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气自动化专科论文

电气自动化专科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气自动化专科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气自动化专科论文

电气自动化专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供配电系统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经济社会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电网也在全面改造。我国科技水平在不断的进步,电网技术装备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使我国电网调度技术越来越高,对我国电力供应的稳定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 供配电系统概述

电力的传输过程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电力供配体系,既供配电系统。其主要包括电力的高压输送系统、低压配电系统及用电设备所组成的。在我国国内,大型建筑或远程电力输送一般会通过10 kV电压进行传输,首先通过高压配电,将电压设置为 10 kV,将电力分配到各个终端,然后再经过低压变电,转化成220 V/380 V的常规用电电压规格,将电能传输给客户端。

供配电系统是维持建筑正常运作的核心设备。如果没有可靠的供配电设备,建筑内的电力设备将无法运转。电气自动化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可以将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解决供配电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改良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保证供配电体系的正常运作。

2 电气自动化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功能和特点

电气自动化在供配电系统中的控制功能。在供配电体系中的实际运行中,高中压供电系统常常是由人工操作的,具有较大的危险性。但是,在供配电系统中引进电气自动化,使中高电压系统的运转,由计算机系统操控。在供配电体系中,对断路器或通电器实行自动控制,当电流超过一定的标准时,自动跳闸,防止危险事故的发生。不仅如此,电气自动化还可以自动处理一些进线失电故障。电气自动化可以处理单路供电时进线失电故障、双路进线失电线路及复杂的进线失电故障问题。电气自动化通过系统自动检测,检查电流情况,并处理异常供电问题,实现稳定安全供电。

2.1 配电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方向

在智能化应用技术已经较为先进,而且已经广泛应用在较多场合,对于自动化相关领域的研究也达到了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其中分层式综合自动化装置非常适合使用在各级电压的配电系统中,特别是对于配电系统的智能保护装置来说,在电气自动化保护装置中,已经融合了智能人工、微机网络、综合自控等多项技术,综合性质的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该种保护装置中融合了自动化保护的新原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配电系统整体的安全运行状态。还有一项很有实用的发展方向就是配电系统在配电网中所应用的自动化技术,因为这项技术正是采用国际上较为权威的公共信息模型作为这项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模型,输电网的理论算法可以和高级应用软件结合在一起,这项技术在也已经获得了很大程度的突破,多表现在网络数字方面,也解决了很多的技术难题。配电系统中一项最为关键的PLC 技术对配电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方向也起到了指引作用,基于PLC 技术的仿真系统可以为配电系统的测试提供相关数据,同时还能为研究人员开发新的电力产品提供技术参数,这些控制装置都可以组成闭环系统,为今后更优的控制方案提供优质的实验条件。

运行参数的监测包括电压、频率等参数,这些参数的实时值会在在监控计算机上实时显示并定时记录存盘。当运行参数的值超出允许范围时,监控系统会及时给与文字与声音报警提示,以方便操作人员及时处理。远程自动计量是对每个用户的用电量进行自动测量和记录,通过绘制表格等方法实现分时计费,从而形成电费报表。这样做,不仅可以供用户随时查询,而且方便、节能。电能质量的监测是指那些对电能质量要求较高的用户进行电能质量参数的监测,包括回路电压、谐波含量等。故障报警事件的监测是指供配电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故障,智能化供配电系统会立即发出报警声音,自动将出现故障的图形切换到界面上,并给与紧急预案提示,因而,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准确地处理故障。

2.2 自动化在供配电体统中的控制功能

智能化供配电系统对断路器的通断控制,从实际控制中,由人工就地控制中高压系统中的配电设备,很少进行远程和自动操作。传统的方法具有一定危险性。智能化供配电监控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远程控制中高压配电系统设备。

3 电气自动化在供配电系统中应用的具体体现

3.1 电气系统中数据网络技术体制的完善

在日常的电力系统的安全防护中,我们可以依据数据网络的信息,来制定和规划系统和数据网络技术体制。在制定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严格遵守网络安全制度。根据网络的规模和服务对象设定相应的安全级别。由于电力调度数据网的服务对象、网络规模相对固定,并且主要满足自动化系统对安全性的特殊需求,为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端到端的服务,符合建设专网的所有特征,所以电力调度数据网宜在通道层面上建立专网,以实现该网与其他网的有效安全隔离。

