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介市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土建施工;存在问题;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civi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is also very quickly.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civi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particular to increase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orts, focus on increasing capital investment, draw lessons fro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good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in practice, but also considered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method to improve and perfect.
Key words: civil construc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alysis of causes; preven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L372+.3 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0020-02
1土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水平或竖向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合格
砌筑砂浆的和易性差,直接影响砌体灰缝的密实和饱满度;干砖上墙和砌筑操作方法错误,不按规定的砌砖法砌筑;水平灰缝缩口太大;砌体的抗压强度和抗剪能力较差。
1.2麻面和粘模缺陷
出现麻面和粘模等缺陷的原因是模板没有清理干净,隔离措施没有做好;如果是木模板可能是在使用之前没用水湿润好;钢模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模板没有拚接好、缝隙没有填充密实,造成混凝土在浇灌时浆液渗透到模板之外。
1.3砌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差
导致砌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差的原因有:外墙转角处楼梯间和纵(横)墙交接处,留置直槎;承重墙的最上一层砖、梁和梁垫下面、砖砌台阶的水平面上以及砖砌体的挑出层中(挑檐、腰线等),采用顺砖,当上部承受荷载作用后砌体易被拉开,使砌体失去稳定性;填充墙的顶部和梁、板的下面,摆砌平砖,造成墙与梁和墙与板为活节点,因为这种砌法打灰不能密实,导致填充墙稳定性和整体性差;拉结筋设置的不准确,位置不对,长度、数量、弯钩的制作不符合施工规范规定。
1.4墙体渗漏
墙体漏水有很多原因。墙体砌筑质量不好,砂浆与砌块之前粘接不牢固有缝隙,特别在北方寒冷地区,夏季雨水渗透冬季冻胀造成水泥砂浆开裂缝隙逐渐增多加大,雨水渗透造成墙体渗漏。此外墙面分格条施工质量不好,水泥砂浆的水泥含量过高造成水泥砂浆面层龟裂,墙体凸出部位滴水沿施工的不规范,墙体砌筑时脚手杆的洞眼没有填充密实,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墙体开裂的原因。
1.5板块面层接缝处不平、缝隙不匀
造成板块面层接缝处不平、缝隙不匀的因素有:块体的外观质量不合格,在使用之前没有进行筛选,铺贴后造成拼缝处不平、缝隙不匀等现象;铺贴板块面层时不用水平尺找平,板缝不通长拉线,易使板块接头不平及缝隙不匀;板块面层铺贴后,成品保护不好,在养护期内过早上人行走或使用,板缝也易出现高低不平。
1.6水泥地面空鼓
在施工之前没有将基层的表面清理干净,建筑垃圾和杂物存在其中,使面层和基层不能牢固的结合,基层含水率过小表面干燥,面层砂浆失水过多或过快,面层与垫层(或基层)粘结不牢;基层过于潮湿,表面有积水,特别在有积水部位,水泥砂浆的水灰比增大,影响上下层之间的粘结,容易使面层突鼓;管道沟上表面和门口处砖层过高或砖层湿润不够,使面层砂浆过薄以及干燥过快,也会造成面层开裂、空鼓。
1.7建筑物外表面开裂
造成建筑物外墙面开裂的原因较多。东北地区外墙面开裂的主要原因是墙龟裂造成雨水渗透,冬季冻胀造裂缝增大,如此反复多年之后墙体裂脱落;此外施工质量不好,面层与基层粘接不牢,施工之后养护不好也是造成墙面开裂的原因之一;施工季节也是影响墙体面层质量的原因,春季干燥面层失水过快会造成外墙面开裂空鼓。
2土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2.1水平或竖向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合格预防措施
改善砂浆和易性,如果砂浆出现泌水现象,应及时调整砂浆的稠度,确保灰缝的砂浆饱满度和提高砌体的粘结强度;砌筑用烧结普通砖必须提前1~2 d浇水湿润,含水率宜在10%~15%,严防干砖上墙使砌筑砂浆早期脱水而降低强度;砌筑时要采用“三一”砌砖法(即一块砖、一铲灰、一揉挤)。严禁铺长灰而使底灰产生空穴和摆砖砌筑,造成砂浆不饱满;砌筑过程中要求铺满口灰,然后进行刮缝。
2.2麻面和粘模的缺陷的预防措施
加强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严格控制水灰比,加强混凝土搅拌的后期管理,钢模板加强清理均匀施涂隔离剂,木模板在混凝土浇灌之前加强胀模保证;模板缝隙用填缝材料填充密实;表面应平整光滑、洁净,不得粘有干硬的水泥等杂物,模板拼缝要严密;钢筋过密部位应采用同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分层浇筑,确保成型后的混凝土表面光滑密实,严禁过早拆模。侧模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而底模则应在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或规范要求后,方可拆除。
2.3砌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差的预防措施
砖砌体外墙转角、纵(横)墙交接处和楼梯间的墙体应同时砌筑,若不能同时砌筑,在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承重墙的最上一皮砖、梁和梁垫下面的砖、台阶的水平面上、砖砌体中挑出层(挑檐、腰线)等部位,均应用丁砖砌筑,以便受力后能保证砌体的稳定性;砖砌隔断墙和填充墙的顶部均应采用斜砌方式砌筑,并应挤紧打严顶部砂浆,砂浆应饱满密实;按规定要求设置隔断墙和填充墙拉结筋。
2.4板块面层接缝处不平、缝隙不匀的预防措施
加强进场板块质量检验,对几何尺寸不准、翘曲、歪斜、厚薄偏差过大、有裂缝、掉角等缺陷的板块要挑出不用;铺贴前,应由专人负责从楼道统一往房间引进标高线。房间内应四边取中,在地面上弹出十字线,铺好分段标准块后,由中间向两侧和后退方向顺序铺贴,随时用水平尺和直尺找平,缝隙必须通长拉线,不能有偏差。分段尺寸要事先排好定死,以免最后一块铺不上或缝隙过大。
2.5水泥地面空鼓的预防措施
