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例如,讲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一课时,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将观察环境中的动物和动物生活的环境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思考如果我们破坏了动物生活的环境,会给动物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样使学生明白,如果破坏了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同样也会受到威胁,生命也会终止,所以我们就应树立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获取了生存的知识,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了要关心自然。
二、实践中的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三生教育”价值观念,必须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发挥其教育的功效。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开展知识技能同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致力于课外实践,和学生共同交流来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的《蚂蚁》一课,让学生到室外观察蚂蚁。首先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捕捉蚂蚁。怎样才能既捕捉到蚂蚁又不伤害到它呢?全班同学交流意见,发表各自看法:把羽毛或树叶放在蚂蚁出没的地方,待蚂蚁爬上去后,再将树叶上的蚂蚁放入瓶中;或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放置蚂蚁喜欢吃的食物,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列举出许多办法。使学生知道要珍爱小动物、珍爱生命。在这次课外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观察,在实践中去、学习,了解自然奥秘,认识周围环境。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关心他人,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接受教育。另外,学生在实践中熟悉环境,亲近环境,可以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三、生活中的教育
当前中学物理教学工作中,人们不断地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其根本原因是科学方法具备科学知识没有的和相对独立的知识认知功能。科学教育方法和科学知识在本质上是相互统一的,但是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科学教育方法所涉及的并不是物质观念下的世界本身,而是人们对物质世界认知的一种途径与形式,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观念,而其本身也具备较为独特的表达形式,它通常隐藏在知识点的后面,支配着物理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所以,科学教育方法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导源功能
科学教育方法中的导源功能主要是指在科学的发现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理论体制,针对科学理论所形成的一种开源的作用。也就是说,科学研究形式要是形成,就会对科学理论的长远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还没有被发现的科学理论就像没有被发现的宝藏,而科学教育方法就是寻找宝藏的线索和途径。杨振宁在对爱因斯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在狭义相对论建立初期,物理学在世界上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到的方程,从中总结出物理规律以及整个物理理论体系。比如经典力学、热力学以及电磁学基本都是遵循这种途径,这就是通过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在狭义相对论已经建成之后,这个过程就相应地被调转回来,物理学首先建立起物理方程、理论的结构,然后再回归到物理实验当中,通过物理实验来验证理论的真伪。
2.突破功能
科学教育方法具备突破的功能。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所有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进展,基本都是在遵循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实践所得出的。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著名的黑体辐射公式的得出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特点。普朗在1900年前就通过假设的方式引入了两字的概念,并且通过插入法得出了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完全一致,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遵循科学的方法。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教育方法的有效渠道
(一)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拒绝学科学、懒于动手动脑。有一句名言:“自古成功在尝试”。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都是勇于尝试的人。灯泡的发明者爱迪生为了找到一种合适的材料作灯丝,竟不屈不挠地进行了8000多次尝试。“一次尝试,就有一次收获”,他的这句话正道出了他成功的秘诀。
(二)提高自身的科学理论素养,多学,多看,多做,永远拥有科学技术进步的积极性
1、相信自己!你能成为科教达人!
听到一则新闻,说许多农民工如果肯花半年时间,花钱学一门技术,其收入会增加很多,找工作的机会也会增加许多,可是,他们没有信心去做。缺少应有的科学技术进步的积极性。我们现今的幼儿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是转岗老师:转岗之后,有许多困感,比如由于教育对象、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的不同,经常表现出对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缺乏认识,对儿童观、教育观缺乏理解与感受,对教学特点不能很好地把握,而表现出极强的能力需求。这种需求包括专业理论引领的需求、专业技能获得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及时满足,有利于减少工作挫败感,建立职业的胜任感。也就是说您这个时候也非常需要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进步的积极性。
2、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成为幼儿科学教育达人?
