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研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习快乐
回顾远程研修培训这些天,从开始的激动、不知所措到现在教学中问题的豁然开朗;从网络学习到领略专家、各位老师授课、指导的风采等等,这一切让我的收获很大。
每天上午我观看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堂,让我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应该抛弃。观看视频后是做作业,那是我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舞台。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专家的引领,利用课余时间,我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并能积极参与在线讨论、交流,阅读文章,发表评论。专家们的分析敬业精神令我终生难忘。特别是在线研讨的时候我收获更大,当自己的观点跟别人的观点发生冲突的时候,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因为我分享着智慧,和大家互动着、交流着,得到了大家的鼓励,和大家一起共同创造着工作带给我的幸福,享受成长的喜悦。这是激情燃烧的日子,是精彩无限的日子,这些日子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给我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
在研修中我还不断反思自己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真正领略到了培训的精彩,既有理论的高屋建筑,也有实践的品鉴入微;既有专家的专业引领,也有同伴的经验互助,也有促进了交流与分享。
远程研修培训,点燃了我教育理想的火把,催我前行,激励我在体育教育这块沃土生根发芽。远程研修给我的教育教学生活带来勃勃生机。远程研修是传承文明的纽带,远程研修是我的良师益友,远程研修是我进步的基石,远程研修是帮助我走出困境之门的钥匙。我真的非常感谢远程研修。
二、心得体会
分享性是远程研修这种学习方式的又一个重要特点、重要优势。同行老师提出的如何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难点这一重要问题,同行们提供了各自的体育教学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可为全体同行所分享的。
根据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工程总体部署和市教体局文件要求,我校积极宣传发动组织全体教师参加2014年远程研修。为切实保障培训效果,扎实做好研修工作,把每一件事落到实处,做到极致,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研修目标
今年远程研修创新点是自主选择课程的菜单式设计,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校本研修为基本组织形式,全体参训教师要充分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远程研修平台,在学科课程专家引领下,通过观看专题讲座、学习文本资料、在线问题研讨等形式的对话交流,帮助教师诊断和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提高老师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具体达成以下目标:
1.通过专家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增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2.通过专家指导开放性备课,为教师集体备课提供示范,为教师备课提供案例型资源;
3.通过典型课例分析与探讨,强化教师课堂诊断的意识,提高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能力;
4.通过远程网络平台的交流与分享,教师自身差异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反思、超越,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研修对象内容
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和美术12个学科教师。以基于新课标的课例研究为主题,聚焦新课标贯彻和混合式课例研究,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基于课标贯彻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贯彻课标的混合式课例协同研究、课例研究常态化及其变式应用等。研修共50学时,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旨在学习借鉴应用集中研修期间的成果,结合日常教学,进行课例设计与研究,并通过平台提交研修成果。
三、研修时间
2014年7月22日——2014年7月27日
上午7:30——11:30 下午:2:00——3:00
模式:上午集中学习,下午完成作业。
上午组织观看视频,下午3:00之前写作业、作评论,以备指导教师和专家推荐。
各学段提前2天开放平台,请督促教师提前熟悉平台,远程研修开始之后,将不再受理帐号登陆不上、视频播放不了等技术问题。
四、研修模式
研修模式强调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学习方式突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让老师经历理解学习、案例学习、创建学习的完整学习过程;教学评价方面注重基于数据可视化分析的过程性和质性评价。
五、研修地点 :各自办公室
研修组长
语文 :梁娜 数学 :刘玲 英语: 姚明田
物理 :李爱芳 化学 :朱志强 政治:高伟
体:刘家亮
1.对本学科的优秀作业和课例要及时传我校网站;对本学科的工作情况要及时把握,要办好简报,做好宣传(学校统计通报)。
2.各学科负责人(培训期间每人分别报道至少2篇 ,有文字有图片,内容力求新颖独特,切忌大通套、人云亦云。要让学科领导过目。
3.王江负责学校整体信息宣传报道
六、管理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远程研修领导小组。
组 长:魏彦文 副组长: 陈志平 王树相
组 员: 孙春源 门泉航 陈宗剑 姚明田
宣传报道组:各学科研修组长(培训期间每人分别报道至少2篇 ,有文字有图片,内容力求新颖独特,切忌大通套,人云亦云。要让学科领导过目)
技术服务组:马玉军
后勤保障组:巩殿春
(二)严肃纪律,规范考核。
学校在研修期间实行签到制度,集中组织与管理,责任到人,确保网络畅通,确保人人参与,全程参与。按要求组织各科教师集中观看视频、参加讨论;分散研修,学校领导根据任教学科参与研修讨论。研修期间将严格考勤制度,无特殊原因不得请假,确实请假必须校长签字。
