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审计发展

计算机审计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审计发展

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第1篇

(一)计算机审计规章标准尚待完善。我国审计法规比较完善但涉及到计算机审计还有空白,计算机辅助审计仍在试验阶段。各行各业人员组织安排、管理模式、工作思路重点均不相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情况也不尽相同。

(二)限制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的核心问题数据的搜集和使用还没解决。海量数据及其复杂关系给计算机审计带来数据存储和处理双重挑战。海量数据的增、删、修、查、存、统计、导入、导出、格式转换等要求极高数据处理速度。日益庞大的数据库系统对现有数据整合处理方法提出挑战,计算机硬软件的快速更新要求也使审计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拓展。

(三)缺少审计分析模型。审计工作中最有价值财产是经验,而审计模型则是审计技巧与审计经验的完美组合。虽不断被优化与深化,但审计模型仍受初始数据真实性、数据可靠性以及建模人员审计经验的影响。现有软件多是采用查询审计模型库外加审计经验判断方法进行审计。

(四)审计方式有待转变。审计在方式、方法、思维、机制和手段等方面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进步仍有代沟,无法适应监督控制职能的需要。尤其是在如何运用非现场审计方式,包括采用信息技术系统对风险与效益状况进行实时预警,纵向、真实、即时、实用的阶段评价分析和监测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问题对策

(一)丰富计算机辅助审计理论基础,加速法规出台。没有强大的理论后盾,计算机辅助审计难以为继,也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及时总结经验,拓展理论研究,尤其要研究技术、对象、线索、方法,加强和规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加快计算机审计立法进程,使其有法可依。

(二)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匹配的审计准则和制度的讨论制订应加快步伐。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线索、审计对象和审计方式等已发生质变,现有审计准则已不能推进计算机审计发展。上到行业从战略层面应建立、完善并统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下至审计部门可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规范。重点梳理计算机审计过程,审计技术,相关人员资质,信息系统后评价及数据收集等方面应遵循的准则,保障当前计算机审计顺利进行。

(三)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多样化、信息化性和通用化。研制跨平台和多环境使用的辅助审计软件,研制行业通用版本的辅助审计软件,研制符合行业实际的辅助审计软件,并尽可能延长软件生命周期。同时还要针对规范审计手段和审计行为,提升审计水平、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领域,推进网络化进程。在网络互联实现审与被审双方信息的共享交流的前提下,通过辅助审计软件,加快审计工作速度,节约人力物力,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

(四)完善审计机构计算机的运行条件,提高计算机软配置。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具备发展审计事业的长远眼光,对设备硬件建设予以倾斜,切实调整计算机硬件升级,整合调试审计资料与审计内网,紧跟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步伐,促进审计事业的现代化。

(五)实行周期动态监测,建立监督长效机制。验证目前审计方法在周期监控中的实用性,筛选合适的审计方法,探讨便于周期监控的审计方法思路;构建监控模块体系,定期不定期进行关键件领域的监控,实施危机动态预警。全盘评估被审计对象的财务风险,实时预警风险,变落伍的事后评价为事前预警、事中补救和事后总结“三位一体”;还要对各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便于及时的维护预防。

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第2篇

一、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

( 一) 提高电脑应用水平和审计业务素质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网络知识和较系统的审计理论等多方面的综合运用水平。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不懂得电脑的审计人员因审计数据的异化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审计; 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就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部控制; 不懂得使用计算机,就无法对计算机内存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会计电算化在不断向前发展,审计人员必须经常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式下新技写作论文术应用的企业审计工作的需要。

( 二) 引进审计电脑辅助软件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资料的归集和反映与手工处理系统时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传统的内部安全控制方式有所减弱,这就要求引进电脑辅助软件的应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职能。审计电脑辅助系统较之于会计电算化系统,二者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审计电脑辅助系统主要是辅助审计人员完管理会计软件商品化通用化比较困难,只能有针对性地开发研究。但是,管理会计电算化是以财务会计电算化为基础的,因为它们的数据同源,财务会计电算化能为管理会计电算化提供所需的财会信息。因此,企业应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解决管理会计手工操作难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同时,也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奠定扎实的基础。

