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学习计划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理规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
放假后的第一件事,应该是整理出可利用的时间,做出时间安排表,以每一天为单位;接下来,梳理自身学习情况,找出最需要提高或最想做的事,合理分配复习和预习时间,有针对性地制定假期学习计划。
每天有效学习时间最好保持在5-6个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规划一下,例如:{早上2个半小时,中午2个半小时,晚上1个小时}学习时间最好固定在: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晚上19:30-21:30。既不要睡懒觉,也不要开夜车。习惯比聪明更重要!只要你按照计划来,每天坚持,你的成绩不会没有进步的!
呵呵,不要忘了,一定要预留出锻炼身体和休闲活动的时间。一旦制定就应该严格遵守。相信你的假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确定学习目标,攻克薄弱环节
学习目标不宜太大、复习范围不宜太广。如果想真正有收获,一定不要贪多哟!适宜重点攻克薄弱学科、或某学科中的重点内容。
利用网校的网络资源,有效进行复习巩固和预习提高
1、利用网校现有资源进行复习:
·上学期在课堂里平时没有来得及听完的课程,或者没有弄懂的问题,可以利用假期结合“学习区”里面的“名师面授”重新学习一遍。最后实在还是没弄懂的可以到“名师答疑”里面提问{24个小时之后}我们的老师会给你回复。 本文由第 一1范8文网整理
·大家在网校上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按我们教你们的“四步学习法”——知识强化,名师面授,智能测评,名师答疑来进行复习和预习。
·网络教材:初中网络教材全部更新为配套资源。含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各学科的内容,与教科书完全同步,学生可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复习。
·“智能测评”的难题反复推敲,重在理解解题思路。对于由于知识点没弄懂而做错的题目及时的放入到“我的错题本”里面做一个归纳,方便你们以后的查阅和复习。
2、预习下学期课程:
·通过网校的网络教材,将下学期的课程提前预习一遍,掌握各科下期的重难点。
·预习的过程中碰到的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做记录,以方便大家下学期课堂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可以通过“名师答疑”向老师请教。
编辑是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化学复习教学中借助编辑,能使复习教学出现新、巧、深、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编辑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宏观构思的方法。当原有的教学过程不适应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或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就需要重新编排,重新组合。在中考前的总复习中,若以课本为顺序,学生总有吃“二遍饭”的感觉,同时也不利于“四基”的进一步落实和提高,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应将那些基础知识、工具性知识、基本方法提前编排;对历年中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热点问题,要变更角度、变换题型、反复编排。这样编辑既落实了基础,重视了化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突出了重点,切合中考要求,又给学生以全新的印象,消除学生乏味的感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巧:编辑的巧妙之处在于,从教材特点、解题思路、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心理出发,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的各个环节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有助于充分利用时间,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高效掌握和能力的有效形成。众所周知,化学反应是教材的重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且考查方式也由过去的“重现型”向“综合型”、“理解型”转化,由于该内容纷繁,题型多变,思维抽象,条件隐含,因而成为学习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从反应基本类型的概念、字母表达式、物质类型、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实例等几个方面总结,讨论完成后还可进一步探讨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的常见反应,如:有机物的氧化、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等。
这里由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概念上升到物质所属类别、元素化合价变化,并归纳找出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的特例,层层递进,环环加深,不失为一种巧妙的编辑。
深:从内容看,深是指从教材中挖掘出深层问题。从因编辑而产生的问题来看,深是指问题有一定的灵活度,只有具备较高的技能,才能予以解决;从教学对象来看,深是指学生对问题进行周密思考然后达到融会贯通的“顿悟”境界,产生豁然开朗的灵感,思维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探索到更深的层次。这样的编辑,既能与中考吻合,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请写出你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证明“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是错误的 。
该题属于结论开放性试题,要求通过寻找一个与结论不同的反例,来错误结论。而寻找这一反例的关键在于理解概念与概念,概念与原理、规律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找出在错误说法中将不同关系联系起来的关键词“一定”“可能”等在何处,同时又考查了学生对具体化学反应的熟悉程度。该题将化学反应类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属类别、元素化合价等知识点揉合在一道题中,真正使学生体会到它们在知识上的联系,在习题编制上的综合性,在思维上的启迪性和深刻性。
活:显示出教学程序上的灵活,跳出了教材按学生所学单元内容的范围编排习题和讲解例题的框框,显示出编题、解题过程的灵活。化学复习教学重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中介”,习题能反映能力,解题是能力的标志,所以在复习教学中,应多层次地设计一些多途径、多角度处理的开放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设计一些综合题,培养思维的严密性;设计一些论述题,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信息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还可以设计一些层次高、综合性强的习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问题理解由肤浅变为深刻,由零散变为系统,由局部变为全面,使复习教学过程不再单调且富有成效。
