②王进军等自拟痛风方、郑培林自拟“痛风灵汤”、以及孟祥奇等用山黄胶囊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在中药内服法中都取得了显著疗效。
3.2 中药外用法:钱小强用青敷膏(由青黛、生大黄、生半夏、生南
星、生川乌、生草乌各30g,川月石210g,风化硝、土贝母各60g,天花粉90g组成)研细末与凡士林以1∶4调匀成膏外敷患部,每日换药1次,总有效率100%,平均疗程仅9.8d。黄年斌等采用双柏散外敷:大黄1份,侧柏叶2份,黄柏1份,泽兰1份,薄荷1份,加入适量蜂蜜治疗急性期痛风关节炎25例,显效9例(36.0%),有效15例(60.0%),无效1例(4.0%),总有效率96.0%。刘路明等[4]用痛风贴并与英太青凝胶对比,魏爱淳等[3]用自拟“痛风贴”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0例,
3.3 中药内外兼用法:蔡伟东[2]等采用自行研制的祛风散口服和祛风膏外敷。祛风散的主要成分为:生黄芪、黄精、虎杖、苍术等十余味中药,共研成末,制成散剂,分早、中、晚每日3次服用,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患者要多注意休息,忌食动物内脏、海味、骨髓等高嘌呤的食物,严禁饮酒。祛风膏的主要成分为:黄柏、土茯苓、丹皮、赤芍等20余味中药,共研成极细末,用醋调制成膏剂,外敷患处,每日一次,连续2周为一疗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武洪方等采用中药内服痛风饮,谢纬等使用内服加味四妙散在内外兼用的过程中都具有很明确的治疗效果。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汪德芬[5]等在常规口服西药秋水仙碱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口服四妙勇安汤加味:方药组成金银花、元参、山药、炒
薏仁各30g当归20g,甘草、川芎各10g,生地、川牛膝各15g随证加减:疼痛剧烈者,加鸡血藤、威灵仙各15g;关节游走性疼痛明显者,加防己10g;关节灼热明显者,加黄柏6g,地骨皮30g;伴有关节屈伸不利者,加苍术、伸筋藤各15g,木瓜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2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33例中临床治愈20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32例中临床治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2%(P
刘瑞平等采用内服四妙散加味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上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