国家电力数据网承担着管理信息业务和调度控制业务,网络层次简化,数据传输的及时且连续,通信负荷基本恒定。远方控制的可靠性也具有相应的保障,现代安全防护体系的应用,有效地应对了黑客、病毒的侵袭,防破坏能力进一步的提高。

3.2 电气系统中调度专用数据网络的安全保障

电气系统中调度专用网络体制的完善,使数据网络在网络层的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与此同时,还必须做到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双重起效的方法,才有能从根本上保障信息和电气系统的安全。

1)管理制度方面:对所有数据网连接的节点都进行有效的管理,保障全系统和全部网络的安全。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管理队伍,防止来自内部误用及泄密;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制度,加强运行管理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建立安全联防制度,将网络及系统安全检查作为经常性的工作;聘请网络安全顾问,跟踪网络安全技术。

2)技术措施方面:为了保证数据网络的安全,坚持调度控制系统与调度生产系统之间的分离。信息传输采用单向传输的方式,调度生产管理系统与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之间有效安全隔离。这样即实现数据的传输,又保证了电气系统的安全。通常采用的措施包括防火墙、专用网关、网段选择器等进行有效隔离,在系统和应用层面,包括计算机防病毒技术、应用系统的硬件备份措施。

4 结束语

由于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存在不同的应用,而且各个应用的特点存在差异,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优化电力调度数据网,在电网调度中建立严密的安全管理措施,以确保电力调度系统和电力系

统的安全,并且建立起完善的防护系统,从而保证我国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素强.电器智能化技术在配电网自动化中的应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

[2]苏标龙,姚建国,杜红卫,赵京虎,许先锋,梁锋,王伟.基于OPEN-3000配网管理系统的配网可靠性统计[A].2006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交流研讨大会论文集[C].2006.

电气自动化专科论文范文第2篇

(陕西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存在学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差异大、所培训的电气应用专业知识更新快、专业应用覆盖面广,而培训时间有限的难题。通过对培训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达到了培训学员在职业教育理念、专业理论知识、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全面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 :中职;专业骨干教师;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国家级培训;教学方法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56-03

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不断扩招,许多中职学校教师紧缺,尤其是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非常匮乏,多数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经验。一名合格的中职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还须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出色的教学能力(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的能力)。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提出培养一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又有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陕西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培训教学的管理水平,使受训的专业骨干教师在学习期间不仅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新知识、新技术,而且有机会思考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梳理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培养,开阔理论视野,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培训基地的专业培训教师,针对遇到的培训问题和困难,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对中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对教学模式进行了若干改革,以提升培训基地的培训质量。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培训任务重、时间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提出的骨干教师培训目标是为中职学校造就一大批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和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专家。具体的培训目标是:“经过培训,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增强,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了解课程和教学改革方向,掌握相关专业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初步的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比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关键技能:经过国家级培训的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获得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状况、技术水平、用人需求信息,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操作规范,加深对学校教学和企业实际联系的理解”。这样高标准的要求,要让参训教师在短短100天的培训中完成,培训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参加培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差异大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实力的学校,他们所采用教学方式和所具有的教学水平有所不同,每位参训教师的培训要求和预期目标不尽相同。参训教师在学历结构上分布于多个层次,有专科、本科、硕士和硕士研究生(近3期参训学员的学历分布为:硕士和硕士生占5.1%.本科生占66.5%.专科生占38.4%,以本科生为主),学员的职称(高级职称11.7%,中级职称69.6%,初级职称18.7%,以中级职称为主)和年龄(20—30岁学员占16.5%,30—40岁学员占38.4% ,40—50岁学员占45.1%,以中年教师为主)差别很大。参训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不同,专业实践能力层次不同。由于所在工作单位对参训学员的科研要求不同,参训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也呈现出较大差异。此外,还有一些从事专业教育不到5年甚至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现代教学理念的跟踪能力。总之,较大的个体差异,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电气应用专业的特点增加了培训工作的难度电气技术应用是一个强弱电结合的专业。该专业不仅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更具有专业应用领域广阔、基础理论覆盖面广且理论知识更新快、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要在100天内将知识层次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基础差异较大,尤其是从事专业教学方向各异的参训教师,培训成为具备初步的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专家.采用传统的培训方式难度很大。

