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姐姐电影简介

我的姐姐电影简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姐姐电影简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的姐姐电影简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结构 制度变迁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工业化进程也就是城市化的历程,而城市化的进程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大都是在工业化中孕育成熟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体系的健全是城市化的首要条件。英、法作为工业化先行国家,其城市化开始得也比较早,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英、法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和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即农村劳动力由于城市比较利益优势的诱导或者自身在农村丧失了必要的生存资料而主动或被动地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过程。

1、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工业革命是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启动器”,使英国成为最早进行真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工业革命后,其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5%。英国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首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的生活需要。农业劳动力在农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520年的80%下降到1801年的50%。而农业生产率却提高了60%-100%。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大农场的建立,使英国能以较少的农业人口养活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从而为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工业革命推动小城镇迅速发展为大城市。英国的棉纺织部门最先采用了机器进行生产,不仅使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还促使城镇范围不断拓展,并迅速发展为大都市。如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小城镇,但到1831年已经是20多万人的大工业都市了。与此同时,工厂迅速发展,从1777年建立的第一个工厂算起,到1835年全国已有棉纺织厂1262家。工厂的广泛建立,不仅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如曼彻斯特的居民从1801年的7.5万增加到1871年的35.1万,成为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典型。

(3)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市体系的形成。工业革命前英国以农业为主;工业革命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迅速增加。据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西斯蒙・库茨涅茨的统计,在1801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2%、23%和45%,而到1841年则变为22%、34%和44%。越来越多劳动力的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到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这样城市就逐渐具备了充足的能源、必要的生产资料、产品销售市场和基础的服务设施等。这些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又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4)交通运输业革命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工业革命带动了以运河、汽船、公路和铁路为主要标志的“运输革命”。在铁路建设方面,英国国会仅1836年就批准建设了25条新铁路,总里程约1600多公里,而到1855年其铁路总里程就已达12960公里,内陆铁路运输网逐步形成。在运河的开凿方面,自从1761年开凿了从沃斯利到曼彻斯特的第一条运河以后,到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保尔・芒图评价说:“在几乎不到30年的时间,整个大不列颠的地面上都开出了四通八达的航路”。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极大地加强了英国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处于这些交通枢纽的地区迅速成为集商贸、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城市或城镇。

(5)工业革命促进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首先,工业革命使英国的人口再生产发生根本变革,由于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口迅猛增加,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主体和劳动力。在1750年到1850年的100年间,英国的人口从750万猛增到2100万。人口的增加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其次,工业革命前,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村是社会的基础和经济的重心;但在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生活重心向城市进行转移,同时城市的新生活方式、新思想观念也在向农村渗透。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农民逐渐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涌入城市,为加快城市化进程补充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随着大批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伯明翰的人口从1801年的73000人增加到1844年的20万人,到1848年,伦敦一地人口就达250万。

从全国范围来看,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城市化已经基本实现,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就为51%。186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为62.3%。此后在192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为77.2%,在1998年就激增到89%,而此时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仅为46%。

2、法国的城市化进程

法国在大革命后,拿破仑政府推行了扶植国内工商业的政策,并于1804年颁布了《拿破仑法典》,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它为法国工业的兴起创造了必要的制度条件。在18世纪初,法国的农村人口还占总人口的90%,落后而分散的家庭手工业与小生产者占着绝对的优势。法国的农业革命到18世纪中叶才开始出现,各种比较先进的农业技术才逐渐得到运用。农业生产率的高低成为城市化进程最有力的“促发剂”或“钳制器”。

法国长期盛行“家庭加工”的办法,制造商或承包商把原材料委托给地方,分配到户进行加工。这样在很长一段时期,法国的城市并没有英国那样大的吸引力。法国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除粮食作物外,果木园艺业和养蚕业作为传统生产部门,在农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类农业要求精耕细作,需要劳动力较多,又特别需要稳定的有一技之长的专业队伍。另外,小农经济在法国农业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对农民的维系力较强。所以,农业将其人口向外转移的“推力”不足,使农民与土地的分离经历了一个相当缓慢而长期的过程。

1812年,法国里昂的丝织业已发展到具有1万家工厂、8万工人的规模。1825年,英国解除了机器输出禁令后,法国得以从英国输入了大量的机器设备,有力地推动了法国工业的发展。到1848年,法国农村中的手纺织工业已基本上被大机器纺织工业所消灭。此外,金属工业、化学工业、银行业也都相继发展起来。由于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推广,煤、铁生产业也迅速增长。1831年法国建造了第一条长度为39公里的铁路,到1848年时,修建了从巴黎到各地区铁路,铁路总长度为1931公里,在铁路沿线的一些地区也逐渐发展起来,大大加快了法国城市化的进程。