1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它是推动一个人主动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引导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在化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这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固定的,而要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创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对九年级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新学科,这对于刚刚接触这门课程的他们而言,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很多人对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化学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抓好“入门”教育,将这种兴趣及时加以深化和延伸,相信学生很快就会对化学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直观形象、声形具备、表现形式多样,从而能极大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大多数农村初中这个实验是不能完成的,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动画模拟,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样的效果很不错。这时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就会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错误操作,既能避免实际操作带来的危害,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弥补实际操作带来的一些缺憾与不足。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为今后更好地学习留下伏笔。
2 信息技术可以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的特点是速度快、容量大。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特点设计制作课件,有利于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学习“保护水资源”时,课前精心设计一份课件,在这份课件上不仅有详细知识点,而且做了很多动画,同时又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最后还配了一个例子进行分析,事后证明这一节课的效果比教师单纯的讲述要好很多。
在制作复习课件时,要注意复习不应是简单的重复,应是深层次的扩展。可以把所有的化学仪器分成若干组,构成实验专题,用录像分别展示各仪器的操作方法及注意问题,然后精选不同层次的实验题组(最好是历年中考题)做成多媒体课件。首先在屏幕上显示出各种仪器,让学生按题目要求选择需要仪器,然后按步骤用鼠标拖拉进行组装拆卸,如果违反操作规程,计算机会及时提示。实验搭配好后,可选“开始实验”按钮,计算机会简单模拟出气体流向、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等。
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解决一个专题的复习,这在传统教学中至少需要半节课。在整个复习课中学生始终带着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由动手动脑到产生兴趣,在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活动中思维活跃、记忆深刻,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又如讲解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蒸发时,该实验要求在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这个较多量是不太好把握的,如果提前停止加热,固体不会被全部蒸发出来。演示起初学生是有兴趣的,在搅拌的过程中,性情较为急躁的学生逐渐失去耐心,导致注意力分散;到停止加热时,到底滤液被蒸发到什么状态,有些学生已不再仔细观察,而且后排的学生也看不清此处的操作。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实验规范操作的学习,也不利于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若把蒸发的演示实验做成课件,播放给学生,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在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信息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调动学生主动性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邮箱、班级校友录、论坛等,甚至可以用上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的朋友。
4 信息技术可以辅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的启迪。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实时地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模式。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展示传统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等。所有这些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通过动画来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还可以用动画模拟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如把水注入浓硫酸后硫酸飞溅;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入氢气引起爆炸;组合装置中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溶液中撤导气管引起倒吸;等等。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对那些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也可用动画模拟,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能力。因为这样给出的感性材料生动形象,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趣味盎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空间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1 分化共性的原因
1.1 思维定势的原因。学生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对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衔接逻辑性不强。进入初中后,首先表现在数学教材的衔接上,前面学的知识往往足后面学习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在数学知识学习的技能技巧上,新的学习技能技巧是建立在已有的技能技巧上的。
1.2 学习方法的原因。学生进入八年级后,学习分化的原因逐渐显露出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较好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一方面学生个性差异较大,部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教师没有很好的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有效的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方法。
1.3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兴趣尤为重要。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习积极性高低。例如:我所上的班级有学生56人,对数学学科有学习兴趣的39人,对数学有间接兴趣的7人,不感兴趣的10人。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不浓的往往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成绩较好。另一方面,学习较差的学生,克服困难的心理较弱,意志不坚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退缩,丧失自信心,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形成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2 转化的对策
