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生纪录片;移动互联;传播策略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纪录片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舌尖上的中国》和《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互联网空间引发的现象级讨论使纪录片从业者认识到纪录片的时代新契机已到来,纷纷将创作和资本的注意力转向网络市场,催生了一大批“网生纪录片”。区别于电视台的传统纪录片,网生纪录片主要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具有强烈的互联网基因,充分契合了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和审美。近年来,网生纪录片的生产越发成熟,品类和受众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如《人生第一次》、《历史那些事》、《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佳作不断涌现。这些作品表现出明显区别于传统纪录片的诸多特征,创造了纪录片灵活多元的话语空间。审视网生纪录片的特点与问题,有助于客观评估其局限性和可能性,提高网生纪录片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用年轻态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一、网生纪录片的传播特点

网生纪录片的传播包括内容和方式两个维度,即“传播什么”和“怎么传播”。笔者将从这两个维度出发,从叙事主题、影像画面、语言表达和传播节奏四个角度来剖析网生纪录片的传播特点。1.轻量态的主题设置。在叙事主题上,网生纪录片大多选择了大众感兴趣的题材,并且表现出垂直细分的趋向,主动迎合不同群体的口味,比如,以美食为主题的《早餐中国》、《人生一串》、《风味实验室》,以旅游为主题的《一起去》、《奇遇人生》,以科普为主题的《如果国宝会说话》、《水果传》、《历史那些事》。可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网生纪录片主要聚焦在生活、文化相关的内容,并且在这一领域内进一步深耕细分,如美食类又分支出“火锅”、“烧烤”的纪录片。概言之,网生纪录片普遍偏好轻松有趣的主题,内容覆盖面虽然小但生动接地气,观影过程不累,此类型主题有利于渗透到现代人忙碌的生活中,尤其适合在网络用户中展开传播。2.多元性的影像表现。在影像画面上,网生纪录片积极开辟创作新思路,突破传统套路,大量地引入融合技术,提高画面的丰富度和表现力。例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的主角是文物,因此对后期特效依赖度极高,节目运用了大量的合成技术,让敦煌飞天壁画中的形象动起来表现出古人的想象力,将器物置于仙鹤飞舞的实拍背景中营造空灵唯美的视觉效果,或是借助先进的算法模拟和动画特效还原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过程。再如,《故宫100》也引入了3D全景特效技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游故宫的沉浸体验。可见,网生纪录片的画面表现是求“变”的,往往围绕真实进行“创造性”的镜头语言再处理,利用数字化融合技术创造异质感、动态感的审美体验,使得纪录片能更好地抓住人的眼球。3.网感化的文案创作。在语言表达上,网生纪录片越来越口语化,打破了传统纪录片正统、沉重、刻板的话语腔调,大量地融入网络语言,表达方式更加贴近观众,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欢迎。例如,《人生一串》中用“出场自带BGM的男人”来形容烧烤师傅阿龙,这句形容出自动漫圈流行语,用在此处体现了阿龙老成稳重的气质和独特的“江湖地位”。再如,《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用现代人流行的减肥来类比大唐“以丰韵为美”的审美哲学——“一千年后的胖妹如我,看到那时的你,真实羡慕、嫉妒、爱”。可以看出,流行话语的融合重构了网生纪录片的话语体系,使之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制造出话题引子,成功“出圈”,为弹幕、评论互动留出了交流的切口,建立了和观众之间的“对话感”。4.短平快的传播节奏。在传播节奏上,网生纪录片充分适应了新媒体传播渠道,表现出“短平快”的特征,迎合了流媒体用户快节奏、高效率的信息消费习惯。一是“短”,即时长短,网生纪录片往往控制在5~30分钟,便于在移动流媒体传播,满足受众碎片化的观看需求,例如,《我们以音乐为生》在短视频平台快手播出,时长仅6分钟,展现了音乐人与众不同的生活状态;二是“平”,即纪录对象的精悍和平实,网生纪录片的内容往往极其精炼聚焦,例如,《早餐中国》,一集仅仅介绍一种特色早餐,角度细微且平实;三是“快”,即节奏快,网生纪录片的信息量输出非常密集,以《水果传2》为例,35分钟内不仅要讲清楚水果的自然特性,还要阐释水果与人类社会的磨合和衍变,切换层次极快。