( 三) 在发展电算化会计的同时更要重视对电算化审计的研究,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特别在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电算化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应是整个审计理论框架与实务的全方位的创新。网络时代号召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全球化经济中,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 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对网络时代的审计创新进行全方位的开拓,以保证与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同步。

( 四) 随着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财务软件智能化必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在系统中除了设计有数据库外,还有方法库,其中预先放置了各种决策方法,可以快速运用这些决策方法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得出在不同决策方法下的系统运行结果,从而为用户得出决策提供参考信息。从理论上未说,如果方法库中放置了足够多的方法,那么,系统便能提供足够多的决策帮助。

( 五) 加强网络环境下电算系统的管理设立防火墙、电子密钥,采用网上公证,分高监控与操作等办法来实现系统内部的有效牵制。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要顺应信息时代潮流

( 一) 会计电算化向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会计软件的网络化目前大多限于局域网,信息传输的范围小,制约电算化会计效能的发挥,未来的电算化会计将向着广域网的方向发展,信息传输范围大大增加,使会计数据的异地共享成为可能。会计电算网络化将从原来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共享,上、下级单位之间的财务信息的传递转变到与外部相关机构的信息共享、与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网络会计环境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用户和银行等机构为一体的网络体系。

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审计 持续审计 嵌入式审计多 Agent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116-02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生实践创新课题:持续审计中“洪泛报警”问题对用户满意度的负面影响因素研究。项目批号:2012S200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融通型拔尖创新人才项目。项目名称:“基于多Agent技术的审计模式的研究”。项目批号:2012RT09。

1 研究背景

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商务模式中,大量的审计证据不再以传统的纸质方式存在,而是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等方式以电子数据作为载体进行数据的传输、存储和处理。传统的手工方式在信息化的经营环境下已经无法适用,审计工作必须做出针对性地调整,于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迅速成为关注的重点。近二十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辅助审计朝着更加实时化的方向发展。于是持续审计技术应运而生,并且在近二十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持续审计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审计方式下难以实现的事中审计变得简单。2002年美国国会签署通过的萨班斯法案(SOX-Oxley Act)促使大量的企业开始寻求持续审计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来满足法案要求。持续审计技术已经成为了审计证据电子化环境下的一种发展方向和趋势,在企业界和学术界都得到了很大的关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于2006年的名为《2006内部审计状况职业研究》的报告结果表明,被调查的美国公司中有半数的公司目前正在使用“持续审计”技术。

2 持续审计的内涵和发展

VarSarhelyi和Halper在1991年最早提出了在线技术和现代网络对审计过程带来的好处,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持续审计的实验模型对AT&T开票数据进行持续的监控和控制(Alies等,2006)。Varsarhelyi和Halper当时虽然并没有给出持续审计的准确定义,但是却诱发了随后大量的关于持续审计的研究和探索。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于1999年了报告对持续审计进行定义,指出:持续审计是一种方法学,使独立审计人员使用一系列审计报告,对某一事项提供书面鉴证,而且这些审计报告是在被审计事项发生的同时或很短的一段时间后的。定义中强调了持续审计技术区别与其它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关键,在于其更好的时效性。持续审计的出现已有近二十余年的历史,并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成熟。诸如ADM等优秀的持续审计框架已经被提出并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些诸如ACL一样的提供持续审计技术服务的专业公司。

3 当前的持续审计模型

持续审计模型作为持续审计技术的实现基础,一直是持续审计工作中研究的重点。已经有一些专门的模型被提出来并已投入应用,当前的持续审计模型按其框架主要可以分为EAM(embedded audit modules)、ADM(Audit data marts)、ABCAM(An agent based continuous auditmodel)三类。其中EAM和ADM的研究时间最长,影响也最为广泛,并且已经有一些相应的商品软件出现。

3.1 EAM模型

Groomer和Murthy(1989)提出了EAM(embedded audit modules)模型。在EAM模型下,具有审计功能的软件模块被以组件的形式被植入到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中,并按照事先设定的审计规则对系统中的事务进行实时审计。一旦发生异常,异常情况将会以异常报告的方式实时的报告给审计人员,EAM被称为嵌入式CA。由于在EAM模型下,审计模块被嵌入到了企业的信息系统之中,并通过事件方式实现实时触发,故其对异常情况的响应速度极快,可以实现近乎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审计。但因为需要在原本审计良好的信息系统中植入审计模块,其面临着以下的一些明显缺陷:

(1)对企业ERP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由于大多数ERP系统在开发之初并没有将EAM作为系统的必备组件进行统一考虑和设计,EAM被以附加组件的方式开发并植入到了原本良好设计的ERP系统中,从而可能对原有系统的运行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Henrickson(2009)通过调查指出,正是由于EAM方式对企业原有系统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导致了大多数企业在实施持续审计时都拒绝采用此种方式。

(2)高昂的实施、维护成本。在EAM方式之下,EAM模块需要植入到原有的企业信息系统之中。但是很多企业由于拥有子公司等原因,其往往拥有多个信息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针对各个信息系统的不同的结构,进行专门的设计、测试、设施以保证EAM和企业原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这项工作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EAM的高昂成本还来自于其后期的维护工作中,当审计人员需要对测试规则、方法等进行修改时,他们必须与负责企业信息系统运维的IT部门进行沟通和协商,这大大的降低了审计活动的效率,并且需要对不同系统上的EAM都进行同样的修改,导致了费用的重复。

(3)违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原则。在EAM实施、维护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与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密切交流和合作,以保证审计模块的正常的运行,这违背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应保持独立、公正的原则。

3.2 ADM模型

Varsarhelyi和Halper(1991)在贝尔实验室开发的CPAS(ContinuousProcess Auditing System),是ADM(Audit data marts)方式的原型。在ADM模型下,企业信息系统中的运营数据经过采集、清洗后被存储在专门的审计数据仓库上后,在另一个独立于企业信息系统的审计平台上执行审计检查。

在ADM模型下,执行相应审计功能的程序模块并不直接运行在企业的信息系统上,而是通过程序模块不断的从被审计企业的信息系统中采集数据到专门的数据库中,由网络传输到另一个执行审计功能的工作平台上,在这个平台上独立的执行审计功能。故ADM这种借助于数据集市,在独立审计平台上执行审计检查的方式,又被称为分离式CA。区别于EAM方式,ADM方式并不在被审计单位的系统上执行审计检查,而是通过采集的数据在另一个系统上进行审计工作。ADM方式有效的避免了EAM方式下需要将审计模块嵌入到被审计单位系统,从而对企业系统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的缺点,并且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的修改和添加审计模块而无需被审计方人员的支持,以此保证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但由于ADM方式下,需要通过网络将企业的数据采集并放置到专门的数据库上以供执行审计分析,使ADM方式面临了以下的一些缺陷:

(1)网络中断问题。在ADM方式下必须经过网络将从企业信息系统中采集的数据传输到另一平台上进行执行分析,于是产生了对网络连接的极大依赖。网络连接一旦发生故障,相关的审计活动将无法正常的展开。尽管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现代的网络已经越来越可靠,但是偶尔零星的故障仍然会是一个影响持续审计活动的明显问题。

(2)延时问题。由EEAM方式下,相关监督活动直接执行在企业的本地信息系统,不需要额外的信息传输。相关违规活动一旦发生,本地监督活动将以近乎实时的方式将其检测出,几乎不存在时延问题。而在ADM方式下,由于需要从被审计单位采集数据并通过专用网络传输到审计端的数据库中,而后再进行相应的审计工作。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传输都会耗费一定的时间,从而对持续审计中最为关键的时效性指标带来不利影响。

(3)敏感数据问题。在ADM方式下,审计单位需要从被审计企业的系统中采集大量的运营数据,其中不乏一些敏感的关键数据。如何保证此类关键数据不泄露以对被审计单位造成不良影响,也是很多企业在实施ADM模型时十分关心的一个敏感问题。

ADM方式虽然面临着网络中断、延时等问题,但其与被审计的信息系统低耦合,在实现、维护容易程度方面较EAM方式具有明显优势。ADM模型是目前持续审计中使用得最为普遍的模型,大量的持续审计软件提供商都采用了此种架构。以CPAS模型为基础,还派生出了一些优秀的ADM模型,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其中比较有名的有Rezaee(2003)模型。