附查岗责任人(带参训名单点名,至少两次):
22号:陈志平 23号:祝焕利 24号: 王树相
25号:陈宗剑 26号:孙春源 27号:门泉航
各处室负责人负责本处室出勤学习情况。学校整体检查。
研修期间(上午学校组织观看视频,下午3:00之前写作业、作评论,以备指导教师和专家推荐),学校制定科学的奖惩激励措施,积极调动教师参训积极性,学校在上午7:30前通报前一天的学习情况,对未完成作业的教师要提醒督促;鼓励指导参训教师在完成数量的前提下重视作业质量,争取被省专家推荐或入选资源库,今年评选各级先进以作业质量为主要标准。要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重点检查参训教师出勤情况、看视频的纪律情况、服务保障情况、研修计划执行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敦促整改,要求凡报名必参加,凡参加必合格。
要严肃学风、学纪,提倡真实研修的理念。研修期间要指定专门人员对网上言论和参训教师作业进行筛查,坚决禁止发表涉及政治宗教等的不良言论以及抄袭作业、粘贴评论等现象,并公布举报渠道。对于举报的涉嫌抄袭作业、复制粘贴讨论等违规行为,一经查实,要作为研修事故及时、严肃处理。师德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市教育体育局也将对各学校研修情况进行随机检查。
(三)宣传到位,争先创优
召开全体教师参加的宣传会议,首先让全体教师认识到远程研修对提升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意义,明晰远程研修的基本步骤和自己担任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并召开全校参训教师参加的动员大会,明确分组,同时提出了互帮互助的要求,让老教师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对新教师负起责来,新教师帮助老教师解决网络上出现的问题,形成教研共同体。
(四)要保留原始档案
每位老师要在集中研修和校本研修后分别提交纸质研修总结报告。
要将研修期间的方案、点名册、优秀作业、精彩课例、每日通报、宣传报道、总结等存档,作为督导检查的必查内容。每位组长、参训学员要及时保存好所有文字材料(优秀作业、精彩课例、宣传报道、个人收获总结等),注意按照行文格式。在7月27号前交学科负责人,再交分管领导,最后集中给教研中心王江。这些是督导检查的必查内容
(五)全程跟进,及时反馈
研修过程中,校长、分管领导、各分管主任全程参与,和老师们充分交流,答疑解惑。同时组织技术人员随时服务,保障网络畅通。在研修期间及时组织教研组长召开碰头会,通过学校平台交流情况,分享成功做法。研修教师依据课程研修的要求,完成观看视频、撰写作业、参与互动、总结反思等研修任务。
七、考核评价
一、切实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做好培训规划设计
各省(区、市)要对“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摸清需求,并根据本地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进一步明确“国培计划”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要根据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的不同要求,科学设计培训项目,确保按需施训。要重点关注未参训教师的需求,扩大培训覆盖范围。
二、进一步加大实践性培训比重,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要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开展主题式培训,实践性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0%。要将师德、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和信息技术列入必修课程。要切实改变以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大力推进实践性培训,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切实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各地要加强专家库建设,重点遴选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一步加大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在培训项目师资团队中的比重,应不少于50%。
三、积极推动培训模式创新,不断增强培训实效性
要积极变革远程培训模式,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紧密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要积极进行教师培训选学探索,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探索将国培学分纳入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教师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教育学分互认,激发教师参训动力。要加强教师训后跟踪,通过网络研修、课题研究、定期回访等模式,对教师进行有效跟踪指导。
四、严格项目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提升培训专业化水平
各地要切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师厅〔2013〕1号)要求,认真做好参训学员选派管理、项目招投标、项目组织实施、经费使用管理、培训质量监管等各项工作。要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学员电子档案,实行参训学员统一管理,加强对培训机构和师资团队的培训过程监管。要严格培训质量监控,细化网络匿名评估,推动第三方评估,加强训后实效评估,及时公布检查结果。
要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中西部项目”置换脱产研修经费安排55%左右,短期集中培训安排20%左右,远程培训安排25%左右;“幼师国培项目”置换脱产研修安排40%左右、短期集中培训经费安排35%左右,转岗教师培训安排25%左右。严格培训经费使用管理,项目经费专款专用,经费须直接拨付至中标的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挪用,食宿安排厉行勤俭节约,不得安排与培训无关的参观考察活动。各地要落实必要工作经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附件1
2013年“示范性培训项目”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特殊教育教师和体育学科教师培训,启动教师高端研修,推动远程培训模式变革,开展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设置以下子项目。