培训缺乏统一的培训体系和成熟的培训模式由于我国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对中职教师培训方法和培训模式的研究相对孤立和分散,没有形成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调研和分析,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目前我国的中职教师培训缺乏统一的培训体系,尚没有形成成熟的培训模式,甚至没有可供借鉴的教学和培训模式和经验范例。这使得陕西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电气应用专业只能在摸索中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克服以上困难,高标准地完成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在培训工作中挖掘基地优势,围绕职业教育规律开发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探索培训方法和培训模式。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培训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和改进。

根据课程内在联系的课程内容交叉编排方式我们在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大多数培训基地所采用的“前半程集中理论培训,后半程集中实践培训”方式的基础上,认识到这种教学方式有可能造成偏重理论教学与偏重实践教学的不同教师群体。在集中式学习和集中式实践过程中,产生厌倦或者不自信的心理,从而难以达到满意的培训效果。在课程编排上,除了占教学比重1/8的“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教学在培训开始阶段单独进行外,专业理论教学、新技术讲座、综合实验及技能训练、企业实践等模块的各个环节,根据其内在联系安排在一起交叉进行。如技能训练环节中的“PLC水温控制系统的调试”单元和专业课程“电气控制与PLC”、“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中的PID控制算法单元以及技术讲座“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结合在一起交叉进行。

培训课程设置“点面结合”电气技术应用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有两个特点:一是参训教师作为骨干教师要求业务能力强,所带专业课程多,知识面要求广:二是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应用领域覆盖面广,参训教师来自全国,地域覆盖面广。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实践课程多,技能要求高。为此,培训基地在课程设置上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课程的覆盖面广,以项目方式开设“电气控制及PLC”、“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等课程,覆盖了电气技术领域的主要方向。课程内容不仅帮助学员梳理主要专业知识,而且重点介绍专业发展方向和电气领域的新技术,保证电气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和全新性,突出培养参训教师的专业能力,而对专业技能不求面面俱到。针对如电气控制及PLC课程中以液位恒压控制系统、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中以水温控制系统等教学项目,以模块教学方式实现专业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并在电气电子综合实验与技能训练环节通过学员对这些项目的参与实践过程,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实际技能和科研能力。

采用“系统前馈+反馈”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参训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与科研能力,达到参训教师的不同培训预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自动控制理论中的“系统前馈+反馈”方法,以参训教师接受知识的效果为控制目标。开课前对参训教师进行摸底调研座谈,了解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与对本次培训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主体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基础上,在授课过程中及时了解参训教师的反馈信息,对培训课程内容进行微调。预留20%左右的机动课时,在培训任务完成后根据教学和项目实施效果,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学员补课,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安排不同的教师以“导师制”来完成辅导。特别优秀且对某一方向有浓厚兴趣的学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导师的科研团队,进一步参与科研过程。

实验、技能训练分层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在电气与电子制作方面,对中职教师的实验设置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参训教师的实验课程开发和动手能力,培训基地根据参训教师的能力差异,制定了不同层次实训题目。如基础层次的“555声光报警电路制作”、提高层次的“51单片机交通灯控制系统制作”、高层次的“PLC水温控制系统的调试”等实训项目是对电工学、单片机原理、电气控制及PLC、工业自动化仪表、过程控制等多门课程知识的不同层次的综合训练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企业实习全面选择,实践形式多样为了达到教育部要求,让参训教师能掌握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和关键技能,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状况、技术水平、用人需求的信息.培训基地对企业实践阶段的企业实习单位进行了全面筛选,以充分体现全面的企业实习。所选择的企业不仅地域分布广,从陕西西安、宝鸡到河南许昌:专业覆盖也广,有许继集团有限公司这样的我国电力装备行业大型骨干和龙头企业,也有陕西群力电工电器这样的弱电设备的陕西省内知名企业:还有多层次的企业实习,有拥有国内最先进智能电气技术的西安交通大学电气自动化研究所,也有宝鸡啤酒厂的传统工业流水线:更有不同角度的企业实践,能在西电电力电容器分厂看到一个具体、完整的电气元件生产过程,也能够在西安软件园感受到西安乃至整个中国西部软件行业的整体发展的脚步。在实习过程中,为了克服参观过程容易出现的“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现象,做好实习前的充分准备和规划,将培训基地实习过程分为5个环节:实习前进行企业和产品相关专业知识的准备(由培训中心专业教师以教学方式实现)——生产过程参观实习——专题技术讲座(企业技术专家承担)——交流座谈(与企业技术人员)——专业走访(走访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以上环节达到实习效果的优化。

