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服务国际贸易视域下港口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引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现代港口物流业获得快速发展空间,国际分工体系的深化要求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全球化优化配置。作为全球化物流网络系统的重要枢纽,港口物流业有力支撑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截至2011年底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50.1%,较高的外贸依存度标示着国际贸易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决定作用。

为此,我国应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经济,努力提高物流增加值,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港口物流的吞吐量,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李正,2013)。通过创新港口物流产业发展战略,可以优化外向型企业的全球市场布局结构,增强其满足全球客户持续改进需求的能力。港口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传统单一的海洋货物运输业务模式,通过发展终端配送和流通加工等新港口物流业务的方式来拓展物流服务内容和物流服务模式,进而提高港口物流服务效率,为客户企业打造立体化物流增值服务和一站式物流增值服务。再者,作为先进产业组织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物流业有力促进了我国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当前对外贸易中的低附加价值型产品仍在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中占据较高比例。我国低端产业若要实现向高端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对支持其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系统进行改造升级,以满足高端产品对提升物流服务品质的新要求。通过实施现代港口物流产业战略,将有助于实体产业企业获得专业化港口物流服务并降低国际物流环节的运作成本,从而为其面向全球市场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战略的落实提供国际化物流支持。作为链接海陆运输的关键性物流节点,港口物流起到了支撑全球供应链运作的枢纽性作用,成为支持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深度解析并重新定格港口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外向型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实力。

二、服务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的问题

(一)服务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企业产业链战略问题

其一,港口物流企业基于产业链整合的系统化综合物流服务功能尚不健全,缺乏为客户企业提供支持其国际贸易业务的一站式物流服务的能力。在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过程中,客户企业的国际物流需求要求港口物流企业将其社会物流与企业内部物流整合为一体,并为其提供包括原材料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及销售物流在内的一站式物流服务。但是,由于港口物流企业难以深度介入客户企业的产业链系统中,并且其收集并整理客户企业产业链中的关键信息以用于制定个性化物流服务方案的行为受到客户企业的猜忌而难以落实,从而制约港口物流企业为客户企业提供其所需的一站式物流服务。导致上述困境的根源在于港口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影响了二者的利益一致性,从而制约了双方在港口物流领域合作共赢目标的达成。

其二,制约港口物流企业落实其产业链战略的关键在于港口物流产业链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性。在合作机制构建方面,港口物流企业与外向型客户企业之间的互选机制缺位使得港口物流企业难以有效控制其产业链战略中的合作伙伴风险;港口物流企业与外向型客户企业之间的互评机制缺位则使得港口物流企业无法甄别其产业链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从而难以及时防控产业链合作风险。在运作机制建设方面,港口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使得合作双方难以排除因信任匮乏而引起的隔阂风险。在分配机制建设方面,港口物流企业难以评估其所提供的综合性物流服务总成本及其衍生价值,故难以有效确认双方合作收益分配方案。

(二)服务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企业的联盟战略问题

其一,港口物流企业缺乏选择港口物流联盟合作伙伴企业的有效手段。受市场竞争压力约束,港口物流企业为谋求短期经营绩效而盲目选择合作伙伴,从而削弱其在参与物流联盟的过程中对合作伙伴选择的自主权。在作出物流联盟决策的过程中,港口物流企业的被动式行为策略使其更多重视扩张联盟规模以取得短期市场优势地位,忽视对物流联盟的运作效率及联盟成员结合度的考量。这使得港口物流联盟仅具有规模优势而无质量优势,从而为港口物流联盟的破产埋下伏笔。

其二,信息不对称性制约港口物流企业控制港口物流联盟运营风险的能力。港口物流联盟成员企业间存在以实现本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隐匿信息行为。这使得联盟成员因对合作伙伴企业的关键信息缺乏有效认知而做出错误决策,进而影响整个联盟难以达成有效的合作契约。凝聚联盟力量的基础性契约的问题导致联盟运营机制缺陷暴露,进而增加联盟成员采取利己主义的可能性,从而诱使联盟解体。

