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以下简称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员面对面的,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
答辩是辩论的一种形式,辩论按进行形式不同,分为竞赛式辩论,对话式辩论和问答式辩论。答辩就是问答式辩论的简称。与竞赛式辩论相比,论文答辩有以下几个特点:
1.答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数不对等。毕业论文答辩组成的双方人数是不平等,参加答辩会的一方是撰写论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另一方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人数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说,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始终是处在主动的、审查的地位上,而论文作者则始终处在被动的、被审查的地位上,并且双方的知识、阅历、资历、经验都方面都相差悬殊。
2.答辩委员会具有双重身份。竞赛式辩论除了参加辩论的双方外,还设有专门的裁判,即有个“第三者”对辩论双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评判。而论文答辩虽然也要作出评判,但它不是由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对另一方即论文作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作出评价。可见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
3.毕业论文作者的答辩准备,范围广泛。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毕业论文作者在答辩前先需要作好充分准备。然而,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的题目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老师根据另一方提供的论文拟就的,所要答辩的题目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并且答辩小组拟就的题目对另一方——论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辩会上才亮出来。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学员即论文作者独立准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小时以内)后再当场回答;另一种情况是不给学员准备时间,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就要当即作出回答。因此,虽然在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前,学员.也要为参加答辩会作准备,但难以针对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因为事先不知道)作准备,只能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有关的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这个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
4.表达方式以问答为主,以辩论为辅。论文答辩一般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论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作者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观点相左的情况,这时也会而且也应该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论文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
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三、毕业论文答辩的意义
通过答辩固然是大学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追求的目的。但如果大学毕业生们对答辩的认识只是局限在这一点上,其态度就会是消极、应付性的。只有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答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才会以积极的姿态,满腔热忱地投入列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中去,满怀信心地出现在答辩会上,以最佳的心境和状态参与答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水平。
第一,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参加答辩,学员在答辩前就要积极准备,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所有部分,尤其是本论部分和结论部分作进一步的推敲,仔细审查文章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谬误、片面或模韧不清的地方。如果发现一些问题,就要继续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资料,作好弥补和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再说,在答辩中,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员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员的论文有独创性见解或在答辩中提供最新的新鲜材料,也会使答辩老师得到启迪。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的:“如果我们彼此交换想法,本来各自只有一个想法,而现在大家都有几个想法,因此一加一就等于四了。”
第二,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勇气、雄心、才能、智慧、风度和口才的最佳时机之一。毕业论文答辩会是众多大学生——包括已走上工作岗位的电大、函大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场面,不少人因此而胆怯,缺乏自信心。其实毕业论文答辩将是大学生们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全面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的良好时机。而且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好坏,对于国民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影响的不仅仅是毕业论文的成绩,而且还很可能影响工作分配的去向。人生能有几回搏?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生们的一次重要拼搏。大学生们应该用自己的拼搏,为今后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组织上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提供依据。对于在职学习的函大、电大毕业生来说,虽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来改变工作岗位的机会较少,但它也是人生中二次难得的经历,一次最宝贵的体验。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对毕业论文答辩不能敷衍塞责、马虎从事,更不可轻易放弃。
第三,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们向答辩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学习、请求指导的好机会。毕业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是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它们在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论文中涉及的本学科学术问题范围内带有基本性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论文作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却又是论文中没有阐述周全、论述清楚、分析详尽的问题,也就是文章中的薄弱环节和作者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通过提问和指点,就可以了解自己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其他问题时的参考。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还可以直接请求指点。总之,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不论作者是否能当场作出正确、系统的回答,都是对作者一次很好的帮助和指导。
第四,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毕业生们学习、锻炼辩论艺术的一次良机。在当今社会,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能言善辩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辩论技巧,具有雄辩的口才,他在事业上,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逢凶化吉、遇难呈样。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那些胸怀大志的人,都非常重视辩论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把拥有精湛的辩论艺术视为其事业成功的得力臂膀。
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能言善辩更是竞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擅长交际、善言能辩的学生要比一个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被聘用的机会多,在社会上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
既然善于辩论,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里这么重要,我们的大学生就应抓住每一个学习辩论的机会。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毕业生学习、提高辩论技巧和辩论艺术的重要机会。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矛盾的突出、就业难度的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就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了一些就业心理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依赖心理
部分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意志薄弱,缺乏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真考虑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单位或就适合什么样的就业岗位,寄希望通过家人帮助或其他社会关系实现就业,
表现出较强的就业依赖性。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自认为有门路,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面对竞争,他们无所适从,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消极、被动地等待。