面层铺设前,必须认真清理垫层(或基层)表面的浮灰垃圾;垫层(或基层)表面过于光滑应凿毛。门口处砖层或基层凹凸过大,应凿平处理,尽量使面层砂浆铺设厚薄一致;面层施工前一天,应对基层进行浇水湿润和认真涂刷水泥浆,并严格做到随刷随铺设面层水泥浆。
2.6外墙抹灰表面观感质量差、分格缝不平、缺棱错缝的预防措施
墙面抹灰宜做拉毛处理,要在迎光下进行检查表面平整度。分格条要从选材开始控制,要检查分格条的几何尺寸,使用之前要掌握干湿程度准确;水平分格条一般应粘在水平线下边,竖向分格条一般应粘在垂直线左侧,以便检查其准确度,防止发生错缝、不平现象。面层压光时将分格条水泥砂浆清刷干净,待水泥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起出分格条,以免起条时损坏棱角,对分格条底灰不实处应用水泥浆修补。起出后的分格条应及时清刷水泥浆以便再次使用;分格条可采用一次性符合分格条宽度和深度的塑料条或铝合金条,该条永远镶嵌在墙体上。分格条的断面形式要防止抹灰收缩后弹出。
2.7外墙抹灰空鼓、开裂的预防措施
墙体与混凝土交接处应严格按图纸和规范要求预埋拉结钢筋,发现遗漏拉结钢筋时应与设计部门研究加强措施;混凝土表面的油污、油漆、隔离剂等,均应在抹灰前清除干净,在光滑的混凝土表面抹灰时,其表现应用介面处理剂或凿毛处理;严禁使用强度及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细砂和特细砂以及受冻过的石灰膏;严格控制砂浆配比。抹灰砂浆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保水性能,水泥砂浆保水性能差时,可掺入石灰膏,粉煤灰或塑化剂等调整好配比。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逐年提高,但仍有施工企业存在技术素质低、质量管理差、懂技术管理的人员少以及对规范、规程、质量标准贯彻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土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做好土建工程施工减少问题出现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刚.土建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分析[J]. 中华建设. 2012(02)
[2] 白洪涛,连云峰.安装与土建工程配合施工的技术管理要点[J]. 河南建材. 2011(06)
宏观汇率决定理论模型假设交易者是同质的,信息对汇率的作用是相同。但是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认为这种假设同现实是不符的,他们认为交易者是异质的,汇率基本面的信息是分散的,市场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吸收这些分散信息。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最初关注的主要变量是交易者的异质性、私人信息和交易制度,随着各种微观结构理论模型的涌现,该理论的主要变量变化为指令流,即带符号的交易量(Kyle,1985)。客户买进为正的指令流,客户卖出为负的指令流。作为信息的加总器,指令流最基本的作用是信息的中介,它成为连接宏观基本面信息和汇率的桥梁,也是连接微观交易主体和汇率的枢纽。
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的方法证明:做市商间指令流能够解释现汇汇率报价的60%左右(Evans&lyons,2002),其实证结果远远好于宏观汇率决定理论模型,而且微观结构方法能够对国际金融学中汇率决定的三大谜团做出解释(Evans&lyons,2004)。外汇市场分散的信息通过客户指令流传递给做市商,再通过做市商之间的交易加总这些信息,影响到现汇汇率。客户指令流是客户投资组合调整的结果(Evans&lyons,2002),如果客户对外国基本面的预期好于做市商,客户就会增加外币的持有,带来正向的外币客户指令流,反之亦然(Evans&lyons,2007)。做市商是风险的规避者,他通过在外汇市场频繁交易出清头寸,从而带来外汇市场巨大的交易量(lyons,1997)。宏观基本面信息既可以直接传递影响到汇率,也可以通过指令流的渠道传递影响到汇率,因而投资组合调整模型认为,利率差和做市商间指令流的变化是现汇汇率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Evans&lyons,2002)。客户指令流也是现汇汇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因为决定客户指令流变化的信息结构和决定现汇汇率变化的信息结构是相同(Evans&lyons,2006)。
二、国际外汇市场和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
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分类,外汇市场按照交易工具可以分为传统的外汇市场和外汇衍生品市场。前者包括现汇交易、远期交易和外汇掉期交易(foreignexchangeswaps)。后者包括货币互换(currencyswaps)交易、外汇期权交易以及其他涉及外汇的衍生品交易。
1.传统外汇市场
从表1可以看出,传统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在逐年大幅攀升,在12年时间中日均交易量翻了将近3倍。仅以2007年为例,传统外汇市场日均交易规模达到3.2万亿美元,2004年为1.95万亿美元,增长率为71%。2007年,现汇日均交易规模为1.005万亿美元,远期的日均交易规模为0.362万亿美元,外汇掉期日均为1.714万亿美元。增长率最大的是外汇掉期交易,2007年比2004年增长了近95%。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1995~2007年中,处于前五位的交易币种始终是美元、欧元(或者德国马克)、日元、英镑和瑞士法郎,占比高于160%;而且货币对主要是美元和以上几种货币的货币对,占比高于55%。仅以2007年为例,在传统的外汇市场中主要的交易货币包括美元(86.3%)、欧元(37%)、日元(16.5%)、英镑(15%)、瑞士法郎(6.8%)、澳元(6.7%)、加元(4.2%)、瑞典克朗(2.8%)、港元(2.8%)、挪威克朗(2.2%)。在交易的货币对中,美元货币对占比86%,欧元货币对占比仅为10%,其他货币对占比仅为4%。美元货币对主要包括美元/欧元(27%)、美元/日元(13%)、美元/英镑(12%);欧元对主要包括欧元/日元(2%)、欧元/英镑(2%)、欧元/瑞郎(2%)。
2.外汇衍生品市场
OTC外汇衍生品市场的日均交易规模为0.29万亿美元,2004年为0.14万亿美元,增长率为110%。2007年,货币互换交易日均规模为0.08万亿美元,外汇期权为0.212万亿美元,其中增长率最大的是货币互换,2007年比2004年增长了近300%。
在外汇衍生品市场,主要的货币对为美元货币对和欧元货币对。2007年,美元货币对的日均交易规模为0.233万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110%,其中货币互换0.076万亿美元,外汇期权0.158万亿美元;欧元货币对的交易规模为0.041万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95%。
3.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2007年,中国内地的日均交易量占国际外汇市场的比重,在传统外汇市场上为0.2%,在衍生品市场的占比为0;香港特别行政区占比分别为4.4%,0.9%;台湾的占比分别为0.4%,0.1%。在所有的交易货币中,中国人民币占比仅为0.5%,港元占比2.8%,台币占比为0.4%。
