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 标准化是生产质量安全蔬菜的基础,质量监控措施是蔬菜质量安全的最后保障。柳州市根据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生产管理技术、质量安全监控等国家、行业标准与规范制定本地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监控规范,并指导蔬菜基地建设和进行蔬菜标准化生产,从而实现质量安全全程可监控,保障基地蔬菜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前提,是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前提。利用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国家、行业标准,结合柳州市的蔬菜生产及质量安全监控的实际研究制定《柳州市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监控规范》,现将该规范的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1范围
规定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中的基地选择和管理、生产投入品管理、生产技术选择和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措施。
2规范引用文件
《NY/T848-2004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L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GB/T16715瓜菜作物种子》;《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T5009.199-2003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GB/T19648-2005 水果和蔬菜中446种农药多残留测定方法》。
3基地选择
3.1基地基本条件
建设基地要求:交通比较便利,有利于机械化耕种和投入品及产品运输;水源条件较好,可保证常年浇灌用水;电力使用方便,能够保证生产浇灌系统及产品加工、包装等用电;土地相对平整,方便大规模、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周边无污染源、连片面积200hm2以上。
3.1.1土地平整,为基础设施打下基础。结合现有耕地的地形地貌,采取相对就近统一平整,填毁不规则的沟渠,清除土地上杂树等附属物,形成单幅面积超过1hm2的平面整体。
3.1.2道路交通建设。田字型主干道4m宽,水泥路面;支干路3.0m宽,水泥路面或煤渣路面,主支道路相连。
3.1.3排灌系统建设。基地选择离江、河较近,采用江河水与打旱井结合,建立引水泵站,并建设蓄水池,加输水管线形成基地灌溉系统。同时基地内开发修筑主沟渠,新建槽形渠若干条与主干渠相连形成排水系统。
3.1.4电力设施建设。基地建设选择区域内,在充分利用现有农电网的基础上,需要重新调整部分变压器和低压输电线路,根据需要配套,以满足农户灌溉、产品加工、包装、杀虫等生产用电需要。
3.2基地环境条件
基地产地环境要求符合农业部标准《NY/T848-2004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规定。保证基地土壤、灌溉用水、空气质量、悬浮物指标满足标准要求。
4投入品管理
4.1农药使用管理
基地生产中防虫、治病以物理、生物防治为主,采用频振式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等技术,在确需要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按照《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及《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的要求合理使用。
4.2肥料使用管理
基地肥料的使用按照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要求,优先采用有机肥,其他肥料的使用按《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的要求使用。
4.3种子
基地生产用种原则上采用无检疫性病虫害的优质生产性种子,在《GB/T16715瓜菜作物种子标准规定》范围内的按照标准,标准规定之外的种子,采用正规厂家生产,证件齐全的包装种子。
5生产技术
各基地根据生产需要,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按照各品种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生产绿色食品的按照各品种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生产有机食品的按照各品种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
6产品质量安全监控
6.1采样
6.1.1快速检测采样。四级检测系统对2~3d内准备上市的单一品种面积超过100m2的蔬菜进行监测。对同一基地内相似种植条件的同批次蔬菜1hm2内作为1个样批,利用GPS卫星定位仪定点后,在该区域随机抽取样品。
6.1.2色谱检测采样。每季度对定点基地内2~3d内准备上市的单一品种面积超过1 000m2的蔬菜进行监测。对同一
基地内相似种植条件的同批次蔬菜1hm2内作为1个样批利用GPS卫星定位仪定点后,在该区域随机抽取样品。
6.2检测
6.2.1快速检测。由基地检测室检测人员按照《GB/T5009. 199-2003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进行定性检测。
6.2.2色谱检测。按照《GB/T19648-2005水果和蔬菜中446种农药多残留测定方法》进行定性、定量检测。
6.2.3结果判定。快速检测结果根据速测卡颜色变化判定,如白色药片与对照一样呈蓝色,为阴性,如白色药片不变蓝色或呈浅蓝色为阳性反应;定量检测结果按《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行判定,超过限量标准值的判为超标。
论文摘要概述了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供有关部门参考。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市场消费安全化、健康化需求日益增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战略举措。近几年来,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迅速,对推动滁州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很大地作用,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较详细的分析了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以期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1发展现状
