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固定资产监管论文

固定资产监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固定资产监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固定资产监管论文

固定资产监管论文范文第1篇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将固定资产定义为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较高;同时附加了两个确认条件:①、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尽管《企业会计制度》仍然有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但企业在实务中可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具体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而导致了不同企业相同时期的会计信息不再具有可比性,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也不再具有可比性。

此外,《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及减值准备等方面的规定虽然也做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强调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但此举实际为某些企业人为控制利润创造了条件,增加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二、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企业可以自己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使部分企业不完全合理地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使部分本应该进入固定资产核算的资产不再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尤其是部分金额较小的辅助经营设备,如:办公设备、通信工具、生活用具等),此类资产的管理程序、方式变得粗糙、简单,使得该部分设备远未到达使用年限,便被企业当作“废品”提前处理,使企业资产流失现象加剧。在施工企业这种现象尤其发生的频繁,通常有的辅助经营设备在一个工程项目(通常为18-24个月)结束后便被变卖、处理,严重导致了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

三、影响固定资产使用者的价值体现

由于施工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同一设备在不同项目部、不同使用者之间经常变动;而对于同一设备来说,购置使用初期明显生产能力高、维修费用低,使用后期则刚好相反,对于使用直线法折旧的企业来说,同一设备前、后期的使用者却承担着相同的折旧费用,这就在使用者价值体现时显失公允、形成了明显的偏差。随着施工企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机械使用费在工程造价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目前,机械使用费在工程造价中通常占18-25%),这种偏差必将愈加突出。

针对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考虑能否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予以解决:

一、由于《准则》没有明确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似乎已经落后于现在的经济发展现状,各企业为了核算的一贯性,势必自己制定并提高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由于各企业管理者思路的差异,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有区别,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为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可以由施工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施工行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设备、辅助设备的使用特点等因素,由主管部门制定一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并在经济环境变化不大时保持相对稳定,使施工企业行业内部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一致,确保施工企业内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保持一致,从而保证行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相当时期施工行业内同一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为防止企业善意行为导致固定资产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提高职业判断力。由于《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扩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一项重要而富于挑战性的工作,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它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方法的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也需要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与经营管理目标进行透彻的了解,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既要精于专业又要有一定广度,并要熟悉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关部门也应当积极宣传新的会计准则和各项法规制度,对其要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阐释和开展讨论,同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以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供会计人员学习以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

三、为防止企业随意调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恶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政部门可否颁布相关规定,在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审计时,不再出具简单的审计报告,增加一项针对会计信息的等级评估报告或者将审计报告直接改成会计信息评估等级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每年的会计信息进行评估,针对会计信息评估结果的等级划分予以细化,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更加清楚、明了地通过会计信息评估等级报告来判断该企业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而社会有关部门则可以对会计信息评估结果差的企业加强监督,对连续会计信息评估结果差的企业则进行相关处罚、直至停业整顿等。此外,还应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会计人员客观、公正、合理地处理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要求,防止会计人员为某些局部利益所诱惑,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时还可以对有关制度的缺陷起到部分修正作用。

四、在施工企业主管部门制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后,企业在实务中不能再将金额相对较小的辅助经营设备作为当期费用项目进行账务处理,企业的固定资产必定变得繁多,管理变得更加费时、费力,为避免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耗费过多的资源,企业可以将固定资产从购建、使用、再到报废、变价处理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对固定资产进行则进行分级管理,比如:大型、关键的固定资产由公司总部核算与管理;项目部管理小金额的、对经营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的辅助设备,但此类设备的核算与管理必须遵循公司规定的固定资产核算原则,公司总部对此类设备的核算与管理进行监督(如:建立台账,在报废、变价处理此类设备时予以审核、监督),从而有效地避免资产的任意流失。企业为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的发生,还应加强盘点工作的实施,盘点工作最好由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共同参加,全面盘点工作则保证每年进行一次。