二、网生纪录片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化的表达为网生纪录片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新框架在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也造成一定的话语局限。流量导向下的互联网传播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生纪录片的表达,引发了诸多问题。1.流量左右创作,主题类型失衡。目前,网生纪录片的主题相对单薄,严重受流量左右。自《舌尖上的中国》引爆纪录片热潮后,市场上涌现了大量美食类纪录片,如腾讯视频的“风味系列”——《风味人间》、《风味实验室》等,便是对“舌尖”系列受众的涉足。自哔哩哔哩视频讲述烧烤文化的《人生一串》引发热门话题,腾讯视频紧随其后推出同类型自制纪录片《宵夜江湖》,爱奇艺则出品了讲述火锅文化的《天下一锅》。从这波市场热潮可以窥得,网生纪录片主要在互联网传播,对资本和流量的引导作用更为敏感,存在趋利创作的问题。这提高了网生纪录片类型的同质性,容易引发受众审美疲劳。与此同时,资本涌入同一赛道,提高了同类纪录片的竞争难度,不利于纪录片生态的长效发展。2.讨巧特定受众,机械堆砌符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4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707万。年轻人是网络视频的主要使用群体,为了吸引年轻的主力消费群体,网生纪录片大量运用网络流行文化,为作品注入“活力”。然而,有时候,这种运用仅仅是一种为了吸引注意力的机械操作,一味地专注于配合年轻人的审美,浮于皮表,深度不足。换言之,个别网生纪录片存在滥用、误用小众文化符号的现象,丧失了纪录片本应该具备的品质。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大量的小成本微纪录片,不断地跟随时事热点推陈出新,看似“与时俱进”,实则对命题的呈现并不深入,并且大量地运用滤镜、网络流行语、快剪等进行包装,“标题党”盛行,令人眼花缭乱。这些纪录片过度偏袒特定的年龄群体,忽略了纪录片的真实性,表现出“谄媚”的肤浅创作态度。3.视听语态变迁,表现空间受限。网生纪录片中不少作品采用了短视频化的处理方式,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更好地覆盖广大智能手机使用群体。然而,依托手机或者平板观看为主的网生纪录片,呈现效果不能和专业的电视机、电影院相比。因而微型化的视听处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问题:其一,纪录片视听空间发生剧烈变化,竖屏构图也让画面更加窄小,纵深感不足,如同戴着镣铐跳舞,更难建立对事物的完整呈现;其二,拍摄门槛降低,一些团队和草根创作者选择用手机拍摄,缺乏专业创作能力,成品的质量水准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创作惰性”。概言之,网生纪录片看似是纪录片的品类延伸,实则颠覆了传统纪录片的视听表现语言,对高品质艺术创作提出了一定挑战。

三、网生纪录片发展的改进策略

网生纪录片要想拓展发展空间,必须“内外兼修”,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内容建设,提高纪录片内涵与质量;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借助外部渠道资源,实现多方突围。1.丰富主题类型,打造优质节目。网生纪录片要重视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设定,避免盲目地随波逐流,规避重复性创作。第一,要深入到现实社会中,不被互联网的“快传播”特性所束缚,认真展开调研与选材工作,提炼内容的社会价值,确保其具有创新点和吸引力;第二,加强策划思维,对有价值的选题展开系列化创作,深入挖掘单一议题的多面视角,例如,《人生第一次》从城市、乡村、部队等多个侧面出发,展现时代与人的关系,意义深刻;第三,要提高网生纪录片的专业化水准,充分调动专业团队的力量,定期举办交流和分享活动,提高从业者的行业意识和创作水平,从生态角度推动网生纪录片的优质化转型。2.以技术为架构,以艺术为内核。融合技术可以为网生纪录片的年轻化模式注入深层次动力,帮助网生纪录片提高视听表现力。例如,《如果国宝会说话》之所以能让文物“活”起来,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密切相关,三维扫描、多光谱采集等数字技术提高了文物在镜头中的还原度,视觉细腻度极高。再如,《了不起的村落》为了展现亚洲村落的独特风情,引入先进的硬件设备,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临境在场感。不过,与此同时,创作者也要注重纪录片审美趣味,尊重影视作品传播规律,为作品注入人文关怀的血液,细心打磨作品,用艺术对真实性进行适当修饰,将创作者的情感与客观作品相融,传播美的、令人回味的内容,避免网生纪录片成为被形式堆砌的“空壳”。3.正视年轻受众,以引导代迎合。未来,网生纪录片要从“迎合”年轻受众转向“引导”,加强价值观构建和知识输出,开阔互联网传播格局。例如,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为纪录片单独开辟了一块讨论区,《人生第一次》每播放一集,创作者都会在这个讨论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悟,如对于山区留守儿童的关心、对于入伍军人的敬意等。通过这种方式,纪录片的内涵得以升华,创作者与年轻观众之间建立起平等沟通的桥梁。再如,《历史那些事》除了用诙谐的方式讲述历史外,渗透了大量的历史知识,有网友评论看完辛弃疾后特意去找了诗词集读,可见,这部纪录片虽然话语轻松年轻,但意义不俗,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拾起兴趣,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4.新旧媒体相融,优化资源整合。网生纪录片应当充分发挥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传播优势,加快多元渠道整合,促进网生纪录片产业化进程。首先是平台与渠道的融合,网生纪录片虽然生于互联网,但应该加速渗透到其他渠道,如电视台、院线等。比如,《人生一串》在广东卫视播出,有效地吸引了地方市民关注,《二十二》在电影院上映,一周内票房破1亿,成为内地上映票房最高的纪录片。其次是网生纪录片应当建立“IP”意识,积极展开跨界合作,加速产业链布局。例如,《人生一串》推出了线下同名烧烤店,《宠物医院》吸引了肯德基等知名品牌合作。概言之,网生纪录片要挖掘传播过程中的商业因素,加强对节目运营和发行流程的创新拓展,促进网生纪录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纪录片;网络传播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我国第一部展现故宫珍贵文物修复故事的纪录片,是故宫90周年纪念的献礼纪录片。该片按修复门类分为3集,分别是青铜器、钟表和陶瓷组,木器、漆器和织绣组,书画修复、临摹和摹印组。该片于2016年1月7日至9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播出后反响平平。随后登录知名弹幕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在90后、00后中迅速走红,短短几天内播放量突破百万次,豆瓣评分高达9.4分,超过另一现象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并在微博上引起747万次话题阅读。

