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用户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数字阅读
技术是驱动信息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世界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的《2016技术趋势与展望》报告提出,数字化渗透到了万事万物中,也带来了无处不在的、前所未有的改变:新的技术、新的解决方案、前所未有的数据量、传统与新系统交织……新的一切。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推进下,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图书馆已经基本建成了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各大高校图书馆也都纷纷提出加快发展数字图书馆。未来5年,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平台与资源建设、数字阅读服务与推广等将会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需要学界与业界对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感知变化,洞察趋势,为改进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出谋划策。
1数字阅读趋势与高校图书馆的角色
2016年4月在杭州举办的“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了《2015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近3亿。2016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的接触率为64%,较2014年的58.1%上升了5.9个百分点,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迅猛增长;其中,2015年有51.3%的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60%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8.8%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1.3%的国民使用Pad进行数字化阅读,2.1%的国民用光盘阅读;对电子书报刊的阅读情况考察发现,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为26.8%,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电子报的阅读率为12%,电子期刊的阅读率为9.4%;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54.84分钟,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2.63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6.82分钟,人均每天接触平板电脑的时长为12.71分钟。可见,数字阅读已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对年轻人,生于网络时代的他们从小便习惯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屏设备间切换,对跨屏使用的需求尤为强烈,未来必将成为影响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数字阅读迅速普及的同时,数字阅读内容的质量却参差不齐。在2016年4月19日举办的全国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出版工作交流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作了题为《数字化阅读新趋势》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从数字化阅读的发展趋势来看,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尤其是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保持高速增长,以手机阅读为代表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阅读时长超过了多数传统媒介的阅读时长,但从数字化阅读内容来看,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其数字阅读的内容质量需要提升。在推进数字阅读走向深刻的进程中,数字图书馆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2007年国际图联(IFLA)的《国际图联数字图书馆宣言》明确定义数字图书馆为数字对象的高质量在线馆藏。由此可见,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在推进深度数字阅读服务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根据前述两个调查报告的数据,目前我国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国民年龄主要在18-29周岁、30-39周岁之间,与高校大学生、年轻教职员工的重合度较高,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学生与学者通过互联网获取学习与学术研究信息,λ们而言,高校数字图书馆已成为至关重要的专业数字阅读资源与服务平台。
2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现状
2.1数字图书馆系统与平台建设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也已基本建成数字图书馆系统。2000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数字图书馆也逐渐普及。同时,各高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还陆续嵌入各类公共互联网平台与社区,如即时通信、BBS、博客、微信、微博、豆瓣等。总体看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已经初步形成了数字阅读服务矩阵,包括网络数字图书馆、移动数字图书馆、图书馆虚拟社区等服务平台。在移动图书馆服务方面,从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率先开通移动信息服务到2015年底,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发展迅速。根据笔者的在线调查统计,目前已有超过93%(约108所)的“211工程”院校建成移动数字图书馆。在图书馆虚拟社区方面,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已经在探索把Web 2.0技术应用到图书馆虚拟社区服务当中,例如上海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社区、重庆大学图书馆的民主湖论坛等,将图书馆虚拟社区建成了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平台。武汉大学数字图书馆积极借助第三方平台,包括新浪微博社区、博客、豆瓣等社会性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空间以及Wiki、RSS等社会化网络服务应用等,搭建知识社区并开展服务。笔者通过在线调查发现,我国“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中有83所图书馆(约占71%)开通了微博。2012年以来,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崛起,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关注微信平台,尝试利用微信平台开展推送消息、读者互动、在线服务等,根据笔者的在线调查统计,目前我国“21l工程”高校中有103所图书馆(约占89%)开通了微信公众服务号。
当然,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在初步建成数字阅读服务平台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和图书馆社区的普及程度有待提升,服务功能有待改进,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加强等。
2.2数字资源建设
根据美国伊萨卡战略与研究部对2013年大学图书馆进行的调查发现,大学图书馆正在从重视纸质藏书向重视数字资源转变,研究层次越高的大学对数字资源的依赖度也越高。近年来,在数字出版高速发展的同时,高校图书馆积累的数字信息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这些数字资源涵盖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网络资源等类型。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总体情况是数量迅速上升,品类渐全,比重逐渐超过纸质资源。
从购置经费看,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图工委”)的《高等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发展状况报告(2005-2013)》,全国“211工程”院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购置经费自2013年开始超过纸本资源。图工委的《2014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概况》显示,2014年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购置费继续大幅攀升,549所填报数据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总采购经费平均值约占馆均文献资源购置费的49.7%。在2015年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全国图书馆出版社高层论坛上,清华大学图书馆公布的文献采购经费中,电子资源占到了65%,其中20%用于购买国内的产品,80%用于购买国外数据库。《北京大学图书馆2018行动计划》也提出逐步调整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的经费结构比例,力争在5年中由目前的4:6调整到5:5。
在馆藏数量及比例方面,一些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比例迅速提高。从2012年起,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化文献资源的馆藏量开始超过印刷型文献资源馆藏量,2015年该馆共收藏纸质图书593万册、纸质期刊96万册、非书资料22万册,收藏电子图书794万册、电子期刊146万册、数据库474个;根据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统计,2015年该馆共有纸本文献总量达500余万册,纸质期刊6124种,电子图书233.93万种,电子期刊6.52万种,中外文数据库271个。据有关调查统计,“985工程”高校图书馆中90%以上单位拥有100个以上的数据库,20%以上拥有200个以上的数据库;中文数字资源几乎囊括了国内各大中文数据库,主要集中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知识资源系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外文数据库也是极其丰富,涵盖了期刊论文、电子图书、视频多媒体、图像资料、网络资源等,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学科领域;这些中外数据库中,电子期刊的数量远大于电子图书;此外,一些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包括教学参考书系统、本校毕业生学位论文数据库、本校专家学者学术库、学科导航库等。
总的看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类型中,电子图书与电子期刊、数据库数量相对丰富,而对公共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少。数字资源以文本资源为主,多媒体资源相对不足。适合移动终端的数字阅读资源不足。缺乏对数字资源的进一步组织与挖掘、聚合。馆际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比较薄弱。
2.3数字阅读服务
数字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用户,近年来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逐渐从注重系统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转移到数字阅读服务领域,以用户为中心,利用前沿数字技术,拓展多元服务形式,包括数字资源整合与导航、移动服务、数字阅读推广、数字阅读社区等,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目前,绝大部分“985工程”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门户已经实现了OPAC和资源导航整合,建立了面向用户提供跨平台、跨数据库、跨内容的新型检索平台。目前我国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普及率不断攀升,服务方式主要有APP应用软件、WAP浏览器和短信息,根据笔者对“211工程”院校图书馆的在线调查统计,几乎所有“211工程”高校图书馆都开通了APP应用软件服务,其中86所(约占74%)开通了WAP浏览器服务,19所开通了短信息服务。在开展数字阅读推广方面,笔者通过在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均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数字阅读的推广,推广方式主要有数字资源宣传推广、好书推荐、微信推送文章、书评、影评、掌上阅读达人评选、创办主题论坛、馆办电子期刊等。在数字图书馆社区实践发展方面,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在尝试提供社区,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根据一些高校图书馆2015年的年终阅读服务数据统计报告,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阅读服务的成绩比较显著。从图书馆网站主页访问统计数据看,2015年,复旦大学图书馆主页访问量达407万次,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主页总访问量计505万次,武汉大学图书馆网站主页访问量为771万次。从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统计数据看,2011-2015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检索和下载量逐年攀升,2015年全年电子资源检索量达1.8亿次,电子资源下载量达2773万次;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电子期刊全文下载量达1700万篇,电子图书下载量313万册;2015年南京大学图书馆数据库总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2015年武汉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访问总量为409万次,其中中文数据库访问量292万次,外文数据库访问量116万次,不同类型数字资源的访问量占比分别是中文学位论文54%,中文全文电子图书13%,中文电子刊6%,外文学位论文11%,外文全文电子书6%,外文电子刊10%;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最受欢迎的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读秀知识库、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一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最受欢迎的外文数据库有JSTOR、Web of Science-SCI、Web of Science-SSCI、Elsevier ScienceDirect、EBSCO-Academic Search Premier;2015年上海交通大W图书馆全文下载量排名前100名的外文电子图书中,Springer出版社和约翰・本杰明出版社(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的电子图书所占比例最多,分别为24%和20%;从学科分布来看,人文、艺术类的电子图书占40%,工业技术类占27%,生命科学、医药类占21%,社会科学类占7%,自然科学类占3%,经济、管理类占2%;2015年武汉大学图书馆最受欢迎中文数据库(排名前5位)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中文学术搜索、维普资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最受欢迎外文数据库(排名前5位)是Web of Science、ElsevierScienceDirect、EI Engineering Village、Wiley Onlinelibrary、Springer Link。据微博与微信用户统计数据,2015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微博关注人数达2.7万人,微信关注人数达2.3万人;复旦大学图书馆官方微博关注人数新增2031个,总数达2万个;微信关注人数新增9043人,阅读数58万次,转发3.8万次;南京大学图书馆微博关注人数约1.4万人,微信关注人数总数已达2.3万人。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用户已经基本形成通过互联网阅读电子图书与电子期刊、查询数据库的习惯,尤其是电子期刊和数据库,不少用户已经产生依赖。不过,现有的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方式还比较简单,移动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急需提升,数字图书馆社区服务以图书馆资讯为主,数字阅读服务的比例并不高;被动服务居多,主动服务较少,对用户数字阅读需求与行为的研究不够,对数字阅读推广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各高校图书馆之间鲜有协同服务创新举措。