(三)基于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企业信息化战略问题

其一,港口物流企业与外部信息系统数据交互功能不健全。作为独立法人主体的港口物流企业之间既存在合作诉求,亦存在竞争欲望。这使得各港口物流企业在做出建立信息交互关系决策的过程中持犹豫态度,从而严重制约港口物流企业的国际物流信息共享水平,进而妨碍国际贸易业务的顺利开展。究其根本,在于港口物流企业的业务运作所涉及的当事人众多,由此决定了港口物流需求的多元化特征。多元化的港口物流需求要求港口物流企业为其提供差异化的信息技术服务,由此导致港口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战略受阻。且由于国际贸易各参与方的既有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存在显著差异,且各方均试图主导并独立建构海洋物流服务平台,由此导致海洋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重复性建设问题严重,导致有限资金被浪费在低技术水平的重复建设。

其二,港口物流信息孤岛效应导致港口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被封闭。当代国际贸易中的港口物流具有港区分工细化和物流网络复杂等特点。港口物流系统内各企业形成独立物流信息系统,但各环节信息沟通不畅,各层面数据交换与共享存在诸多问题(杨丽香等,2013)。在较高港口物流强度和较多物流货物品种的运作环境下,缺乏有效互联互通的多个港口物流信息系统的并行制约系统间协同运作效能,进而妨碍港口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的提升。虽然我国主要的港口物流企业在港口物流信息化领域投资巨大,但我国港口物流信息化水平与国际物流迅猛增长的现实要求相矛盾,至今仍存在信息化服务水平低于国际化物流客户企业的业务需求问题。

三、服务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企业发展战略

(一)服务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企业的产业链战略

其一,港口物流企业可延伸物流产业链以提高国际物流客户企业对港口物流服务的体验水平。港口物流企业以港口为基地,并通过港口物流路网和港口周边第三方物流企业来着力开拓供应链物流服务,将港口物流服务延展到客户企业产业链的各环节中。具体而言,港口物流企业可将客户企业所需的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及配送等物流功能集成为一体化,使得港口物流业务从客户企业所需物流服务的重要一环升级为满足客户企业全方位物流需求的一站式物流服务,从而达到港口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的双赢局面。

其二,港口物流企业应当强化区港联动层次,提升港口物流通港效率。港口物流企业应紧密依托港口周边物流园区,在物流园区传统的物资集疏功能基础上积极开发区域经济范围内的物流配送功能和流通加工功能,以增进物资在港口物流园区内的价值增值。港口物流企业通过推动港区联动业务的方式从时间和空间层面提高其服务外向型企业的能力。

其三,港口物流企业应积极参与港口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完善港口物流企业的内部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使其为外向型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功能及其物流运作效率达到国际化水平。这要求港口物流企业加快建设数字化港口物流系统,打通港口物流从签约接单到货物通关等诸环节业务内容,并据此为客户企业提供港口货物的报关与报检、金融保险或代收货款等综合性港口物流增值服务,以有效提高客户企业对港口物流服务的满意度。

(二)服务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企业的企业联盟战略

其一,港口物流企业可以加强与承运人企业的联系,推动港货联盟战略的有效落实。从港口物流企业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港口物流领域的竞争烈度,使得港口物流企业在传统物流服务领域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港口物流企业可在提供基础性物流服务的前提下为客户企业提供物流增值服务,通过深度介入客户的供应链业务运作来有效掌控并整合客户的供应链资源,进而将客户企业的生产、物流及销售环节整合为一体。

其二,港口物流企业可以加强与港口物流客户企业的联系,推动港航联盟战略的有效落实。世界贸易的规模化使得企业对港口物流外包的需求日增。港口物流企业通过接受企业物流外包业务的方式来促使客户企业将其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进而降低企业在港口物流领域的成本支出,提高物流业务的专业化运作水平。具体而言,港口物流企业可以采取股权置换的方式实现港口物流企业与承运人企业的交叉持股,为实现港航联盟内部的资源共享和利益共沾提供所有权保障。借助交叉持股模式,港口物流企业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承运人企业的最新决策动向,有效规避信息不对称性所导致的联盟内部控制权与激励机制失灵问题,降低联盟内部的交易成本并提升联盟运作效率。