再艰苦的环境也挡不住一颗想要飞翔的心;兴趣是通往成功的大门,而勤奋则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蝴蝶穿破茧蛹,成就美丽的传说。这三句话可以成为我们成功的法宝!“转岗教师”和非师范类在岗教师工作中困难重重,困难面前怎么办?努力,只有努力,比别人付出更出的努力。在网上有大量的关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方面的文章,如果我们花功夫钻研,不用一年时间,一定会有极大的收获,进步得让你自己都惊喜。
二、了解掌握幼儿的科学启蒙领域目标、知识的主要特点、教与学的主要特点
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是有差异的。只有了解掌握幼儿启蒙领域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的主要特点、教与学的主要特点,运用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才能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优秀的教学环境,才能满足儿童发展的各项需要。
(一)幼儿科学启蒙领域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幼儿的科学启蒙领域目标是教师科学活动的风向标,指引着教师向着高效正确的方向发展,有些转岗教师由于有中小学教学经验的影响,经常会表现出小学化、成人化的的教学倾向,心中有了科学的目标,可以及时纠正您的教学,了解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明确教学领域的目标,是组织有效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前提。
(二)幼儿的科学启蒙领域知识的主要特点
1.情景化
幼儿的科学知识都是依附在情景化的趣味故事中和情节中的。例如:问他水的三态方面的知识,他会想到故事《小水滴的旅行》,《冰娃娃漫游记》问他动物的生长,他会向你说《小蝌蚪找妈妈》,或《我们的动物老师》再比如你问参加《一分钟赛场》活动的小朋友一分钟的长短,他会同你讲飞机起飞、能数很多钱、能做很多很多笔,讲他今天的游戏等等
2.过程化:过程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幼儿的科学知识是通过幼儿的探索、研究、实践逐步构建起来的。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一分钟赛场》,要幼儿获得一分钟认知,需要感受一分钟,猜想一分钟、合作一分钟等等环节,逐步完成。
3.活动化
幼儿学科学是真正通过“做”来完成的,在游戏中学,做中学。“做中学”课题研究小组强调“动手做”,强调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他们认为: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能理解,应鼓励孩子多动手操作、多探索。有的转岗教师原以为与孩子们做游戏就是玩玩耍耍,简单,其实幼儿园的游戏是大学问
4.经验化
经验是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是人亲身经历。幼儿的科学知识
经验化,是他不断地探索、积累的结果。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到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过去要求记住1+2=3,现在要求知道为什么等于。
从符号为主的学习到实际意义为主的学习:几乎每个学前儿童都通过各种形式熟悉数字这种符号,如年龄、电话号码、饼干数等,但在幼儿园,却有一些幼儿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甚至产生“数学焦虑”情绪。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以往教法,多重视实际意义的学习。
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科学领域的学习摒弃许多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教育中之所以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教师思想上重知识轻实践造成的。
三、结语
与教师占据绝对主体地位相反的是一种新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即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主体性得以发挥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这一取向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学习者在原有认知图式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生成的过程。它明确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创设或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进而实现自我反馈。吴荔红(2010)从建构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认为建构主义下的幼儿科学教育价值取向能够使幼儿的主体性得以发挥,鼓励幼儿在教师创设的良好情境中运用有意义的方式进行探究,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这将有助于激发幼儿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2〕在这种价值取向中,教师需要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倾听者、合作探究者,以促进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这种价值取向下的科学教育活动对教师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给幼儿一滴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自己要先汇聚成一条河,这样才能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许琼华(2009)借用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指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要具备三大法宝,即“看护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并且认为“任何教师都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训练的,不配做现代的教师”,因为对教师进行自然科学训练是提高教师自身科学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才能“加入幼儿的队伍”玩“科学的把戏”,更好地指导科学教育。〔3〕
二、基于方法论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一)接受学习式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在教师主导地位的影响下,传统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幼儿接受式学习。研究显示,以往在探索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上,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直接观察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幼儿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也不断加强,但是那种教师讲解、幼儿听讲的传统教育模式依然深深地烙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基于幼儿有意注意无法维持较长时间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单调枯燥并且有效性低,在很多时候都无法很好地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望;相反地,幼儿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科学知识的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从而造成整个课堂的呆板僵化。〔4〕教学互动的标签形式化也使得师幼互动缺乏有效性。在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下,部分幼儿教师甚至无法正确地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科学内容艰涩难懂或浅白无趣,这些都对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造成障碍。