3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展望
尽管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技术、内容、用户等因素的协同驱动下,未来高校图书馆的数字阅读服务将会发生更多的变化。2014年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开启了一项新的改革,用电子书代替了纸质书,开设了一个全电子图书馆。未来,数字阅读服务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1数字阅读比重继续加大,阅读行为逐渐泛化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渗透,以无比强大的力量冲击、改变、吞噬着大众身边的一切,正逐步成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泛在网络,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服务”等各种关系也将加速重构。“互联网+阅读”将进一步促进数字阅读的发展,在数量上,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关于数字阅读的调查报告均显示出数字阅读的快速扩展,未来数字阅读的比例将会进一步提升;在内涵上,越来越多元化的数字内容生产与出版传播技术不断催生立体、融合性的流媒体内容,数字阅读行为会逐渐与视听、体验等融合,成为立体阅读、多维阅读,阅读行为的内涵越来越宽泛。
3.2以年轻用户为重点,兼顾其他用户群
在服务对象上,高校图书馆将以用户迅速增长的数字阅读需求为依据,以年轻的大学生、教职员工用户群体为重点,兼顾校内其他用户群和校外社会用户,开展数字阅读服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8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我国网民年龄结构以10-39岁为主,占整体的74.7%。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三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29周岁人群占到38.6%,30~39周岁人群占28.1%,40~49周岁人群占21.1%,50~59周岁人群占9.1%。高校图书馆应重点面向年轻用户群体开展数字阅读服务,同时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平台的便利性,面向有阅读需求却因时间、交通等压力无法到馆的校外用户延伸服务,既扩大了用户群,提高了影响力,也能有效避免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化服务带来的空间不足和用户管理上的难题。
3.3数字阅读服务技术与时俱进
在服务技术手段上,高校图书馆将与时俱进,及时利用新技术,不断改进数字图书馆系统与平台,形成功能更强大的服务矩阵。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支撑,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和多元智能终端,依托大数据、语义挖掘等信息技术等开拓智能化的数字阅读服务。
(1)大力发展、普及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互联网正在加速向移动互联网迁移,当前我国的移动通信正在普及4G,并逐步向5G迈进;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迅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8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提升至92.5%。未来的互联网将进一步移动化,直至实现全面的移动互联。在移动互联网的支撑下,高校数字图书馆系统可以实现情境感知的嵌入式服务,面向用户在不同情境下的阅读需求,基于越来越多元的智能移动终端(如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实现即时精准的个性化数字阅读服务。
(2)在不断普及数字阅读的同时,高校数字图书馆还将不断提高数字阅读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应用数字资源发现与整合技术,将各种分散、异构的数字资源集成到一起,建立数字资源统一检索平台,通过简单易行的操作界面对外,使用户能更便捷地获取各种数字化信息。运用语义信息等技术对数字内容进行智能组织与挖掘,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发数字阅读推荐系统,实现面向用户的精准、个性化的数字阅读推荐服务。
(3)及时应用新兴信息技术,利用3D全息投影、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混合现实(Mix Reality,MR)等现实呈现技术为用户提供各类新型立体阅读服务,利用电子墨水技术、新型屏幕制造技术等模拟并超越纸质阅读,改进用户的数字阅读体验。
3.4数字阅读服务内容逐渐深化和立体
在服务内容上,高校图书馆将在稳定发展纸质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数字信息资源,既包括传统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也包括各种新型数字资源。在内涵上,加强对数字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挖掘,满足用户深度阅读需求;在形式上,拓展多媒体信息资源,满足用户立体阅读的需求。
(1)数字阅读正在逐步走向深度阅读,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推进深度数字阅读服务。艾瑞咨询的《2015中国手机网民微信自媒体阅读情况调研》表明,学习知识、获取资讯、休闲娱乐是微信公众号用户的三个最主要的用途,占比分别为63.1%、53.6%、50.0%。百度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l布的《2015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显示,2015年有近七成网民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可见,深度数字阅读服务将逐渐成为主流。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潮流,加强数字资源(包括传统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和各种新型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将购买的商业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机构知识库、原生数字资源、开放获取资源的建设,建立特色数据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青少年网民分享意愿、评论意愿、网络依赖程度和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均高于总体水平,信任互联网信息的比例达60.1%。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公共网络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将其与馆藏数字资源相融合,统一为用户提供数字阅读服务。2015年7月联合国召开了互联网大会,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社会”,联合国报告指出,世界的大方向要往包容性、可持续的知识社会去发展。《国际图联战略规划(2016-2021)草案》提出,从信息和知识提供、文化遗产传承、自身能力构建等方面着力,加强图书馆在社会中作为信息中心、教育中心、研究中心和文化中心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知识管理,对馆藏数字资源进行深度加工、聚合,满足用户深层次阅读需求。
(2)拓展立体阅读服务。网络环境下,不断创新的数字信息技术突破了技术对内容呈现的阻碍,从文本到图文、音视频等多媒体,甚至3D、VR、AR等,内容表现力越来越强。而媒介的融合发展使数字信息资源逐渐呈现出多媒介(文本、图片、语音、电影、电视、动漫、AR、VR等)、多形态(数据、资料、知识、情报等)信息融合的趋势。高校图书馆应顺应多媒介信息融合的趋势,扩展数字多媒体信息资源,包括有声数字资源、视频数字资源、多维呈现的数字资源等,拓展立体阅读服务。目前视频媒介发展迅速,视频读物的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突破,VR读物逐渐崭露头角,将成为图书馆新的采购对象。有声图书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以后在美国图书市场逐渐普及,目前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发展态势较为强劲。进入数字时代,各种屏幕信息让人应接不暇,人们的眼睛不堪重负,需要开发耳朵的“阅读”功能,高校图书馆可以扩展(采购或制作)有声数字资源,发展听读服务,既能解放人的眼睛,又能满足用户在各种运动休闲时间的信息利用需求,延伸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服务。
3.5数字阅读服务策略越来越多元和有效
在服务策略上,高校图书馆将以用户为中心,依托各种数字服务平台和主流服务方式,大力开展融和移动阅读服务、社会化阅读服务、微阅读服务、智能(个性化、精准化)阅读服务、融合服务(多屏融合、新旧媒介融合、虚拟与现实融合)、阅读推广服务等于一体的数字阅读服务,提高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的效果和用户的满意度。
(1)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阅读服务机制。数字时代,用户获取内容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面对竞争,高校图书馆将不断强化用户驱动的服务机制,基于数字服务平台,运用数据挖掘等手段,即时跟踪、分析用户的数字阅读需求与行为特征,开展用户自助、个性化、智能化等阅读服务。
(2)移动优先,不断拓展移动阅读服务。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从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迁移,高校图书馆将逐渐普及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阅读服务。
(3)不断普及社会化阅读服务。2016年4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提出,社交应用成为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沟通交流、关注新闻热点及感兴趣内容、获取及分享知识是人们使用社交应用的主要目的。高校图书馆将会充分利用微博、微信、SNS等各种公共的社会化服务平台或自建的用户互动平台,设立图书馆用户服务社区,即时与用户互动,既可为用户提供交流阅读心得、反映阅读需求的平台,又可从中了解用户的阅读动机、读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宣传推广、交流分享各种数字阅读精品。
(4)利用微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微阅读服务。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信息服务平台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知识以碎片形式散布于微信息环境之中,用户直接参与碎片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在知识需求、获取、利用及交流等行为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催生和促进了微知识服务的发展。微知识服务具有内容简约、传播直接、用户易于接受等优点,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各类微信息平台开展微阅读服务,基于用户的需求,推荐优秀电子图书与期刊论文摘要、深度网文等内容。
(5)不断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水平。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知识组织与挖掘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境感知服务、个性化服务、精准服务等智能化服务不断出现。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开拓馆内外智能感知式阅读服务,提供基于用户所处实时情境的知识服务;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与行为特征进行挖掘,利用语义网等知识组织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重组、聚合,针对不同的用户群开展智能推荐、个性化阅读服务,提高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的精准度和用户的满意度。
(6)不断提高数字阅读一体化服务的水平。集成各种技术支撑的服务方式,积极开展多屏融合服务、新旧媒介融合服务、虚拟与现实融合服务,实现数字阅读一体化服务,优化用户的阅读体验。发挥云计算、云存储和跨屏云服务的优势,在云中集中组织、分发阅读内容,并统一管理用户阅读数据,满足用户在多元终端上不断切换、连续阅读的需求。协同安排线上与线下服务,对数字阅读服务与传统纸质阅读服务进行统筹安排,打通传统阅读用户群和数字阅读用户群,满足用户在线上线下关联阅读的需求。
(7)加强数字阅读推广,从被动服务逐渐转向主动服务。以熟悉数字阅读的年轻馆员和推广经验丰富的骨干馆员为核心,建立专业的数字阅读服务宣传推广队伍。通过搜索引擎优化等技术,引导用户使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对馆藏数字资源与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理、聚合,通过网络推荐书目、网络文摘、网络书评、专题或热点知识推荐和链接等为用户提供知识推荐与导读。利用个性化推送技术,捕捉用户的兴趣爱好,即时将可能引起用户兴趣的内容推送给用户。围绕社会热点需求、主流用户的核心需求,主动开展专题阅读服务,通过送上门等多种手段吸引用户。通过社会化平台与用户互动,举办各种数字阅读推广活动,更好地满足广大用户对数字阅读的需求。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学术资源优势,努力拓展深度数字阅读服务,进行优秀数字读物的导读、解读,引领越来越多的用户养成深度数字阅读的习惯,提高其数字阅读素养。
〔论文摘要〕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丈献信息开发进行数据统计,从信息开发状况、信息用户类型、信息资源利用、数据库建设、信息产品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剖析,从中探析了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开发工作和对策。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价值性和即时性更加明显,用户需要经过深加工的有效信息,许多图书馆开展高层次的信息服务,满足社会不同阶层、众多领域的多层次、多元化信息需求。开发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促进知识更新,已成为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和主攻方向。
本文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过去2003年的文献信息开发工作进行数据统计,并从多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求客观地反映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的工作状况和服务效果,探求今后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工作对策。
1文献信息开发数据统计分析
1,1信息开发状况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文献信息的开发工作,自1991年起成立海外报刊信息中心,开发《决策内参》等信息产品,至今已编辑了600多期,同时还开发《文化内参》和《警界参考》等,为各级领导部门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服务,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成为许多省市领导的参考必备。在1994年信息部就设立了《金迅剪报》中心,专门开发各个行业的专题信息,为社会各界人士服务,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133229.COm2002年10月,两部门进行合并,成立了报刊信息开发中心,并致力于加大信息开发力度,全面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优质信息服务。2003年中,其信息开发数量见表1:
其中,行业剪报复印版编辑38个专题信息,电子版编辑32个专题信息。