一、内容特色分析

(一)题材: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的反差

《我在故宫修文物》作为展现故宫风采的纪录片,并非第一部。早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就已播出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从故宫的建筑艺术、使用功能、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程等方面,全面展示故宫的形象。随后在2012年播出《故宫100》,每集用6分钟的时长讲述故宫100个空间的故事。而《我在故宫修文物》是唯一一部成体系地展现故宫稀世文物修复过程以及文物修复师的纪录片,这是题材上最大的创新点。

使《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又称B站),是当下国内最大的年轻人潮流文化娱乐社区,设有动画、番剧、音乐、舞蹈、游戏、科技、娱乐、鬼畜、时尚等分区。在这里诞生出大量网络流行语,所传播的视频内容以娱乐为主,戏谑和解构一切主流的东西,充分体现当今90后、00后的审美观念和趣味。潮流文化本质上属于亚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长期接触的是娱乐化、快餐化的网络信息,会对同类信息产生厌倦,反而对有深度的、有文化内涵的内容有一定的需求。《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主题围绕传统文化,选择的对象是观众不熟悉的故宫文物修复师,自然与喧闹的潮流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对青少年产生了吸引力。

(二)风格:生活化、有温度的“非主流”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最大的特色在于,不同于以往主旋律纪录片的刻板严肃,充满年轻化、生活化的风格和人情味,以“非主流”的风格呈现主流的意识。

在哔哩哔哩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时,有多个场景引起满屏弹幕。解说词提到,每天早上打开一重重大门时,都要大声吆喝,是为了赶走夜里栖息的小动物,被弹幕调侃为“官方吐槽故宫闹鬼说”。修复师在休息的间隙,骑着电动车匆匆忙忙出宫门,竟然是为了抽一支烟。这些大师们在工作之余,也会在院子里植树,一起打杏子,给“宫廷御猫”喂食等等。这些生活琐事和故宫厚重的历史感放在一起,同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反差。许多诸如此类的镜头在整部纪录片里不断穿插出现,将原本高大上的文物修复工作由观众想象的神秘莫测变得接地气,使严肃的故宫充满温情,打破纪录片是文化人特属的刻板印象,扩大了受众的范围。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整个拍摄团队几乎完全由80后、90后成员构成,拍摄时间长达4个月,对故宫的文物修复工作进行了深入了解。在传播传统文化时,以标榜个性、流行为特色的青少年,对于说教式和灌输式教育往往带反抗的情绪。导演叶君表示:“我们是背着唐诗宋词长大的,但用着手机、坐着地铁。我们希望用现代眼光去看传统,用现代人眼光去看故宫。”拍摄团队深谙这一特点,通过许多小故事来表达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念。譬如钟表组修复师王津在参加展览时,被民间收藏家拉住炫耀自己的收藏品时只是淡然一笑;木器组修复师屈峰一边刻佛,一边缓缓地说出一段蕴含儒家格物致知思想的人生哲言。片中处处流露出对文物修复技术的传承、传统的师徒制和逐渐遗失的工匠精神的思考,不经意间就传达出主流价值观。

(三)形态: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6》指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达5.04亿,用户使用率为73.2%。近两年来网络浏览量过亿的中国纪录片有9部,其中《舌尖上的中国2》以4.39亿的累计观看量居首,新媒体纪录片正在蓬勃发展。

新媒体纪录片并非单纯的将互联网当作播出的平台,在制作过程中必须使其具备互联网特质,时间短、节奏快、线条清晰、浅显易懂,内容更具交互性,符合互联网用户碎片化的接受习惯。根据爱奇艺播放数据显示,《我在故宫修文物》播放次数的移动占比达70%,手机已成为新媒体纪录片观看的主要入口。