2.1 教会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意识的培养他们正确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学习关念、方法、技能。
2.2 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是生来具有,而是后天培养的。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就谈一谈粗浅的体会:
2.2.1 灵活选用导入新课的方式。根据每堂课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引入新课,使学生对该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2.2 充分运用课堂艺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讲台就是舞台,老师是导演又是演员,老师的语言、语调、动作和气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活跃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知识。
2.2.3 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和趣味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数学本身的科学性,逻辑性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需要设置有意义,有探索价值,有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2.2.4 利用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而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2.2.5 利用成功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上的成功感受维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在课堂上,有意识设计一些知识、技能方面的题目,题目有梯度,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做,让他们都能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2.2.6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手段现代化成为现实。在数学教学中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以此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
2.3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对任何学科知识的认识过程都离不开情感因素。而和谐师生关系是保证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后进学生更要热情的指导,真诚的帮助,学法上要多多的指导,精神上要多多的鼓励、安慰,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理,提高学习能力,克服两极分化。
2.4 加强分类指导。针对班级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掌握数学知识和主动探求数学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数学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单独或分类指导,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减小这种心理上所产生的分化因素,把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差距缩小。
关键词 初中化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126-02
1 引言
信息技术具有直观、生动、多元、快捷、交互等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将化学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给学生带来丰富立体感知信息,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意识,并养成自觉应用信息媒体手段的习惯,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建立认知基础[1]。创设信息教学情境、优化课堂引导方式,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尽快完成化学认知体系的构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探究状态。
2 信息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融入化学课堂,有利于化学教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子课件,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设计电子课件 电子课件是教师施教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覆盖,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授课,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化学课程有自身特征,如化学实验、化学原理、化学公式等,具有抽象性,如果教师只靠挂图进行讲述,学生获得感知非常单薄。因此,应用信息技术之后,教师可以在备课中将化学教学过程立体化展示,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让备课更为灵动、更为方便。
导入课堂内容 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课堂导入,可以给学生以多种感知刺激,能够将丰富的图片、动画、文字、音频、图标等信息以声光电形式传递到学生面前,在课堂导入时给学生带来全新感知。教师还可以利用远程教育技术,观看千里之外的名师上课,开展课堂导入。
如教学“空气”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互联网,打开一个叫“空气能源网”的网站让学生浏览。教引导学生:
“空气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利用灌装形式为人们带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空气。空气到底由什么成分组成?为什么会出现空气买卖呢?”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有的说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成分是比较固定的,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虽然氮气、氧气占据了绝大多数比重,但其他只占0.03%的杂质却给空气带来严重污染。特别是大都市、工业区的空气,有毒成分居高不下,给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困扰。还有学生认为空气污染已经给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困扰,人们对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产生渴望之情,出现空气买卖也是必然结果。
教师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买卖相关信息为问题引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思维快速启动,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3 信息化引导,提升学生认知品质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展开思维启迪,能够将深刻、抽象、刻板的化学内涵,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展开出来,给学生带来学习便利。