如表3所示,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中,2007年总的交易额超过了2万亿美元,同比提高了近90%;外币掉期,2007年交易总量达到0.3万亿美元;远期交易量,2007年交易总量仅为0.02万亿美元。相对于国际外汇市场日均3.2万亿美元的交易量来讲,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极为有限。
在银行间市场总交易量中,做市商的交易量占比极高,2006年做市商间交易占比达到了93%,2007年为90%。
三、2005年7月以来,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总结
2005年7月21日,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同时加强了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2005年8月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中提到了加强中国外汇市场发展的四个方面的措施:扩大交易主体(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会员);增加询价交易方式(在银行间市场引入了询价交易系统,询价交易是一种实行双边授信,双边清算和风险自担的交易方式);丰富市场的交易品种(在银行间市场开办远期外汇交易,银行间市场的会员都可以参与远期交易,而且远期交易都是询价交易,可以实行本金全额交割或者是轧差交割);加强外汇市场监管(外管局管理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
在外币兑外币和人民币兑外币两个市场都引入了做市商制度。2005年5月1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外币交易系统上线后,银行间外币对外币的做市商市场逐步形成。2005年末,会员银行30家,10家做市商(中资行3家,外资行7家)。2006年年初开始在人民币外币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提供双边的买卖报价,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当时,共有13家做市商,中资银行8家,外资银行5家。
交易方式方面的发展:引入询价交易,延长交易时间。2006年初,即期外汇市场推出了询价交易,询价交易的结束时间为下午17∶30,交易成本仅为竞价交易的1/30,而且人民币远期市场也仅实行询价交易方式。询价交易推出之后,询价交易的规模远远超过了竞价的交易规模。2006年年末,银行间外汇市场即期询价交易量与竞价交易量之比为18.3∶1。2007年上半年,该比值变为170∶1。2007年全年,该比值为130∶1。2006年10月9日,统一了询价交易和竞价交易的结束时间,闭市时间统一调整为17∶30。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确定方式的变化:从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作为中间价变化为通过询价和加权平均的方式确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2005年6月末,以前一交易日即期交易的加权平均汇率,作为下一工作日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中间价;2005年7月21日以后,以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2006年1月3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每个交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其他币种中间价确定方式:通过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和国际外汇市场各币种当时的汇率套算得到。
扩大了交易主体: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公司可以申请成为银行间市场的会员。2005年8月以来,增加了2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和1家非金融公司。1家信托投资公司在2005年下半年成为会员,中化财务在2007年4月成为会员,中化集团在2005年10月成为会员。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区间扩大:从0.3%变化为0.5%。2005年7月20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为0.3%,2007年5月21日,浮动幅度由0.3%变为0.5%。
增加外汇市场的交易产品:增加远期交易、外币掉期和货币掉期交易。2005年8月15日,银行间市场正式推出远期人民币外汇交易业务。2006年4月2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2007年8月,人民银行推出了货币掉期交易。2007年12月10日,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正式在银行间市场上线。
交易系统方面的发展:从多系统发展到统一的集合系统。2005年5月18日,银行间外币对外币的买卖系统上线,2005年8月15,银行间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正式上线,远期交易实行双边授信、双边清算的询价交易方式。2007年4月9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新一代外汇交易系统上线,该系统集合以前的各种交易系统,各种外币交易在这一个系统上都能够完成。新系统支持了人民币外汇即期、远期和掉期交易,同时支持人民币对外币和外币对外币两个市场,以及竞价和询价两种交易模式。
丰富了即期外汇市场交易的货币对:2006年8月1日,即期外汇市场增加了人民币兑英镑,至此即期外汇市场共有5个交易货币对:人民币兑美元、港币、日元、欧元和英镑。
随着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快速发展,参与主体不断扩大,产品序列继续丰富,市场基础设施日趋健全,成交量大幅增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随着外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丰富。外汇市场在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防范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四、中国外汇市场微观结构分析
1994年,中国开始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尤其是银行间外汇市场得到充分的发展。2005年7月之前,中国外汇交易系统共有366个会员,主要成员是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2005年7月以后,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公司基于本身的外汇实际需求在满足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前提下,都可以作为银行间市场的会员参与市场交易。2007年7月末,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263家会员(经过重新登记以后的数量),其中做市商22家,非做市商的银行会员238家,其他金融机构只有2家(1家信托投资公司,1家财务公司),企业会员只有一家。2007年年末,会员数增加到268家。