滁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其粮油、蔬菜、花生、茶叶、猪肉、淡水鱼类等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我市无公害农产品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组织和推动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迅速增加,总量已具备一定规模。2004年,全市只有3家企业、3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定产地3个,面积300hm2,实物总产量仅240t。经过4年的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有20家企业、47个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定产地24个,面积2.46万公顷,实物总量9.96万吨,企业总数增长了5.7倍,产地增长了7.0倍,认定面积增长了80.9倍,产品数增长了14.7倍,总产增长了414.2倍。据安徽省农委“2007年度全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情况通报”显示:近几年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速度位于全省前列,这表明我市无公害农产品正走向快速发展时期。
2存在的问题
2.1产品少规模小
近年来,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与省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还较大。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较小,认定的产地面积只占耕地总面积的5%左右,认证产品数和产量也较少,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我市龙头企业数量虽有不少,但大都是规模小、资金有限,缺少大型规模化、效益好的基地;在参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上存在着投入不足、产地面积小、产量少,产品不能精深加工,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达不到标准;机制落后,管理跟不上等问题,远远不能带动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需要。
2.2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上看,产品认证数超过10个的只有2个县,产地认定数在4个以上也仅有3个县,截至目前,我市仍有部分县(市、区)至今没有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主要集中在蔬菜和淡水鱼类上,而粮油、肉蛋禽类和一些地方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少之又少。较为单一的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适应不了大市场、跨地域、多元化大流通格局的需要,制约了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选择,不利于开拓滁州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
2.3重申报轻管理
一些企业和农民认为申报的生产基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产品也达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所生产的的产品就是无公害农产品。其实不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着严格的生产技术操作要求,部分企业疏于管理,不对生产人员进行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先进栽培技术的培训;不按照标准规范生产,导致由于使用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不当和生产操作规程执行过程中的失误造成产品污染,生产的产品达不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此外,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检测能力不够,追踪服务欠缺,缺乏督查力度,检测设施薄弱,单靠现有的管理、检测、监督体系远不能满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需要。
2.4认知程度不足
无公害消费意识还未深入扎根于每个消费者头脑中,广大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只有要求而缺乏需求,无公害产品消费群体仍十分有限,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并不大。无公害农产品产量少,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且产品档次不高,包装差,难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欲望。这就造成在较严格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无公害农产品没有获得相应的较高收益回报,价格低于价值,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部分农民缺乏安全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在选用农业投入品上不按标准规范操作,主要追求效果和价格,只要价格低、效果好就用,而不管是不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也不管生产的农产品是否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2.5统分经营矛盾突出
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管理、采收、包装等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但是,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的经营体制,很难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统一起来,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矛盾突出,单家独户的种养殖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加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实施、日常监管难度。
3对策和建议