3.3 ABCAM模型

Charles(2007)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的持续审计模型ABCAM,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Agent模拟执行了除观察和询问外的审计程序。

ABCAM模型由服务器、审计程序知识库和AgentN型库三部分组成。审计程序知识库中包含有Agent模型库中所具有的Agent种类、职能、配置参数等基本信息,还包含了审计任务分解的知识。AgentN型库中包含了ABCAM模型中所具有的Agent~的源代码。服务器AgencyService Server中包括用户接口模块、审计程序模块、Agenti调用和执行模块。接口模块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审计程序模块负责对接口模块递交的审计任务进行分解以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Agenti调用和执行模块负责按照程序模块制定的审计计划对Agent进行分发和回收的管理。

ABCAM模型下,用户请求被分解为具体的审计任务,并将具体的审计任务按其类别派发给具体的审计Agent。审计Agent在作业时,能够自治的在数据站点进行数据的采集和检查,返回服务中心时只携带审计结果,极大的减轻了信息传输量和对网络的依赖,并且解决了敏感数据的保密性问题。即使在出现临时网络中断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审计Agent的审计作业。然而ABCAM模型也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Agent之间缺少协作。在ABCAM模型下,分派出的审计Agent在各自的站点上独立的完成自己的审计任务,缺乏协调与沟通。当需要执行一些需要涉及多个数据库或涉及第三方数据库的审计程序时,只能由单一的Agent在不同的站点上移动来回采集数据,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2)Agent频繁移动造成的网络带宽的浪费。在ABcAM模型下,Agent返回审计结果的方式是Agent携带审计结果返回服务中心,频繁的派发和返回会耗费大量的带宽。

(3)“洪泛报警”问题。Debreceny等(2003)和Alles等(2006)指出计算机在审计作业时,会出现大量的同质报警信息,导致“洪泛报警'’的情况发生。审计人员接受到的系统反馈的冗余的报警信息会猛增,从而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ABCAM模型下,审计Agent返回的信息只是通过接口模块简单的对审计结果进行格式转换和整理,并不能应对此问题。

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第4篇

当今时展迅速,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世界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在计算机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今天,云技术作为一种具有极大便捷性与经济性的新兴技术迅速获得了广大使用者的青睐,被应用在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云计算使商业模式发生了改变,旧的商业模式被淘汰,新的商业模式逐渐对互联网意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影响,其中受到影响较为明显的领域中就有会计审计领域。虽然云计算为企业管理带来的便捷性不可否认,但其对会计审计工作造成的影响与挑战也值得我们提起高度重视。

2 云计算的定义

从互联网的角度来说,所谓的云计算就是以互联网关联服务为基础的使用、增加以及交互模式,其通常会以互联网为渠道来提供通常是虚拟化的、交易扩展的动态资源。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对于云计算的定义已经有了几十种,但其中最为权威且被广泛接受的还是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说法,其认为云计算通俗来说就是以使用量为依据付费,通过云计算,只需要进行少量的管理工作,或者说是在很小的程度上与服务供应商进行交互,便能够获得便捷、可用、所需的网络访问,并且能够得以进入计算资源共享池,获取应用软件、网络服务、存储等一系列资源。

3 云计算的特征

①云计算作为一种计算方式,其应该包含网络存储与时间两方面因素,且从上文可知,云计算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交互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无交互。

②云计算的接入功能比较广泛。云计算进行访问是以标准机制为依据,计算能力则是通过网络获取,其使用则是以异构客户端平台为渠道。

③云计算有池化的资源。这里的资源是指虚拟机,具体包含存储、内存、处理等不同方面。云计算拥有着被池化的服务供应商计算资源,以多租户的形式为不同的租户提供服务,其能够通过解读用户的具体需求来对其提供针对性的各种资源,不管是物理的还是虚拟的。虽然用户对资源的具置并不了解,但其可以对较高层次的位置进行指定,比如数据中心、国家等。

④云计算的伸缩性较为快速。云计算能够弹性、快速的获得计算能力,且其规模能够在如今的自动化条件下自动调节大小。具体到用户来说,云计算似乎具有无限的计算能力,用户可以随时与任意购买。控制资源的使用情况,能够将透明的服务使用情况提供给用户和服务商。