五、目前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固定资产核算若采用加速折旧法,基本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各项条件和要求;然而,如果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那么同一固定资产前、后期使用者的价值体现显然有失公允,而且施工企业的设备使用情况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多数设备有冬歇期,这样更加重了固定资产使用者价值体现的失衡。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来处理:固定资产(由公司总部管理的大型、关键设备)的折旧由公司总部每月计提,但公司根据设备的新旧程度参照折旧金额每月对项目部收取租金而不是按折旧金额收取费用,以此来平衡同一设备前、后期实现效益的差异。

目前,尽管我国已制定了《准则》等相关制度,从各方面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进行了约束,但是,从实务中我们可以发现:善意失误、恶意利用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变化来人为调整利润指标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因而,笔者认为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体系还需不断完善,有关固定资产的会计制度建设还任重道远。

固定资产监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资产清查; 固定资产; 管理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资产的总量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公办高校(以下简称高校)国有资产数量一直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以江苏为例,2006年全省高等教育固定资产总额为540.80亿元,其中房屋建筑物总值为347.24亿元,专用设备总值为114.23亿元。2001―2006年,有45所高校新增校园土地面积约11万亩,新增校舍面积

2 640万平方米。据江苏省教育厅《2006年度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有关数据》统计,2006年完成高校基本建设投资72亿元,施、竣工面积分别达700万平方米、350万平方米,其中省属高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0亿元,施、竣工面积分别达400万平方米、230万平方米,全省17所高校22个老校区完成了置换工作,置换土地2369.19亩,置换金额30.45亿元。

(二)形成资产所需资金借贷资本占主要部分

高校基本建设所需大量的资金,远非国家财政拨款所能解决,高校大多采用银行贷款来弥补资金缺口。《中国产经新闻报》2011年7月13日报道,据审计署披露,到2010年底,全国一共有1 164所地方所属普通高校有地方性债务,金额近2 635亿元。高校的属性决定了高校贷款只能以信用贷款和学费权抵押贷款的方式进行,不能以资产抵押的方式进行,因贷款而产生的风险最终也将由国家来承担。这些借贷资本形成的资产如何管理和使用并发挥出效益,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资产的范围和形式复杂化

产学研相结合,使得近几年高校产业、科技园区建设方兴未艾,此类园区的建设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与社会经济的高度融合,也使得高校资产的范围、内容以及存在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变得复杂。这一现状,无论是从国家宏观层面还是高校自身的微观层面,对高校资产产权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高校固定资产的涵义

高校作为国有事业单位,它所占有、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均属于国有资产。根据固定资产的不同性质,高校固定资产分为六大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从价值量上讲,固定资产是高校资产存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到2002年底,江苏省省属高校的资产已达180.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就达118.9亿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66%,部分高校甚至高达75%。

三、高校固定资产清查暴露出来的问题

固定资产资产清查是整个资产管理体制中的一个基础环节,是对资产管理工作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监督,是加强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资产清查,可以全面摸清“家底”和真实反映各类固定资产使用状况,查找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多个环节的管理“真空”和“漏洞”。

(一)机构分散,多头管理,职责不清

固定资产管理是对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等的一系列活动。很多高校没有专设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固定资产账务核算由财务部门负责,教学设备由实验室和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行政设备和各类用房由总务部门管理,各类图书由图书馆管理,各个学院还有自己的图书资料室,而属于独立核算的后勤部门不仅要管理后勤购置的资产,还要管理学校委托给后勤的各类资产,资产经营公司也管理一部分经营性资产。多头管理的结果,从表面上看,相关部门都在管理资产,但遇到实际问题,相互扯皮、互相推诿,职责不清。

(二)日常管理不规范,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远不如货币资产管理的严格和规范。一方面新资产的大量购进;另一方面旧资产的随意处置,新旧资产交叉使用,使本来就不清的资产更加混乱,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成为一句空话。

资产使用单位和资产管理部门之间不及时进行台账的核对工作,对应该报废、报损处理的资产不及时报废,办理核销手续,长期挂账;获赠的价值昂贵的艺术品、纪念品没有原始凭据而无法办理入账手续,导致形成大量账外资产;房屋、建筑物竣工后,验收、决算和交付手续严重滞后,有实无账。