(二)焦虑心理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十分普遍。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和渠道,面对还不大成熟和完善的就业机制,大学生在?国家需要、个人志愿、有限的就业岗位、多样的就业环境和个人选择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职业选择中,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职业渴望,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大学生面对未来焦虑不安。这种表现在一些冷门专业大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大学生、工科女大学生身上尤为突出。他们焦虑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就业单位,能否胜任工作。他们渴望尽早落实单位,幻想着无需经过周折就能找个称心如意的单位,然而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事与愿违。这种焦虑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常常表现出心理紧张,无所适从,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毕业环节的完成[1]。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当个人的期望值与社会期待不太吻合时,就表现出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还有一些大学生面对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时职业生涯规划论文,难以取舍,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三)自卑与自负
在求职过程中,有的毕业生因为就读学校不是名牌、所学专业不景气、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表现出自我评价过低,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不敢竞争,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效果。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盲目自信。在这种心理作用的支配下,他们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往往把就业的目标仅仅锁定在大城市、国有企业,而对于那些市县单位、民营企业则不屑一顾,甚至对用人单位提不合理要求等,这类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四)从众与攀比
从众是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现象论文格式。有一些大学生由于思想发展不成熟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缺乏个人主见,遇事随大流,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而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千方百计挤热门,结果热门单位进不去,适合自己的单位也被别人捷足先登而失去了就业良机。攀比是大学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求职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部分毕业生,见到别的同学被挑中,自己落选,就感到脸上不光彩,心里蒙上一层阴影,滋生攀比心理和好高骛远的心态。
(五)盲目心理
求职的盲目心理也比较普遍。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深刻全面的了解,无法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这类学生往往不虑及自身的能力、专业和条件,只追求时髦职业、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以至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结果错过择业良机。一部分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毫无目的性,对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感到迷茫,因此,他们往往会参加各类招聘会。凡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他们就会前去应聘,这样简历投出了很多,可往往大都没有消息。因为盲目,没有目标,见别人忙于找工作,而自己不忙。心里不踏实,存在着浮躁、不安、无名的苦恼;还有些大学生存在盲目求高的心理,他们只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赏识接纳自己。由于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最终导致择业受阻[2]。
另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求稳心理也是非常普遍。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倾向于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还有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大学生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避免毕业生在认知方式上陷入非理性状态,将职业稳定绝对化。还有部分学生期待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这样的工作不是说没人碰到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但是碰到的几率是很低的。
二、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本文从社会教育、学校指导与教育以及毕业生的自我教育这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应对的措施。
(一)社会教育
一方面,正确的舆论引导对高校毕业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地方的就业政策,介绍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技巧、社会状况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民主、积极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毕业生独立、有针对性地充分就业;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使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稳定的职业,从而失去一些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另外,还有少部分父母专制性强,使得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矛盾、难以决策等心理。因此,家庭成员和亲友除了给予毕业生的引导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让毕业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决定的环境氛围和机会。
(二)学校指导与教育
1.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指导学生求职和将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职业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找准自身发展目标;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挖掘自己的各种潜能,努力提升和锻炼自己;通过职业目标的引导,能够自觉按职业目标的要求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大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这时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渐渐的从躁动和兴奋中冷静下来,有些学生已经开始考虑将来的发展方向了。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让大学生建立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兴趣,调整、完善自己的目标,并做积极准备,为日后的就业和发展储备相应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在大三加强实践、创业教育。开设一些创业指导课程,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载体,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另外,可以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会,也可以请一些专业人士开展就业讲座。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训练让大学生提前体验求职过程,了解社会需求,让他们有的放矢地为今后的求职工作做好准备,增加就业成功率。
2.做好就业心理指导与教育
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制,为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让大学生对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客观的评价,并能加以合理调适。这样,才不会盲目自信和自卑,才能克服一些就业的心理问题论文格式。通过成功求职策略的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态,是求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3.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
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锻炼。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或教育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与职业的实际状况,为今后的求职积累宝贵经验,同时还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价值标准。通过搭建专门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基地,促进创业成果转化,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创业经验。
4.就业技巧的指导
就业技巧的内容包括求职目标指导、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有针对性地制作求职信、简历等求职材料、学会面试的文明礼仪和语言技巧等。掌握就业技巧可以调整学生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帮助学生熟悉社会、熟悉职业状况,以及提高求职成功率。如果你忽视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必然会在竞争中吃亏。这方面,大学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事先武装一下自己,也可向有关的专家、老师咨询请教。另外,良好的心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它来自对自己实力的自信。
(三)毕业生自我教育
一方面,摆好心态,科学定位。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有些学生就业面试时到处碰壁,有的错过了应该抓住的好机会。这时需要毕业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正视择业受挫的现实,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同时,应养成客观分析形势、正确评价自我的好习惯,学会认识自身优势,了解自身不足,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到有的放矢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看重的。用人单位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很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一般来说,在学校和社会上担任一定职务的人是用人单位所青睐的。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等,而这些综合能力又都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
三、小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科学定位职业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断完善心理素质,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规划好职业之路并为之努力奋斗,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加强学习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端正心态,根据形势,调整就业期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庆国,李祥印,刘强.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J].青少年研究,2003,3.