(二)“做中学”探究式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刘占兰(2013)在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科学探究”的相关问题时指出,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的开展要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核心价值,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欲望,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这种观念中,探究应该成为儿童在科学领域学习的核心,它既是儿童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方法。这种探究式、让幼儿“做中学”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接受式学习中的不足。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做科学”,尤其强调动脑和动手。科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应该围绕核心的科学概念展开操作,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能够引发幼儿认知冲突和引起幼儿兴趣的情境,并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体验行得通与行不通的方法,这种强调“做中学”、强调动手操作的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科学操作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主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巴,以及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6〕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不应遵循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应尊重幼儿的自我思维方式,提倡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领域整合式的科学教育价值观
科学教育并非如许多幼儿教师所认为的那样神秘或可望而不可及。实际上,在方法论基础上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进行科学教育的日常生活取材以及领域的整合。幼儿园科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水平。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学龄前儿童处于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及事物关系的认识表面化、片面化,主要是因为该阶段儿童主要依靠他们直接看到或接触到的事物表象来认识事物和积累经验,往往无法抓住和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7〕因此,教师不应一味追求所谓“高深、“奥秘”的科学知识。一方面,应该使科学教育回归生活,用敏捷的眼光捕捉一日生活中的教学点,将科学教育与日常生活教育进行结合;另一方面,“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科学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必然要求,不断走向真、善、美更是科学教育的追求,“求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旨趣和自在尺度,扬善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自为基准,达美是科学教育自在自为的最高境界和理想追求。”〔8〕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刘慧(2011)提出了鼓励幼儿园教师进行SAS课程构建,即将科学、艺术、社会三大领域的内容相融合进行教育活动,从而完美实现求真、扬善、达美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三、基于教育目标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一)理性主义、工具主义下的学科式科学教育价值观
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以学科知识的获得为主要目的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一是偏狭的理性主义价值取向。该价值取向重视儿童在科学教育教学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等通俗、粗浅知识的汲取、记忆和迁移,而忽视科学教育过程中对儿童进行科学方法、态度和精神的培养。二是工具主义价值取向。该价值取向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最先关注的并非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使其“成人”,而是关注其“成材”、“成器”,并以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或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人才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科学教育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具。〔10〕很显然,这种教育价值观没有将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即旧《纲要》)中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设定有: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探索事物等。这种让幼儿掌握粗浅科学知识的目标制定也摆脱不了以学科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倾向。在我国的教育中,认知功能和智力发展往往占据首要位置。许亚莉(2003)在对我国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研究中指出,20-30年代的“社会和常识”、50年代的“认识环境”以及80年代的“常识”课程的实施都是在教师“知识最有价值”的信条下不断得到加深的,这是理性主义和工具功利主义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体现和验证。而教师从“知识最有价值”向“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立场转变则是从90年代幼儿园以科学方法为价值取向的幼儿园“科学”课程开始的。
(二)注重科学素养培养的科学教育价值观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即新《纲要》)颁布,其中的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引发了幼儿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从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转向注重儿童科学情感、态度、科学方法、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中,教师不仅过分注重相关科学知识的灌输,而且只关注自身预设科学知识的传授,没有关注幼儿最终是否获得相关科学概念,幼儿只是作为被动的听众来配合教师的讲解。最终,在毫无猜想、验证、合作和交流的课堂中,幼儿很难获得相关科学经验,锻炼观察能力,更不用说科学探究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的培养,而好奇心引发的科学探究欲望、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热爱科学的情感等,都是科学素养中的重要品质成分。因此,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不应拘泥于幼儿学科知识的获得,其更主要的价值应该是为儿童将来一生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王春燕(2013)在对科学教育的坐标定位中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是为儿童创设自由进行科学探索的空间,以探究、体验、发现为核心,化“形”为“式”,目中有人,不断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这才是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所在。〔12〕许亚莉(2003)在关于教育科学课程的价值思考中也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注重幼儿“乐学”、“学会”,提倡方法技能比知识更重要的价值取向,〔13〕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根基。
(三)注重人文素养培养的科学教育价值观
1中学生获取科学知识与信息的途径
1.1主要途径根据非正式科学教育所涵盖的学习环境,并结合调查对象的特点,问卷中列举了11项在校中学生可能接触到的获取科学知识与信息的渠道.调查表明,中学生获取科学信息的主要渠道选择最多的是老师授课(73.6%),这一点完全符合中学生的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将近30%的学生并没有将学校老师的授课当作自己获取科学知识与信息的主要途径.接下来依次是互联网(54.5%)、电视(41.4%)和图书(39.5%),可见学生群体较充分的利用了互联网技术来获取科技信息,电视和图书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科学场馆、科普活动的利用情况并不理想.同时,报纸、杂志等纸质载体所占比例也不高,广播这一渠道基本上远离了中学生的生活,
1.2途径的差异分析
1.2.1城郊区差异为进一步了解中学生获取科学信息的途径,将数据做了城郊区差异的比较.城区学校的学生更好地利用了互联网及与人交谈的机会,同时,利用科学场馆的比例较郊区学生高出5.1个百分点,这与城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关系很大;位于郊区的学生则更充分地使用电视来获取科学信息,较城区学生高出了近16个百分点.