3.1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各地要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技术及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转变农民群众观念,提高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使农民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真正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要着力培育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带头人,带动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者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广大农业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严格记录生产、加工、包装、生产资料使用和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等情况。同时,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努力提高标准化生产的操作水平。
3.2做好试验示范,带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采取示范引路、逐步推进的办法,各级科研、推广部门要在突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生产操作规程,采用试验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通过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试验示范区,进一步推动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还不大,严重制约了产品数量和市场有效供给量。要彻底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只有大力拓展生产规模,努力增加产品总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工作,从而使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3.3加强市场监管,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一是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及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和不定期抽检产品质量,确保对产品质量的适时监控。同时要督促生产企业及基地制定并实施自检制度,共同把好产品质量关。二是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上市的农产品要有自己的“身份证”,标明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联系地址、电话和检测合格证明等,实行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制度,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产品予以公布曝光。三是加强对生产基地的环境和投入品的管理。防止产地、产品受工业“三废”和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农业投入品污染,真正实现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不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农业生产模式,而是要有组织地统一农业生产行为。要通过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来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引进、改造培育、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组织的带动作用,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模式,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的销售网络,积极培育营销队伍,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要通过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基础组织、行业协会,重点培育个体私营大户等措施,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
3.5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推广“猪-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以沼气池作为种植养殖业的纽带,将人畜粪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的同时,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技术变成了无公害蔬菜(粮油)生产中的优质有机肥,降低化肥、农药用量,减轻农药化肥污染,从而极大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农药化肥用量的下降,实现了生态农业降低农业环境污染的目的,能够有力推动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6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项民心工程,是为人民办的最现实、最直接的实事、好事。各级政府要设立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基地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要引导农业生产者积极开展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帮助他们解决认证过程中的困难,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措施,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费用纳入财政支持范围。
4参考文献
述职人:***
尊敬的公司领导,各位同事:
2019年,酿造部在公司领导、技术协助组的大力支持、帮助和酿造团队共同努力下,顺利实施了质量与工艺管控和改进,有序推进了团队建设相关工作,超额完成了品质原酒的生产任务,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岗位认知