加强教育理念,增加教学实践能力为了使参训教师增强教学能力,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了解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掌握本专业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训基地在培训过程中融入新的教学思路、现代教学理念,结合培训基地的现代教学(实训)设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安排参训教师到陕西省内顶级职业技术学校——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参观学习。参观该校的理实一体教学基地,观摩该校的陕西省“省级教学名师”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并就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等开展专题座谈会。会上参训教师和“省级教学名师”积极发言,交流互动。在学期结束考核中不仅要求参训教师撰写专业学习论文,还加入了“参训教师说课”和“教学演示”环节,展示参训教师的受训效果。

电气自动化专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地方院校;邵阳市

1邵阳市地方院校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优势

第一,专业与职员匹配有利于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农业科技服务。邵阳市三所高等院校均为地方性高等学校,具备培养大学生等高水平人才的资格和能力,其中邵阳学院具备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和能力,能够为家庭农场发展培养出农业科技服务人才。第二,科研成果有利于家庭农场发展借鉴和引用。截至2016年底,邵阳学院已获得了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685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等教学、科研成果奖146项;发表各类各专业学术论文4360篇,还有许多核心期刊、国家级重点期刊等,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第三,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有足够的参与基础。邵阳市三所地方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地方特色鲜明,有合适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发展所必备的专业基础条件[1]。

2邵阳市地方院校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从对三所地方高等院校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可能性分析上能看出,当前三所院校均具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家庭农场建设,有资格和实力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而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参与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科技服务意识不浓当前三所具有实力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地方性高等院校都具有较长的办学经历,人才培养经验丰富,但三所学校均有合并、升级、改革等经历,且均是在近几年或十几年内进行的,其文化底蕴并不是十分深厚,社会服务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特别是近期内由多所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术学校合并而成的专科学院,其社会服务意识更差。这些学校存在于地区的时间不长,历经变迁次数较多,其本身的专业几乎全部被革新换潮。合并的学校,原来的班子成员依然在位,而统一管理的问题相当麻烦,思想不统一是当前学院自身发展最大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其无法思考自我稳定以外的其他服务性工作。2.2现有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从硬件、软件来看,许多设施未及时应用到家庭农场建设之中,现有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例如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可为家庭农场农业机械化设备出谋划策,甚至能够为家庭农场承接定制专用设备工具,然而现实是未进行任何形式的对接和利用。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有多个农业领域的实验实习基地,为农业企业和沿海许多单位培养了较多农业类人才,但在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方面的贡献较小。2.3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途径不畅各所高等院校多数都在致力于寻求自身在发展方面的突破,如教师如何晋升、科研工作如何开展、课题如何申报、职称如何解决等。这种固化的观念一直存在,致使院校师生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要么停留于形成,要么不参与,要么反对,要么就是找不到参与服务的途径。院系许多教师非常注重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而看不到参与家庭农场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意义。

3优化地方院校共同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对策

要加强地方院校参与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的意识引导,使其自觉地参与到家庭农场建设中来,并主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3.1政府加强对地方院校参与农业科技服务的意识引导第一,确立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政府机关要扮演财政供给主角,共同努力,有效注入相应的扶持资金,建立家庭农场专项服务资金和长效机制。第二,高效利用现有资金,优化资金投入结构。资金如何投、如何用等,地区农业部门应有较为具体的规定和方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为当地家庭农场发展筹划专项财政资金或设立专项基金等。地方高校的投入更要如此[2]。3.2完善管理体制,发挥激励作用首先,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制度。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服务的先进和成功的经验,立足于邵阳市,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构建符合发展特点、地区规律、地方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服务路径的服务模式[3]。其次,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利益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奖励制度。3.3改进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绩效评估体系地方院校应主动大胆地参与地方家庭农场建设与发展,在对家庭农场发展进行人才培养时,其培养课程设置必须深入考虑到家庭农场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现实情况,课程设置必须具有针对性[4]。家庭农场的发展,第一方案和首要特征就是在农场中引入高新技术和管理手段。因此,地方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应当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立足于地方农业发展,为家庭农场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屈学书.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2]朱博文.美法日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5):36-41.