《我在故宫修文物》总共3集,每集时长50分钟,剧情结构非常清晰,以不同修复门类为线条,由多个故事串联起来。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纪录片的节奏也变得明快。该片按照修复进程进行拍摄,但并非记流水账般一一赘述,而是取其重要的环节跳跃式叙述,但不破坏情节的连贯性。同时该片选择的修复过程中的小插曲,极易戳中观众的兴趣点,如周一闭馆时一位女修复师在太和殿广场骑自行车,片子的旁白说道:“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是溥仪。”书画组组长会指着《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里一个人物说:“你看,这个人像赵本山!”这些互联网特质使得该片便于在网络传播,也符合网络受众的观看习惯。

二、传播过程分析

(一)群体传播建立口碑

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哔哩哔哩的用户中,75%的人标注自己为90后,其中超过1/3的用户为17岁以下的学生。这个群体的共同特点是年轻化、个性化,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能熟练运用社交网络。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范文第3篇

《互联网时代》是中国第一部、也是全球电视机构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全片共十集,每集50分钟,是中央电视台继《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华尔街》等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互联网是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以国际化的视野来观察一个时代;全片以宏观的视角、全景式的描绘,呈现互联网带给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性等各个方面的深层变革;互联网引动的变革是时代性的,该片以历史情怀、时代意识探寻种种改变背后的本质,探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可能和对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

《互联网时代》制作近三年,采用高清格式在全球十四个国家进行拍摄,采访与互联网发展、研究相关的各界重要人物,如世界公认的互联网之父罗伯特·泰勒、拉里·罗伯茨、蒂姆-伯纳斯·李、温顿·瑟夫、罗伯特·卡恩等,全球著名学者和业内人士曼纽尔·卡斯特尔、凯文·凯利、克莱·舍基、维克托·迈耶尔-舍恩伯格、马克·扎克伯格、杨致远、埃隆·马斯克等近二百人,以及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红杉资本等数十家大学、权威研究机构和公司。

《互联网时代》将于2014年8月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综合频道、纪录片频道、科教频道播出,并同步进行网络在线播放。

附:十集内容概述

第一集《时代》

从冷战这个偶然的历史背景展开,本集描述互联网技术的诞生过程,它如何在技术、社会、文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步发展为连接起每个人的互联网。同时,回望人类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比照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和互联网创造的社会变革,理解互联网技术正开创人类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二集《浪潮》

互联网技术在短短二十年的商业化浪潮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谱写着改变世界的产业传奇和创业人生。本集从个人兴趣的创造、风投资本的力量、创新创业的精神,解析互联网商业化过程和企业成长背后重要的动力,描绘新技术与需求在市场运动中,如何彼此发现并掀起一波波智慧创造与创业人生的浪潮,成长为今天俯瞰和照耀人类生活所有层面的新行业。

第三集《能量》

互联网在经济领域引发各产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建构。本集对比传统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不同的分工协作方式、产业链关系、消费与生产的关系等,解析互联网如何改变、解构原有的价值链条和产业格局,创造全新的产业生态和经济模式。当然,互联网带来的效率变革,必然同时给人与机器的赛跑提出新的时代性命题。

第四集《再构》

互联网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的特性,解构并重构着社会结构,创造新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形态。本集对比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不同的组织特征,解析人类因互联网实现充分、即时的彼此连接、相互影响,让矗立千年的传统社会组织呈现出自组织、扁平、多元和碎片化的趋势。传播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也深刻影响各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式。

第五集《崛起》

互联网赋予每一个人无限的可能,让个人力量增强、个人价值释放。本集通过群体智慧创造、新闻传播变革、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等,描绘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崛起。互联网让普通的个人越过几百年塑造的专业屏障、权威评价和路径依赖,获得平等而充分的展现机会,个人和个人力量的汇聚释放出以往不曾有过的创造力与自我价值。

第六集《迁徙》

互联网催动了人类一场新的迁徙,由传统社会向网络化生存的“新大陆”的一次集体迁徙。本集从工作、社交、游戏与人生三个侧面,描绘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如何由线下到线上、由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迁移,在这场向时时在线的未来生活不可逆转的大迁徙中,有收获也有失去,伴随的人类的,将是种种不适和情感的、观念的冲突。

第七集《控制》

技术是中性的,但人性有善有恶,互联网的能量同样让人性恶的一面的破坏力放大。新时代涌现的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网络安全等问题,使管理和控制变得更加迫切、重要而复杂。人类探索着新的管理规则与方式,学习对互联网进行科学、必要、合理的治理和应对。如何共同努力在治理与发展的平衡中寻求新规则,这项新的技术已经向整个人类发出了叩问。