4 云计算的商业模式

目前,作为信息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云计算已经被当作IT 行业的发展风向标,其将会使市场产生巨大的需求。总而言之,云计算使传统的IT 行业商业模式得以改变。云计算所催生的商业模式让传统的软件许可销售商业模式受到了严重打击甚至瓦解。在此之前,虽然流量变现商业模式也对传统的商业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传统商业模式并未受到颠覆,在对领域细分后,两种商业模式可以同时存在。但云计算所催生的商业模式不同,其使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了颠覆,软件许可的商业模式逐渐被取代。值得一提的是,云计算与各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使得技术不断发展,商业模式也不断更新,大量创新型产业的出现也是必然趋势。

5 云计算发展对会计造成的挑战

5.1 对资产确认的挑战

在会计工作开展时,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认原有的交易情况,并有效管理资产,在这一过程中,会计人员必须明确已经形成的事项,从而使得企业能够以会计工作为基础对资金进行更为高效的掌控。所以,会计部门确认资产的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云计算的出现则改变了原来的商业模式,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云计算对数据进行操作,以数据中心为基础来确认企业资产,云计算系统也能够提供优质的资产确认服务给资产的实际持有人。也就是说,云计算出现以后,企业不再是只能通过会计程序来对资产进行确认,而在确认资产的过程中,资产也不再需要始终在终端用户一方保持。这样一来,会计部门就很难根据云计算方式下的资产相关活动来有效判定资产的存在性;而良好地确认固定时间段内的相关数据是对资产进行确认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够对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判断,云计算则大大增加了这一过程的难度,使资产确定工作同以前相比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

5.2 对收入区分的挑战

云计算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社会中的许多领域,同时,其也造成了互联网领域各个方面需要重新组建的情况,这也就对互联网领域标准之下的会计工作造成了挑战。由于商业模式发生了改变,会计工作者必须调整原来的工作机制,重新处理交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会计单位需要重新有效判断当前的市场主体,从而使得云计算能够从应用软件方面更好地研究服务商,让服务商能够更好地控制应用软件的终端。在云计算推动商业模式变革的过程当中,工作人员可以以交易活动的特点为依据构建云计算模式,在此情况下,会计工作也需要构建新的交易制度。此外,会计工作还需要对自身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提升与改善,从而使收入区分的合理性得以保证。

5.3 对成本计算的挑战

会计工作极为重视成本的计算,在云计算普及的当今,会计人员需要更好地确认成本情况,保证成本确认具有时效性。企业若是想要使经济资源的配置更为高效与合理,就必须对成本计量进行控制,受到云计算的影响,如今的会计工作对成本的高质量控制更加困难。在推进商业活动的过程当中,许多的成本项目在活动开始时都不能得到有效确认,在云计算的影响下,会计管理人员必须全面、高效的统计影响成本的各方面因素,这就使得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此外,受到云计算的影响,会计工作必须要对迁移费用加大关注力度,从而准确判断资源价值,使得会计工作的经济价值能够得以提升。

6 云计算发展对审计造成的挑战

6.1 对内部控制审计的挑战

云计算能够在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更加完整的归纳,然后通过计算及网络技术影响审计工作的内容。所以说,云计算的发展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内容与具体方式。审计部门需要以云审计为基础来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但是,受到云计算的影响,对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的提升难度较大。因此,在使用云计算时,审计部门可以充分研究内部控制因素,分析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云计算方式的应用质量。

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第5篇

一、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会计电算化发展迅猛,客观上要求审计工作加快实现电算化。传统审计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不高。传统审计方法中一百多张工作底稿主要靠手工完成,底稿中的数据勾稽关系是通过标注交叉索引连接的,工作量大且易出错,如有反复就会一动百动逐张修改,大量的重复劳动浪费人力物力。会计电算化从1979年进行试点,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一方面由于系统设计上存在漏洞、会计软件的合规性合法性不够完善或运行不可靠等原因,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结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非人为错误;另一方面,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不够健全、篡改数据不留痕迹等原因使利用计算机犯罪而产生的人为错误屡有发生。传统审计中抽查会计记录、帐帐核对等方法已难适用于会计电算化系统。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风险更大,必须大力降低审计风险,利用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加强对系统设计、软件规范及运行过程的审计与监督,防止企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对外交往日益增加,不断加强在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国际接轨是国家的既定方针,会计工作中早已提出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同样审计工作也需要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