高校固定资产庞大的数据带来的只是一种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给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三)重采购、轻管理,资产的管理过程缺乏有机的协调

长期以来,国家对高校的投资都是无偿的,不提折旧,不计盈亏,也不实行投资效益的考核,造成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意识比较淡薄,重购置、轻管理,重资金、轻实物,基本不关注固定资产使用的效益性,同时,高校资产购置以部门为主,资产名义上属学校所有,实际上是使用部门所有,在这种体制下,每个学院、每个实验室从部门的利益出发,追求“小而全”,缺乏整体、统筹的规划和必要的论证程序,部门之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重复购置、重复建设。更有甚者,学校的资源成为小集体或个人赚钱的工具。

(四)资产管理队伍、管理水平、手段不能适应高校资产管理的要求

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着资产管理的水平。高校资产管理人员专业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人手少,工作量大,疲于应付日常的一般管理工作,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国有资产管理要求;高校固定资产主要使用部门,没有专职的资产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由办公室秘书兼任,由于管理人员的流动性,导致管理的连续性很差,不要说利用计算机对本部门的资产进行动态管理了,就连最基本的台账都没有。

(五)对经营性资产、产业园、科技园资产管理缺乏规范管理

高校将闲置资产对社会开展有偿服务,但是,高校在将非经营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时,缺乏风险意识,未按国家有关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的程序办理资产变更、评估等手续,对已转为经营性的资产未进行产权界定,产权归属不清,对这部分资产管理不严,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同属经营性资产,分归不同的部门管理,资源整合、统筹管理问题有待解决。

四、强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全过程管理的原则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必须从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实行全过程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以提高国有资产利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浪费与流失。

(二)坚持资产(价值)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财务管理的实质是资金管理,而资产的价值表现形式就是资金,资产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财务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思考,通过强化资产管理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三)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预算资金是资产形成的主要渠道,高校资产的购置、日常运转和价值补偿主要依靠预算安排来实现。预算管理具有两个最基本职能,一是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二是成本控制。要规范当前高校预算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绩效预算”,加强资产预算编制、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资产重复购置的目的,实现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

高校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在学校。财政部门对高校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高校对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

五、强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资产管理意识,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机构

高校要在思想上重视固定资产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资产清查为契机,加大资产管理的宣传力度,创造全员参与资产管理的氛围。克服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错误观念,建立由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组成的三级资产分级授权管理体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校资管理的宏观指导和重大问题的决策工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为国有资产管理处,专门管理学校的资产,赋予其在资产管理工作中权威性,使其具有覆盖全校资产管理的职责和权利,成为学校资产所有权的代表,学校的资产使用部门应自觉地接受国有资产管理处的业务指导。

(二)建立以产权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高校资产的管理应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以固定资产管理为重点,以法规、制度建设为保障。通过资产清查,做好固定资产的产权界定工作。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开管理,让不同的资产隶属于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国有资产管理处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学校和各经济活动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建立一种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这是强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

(三)建立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制度,规范日常管理活动

高校应该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对资产从需求、购置、验收、使用、调拨、处置、清查、交接、档案管理等进行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保证高校资产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以堵塞资产流失的漏洞。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的投入,应当坚持谨慎的原则,结合学校的实力,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并经过专家组的评估和可行性论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而不能由个别领导拍板决定,防止投资决策失误。

建立资产使用效益的评价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奖惩制度,作为考核领导干部业绩的一项措施,并把这些指标层层分解落实下去。相关主管部门以此考核学校主管领导,学校领导考核资产管理部门主要领导,资产管理部门再对资产使用部门、使用人进行考核。

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充分发挥监察、审计部门在资产采购、使用、处置过程中的检查、监督职能,构筑一道防止腐败和违法违纪行为的防线。

资产管理部门应会同财务部门、内审部门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资产清查、盘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