其三,港口物流企业可以加强与物流园区间的业务联系,推动港区联盟战略的有效落实。作为外贸货物的重要集疏中心的临港工业园区及临港物流园区是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重要基地,也是港口物流企业的主要客户源。港口物流企业应当加强与港口物流园区的业务关联性,通过系统安排在临港工业园区和临港物流园区的网点布置来优化港口物流企业的物流网络布局结构,形成以临港工业园为基地的港口产业集群。港口物流企业亦可借助临港工业园区和临港物流园区的成熟配套物流设施来提升其物流服务水平,增进外向型客户企业的物流服务体验度。地方政府可采取给予税费优惠和提供资金和市场开发支持的方式来有效扶持其发展,通过激活港口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和辐射效应的方式来促进产业集群链条向国际化市场的延伸(梁子婧,2012)。

(三)服务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国际市场的稳定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挑战。国内很多企业为了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力,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开始向国际贸易业务方向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由于国际物流成本的增加使企业支出成本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际物流成本的分析,阐述国际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针对物流成本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带动企业经济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国际物流成本;国际贸易;影响;控制措施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带来的影响力越来越越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我国加快国家化进程,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为带动我国社会经济,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际物流业向前发展。一般而言国际物流业务主要包括:运输、物资管理、消费、派送等消费费用,它作为企业对外贸易中重要的支出部分,对于企业发展都造成重要的影响,高额的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促进企业对外发展,全面带动国际贸易进程的重要因素。

一、国际贸易物流成本包含的内容

国际物流成本涉及到国际贸易的多个方面,包括运输、库存产品所产生的成本、管理成本等,下面就具体就这三个方面的论文进行具体的阐述。第一,运输所产生的成本。运输成本主要包括货主费用以及运输成本费。货主费用是指物流涉及的运输部分的装卸费和协调处理费;运输成本费则是指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交通费用,如:汽车运输、海运、铁路、航空等物流运输渠道所产生的成本费用。第二,库存产品所产生的成本。货物的保存、库存、货物所占用的资金成本等都是库存产品所产生的成本。库存量堆积越久、流通越慢,所产生的成本也就越高。第三,管理成本。在国际物流成本中,管理成本应用在各个方面,企业物流管理部分成本、货物流通时物流公司所产生的费用等,都涉及到企业管理方面,是企业国际贸易物流成本中重要的环节。

二、国际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物流成本关系到企业的对外贸易程度以及企业的经济利益,国际物流成本越高,对企业经济发展造成的阻碍也就越大,而国际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下面的三个方面:第一,国际物流成本对贸易量的影响。库存成本作为国际物流成本中占有比例较大的一个成本支出,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商品数量。根据企业国际贸易中所需要的货存量进行库存成本控制,还可以增加订货批次来进行管理。第二,国际物流成本对贸易国选择的影响。企业的对外贸易要结合价格、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等进行多方面的考虑,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发展优势,要选择更合适的贸易方式和个理想的贸易国。由于物流成本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在贸易国的选择上,要选择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同时还要考虑贸易国的地理位置。如:在质量同等的情况,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有效的控制企业支出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样,在对商品运输和存储费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要考虑贸易国的地理位置,综合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物流成本,完善企业物流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第三,国际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术语选择的影响。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交易的价格,物流成本越高,商品价格也就越高,否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益。贸易术语是国际贸易中对商品的价格以及贸易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信息。一般而言,贸易术语是整个贸易过程的表述,而国际物流成本的高低也会直接对贸易术语造成影响。