2006年1月4日,中国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全面正式引入人民币对外币的做市商制度。2005年年末,共有13家做市商(中资银行8家,外资银行5家)。2006年年末,增加到21家(中资银行13家,外资银行8家)。2007年年末,达到22家(中银资行13家,外银资行9家)。
1.1994~2005年12月,中国外汇市场微观结构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外汇市场微观结构是指包括做市商的交易结构,客户同做市商交易,做市商再同其他做市商交易。在2005年7月以前,在中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没有实行做市商制度。1994年到2005年年末,在中国的外汇市场中不存在外汇市场的这种包括一个定价中心的市场微观结构。
在此期间,中国实行的汇率制度类似于固定汇率制度。1994年我国确定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政府加强了外汇市场的管制,维持人民币汇率保持在1美元兑8.2765人民币的水平。1999年,IMF重新核定中国的汇率制度,认为中国的汇率制度已经从1987年核定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为目前的传统钉住汇率制度(GuijunLin,ect,2003)。同时,中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中国人民币银行在外汇市场中投放本币,买进外币或者是卖出外币,回笼人民币,保持汇率的稳定。由于中国的贸易收支顺差持续多年,国家累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在这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汇率水平基本上不能反映基本面的变化,自然同市场微观结构也没有任何关系。
GuijunLin,etc(2003)提出在1994~2003年,中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是中国银行——中央银行的双寡头的垄断市场结构。中国银行作为客户的经纪人,买进客户的外汇,中央银行买进中国银行卖出的全部外汇。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可以基本保持不变。在这段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就相当于外汇市场的做市商,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成员都是客户。在这种类似的外汇市场微观结构中,中央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干预活动带来的指令流平滑了外汇市场其他交易主体带来的人民币汇率的上涨压力。Salih.N,etc(2006)认为,国际外汇市场主要以场外市场为主,是无形的市场,但是中国外汇市场是一个有形和无形并存的市场,主要以银行间外汇市场为主,仍然保留着集成交易的形式,外汇市场的这种特点保证政府能够对外汇市场实行有效控制。
2.2006年以后的中国外汇市场微观结构分析
2005年7月21日,中国确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之后,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改变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确定方式,引入了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增加了外币远期、外币掉期和货币掉期交易。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大幅提高,人民币汇率兑美元汇率出现了双向的波动,人民币汇率弹性扩大。在2007年上半年的117个交易日内,人民币汇率升值日期为74天,贬值日期为43天。
(1)人民币外币市场的做市商定价中心的作用日趋强化
在汇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中国加快发展做市商市场。因为做市商集中了市场上供求信息,是主要的定价中心。2006年1月4日,银行间人民币外币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由于人民币汇率的波幅在扩大,交易量快速提高,做市商利润空间增大,主要的国际银行踊跃地争取成为做市商,做市商的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年底,人民币外币市场共有22家做市商。尽管人民币外币做市商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中国已经具备了一般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的制度基础。
做市商市场作为定价中心的作用在日趋强化。人民币短期汇率的变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中间价和波动区间,而做市商在这两个部分中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币外币市场做市商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确定方式的变化强化了做市商在中间价确定中的作用。2006年1月3日以后,中间价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向所有的做市商询价后,去掉最高和最低价再加权平均得到。做市商的报价决定了人民币外币的中间价。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进一步完善反映了市场在决定人民币汇率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提高(SAFE,2006)。其二,做市商间的交易指令流决定了日内汇率在既定区间内变化。客户指令流传递和集合了市场供求的基本信息,做市商再从客户指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决定做市商间的交易报价。2007年全年,做市商间交易量占比达到90%,这表明,由于做市商市场中利润丰厚,做市商间交易频繁。做市商在寻找人民币汇率的限定性均衡报价中引导人民币汇率在既定区间内变化。基于以上的分析得出结论:人民币短期汇率市场化程度相当高,做事商定价功能日趋强化,汇率变动主要由做市商来决定。
(2)银行间外汇市场客户结构单一
Lyon(2001)提出,在外汇市场中,交易分为交易商间直接交易、交易商间的间接交易以及交易商和客户的交易,其中各自占比为1/3。交易商和客户间的交易又包括交易商和其他金融机构间的交易(其他金融机构是指:除了做市商以外的金融机构)以及交易商和非金融机构间的交易。由于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不同,其他金融机构又区别为杠杆金融机构(例如:规避基金)和非杠杆金融机构(例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按照BIS的分类(见表4),交易被分为交易商间的交易、交易商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交易商和非金融机构的交易。