[2]杨国欣.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其解决对策[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关键词:生涯 决策困难 心理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研究概述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对大学生甚至是成人而言,是非常普遍的现象(Gati,1990),而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相关的职业生涯发展障碍和职业生涯不适应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心理学百科全书的观点认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表示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特定时间里,没有能力做出一个有效决策的状态。
多数研究支持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存在着性别间的差异,Gati和Noa Saka在2001年的研究表明按照Gati(1996)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模型,男性在“不合理信念”,“内部冲突”,“外部冲突”维度和总分上,报告的困难要远高于女性,而在“不一致信息”方面,女性的困难得分高于男性。Hijazi, Tatar和Gati 2004年的研究中发现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缺乏准备”和它的两个子维度中“缺乏决策动机”和“犹豫不决”。男性在“缺乏决策动机”方面有更大的困难,女性的困难在于“犹豫不决”方面。与前一研究相同的是,男孩在外部冲突、缺乏信息方面报告更大困难(刘长江,2006)。Morgan和Ness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性别角色定位研究中发现: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者与高决策困难者相比,其性别角色定位为男性化(masculine)和“雌雄同体”(androgynous)(Thayer,1999)。
多项研究表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随着年龄(年级)而下降,例如Mau (2004) 的研究报告中大学生比高中生报告了更少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
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大约30%的18岁青年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主修专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显示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情形较为普遍和严重(王胜男,2007)。也有学者指出以上数据可能是保守的估计,因为这些统计结果是以那些愿意承认自己是职业生涯未定向者为样本基础的。
从港台地区的已有的研究来看,黄淑芬对辅仁大学和台湾大学学生所做的调查亦发现多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动机不足,很多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仍停留在延迟未定的状态。
Mau(2004)研究表明:在职业生涯决策时更多强调家庭愿望而不是个体愿望的个体比其他的个体报告更多的决策困难。
金树人的实证研究发现,台湾大学生仅有27%的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明细职业生涯目标;17%的大学生以父母或他人的决定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有12%的大学生采取延迟、逃避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决策,而有40%以上的大学生则处于职业生涯目标尚未明确的状态。
此外,社会文化背景也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有重要影响,例如,Mau (2004)发现台湾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知觉到了更多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不同国别的学生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划分上存在着差异。
二、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
金树人(1989)等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决定情形归为5种类型:自主决定型、他主决定型、迷失方向型、探索性未定向型和焦虑未定向型。Gati(1996)将所有困难区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做决定之前的困难以及做决定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做决定之前的困难主要是个人还没准备好要做决定,其原因又可分为三类:缺乏动机、犹豫不决(indecisiveness)、以及错误的职业生涯观念(dysfunctional myths)。做决定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又可分为信息不足以及信息分歧两种情形,信息不足包括对职业世界认识不够、不知道如何获得职业数据、对自己认识不够、同时也不知道职业决定的步骤。而信息分歧的原因,包括信息来源不可靠、以及因内在冲突及外在冲突所形成的信息不一致情形。
三、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测量
目前在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研究中以Gati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问卷(Career Decision -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以下简称CDDQ)最被广泛使用,因为经由多项跨国研究,显示出它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国内及台湾地区已有多位学者对其进行修订研究,证实了此问卷的重要参考价值(刘长江,郝芳,李纾,2006;田秀兰,2005;沈雪萍,2005;杜睿,2006;李西营,2006;郝翔,2008)。
Gati等依据职业决策的理论,提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y)这个概念和一个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来进行验证。Gati认为由于职业决策过程的复杂性、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其他限制,大多数人想做出理想的决策是很难的。凡是达不到理想的职业决策状态的,都可视作职业生涯决策困难。CDDQ将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分为三大类,其下又分十个亚型,量表包括35个项目。它共划分了三类困难:“缺乏准备”、“缺乏信息”以及“不一致信息”。以下是CDDQ(Gati,1996)的理论模式图: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理论假设与实证结果最一致的研究是Gati以以色列高中生为样本群体的研究。Gati等学者也认为在CDDQ问卷广泛应用之前,还需要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维度,进行广泛的深入研究。随后的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在其他地区的样本群体研究中,往往会发现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归类各有所不同。Gati(2004)在美国、台湾等地分别作了研究,地区性差异的事实的确存在。