(四)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网络系统

学校资产管理应尽快利用校园网络技术,实现网络化管理,做到相关部门监管,全校信息共享。开发适用于校园网使用的资产管理软件,使其能涵盖学校资产全部内容、具有完整的账务体系、具有相关职能部门和归口管理部门的审核、查询功能,实现一项业务可由多个部门进行监管。因此,需要在全面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建立学校资产信息管理数据库,构建资产从购置到处置的规范性操作程序,对资产进行实时监管,从而杜绝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

(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管理任务重、责任大,因此高校应把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列入学校的整体规划,选拔和造就一支思想正确、作风踏实、责任心强、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国有资产队伍,不仅要对其专业知识、管理技能进行培训,还要树立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意识,达到一种把常规管理的基本要求变成自我要求,进而形成一种习惯,最终达到一种素质的“内化管理”境界。

【参考文献】

[1] 赵炳起.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创新[J].教育评论,2004(5).

[2] 李志刚.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事业统计快报[Z].2006.

[4] 何志勤.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固定资产监管论文范文第3篇

Abstract: Capital management in colleg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nagement of college,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developing speed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running school.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capital management in college and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 of strengthening capital management in college.

关键词: 高校资产;问题;对策

Key words: capital of college; problem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50-01

作者简介:王浩浩(1982-),男,山东东营人,大学本科,现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产设备处工作,主要从事高校资产管理研究。

0 引言

高校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它是各高校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高校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等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资产规模迅速扩大,管理难度逐渐增强,如何用好、管好高校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各高校所必须面对和重视的一项管理工作。

1 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1.1 管理理念的误区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家投资办学的依赖性比较强,形成了重视资产投入、轻视资产管理的思维定势,较为重视预算安排,放松了对实物的有效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同时,往往高度重视非经营性资产服务于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对经营性资产的经济效益重视程度不够。

1.2 高校资产日常监管有待提高 在日常管理中,对直接用于教学、科研及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二级学院拥有采购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形成了“谁购置、谁拥有、谁使用”的局面,使得这些资产名义上是学校所有,实际上管理权分散在各二级单位。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由于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间的责权不明确,导致管理主体缺位,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效率低下。使用单位往往存在“只用不管”的思想,出现损坏就向资产管理部门打报告申请维修经费,自身缺乏日常监管措施,无形中造成了资源浪费。

1.3 对无形资产缺乏有效管理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主要职能,高校依托其高科技人才,拥有学科综合、基础研究领先等优势,在履行三大职能的过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积累形成了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由于大部分学校缺乏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认识,财务制度对无形资产没有明确规定,同时缺乏对无形资产的核查和管理,没有认真保护和充分利用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进而造成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无形资产流失现象。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无形资产产权的保护意识,无形资产管理体制和机构不健全。

2 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 转变观念,全面增强资产管理意识 高等学校资产的概念绝不仅仅局限于资金的实物形态,它是指学校所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高校要摒弃“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旧观念,迅速完成从单一金融资产管理向全面资产管理的转化。要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加强资产管理宣传工作,强化资产管理理念创新。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创新工作,同时还要增强师生员工的资产管理意识,从而在工作学习中能自觉参与或协助资产管理工作。

2.2 创新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保障高校资产安全、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的必要保证。高校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应考虑取得与验收控制的要求。各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必须加强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在账户的设置上必须保持一致。财务部门设置总账和二级分类明细账,资产管理部门除了设置与财务对应的总账和明细账外,还应按使用部门设置分类分户明细账。实际操作时,要及时填写固定资产验收单,至少一式四份,两份留存财务处,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固定资产明细账的依据;一份留存资产管理部门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的依据;一份留给使用单位,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条码的依据,为日常对账工作打好基础,确保账账相符。资产管理应考虑实行领导负责制,明确责任,将资产管理作为提高办学效益的手段和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并纳入高校目标考核体系之中,促使高校资产合理配置,提高高校资产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益。