法国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19世纪时与英国同为世界强国,由于法国的经济发达,工业发展水平较高,法国的城市化进展也较快。据统计,1994年法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96%,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4%。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95.7%,农业劳动力仅占总劳动力的4.3%。由此可见法国的城市化率已达95%以上。尽管法国工业发达,城市化率很高,但法国的农业并未萎缩,反而很发达。1993年,法国耕地面积为1825.5万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33.2%,人均占有耕地0.316公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246公顷)。法国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虽然仅占3%,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在世界农业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甜菜产量居世界第1位,葡萄酒产量居世界第2位,牛奶产量居世界第3位,肉类产量居世界第4位,小麦、玉米产量居世界第5位。

以上情况说明了两点:其一,在法国,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集中,生产方式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生活方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已基本完成;其二,城市化的终极目标,不是消灭农村、取消农业,而是在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英、法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的借鉴

英、法的城市化进程虽然各具特色,而且在城市化的具体实现机制上也有所差别,但是从对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四点有益经验,对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具有极大地借鉴意义。

1、农业是城市化进程的启动器

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是城市化的基础前提,最初产生的城市往往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前提条件。主要表现在农业为城市化的推进提供充足的商品粮和工业原料。为城市人口提供必要的粮食,为城市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生产原料。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本身变成了城市销售其产品的巨大消费市场,从而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注入活力。而且,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城市,为城市的巩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而且通过农产品的出口,换取外汇,推动城市化进程。可见,农业是城市化进程的启动器,只有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化进程才能启动。

2、工业是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器

在工业化过程中,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吸引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从而使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逐渐增加。可以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驱动器”,而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引力器”。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生产要素比较利益差别的驱动下,大量的劳动力、资金等要素都涌入了比较利益高的地区,逐渐形成了工业企业聚集区,构成了城市化的开端;二是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存在空间匹配关系,工业发展的工业化和专业化,导致企业资源、要素的空间聚集,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构成了城市化进程的实质性内容;三是工业化通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协调的产业链,推动了城市扩张,强化了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总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和驱动因素。也可以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本质,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器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其职能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减弱,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企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生产配套性行业,如运输、金融、广告、科技、咨询等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随着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消费增加,住房、购物、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旅游度假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城市的就业机会;第三产业的大量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的现代科教中心、文艺中心、政治中心的地位,使现代居民的现代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可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源动力。城市化就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第二、第三产业生产区位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与其相伴形成的消费区位的形成和聚集过程,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二、第三产业的成长。产业本身的聚集效应以及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使第二、第三产业产生乘数效应,进一步促进各种资源聚集和城市发展,从而对城市化进程起到加速作用。

4、制度变迁是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现实的人在由现实的制度所赋予的制度约束中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在有了制度时才得以发挥其功能。制度变迁主要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激励机制、为有效的合作提供条件和保证,对经济发展施加影响。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而无效的制度安排则抑制甚至阻碍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城市化作为伴随社会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迁而产生的社会现象,同样与制度安排及制度变迁密切相关。如果缺乏有效率的制度或是提供不利于生产要素聚集的制度安排,就会阻碍要素的流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的有效发挥,就会妨碍城市吸引和扩散效应的实现,从而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正常进行。

制度变迁对城市化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通过安排有效的农业发展制度,可以促进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使得农业在维持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为非农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二是通过安排有效的非农业发展制度,可以促进经济的非农化,从而为吸收农业剩余创造条件;三是通过安排有效的要素流动制度,使农业要素的流出和非农业要素的流入能够有效衔接;四是通过安排有效的城市发展制度,使城市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非农业和人口聚集的现实需要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五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要素和经济活动在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由城市向其腹地,中心城市向非中心城市扩散,以此推进整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可见,在英国、法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渗透着经济结构的变迁、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制度变迁的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就是以第一产业农业的发达为前提,以商业贸易等第三产业为牵引和以第二产业工业的兴起为动力的社会综合变迁过程。我们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既要借鉴英、法等先进国家城市化的有益经验,也必须要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按照城市化的本来规律推动其发展,既不超前也不能滞后,而要使我国城市化走上一条快速、稳健、生态、和谐和安全的道路。

(注:本文是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吉林省城镇化特色及其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057)

【参考文献】

[1]王章辉、孙娴:工业社会的勃兴[M],人民出版社,1995.

[2]钱乘旦:英国史论文集[M],三联出版社,1982.

[3]李其荣:世界城市史话[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4]齐世荣:精粹世界史――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5]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6]黄序:法国的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及启迪[J],城市问题,1997(5).

