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二五规划

一二五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二五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二五规划

一二五规划范文第1篇

2006年以来,我镇以构建“富裕,平安,和谐,魅力”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强镇、科技兴镇、商贸活镇”四大战略,按照“农业做特,工业做强,三产做活,新县城服务做细,平安创建做实,惠民行动做好”的要求,突出“经济发展、服务新县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三大重点的工作思路,即使在08年遭受了百年不遇特大地震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新县城建设成效斐然,城市服务功能日臻完善,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二)全力以赴开展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成果丰硕。

一二五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情况;高效节水灌溉

1水资源利用情况

1.1供水工程状况及供水能力:全县灌区现有中小型水库18座,总库容10043万m3,其中淤积库容4614万m3,防洪库容4998万m3,兴利库容2404万m3;水保骨干坝49座,总库容6050.8万m3,拦泥库容2637.14万m3;泉水改造141处,水窖4.74万眼,配套硬化集水场7000处;现有灌溉机井85眼,单井出水量30-50m3/h,年可供水量1235.44万m3;现有小型扬水站15座,年可供水量134.32万m3。

1.2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

1.2.1水资源总量:灌区近5年平均降水量为375.32mm,94905.29万m3。当地地表水7571万m3,客水1500万m3。全县地下水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红、茹河河谷,大面积的黄土丘陵区,地下水资源量少质差,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趋势与降水量的分布基本一致,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地下水3194万m3。

1.2.2水资源可利用量:灌区多年降水可利用量225.19mm;当地地表水4522万m3,客水1500万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459万m3。

1.2.3可供水量预测:全县水资源总量为9820万m3,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026.4万m3,本次规划P=75%现状灌区总供水量为3973.86万m3,其中自流灌区供水量为2604.1万m3,机井灌区供水量为1235.44万m3,扬水灌区供水量为134.32万m3。

2水资源平衡分析

2.1生活需水量分析:农村人畜饮水按综合定额按40L/人·d计算,城镇人口用水定额按80L/人·d计算。

全县城乡居民生活需水2010年:农村人口23.35万人,县城人口2.56万人,城乡居民生活需水总量为319.74万m3。

2015年:农村人口达到24.79万人,县城人口达到2.72万人。城乡居民生活需水总量为339.51万m3。

2020年:农村人口达到26.31万人,城市人口达到2.88万人。城乡居民生活需水总量为360.17万m3。

2.2工业需水量分析

2010年:彭阳县工业总产值为4.0088亿元,万元产值耗水量为17.93m3/万元,工业总用水量为71.87万m3。

2015年:彭阳县工业总产值为7.39亿元,万元产值耗水量为60m3/万元,工业总用水量为443.4万m3。

2020年:彭阳县工业总产值为10.77亿元,万元产值耗水量为50m3/万元,工业总用水量为646.2万m3。

2.3农业灌溉需水量分析:2010年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亩均灌溉定额240m3;高效节水补灌面积0.6万亩,亩均灌溉定额100m3;灌溉用水量1980万m3。

2015年灌溉面积达13.06万亩,亩均综合灌溉定额140m3,高效节水补灌面积5.32万亩,亩均灌溉定额100m3;灌溉用水量2360.4万m3;

2020年灌溉面积达15.64万亩,亩均综合灌溉定额140m3,高效节水补灌面积7.22万亩,亩均灌溉定额100m3;灌溉用水量2911.6万m3。

2.4水资源平衡分析:本次规划P=75%总供水量为3973.86万m3。至2020年农业灌溉用水量2911.6万m3,在灌区灌溉面积由现状8万亩发展至15.64万亩,高效节水补灌由现状0.6万亩发展至7.22万亩的情况下,通过灌区节水改造、田间配套以及推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量,灌区总需水量小于可利用水资源量,到2020年余水55.89万m3。

2.5规划项目水资源情况: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共20个集中连片项目,水源为3座中型,7座小(一)型、6座小(二)型水库,66眼机井,现状水利设施可提供灌溉水资源量3973.86万m3,基本可保证15.6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7.22万亩高效节水补灌用水需求。