第八集《忧虑》

隐私,是人类精神秩序、自我尊严的基本体现和保障。在互联网时代,使用网络和获取服务常常会以牺牲隐私为代价。在保护与出让的博弈中,在选择个还是保留隐私的两难中,一个近乎全透明的时代环境渐渐到来,人类的隐私变得脆弱不堪。这是伴随网络发展将长久存在的挑战,人们需要建构新的隐私观念和保护制度,来适应一个全新的世界。

第九集《世界》

世界是多元的,人类过去、现在和长久的将来,都将依然是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多样化。互联网进入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和社会特性的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影响,也影响着各国的现在和未来。本集选择七个代表性的国家,描绘互联网如何受到不同本土文化的影响,每个民族国家、文化传统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与冲突。同时,解析各个国家正如何选择自己的互联网战略,面对未来的发展与竞争。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融合;坚守;革新;创新报告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3-2-0009-03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之年。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若想在变革中的新环境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并不断提升影响力、公信力、竞争力和传播力,就必须在融合中坚守,在坚守中革新。

一、中国广播云平台项目正式启动,贯通全国广播电台内容体系――真正在理念和行动层面实现从“广播+互联网”到“互联网+广播”的历史性跨越

1月2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开启“中国广播云平台”媒体融合重大项目,面向全国广播电台、行业机构、个体用户开放资源共享与定制化服务,特别是从国家媒体责任和公益出发,搭建国家级音频素材库――中华音库。该项目依托中央台、地方台等广播系统的内容资源,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智能检索等技术,以建设互联互通平台为基础,实现台与台之间的互联,通过全媒体采编系统,壮大内容生产的核心优势,再造广播行业新闻采编新流程,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与使用。中国广播云平台的搭建,不仅可以从内容、营销、渠道上把全国绝大多数广播电台的内容体系贯通起来,实现广播行业“上下联动、内容共享”的整体发展局面,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广播+互联网”的融合误区,构建“互联网+广播”的新格局,不断提升我国广播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和新动力。

二、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全媒体平台纷纷开启“中央厨房”新模式――充分彰显中央媒体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政治担当与主动作为

3月2日,《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烹制新闻美味”消息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并在随后的全国两会报道中首推“中央厨房”新模式。这是《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项目的首次亮相。7月7日,以“中央厨房”式新型全媒体采编发空间揭幕和一批新技术系统的启用为标志,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正式启动运行。“中央厨房”是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的创新之举,也是中央媒体探索实现全媒体采编发流程再造、一体化运行和产品研发的实验田和孵化器。为了全面推动各种新闻要素深度融合、各种报道资源充分共享、各种媒介互联互通,“中央厨房”平台由媒体单位总编室组织协调、各编辑部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专业团队,进行跨部门、跨媒介、跨终端全媒体新闻产品的生产、和监测评估。通过“中央厨房”,初步实现报道流程平台化、报道内容定制化、报道形式可视化,并全景多维立体记录和展现重大新闻事件。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系统通过平台的试验,将逐步应用于各家媒体单位的各类采编业务,并不断迭代升级。全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中央媒体大胆尝试、先行先试,充分彰显了政治担当与主动作为。

三、《南方都市报》签约成为广东卫视一级广告商――有效拓展纸质媒体与广电媒体经营融合发展的新空间

6月9日,以“做中国最好的报纸”为目标的《南方都市报》与以“重返中国广电第一阵营”为目标的广东卫视正式签约,成为广东卫视广告的一级商,完成了这场传统媒体之间的跨界联姻,为推动两家媒体的融合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两个不同领域主流媒体的杰出代表,《南方都市报》与广东卫视的跨界合作,是品牌优势、平台优势、资源优势、渠道优势的深度融合,必然会产生“1+1>2”的良好效应与效果。甚至可以说,《南方都市报》与广东卫视的此次合作,既是纸质媒体与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尝试,也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常态、把握主动权的勇敢选择,更是传统媒体转型道路上的抱团取暖之良策,必将不断拓展传统媒体之间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空间。

四、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华文期刊第一股”――开启杂志传媒试水资本市场的新路径

6月29日,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上市,上市名称为“特别传媒”,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认购20%股份。这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控股并在新三板挂牌的第二家公司,也是第一个登陆新三板的华文期刊。拥有《特别关注》《前卫》《特别健康》《楚天法制》期刊群的“特别传媒”,以其卓越的品质和广泛的美誉度成功挂牌新三板,打开了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的又一扇大门,开创了我国杂志传媒进入资本市场的先河,为新三板增添了活力和动力,真正让“一本杂志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提升一个区域”的期刊产业梦想变为现实,为中国乃至全球期刊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样本。

五、全新整合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同时揭牌运营――标志着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传媒集团战略正在探索中稳步前行