据BIS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传统外汇市场的全部日均交易量中,交易商之间的交易占比40%~60%,但是在逐年下降;而交易商和客户间的交易规模占比明显在逐年提高,尤其是交易商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规模占比大幅增加。以2007年为例,交易商之间的交易占比下降为43%,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占比提高到40%,同非金融机构的交易占比提高到17%。
我国外汇经纪公司刚刚开始出现,所以做市商间的交易都为直接交易。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客户结构来看,做市商的客户几乎都是非做市商会员银行。例如,2007年上半年,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会员共有263家,其中做市商22家,非做市商的银行会员238家,其他金融机构只有2家(1家信托投资公司,1家财务公司),企业会员只有1家。99%的客户都是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数量过少,杠杆类和非杆杠类金融机构为零。这种同质的客户结构在两年内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按照Lyons(2001)的分类,中国外汇市场做市商的客户完全同质,结构单一。按照BIS的分类,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几乎都是交易商之间的交易,即做市商银行和非做市商会员银行间的交易。
客户结构方面的差别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的金融体系是市场主导性的,外汇市场以场外市场为主,90%的交易商是做市商,做市商同外汇最终使用者的距离很近;但是中国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的,外汇市场以银行间外汇市场为主,不到10%的交易商(即会员银行)是做市商,做市商仅同部分的外汇最终使用者有直接的联系。
同质的客户结构确保了市场稳定,但是却不能及时而充分地传递关于经济基本面的信息和市场各种需求变化信息,不利于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综上所述,在2006年以前,中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是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中,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但是2006年以后,中国的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但是做市商的客户结构完全同质,在这种外汇市场的微观结构中,人民币短期汇率主要由做市商来决定。
五、中国外汇市场微观结构同发达国家的差别
中国作为一个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市场的发展同主要的发达国家自然存在差别。中国外汇市场具有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市场的一般性特点,同时也具备其特殊性。
1.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的特殊性
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市场微观结构同发达国家不同,这些差别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市场中做市商制度引入较晚,汇率形成机制亟待完善。例如,中国在2006年年初才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其二,中央银行干预更加频繁,央行干预指令流对汇率有决定性作用(例如:印度、中国、克罗地亚等)。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设定货币汇率波动率区间的方式来间接地管理外汇市场。例如,克罗地亚库纳/美元波幅为+(-)15%(Galacetc,2006),中国人民币/美元波幅为0.5%(中国人民银行,2007)。其三,外汇市场的交易成本较大,交易量较小。其四,宏观变量(利率差)可以解释汇率变动的78%(例如印度)(Bhanumurthy,2000);其五,客户指令流异质性的含义不同。在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客户指令流对汇率的影响比非金融机构的影响更大、更加显著(Lyons,2001),杠杆金融机构的指令流和非杠杆金融机构的指令流对汇率的作用力不同(Evans&Lyons,2006)。但是在新兴市场国家主要的差别是外国客户的指令流和本国客户的指令流包括的信息量不同。外国客户指令流包括更多的信息,而本国客户只是流动性的提供者,指令流不包含信息(例如匈牙利)。其六,本外币资产不是完全的替代品。发达国家本外币资产是完全的替代品,只是收益率上有差别;但是新兴市场国家,本外币资产不是完全的替代品。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外汇市场是不完全的市场,汇率是在不完全市场中决定的。但是发达国家外汇市场是完全的市场,货币汇率是在完全市场中决定的。
2.中国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的特殊性
(1)信息传递的过程不同
发达国家(主要指美国和英国)的金融体系是市场主导型的,从而外汇市场以场外市场为主。信息传递和处理的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指令流只包括客户指令流和交易商间指令流。
中国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外汇市场是有形和无形并存的市场,而且主要以银行间外汇市场为主。部分希望成为银行间会员的机构,考虑到成为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资格的高成本,或者是考虑到会员身份的高垄断性,他们会纷纷放弃申请成为银行间会员,转而通过各自的账户银行(账户银行一般都是银行间会员)来完成外汇交易,而账户银行再通过同做市商的交易将这种信息传达给做市商,最后做市商之间再进行交易,通过做市商间的指令流将场外市场中客户(客户市场外汇的最终使用者)投机或者套利的需求体现在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上。
由于中国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外汇市场又以银行间市场为主,这种制度框架导致场外市场客户指令流通过会员银行的指令流来传达宏观基本面和市场供求信息。这种交易机制的差别导致了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如图2所示。其中指令流包括场外市场客户指令流、场内会员银行客户指令流以及交易商间的指令流。
区别概括为两点:其一,增加了场内会员银行客户指令流;其二,做市商通过场内会员银行客户指令流来提取场外市场客户指令流,获得基本面的信息。