酿造部长要把控好浓香酿造生产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抓生产组织、产质量目标、绩效管理、团队建设、对外对接和在建工程工艺的规划布局与过程质量监督工作。同时,根据公司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制定部门各项目标的分解下发,形成推进计划和生产技术保障方案,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组织酿造管理、技术团队进行总结、分析,指导和解决生产管理、技术问题;拟订组织实施改进方案。
二、2019年部门年度经营、管理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12月止,投粮***吨,完成年度****吨投粮目标的****%;产酒****吨,出酒率****%(按耗粮计),超****%的出酒目标****个百分点;产一级以上原酒*****吨,其中(特级原酒****吨,优级原酒****吨,一级原酒****吨)完成年度****吨目标的***%。
(二)曲药消耗 ****吨,稻壳消耗***吨。
(三)培植窖泥****m3(其中一次窖泥***m3、培植二次培泥****m3、培植三次窖泥****m3);培植培养液***吨、酯化液***吨。
三、2019年履职情况及各种目标完成情况
(一)个人完成的主要工作事项
1、质量与工艺管控和改进方面
(1)带领团队从工艺模式、生产操作、标准化操作等**个方面拟定《***工艺优化实施方案》,推动*****余项优化提升工作,使糟醅质量得到良性循环,产量步入正常化,原酒质量得以提升。
(2)组织实施强化工艺定型工作,确定生产组织实施方案和规范生产工艺细节管控,摸索***工艺、*****工艺操作方案,完成了工艺标准化生产技术文件。
(3)深入开展窖泥培植、培养液制作配方等研究工作,形成了固定化窖泥配方和适合***窖泥培植操作方法。
(4)牵头拟定中高温曲试生产技术文件,对适合于中高温曲微生物生长条件、环境提前培养菌源和适宜微生物植物的归类。
(5)科学推动各类品质提升试验工作,开展了*****生产试验、集中******制作探索,糟醅质量有力提升。
2、安全管理方面
建立安全督导小组,制定安全生产管控实施方案,逐级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一人生病全体吃药”的高压管控模式,生产班和组发生安全事故,取消当月评优资格,促进安全管理全员参与。
3、规范化管理方面
(1)成立酿造标准化工作组,全面推动了部门标准化建设工作,生产规范性得以提升。
(2)持续强抓部门衣食住行、言行举止规范管理,酿造员工形象得以提升,同时在公司起到带动作用。
(3)组织进行部门管理制度修订、优化部门绩效考核管理,从制度标准层面正向引导规范化管理。
4、学习改进提升和创新项目情况
(1)通过公司培训、外出学习,同行考察,思路得到提升,视野变开阔,以强化管理、提升品质、成本控制为目的,完成**项改进提升工作。
(2)申报发明专利**个、实用新型专利**个,论文***篇,部门上报公司技术创新***个。
(二)配合相关部门或个人完成的主要工作事项
1、全力配合完成集中供汽锅炉设备的安装调试,并对集中供汽与生产相关工艺进行匹配优化。
2、对*****车间在建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过程进行专项监管,及时将存在问题向关联部门反馈并督促整改。
3、积极协调沟通外购曲药的购进和质量把控,保证酿酒生产的顺利推进。
4、完成“***”仪式、“****名”仪式和***、经销商的日常接待工作。
5、积极为****研究院在*****开展项目提供技术参数。
6、配合****技术协助组多次召开****生产技术分析、总结会。
(三)、团队建设工作
1、按《酿造部团队建设方案》参加公司部门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知识竞赛、技能竞赛,增加了员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推动了整个团队的精、气、神面貌。
2、积极配合***开展的员工合理化建议,优化管理,解决员工实际问题;开展常态化员工沟通会,搭建情感桥梁,增强团队凝聚力。
3、推进员工业务技能、企业文化、食品安全等多项的培训,组织优秀班组评比,优秀员工及管理团队拓展和全员军训,一年来部门赶、学、比、帮、超氛围浓烈,团队整体素质提升明显。
四、存在问题剖析
(一)年初发生轻微安全事故*起,主要原因是新员工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范意识差,实操安全培训、引导不够,持续加强安全教育仍是重点工作。
(二)部门员工群体总体文化程度偏低,思维意识与主人翁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后期将持续加强与员工群体的沟通,通过解决员工实际困难,强化企业文化教育和团队建设工作,提升员工对公司和团队的认同感。
(三)在建工程进度缓慢,存在未严格按图纸施工现象,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易得到落实。后期需继续加强与施工方的沟通协调,严格按照在建工程倒排计划实施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五、个人履行职责自我评价
自身在领导的点拨与鞭策下,思维方式和性格有了较大转变,通过不断的培训、外出学习和同行考察,使我视野更开阔,工作动力更强,管理业务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有力提升,在公司高速发展和追求极致品质背景下,我始终坚守工匠精神,保质保量完成了生产定额目标与各板块的重项工作,较称职的履行了酿造部长职责。
六、2020年主要工作规划
2020年酿造部将紧紧围绕提品质、保生产工作核心。品质上,提升优级原酒、特级原酒产量,突破调味酒瓶颈。产能上,完成****吨投粮任务,耗粮出酒率≥***%,产酒≥***
(一)优化工艺、提升品质
1、固化培植方案,抓好窖泥培植管理,提升窖泥质量。
2、实施酿酒工艺的第**次优化,持续对工艺进行改进,进一步细化标准化生产模式,保证生产操作、工艺的有效落地实施。
3、稳步糟醅整体质量,保障原酒品质。
(二)中高温曲生产
制曲试生产过程中,摸索、分析、总结,完成制曲工艺定型,形成特有的中高温曲质量工艺标准。
七、部门绩效改进与措施
1、优化奖惩机制,对业绩优秀、团队协作、技能突出员工增大奖励幅度,在月度、年度考核中予以体现。
2、增设成本管理、节能降耗管理考核细则。
3、强化日常监管,推行首问责任制,提高员工执行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落地。
八、个人及团队能力提升要点与方法
(一)个人性格修养感悟和提升
1、努力克制、多换位思考,多沟通,多带和谐面容。
2、与员工之间多一些亲和力,持续与员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了解员工思想动态积极帮助员工解决问题。
(二)团队提升
1、以自主培训和与公司合作教授培训形式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带领管理团队不断提升业务技能、技术和管理水平,大力推行师带徒,形成良好“传、帮、带”氛围。
基金项目: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14B07);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2GZC21022)