三、国际物流成本控制的对策

国际物流成本控制关系到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有的优势以及企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根据国际物流成本支出的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一,对运输成本的控制。运输成本的控制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1.在国际贸易双方运输距离稳定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其运输量,减少运输成本。2.在运输商品数量较小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实现运输距离的最小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能给尽可能的节约成本,降低成本支出,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第二,对库存成本的控制。库存成本与商品数量是成正比的,企业在对库存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企业的需求量,选择合适的存储数量。尽可能保证库存量既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还能保证库存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出现过多的库存成本。只有使库存成本与商品数量在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状况下,才能实现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三,建立物流外包理念。近年来,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都选择物流业务自营方式,减少企业物流业务上的成本支出。但这种方式本质上不仅没有减少物流成本同时还降低了物流服务效率和质量。这就要求企业对外贸易中要认识到自身优势和重心,建立物流外包的理念,将物流业务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将工作中心转到核心业务上。

四、结束语

总之,在时展的背景下,国外贸易成为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企业为了取得更长远、稳定的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加强对国际物流成本的控制,减少企业成本支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有效的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作者:朴光范 单位:韩国松源大学

参考文献:

[1]林豪慧.货运业发展现代综合物流的对策[J].工业工程,2003,06.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一、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一)培养目标

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陆港物流、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熟悉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与技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事陆港物流、国际物流、货运、仓储与配送、现代物流组织与规划、陆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保税区流程等物流业务及外贸进出境报关与报检相关工作的应用开发型高级陆港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二)能力要求

根据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其他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核心能力包括陆港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他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应岗能力等。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相关教学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直接培养,更需要通过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

二、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一)专业理论课程内容

陆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平台课程等(见表1)。

(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1.增加课程容量,扩大知识面

在课程体系中,“陆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国际货代与报关”3门课程采用课程包形式。陆港物流学课程包包含了“物流管理基础”“港口管理学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4门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包含“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生产物流”“销售物流”4门课程;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运输”“报关实务”3门课程。

2.推行标准化课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采用标准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主要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体现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化思想。整体课程体系按照陆港物流供应链运作流程设置,注意系统运作顺序及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课程包内容同样体现供应链流程思想:陆港物流学课程包注重物流基础的培养,并重点介绍物流核心功能———运输和仓储,使学生能掌握运输仓储与配送的运作流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按照供应链运作的基本流程设置课程,即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与配送物流,并重点掌握三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是陆港物流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包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流程。

二是教学过程标准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性的对部分课程进行标准化课程设计,即课件标准化,教案标准化,课时标准化,上课讲述程序标准化,案例标准化等,并通过网络教学,让同学们能随时听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掌握港口物流操作环节及流程,参与现实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调研,解决现实的陆港物流管理问题,是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解决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重要载体。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社会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结合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陆港物流行业参观调研、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每个实践环节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是通过资料搜集、陆港企业参观、社会调研等内容,并写调研报告,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感性认识的体验性实践环节;课程实验教学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环节;案例和企业视频录像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在课堂接触最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或课后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四、实施方法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

(一)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

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调查实习和陆港行业参观、物流企业参观、相关专题讲座等。通过陆港物流参观、现状调查以及相关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实验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国际货代与报关”“陆港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制定实验项目,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书,任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物流实验室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物流软件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在陆港物流实验室、RFID、条码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物流案例教学

物流案例教学是运用与所学课程理论相近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必须有引导案例。(四)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陆港物流系统观念,培养物流系统规划能力。教学过程中主要有陆港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五)学年论文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学年论文开设2~3个学期,首先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撰写小论文,并鼓励学生进行公开发表。发表文章可与学分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

(六)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

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主要利用信息化实验室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陆港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理解。物流实验室拥有多套模拟实验系统,包括国际货代系统、报关系统、港口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模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实验。学生可通过角色转换完成所有信息系统的模拟,理解各角色的工作;也可以分角色合作模拟实际企业的运作,了解物流企业运作中各角色间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

(七)在岗实习

为了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了解实际企业的操作,我院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不但促进了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相互交流,而且让学生实地参与物流现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有利于用人单位借助这个平台了解、考察学生,从中挑选自己满意的物流人才。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物流 发展 大连