[3]何劲,熊学萍,宋金田.国外家庭农场模式比较与我国发展路径选择[J].经济纵横,2014(8):103-106.

电气自动化专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地方经济建设 服务对策

地方高职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开办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地方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引领文明是四大职能;作为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其最重要的目标定位;作为地方政府出资举办的学校,服务并回馈地方经济发展是其应尽之义务。[1]就上述三个方面而言,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因此,如何提高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建设的实效,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并切实解决的难题。

鹰潭市在经济建设上重点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出了“一强、二大、三新、四特”的产业布局,而鹰潭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等问题上都与鹰潭市大工业的目标存在差距,因此,鹰潭市高职院校应当以立足鹰潭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向鹰潭市经济建设输送大量人才为目标,寻找针对性实效性的服务对策,稳步发展。

1.鹰潭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证分析——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案例。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与其他院校相比,鹰潭职业技术学院起步较晚,无论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实践形式、运行机制,还是其参与地方经济服务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综合起来有下述几个方面:

1.1办学定位不够准确,缺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

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学院转变观念,超越“围墙”的限制,向企业、社会延伸。[2]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行政主导式办学模式的影响,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未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仍然习惯于封闭办学,缺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学院专业培养目标不够准确,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没有明确定位,加上是从师范类教育向职业类教育转变,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师范类教育的理念,出现高职培养目标的简化思想倾向,甚至认为高职教育就是“专业知识+技能证书”的简单组合,缺乏与企业、社会共同的办学的观念,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脱节。

1.2专业设置特色不足,与地方产业衔接不到位。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体现学校办学内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标志,也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依据。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及时随着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调整,学院的专业设置上没有特色,存在专业设置陈旧、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培养方案不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不能按照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当地支柱产业、重点企业,优先发展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部分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本地就业难,造成“人才过剩”。

1.3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工作者群体所普遍认同的遵循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现规范和操作样式,它以教育理念为基础,培养目标为导向,教育内容为依托,教育方式为具体实现形式。[3]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停留在传统层面,没有很好地利用地方行业资源,与地方企业联合办学。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三年制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企业因素,建设学生专业实习基地,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块,使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

1.4服务内容、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地方经济建设需要。

零散的、个体式服务仍然是大多数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主要方式。单一的服务模式无法满足快速地方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除了单纯地向地方企业输送毕业生、提供专业人才外,还应该对地方企业进行员工专业知识培训、学历提升教育等。

1.5科学研究缺乏对地方产业的关怀。

高等学校科研的管理往往止步于科研成果的产生,而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落实合作伙伴、沟通信息、牵线搭桥等介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协调管理则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关怀,热衷于、出版著作、成果鉴定、申报奖项、晋升职称等,高等学校普遍存在成果多、转化少、难转化和转化后难取得经济效益的状况。

2.立足地方经济建设,鹰潭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对策研究。

通过前面对高职院校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鹰潭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问题,可以从自身定位、专业调整等几个方面加以改革。

2.1明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办出职教特色。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生产人员,不仅包括一线的指导人员,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线的组织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培养的应该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掌握特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办出特色”的办学宗旨,面向市场,紧密结合地方人才市场的需求,合理定位,办出特色。

学院应该明确其办学特色,充分发挥教育类专业的办学优势,扩大对理工类专业的投入,从招生宣传、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造、就业指导等全面打造学院特色,提升知名度。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企业行业要参与教材的开发,学校要了解企业的需要,此外,企业行业的专业人士要参与学生能力标准的制定,使标准更加符合企业和行业的要求。

2.2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陈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工作的开展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是推动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策略。

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第一,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办特色学科专业。特色是专业的立足之本,也是专业的竞争之本。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地方自然资源、文化特色,优先投入,培育出学校的品牌学科专业,集中力量,加大投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建设重点学科专业,力争使学校的学科专业在该领域形成影响,抢占学科的制高点。近两年,学院逐渐开设:眼视光技术、物流管理等与鹰潭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同时继续做好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铜加工等重点专业,配合鹰潭政府“1+6”产业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为地方经济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第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没有学科专业的设置权,因此,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不仅表现在开设新专业上,而且表现在根据地方特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传统学科专业的升级改造上。如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加入眼镜框架设计方向,商务英语专业加入鹰潭地区旅游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等。