二、问题分析

1、电算化审计方法名不副实,审计处于被动局面。在我国审计实务中,对大多数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的审计还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即审计人员不审查机内程序和文件,只审查输入的数据和打印输出的资料。这实际上是审计人员对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所采用的一种手工审计方法,不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由于不对计算机程序处理过程进行审计而只对有限的部分数据进行审计,因此可能不彻底,具有片面性。审计对象受到计算机操作人员的限制,后者完全可以只提供他们愿意被审查的信息,其他敏感性信息则极有可能被人为掩藏。该现象的产生,原因在于我国企业在启用会计软件时须经主管财政部门评审,验收合格后才能甩掉手工帐。这种评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内控评价与风险评估,使得审计人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信赖这一评审结果,相对减少了审计风险。但是,国际上并没有这种评审做法,随着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这种绕过计算机的方法终会失去信赖基础。这样审计人员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难以保证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质量,只是一种过渡性的被动审计方法。

2、计算机辅助审计停留在浅层次运用,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完善。目前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主要采用通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即运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进行审计文档管理;运用Word字处理软件编制审计计划、审计总结及审计报告等综合类底稿;运用Excel制表软件进行试算平衡、编制审定会计报表等。这些软件定义方便、自由度较大、不易统一,难以形成所内统一的操作模式,规范程度较低,缺乏系统性,难以做到各底稿间的有机连接,尤其是难以做到与被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连接以直接获取审计所需数据。究其因,主要是审计软件开发周期长,使用周期短,市场容量狭窄,需求又有不确定性和不断增长性,造成审计软件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财务软件,这就使众多的软件开发公司热衷于利润高、难度小、维护少的财务软件,而轻易不敢涉及审计软件。同时,由于我国各部门之间的财务软件基本上是自行开发,独立一套体系,通常不会留出数据通道,也给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造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没有软件可用,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计算机审计时不得不停留在看重检查输入前的原始凭证和越过电算系统直接去检查处理打印出来的结果的手工审计方法。整个软件市场缺乏高质量的通用审计软件来配合通用会计软件的使用。

3、审计人员队伍整体计算机知识缺乏。即使有先进的电算化审计方法、功能完善的专业审计软件,仍需由专业审计人员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分析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计算机技术不能替代专业人员审计,这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熟悉财经法律以及其他的审计准则,而且还应当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不仅要掌握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而且还应当能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模块。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总体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程度。审计人员队伍老龄化、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以及年轻的审计人员(特别是科班出身者)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等都是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

三、对策建议

1、完善标准。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是发展我国电算化审计的首要任务。计算机审计准则是对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化,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计算机审计是随着会计电算化而产生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所进行的审计。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数据存储介质的磁性化,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使被审计系统的可见审计线索减少,比起手工系统来,电算化系统中的审计证据更具易逝性,经济犯罪更具隐蔽性,因此,审计难度更高,审计风险更大。在这种情形下,过去手工会计系统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中部分内容显然已不适应,而新的关于计算机审计的程序标准和准则还没有出台,在计算机审计的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苦于无严谨的规程可循,只好凭经验各显神通。另外,审计人员队伍整体计算机水平不高,因此在制定标准和准则时,要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主管财政部门在评审某会计软件时应同时规范、指定与之相适应匹配的审计软件。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的电算化审计准则应逐步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使我国的审计工作与国际审计工作协调一致,更好的为对外开放服务。

2、增强科技含量。发展电算化审计应借鉴推行会计电算化实践经验,实行软件商品化。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初期,会计软件自行开发自行使用,发展缓慢。1988年实行会计软件通用化、商品化后,组建了几百家专门开发与营销会计软件的专业公司,开发出一批通用软件,形成庞大的会计软件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促进了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迅猛发展。因此我国发展电算化审计需要大力发展审计软件专业公司,推行审计软件的商品化,培育完善的审计软件市场。即组建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公司,专门从事审计软件的开发与营销。把审计软件推向市场,通过竞争促进审计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计工作电算化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