2.3 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 加强高等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是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应适时开展经营性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摸清现状,防止滋生“小金库”和堵塞财务管理漏洞,实现经营性资产的规范管理。通过清产核资,理顺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关系,建立规范、完善的经营性资产管理信息库,为加强资产管理提供准确、翔实的数据,创新资产管理方式。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经营性资产清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核定经营指标,加强成本核算与财务分析,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经营性资产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2.4 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 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首先要提高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增强产权保护意识;其次,财务、资产、学校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高校无形资产开发和利用的监管。当发生无形资产转让等事项时,应委托专业资产评估机构,进行科学评估,防止无形资产无条件免费或低价转让等,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高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有偿转让无形资产,使无形资产为高校赢得现实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高校对外转让无形资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转让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二是转让无形资产的使用权。对于拥有所有权的无形资产,高校可相应拥有占有、使用和处置,并禁止他人无偿使用该项无形资产的权利。但对于仅拥有使用权的无形资产,高校只能按照无形资产所有者的要求,在特定范围、特定时间内用于特定用途,不得自行转让使用权,更不能随意处置该项无形资产。

2.5 充分利用现代管理工具 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发或引进高等学校资产管理软件,通过校园网络实施各项管理工作,做到信息共享。这样可使得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实时掌握资产的占用和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账、物核实。资产网络管理的对象包括学校所有资产,包括土地、房屋建筑物、仪器设备、家具、图书以及低值易耗品等,管理活动可包括资产的购置、验收、变动、处置以及使用查询、统计、分析、生成报表、数据上报等。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监管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是有利的因素,但是小企业伴随着起灵活性的同时是其自身会计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对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小企业流动性强,财会人员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更有甚者一人兼任几家或十几家企业的会计,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明细核算不健全,执行业主意志的多,执行本行业会计制度的少,时常发生偷、逃、骗税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够规范。从2005年的1月1日起,《小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实施,这就为我国的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解决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问题,减少乃至杜绝小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

一、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如今,在小企业的会计队伍中,无证上岗无人过问,有的虽有会计证,但业务技能不高。如在提交税金的会计核算上,将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综合基金混为一谈,一起列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内,提取时借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金”;交纳时借记“应交税金”;贷记“银行存款”。结果,将这笔会计业务应分别在“应交税金—城建税”“其他应交款”、“营业外支出”核算的内容,都在“应交税金”中核算。

1.2乱提折旧。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的只有几万元,有的超过百万元,企业与企业之间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也不一样。固定资产在短期提完折旧后,账面上的固定资产原值就等于了“累计折旧”的余额。对此,有的会计认为,这两个账户的余额相同,在资产负债表上,其固定资产部分的列示己没有意义,即“固定资产原值”减“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为零。将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的余额填上去或不填上去,固定资产净值都为零,为了省事,会计人品干脆在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部分,什么也不填,既不影响此表的平衡,又能节约编表时间,可谓一举两得。更有甚者,在下年度换新账时,总账上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也被取消。实际上,固定资产折旧虽已提完,或已提足,但企业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仍然存在,有的依然能正常使用多年,而将总账和资产负债表上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抹去,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1.3费用开支无标准。小企业,一般是老板当家,在费用开支上,一切由老板说了算,哪些费用能开支,哪些不能开支,乃至用多用少,会计人员在核算上不好监督,也无法监督,老板们也理直气壮,反正是花的我自己的钱,会计管不了。企业内部如此,企业与企业间也是这样,没有统一的费用开支标准,最明显的表现在企业的出差费、业务费和广告费上。

1.4利润不分配。只要我们看一看小企业的会计报表,便能知道大多数小企业实现的利润,年复一年的在“未分配利润”账户内,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之类的会计科目,其余额永远为零。我们说除了亏损企业,凡是有利润的企业,在交纳企业所得税之后,会计人员都应当按照制度规定,将企业的税后利润进行合理、规范的分配,不但能反映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而且也是会计核算完整性的需要,更是一项非做不可的工作。