第三,面向市场人才需求,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对接,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在帮助学校完成紧跟社会需要的同时,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上海雄博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与鹰潭市政府沟通,在鹰潭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眼视光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该公司就业。伴随着鹰潭国际眼镜城的建设发展,鹰潭需要大量眼视光专业人才,该专业的设立可以有效填补人才空缺。

2.3采取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大量专业性实用型人才。

“模式”是某种实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4]以课程和学校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高技能有一定难度,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打造自身办学特色,选择与之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3.1“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三年教学中的前两年的学习在学校进行,后一年由企业组织。学院2009级学生开始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各个专业全体学生在学院期间,首先完成两年的课内学习,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后,完成校内实训环节,有计划地到院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和实训,在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中进行“教、学、做”,使已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加深、细化、熟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岗前(或模拟性岗前)培训及预就业的目标,从而促进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零距离”接轨,不仅可以掌握到最新的科技前沿动态,而且可以提前感受工作环境,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铺垫。

2.3.2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指培养方(高职院校)与用人方(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针对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实行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5]2012年开始,学院与移动公司合作,成立电子商务(移动客服定向班),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移动等公司从事客户服务等相关工作。

2.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校企合作,按校企合作的程度划分,可将其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学生进厂式、企业进校式和校企合一式。学院应该充分利用靠近鹰潭产业工业园区的优势,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互动。在2008级电气自动化专业曾经尝试该种模式,安排学生在第三学期进入企业实习3个月,但由于专业结合度不够等原因,后来并未延续下来。学院应该根据学院现有的专业设置及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适当增加部分课程进入企业教学,同时可将企业的相关课题分解给学生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另外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研修实践,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发展动态。

2.4拓展服务内容,全方面多角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全日制教育形式为主,成人教育为辅,要拓展办学形式,开辟新的办学渠道,通过技术培训、专业讲座、校企联合等形式,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的需要的各种层次的急需人才。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决策咨询、职工培训、技术指导、信息交流等社会是当前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2.4.1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

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加强对企业职工培训指导服务,帮助企业组织新员工上岗培训,开展校企合作,以订单培训形式为企业培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库,及时向社会提供各类工业人才需求信息,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缺、用工难的问题。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每年七月份都会对鹰潭市龙虎山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从业上岗培训,内容涉及龙虎山道教文化、民歌学唱、导游业务等。

2.4.2为地方企业进行学历提升教育,加强职业资格考证。

学校拥有地方政府所缺少的设备、人力等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全方位多角度服务地方:可以对鹰潭市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资格考证培训,可以面向全市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普及,和企业进行科研技术开发,编写适合校企合作教材等。在企业无法派出大批员工到学校培训学习时,学校要急企业之所急,派教师到企业培训员工,专门委派教师或利用空余时间送教上门。

近年来,伴随着成人教育的大力发展,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专业和师资情况,对地方企业进行高起专或专升本的学历提升教育。

2012年,学院派出专业教师为鹰潭市人力资源保障局的近千名务工人员进行专业资格考证培训,涉及初、中、高十余个专业方向,获证率100%。

2.5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科学研究作为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之一,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等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科研活动远离市场需要,与企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脱节,不利于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改变目前状况,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念。坚持科研工作与教学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服务行业相结合的原则,创新科研机制,完善科研政策,调整科研思路,强化科研重点,整合科研力量,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对地方经济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第二,培育高等学校科研地域特色。高等学校要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出发,利用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特色;以服务地方和行业为宗旨,重点支持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行业服务,特别是为艰苦行业服务。通过为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社区和农村服务,深入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社区和农村面临的实际问题。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可以联系地方道教文化,打造鹰潭道教文化旅游精品线。

第三,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各种鼓励政策,引导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从事横向科学研究;积极扶持校办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各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科研队伍,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创造宽松科研环境。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师资,成立学院附属幼儿园,不但可以解决学生实习的场所问题,同时可以为学校创收。

参考文献:

[1]杜祥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年9月下.第27期.

[2]张泽.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4卷.

[3]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