我的姐姐电影简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 弱电技术 工程设计

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建设涉及了诸多方面,如各个子系统界面的互联(如建筑物内的通讯系统、机电设备系统等)以及装饰工程、土建工程的施工界面交叉等,都需要多种学科、技术的紧密协作。显然,要想让智能建筑整体运行的先进水平得到保证,就必须将其智能作用以及弱电系统的合理性、先进性充分发挥出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技术就逐渐引起了业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1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涵义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1.1 涵义

明白弱电技术的涵义是理解智能建筑弱电技术涵义的前提。所谓弱电,其主要是根据强电的相关概念来进行定义的,其指的是电压或直流电路在32V之内的直流电压,能够通过相应的电能来对信号进行有效的传播、交换[1]。同时,信号传送效果的优与劣是衡量弱电的主要标准,而频率高、电压低则是其主要的特征。在实际的建筑工程应用过程中,根据不同弱电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弱电作为信息源来进行信息的交换,如家用电器(电脑、电视等),此类的技术都能够被称作为弱电技术。而另一类则用于电气消防、楼控、周界报警等大型的公共设施,这类弱电则为低电压电能。所谓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即就是通过对弱电技术的利用来让建筑的消防、安防、楼控等方面实现智能化的技术。

2 我国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 . 1 我国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 题

2.1.1 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

虽然山东、上海等地区已经陆续的制订与出台了关于智能建筑包含弱电工程系统设计的相应标准、规范,并且相关部门也制订了综合布线标准规范,但是从整个行业、全国的范围来看,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在这样的局面下,就很难以明确的依据来作为标准进行弱电系统的设计,加之这方面的起步较晚,我国能够作为参考的成功实例显然不多。因此,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国就必须尽快选择与制定出适合于自身国情的设计标准。只有这样,目前在弱电系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也只有在统一标准与规范约束之下,我国弱电系统设计的工作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

2.1.2 设计中的主要漏洞

目前,我国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的设计工程中普遍存在着以下漏洞:一是没有对设备、线缆安装的工艺及物理尺寸进行充分的考虑,这就导致了安装空间不足、开孔尺寸错误、线缆弯曲半径不足等诸多问题的出现;二是图纸设计不规范、设备点位布置设计不当,同时在电源的容量上以及线缆的 半径 与备 份设备 的设 计上 冗余 过大,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将直接增加系统造价,并极有可能增加维护的成本。另外,由于对部分设备、材料的使用效果并不了解,很多工程师在新的设计过程中总是将使用效果不好的设备、材料以及施工工艺进行重复的使用[2]。

2 . 2 我国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 题

弱电系统施工管理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与关键环节,但就当前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施工管理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或多或少对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等造成了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受施工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施工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施工质量控制未能全面落实到位;理论与实际脱节,未能将施工进度计划和具体施工情况紧结合;在施工安全方面,一些安全措施还不到位,一些施工人员缺乏安全责任意识或是缺乏安全防范技能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提升弱电系统施工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3 完善弱电工程设计、施工的相应对策

3 . 1 完善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对策

3.1.1 提高设计规范,加强智能化设计水 平

施工方案设计与功能设计是整个弱电工程设计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此阶段的设计过程将直接决定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总体方案。显然,要想让设计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我们就必须保证所设计功能以及使用的设备与设计的方法都完全符合于实际的施工合同要求,并且要以广大用户的角度来对智能化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在弱电工程的设计中,必须充分结合设计设备的功能来合理制定相应的施工内容。而所提供的智能化设计内容也必须充分的结合目前我国电子设备技术的发展现状,要新的智能化设计方案。另外,必须让设计工程的信号匹配、系统功能以及施工工序的合理性得到保障,对施工总体方案也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只有这样,智能化工程设计的规范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

3.1.2 做好验收检验,让实施建筑的可靠度得到保障

显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难避免一些失误的现象出现,因此我们就必须通过有效的验收工作来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具有规范性的智能化弱电设备。另外,建筑弱电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温度与湿度以及清洁程度的直接影响,所以我们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 极有 可能 导致弱 电设 备的 寿命 减少,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设备的使用说明来对弱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分别进行严格的验证。如果在验收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的存在(如信号、电流、电压的不稳定等),就必须及时的组织相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来进

行分析,然后进行技术维护或返工。

3 . 2 完善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管理对策

3.2.1 弱电系统施工前的管理

首先,要结合弱电系统涉及到的内容掌握有关规范与标准,严格遵守弱电工程施工和验收的规范标准、工程所在地区的工艺标准以及工程所在地有关部门的相应规定。通常来说,弱电系统工程安装施工应遵守五个规定,分别为GB50200-94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16-92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EAI/TIA-568A商用建筑线缆标准、GB/T7427-87通信光缆一般标准以及CECS72-95建筑和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其次,熟悉并审查施工图纸,掌握每道工序的要点,为此,需要学习图纸,知晓图纸设计意图、内容以及需要的技术条件,结合施工现场具体情况,检查土建和安装图纸是否吻合,掌握各个专业间的协调配合关系。再次,在施工前还要做好完善的准备,如需要的材料、设备、劳动力、施工图纸等。

3.2.2 弱电系统施工中的管理

(1)施工人员管理。弱电系统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管理和技术人员,为此需要做好这些人员的组织协调工作,结合施工进度合理分配管理人员、安装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调试工程人员的时间,确保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还应做好劳动力和技术力量两者的和谐统一,充分发挥两者的结合效用。

4 结语

弱电系统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和复杂性很强的工程。弱电系统工程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只有不断了解与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科学合理的制定出弱电工程设计的施工标准,强化落实弱电系统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确保弱电系统工程的质量,为业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空间,真正的为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舒适的智能建筑。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