从数据可知,信息开发的数量是很大的,信息开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的,既有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的内参资料,又有为企业和各界人士提供数十个行业资讯的经济信息;既有提供传统用户阅读的复印版,又有为现代化用户服务的电子版;可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是馆领导具有强烈的信息开发意识,投人较大的人力物力,力求更快速、更全面、更准确地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是图书馆在文献信息开发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图书馆作为向公众提供文献信息的社会机构,拥有丰富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并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为文献信息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图书馆拥有较为完善的自动化设备,可以采用网络互联以保证信息的快速存取。图书馆还拥有一批专业的信息开发人员,他们掌握开发文献信息的方法和现代信息存贮、检索技术,了解信息源,会利用各种资源数据库,因此,能开发出专题多、数量大的各类型信息。
1.2信息用户类型
现代社会,人们的信息意识不断增强,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他们希望图书馆及信息机构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多侧面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用户是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的服务对象,研究和掌握信息用户的结构状况,了解信息需求特征,是做好文献信息开发工作的依据。现将各类型的信息用户进行了统计,数据见表2:
由上表可见,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扩展到社会各阶层,服务对象呈现多层次化,并以政府机构和企业成为信息服务的主体,两者占用户总数的83.8%。这是由于政府机构各级领导干部的战略决策和宏观管理对我国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的影响深远,他们在制定方针政策和规划时,常需要大量的信息进行参考,以了解国内外某些领域科技发展水平、高新技术、经济信息以及对未来预测方面的信息。而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必须掌握一切经济信息,了解经济环境及市场状况,才能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这些信息用户均需要内容新、范围广的各类经济信息。对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预见性要求较高,同时需要整体性、政策性、战略性、智囊性的综合信息。这些用户的信息需求为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图书馆能在社会经济的大舞台上一展风采。
1.3信息资源利用
信息资源是文献信息开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开发文献信息产品过程中利用各类信息资源的统计见表3:
由数据可见,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开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服务基础资源得以扩展,从传统图书馆基于馆藏文献的信息服务拓展为基于全球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从利用印刷型文献到利用数字化信息(包括各类型数据库及互联网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呈类型多样、数量庞大、跨时空等特点。
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文献信息服务注人了更多、更新的内容并使其融人信息网络的大环境。同时,由于数据库资源与互联网资源的利用不断扩展。计算机检索已成为目前的主要检索手段。反映了现代化服务手段在文献信息开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现代化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与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的信息服务相比具有数字化、网络化的特点,这将在信息服务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上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图书馆藏将没有存在的意义。从上述数据可知,馆藏资源的开发仍占着较大的份量。事实上数字资源与馆藏资源两者缺一不可,将共存互补。
1.4全文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基础。进行数据库建设,一是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二是给有关网络提供共享,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信息通道。它将使知识信息的有序化加强,传递速度加快,因此,我们要加强文献资源和信息资源建设,加强数据库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具有本馆特色的全文数据库建设。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文献信息开发的同时十分注重全文数据库建设,建立各个文献信息产品的全文数据库。其主要数据见表4:
从以上数据可知,自建全文数据库数据已达12万多条,这项工作是出色的。特别是在2003年中,在继续做好行业剪报数据库制作工作的同时,对《决策内参》、《警界参考》数据库进行完善和改版,对数据进行了重新的著录、整理和人库工作,并着手建立《文化内参》数据库。其工作成绩显著。
可见,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在数据内容方面已注重对文献资源的深加工。并着力加强文献信息产品的全文数据库建设。如果图书馆在文献数量与品种上都占有优势,但仅单纯地将某些文献电子化,那还只是载体形式的变化。只有深人对数据进行组织、加工、整理,才会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因此,我们要在坚持建设好图书馆书目、题录、文摘等二次文献数据库的同时,还需有重点地逐步建立起能揭示不同层次、反映多个角度的全文、数值、事实等数据库,加快开发建设具有特色的数据库,并使所建数据库标准化和规范化,逐步形成图书馆的有特色的信息产品,使之走向网络,走向市场,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加强图书馆间的横向交流与协作,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1.5信息产品质量评价
信息开发服务质量水平如何还需要经过用户给予最终评价。2003年正值《决策内参》出版600期之际,报刊信息开发中心对其质量进行用户调查。向用户发出质量调查表328份,回收有效数据62份,并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对该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作出综合评价。由调查所采集的数据如表5:
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可得:读者满意度介于好和一般之间,说明读者对该文献信息产品是比较满意的,若按(90,70,50)加权平均计算可得综合分为78.9分。
从各指标的隶属函数中还可看出,读者最感满意的指标是总体印象、信息量和参考价值,其次是选材质量和栏目设置,最不满意的是时效性。可见,在服务效果方面是得到读者的高度认同的,选材质量也获得较好的评价,而在时效性方面则由于是属于二次文献开发,且开发部门本着质量第一的精神进行认真的校对工作,从而影响了该产品的时效性。通过调查可见,今后应着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品的时效性,而在栏目设置等其他方面也有待作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工作对策
2.1了解信息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
图书馆应把信息服务的重点放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上,信息产品、信息服务应围绕用户的需求产生和提供,使信息产品和信息用户之间寻找到最佳结合点。因此,图书馆必须要了解用户需要什么,才有可能使图书馆的信息产品、信息服务有的放矢,适合信息市场的需要。
要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一是可通过市场调查,了解用户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需求,把握用户信息需求动向及种类,信息需求的热点、重点。分析信息市场中各个子市场的特性,并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包括馆藏资源、设备、人员、资金等),从中选择若干个子市场作为自己进入并占领的目标市场,简言之就是要形成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二是通过本馆现有信息产品营销情况的反馈,随时掌握用户的评价和建议,以及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情况和所占市场份额,为确定现有信息产品中止或继续生产提供依据。
用户的信息需求千差万别,任何一个信息机构都不可能满足整个信息市场的需要,所谓“全方位服务”的策略是不可取的,泛而不精,缺乏市场竞争力,势必被其他竞争对手所取代。因而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市场供需状况,确定服务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开发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
2.2注重信息营销,提商信息产品利用率
从以上的用户数据可知,图书馆的信息用户还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也就是说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有必要加强信息产品的营销,提高信息产品的利用率。
从收集、整理信息,到开发、制作信息产品、再到推销信息产品,这是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的运作模式。文献信息产品的销售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广告促销。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向广大信息用户推介信息产品。也可自行印制宣传单或征订启示,向读者推荐,或有针对性地发给相关的信息用户,还可利用眼务宣传周以及各行业的大型集会、活动等时机去宣传散发等等。②工作人员上门推销。即工作人员亲自面对用户,对信息产品进行介绍、推广、宣传,激发用户购买欲望,使用户对信息产品有直观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发现用户的多种需求,并及时反馈以便调整信息产品。③寄发信息产品样本促销。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定期向目标顾客寄送信息产品,使其对产品的质量、价值、信誉度等有较为充分的认知后再认购。④网络营销利用图书馆的网页,在网上做宣传、推广及销售。又可通过网络广告宣传自己的网址,使用户进入网址,浏览图书馆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产品,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的论坛、电子邮件、新闻等展开网络公关,扩大网址和信息产品的影响力。⑤选择合作对象推销。利用他们丰富的销售经验,为图书馆节省花费在市场销售上的时间和经费,从而可以集中精力从事产品的开发和产品质量的不断完善。
2.3运用现代化技术,增强信息开发能力
从数据分析可知、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图书馆界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要不断增强运用现代化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能力,注重以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各类型数据库,提高文献信息开发效率。
首先要加强自动化装备,这是图书馆实现自动化不可缺少的条件。这需要增加和保证自动化经费的投入,购置足够的现代化设备,开发引进各种功能完善的软件,加快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为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是加强数据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对于馆藏建设要加大数字化力度,购买各类电子数据库,设立镜像站。与此同时,自建全文数据库可实现文献信息的数字化,服务网络化,并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再者是大力开发数字化资源。随着人类社会步人网络化信息时代,数字化资源已逐步成为信息资源的主体,这些数字化资源包括定期更新的数据库资源及互联网上的各种动态信息资源。在开发这些信息资源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保证信息资源的专业特色,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地域性、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及信息的权威性,并将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进行有序化,将无序、良荞不齐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有序的增值信息。例如可将报刊资源按省市地区进行分类,对行业资讯网可按各行业进行分类,或可将信息源进行内容的划分,如科技类、社科类、综合类、图片类等,以充分利用各类数字化信息资源。
2,4加强人才培养,确保信息产品质量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及信息产品质量的保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开发人员的业务技能。因此,信息开发人员需具有更高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较高的信息、素质,较强的信息开发能力。要具有创新思维的前瞻性、捕捉信息的敏锐性、分析问题的逻辑性、组织信息严谨性。②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文献信息开发。③较好的外语水平。能熟练阅读、翻译外文资料,开发国外文献及互联网信息资源,捕捉世界各国的最新动态。④具有博而精的知识结构。必须一专多能,在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情报信息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对各门学科应有较好的认知水平,有较高的信息综合利用、开发能力。
计算机理论浅析OA系统的应用实施
所谓OA,即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是办公工作处理的自动化,它利用先进的技术,使人的各种办公业务活动逐步由各种设备、各种人机信息系统来协助完成,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生产率的目的。然而很多企事业单位的OA系统开发建设完成后,没有有效的措施保障系统的推行,引发使用者的抵触,或者只重视系统软硬件建设,忽视信息化本身对于信息数据的需求,忽视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利用,对数据、文档等资料的数字化转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OA系统成为空壳,无法顺利应用实施。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本文拟从制度、数据、人员等方面对OA系统的实施提出一些建议。
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单位领导牵头推广,各部门协调配合
OA系统往往涉及单位各个部门及人员,涉及面较广,其引入的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员工传统的作业习惯,在推广过程中,难免要遇到各种阻力,因此,要从制度上、人员上加以保证。首先,通过将OA系统的实施制度化,制定OA系统运行的规定及一整套实施细则,明文要求系统的使用,尤其要切断非必要的传统纸质信息流转形式;同时,在人员方面,单位领导要带头坚持使用,不使系统卡在某些关键的审批环节,而各部门之间也要充分协调配合,利用OA的信息共享平台,把行政管理和业务实施在OA平台上开展起来,以促进系统迅速、切实地应用起来。
2 重视数据迁移与数据共享
信息系统建设中有一句老话,“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如今的OA系统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信息孤岛现象,对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并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建立整个OA系统共享的中心数据库。在OA实施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整合旧系统遗留的历史数据,存在结构复杂或不规范、数据量浩大、数据不全或者有误等多种情况,如果不能对这些已有数据进行正确的整理和迁移,常常会让新的OA系统成为空壳,无法支持业务的顺利开展。而整理数据的工作量往往耗时费力,为此,建议成立专门的数据项目组、单独立项、专业实施。同时,针对企事业单位存在的一个业务部门要同时管理多套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上报的情况,OA系统作为日常办公的基本业务平台,允许用户方便地自定义各种业务流程和表单,和其他系统进行数据整合,生成各种统计报表;预留良好的接口,方便信息数据的导入导出,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者的重复劳动。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计算机理论虚拟机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敬请关注!!