启动翻转课堂 化学学习内容具有深奥、抽象、无形的特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引导优化,可以给学生带来多重认知机会[2]。特别是翻转课堂以小视频形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认知,其操作灵便、知识点集中、直观感更强,为学生顺利接受相关认知创造最佳学习机会。
优化训练设计 在化学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有意识地介入信息技术,将化学训练进行多重技术处理,丰富训练形式,增加内容容量。初中学生思想活跃,探索欲望也较强烈,教师利用丰富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课堂训练,可以制造更多兴趣激发点,增强训练效果。
如“水的组成”训练设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大海的图片,然后提问:大海一望无际,非常壮观,这海水是什么颜色呢?学生回答:蓝色。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呢?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给出引导:水本来是无色的,但水分子具有散射能力,对不同光线有不同散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最后给出正确答案:水分子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有散射作用,因为散射强弱不同(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纯净海水时最易被散射和反射,而人们眼睛对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视而不见,却对蓝光比较敏感),再加上与光程的长短有一定关联,海水较浅的地方,散射作用不够明显,海水很深的地方,散射作用更强一些,所以水就呈现出浅蓝色。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课堂训练题目,学生对这样的内容具有较高敏感性,参与讨论训练的热情很高,训练效果显著。
4 信息化互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交互活动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选择。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问题、布设训练题目、模拟实验,并在现场操作互动,不仅能够快速激活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习思维,而且能够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范围。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新型教辅手段,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学习和互动探究兴趣,促进学生认知体系的构建。电子白板集声光影于一身,展示效果显著,还可以实现灵活交互,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开展板书演示、绘制实验示意图等实践操作,丰富学生化学学习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选择。
远程化课堂促进教学互动 在信息化时代,远程教育无疑成为重要手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搜集相关课程信息,其中互联网无疑占据重要地位。学校大多实现网络覆盖,为课堂教学带来诸多便利。教师随时将画面切入其他学校教学课堂,可以给学生带来最为新鲜的感受,让他们充满好奇。
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先让学生讨论:“化学反应时,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发生变化,可能有几种情况呢?”学生很自然给出三种情况:反应物质量大于生成物、反应物质量等于生成物、反应物质量小于生成物。教师引导:“这三种情况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咱们看看别人是如何来操作实验的。”教师随即打开多媒体链接到同学校其他班级化学课堂,因为是同步教学,学习内容完全一样。学生感觉很新鲜,观看非常认真。很多学生开始议论,对别人的课堂学习情况品头论足。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观看其他班级实验操作,你从中学习到哪些认知呢?”学生发言踊跃。
教师利用网络信息共享技术,进行同步教学观摩,给学生提供难得观察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兴趣大增,观察特别认知细致。虽然目前远程教育应用还没有全面普及,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还需要有一个过程,但远程教育的优势非常突出,应该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重要选择[3]。
5 信息化实验,构建学生认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模拟实验,不仅给学生带来细致入微的实验展示,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实验成本。
开展模拟实验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实验操作需要有具体要求,这也给教师课堂实验带来一定制约。多媒体应用之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开展模拟实验。所谓模拟实验,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化学实验制作成动画视频或互动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操作模拟实验,给学生以直观感知。教师可以反复播放、操作模拟实验,让学生多次观看,促使学生在无实物情况下完成实验。当实物实验时,学生学习认知基础已经建立,对实验操作更是轻车熟路。
构建信息网络 初中化学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交互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机会,可以有效拓宽化学学习范围。随着初中学生智能手机覆盖率的逐渐提升,为基于网络开展交流活动创造了条件,如微信、QQ等,都属于网络信息交互平台。教师只要合理运用这样的交互载体,就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网络交流活动的积极性。
如教学“元素”时,教师让学生课前搜集“元素”相关信息。在课堂展示时,很多学生对元素定义、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等内容能够在教材上查到,而对元素周期表的发现等内容,则需要通过信息搜集平台获取。有学生甚至列举俄罗斯研究人体冷冻技术的信息。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学习素材,给课堂教学带来重要信息支持。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不仅获得更多信息,也给课堂教学带来重要信息共享,极大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6 结语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实现信息整合,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完善了化学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丰富感知契机,充分体现化学信息融合优势[4]。信息技术具有灵动性、多元性、立w性,化学课程具有深刻性、抽象性、生活性,二者融合之后,自然形成优势互补,为化学课堂教学带来重要成长机遇。教师的巧妙设计,极大地提升了信息应用价值,为化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传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0(19):699,757.
[2]梁静.试析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3):124-125.
[3]王生雷.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教育,2016(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