一、大连国际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港口功能及设施不够完善

大连要发展国际物流,在港口功能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按现代港口功能发展和代别划分,大连港口仍然处在由运输方式“换装港”(一代港口)向“工业港”(二代港口)、“物流港”(三代港口)乃至“生态港”(四代港口)功能加快战略转型的过渡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港口建设发展相对滞后。一是缺乏适应国际航运发展趋势的专业化大型深水泊位,5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仅有9个;二是新港区建设得还不够快,相应影响了整个大连港区的生产布局调整;三是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不强,难以营造多元化投资主体尽快在大连口岸建设的市场环境。第二,港口集疏运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随着大连国际物流的发展,以及港口生产发展和新港区建设,必须加快港区公路与高速公路之间的疏港公路建设,加快港区铁路和东北铁路网路之间的疏港铁路建设步伐。还要看到,即便是港口功能结构进行了调整,考虑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所引领的新一轮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资流通,大连港仍然面临着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体现在后方陆域面积十分狭小,大窑湾南岸地区港口陆域面积仅有19平方公里,这与上海、天津、宁波、青岛等大型港口陆域相比,差距很大。

同时,空港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硬件设施不足。机场占地面积仅有284.46公顷,飞行区面积窄小,无建造第二条平行滑行道的可能,难以充分发挥跑道的最大容量;机坪面积19.6万平方米,相对狭小;严重制约航班数量的增加。机场净空条件不好,周边超高障碍物较多,达不到一类盲降标准,加上气象条件不良,不利于航班的正常和安全运行。机场紧邻市区,飞机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干扰大,随着航班架次的增长,要求机场关闭或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第二,政策环境亟待改善。中外机场的实践表明:各级政府的支持是机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机场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国内外同等规模的机场相比,大连机场在空运市场开放、地方政府支持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以取得逐步开放大连的国际航权、获得有利的土地使用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

2、国际物流管理体制不顺

物流业涉及到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内河及海上航运、航空运输等方面,大连的国际物流行业管理多年来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在这种条块分割的体制安排下,使原本是一个系统资源的物流业管理活动被割裂至各个不同的部门,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国内贸易等,仅运输业就牵涉到铁道部、交通部等若干部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资源分别直属铁道部、交通部、航空总局等管理。由于部门之间缺乏高效协作,致使运输过程中各运输方式之间的转运环节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成为物流过程中的“陷阱”。

这种条块管理体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和管理格局,他们都贯彻执行本部门、本行业的服务规范及技术标准等,严重制约着在全社会范围内经济合理地对物流进行整体统筹和规划,妨碍着物流的社会化进程。而且由于不同运输方式的服务规范、装备及技术标准等存在较大差别,从而制约了大连开展以多式联运为基础的许多国际物流服务。同时,由于行业保护主义,一方面必然导致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上出现大盘的重复建设,造成大连发展国际物流资源的浪费、布局不尽合理、物流运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则阻碍了跨行业的物流网络形成。

3、国际物流信息系统需完善

目前,大连的信息化网络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系统的链接主要在口岸监管部门与国际物流企业之间,而且这种连接并没有覆盖到所有的国际物流企业。物流公共管理信息的综合服务平台还没有建立,不具备对国际物流活动中的各种业务信息(国际物流的载体、流量、流向、流程、方式等)进行提取、收集和综合加工并形成管理信息的功能,很难为国际物流企业的运营以及管理部门的管理提供依据与服务;没一个国际物流业务信息交换综合服务平台,在国际物流企业与国际物流运营相关管理部门(大连海关、检验检疫、铁路、航空等)没有一个完善、通畅的EDI数据交换平台,很难形成信息、数据的联网共享。更不具备网上采购、网上配送、网上结算等功能。

4、物流人才缺乏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调配人员,而是一批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熟悉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管理相关业务,熟悉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开发维护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物流企业的竞争实质上也将是人才的竞争。而目前大连物流人才培养不力,原有从业人员已无法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因此,要使上海物流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培育、引进物流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二、进一步发展大连国际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1、优化集疏运网络系统和交通基础设施

大连海、陆、空、铁、管各种运输方式齐全,已形成具有较强运输能力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与东北区紧密相连,并与区外和国外有效连通,为大连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大连市国际物流的发展,还需要对集疏运和交通基础设施进行进一步优化。