作者简介:万鲁长(1965-),男,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及循环农业技术研究。E-mail:
*通讯作者:辛淑荣(1966-),女,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产后加工技术研究。
摘要:综述了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现状、技术成果、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方向以及产业体系建设任务内容和规划目标。
关键词: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产业技术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7.13-1(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2-0103-04
山东是我国食用菌生产规模第一大省,2012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366.1万吨,产值207.3亿元,创汇2.34亿美元,年产量和产值均占全国的1/8左右;创汇额占全国的1/10;工厂化食用菌产能占全国的1/3,其市场份额是全国水平的2倍以上。山东省食用菌主栽品种有:平菇、金针菇、双孢蘑菇、香菇、毛木耳、黑木耳、鸡腿菇、杏鲍菇、白黄侧耳、白灵侧耳、草菇、灵芝、秀珍菇、银耳、猴头菌、斑玉蕈、柱状田头菇、蛹虫草等,另外还有滑子蘑、灰树花、大球盖菇、鲍鱼菇、榆黄蘑、大革耳、黄伞、金福菇等,其中平菇、鸡腿菇、灵芝、毛木耳的种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食用菌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优势在于栽培菇种多、栽培模式多、工厂化生产发展快,生产方式正在由传统大棚生产向工厂化及简易设施周年化生产转变,组织形式由农户分散式栽培向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集约化生产转化,在区域布局上已形成鲁北香菇、鲁西双孢菇、鲁东金针菇、鲁中珍稀菇、鲁东南黑木耳和鲁南平菇等六大产业带,基本实现了生产规模化、品种多样化、布局园区化、经营产业化的“四化”格局。目前山东省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约有120家,年产能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14.3%,因此,产业的总体形势是:常规设施栽培与工厂化生产方式并存,传统大宗菇类优质品种与珍稀新型高档菇类共同发展。
1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是食用菌工厂化、现代化高效栽培迅速发展,工厂化食用菌市场占有率、标准化生产和食用菌优质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正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逐步向“高产、高质、高端、高效”方向发展,实现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二是优质、抗病、耐温、适应各种基料及产业生产方式的专用品种不断培育开发,野生菌种种质资源不断驯化利用,新的栽培菇种及品种越来越多,总数有望超过果蔬。
三是食用菌各种保鲜和精深加工产品不断研发上市,国内外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与开拓。
四是以食用菌生产为纽带的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不断完善,菌渣资源的利用途径越来越多,增值会越来越高。
2山东省食用菌产业主要技术成果
2.1建立了食用菌“三品”生产和工厂化栽培的标准体系
山东省制定了食用菌国家行业标准 4项:《双孢蘑菇》、 《鲍鱼菇生产技术规程》、《秸秆栽培食用菌霉菌污染综合防控技术规范》和《食用菌菌渣基质化发酵技术规程》;实施了山东省食用菌地方标准70余项,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起到了主导作用。
2.2集成创新了多项食用菌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
2.2.1菌菜阴阳复合棚栽培模式 改进了中隔墙空气交换和阴棚与外界的换气方式,实现了菌菜气体、热量、湿度的内循环互补和外循环补充,提升了菌棚冬季保温和夏季降温性能,达到了“四节”以及多品种食用菌周年高效生产。已在寿光、章丘、历城、淄博等地应用。
2.2.2多功能控温拱棚周年化出菇模式 集成了控温、通风、喷水及隧道发酵供料等管控技术,实现了草腐菌周年化集约化低本节能生产,达到一年4个周期,空间利用率、生产效率和单产大幅提高。已在莘县、武城、邹平、东营等地应用。
2.3初步形成了食用菌病害防控技术体系
在国内首次研究报道平菇、鸡腿菇、金针菇等菇种的8种致病菌并探明病害发生机理;最早研发出食用菌专用消毒剂、防病剂、栽培料发酵菌剂等产品;为6种国内外食用菌专用药物的登记提供效果评价。
2.4培育食用菌优良品种
全省育成食用菌审定品种:国家级3个,省级16个,包括11个菇种。另外,先后选育出大宗和珍稀菇类30多个优良菌株,建立了平菇等食用菌种质资源库(650余株),为解决山东食用菌当家品种少、菌种退化快等问题提供了种质保障。
2.5获奖成果、授权专利和论文、出版书籍
近十年来,全省获得食用菌科技成果奖励30多项,发明专利3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食用菌论文300余篇,编著食用菌书籍 20余本。其中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 10余项,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 6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3项以及东营、济南、泰安、聊城、济宁等市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
3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3.1工厂化和轻简化高效栽培配套技术研究有待加强,与食用菌质量安全相关的病虫害防控和信息化应用技术薄弱
食用菌栽培营养生理、环境因子调控生理、有害重金属吸附及农残代谢规律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工厂化设施条件监控、质量安全管控、可追溯体系等物联网信息化应用技术,专用配套设施设备及新型材料器具,工厂化及轻简化高效栽培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不足;病虫害发生机理、预警体系以及栽培、生态、生物及物理防控技术应加强研究应用。
3.2品种选育工作滞后,食用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当家品种少,菌种繁育标准化水平低
抗逆性强、不同用途、适销的农法栽培品种较为缺乏,工厂化栽培适宜菇种单调,专用品种较少,难以满足不同地区菇农、生产企业对品种的需求;对山东省菌物资源调查整理保藏和具较高经济价值的菌类驯化栽培或创新利用研究较少;菌种优质快繁与质量检验控制、菌种活力评价与良种提纯复壮以及菌种标准化商品化生产、包装贮运配套技术研究不力;菌种厂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较差,品种退化快,菌种质量难以保证。