(2)中央银行指令流对汇率变化有决定性作用
笔者认为,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处于政府逐步缓慢退出、市场逐步进入的阶段。当中国外汇市场具备了合理的定价能力后,政府退出的速度会加快,市场定价的决定权会提高。如上文所述,在2005年7月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进和卖出外汇从而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美元汇率在既定的幅度内波动,这说明市场具有了一定的定价权,但是由于波幅较窄,这种权利非常有限。但是在2007年5月21日,人民币/美元波幅从0.3%提高到0.5%,市场的定价能力逐步放大。波幅限制其实就相当于中央银行的指令流仍然在人民币汇率决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来讲,人民币汇率形成处于过渡阶段,市场定价的力量在日益提高,政府力量在慢慢的削减。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会员结构相对单一,无需对客户的指令流进行再分解。但是中央银行同做市商交易形成的指令流包含的信息同一般客户的指令流包含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对汇率的影响也完全不同,所以如果对做市商的客户指令流进行分解的话,最好分为中央银行的客户指令流和一般的客户指令流,而且需高度重视中央银行的客户指令流信息量。
关键词:水电站;主接线;电气设计;接线方案
中图分类号:TV7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小水电站经过多年的发展,供电方式和运行模式都在不断地变化。但水电站的接线方式还没变,还是采用传统的接线方式,发电机侧中性点接地系统的供电达到400/230V是这种接线方式的特点。此接线方式还有重要的优点:电网停电时,可以对附近的区域负荷自发自供,可以为全站提供正常的照明电。原理:电网出现故障而停电时,自动关闭机组,转成空载但不灭磁,保护动作跳闸。好处:内部过电对较低压网络的影响较小,较安全可靠,保护简单,在单相接地故障出现时动作跳闸。同时,这种接线方式也有自身的不足,下面对这种方式的缺点以及改进措施进行全面分析。
2 主接线电气设计
2.1 设计原则
水电站的主接线电气设计要同时考虑很多因素,如:电站的地形、运输条件、电站枢纽的总体布置、水电站规模、水文气象等。电力系统对电站的要求是稳定性,必须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节约成本、接线方式简单清晰、后期维护方便、操作灵活和供电的安全可靠。
2.2 比较发电机电压侧接线方案
方案一,采用单母线隔离开关的接线方式。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母开关始终处于分段状态。1台SF10-31500/110/10.5kV双卷变压器与1G发电机接于I段母线,正常运行时形成单元的运行方式,1台SF10-63000/110/10.5 kV双卷变压器与2G,3G发电机接于II段母线,正常运行时形成扩大单元的运行方式。发电机电压母线I,II段分别与两台厂用变压器相连接,相互间形成备用。
方案二,1台SF10-31500/110/10.5 kV双卷变压器和1G发电机相连接形成单元接线;1台SF10-63000/110/10.5kV双卷变压器和2G,3G发电机相连接形成扩大单元接线;发电机电压母线I,II段分别连接两台长用变压器,相互之间形成暗备用。生活区、船闸和坝顶等用电和外接设备的电源与10.5kV母线III段连接。这两套组合的保护装置任何时候只能使一套运行。
2.3 两方案的经济比较
方案一,该方案的优点是发电机电压侧设备少、布置方便、后期维护简单方便、接线简单。和方案二相比,方案一需要的高压设备相对较少,变压器台数也较少,这样开关站的占地面积就会缩小许多,开关站的开挖量减少了很多,节约了设备的投资和土建的支出。但是,方案一也有一些缺点,比如运行的灵活性较低,可靠性也较低。因为与发电机电压母线I,II段相连并起辅助作用的设备过多,当这些设备发生故障时,与该段母线相连的发电机就会停止运行,最终的结构就是无法向外输送电能。另外,由一台变压器连接两台机组,发生故障时会产生较大范围的影响。在后期的维护中,对机组进行检修时或有故障出现时,两台机组及要同时断电,这样会对电能造成严重的损失。
方案二,该方案的优点是运行过程中灵活性更高,可靠性也更高。方案一所采用的保护装置是由正空负荷开关和高压限流熔断器组成的,这样对生活区和船闸的变压器及外接的备用电源的过载、短路和断相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在运行中如果其中一个变压器出现故障,熔断器会切断短路电流,相比于断流器动作时间更短,更加安全可靠,机构相对简单,不会有拒合与拒分的情况。因此,由于辅助设备发生故障而导致的电能无法输送的情况大大减少了,从而保证发电机运行时的安全和可靠。而它的缺点就是投入会比较大。
第二方案比第一方案具有更高的靠性,且第二方案在运行时更加的灵活。它以真空负荷开关及高压限流熔断器为保护装置,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生活区的电压器、船闸变压器和外接备用电源的断相、过载、短路等情况的发生。如果其中的一个辅助电压器发生了短路情况,这时熔断器会自动快速地切断短路电流,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电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使用第二方案的操作也相对比那个简单。这样就在很大成度上将少了由于辅助设备发生故障而导致发电无法输送的情况,从而大大提高了发电机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但是其花费相对较大。
2.4 方案推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第二方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相对第一方案都比较高,其故障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同时降低了因事故发生而引起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选择第二方案是最为科学及合理的。从经济层面来讲,第二方案可以减小各种变压器的故障发生概率,杂检修时也比较方便。所以,我们从诸多方面考虑,第二方案是最容易被采用的。
3 关于水电站主线电气设计问题的分析
3.1 高压限流熔断器
高能氧化锌电阻和限流熔断器共同形成一种高压限流熔断器保护组合。在全厂全部的系统和发电机总的短路电流和厂变高压侧所产生的电流相同,如果在此处使用断路器,则必须使用大开电流的短路器,其需要的费用非常大,所以一般不会使用大机组,所以选用RUR熔断器来设计和改造电站。它可以快速地限制短路电流,避免厂变爆炸事故的发生。同时可以保证母线、主变压器以及发电机不受到短路电流的影响。
3.2 中性点接地方式
在以前都是采用消弧线圈接地的接地方式作为发电机的中性点,这一方式满足了国家的相关标准。它在工作时都是以人工的方式来完成。在目前,我国多数发电机中性点都采用接地变压器进行接地处理,这一改变使得接地的电容性电流不经过消弧线圈综合,所以在发生发电机的单机接地事故时,接地的电流机会远远超过国家的标准值,因此这个时候就要需要作用与跳发电开关。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避免单相接地故障转化为相间故障或匝问故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根据这一设计思路,我们主要以单相接地故障产生的过电压,以中性点的接地变压器接地的方式进行。