1.2.2性别差异在性别差异上,男生较女生而言会更频繁的使用互联网浏览与科学相关的网页及视频,他们也会较多的就科学话题进行讨论,故在互联网、与人交谈这两条途径上,男生比女生分别高出了7.4和7.6个百分点.而女生则更倾向于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如图书和杂志等来获得科学知识和信息,其中女生使用一般杂志的比例比男生高出了近9个百分点.
2中学生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设施的情况
2.1中学生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设施的统计首先,如图4所示,中学生利用较多的是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等(93.5%),科技馆等科技类博物馆(87.5%),及公共图书馆(83.9%),学校内供学生使用的图书阅览室也得到了充分利用(83.4%).但明显可以看出,各种专业科技场所的使用率普遍偏低,比例依次为工农业生产园区(33.2%)、科技示范点或科普活动站(28.6%)、高校或科研所实验室(25.1%).2.2中学生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设施与否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利用各种校外非正式科学教育设施的具体原因.在图4中利用率最高的前4项,大部分的中学生去过或没去过的原因都是出于自身的兴趣.而各种专业类科技场所的使用率之所以普遍的偏低,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学生不知道它们位于什么位置,尤其是不知道高校或科研院所实验室在哪里的比例高达45%.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直接表示对这些专业科技场所根本不感兴趣.
2.3中学生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设施的收获调查显示,只要是利用了各种科普场所和设施,觉得毫无收获的中学生占极少数,极大多数的中学生在这些地方都有所收获.同时,中学生觉得非常有收获的比例过半的有公共图书馆(59.4%)、科技馆等科技类博物馆(58.0%).加上觉得有少许收获的人数,比例较高的有科技馆等科技类博物馆(89.8%)、动物园等(89.2%)、公共图书馆(86.5%)、图书阅览室(81.3%).各专业科技场所虽利用率不高,但去过的中学生觉得有所收获的比例都在65%以上;最低的科普画廊或宣传栏也达到了61.6%.
3中学生校外科学教育的呈现形式和参与方式
1中学生对校外科学教育呈现形式的态度本调查中所谓的呈现形式是指我国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而在社会上组织举办的各种科普活动,中学生处于这样一种大环境中,对于这些形式的校外科学教育的了解程度如何?他们是否感兴趣?他们是否参与过?中学生对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都有一定的了解,完全没听说过的人占少数,只有科普宣传车这种形式在中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稍差一些,没听说过的占到了45.8%.就是否感兴趣而言,普遍说来参加过的学生都表示出一定的兴趣,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表示虽没参与过,但在听说后都有兴趣参加.但这些中科普活动普遍的参与度不高,最高的科技展览参观比例也为过半(44.4%).
2中学生参与校外科学教育的方式阅读报刊书籍、浏览网页、与人交谈以及参观各种科技场馆等都是中学生校外科学教育的参与方式,那么究竟哪些方式他们参与得较多呢?如图7所示,中学生更愿意阅读报纸、期刊或互联网上与科技相关的文章,同时与人谈论、参观科技场馆也是他们经常参与的,但是那些需要与人互动的话题讨论,以及需要动手参与的科技节等活动他们参与得并不多,这与这一代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与人交流的欲望与动手能力不强有一定关系,但这些活动的普及度不高、活动形式不具吸引力也对此产生了极大影响.参加科普讲座或其他科普宣传活动这种方式尤其不受欢迎,这可能与它们形式的单一性和内容的吸引力不够有关.
二结论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