计算机理论虚拟机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虚拟机,就是虚拟出来的电脑,这个虚拟出来的电脑和真实的电脑几乎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虚拟机的硬盘是在一个文件中虚拟出来的,所以可以随意修改虚拟机的设置,而不用担心对物理机造成损失。
目前,校园网上运行的应用系统快速增长,需要部署大量的服务器作为硬件支撑平台,为保证服务器长期稳定运行,网络中心建立托管机房向服务器提供运行支撑环境。
将虚拟化技术应用到校园网中,可较好地解决当前网络中心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网络中心服务器部署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2 虚拟机的实现
最常见的网络服务有SAMBA、DNS、DHCP、WWW、Email等,下面对网络中典型的服务器配置SAMBA和DHCP进行了实验和分析。
(1)SAMBA服务器的配置
SAMBA是一组程序,让Linux服务器能读懂SMB (Server Messages Block)协议。SMB是一套通讯协议,让运行OS/2,Windows NT,Windows 95,Windows的计算机实现文件共享和打印机共享服务。
需要安装的包:samba-3.0.10-1.4E.i386.rpm,包括SAMBA服务器和客户均需要的文件。
需要配置的文件:/etc/smb.conf
安装之后用 rpm-qa | grep samba查看是否安装成功。
实例分析:
10,在虚拟机Red Hat9.0上安装SAMBA服务器,使其能够互访。
对模板/etc/smb.conf进行修改:vi /etc/samba/smb.conf。
为所有用户配置SAMBA的读写共享:[tmp] comment = Temporary file space ,path = /tmp,read only = no, public = ye
s。
为指定用户配置SAMBA共享:useradd zz,passwd zz ,smbpasswd-a zz ,mkdir /var/samba/zz,chown zz.zz /var/samba/zz保存并退出,重新启动:service smb restart。
在Windows中的网上邻居可以看到共享的目录,其位于mygoup/host.zyp.com/。
在Linux中使用命令subclient-L //19.168.1.10-u zz,然后根据提示输入密码即可以访问Windows中的资源。
3 充分运用人性化的设计与管理
OA系统本身设计上要增加一些人性化的东西,比如领导工作繁忙,可将一些非关键的流程交由其他岗位掌握进度,在审批的界面可以设定一些常用的审批语言,以供简单点击选择,从而可以尽量简化审批流程;比如对于有些使用者在电脑操作上不是很在行,可以配合使用手写板;在内部短信、邮件功能上可以设定自定义群组,实现短信、邮件有针对性的群发。而随着3G移动网络的部署,移动OA系统可将原有OA系统上的公文、通讯录、日程、文件管理、通知公告等功能迁移到手机,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掌上办公。这些人性化的设计能让用户体会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从而更乐于接受系统。
可以通过分布实施系统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从易到难启动各个功能模块。先选择一些最为常用的、非常必要的、容易推广的功能和设计相对简单的工作流程作为初期实施功能,如信息等。而一些复杂的流程及辅助办公性质的如车辆管理、会议管理、资产管理、图书管理、办公用品管理、表单管理等模块,可以在系统应用良好的情况下再逐步地开放给用户,弱化用户对新系统的抵触情绪,以确保实施和推广的效率。
4 要进行全面的用户培训
网络化的OA系统使得几乎人人都可能成为OA系统的用户,对用户的培训决定了OA软件的使用程度,用户培训是成功实施OA系统的重要因素。培训可采用授课和现场培训的方式进行,针对不同的管理层级(高层管理人员、中层骨干管理者和普通用户),不同的用户权限(系统管理、业务管理、行政管理)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通过对OA理论、OA软件系统功能、使用操作、数据采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使用户明确OA原理、相关管理理论和具体的OA实施方法,从而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培训提高全员对实施OA项目根本意义的认识,提高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和增强全员的信心和热情,使所有员工都能尽快地进入角色。
5 结束语
[关键词] IRCS 个人研究咨询服务 本科生 个性化参考咨询服务 个性化用户教育
[分类号] G252.6
在传统的参考咨询中,馆员与用户的接触方式和单纯的书目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产生的需求。IRCS(individualresearch consultation service),即个人研究咨询服务,又称作“学期论文咨询室”(term paper clinic),是解决学生研究中出现问题的一对一的图书馆教育服务。该服务在长期指导和帮助学生查找信息资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传统参考咨询服务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对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IRCS这一概念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文献中,然而在图书馆专业中该服务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文献中的报道也不多见,近年来随着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视,国外多家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此项服务,并且通过这些学校的实际工作已经证明IRCS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1、IRCS的服务内容与方式
不同的高校图书馆提供的IRCS,其名称和形式也多有不同。如香港大学图书馆称为研究咨询服务,面向教师和研究生,用户填写预约申请单与学科馆员预约,学科馆员在两个工作日之内予以确认…;不来梅国际大学(IUB)称为研究咨询,面向本科生提供服务,可通过电话或Email预约;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称为研究咨询服务,其用户为所有本校的教师和学生,用户从网络下载相应的预约表单,按要求填写后提交,学科馆员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确认;UGLI称为研究咨询课程(research consultation program,RCP),针对的是本科生;康奈尔大学图书馆bl、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UWM)、尔湾加州大学(UCI)、中佛罗里达大学(UCF)、爱荷华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也将此服务命名为研究咨询服务,服务对象为全校所有成员;West Virginiaty University将此服务命名为学期论文咨询室(the term paper clinic),面向本科生;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SU)针对全校学生提供服务,将各个专业的学科馆员的专业领域、研究兴趣、学术成果、专业资格等以及该馆员的联系方式包括email、电话和办公时间等都挂在图书馆主页该服务项目下,如用户需要咨询时可与之进行联系。
通过对多所学校的了解,可以发现IRCS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本科生,当然也有多所学校是面向全校所有师生的,但实际利用IRCS的以本科生为主,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在本文的论述中为了一致,将IRCS的服务对象统称为用户。
1.1 IRCS的服务内容
IRCS主要是针对用户学期论文或毕业论文写作以及他们在进行科研项目、学术研究时所遇到的信息获取与分析评价方面的困难,给以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涉及信息研究的整个过程或过程中的某一步骤。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①提供对具体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选择评价方面的帮助;②针对具体的数据库的检索策略与技巧;③如何查找、获取某一主题的信息资源;④识别与分析、评价信息源;⑤合理组织文献信息,及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
1.2 IRCS的服务方式
用户请求用户根据学科馆员的专业背景及自己的需求进行预约,可以面谈,也可以通过电话方式,开展IRCS的高校几乎都提供网络预约方式,由用户填写预约单,提出需要服务的内容、主题及希望安排的日期、时间,等等。
学科馆员确认学科馆员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该次服务所需做的准备工作等对用户提出的时间进行确认,给用户发确认通知,或与用户协商拟定合适的日期与时间。
学科馆员准备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认真准备,提炼出用户需求中或解决该需求涉及到的信息检索、分析评价的技能,并将之融入具体的检索过程中。
实施按照预定日期、时间实施IRCS服务。
2、IRCS优于传统的参考咨询与用户教育之处
与传统的参考咨询与用户教育相比,IRCS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IRCS是由学生提出预约,学科馆员根据学生在预约中提出的需要帮助的内容和主题去准备。这在传统的参考咨询中是无法实现的。
预约的形式保证r馆员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固定的时间,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可以不被打扰。
一对一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关注,解决学生的特定需要和问题。正式的图书馆用户教育不能满足此点。
个性化的指导可以按不同学习方式调整,对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和必要的帮助,以便他们更好地进行个人学习或小组式学习。
学生能够向具有相同专业知识的馆员咨询,满足自身的需求,接受关于研究主题的深入指导。
从心理学上讲,个性化的帮助和关注对学生和馆员都是良好的经历,有助于在馆员和用户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图书馆的公共关系有利。
IRCS的实施,诸如时间的安排、需求具体化、相关性和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形成了可以以学生乐干接受的方式并在他们乐于接受的时间成功满足学生需求。
3、IRCS的个案研究
3.1 加州大学圣马斯分校的IRCS介绍
加州大学圣马斯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SanMarcos,CSUSM)图书馆的个人研究咨询服务属于询问馆员服务(askalibrarian),在该服务下列出可提供服务的学科(见表1),学科链接下面列出学科馆员的姓名、办公地点、联系电话、Email、教育经历、专业、研究兴趣、学术成果、专业资格等。用户可以选择学科及学科馆员,然后填写预约单(见表2),陈述自己需要帮助的主题及拟解决的研究问题、联系方式、希望安排IRCS的日期和时间。学科馆员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及所需准备对用户申请的时间进行确认,并将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内容反馈给用户。一般IRCS的服务时间为半小时。
3.2 加州大学圣马斯分校的IRCS情况分析
通过对CSUSM 1999―2000学年和2000―2001学年开展IRCS的情况进行统计研究发现,该校图书馆这两个学年提供了363次IRCS服务,总计用时181.5小时,占图书馆参考咨询和培训总计用时的32%。因为IRCS是一对一的服务,因此使用该服务的人数相对于利用参考咨询与参加图书馆正式培训的用户的数量要少,但即使如此,在1999―2000学年和