3.3产后加工缺乏技术支撑,菌渣资源利用链条尚未完善
采后生理、保鲜贮藏、初级加工及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成果较少,食用菌保鲜加工技术落后,生产工艺不规范,加工产品系列单一,缺乏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保鲜加工标准化技术;食药用菌活性物质提取及功能性产品研发力量薄弱,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亟需提升;菌渣资源转化利用技术研发不深入,高效利用率尚低,以食用菌生产为纽带的农业废弃物循环产业链条衔接不畅。
4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立伊始,由10个岗位专家和4个综合试验站组成,以全面提升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种菇效益、保障食用菌安全为核心,针对影响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品种选育滞后、设施高效栽培和质量管控技术薄弱、产后加工缺乏技术支撑等瓶颈问题,以创新团队为主体,组织开展研发创新、试验示范,重点突破全省食用菌产业或区域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由遗传育种岗位选育抗逆优质高产专用新品种和研发食用菌良种标准化繁育技术,建成山东省最大的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库;由栽培与设施岗位、质量控制岗位和病虫害防控岗位联合创新建立食用菌标准化节简高效栽培、工厂化设施环境调控及物联网应用、病虫害安全防控和质量控制保障技术体系;由产后加工岗位研发先进的食用菌保鲜、精深加工及功能成分提取新技术新工艺。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实现研发成果共享,发挥科技引领支撑和创新驱动力,带动全省整个食用菌产业技术、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升级,以稳固山东食用菌产业地位,并向食用菌国际化强省迈进,实现产业的健康持续高效发展。
5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的研发方向和重点任务
5.1食用菌优良专用品种选育和菌种标准化繁育、检测技术
针对山东省当前食用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当家品种少、菌种繁育标准化水平低等问题,将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远源杂交等技术相结合,重点开展高产优质多抗和富含有效活性成分的具有适宜农艺性状与优异商品性状的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工厂化生产优质专用新菇种及新品种开发以及食用菌菌种标准化繁育和检测技术研究。
5.2食用菌野生种质和核心种质资源整理、评价与创新利用
开展野生种质资源的调查、整理、保育与驯化培育工作,进行食用菌核心种质资源搜集、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编写山东省大型真菌多样性名录;建立菌种保藏、优质快繁与质量检验控制、菌种活力评价和良种提纯复壮的标准化技术体系,指导全省食用菌产业菌种生产健康发展;开展野生菌株的驯化栽培试验,培育经济价值高的优良菌种。
5.3工厂化、节简化、标准化、信息化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集成适合山东省食用菌生产的轻简化和工厂化生产管理技术规程,建立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构建食用菌节简高效栽培模式,优化菇房设施结构;研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及环境调控专用配套设施条件,形成工厂化杏鲍菇栽培环境条件调控技术手册,提升工厂化生产管理技术,初步集成建立工厂化杏鲍菇栽培环境监测调控的物联网信息化应用技术体系;研究提出立足于山东省原料资源条件的新型丰产栽培基质制备技术及以棉秆、花生秧、玉米芯等为主料的双孢菇、草菇等优化配方,并示范应用。
5.4食用菌质量管控和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建立
在全省主产区建立主要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调研监测点,开展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亚硝酸盐、有害微生物等项目的检测;研究生产投入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和安全控制标准;建立食用菌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安全管控技术体系。
针对平菇、金针菇和双孢蘑菇以及工厂化食用菌等主栽菇种的病虫发生特点,建立预警体系,研究集成栽培、生态、生物药剂及物理综合防控技术,引进示范国家产业体系“两网一板一灯一缓冲”防控技术和引进筛选高效、安全防控病虫害的环境预防消毒剂及生物源药物,替代传统化学药剂防治。
5.5食用菌保鲜、精深加工与发酵工程应用技术研发
研发冷链物流保鲜、包装、贮运和初级加工及精深加工技术,建立干品类和鲜品类食用菌保鲜加工技术标准,研发平菇等食用菌休闲即食脆片;针对目前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后加工能力和技术创新性不足的瓶颈问题,在食用菌精深加工、功能成分提取以及发酵工程技术三个研究方向搭建食用菌产后加工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金针菇等食用菌精深加工工艺,优化食药用菌多糖等活性物质提取纯化工艺,研发功能性产品与食(药)用菌发酵工程技术,并进行中试和转化应用。
5.6菌渣资源化、无害化、高效化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集成不同菌渣资源化(肥料化、基质化、发酵床养殖垫料化及经济昆虫饲料化、二次种菇等)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建立一套完整、成熟的菌渣高效利用及循环利用产业化技术体系,并示范应用。
5.7前瞻性研究
研究食用菌遗传规律、创新育种方法,研究主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和核心种质等辅助选择技术,挖掘和克隆优异基因;对山东省大型真菌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提出野生真菌的就地保育和异地保育措施,并创制育种材料;系统研究建立食用菌栽培生理的基础理论,为物联网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研究分析食用菌生产全过程有害物质的积累与代谢规律;研究食用菌病害、虫害发生机理;研究食用菌采后生理和食药用菌液体深层发酵工程技术,挖掘其活性组分资源;研究菌渣资源循环利用的物质转化途径和规律等。