一、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对担任兼职教师培训者的6 000名中小学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技能专项培训,重点提升其培训教学和组织实施能力。开展骨干教师高端研修,将集中研修与教师工作坊相结合,将“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培训300名“种子”教师,辐射带动不少于3万名教师。
二、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对1 800名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校本研修指导能力。要对从事盲教育、聋教育、培智教育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为全国每所特殊教育学校至少培训1名骨干教师。
三、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52 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其中,对2 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重点提升其培训能力;对5万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50学时的远程培训,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高骨干教师的保教能力和园本研修能力,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四、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5 000名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双语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其中,对100名农村兼职体育教师和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探索兼职体育教师培训模式;对1 000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骨干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引领各地开展教学点教师培训。
五、培训团队研修。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高等学校和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16 500名专职培训者进行针对性培训。其中,对1 500名高等学校、省级和市级教师培训机构骨干培训者进行10天集中培训,对15 000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进行50学时培训,提升其培训项目组织实施能力。
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采取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对5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变革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建设网络研修社区,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七、骨干班主任教师研修。对1 000名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包括150名骨干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研修,提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八、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研制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制定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指南,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包括文本、网络课程和微课程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各地实施“国培计划”和教师培训工作服务,提升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水平。
附件2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采取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转岗教师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园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一、置换脱产研修。各地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置换脱产研修模式,细化项目实施流程,落实“双导师”责任制,增加教师返岗实践环节,实现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有机结合,推动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改革。要积极利用网络研修平台,探索“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的机制,切实发挥“种子”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严格参训学员遴选标准,落实参训学员公示制度,切实选拔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训。
微格教学与传统的试讲在训练基本技能上有所不同 ,微格教学是将一完整的教学过程肢解许多不同的训练内容。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微格教学工作体会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微格教学工作体会总结范文一这次学校开展的微格教学活动对我们教学影响很大,也很深远,就这次活动现总结几许体会如下:
练习导入技能就必须根据导入技能的要求设计自已的导入语,导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导入内容要有科学性;导入要有关联性和衔接性;要有直观性和启发性;要有趣味性和艺术性;要有简捷性和概括性。根据上述对导入的要求,我设计导语力争引人注目。皮有风趣,造成悬念引人入胜。传达情感,绘声绘色。富于感染力。我设计的为《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的导语,这课的标题就能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准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挂在黑板上,指出罗布泊的所在。然后讲一个“泊”字,泊者,湖也,湖泊湖泊。泊就是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消失了。同学们自然要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什么时候消失的?怎么消失的?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教训是什么?”课文将满足我们求知的渴望。初次扮演后,重播录像,自已看到自已当时导课时的状态、教态、语言等给自已很大感触,从前是别人在看自已讲课,而现在是自已审视自已,加上老师、领导的点评。知道自已在很多方面还需加强、改进。再次上课时,对自已存在问题加以改进,效果要好寺初次扮演。
总之,这次微格教学活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已,也为自已今后教学提供借鉴──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就会接近成功。
微格教学工作体会总结范文二“万事贵乎始”,“良好的开端乃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教学气氛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高超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一堂优质课的基础。
演示导入技能就必须根据导入技能的要求设计自已的导入思路、导入语,导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导入内容要有科学性;导入要有关联性和衔接性;要有直观性和启发性;要有趣味性和艺术性;要有简捷性和概括性,要充分利用导入契机抓住学生。
体育与健康第一节室内理论课,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将养成教育融入教学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的理解,促进学生更加重视对生命的呵护,对体育锻炼的热爱。我设计的导语最简单但也最富吸引力:“人的一生最伟大的一件事是什么?”我的回答很简单:活下去。虽然简单,但是要能完善的表达还是不容易的,答案有许多种,从而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各种各样表达的内容,从生命的起源展开,引伸出爱生命、爱父母、爱家庭、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思想观念,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增强对自己的信心;通过对提高生命质量的讨论,阐述体育锻炼对生命健康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热爱体育锻炼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喜欢体育与健康学科,喜欢与老师合作,使学生记住老师,记住老师的经典语言。
通过健康的讨论,延伸生命的价值,这是教育、教学的目标,这是教育的终端责任。生命、健康、成才、成功,体现生命的价值,这就是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以及所有学科教育、教学的价值体现。
丰富的教学导入具有强烈的生命力,教学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必须重视教学导入这个过程。
微格教学工作体会总结范文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学校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不得不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为目标。本学期通过参加微格教学研修班我又有了新的体会,收获很多。受益匪浅。
记得参加研修班的“微格研练”活动时,我走出校门,认真地听专家的讲座,并且接触“微格研练”,这让我收获颇丰。专家关于“微格研练”的讲座,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都是艺术。过去,我从未感到提问有如此重要,教学机智、课堂应变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的语言艺术竟有如此大的魅力。一个不雅的动作,一句口头禅……这些缺点有谁会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去注意呢?可“微格研练”能让你清楚地发现自己的缺点。同一个教学片断,不同的教师运用的教学技能不同,产生的效果,竟然大不相同。因为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被录下来了,很多人在一起找你的缺点和毛病!
刚接触“微格研练”时,我们一头雾水,不知“微格研练”为何物。等到参与了以后,才知道它就像一面大镜子,能让自己更直观地看到教学技能上的不足。特别是在小组研练时,别人扎实的基本功,精彩的微格设计与教学小品展示,加上现场与同行交流,与专家互动,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深受启发。
例如,训练“导入技能”时,我选择了情境导入,采用的导入形式为视频激趣,即让学生看视频听歌曲,从而引出课题。具体步骤是这样的:首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读题,然后,放视频,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友谊地久天长,最后,通过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引出你的朋友及你们之间的友情!参加研练的同组老师给我提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导入要有吸引力,导入设计时间不能过长,2-3分钟就可以了,导入环节要简洁自然,省时高效。
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停留在知识的讲解上,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微格研练”,我豁然开朗。它让我直观地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三角置换” 教师教育课程 保障体系建设
一、“三角置换”模式实施状况