2000―2001学年,还是有363个用户受益于IRCS,可见其大受欢迎。在363个咨询中,87%是与用户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相关的,这意味着用户在有迫切和直接的信息需求时会来利用IRCS。同时,90%的IRCS涉及信息研究过程或过程中的某一步骤,与图书馆用户教育课程中所覆盖的内容是相似的。这再一次证明了IRCS对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IRCS预约时用户处在信息需求和可接受模式中,正是学科馆员宣传有效的检索策略和信息资源分析评价的大好时机,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有利时机。
3.3 IRCS的可行性分析
从加州大学圣马斯分校开展IRCS情况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开展IRCS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
信息时代总体大环境,尤其是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视,为IRCS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本科生的信息需求还达不到研究级的程度,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又参差不齐,传统的参考咨询和用户教育往往不能对本科生的信息需求给以足够的重视,往往是有需求却又不知如何解决,因此,IRCS有着强大的现实需求,可以满足本科生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图书馆拥有学科馆员的资源,他们既具有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外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信息搜索、鉴别、评价、研究等能力,同时又具备本校各相关专业的知识,为开展IRCS提供了人才保障。
高校图书馆开展IRCS服务有着良好的环境、用户需求及人才储备,国外多家高校图书馆已开展了该项服务,目前国内图书馆还没有明确开展IRCS服务。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及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IRCS的开展是必然的。
3.4 IRCS的实施经验
开展IRCS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IRCS不能以数量进行评价。如加州大学圣马斯分校在1999-2000学年和2000-2001学年,有363个用户受益于IRCS,虽然这个数量较传统的参考咨询与用户教育为少,但该服务是一对一的服务,其服务时间要长,IRCS服务时间总计为此时间段内图书馆参考咨询和培训总计用时的32%。图书馆开展IRCS应该基于长远的眼光,不应短视,该服务主要是通过满足本科生迫切的信息需求,来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能,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利用图书馆、利用信息的能力与习惯,进而培养其整体的信息素养。
学科馆员是IRCS的主体,其服务意识及态度是影响IRCS效果的主要因素。学科馆员在IRCS过程中,要注意倾听用户的信息需求,甚至从用户的提问、请求中去挖掘他们的信息需求,培养双方的互相信任关系,这对于引导本科生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IRCS的服务内容与传统的参考咨询和用户教育所覆盖的内容大部分相似,这并不能说明IRCS是参考咨询与用户教育的简单重复,IRCS是针对本科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本科生利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需求的主要渠道。IRCS是图书馆多层次信息服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4、IRCS的影响因素
4.1 学科馆员的素质及对IRCS的认知
IRCS需要学科馆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科馆员对IRCS的重视及对IRCS在信息素养培养中作用的认识,将影响他们是否有意识地在IRCS中体现信息素养的培养,或者说,学科馆员将影响用户是否能将具体的研究项目或信息需求与培养信息能力及素养联系起来。
4.2 用户对IRCS的认知
IRCS主要针对的是本科生的学期论文、毕业论文及研究项目,等等。本科生的信息需求还达不到研究级的程度,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具有的基本能力又各不相同,平时没有具体的信息需求,接受正式的培训意识及能力不足,只有在特定的时期,如专业课要求、参加具体的科研或毕业论文写作时才有比较迫切的信息需求,因而,只有面向本科生宣传IRCS,使他们充分认识到IRCS的作用,可以为他们提供的帮助,他们就会在有信息需求时利用IRCS。
4.3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设及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开展情况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及图书馆的用户教育主要集中于信息检索与分析利用的基本原理与技能方面,如数据库的选择、检索策略、资源评价与运用方式等,这与IRCS的内容是相似的。IRCS是满足用户个性化的、具体的、迫切的信息需求,即用户是在认识到信息的作用或者需要去获取具体信息时才需要IRCS,它尤其强调解决专业性的具体信息需求。因此,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设及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用户尤其是本科生对IRCS的需求情况,成功的课堂教学和用户教育会促进学生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使他们产生对更多信息技能的渴望和探索。
5、结语
IRCS是一种重要的、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但其并不能代替传统的参考咨询与用户教育,他们之间并不矛盾。IRCS解决的是个性化的需求,成功的课堂教学和参考咨询会促进学生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使他们产生对更多信息技能的渴望而寻求IRCS。同时,IRCS适应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各异的背景和学习方式。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IRCS是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之处,可以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重要的补充。
3启示
综上所述,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教育主要呈现出硕士学位设置多样、培养模式灵活、职位多样与职业目标明确、量身定制课程培养方案、跨校选修课程等特色。反观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硕士学位设置和培养模式方面,各高校均设置了正规的硕士学位及其他各种在职硕士学位,培养模式也有2-3年的全日制、在职、远程教育等多种。因此,值得我们借鉴的主要是其个性化教育理念及职位设想多样化、职业目标明确、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跨校选修课程等。
3.1启示一
借鉴美国经验,明确培养目标,定制品种丰富的职位目标,量身定制课程培养方案,实施个性化教育。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以便提高自身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砝码。但大多数学生的目标仅仅是获取一纸文凭,缺乏明确的职业追求,造成了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不能满足需求的困境。因此,在探讨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建议由图书情报学教育委员会牵头,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适合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目标,定制品种多样的职位供学生选择。如目前较贴近社会需求的数据库/系统分析师、数字化主管、信息与文件管理员、信息建筑师、信息专家、用户界面设计师/网络开发人员等职位。各个院校可根据各自的教育资源情况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设置包括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目前研究动态及研究活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等内容的个性化培养套餐。至于具体的学生培养问题,可以由导师和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制定明确的、详细的、个性化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其个性化要求,凭借学生的优势发掘其潜能,实现人的充分个性化发展。这将改善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前景和专业声望,为社会培养大量所需人才。
3.2启示二
整合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资源,打破校际限制,实施跨校选修课程,形成强大的教育团队。就跨校选修课程而言,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处于领先地位的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中,仅中国科学院和南京大学开展了共同培养研究生项目,要实现全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网络信息教育系统(WISE)的运行机制,规划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共享系统,整合我国图书情报学的教育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提供师资保障,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可以预见,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将会取得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2007-05-25]. blog.省略/u/58581ddf01000f1m.
[2]高彩勤.浅谈个性化教育与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8):
[3]News and World Report.[2006-11-12]. 省略.
[4][2006-12-12]. si.umich.edu/pathways/.
[5]数字图书馆员职位课程培养方案.[2007-05-25].si.umich.edu/pathways/path.htm?PathID=10&x=39&y=17.
关键词:土地信息系统、数据质量、误差、分辨率、坐标变换、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拓扑
Abstract:DataisveryimportantforLandInformationSystem,AkeytoLandinformationthesystem''''sdevelopmentssuccessiswhetherthedataquantityisaccuracy.ThispaperwillStudythedataquantitytheprobleminLandinformationthesystemestablishtheprocess.
Keywords:LandInformationSystems;DataQuality;Error;Accuracy;RemoteSensing;Digitize;Resolution;CoordinateTransformation;VectorData;RasterData;Topological.