二、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途径

2.1建立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依据《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可以建立其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只有建立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后,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才有可能按要求、门类记账;按会计制度中设置好的会计科目对业务进行分类、整理,才能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另外,会计核算模式建立后还能够健全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2.2整顿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会人员。首先,从账簿、凭证管理入手,严格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会计制度》的及有关会计核算办法的出台,从而使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2.3促进小企业会计人员索质的提高。提高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索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强化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认真学习《小企业会计制度》,促进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其具体操作主要有:一是各地财政部门要配合小企业业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小企业会计制度)培训工作,将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从小企业自身做起,完善用人机制,敢于推陈出新、摒弃陋习,积极为年轻的、业务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待遇应予倾斜,吸引会计本科生、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去工作,逐步改善其会计人员结构。

2.4积极开展委托记账业务。对于无条件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的小企业,按规定应当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持有记账许可证书的其他记账机构进行记账。委托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必须真实,受托人必须对委托人提供的凭证及资料进行审核,双方各负其责,共同促进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固定资产监管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简述了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来源及表现形式、管理涵义,并针对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加强信息系统建设,解决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国有资产是科学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其开展业务和其他活动的重要保证。近十年来,科学事业单位的投入不断加强,国有资产逐年递增,但其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呈滞后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科学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理顺产权关系,明确产权主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合理整合科学事业单位资源,已是科学事业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来源及表现形式、管理涵义 

 

1 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来源。科学事业单位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目前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的来源渠道多元化、复杂化,具体表现为:(1)国家财政预算拨款,形成科学事业单位事业费部分,目前仍为科学事业单位的主要来源;(2)不同投资主体拨付的研究经费;(3)以有偿服务或产品生产等形式创造的经营性收入;(4)无偿调入或接受捐赠形成的国有资产;(5)其他形式。 

2 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表现形式。科学事业单位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它包括财产、债权和权利。具体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从价值衡量看,有大到几十万、几百万的仪器设备,也有小到几元一册的图书;从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区分,有可量化的有形资产,也有无法量化的无形资产。 

3 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内涵。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国家以产权为基础,以提高国有资产营运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以资产的占有者和使用者为对象开展的管理活动。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政府),但它是以产权所有为基础的,资产所有者与资产经营者的身份是平等的,不具有超经济的强制性。 

 

二、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对资产管理的意识不强,责权不明,导致国有资产的价值分离,管钱与管物脱节,管理体制上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投资效益评估机制。从单位主要负责人到具体工作人员资产管理的意识淡薄,造成现在许多科学事业单位“事事伸手向上要,不怕摊子大,不怕东西多”,造成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低,国有资产的有形和无形损耗严重,现有国有资产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2 家底不清。(1)账实不符,且差距较大。财务资产核算不清晰,账面只反映资产总值,不按资产性质、类别设置明细账目,或者只记载金额不记载实物数量,甚至漏记漏登。例如,一些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但又未达到规定年限价值标准的大宗资产,多数未按规定记人固定资产;有的单位新建办公楼已使用两年,仍未登记固定资产账,因此,单位会计无法准确反映资产数量的多与少,难以核算资产价值的增与减。(2)资产价值不实。多年来,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一直是按购建成本人账,且从未执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加上相关核算制度不健全,目前不少资产现值已降至为零。还有一些资产虽然有效使用期限未满,但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丧失使用价值,而在单位的资产账户中仍按原值反映,造成单位资产价值的严重不实。 

3 资金管理力度强于物。长期以来,我国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资金管理,而忽视了物的管理。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单位没有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造成了单位资产管理的不规范。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在重钱轻物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平时的财务管理中,多数单位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完整的清查处置、报废等财产管理制度。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采购缺乏采购计划和必要的审批制度,导致盲目购置、重复购置;采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自由采购、随意采购;采购后无验收、保管等制度,导致有账无物、有物无账或账外资产。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科学事业单位资产虚置,固定资产流失严重,更有甚者,由于受到利益的驱动,有些单位还可能将闲置的资产用来对外出租、转让等等,并将取得的隐性收益用于账外循环,不纳入单位统一账户核算。 