3.3 关于接地系统以及过电压保护的分析
在屋顶设立避雷装置,然后使用接地扁钢和地网连接,能够非常有效的保护电站因为直雷击而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变电站的安全性。雷击时会产生一定的电波,这些电波可以沿着110千伏的线路进行破坏,所以在110千伏线路上设置避雷装置时要将保护器放置在低压电柜内,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结语
在对电气主线进行接入时要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状况,还必须考虑电站的运输条件及其所处的地势、电站的规模、设施的特征特性以及相关的环保工作等条件。电力系统要求电站具有稳定性,必须做到经济合理、节约投资、接线设计简单清晰、检修维护方便、运行操作灵活、供电安全可靠方便。
参考文献
关键词:道路桥梁 桥梁病害 桥粱加固
一般而言,路桥工程建设必须要考虑作业环境、条件与施工技术、工艺的衔接。尤其是对道路工程的基础作业而言,就必须要侧重考虑路基土的性质、作业施工技术、施工工艺、以及后期道路养护等,以此才能因地制宜、方法得当的控制好基础工程的作业质量。避免因为土质基础环境不良(淤泥、软土、亚粘土等)而未能做到及时控制导致工程质量、功能受损。
一、道路桥梁常见结构性危害的形成原因
关于道路桥梁常见结构性危害的形成原因,我们可以从微观本质和宏观现象两个不同的层面来进行认识。微观上看,桥梁结构在建设的时候就是要求有足够的强度来承受作用于其上面的外力;与此同时整体结构的各部分又要求要有足够的刚度,以此来保证桥梁在外力作用下不至于发生太大的变形;总体结构还要有耐久性。也就是说,这些微观层面条件的不满足将直接导致道路桥梁结构性危害的发生。宏观上看,则可以将可能导致桥梁结构性危害的原因分为五个大的方面。(1)桥梁在设计阶段就已经不符合实际的荷载要求;(2)桥梁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质量或者是结构不符合标准;(3)桥梁在建设完成后的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4)自然灾害对桥梁的结构造成损坏;(5)桥梁所处位置本身的地质缺陷。这些外界条件的变化就有可能导致道路桥梁结构的危害发生,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护。
二、加固技术研究探讨
(一)加强地基处理
深层搅拌法加固桥头软基。该地基加固工艺需要深层搅拌机械设施,主要利用浆料或水泥这类的固化剂作为原料。具体设施作业时,要通过设备的搅拌机的叶片搅拌、吸收空气水分、以及一系列物理与化学反映,才能使桥头软土地基转化为性能良好的复合地基,从而能够使桥头软土地基的荷载、承载效用提高,降低沉降量以及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达到加固道路边坡稳定性能的目的,进而避免了跳车现象发生。
(二)道路桥梁加固增强技术
本文以最常见的道路桥梁结构形式的上部结构及其常见的加固方法进行说明。梁式桥上部结构加固增强技术主要有加大截面加固法、外部粘贴加固法、外部预应力加固法、改变结构体系加固法、增设纵梁加固法。加大截面加固法采用增大构件的截面面积,根据荷载大小和净空条件不同,可分为以加大截面面积为主和加配钢筋为主两种加固方案。外部粘贴加固法系用型钢、玻璃钢等材料通过环氧树脂等粘合剂粘贴在结构外部,以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构件尺寸受限制但又必须大幅度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场合,必须保证粘和剂的质量外部预应力加固法指运用预应力原理,在增设的构件或原有构件上施加一定初始应力的一种加固方法。采用对受拉区施加预加压力,可以抵消部分自重应力,起到卸载、减小跨中挠度、减小裂缝宽度或闭合裂缝的作用。改变结构体系加固法通过增设支撑或桥墩,把简支变为连续、在梁下增设如钢架等加劲梁或叠合梁,以减小梁内控制截面峰值弯矩,提高承载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增设纵梁加固法在桥梁墩、台基础稳定,并具有足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可采用增设承载能力高和刚度大的新纵梁,这些新梁与旧梁连接在一起共同受力。由于应运中的车辆荷载在新增主梁后的桥梁结构中重新分布,使原梁中所受荷载得以减少,加固后的桥梁承载能力和刚度得以提高。当增设的纵梁位于主梁的一侧或两侧时,兼有拓宽的作用。此法适用于梁体结构基础完好,而承载能力不能满足要求的场合。
(三)桥梁结构加固新技术——锚喷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喷机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利用喷射口与锚杆、钢筋网等配合起来一起使用,这样就促进了锚喷技术的完善。在实际的工作中证实锚喷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桥梁上部结构的加固增强。喷射硅在工艺材料及结构等方面与普通现浇硅相比有许多优点,普通的现浇硅在施工的过程中需加人速凝剂,进而使其具有快凝、早期强度高的特点;但是,现在的喷硅射技术不用或只用侧向模板,在运输设备的时候,因为其非常的小巧,所以非常好运输;在浇筑的过程中它可以独立完成丁作的程序,而且它的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并且它施工的速度非常的快、完成工作的效率非常的高,进而就节省劳动力;并且它的可设计性非常的强,可以按照加固整治的实际需要施喷出各种结构类型,用它施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会中断正常的交通秩序。
(四)粘贴碳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
采用专门的树脂将碳纤维粘贴于混凝土结构受拉表面,碳纤维与原结构形成新的受力整体,碳纤维与钢筋共同承受荷载,降低了钢筋应力,从而使结构达到了加固和补强效果。此法几乎不增加结构自重和截面尺寸,不改变净空高度,施工方便,对原结构几乎不会造成新的损伤,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久性和抗疲劳性能,根据受力分析可进行多层粘贴进行补强,其方向性也可以灵活掌握。魄氧树脂在温度高于60℃时会呈现软化现象,而桥梁—般受到阳光直射,桥面温度高于60℃的可能性很大,不利于采用树脂胶作粘贴剂。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桥梁结构设计和施工状况直接影响其使用性能的发挥,在分析造成这种疾病的原因的具体因素发生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协调等必须征询,建设单位必须要重视桥梁结构疾病治疗、桥梁结构采取有效的加固方法,避免桥梁结构出现破损。
参考文献:
[1] 韩国良.道路桥梁结构病害及加固流程、技术设计分析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 (12)
[2] 任广泉,郝宏伟.浅谈道路桥梁结构病害与加固 [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0 (11)
[3] 王丽.浅谈道路桥梁结构病害与加固 [J]. 价值工程. 2011 (06)
关键词: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处理措施