一、前言
土地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自然基础。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何及时了解与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空间特点,对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趋多样化,土地部门的业务工作及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原有的靠手工操作,图纸管理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效率的需求。为强化土地管理,满足社会对土地资源信息更多、更细、更完善的服务要求,各土地管理部门纷纷加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改革大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管理部门工作的严肃性、准确性、科学性和规范化要求,管理中任何规定的确定和变更都需要完成大量的信息收集、分析、综合、决策和评估等工作,土地管理也只有强有力的信息技术(IT)的支持下,才能做到真正的科学决策和管理。
土地信息系统(L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基于宗地[以宗地(地块)为单位]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及其属性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管理、查询、分析、应用和维护更新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土地管理的现代化工具,是土地规划和管理定量化、科学化的方法、手段。但是,在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给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发挥带来一定困难。这里仅对土地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数据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二、对LIS数据质量的认识
数据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是客观对象的表示,它可以是数字、文字、符号、图像,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达形式。一个LIS系统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空间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关联。
人们往往以为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是可靠的,很少怀疑利用信息系统产生的分析结果在数据质量方面会有问题,但事实远非如此。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多种原因,计算机分析的结果甚至会比手工分析的误差更大。这里除软件、硬件的质量问题,计算方法上的问题,以及分类、编码、输入、操作的明显疏忽外,数据本身的质量是重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数据是LIS的“血液”,是组成系统的重要元素。数据质量的好坏是土地信息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数据质量的高低优劣,都直接影响到土地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决定了系统应用价值的大小;数据的可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成败。系统如果不能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这个系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数据质量的好坏是一个相对概念,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衡量其好坏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误差、数据的准确度、数据的精度和不确定性[1]。数据质量是数据整体性能的综合体现。
统而言之,数据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是否及时反映了现实世界;二是数据是否保持了一致性和完整性。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量大,数据来源广,数据采集的任务重,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人为和系统的误差,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数据错误,最后采集的数据无法准确反映规划和管理的实际状况,建立在此数据库基础上的系统往往也就达不到管理自动化辅助决策的目的,而只不过是“看看而已”的一种“摆设”罢了。
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是土地信息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投资比重最大的部分。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系统的功能和应用。不仅要根据技术规程衡量数据质量,还要从数据使用角度分析数据质量问题。数据质量通常是指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它主要用数据的误差来度量的。现就土地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的数据质量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数据源质量的问题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源指建库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类型的来源。它是土地信息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有:地图,地图是系统最主要的数据源,因为地图是地理数据的传统描述形式,是具有共同参考坐标系统的点、线、面的二维平面形式的表示,内容丰富,图上实体间的空间关系直观,而且实体的类别和属性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加以识别和表示。土地信息系统其图形数据大部分都来自地图,土地信息系统的属性数据主要有地籍图、宗地图、土地详查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专题图、乃至地形图等各种图件的矢量化地图数据。二是遥感影像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源。通过遥感影像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大面积的、综合的各种专题信息,航天遥感影像还可以取得周期性的资料,这些都为土地信息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三是统计数据,包括土地的分类、面积、权属、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利用状况、非法占地等统计资料。四是实测数据,包括GPS点位数据、地籍测量数据等。五是数字数据,包括数字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数字数据主要有地籍号、档案卷宗号、地类号、图号、手簿号、宗地界址点点号及坐标控制点坐标,宗地面积,面积中误差、年代、日期等等。属性数据包括图形、图像以外的各种文字、数字信息。其中文字信息主要是与宗地档案,文件档案组成相关的各种检索和查询信息(如:土地权利人姓名或单位各称、土地座落,文件档案的标题、发文机关、公文字号等等),以及土地登记、地籍调查、权属审核、登记发证各办公流程中的各种键盘输入信息。六是各种立法文件和文字档案,主要有地籍档案、文件档案等具有法律效力或需要经常查阅的原始文件材料,它们是土地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的规划管理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数据源质量问题指数据的采集和录入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建库所需的各种类型的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从土地信息系统建立的过程来看,它的主要因素有:各种测量数据,地图和遥感数据等的误差;调查和统计造成的属性数据误差,以及文档数据的错误等,数字化前的预处理、手扶踀自动化的分辨率和矢量化精度。
1、遥感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技术手段。遥感作为一种获取和更新空间数据的强有力手段,能及时地提供准确、综合和大范围进行动态监测的各种资源与环境的信息,因此遥感数据是土地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数据源。
所谓遥感(RemoteSensing)就是遥远感知的意思,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和现象,在距离地物几公里到几百里、甚至上千里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或电子仪器接受地面物体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从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判读分析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2]。土地管理部门可以运用遥感技术快速获取现状空间的信息。
尽管遥感技术有很多好处,但因其自身特性,获取的遥感数据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不同的高度引起的问题,由于传感器的结构及稳定性产生的问题,对信号进行数字化产生的误差。传感器在航线、航向上出现的误差,大气辐射产生的误差,地形和地貌等因素产生的误差等等。在遥感资料的获取时,有些误差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则不可控。因此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利用地面控制对原始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图像增强和分类。对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光谱校正,特征提取,自动识别分类、自动成图等处理[3]。
2、测量数据
各种原始的测量数据是土地信息系统的主要来源之一。包括宗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数量、面积、各级行政界线、地形图测量等。由于人和环境的因素,测量数据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为误差(对中、读数、平分等误差)、仪器、环境的影响。来源于地面测量的数字数据中含有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误差。其中控制点误差又受控制网的参考基准、网形和观测精度以及观测费用等因素的影响。碎部点误差除了继承了控制点的误差外,还受自身观测方法,观测精度和地界的人为判断,以及地物地貌的取舍等因素的影响。当然原始数据误差受观测仪器、观测者和外界环境三种因素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测量数据的实时性以及数据老化,采集数据的密度不合理,或概括取舍不合理,选取测量规范标准不一致或精度等级不一致造成测量数据的不一致的影响。
地籍要素是构建土地信息系统极为关键的一步,其测量数据的精度高低决定了系统功能能否得到正确和充分发挥。
从地籍测量成果的有效性和土地管理的可能性来考虑,为了保证各权属单元之间的界线清晰,边界无争议,并且双方都能接受而不损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地籍测量要达到一定精度。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数据采集方法作为保证。地籍要素的采集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模拟式外业测图方法,另一种是野外全数字化数据采集方法。传统方法的主要作法是在地籍控制测量的基础上,用解析法测量出权属界址点坐标,以控制点或以界址点为基础施测成地籍图,要形成入库数据信息,则要通过对原图数字化来实现。用传统数据采集方法形成地籍要素数字信息其误差影响因素较多,主要误差来源为:测站点误差m1,量距误差m2,在测图板上描绘方向线误差为m3,刺点误差m4,数字化仪采点误差m5等。按有关专著论述,一般情况下,m1≈±0.12mm,m2≈±0.2,m3≈±0.1mm,m4≈±0.14mm,这四项误差为野外采集误差。数字化m5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误差产生首先与图形要素有关,要素本身的复杂程度对数字化精度有显著影响,数字化仪本身的精度更应引起重视。正常情况下,用常规数字化仪进行数字化时,精度一般可达到±0.13mm。综合上述得,地籍要素采集精度m采为:
m采=±
=±
=±0.02mm
按1:500比例尺来考虑,实地误差将达到±10cm,由此可见,按传统方法施测,则拟入库的地籍要素信息很难达到规定的±5cm的精度标准[4]。
采用野外全数字化方法,界址点野外数据采集一般采用直接测定坐标法,即将全站仪或测距仪置于测站点上,对界址点上的移动棱镜进行水平角和距离测定,电子手薄记录计算。此种方法的主要误差来源为水平角测角误差mβ和测距误差mD,测角中误差角保守为±5″,测距误差主要来自移动棱镜偏离界址点位置误差,其偏离值按2cm考虑。测距平均边长取100m,按点位误差精度估算公式m2=来计算,则m≈±2cm,即便考虑测站误差和其他偶然的联合影响,点位精度也肯定在规定范围内,所以地籍要素信息数据的野外全数字化有利于提高界址点精度,从而保证地籍数据的质量。
3、调查、统计、文档数据问题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大量的调查统计数据,这些资料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
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必须首先进行土地基本信息的搜集,开展地籍调查工作,核实宗地权属,掌握土地利用状况,获得宗地位置、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建库奠定基础。