综合以上文献探讨,本研究将以Gati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理论划分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为依据,对其与职业生涯调试力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而本研究所使用的中文版CDDQ问卷是郝翔(2008)最新修订的版本,此问卷时根据CDDQ(Gati & Osipow,1996)英文原版量表修订而成的,经验证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故采用郝翔(2008)修订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之一,修订后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各层面具体含义为:
(1) 决策动机不足——当前个体对未来生涯发展没有进行决策和判断的意愿,个体尚未进入决策过程,决策意识不明显。
(2) 性格上的犹豫不决——反映了一种人格倾向,是影响职业生涯决策的更持久性的人格特质。
(3)信息不足——个体主要由于缺乏信息导致的决策困难,包括对决策过程缺乏了解、对自己缺乏了解、对职业生涯缺乏了解以及对获得其他信息的途径缺乏了解。
(4) 内部冲突——个人期望和实际情况冲突导致的决策困难。
(5) 外部冲突——个人的意愿与外界压力(包括重要他人意见和社会舆论)的冲突导致的决策困难。
五、结语
由于对未来生涯发展的测量仍未完善,测量结果会随着文化、社会背景和教育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问题还未解决,也没有统一的理论可依据。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困难的研究探析,能够引起对大学生职业生涯选择困难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为今后深入开展大学生生涯决策性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Gati, Krausz M.Ataxonomy of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Counseling Psychology[M],1996,43(4):510-511.
[2]Mau.Cultural Dimensions of Career Decision一Making Difficultie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2004,53,67-77.
[3]Thayer.P.W.Career Barriers: How People Experience,Overcome,and Avoid Failuer[M]. Personnel Psychology,1999,52,241-243.
[4]郝翔.硕士研究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金树人,林清山,田秀兰.我国大学生生涯发展定向之研究[J].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报. 1989( 22): 67-190.
[6]刘长江,华正伟.生涯未决类型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6:45-48.
论文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如何能让毕业生尽快的从学生转变为职场精英,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是大学培养人才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大学生职前教育的培养十分重要的。本文就大学生职前教育的培养方面进行论述,重点强调大学生职前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职前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模式,旨在呼吁社会、政府及家庭关注大学生职前教育,与高校共同完成大学生职前教育的模式规划,为社会就业大环境的改善创造积极意义。
1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社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就业前接受到全面的大学“职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的找到适合个人工作,帮助大学生更好挖掘职业潜力,确定职业定位,找准就业方向,使大学生终身受益。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生产中,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大学生职前教育的现状,分析国内外的形势,及适合我国发展的模式
大学生职前教育是针对毕业生转变社会角色提供的一种专业性的教育,为即将就业的学生进行的培训,一般包括心态、礼仪、穿着、说话技巧等方面,让大学生做好参加面试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积累步入职场的经验,以及帮助大学生更好挖掘职业潜力。
2.1 国内外形势分析大学生职前培训始发于美国,在国外发展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职前教育的在校培训及专业培训机构比较健全。目前在我国,各高校和教育机构针对这方面的培训还不成熟,国内的绝大多数高校虽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并对大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培训,但讲课的教师多数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理论知识少,缺少实战经验。
2.2 我国目前的状况
2.2.1 对于大学生职前教育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学习外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学生职前教育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职前教育的在校培训及专业培训机构比较健全,如:衣阿华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我国职前教育培训机构也在悄然兴起,但在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及教学质量上,与国外同等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没有的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2.2.2 结合我国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前教育培训。在我国,应逐步发展学校职业教育培训及社会专业职前教育培训机构的双轨模式,同时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大力开展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
3我国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的模式及展望
我国应建立与国情及教育体制相适应的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模式。当前,我国的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内容有待丰富,专业教师人才匮乏。这反面的理论研究较少。
3.1 学校职前教育的培养,高校建立就业指导中心,构建大学生职前教育、就业指导,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实战的培养。
①应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强,社会经验丰富,并长期工作在学生教育一线的教师来主讲这门课。②应逐步培养学生认知职前教育的重要性,能够自我认知以及挖掘自己的职业潜能。③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主要包括心态、礼仪、穿着、说话技巧等方面,让大学生做好参加面试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积累步入职场的经验,以及帮助大学生更好挖掘职业潜力。④这门课程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同时,更应注重开展实践活动,如模拟招聘、职业咨询、就业心理指导等。
3.2 在我国社会专业职前教育培训机构尚处于萌芽阶段。专业的职前教育培训机构较少,社会对其认识还不够,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专项扶持这样的项目。