Abstract: the modern social fast changing,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terial life, people on the architectural form of variety, innovation requirements is more and more intense, so the structure security and efficiency also set the new reques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work practice and combining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backfill soil quality, the ground beam, steel anchor and expansion joi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Keywords: structure design; Common problem; Analysis; Process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是:适用、安全、经济、美观,同时要便于施工。这5个方面各有所重,又互为矛盾,最优建筑结构设计是这5个方面的最佳结合。结构设计一般在建筑设计之后。结构设计不能破坏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不能超出结构设计的能力范围。结构设计决定建筑设计能否实现,在这个意义上,结构设计显得更为重要。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有一些具体的工程问题常常令结构工程师困惑。有些是规范(规程)没有具体规定或原则规定而引起的问题;有些是施工方法或条件而引起的问题。这些具体的工程问题对建筑物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甚至影响结构的安全。这要求结构工程师对这些工程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妥善处理,力求反映结构的实际状况,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可靠。现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就结构工程设计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 回填土质量问题
在建筑中,地下室或地下结构都要遇到回填土问题,回填土质量好坏,对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的侧移、安全性有着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影响更大。先开挖基槽,施工完地下结构,然后土回填。某些地区用灰土回填,分层夯实,回填土施工质量往往难以保证。这有两种原因,其一,灰土搅拌很难均匀,这需要较大的场地,因灰土量大有相当大的劳动强度;搅拌过程中,有一定的环境污染,在市区很难操作。其二,夯实过程中,临近地下结构处和地下结构上的灰土很难夯实,易损坏地下结构。在结构计算中,地下结构部分一般作嵌固处理,如回填土质量不好,那就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使结构的水平位移加大,稳定性降低,抗侧刚度减小,影响结构的安全。另外,较深的回填土夯实不好,常常引起地坪下沉、开裂,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如某邮电通信调度中心是一幢超高层建筑,地上39 层,地下3 层,结构高度138.6m。施工完地下结构后,用3:7灰土回填。主楼部分因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室间没有操作距离且深度较深,夯实困难。灰土搅拌不均匀,基坑里有建筑垃圾,回填土质量较差。裙房部分则回填土较厚且厚薄不均。对于主楼,引起的问题是,基础埋深是否满足规范?结构计算时地下结构是否算嵌固? 对结构的水平刚度影响有多大? 对于裙房,底层地面已确定为高级铺装,回填土过深是否引起地坪开裂、下沉?考虑了这些不利的影响,决定采用压密注浆的方法对回填土进行加密处理。加密处理表明,回填土里存在着大量的空隙,加密用去了大量的水泥,处理相当成功,使用表明没有发现地面下沉的现象,保证了结构的安全和建筑的正常使用。
2地梁问题
在框架结构中,地梁的设计是结构工程师经常遇到的。它的作用是,1)地梁与基础连接,地梁对基础起拉接作用,一定程度的调整基础不均匀沉降;2)当基础埋置较深时,地梁与框架柱连接,降底了框架柱计算高度,地梁对框架柱内力分析有一定的影响;3)地梁是支撑底层墙体的受力构件。地梁的受力状态与普通的框架梁的受力状态不同,普通的框架梁在荷载作用下,梁产生变形不受其他介质约束,梁上荷载传递给框架柱;而地梁在荷载作用下,梁变形受到土的约束,一部分荷载通过梁底土的反力和梁侧土摩擦阻力传递给地基;另一部分荷载传递给框架柱。由于土反力的复杂性,目前定量确定土反力和梁侧土摩擦阻力还有困难。在工程设计中,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是把地梁按一层框架梁计算,不计地基土的影响,把荷载全部传框架柱。这种处理方法使计算模型与实际情况不符。地梁与框架梁不同,地梁处没有风力、地震作用,也没有水平变形,按嵌固考虑。结构电算时,往往“底层层高”不高(即地梁与基础顶面距离),形成“底层框架柱”为短柱或极短柱,使电算结果很不合理。第二种是把地梁不参与框架结构的整体计算,当作简支梁,地梁的剪力传递给框架柱,不计地梁弯距的影响。笔者认为,尽管二种方法都有缺陷,相比之下,第二种方法要相对合理些。3钢筋锚固问题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梁钢筋在剪力墙锚固是非常重要的,强节点、强锚固是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一环。实际工程中常因为剪力墙厚度不够,而导致钢筋水平锚固长度不够,不能满足规范8.3.8条的要求,水平锚固问题往往容易忽视。某工程中,主楼框架梁支撑在剪力墙上,剪力墙厚度为300,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框架梁纵向钢筋为Ⅱ级钢筋,直径为25,Ⅱ级框架的纵向钢筋锚固长度为40d,则为1000。详见图1,纵筋水平锚固长度应大于0.45IaE,即大于450。则剪力墙的厚度不够。而且,剪力墙与框架梁纵筋绑扎在一起,造成钢筋绑扎困难、混凝土浇捣条件不好。在剪力墙中设置暗梁,将框架梁纵向钢筋锚入暗梁中,满足规范的要求,详见图2。
4伸缩缝问题
伸缩缝也称为温度———收缩缝,是因为温度的变化和混凝土的收缩会产生水平向和竖向的内力和变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不计算温度和收缩产生的内力,是因为建筑物的温度和收缩参数难以确定,另外混凝土不是弹性材料,它有塑料变形、徐变、应力松弛。实际计算的内力远小于按弹性结构的计算值,因此由构造措施来保证。当房屋长度超过一定限值时,规范要求设伸缩缝。伸缩缝缝宽规范没有规定,理论上是由计算确定。在工程设计中,是由经验确定。在建筑物中设收缩缝,给建筑处理和美观带来不利的影响,现有建筑物流行不设伸缩缝。一般有两种措施来保证,一是设后浇带;另一种是在混凝土中添加微膨胀剂来减少温度收缩应力。如以上两种措施联合使用,综合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