7月2日,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长沙举行。此次两家集团公司挂牌后,均采取“一个党委、两个机构、一体化运行”的管理模式运作。两大省级传媒集团将以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集团为目标,逐步从体制内走出去,陆续剥离所有经营性资产,由集团统一运营,打造统一的市场主体。借助新体制和新机制,湖南广电距离“千亿芒果梦”更进一步。全新整合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既是湖南省文化资源整合重组、着力打造省级新型传媒集团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也是该省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的重大实践,更是省级媒体机构从事业集团向企业集团跨越迈出的重要一步,有利于最大化地释放国有文化资源的活力,引领文化湘军的加速发展。

六、《读者》联合微软、英特尔推出高端商务办公平板――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内容与技术双轮驱动的融合发展之路

8月17日,“亚洲第一刊”《读者》联合微软、英特尔共同研发推出的高端商务办公平板DZ108在兰州举行首发式。英特尔提供硬件,微软提供软件,《读者》提供内容,这三家品牌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创新举措,显然是《读者》主动应对“互联网阅读”冲击“纸品阅读”新常态,积极探路新媒体转型的非常之举。互联网时代,虽然我们无法让读者再回到“纸品阅读”的传统习惯,但纸质媒体可以主动顺应和深度服务当下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深入研究数字化出版的思维方式、商业模式和人员管理方式,给读者和客户提供更多的附加值。《读者》此次基于文化和科技融合作出的积极尝试,为传统媒体摸索了一条十分可贵的融合发展经验: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媒体融合,离不开观念更新、内容为王,也离不开科技助力、技术革新,特别是尖端科技贴近民生的实际应用。

七、《光明日报》融媒体成果并与十四个单位签约合作――向全世界传递和展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9月29日,媒体融合战略实施一周年之际,《光明日报》融媒体成果暨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推介了“光明云媒3.0版”“光明微站”“光明都市传媒”“光明校园传媒”“光明媒体云”等一系列创新产品。与此同时,光明日报社就旗下的系列融媒体创新产品,与中国有线等十四家合作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光明日报社媒体融合的基本路径是:以创新性的融媒体产品为轴心重组资源,创新和拓展传播渠道,不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光明日报社媒体融合的积极推进,不仅实现了与市场接轨、擦亮了“光明”传媒品牌,还极大地提升了自身在教科文卫理等领域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在新媒体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是向世界传递和展示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八、中影股份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成立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研究院――创新国家级电影衍生产业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开拓中国电影产业延伸发展的新格局

10月14日,中国电影产业巨头“中影股份”与国内最知名的电影艺术院校“北京电影学院”成功联姻,合作共建“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研究院”,对外招收“电影衍生品设计专业”全日制本科生。这标志着“中影”“北电”两大中国影业品牌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携手推进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的发展。虽然中国电影票房屡创新高,已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中国电影市场结构还很不完善,市场构成比较单一,特别是票房收入占到电影业总收入的80%以上,与好莱坞票房收入仅占电影业总收入三成左右的成熟模式相差甚远。“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研究院”的成立,可以充分发挥中影股份与北京电影学院在产学研方面的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国家级电影衍生产业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学术支持,进而开拓中国电影衍生产业发展新格局,引领中国电影衍生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九、阿里巴巴投资10亿元培养青年影人,将开创中国喜剧“漫威模式”――补齐中国青年电影人才短板,为国产喜剧电影带来新平台、新机遇

10月28日,阿里巴巴影业举办“生来无畏”A计划启动仪式,计划拿出10亿元培养“全球范围年龄45岁以下的电影从业者”,选拔出的青年电影人团队将无时机制造投资上限5000万元的院线电影。阿里影业大力推崇富有幽默感的喜剧风格,重点选拔和培养喜剧电影人才,并借鉴美国漫威电影的成功经验,开发持久稳定的创业、创新、创意IP孵化体系。与此同时,阿里影业邀请了国际重量级导演,将喜剧与动漫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新人,延伸产业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而不是依赖于某一个巨匠或某一部电影的成功。这些创新举措必将会催生一股中国电影新生代力量,有助于补齐中国青年电影人才短板,为打造中国喜剧“漫威模式”提供新探索,为中国电影特别是喜剧电影发展带来新机遇。

十、中国纪录片发展基金成立,“中国纪录片第一股”三多堂传媒挂牌新三板――开启中国纪录片从“精英事业”迈向“大众事业”的新征程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范文第5篇

再现转机:纪录片的网络突围之路

2008年以前:试水尝鲜阶段。2008年以前,纪录片与网络视频的联姻形式还仅仅限于单一的栏目播出,基本上处于零星、分散状态。2008年7月,专注于纪录片领域的垂直门户网站良友纪录网正式开通,该网站依托于良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后者是一家专业的高清纪录片运营商。截至2011年12月,良友纪录片库共有片源3725部,包含社会、人物、历史、文化、自然探索、旅行和其他等类型。良友纪录网不仅为广大纪录片爱好者提供类型丰富、题材多样的纪录片播出服务,而且搭建起一个涵盖纪录片资讯、制作、运营、评论以及文化交流、讲学的平台。