近年来,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是“国培计划”长期脱产研修项目的主要模式。其具体操作过程为农村教师到高校接受为期三个月的脱产研修,同时高校实习生到农村小学顶替该教师的工作岗位。“双向置换”使农村小学教师脱离繁重工作,专心参与研修;使师范生有机会独立承担教育工作,强化提升其教育实践能力。[1]
“双向置换”虽有上述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出现以下难以克服的短板。第一,没有实践经验的师范实习生突然担负起一位在岗教师的所有工作任务,很难在短时期内适应角色的转变。第二,“国培计划”面向偏远的农村小学,实习生顶岗后原有高校实习指导教师碍于路途遥远和学生分散等原因,指导工作难以开展;而实习小学留任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质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也很难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的指导。第三,女实习生人身安全在偏远农村小学难以保障。第四,置换研修教师担心实习生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无法安心参加研修。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在置换研修工作中探索出“三角置换”模式,即县城小学教师到农村小学顶岗支教,农村置换出来的教师到高校参加脱产研修,高校实习生到县城小学顶岗实习,形成三方循环置换。“三角置换”模式已经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进行了两个周期的实验。课题小组对参加“三角置换”的实习生、县城支教教师、农村研修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支教学校领导和县教育体育局领导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双向置换”,“三角置换”模式使顶岗实习生在县城小学获得了良好的实习环境,也方便高校教师指导;县城支教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农村小学,发挥了引领作用,而且他们在农村小学工作不存在生活适应和安全问题;农村教师也能放心将工作移交给县城教师,专心参与脱产研修。可以说,“三角置换”模式的实施是实现《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 标准 》)中教师教育一体化、实践取向理念,拓宽在职教师教育渠道和课程设置方式的有益尝试。
二、“三角置换”模式与《 标准 》
(一)未来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导向
《 标准 》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做出了总体规划,确定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各教师教育机构制定课程方案,编写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的权威依据。
1.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
我国在2001年颁布的《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中力图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相互沟通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体系,并首次使用“教师教育”这一概念,《 标准 》采用教师教育一词,正是从课程设置方面保障上述可持续发展的、连续性、终身化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实现。
2.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
《 标准 》基本理念中第二条是“实践取向”。我国教师教育历来重视理论教育,在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中都将理论教育作为首选内容。2008年对《 标准 》进行首次专家咨询时,这一理念就得到了90%专家的认可。[2] 无论对于准教师还是现任教师,其专业成长和持续发展都需要对基础教育的主动参与和研究。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的落实具体体现在《 标准 》所设计的课程目标上,体现在课程设置与学习模块中。
3.高自由度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建议
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和设置的详细规定相比,《 标准 》对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只给出了框架建议。《 标准 》考虑到在职教师的多样化需求和自身优势与特点,将具体课程设置权交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教育机构,根据在职教师的不同需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开展灵活多样、新颖实用的研修课程。《 标准 》只提议课程功能应体现加深教师的专业理解、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经验。各地在职教师教育课程由此获得了很大自主权和探索空间。
(二)“三角置换”模式体现了《 标准 》的导向
“三角置换”模式在高校、县城小学、农村小学之间搭建起互相沟通的桥梁,也构建出一个动态的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系统。
1.给准教师提供充分的教育实践与体验
《 标准 》的基本理念与课程设置都十分注重教师的教育实践与体验,这与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尤其是职前教师教育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形成了鲜明对比。《 标准 》规定职前教师教育实习的最低期限是18周,但是某些师范院校对于学生的实习安排少于这个期限,即使在时间上符合标准,实际实习质量大多也大打折扣。实习接收单位往往为避免实习生影响教学质量,让他们做一些批改作业等重复劳动,最多只给1~2周的讲课时间,更缺少实习班主任等教育管理实践。因此,教育实习成为观摩式、模仿式,往往流于形式,缺乏自主性、创造性的教育实践体验。“三角置换”模式中,实习生在3个月的时间内完全顶替一名全职教师的工作。他们将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开展1~2门课程教学,进行班级管理,与社区、家庭联系,参与教研活动等。在县城小学优质教师指导资源和生活安全保障下,实习生能解除后顾之忧,迅速完成角色转变,获得完全真实的教师工作体验,达到实习目的。
2.给在职教师提供灵活多样的专业提升途径