研究员,上海市农业委员会蔬菜办公室主任,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蔬菜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蔬菜标准化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农业系列中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国家、农业部和上海市多项科技攻关和推广项目,多次获得农业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兴农奖。有多篇论文获中国园艺学会、中国植保学会、上海市植保学会、上海市园艺学会优秀论文奖。主编《蔬菜栽培技术手册》、《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食用菌生产技术手册》、《食用菌安全生产技术问答》、《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调查规范》、《上海蔬菜消费现状与结构研究》、《花式蔬菜栽培和食用方法》、《食用菌生产技术》等学术专著。
导读:广西水生蔬菜以外销为主,但产业发展程度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当地积极创新多种水生蔬菜间套种模式,提高农业叠加效应,开展组培苗研发推广,推动科技兴菜,效益显著。在此基础上,广西制定了2010-2015年水生蔬菜的发展目标,进行产量产值目标规划,拟打造桂北、桂东荸荠,桂中、桂南、桂西双季莲藕,桂东、桂北水生蔬菜出口加工创汇三大优势产区,并提出了推进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及关键措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位于我国南疆,临北部湾,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23℃,各地无霜期在284~360天,桂南及右江河谷等地的35个市、县区全年无霜期长达360天,基本无冬季,蔬菜周年生产自然条件优越。2012年,全自治区蔬菜播种面积为108.8万hm2,总产量2 530万t,年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9位。
广西秋冬季蔬菜生产约占全年总量的70%,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外调秋冬菜在850万t以上,外销型蔬菜农业产值超250亿元,成为全国主要的“南菜北运”基地之一。蔬菜生产为全区农民年人均增收55.6元,占种植业农民人均增收贡献率的15%以上。
1 广西水生蔬菜产销现状及特点
1.1 水生蔬菜产销现状
2012年,全区水生蔬菜种植面积4.4万hm2,总产量161万t,农业产值约13.85亿元,每年水生蔬菜外销逾120万t,占产量的80%以上;其中,莲藕(含双季藕)面积1.7万hm2,产量56.75万t;荸荠1.1万hm2,产量36.63万t;慈姑0.29万hm2,产量11.82万t;茭白0.27万hm2,产量4.45万t;豆瓣菜(西洋菜)0.15万hm2,产量6.52万t;芋头(主要为荔浦芋、贺州香芋)及其他0.8万hm2,产量48.38万t。水生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占当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产量的11.48%和9.36%。
1.2 水生蔬菜三大主产区
全区水生蔬菜主产区分布在柳州、桂林、贺州、贵港、南宁等五市,布局上形成了桂北、桂东和桂南三大产区。其中柳江县、覃塘区、黎塘区、田东县为莲藕生产大县(区);荔浦县、八步区、平乐县、平桂区为荸荠生产大县(区),上述主产县区水生蔬菜年种植面积、产量均占据全区70%以上。
柳江县系广西双季莲藕产销第一大县,2012年种植面积0.4万hm2,产量9.5万t,2010年登记注册了百朋玉藕商标,产品享誉海内外,远销东南亚、西欧国家。
荔浦县是广西最大的无公害荸荠(马蹄)生产基地,2012年种植面积为0.7万hm2,平均667 m2产量2 256.3 kg,总产量23.2万t。荔浦马蹄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绿枝园牌清水马蹄获得绿色AA级产品称号。目前,全县有20多个加工企业、农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从业人数超过4.26万人,占种植区域农民人口总数的63%,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及全国各地。
1.3 水生蔬菜出口前景看好
近十年来,广西出口蔬菜前景看好,总量逐年增加。广西蔬菜主要是面向东南亚市场或通过粤港澳地区转口和出口,主要有鲜菜、速冻菜、干菜、蔬菜罐头等产品和加工产品。
广西与东盟接壤,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给广西蔬菜产品出口带来了新的机遇。桂北、桂南、桂西有较好的夏季栽培条件,可大批量生产具有亚热带特色的名特优蔬菜种类、品种,如大蒜、生姜、莲藕、马蹄、芋头(荔浦芋)、番茄、辣椒、黄瓜、芹菜、圆椒、洋葱、马铃薯,满足东盟各国蔬菜进口需要。2006年,从广西出口东盟的蔬菜达52 533 t,货值2 315万美元,2011年出口增加到113 772 t,货值4 763万美元,分别增长了216%和206%。
但广西蔬菜出口总量在全国来说比较靠后,近几年蔬菜出口额在4 000万美元左右徘徊,仅占出口总额的7.02%,2011年出口量达到11万多t,但比例还是较小,仅占广西蔬菜外销量的1.2%。
1.4 水生蔬菜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与先进省份相比,广西蔬菜总体生产水平还比较低,产品质量不高,平均667 m2产量仅约1.55 t,居全国中下水平。尤其水生蔬菜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名、特、优、新产品少,名牌精品不多,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缺少能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经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多;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投入不足,种苗选育力度不够,采后加工薄弱。
2 坚持技术模式创新
2.1 创新水生蔬菜间套种模式,提高农业叠加效益
近几年来,广西以创新科技体制、推动科技兴菜为抓手,积极创新水生蔬菜间套种新模式近30种,其中,莲藕套种水稻为全国首创模式之一。莲藕于4月定植,8月套种定植晚稻秧苗,11月中下旬收割晚稻,667 m2产量400~500 kg;11月下旬至翌年收获莲藕,667 m2产量可达2 500~3 000 kg,主产区农民种植莲藕+水稻,其农业效益得到了叠加,667 m2产值最高可达5 500元,新模式效益十分显著。为此,2010年11月13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广西召开全国农作物间套种创新技术研讨会,并有8位院士到场观摩指导。在稻藕套种采收田间现场,袁隆平院士感叹道:“科学间套种,钱粮双增收!”