2009-2010年:跑马圈地阶段。2009年6月,纪录片爱好者“轩”(网名)创办奥视纪录片网站。2009年8月,搜狐视频推出国内首个高清纪录片频道,通过与BBC Worldwide、凤凰网、北京台、上海纪实频道等国内外版权所有方以及独家版权公司进行合作,汇聚历史、军事、人物、社会、自然等专业内容。2009年12月底,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式开播,依托传统广电及各种媒体机构的纪录片资源,开辟了纪实频道。2010年9月1日,凤凰网纪录片频道开播,成为其大视频战略的先锋和前导。截至2010年12月,国内知名网站中开辟纪录片频道的共有8家,即搜狐视频、中国网络电视台、爱奇艺(原奇艺网)、凤凰视频、网易视频、腾讯视频、激动网和酷6网,各知名视频分享类网站对纪录片的上载分享也高达上万条。①

2011年以来:品牌竞争阶段。进入2011年,纪录片的跨媒体式生存与发展之路愈发显示出品牌的力量。搜狐视频、凤凰网视频、中国网络电视台、奇艺网等知名网站开始在纪录片这一领域精耕细作,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可以集中概括为“推原创、挖人才”。一方面是“推原创”,随着纪录片网络化生存前景日益被看好,各大视频网站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做纪录片传播的“二传手”,纷纷将视野投向原创自制纪录片。2011年8月,搜狐纪录片频道推出日播栏目《大视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各方面。另一方面是“挖人才”,2011年5月,原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刘春加盟搜狐,主要负责搜狐视频的内容和媒体业务,为搜狐自制节目品质的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

顺应变迁:纪录片的跨媒体传播优势

聚合小众力量,受众黏性增强。在传统的电视、影院时代,纪录片一直被视为是带着高雅艺术光环的精英化作品。尽管在栏目化、日常化播出需求的压力下,纪录片开始转向“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并且在大众化创作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但是纪录片“小众”收视的境况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在新媒体时代,这种局面显然得到改观。视频调查数据显示,网民最期待看到的视频内容中,“纪录片”以高达35%的投票率排名第一,远远超过了美剧(28%)和日韩剧(22%)。②网民不仅是在收视意愿中表达了对纪录片的强烈兴趣和期待,更是在行动中加以体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数据,2009年网络视频用户观看纪录片的比例还仅仅为17.5%,远远落后于影视剧、综艺节目、体育节目等,而2010年这一比例迅速上升至54.1%,与娱乐类视频节目的差距明显缩小。新媒体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分众化和碎片化,但是从辩证的角度看,这些碎片化的纪录片受众,本身就是具有高度相似特质的群体,具有较强的驱动性。因此,把这些小的纪录片分众群体、碎片整合起来,消耗的能量反而比传统媒体要小,运作也更有效,“碎片”不碎,“小众”易聚,正是纪录片跨媒体传播的主要优势和突破点。

把握收视喜好,创作有的放矢。在小众膜拜的荧屏纪录片时代,艺术性往往是被置于创作的最高逻辑,却相对忽视了市场需求和受众口味。市场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促使纪录片在一种理性状态下多元发展,在一种良性健康的机制中走向繁荣,让更多的人享受自己喜欢的纪录片。”③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彻底颠覆了信息传播单一的“传——受”模式,由媒体“推”信息过渡为受众主动“拉”信息。换言之,以往纪录片苦苦寻觅的受众在新媒体的帮助下主动出现。他们不仅可以自主选择看什么、不看什么,而且可以进行评论、交流,使得纪录片能够直接面对受众、面向市场,从而更好地了解受众的收视需求和偏好。比如,为了适应网络视频用户对短视频的需求,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实台推出“微纪实”板块,将原纪录片进行精编,形成短小精悍的短视频;凤凰视频则直接推出“微纪录片”这一新形式,单集仅有5-10分钟,体现出对新媒体受众收视习惯的尊重和满足。