现就地籍调查工作加以探讨,众所周知,权属调查的工作之一是填写地籍调查表。由于权属调查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参与人员多且水平不同等原因,填写后的地籍调查表或多或少会出现下面一些问题。在填土地使用者名称时,单位本应填写全称,可出现了类似这样的情况:某林业局有3宗地,而在3份地籍调查表上出现了xx林业局、县林业局、林业局等名称。按这样的名称录入建立信息系统,将导致不能正确地自动的归户。在填写土地使用者性质时,本应该写“全民”或“集体”或“个体”或“个人”,而出现了“国营”或“国有”或“私营”这样的名词。在填写宗地四至时应说明权属界线所经地物名称及归属、位置、与誰接壤。但出现了东(南、西、北)至xx,而未填出接xx。且有的四至填写错误,如两宗地共用一堵墙时,则只能出现两宗都至墙中,或一宗至墙内另一宗至墙外,但填出了两宗都至墙外或墙内等情况。在填写界址标示处的界址线位置时也有类似错误,有的表填写字迹潦草,或使用简化字,让人难以辨认。有的内容还可以猜出,但户主的姓名、调查员、勘丈员的签名等内容实在难辩;有的表中该填的内容而未填,任意涂改。
共用宗的处理,一个地块被几个权属单位共同使用,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这样的地块称为共用宗[5]。不少县(市)是这样处理的:有多少土地使用者就填多少份地籍调查表,表上的内容按各分宗填写。这样做的好处是所填的内容详细,调查表和土地登记申请书、审批表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较大地增大了填表的工作量,其二增大了复杂程度,在填写四至时,如遇一个土地使用者使用几个地块则不得不写清几个地块的四至;为填清界址指标,又得设置内部界址点,增加了宗地草图和地籍图的负荷量,填表时如不小心还会造成表与表之间的相互矛盾。为了和地调表统一,有的在形成宗地界址点成果表时,除了有宗地界址点成果表外,还有分宗的界址点成果表。如果内部界址点是在纸图上图解的,则将该宗地的宗地界址点和内部界址点和计算机展点后,会出现界址线混乱的情况。在土地信息系统建库时,这些内部点是不能当界址点录入进库的。如进库则在面积统计时,这种内部界址点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就被多统计了一次。
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大比例的地形图或地籍图;野外测量的界址点数据;宗地的属性数据(土地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审批表等)。全省在进行大大规模的城镇地籍时,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自动化程度低,各作业单位作业水平的不同,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在建库时所发现的问题主要是界址点的坐标成果与地籍上的位置不吻合;相邻宗的同一界址点坐标不同;界址边长、宗地面积计算有误。某些县(市)为了进行土地登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进行初始地籍调查时,只作权属调查,不作规范的地籍测量。为了计算面积,用皮尺或钢尺丈量界址边长及相关尺寸,用几何图形法计算出宗地面积,而不测址点坐标和地籍图。这样做不利于信息化的管理。
4、图形数字化
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建库过程中的数字化过程。建库过程中的数据质量,包括数字化前的预处理,纸张变形、手扶跟踪数字化精度或扫描数字化的分辨率和矢量化精度。
(1)数字化前的预处理
用于数字化作业的地形图(工作底图)一般采用聚酯薄膜图,其变形一般小于0.2‰。采用纸质图纸时,图纸的尺寸随湿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温度由0%增至25%,则纸的尺寸可能改变1.6%[6]。因为纸的膨胀率和收缩率不相同,即使温度回到原来的大小,图纸也不能恢复原来的尺寸。因此在数字化时要适当的比例因子,通过仿射变换进行几何纠正,以减小工作底图变形产生的位置误差,达到相应的精度。
对不同种类和比例的工作底图进行数字化时,应注意它的投影方式是否一致,比例是否匹配。对于不同投影方式应在数字化后及时变换为系统要求的投影方式。对于不同比例应将比例尺和精度记录到元数据中,以便估记由此可能产生的误差。
(2)跟踪数字化
手扶跟踪数字是一种自动化精度较低的数字化方式,其数字化精度也因操作员及其工作的疲劳程度而异,操作员的劳动强度较高。随着大幅面扫描仪的成本不断降低,扫描和矢量化技术不断完善,这种数字化方式可能成为自动扫描数字化的一种补充。
手扶数字化是从地形图输入空间数据的最广泛采用的输入方法。把地形图放置于数字化桌上,用手持设备,跟踪每一个地图特征、数字化设备精确量测鼠标的位置,产生数据形式的坐标数据。
影响跟踪数字化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数字化底图中地理要素的宽度、密度和复杂程度对数字化结果的质量有着显著影响。数字化仪的分辨率和精度对数字化数据质量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地形图数字化规范》规定,数字化仪的分辨率不能小于每厘米394线(约1000dpi),精度不低于0.127mm(0.005英寸)。常见数字化仪在分辨率方面通常能满足要求,而在精度方面却有相当一部分不能达到要求。在选择数字化仪时要特别注意其精度指标,以满足LIS工程的需要。数字化操作员的技能与经验不同而引入的人为因素误差是不同的,由于操作员视力、操作习惯,熟练程度和疲劳程度的不同,最佳采样点位值判断,十字丝与目标点重合程度的判断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影响数字化的质量。操作方式(如曲线采点方式和采点数目)也会影响数字化数据的质量。
假定各种误差影响符合误差传播规律,手扶跟踪数字化的综合精度应按下式求得:[7]
m数=±
其中:m数表示手扶跟踪数字化的综合精度;m定表示工作底图定向误差,m仪表示数字化仪精度,m人表示人为因素误差。
(3)、扫描数字化
扫描数字化用高精度扫描仪将图像等扫描并形成栅格数据文件进行处理,将之转化矢量图形数据。规范规定:图形定位控制点扫描误差不大于0.1mm,相对于工作底图,矢量化后的扫描点误差不大于0.15mm,线划误差不大于0.2mm。影响扫描数字化质量的因素除原图质量外,还包括:扫描精度、定向精度、矢量化精度损失等。
①扫描仪的分辨率和精度
扫描仪的分辨率和精度对扫描数字化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扫描仪。目前,大幅面扫描仪大致有,滚筒式(drum),平板式(flatebed),直进式(directfeed)3种。这些扫描仪能够输出一种或多种形式栅格数据文件(二值、灰度和彩色)。
滚筒式扫描仪精度较高价格较贵,能以较高的分辨率扫描AO或更大的图纸。
平板式扫描仪与滚筒式一样精度高、价格贵、分辨率很高,但一般幅面不会超过A1幅面。由于平板式扫描仪幅面小,扫描后多需进行拼接,从而增加了工作难度,引入了更多的误差源。LIS工程一般不选用这种扫描仪。
直接式扫描仪精度较低,价格也较便宜。通常能够满足一般LIS工程的需要。
目前,需要的大幅面扫描仪品牌有:CONTEX、VIDER、ANATECH等。
在选择扫描仪时,应注意其是否采用硬件消蓝。光学分辨率代表了扫描仪的分辨率能力,而经销商往往只是给出插值分辨。同时,应注意扫描仪的歪斜失真,歪斜失真的大小与扫描仪的走纸方式有关。
②栅格数据矢量化的精度损失
在土地信息系统中,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各具特点与适用性,为了在一个系统中可以兼容这两种数据,以便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处理,常常需要实现两种结构的转换。
栅格的矢量转换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将栅格数据分析的结果,通过矢量绘图装置输出,或者为了数据压缩的需要,将大量的面状栅格数据转换为由少量数据表示的多边形边界,但是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将自动扫描仪获取的栅格数据加入矢量形式的数据库。
在栅格数据矢量的过程中的细化、跟踪等均可能引入一些误差。复杂图形全自动化矢量化效果极差,会产生众多的交叉线,导致多边形跟踪错误。对此,应采用交互式矢量化方法。因此在选择矢量化软件时不应仅仅关心自动化程度(全自动矢量化软件价格往往很高)。还要特别注意是否具有以下功能:智能去斑,裁剪,扭曲较正,比例控制,水平校正,光栅编辑和交互式矢量化等。
③扫描数字化方法误差
扫描数字化的几何分辨率是扫描数字化方法误差中最重要的误差源,减小这种误差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扫描仪的几何分辨率。但是,随着分辨率的提高,栅格数据量以平方级速度增长。这往往造成计算机存储资源耗尽,数据处理时间平方级延长。以300dpi(约每mm12个点)的分辨率扫描时,独立点间距离的相对精度为1.4/1000左右。全自动矢量化细化过程所产生的点位误差为1~2个像素点,而交互跟踪矢量化最大点位误差可以控制在一个像素点。按300dpi计,每个像素点相当于图上0.01mm。扫描数字化综合精度可按下式计算:
M扫=±
其中:M扫表示扫描数字化的综合精度;M定表示底图定向误差;M仪表示扫描仪精度;M矢表示矢量化误差。这里,M定取±0.12mm,按300dpi计算M仪取±0.09mm,M矢取±0.1mm。则M扫=±0.180[8]。
四、数据处理质量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建立后,其中已经包含了数据源和数据库建库所引入的误差。数据库中的多源数据,经过系统的各种分析处理后,在形成新的数据和最后产品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数据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几何改正,坐标变换和比例变换,几何数据的编辑、属性数据的编辑、空间分析,数据格式的转换等。
1、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对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的通称。从客观上区分,可归纳为:空间的图形数据的拓扑运算;非空间属性数据的运算;空间和非空间属性的联合运算等[9]。空间分析赖以进行的基础是空间数据库,土地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分析,是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实际运用的重点途径。
空间分析中的叠加分析是土地信息系统中十分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用户经常用以提取数据的手段之一。通过同一地区不同内容的多幅地图的叠加组合,产生新的图形和属性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产生拓扑匹配、位置和属性方面的数据质量问题。由于叠加时多边形的边界可能不完全重合,从而产生若干无意义多边形。对这些无意义多边形进行处理的结果往往会改变界线的位置,叠加后形成的新的多边形的属性值也可能存在由于属性组合带来的误差。
2、坐标变换
土地信息系统数据来源较多,各种数据输入信息系统应便于系统对数据进行图形显示,叠加查询,统计分析处理。LIS要实现这些功能,一个首要和基本的前提就是各种不同来源的数据在系统内必须在一致的地形图坐标系下。但是,在实际的数据采集过程中,大量的数据坐标并不一定属于系统用户所要求的坐标系,原始数据为一种坐标系,系统要求的数据为另一种地图坐标系,有的数据坐标根本没有地理意义,对此情况,必须提供从一种地图坐标系到另一中坐标系的坐标变换。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新的误差。在不同比例尺下对坐标数据的重新设立产生误差,进行投影变换和/或基准面变换时产生的误差。生产实践中为提高数据质量,确保系统的数据精度和可靠性,通常用仿射变换和相似变换等模型来进行数据处理,以减小或消除误差。
坐标变换的实质是建立两个平面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现有一般GIS(LIS是GIS的专题)软件大都提供了以下两种模型实现坐标变换。
一是仿射变换:仿射变换也称六参数变换,其变换公式为:[10]
x´=Ax+By+C(Ⅰ)
y´=Dx+Ey+F(Ⅱ)
其中,x´、y´为地图输出坐标系中的坐标点对;x、y为输入坐标中的坐标点时;A,B,C,D,E,F为方程参数。参数在坐标系空间上的几何意义为:A和A分别确定点(x,y)在输出坐标中x方面和y方向上的缩放尺度。B和D确定旋转角度,C和F分别确定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水平移尺寸。
二是相似变换:当式(Ⅰ)、(Ⅱ)中的参数满足条件A=E=Scos@,B=-D=Ssin@时,则得到四参数的相似变换公式:
x´=Ax+By+B(Ⅲ)
y´=-Bx+Ay+D(Ⅳ)
式中,x´、y´为输出地图坐标系中的坐标点对;x、y为输入地图坐标中的坐标点对;A、B、C、D为方程参数,相似变换实质上也是坐标系间的平移,旋转和缩放尺度的变换,式中C和D分别为坐标在x轴和y轴上的平移大小,为缩放比例,@=arctg(B/A)为旋转角度。
为了求出以上公式中的参数,建立两种坐标之间的仿射(或相似)转换关系,至少需要三个(或两个)已知的控制点坐标。而实际上,应选择多于三个(或两个)控制点,方能按照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平差,得出系数值,代入上述方程即建立输入和输出坐标系之间的仿射(或相似)变换数学模型。
可以看出,仿射变换和相似变换都为线性函数变换模型,可实现对原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缩放,相比较而言,相似变换不能进行x轴、y轴不均匀缩放的变换,而仿射变换能保证更高的数据精度。
3、数据变换
(1)CAD向GIS的转换
目前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土地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图形数据采集较少作用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地籍测绘大大超前于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小城市这种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为满足土地确权发证,土地定级估价等需要,1995年前测绘的地籍图等图件因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采用传统白纸测图方法完成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在测绘工作中的普及应用,1995年之后数字地图逐渐取代传统测绘。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绝大多数测绘图软件是在AUTOCAD上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的。有些甚至是采用低版本的CAD,有些测绘图软件虽然测的是数字图,但只有非编码的图形文件,不保留信息,或者图形编辑以后,返不成信息。这种数字图说到底仅仅是从传统的白纸图过渡到计算机驱动绘制的白纸图。本质上与传统测绘没有什么区别。有些虽然采用了较高版本的CAD基础软件二次开发成数字测图软件并采用了数字编码技术,但由于较少考虑CAD与GIS的数据共享问题(土地信息系统属于专题GIS)。在着手考虑构建土地信息系统时,遇到的突出问题则是如何充分,有效利用已有数字信息资料,并确保数据转换质量。