《 标准 》中提出在职教师教育课程的主题之一是提升自身经验。县城教师到农村支教可以丰富他们的教育体验,在不同的环境中激发工作的热情,培养他们从多角度看待、理解教育问题。农村教师和县城教师也可以通过支教活动开展交流合作,互相学习。农村脱产研修教师可以将工作放心交给县城支教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为期三个月的置换培训过程中,通过课堂学习、影子学习等方式实现《 标准 》中提到在职教师教育课程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导向。 三、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实施“三角置换”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上述作用只是初步实现了“三角置换”模式对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若要深入挖掘“三角置换”模式对教师教育课程保障体系建设的作用,则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和实习接收单位互动合作管理机制
“三角置换”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置换三方的协调配合。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参与置换的高校和中小学进行严格选拔,确保参与单位的质量。
“三角置换”的实际实施虽然只有3个月,但笔者通过实验发现,三方协调运作时间以一年为宜。每年4月可由县教育体育局和培训单位向省教育厅申报本次需要置换教师的人数和顶岗实习生的人数,5月由省教育厅综合各方情况确定本年参与“三角置换”人员的数量。6月省教育厅和县教育体育局下文件详细部署“三角置换”工作。7、8月高校对实习生进行培训和动员。9~12月实施“三角置换”。次年1月三方置换人员回位,对置换效果进行考核评价。3月各方总结置换经验,为下一轮置换工作做准备。在细节安排上尤其要确保实习生与县城支教教师有两周共同工作的时间,确保实习生平稳过渡。只有三方协调配合到位,才能保证置换人员顺利完成角色转变,投入到教育实践和研修过程中。
(二)高校要加强实习生的选拔与辅导
实习生是三方置换中接受挑战最大的一方。要使置换实习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确保实习生在心理和能力上做好准备。
高校应建立专门负责置换工作的机构,赋予其一定的权利和经费,对顶岗实习和置换研修进行管理、考核、联络等。据调查,实习生对顶岗实习热情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实习时间和学生考研求职时间相冲突,致使学生对实习任务心猿意马。为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应在实习动员中给学生讲明“三角置换”的运作方式和意义,与地方教育体育局沟通,促使其出台文件在当地招教考试中对顶岗实习生采取加分措施等。
高校应在6月据省教育厅计划确定顶岗实习学生人数,公开征集实习生,并由校或系组织笔试、试讲等筛选环节最终确定实习名单。入选者计入其本人学习档案,不得随意退出以保证置换到位。高校要充分利用暑假时间督促实习生提升其教育实践能力,比如布置备课、试讲、熟悉小学教材等暑假作业。9月开学后,高校应对实习生进行强化培训。内容形式可以丰富多样,集中培训包括专家讲座提升理论认识,小学一线教师讲座提升教学技巧和学生管理经验,原优秀顶岗实习生开展经验交流,集体讲座明确实习要求等。分组培训包括高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分组对实习生教学技能、课件制作等指导。
(三)实现对实习生的双导师制培养
实习生的成长需要引路人。“三角置换”中,顶岗实习生由于既不隶属于实习学校,也不隶属于县教育体育局,又远离高校,所以外在约束力小,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监督指导避免其过于散漫自由。高校应详细规定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及时给予差旅补贴并计算工作量。实习学校也应给实习生配备高质量的指导教师或指导团队,对实习生全程工作给予辅导,并将辅导成效纳入该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作为其评先评优、职称晋级的参考条件,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双导师制培养制度,使准教师获得快速、有效的成长。
(四)将科研任务引入实习、支教和脱产研修
《 标准 》中倡导教师应具有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特别提出职前教育要使教师具有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通过参与多种教育科研活动,掌握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而对于在职教师,《 标准 》提出其培训课程主体包括教育经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案例研究等。因此,实习生、县城支教教师和农村脱产研修教师都应带着问题意识、科研意识进入新的学习工作状态,在实习、支教和研修中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鼓励实习生和县城教师的合作、县城支教教师和农村教师的合作、农村研修教师和高校辅导教师的交流合作。可以将课题研究作为实习、支教、研修的硬性任务,鼓励实习生和教师组成科研团队,鼓励他们将成果写成论文并开展交流评比。
(五)建立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
任何模式的实施都需要一套科学的效果评价机制。“三角置换”模式要达到其在教师教育课程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省教育厅制定一套指标体系,对高校、实习单位、县教育体育局的置换工作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应对高校选拔实习生的程序、高校组织置换教师在职研修的过程、实习生的工作量和表现、实习学校的指导工作、县教育体育局的组织管理工作等进行详细规定,并尽量采用量化评分方式,对评分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不合格单位进行整改或取消资格。
教师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发挥“三角置换”模式在教师教育课程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不仅仅需要详细有效的制度,还需每位身在其中的成员具有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愿望,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感召下自觉履行职责,实现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45004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