拓宽投资渠道,促进生产繁荣。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健全的机制保障。近年来,随着纪录片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以及与新媒体联姻力度、广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纪录片市场正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第一,纪录片市场购买力度加大。为了在纪录片的新媒体传播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各大视频网站可谓不惜血本网罗资源,以丰富纪录片的储存量。爱奇艺纪录片频道上线伊始就储备了3000小时的节目资源,其CEO龚宇表示,“未来将会拿出预算的15%用来购入纪录片的版权”。凤凰网在上线时则有6000小时的内容储备,4个月的时间又购买了3000小时的节目资源。第二,网站自制纪录片投入加大。各大网站开始竞相推出“自制出品”战略,以谋求差异化竞争优势,在纪录片内容上坚持采买与自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比如搜狐推出《大视野》、凤凰网推出《找信仰》等。第三,纪录片营销有了新的突破口。相较于影视、娱乐节目而言,纪录片的目标受众更为明确——受众主体呈现出“高学历、高职业、高收入”的“三高”特征,这也正是众多视频网站争相投资纪录片的价值所在。比如爱奇艺与荣威共同推出的定制纪录片——《梦回滇缅》,即是巧妙地将荣威品牌形象植入其中,为探索新媒体平台上的纪录片商业价值做出尝试和探索。

发掘长尾:纪录片的跨媒体发展建议

变换形态,符合传播特性。不论是电视还是电影,受众的收看方式只能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收视,对时空的限制成为纪录片传统播出平台的两大局限,而新媒体则打破这一线性收视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观看。纪录片必须要结合这些新的传播特点进行调整,根据网络的特点改变编排方式,才能符合受众需求。

从内容上来讲,要避免同质化,实现自制、购买、网民上传多点开花,关注需求和特色。网络视频以年轻用户为主,如何捕捉年轻群体的收视喜好,在坚守纪录片人文与艺术品质的前提下,兼顾大众化与趣味性,是纪录片能否吸引受众的关键。比如在搜狐《大视野》推出的十期纪录片专题中,除了有常见的历史、人物题材,也有关注当下关注年轻人的《快女背后的故事》。这期节目在推出后的短短数日,就攀升至排行榜榜首,累计播放次数近2000万次。从编排上来讲,一方面可以根据用户的点击和收视习惯,主动推送纪录片节目。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节目的受众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清晰可辨。无论是采用何种监测方式,传播者都是可以精准测量到受众的浏览行为,这就为节目推送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发挥受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允许用户自行设置个性化收视列表,也是遵循传播规律,提高受众黏性的重要途径。

反哺电视,深化台网联动。加大在纪录片领域的投入力度,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线上纪录片播放平台,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几家大型视频网站新的战略布局和品牌增长点。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在纪录片发展的新媒体与电视互动中,视频网站仍然处于单向的接受者地位,从电视台和节目制作机构采购节目资源,而反向的纪录片节目输出数量极少。这一方面是由于视频网站原创纪录片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纪录片市场发展不充分,各制播机构之间各自为政、自制自播,缺少交易和流通。

视频网站作为一种新媒体样态,是传统媒体的重要补充,二者在内容上的互补与相互输入,是两种媒体跨界融合的集中体现。随着视频网站自制出品内容的增多,视频网站理应发挥更重要的内容反哺作用。2011年6月,由搜狐视频打造的网络自制剧《钱多多嫁人记》落户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通过手机电视渠道与观众见面;10月,《钱多多嫁人记》通过旅游卫视实现传统电视渠道播出。网络自制剧的成功实践对于纪录片的跨媒体生存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各视频网站不惜重金打造的自制纪录片不应该只是成为“孤芳自赏”的对象,而是要积极向其他媒体进军,在多轮播出中实现版权增值。此外,视频网站也可以进一步拓宽同电视媒体的合作广度,比如纪录片合拍、优秀纪录片的同步播出等,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的互动优势,最终共享多渠道、跨平台传播的协同效应。

微博营销,提供互动空间。在各种新兴媒体不断涌现的今天,微博可以说是最受瞩目的新媒体应用形式。它不仅成为网民获取资讯、发表观点的自媒体平台,而且正在成为网络营销、网络推广的兵家必争之地。以新浪微博为例,以“纪录片”为关键词的用户已经超过500名,这其中既有纪录片栏目、组织,也有知名纪录片工作者,更有数量众多的纪录片爱好者和普通受众。

与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等点对点的传播相比,微博的信息传播结构属于点对面,在关注与被关注之间,信息快速流动,尤其是其具有的转发功能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式增长。正是这样一种信息传播优势,使得微博在纪录片的推广和营销中大有可为。其一,通过微博为纪录片传播提供广而告之的窗口和推送入口,包括图文介绍、视频链接等所有相关信息;其二,借助微博实现拍摄过程、拍摄花絮的同步直播。对于许多纪录片而言,不仅最后呈现的作品是时代和生活的记录,其拍摄过程也是一种真实的铭刻与书写。通过微博实时跟进重点纪录片的拍摄并与广大博友分享,有助于营造持久的关注力,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形成动态的传播过程。

由于与生俱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新媒体在纪录片领域的角逐充分反映出当前的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纪录片制播在台网联动、跨媒体传播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尝试,有着优秀内容资源的纪录片平台必将突围,开创新的蓝海。(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台)

注释:①何苏六主编:《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