2.2 组培苗研发、推广异军突起,成效显著
自1998年起,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针对我区淀粉加工型马蹄(荸荠)品种少,现有品种淀粉含量低、产量低等问题,开展淀粉专用型马蹄新品种选育项目试验研发,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先后育成3个荸荠新品种桂蹄1号、桂蹄2号和桂粉蹄1号,并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并以荸荠组培苗迅速推广种植,探索并总结了荸荠组培苗两段育苗技术。项目组在桂林、贺州市建立示范基地,与当地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示范推广,3年荸荠组培苗在主产区覆盖率达到了80%,累计示范推广面积3 200 hm2,平均产量2 013.3 kg/667 m2,比对照增产22.2%;淀粉平均含量14.9%,比对照高24.4%;累计总产量9.6万 t,总产值19 200万元,新增总产值3 486.57万元。其中,淀粉专用型马蹄(荸荠)新品种选育、桂蹄2号荸荠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技术应用、优质马蹄品种脱毒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和荔浦芋脱毒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项目分别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目前,在广西主产区,马蹄(荸荠)新品种脱毒、组培苗快繁技术与生产应用普及率已达90%,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了大贡献,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3 广西水生蔬菜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根据广西农业厅编制的《广西蔬菜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2010-2015)的总体要求,广西水生蔬菜产业相应的发展目标如下。
3.1 产量产值目标
到2015年,全区水生蔬菜种植面积5.3 万hm2,产量200万t,年外销量160万t,占产量的80%以上;农业产值达25亿元、加工产值达20亿元。到2020年,面积、产量、产值将增加1倍以上。
3.2 产业布局目标
①桂北、桂东荸荠优势产区 以荔浦县、八步区、平乐县、平桂区为重点,辐射10个县、区,建设桂北、桂东荸荠生产优势区域,主要种植荸荠、慈姑、茭白等水生蔬菜,种植面积2.3万hm2,总产量65万t,产值10亿元。
②桂中、桂南、桂西双季莲藕优势产区 以柳江县、覃塘区、黎塘区、田东县和沿海各县(区)为重点,辐射12个县、区,建设桂中、桂南、桂西以莲藕为主的优势产区,种植双季莲藕、慈姑、茭白、西洋菜等水生蔬菜面积3万hm2,总产量90万t,产值15亿元。
③桂东、桂北水生蔬菜出口加工创汇产区 在贺州、桂林、柳州、贵港、南宁等市周边莲藕、荸荠生产大县(区),建立一批水生蔬菜出口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和企业,可重点建设通过有机、绿色食品认证的特色无公害商品基地。水生蔬菜出口加工总量占据全区域产量的80%以上,年出口加工产值30亿元。
3.3 关键环节
①良种繁育 扩大开展育种的水生蔬菜种类,确保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视选育优质、专用、高效品种,加工专用品种和出口创汇的优质耐贮运新品种。
②标准化技术研发推广 开发实用型的无土栽培技术,建立以穴盘育苗为代表的蔬菜现代化育苗体系,建立有广西特色的高效设施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和生产基地。
③保鲜加工技术研发应用 建立高效、节能的蔬菜贮运保鲜加工技术体系和设施硬件体系。
④产销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全国性蔬菜绿色通道建设,完善蔬菜产业信息采集、分析、、应用机制,进一步推进蔬菜网上展销和网上交易。
⑤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 举办农家课堂,利用网络、电视、板报、印发资料、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
4 政策及措施
4.1 重大政策
①建议尽快组织编制实施《2010-2020年广西水生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②实施蔬菜先进生产设施补贴政策。
③推行加快出口外向型蔬菜发展政策。
④支持重点产区加强防灾能力建设。
4.2 关键措施
①优化品种结构,稳定发展鲜销水生蔬菜的同时,加快发展适宜加工的水生蔬菜种类。
②推广先进技术,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健全蔬菜生产、加工、流通标准体系,形成质量检测体系。加快环境评价和基地认证工作,实现全程质量控制。
③大力发展蔬菜加工。
④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外向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