4 尚未建立健全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体系。目前我国专门针对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还比较少,只有《事业单位财务细则》、《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文件均由财政部颁发,属于法律体系中的部门规章,其法律效力偏低。而且两个暂行办法中的原则性规定比较多,对于资产的监管、处置等具体环节还没有细化的规定,这不可避免的使得两个暂行办法的实施效果打了折扣。许多地方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一些规范性文件,但是立法层次偏低,立法质量不甚理想,还存在着执行难的问题。另外,对于科学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尚未出台相应规定,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时有发生。

5 管理手段落后,资产使用效率低、绩效差。目前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在于信息的录入,而对信息的管理、分析尚待加强。另外,由于现行的固定资产编码系统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客观上也影响了资产信息的统计。科学事业资产的绩效管理尚未真正实施,科学事业资产使用效率低、绩效差。目前国内还没有完整、系统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产出收益难以量化,并且其经费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因此,缺乏绩效评价的主动性和迫切性。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基本采用非成本核算的财务核算方式,会计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此种财务核算方式的低效性已显露无疑。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科目太过简单,导致某些经济活动无法进行财务核算,从而阻碍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展开,比如融资租赁设备等。目前的财务会计制度对某些经济活动的收益不作账面反映,导致了账外资产的存在和国有资产收益的流失。科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重估市场价值的做法使得某些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使用价值、市场价值之间严重脱离,不仅不利于资产更好地发挥其经济收益,也不利于核算科学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所花费的真实成本状况。 

三、加强信息系统建设,解决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为全面加强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监管,科学事业单位作为资产使用单位,应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进行账面和实物对比,彻底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资产数据库。利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国有资产的购置、变更、处置及时登记、处理,做到国有资产信息更新及时准确;加强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包括资产入库、资产查询汇总、内部审批审核等。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包含国有资产的基本属性、卡片信息,而且要覆盖国有资产的预算、资产的购置申请、领导审核/审批、资产购置、入库、调拨、出库、配发,然后到捐赠、报废等,使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全周期、全过程的管理。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资产的维修、模拟折旧等提供对应的功能。简而言之,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资产管理手段的提升,是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资产管理的一个良好契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科学事业单位的刊物、广播、网络以及各种宣传教育途径和大众传媒,通过会议布置、媒体等多种途径,加深社会各界对科学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了解,使追求资产信息化管理成为全科研院所的共识,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资产信息化管理建设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参与到资产信息化管理建设中来。 

2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想顺利实施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国有资产的管理无论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标准化或者智能化,最终执行的都是相关的人员。而由于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涉及信息技术的使用,更重要的在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应的专业知识。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资产管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信息化才能健康发展。因此,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吸取现代化的新技术,才能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3 拟订实施方案。资产信息化管理实施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资产清查数据为基础,建立资产管理动态数据库;(2)建立数据查询和综合分析子系统,方便、快捷地查询和分析资产占有、使用及增减变动情况,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资产优化配置等提供决策支持;(3)确立资产管理业务工作规程,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化、流程化、网络化;(4)建立资产预警信息系统,及时、自动提供预警信息;(5)实现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各科学事业单位通过国库支付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完成资产申报、审批、查询等业务,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及时掌握各单位资产存量和增量的变化。 

4 深入推进。将资产信息化管理与科技创新工作统一部署,纳入常规的科研院所工作,进入规范化工作程序。在培训与搭建系统运行环境、系统初始化、全面运行信息系统和试点总结的基础上,可全面推广应用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此期间,还要研究软件实施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全国科学事业单位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系统的全面交付使用验收。 

5 后评估。根据系统建设、运行、试点和推广运用的有关晴况,及时评估项目资金使用等内容,并提出完善建议。项目后评估是科学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最后一步,其目的是就资产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完善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结束语 

 

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和方法的重大创新,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新突破。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只有实现了信息化,才能将死的管理变活,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降低国有资产使用成本,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水平,使国有资产朝着资产配置科学、处置优化、运营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资产高效运营。 

 

参考文献: 

[1]耿新民.浅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ljl.安徽水利财会,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