3.3 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能为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间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
3.3.1 学校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调整培养方向和培养内容;招聘信息,开设网络课堂,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职前教育的学习。
3.3.2 学生利用网络,更好的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对自己进行职前教育培养,增加求职的成功率。同时也可以降低学生的就业成本,如在路途、时间上的浪费。
3.3.3 网络同时也是学校、学生及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平台:学校的信息传递和指导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一方面向学生传递信息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如果没有起到知道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指导不到位或是不考虑学生需求。
4综上所述,教育百年大计,以人为本
我们所处的是教育学习的时代,人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方面,更应注重人文、社交的培养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大学生职前教育的培养,为毕业生步入社会提供保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模式,提倡职业教育终身化,更好挖掘大学生职业潜力,使学生不断的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确定职业定位,找准就业方向,从而达到人有所用,各尽其才,对社会的资源整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网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网球运动,在高等院校中,相继网球选项课。但大学生在享受网球这项运动带来乐趣的同时也承受着运动损伤带来的烦恼。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学生的运动损伤,通过分析体育课中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提出避免和预防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则。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
笔者通过计算机检索和图书资料查询等形式,阅读了有关网球运动损伤的科研论文及著述,经整理分析发现,相关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 医疗主任David Altchek和美国戴维斯杯联赛医生撰写了网球运动中日益普遍的肩关节损伤处理方法;Scott Lynch讨论了膝、小腿、踝、足和肘的损伤问题;瑞典运动医学专家Per A.F.H.Renstrom在他主编的《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的临床实践》一书中对网球训练导致的运动损伤给出了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从素质、力学、训练、装备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栾丽霞,徐祥峰在《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对从事网球运动的学生运动损伤的特征、部位、种类,以及损伤原因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多以关节扭伤为主,集中在人体的腕、肘、肩及踝关节。而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动作错误和局部负担过重,同时提出了预防网球运动损伤的措施和建议。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主要是对网球损伤的种类和特征以及原因的研究较多,但对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的预防尚无人研究。而且众多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当前,世界男子职业网球选手协会(ATP)和国际网球联合会为全世界各重大联赛配备了受过良好专业培训的物理治疗师和队医,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还为所有比赛的顶尖选手配备了合格的医生。但是对于非顶级选手以及青少年选手这方面做的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就此ITF运动医学委员会认为在学习研究有关网球运动员全面健康的问题领域应包括生理、营养、生物力学,设备的改进对运动员的影响,心理上的准备以及其他方面,比如时差反映、海拔高度、温度、湿度和非常年轻的运动员打网球的效果等。对网球运动损伤的治疗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如电疗法、磁疗法、光疗法、按摩疗法、火罐疗法、内服药、外敷药、针灸等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基本内容
1.1运动损伤的类型部位
1.2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1.3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2解决问题
1.充分了解网球运动损伤的部位、类型和引起的原因。
2.提出如何预防损伤的有效措施
三、研究方法及措施(拟采取的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1研究方法
1.1问卷调查法:
抽取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的网球课学生各40名,进行问卷调查。
1.2文献资料法:
从中国期刊网检索到1994年到2010年间体育类期刊、学报,查阅以“网球损伤”为关键词的相关的论文十几篇。
1.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咨询、收集到的有关数据,在计算机上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归纳 和总结.
四、研究工作的步骤与进度(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 序号 时间 内容
1 20xx.9.30-2009.3 确定题目、完成文献综述,撰写开题报告
2 20xx.3.12 以答辩小组为单位做开题报告
3 20xx.3.15 整理已收集的材料及调查数据完成一稿
4 20xx.3.17-3.30前 完成二稿
5 20xx.4.15 论文定稿及装订
6 20xx.4.15-5.4 准备论文答辩
7 20xx.5.5 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其中外文文献应不少于2篇)
[1]矫玮.运动损伤学双语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42.
[2]栾丽霞,徐祥峰.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3(6):93-95. [3]宋智梁.我校大学生网球运动常见损伤、处理及预防[J].哈尔大学学报,2006,9:174-175.
[4]矫玮.运动损伤学双语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5-42.
[5]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73-280.
[6]陆光平.广东省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08,24(5):349-351.
[7]郭振新.大学生体育课中运动损伤产生的分析与预防[J].体育世界,2007,(6): 52-53.
[8]史文生.陕西高校网球选修课学生运动损伤调查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9,12(2):89-91.
[9]韩奇,王乐华.关于我国现代网球运动损伤研究的状况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7(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