4“十二五”高效节水规划

4.1规划思路:通过灌区高效节水规划,彻底改变现有灌区灌水粗放等农业浪费水现象,建立节水型发展模式;根据本县实际,因地制宜,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转变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将彭阳县机井、扬水站、水库灌区建设成为满足彭阳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高标准农业节水高效生产基地。

本次规划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考虑项目区的地理优势,通过对灌区水利工程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减少输水损失,提高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瓜果蔬菜等设施农业种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项目区选取群众积极性高、愿意自动投劳,水源有保证,发展灌溉有条件,工程实施有保障,分轻重缓急,能够达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在红茹河流域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水资源较缺的北部山区发展高效节水补灌农业。在灌水方式上,一般在设施农业、大中拱棚蔬菜采用滴灌,苗圃采用喷灌,玉米、经果林等采用低压管道灌溉。

4.2规划布置与内容

4.2.1高效节水灌溉区:水库自流灌区主要分布在茹河流域和红河流域。茹河流域由硷沟、店洼、石头崾岘、吴川等水库灌区组成,红河流域由马河、李儿河、苏沟、常沟、庙咀、红堡等水库灌区,规划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44万亩(其中2011-2015年3.06万亩,2016-2020年2.38万亩)。

扬水灌区主要分布于城阳,古城、白阳镇、红河、王洼5个乡镇,规划发展灌溉面积2.78万亩(其中小型扬水灌区0.20万亩、长城塬扬水灌区2.5万亩)(2011-2015年0.20万亩,2016-2020年2.5万亩)。

机井灌区主要分布在红、茹河流域水库灌区未端无水可灌而地下水又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红河、新集、城阳、古城、白阳5乡镇,共计机井58眼,规划发展灌溉面积1.9万亩(其中2011-2015年1.7万亩,2016-2020年0.2万亩)。

一二五规划范文第3篇

为巩固扩大前一阶段改革成果,实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既定目标,国务院编制并印发了“十二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主要明确2012~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是未来四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主要要求实现以下目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加快推进,通过支付制度等改革提高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同步增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有序开展;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社会力量办医取得积极进展;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层人才不足状况有效改善;医药价格体系逐步理顺;医药卫生信息化水平提高,监管制度不断完善。

医联工程获201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3月30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医联工程、血糖监测等一批项目荣获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医联工程目前已覆盖本市34家三级医院,并与8个区的医疗机构连通,实现联网医院内医疗信息的共享与业务协同。医联工程针对信息共享与协同服务中面临的异构医疗信息系统整合、电子诊疗档案建立、诊疗信息智能共享、海量影像信息处理等问题展开技术攻关,实现了一卡就医、网上查询检验报告、用药提醒等功能。到明年底,医联工程将覆盖上海600多家医院,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信息共享。

北京三年内实现电子病历互联互通

3月29日,北京市确定推进电子病历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进度,即将构建起市、区县和医院三级平台整体建设框架,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根据进度安排,北京市电子病历推进工作将分为三个阶段。

2012年至2013年,全市二级(含)以上医院将建设医生工作站,三级医院实施门急诊信息上报。同时,国家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试点将完成,试点区县将重点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初步建立电子病历共享数据库。2014年,全市所有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电子病历建设。

2015年及以后,居民健康信息在不同医疗卫生机构间可实现共享和利用。面向市民的健康门户网站将得到全面提升,实现市民知己健康和系统管理。

一二五规划范文第4篇

湖 北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明显进展

湖 南

力争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两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社会建设和管理明显加强 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

法治湖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安徽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力争到2015年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确保2015年皖江城市带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河南

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明显推进

山西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产业体系

湖南

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我省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基本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山西

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通过“七条路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河南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相结合,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相结合,增创制造业新优势与促进服务业大发展相结合,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强化战略基础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湖北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安徽