对于传统模拟图或难以返成信息的所谓数字图只能采用原图数字化,形成数字信息后方可加以利用,但其精度丢失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采用了编码技术,也能返成信息的数字图,其数字信息可以通过数据转换来实现数据共享,但由于CAD与GIS图形数据之间其数据格式,数据内容甚至数据概念都有很大差异,数据转换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1]①数据格式转换。不同的软件有不同的数据格式,有些可以通过通用数据格式如DXF实现转换,但转换过程中的数据丢失也的确令人烦恼。②数据元素转换。CAD与GIS两者之间的图形元素不是一一对应关系,CAD图形中的图形元素种类要比GIS图形文件中的图形元素种类多,GIS中只有点、线、面三类基本图形元素,而CAD中包括有点、线、面、注记、矩形等多种图形元素,在具体转换中,CAD的图形元素哪些转换成GIS的点,哪些元素转换面面,什么元素需要转换成GIS的属性数据,什么元素则不需要转换到GIS中去等。CAD与GIS图形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加以技术处理,使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在输入系统后正确地连接起来。③拓扑关系的形成。因为CAD的图形元素之间没有拓扑关系,实现CAD向GIS数据转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将转换后的图形数据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经过编辑,在GIS环境下建立几何元素的拓扑关系。
在实际转换中,还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技术问题,会影响数据转换质量,有待进一步解决。
(2)矢量数据结构向栅格数据结构的转换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中,许多数据如行政边界,交通干线,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等都是用矢量数字化的方法输入计算机或以矢量的方式存在计算机中,表现为点、线、多边形数据。然而,矢量数据直接用于多种数据的复合分析等处理将比较复杂,特别是不同数据要在位置上一一配准,寻找交点并进行分析。相比之下利用栅格数据模式进行处理则容易得多。加之土地覆盖的叠置复合分析更需要把其从矢量数据的形式转变为栅格数据的形式。
矢量数据的基本坐标是直角坐标(x,y),其坐标原点一般取图的左下角。网格数据的基本坐标是行和列(i,j),其坐标原点一般取图的左上角。两种数据变换时,令直角坐标x和y分别与行与列平行。由于矢量数据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因而只要实现点、线、面的转换,各种线划图形的变换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解决[12]。
矢量数据变成栅格数据的原理与方法并不困难,但由于矢量数据的记录方式各不相同,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如多边形之间公共边原来只有一条交界线,转变成网格后成为有一定宽度的界线,产生了一定的近似性。特别是几条线交叉处,一个网格元素中包括了相邻的几种类别,转换时只能用其中的一种类别作为交叉点所在的元素的类别,这种误差应在允许的范围以内。而减小网格尺寸,虽提高了精度,但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冗余量。
栅格数据结构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内存来存贮和处理数据,才能达到与矢量数据结构相同的空间分辨率,而矢量结构在某些特定形式的处理中,如象多边形叠置,空间均值处理等尚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来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转换方法,转换的结果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原始信息的损失。
通过矢量数字化或扫描数字化所获取的原始空间数据,都不能避免地存在错误或误差。属性数据在建库时,也难免会存在错误。诸如:空间数据的不完整或重复,空间点、线、面数据的丢失或重复,区域中心点的遗漏,栅格数据矢量化时引起的断线等,空间数据位置的不准确、线段过长或过短,线段的断裂、相邻多边形结点的不重合及空间数据的变形等。因此,必须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一定的编辑。
土地信息系统数据编辑是消耗时间的交互处理工作,对空间数据不完整或位置的误差,主要是利用LIS图形编辑功能,如删除(目标、属性、坐标),修改(平移、拷贝、连接、分裂、合并、装饰)、插入等进行处理。对空间数据比例尺的不准确和变形,可以通过比例尺变换和纠正来处理。
在数据的编辑过程中,由可能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线段的相关与延伸出现的问题,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出现的问题,删除“细部多边形”时产生的误差,数值计算与变化的误差;文件的合并以及形成新文件的问题;属性数据的重新定义和更新的问题。有的问题时可能避免的,有的问题则无法避免。因此,必须进行检核。通过耐心细致的检查,主要误差都能从数据中寻找出来,并有效消除误差。一般采用叠合比较法,目视检查法和逻辑法。
叠合比较法是空间数字化正确与否的最佳检核方法,按与原图相同的比例尺把数字化的内容绘在透明材料上,此后与原图叠合在一起,在透光桌上仔细的观察和比较。一般。对于空间数据的比例尺不准确和空间数据的变形马上就可以观察出来,对于空间数据的位置不完整和不准确则须把遗漏、位置错误的地方明显地标注出来。目视检查指在屏幕上用目视检查的方法,检查一些明显的数字化误差与错误,包括线段过长或过短,多边形的重叠和裂口、线段的断裂等。
5、由计算机引起的问题
在计算机中,数据是由一定字长的编辑数码表示的,由计算机字长可能引起一种误差。这种误差出现在各种数值运算和模型分析中,由这种误差引起的问题很多[13],例如LIS空间数据库中整数编码对面积和周长计算的影响,比例尺变换和旋转变换对拓扑关系的影响等。削弱误差影响的主要方法有:改变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式,采用合适的算法等。
除了数据处理精度外,数据存储精度也与计算机字长有关。16位的计算机在存储低分辨率的栅格图像时不会出现问题,但存储高精度的控制点坐标或点位精度要求高的地理数据时,则不能胜任。
五、数据应用质量
土地信息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数据的完备程度,时间的有效性,拓扑关系的正确等。
1、数据的完备程度
数据的完备程度指地理数据在范围、内容、及结构方面满足所有要求的完整程度。包括数据范围、空间实体类型、空间关系分类、属性特征分类等方面的完整性。
一般来说,空间范围越大,数据的完整性就越差。在土地信息系统的建库过程中,数据不完整最简单的例子是缺少数据。如计算机从GPS接收机传输位置数据时,由于软件受干扰或其它因素的缘故,只记录下经度而丢失纬度,以至造成数据不完整。另外由于GPS接收机无法收到四颗或更多的卫星信号而无法计算高程数据也会造成数据的不完整。又如某个应用项目需要1:5000的基础底图,但现在的地图数据只覆盖项目区的一部分,底图数据便不完整。
在土地信息系统底建库中,涉及大量的地籍档案。地籍档案来源于土管机关的地籍部门,数量大、形式多、浩繁、零乱,随着时间地推移,以及人为和自然的各种因素地影响,有可能遭到损坏。如档案老化,书写材料低劣、地籍档案变到污染,变色、虫蛀等现象,进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质量。
2、数据的现势性
数据的现势指数据反映客观现象目前状况的程度。数据的现势差,反映的客观现象就可能不准确。不同现象的变化频率是不同的。如地形的变化一般来说比人类建设要缓慢,地形可能会由于山崩、雪崩、泥石流、人工挖掘及填海等原因而在局部区域改变。但由于地图制作周期较长,局部的变化往往不能及时地反映在地形图上,对那些变化较快的地区,地形图就失去了现势性。城市地区土地覆盖变化较快,这类地区土地覆盖图的现势性就比发展较慢的农村地区会差些。地形图上记录着所用航空像片获得的年代。若又用其他数据进行过修改(一般是较新的航空像片),也应记录于上。
在土地信息系统建库中,要求地籍信息和地籍图必须具有现势性。地籍信息变更比较频繁,如土地利用类型,权属或宗地的重划,合并等。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使用情况都处在经常变化之中。基于这一特点,土地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很难保证现势性,这也是影响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3、拓扑关系
在LIS中,为了真实地反映地理实体,不仅要包括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属性,还包括必须反映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就是指它们之间的邻接关系,关联关系和包含关系,拓扑关系。拓扑关系的核心是建立点、线、面的关联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空间关系:点-点关系、点-线关系、点-面关系、线-线关系、线-面关系、面-面关系。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对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4]。
利用拓扑关系,可以确定一种空间实体相对于另一种空间实体的位置关系。利用拓扑关系,可以确定某县有多少耕地,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及对土地适宜性做出评价等。
在拓扑关系的建立中,拓扑过程中伴随有数据所表达的空间特征的位置坐标的变化,拓扑关系的不正确等情况,导致空间分析的结果错误,给土地管理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
数据是LIS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LIS项目中投资比重最大的一个部分。数据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LIS的系统功能和应用质量问题的三个方面(数据源的质量问题、数据处理质量问题、数据应用质量问题)着手,对LIS的数据质量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和初步的探讨。众所周知,LIS的数据质量是影响LIS的一个瓶颈环节,LIS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数据结构复杂。因此,在LIS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在数据采集与建库中实施质量控制,保证数据质量对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来说显得尤为关键。
七、总结与体会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次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我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领悟和掌握,对自己所学的土地管理专业有了一个整体认识。毕业论文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也是运用所学知识探求新知的方法、手段。既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深入学习的机会。同时,毕业论文写作,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我真正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在撰写毕业论文中,我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研究探讨了土地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数据质量的有关问题。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我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不仅如此,我对土地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法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强化了我的学习素质、研究素质和创业素质,而且培养了我的创新意识,激发了我探求新知的欲望。认真写作毕业论文,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各项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谢辞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玉文龙老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为论文的写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他的指导下,这篇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为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本组同学也给予了很多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钱乐祥,余明全.土地信息系统的几个基本问题.测绘通报,1999(10).
[2]张超等.地理信息系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阎正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范爱民,景海涛.地图数字化质量问题.测绘通报,2000(4).
[5]严星,林增杰.地籍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7]郝向阳等.地图扫描数字化点位精度分析.测绘学报,1995,25(1).
[8]毛锋等.地理信息系统建库技术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9]汤国安,赵牡丹.地理信息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0]徐建刚.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司少先.地籍信息系统源数据质量问题探讨.测绘通报,1999(4).
[12]边馥苓主编.GIS原理与方法.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