坚持走安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传统优势产业

湖南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调整优化以钢铁、有色、石化为代表的原材料工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做大做强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改造提升以食品加工、纺织为代表的消费品工业,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

湖北

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继续推进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做强做大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提升食品、纺织服装、家电、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行业资源重组,做强做大建筑业,发挥其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

河南

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按照高质、高端、高效的方向,突出特色主导、龙头带动、改造提升和产业集聚,增强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装备制造、有色、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战略支撑产业竞争力

安徽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信息化、低碳化的导向,优化工业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壮大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产业,改造提升煤炭、冶金、非金属材料、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产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山西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形成若干亿吨级和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推进煤、电、路、港、航一体化经营;实现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提高煤炭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鼓励煤炭企业多元发展,着力提高非煤产业比重,进一步巩固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

湖南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7大重点产业,实施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人才资源开发5大基础工程,建立技术创新、投融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3大支撑平台

湖北

大力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加快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河南

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抓住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作用,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基地

安徽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进一步聚焦重点,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山西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代农业

湖南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全省农业区域布局,加快构建农业主体功能区。着力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生产方式改造提升水稻、棉花、柑橘、油茶、畜禽、茶叶等传统支柱产业,推进农业生产的基地化、标准化、良种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产品产出率、优质率

湖北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经营集约化、功能多样化、发展可持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河南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安徽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以各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引进培育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山西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稳定粮食、做强畜牧、扩大果菜、发展加工”的思路,推进产业化发展、板块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加快建设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513”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产业集群

湖南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配套率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千亿产业、千亿集群、千亿企业、千亿园区

湖北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河南

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拉动增长、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努力增强载体功能

安徽

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实施“三大千亿”计划,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

山西

着力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战略。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集中建设一批“双千亿”、“双百亿”的产业转型重大项目。发挥大企业支撑作用,集中培育一批以资产和股权为纽带,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以及军地融合的大企业。发挥大园区承载作用,重点打造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各类园区。完善和创新园区发展政策,提高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的产业层次、科技含量、经济规模和产出水平

区域布局

湖 北

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

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新一轮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以促进沿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构筑国土空间高效利用格局。进一步支持武汉市做强做大,充分发挥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功能。更加重视和支持襄樊、宜昌两市发展,加快建成鄂西北和鄂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发展的核心引擎,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支撑能力。推进宜荆荆、襄十随、鄂黄黄城市群发展,加快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发展

湖 南

按照优化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3+5”)、加速崛起湘南、扶持发展大湘西的要求,优化空间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3+5”)。加快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把环长株潭城市群(“3+5”)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现代化生态城市群

加快湘南开放崛起步伐。加快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现代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湘南建成全省对外开放的引领区、产业承接的先导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加大大湘西开发扶持力度

山 西

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圈。支持太原率先发展,把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增强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为突破口,以启动共建区建设为切入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协调,加快太原晋中同城化步伐,实现产业同构、交通同网、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旅游同线。积极发展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阳泉、忻定原、离柳中等城镇组群为支撑的太原都市圈,形成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群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区域城镇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构筑跨市域的城镇群,重点建设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以临汾、侯马、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城镇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河南

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坚持向心布局、集群发展、统筹协调,强化中心城市带动,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加快郑汴新区建设,深入推进郑汴一体化,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郑州与毗邻城市联动发展,形成核心区。发展壮大地区中心城市,统筹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发展水平,增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安徽

推动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按照国家规划的要求和“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全方位高水平推进示范区建设,确保如期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成为引领和带动全省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一二五规划范文第5篇

1.辽源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采取的措施

1.1抓体系建设,强化事业发展的基础 2007~2010年,辽源市加大了绿色食品体系建设。下辖的两县两区都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配备了相关工作人员,市县(区)两级专职从事绿色食品工作的在编人员22人。为了保证绿色食品产业工作的管理尽快实现由单一行政推动向行政推动与依法监管并行转变,市农委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整合资源,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纳入绿色食品办公室合属办公,增强了绿色食品产业质量监管力度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使绿色食品产业工作在各个层面都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农业系统内部也理顺了关系,加强合作,形成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了农业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支持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真正形成行政事业共同推进,部门之间互相支持,系统内外紧密合作的发展环境。

1.2抓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辽源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辽源市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辽源市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意见》。2007年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了《辽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在《辽源市食品监管工作意见》中把绿色食品开发和监管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明确要求获得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基地产品可以免检。东丰县、东辽县把开发绿色食品工作纳入到主要领导工作,年终考核。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纳入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经过5年努力,使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支柱产业,到2010年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力争达36亿元。由于制度保障到位,市、县两级加强领导,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3抓科学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 按照《辽源市绿色食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要求,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狠抓绿色农产品的发展规划。一是突出地域特色。以粮食和特产业为主;二是突出产业重点。开发具有市场拉动大、科技含量高、生命力强的产品;三是突出发展精深加工。通过科学规划和产业布局,已经形成了以德春米业集团公司、夏兴有机生态生物高科集团、天人牧业有限公司等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带动了辽源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了专业生产和就业,成为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和利税大户。据统计,到2010年底,辽源市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年加工产值达20亿元。

1.4抓监督管理,确保认证产品质量 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流通领域是影响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质量的3个重要环节,辽源市通过抓绿色食品产业生产源头、绿色食品产业生产环节和绿色食品产业市场交易的监管,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每年都开展绿色食品产业专项检查和绿色食品的复查换证工作。同时会同工商、公安、卫生、质监等部门,结合食品安全整治行动,加强对产品的抽检,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5抓配套服务,提高发展绿色产业的积极性 辽源市农委连续3年都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了《绿色食品工作方案》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与管理工作方案》,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将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列为中心任务,明确职责。市、县两级绿办每年都举办绿色食品产业技术培训班;每年都组织企业、单位申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每年对绿色产业开发工作好的县、乡、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协会。2011年年初,在市供销合作社、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的支持下,成立了绿色食品发展协会,大力开发绿色食品产业,推广应用新技术规程,优先发展协会的产品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绿色食品产业中的作用。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整个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绿色食品又好又快地发展。

1.6抓市场培育,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借助各类媒体,加强宣传,进一步树立绿色食品产业品牌形象;协助绿色食品产业认证单位开展贸易促销活动,积极参加由省农委组织的各类展会与洽谈会;研究市场准入制度,引导企业构建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和营销网络。

1.7抓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市、县两级农业部门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绿色食品产业知识的学习、宣传及贯彻落实;与农药经销商签定不销售国家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有效地提高了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绿色食品消费意识。

2.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

2.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生产者仍然片面追求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消费者虽然开始重视绿色食品,但消费意识和鉴别能力欠缺,且由于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实施,很难体现绿色食品的优质优价。

2.2检验检测能力不足 农产品检验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需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到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测。现有的检测设备和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求,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整体水平偏低,监督检测力不足,限制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2.3资金投入不够 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经费不足,制约了其发展进程。示范区建设、标准制(修)订、检验检测、产品认定以及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2.4人才缺乏 辽源市农业标准化人才匮乏,远远满足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目前,从国家、省、市级到县、乡、村级还没有充分利用数量有限的农业标准化骨干人才,来培养大批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形成一条龙式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制度。

3.对绿色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3.1加强领导,强化政策支持 市县乡三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日程。尽快明确和完善各级绿色食品产业工作机构,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纳入工作业绩考核范围。抓紧建立“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推动机制,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快速发展模式,积极创造改革和发展环境。要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作为农业生产性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创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营销等项目直接挂钩,进一步挖掘农业系统内部行政推动潜力,合力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3.2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 市县乡三级农业部门要制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紧密结合起来,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品牌优势,同时把产业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将绿色食品产业工作经费纳入本级公共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和增加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现有财政支农资金,要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尽可能地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倾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向绿色食品产业产业投放,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