加强对交通运输资源的系统整合,大力发展多式综合联运,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整体效能,充分利用五种运输方式齐全的优势,搞好运输方式之间的配合与协作,坚持以大通道为主轴,发挥海运、铁路和公路的各自优势,在东北及东北亚区域大系统中去实现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港、城及腹地经济联动发展。

高度重视内陆集疏运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扩大铁路运输,降低区域运输成本。同时要高起点规划,尽早建设,与新机场建设相配套,把大连建成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出口主要面向东北亚的日本和韩国,辅以东南亚和欧美,进口主要面向东北。

要规划建设具有仓储、配送、中转、加工、展示以及其他物流增值服务的大连国际物流园,以经营航空货物为特色,适度发展非航空货物的现代物流运作方式,并向综合性、现代化、多层次物流基地发展,使之成为大连及东北腹地进出口空地货联运的中转点和配送中心。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设与国际物流业相适应的高速公路网、经济干线网、区域连通网、农村公路网以及环滨海公路,形成“四网一环”的公路布局,大幅度提升大连口岸通向城内外的集疏运能力;铁路建设以烟大轮渡工程和哈大客运专线的建设为主;港口建设围绕大连港大型专业化散货码头的建设和改造。

2、加强以国际物流为主体的信息港建设

国际物流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全、通畅信息平台。但目前整个大连口岸信息资源目前还没有完全整合到一个平台,分散在各自的口岸管理信息平台。因此要把各自的信息平台集中起来,以现有的大连港和大连口岸物流网为基础,在集装箱、石油及石油制品、汽车、粮食和水产品等专业物流信息方面,建成统一的航运和物流业务信息平台,成为东北亚重要国际物流中心。另外在统一平台的基础上,还要建立与完善行业、企业、专业、港口、物流园区的航运和物流信息自理系统与信息网站,从而构建大连国际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源与信息用户群。

3、打造大连国际物流园

要充分发挥大连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功能优势,打造联结大连保税区和大窑湾港的大连国际物流园,依托港口资源,实现并完善“ 港区一体”,立足于促进东北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积极寻求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船公司、货主真诚合作,同时与老港区城市物流配送区形成功能互补,促进城市物流产业规模、有序、快速发展;推进资本结构调整,拓展投融资渠道;以集装箱产业改制上市为龙头,带动集装箱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融航运中心、商贸中心、信息中心、运营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物流中心,最终提升东北经济区的整体竞争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4、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区域物流体系

要发展大连港口物流,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是根本出路。在任何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动都是产业载体对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制度等因素及其变化,依据 “成本一收益”经济原则决定的配置行为所演绎出产业分化和重组的过程。在经济日益趋向一体化的今天,产业结构的变动将更多地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不仅能源、原材料的大部分供应增量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来自国际市场,产品增量也要投向国际市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许多实践证明,利用港口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结构调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会增加港口物流的需求量,促进港口物流的发展。

5、发展临港工业

从一些比较成熟国家的国际物流的发展来看,临港产业的兴起,对国际物流的迅速发展同样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临港产业的优势在于减少原材料或产成品运输中转次数,最大限度地降低运销成本。大连发展临港工业。大连应按照“产业强市,工业先行”的思路,依托港口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保税区、加工业区、现代物流中心等,作为未来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提升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充分发挥大连的加工优势和口岸优势,将腹地的农业、林业、矿藏等资源引入大连发展临港加工业,使这些资源获得增值。也可以利用口岸优势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来大连投资建厂,促进大连加工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和技术提升。

6、组建物流协会,规范市场秩序

现代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要借鉴香港经验,组建由海运、空运、海港、空港、铁路、公路、货代、船代、以及银行、保险等专业服务机构所组成的物流协会,在会员之间建立起一种协调机制,促进会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会还可以通过制定章程,规范市场秩序,维护会员的经济利益,防止会员之间的恶性竞争。此外,物流协会还要承担连接会员和政府之间桥梁的作用,要向政府职能部门经常反映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促进国际物流市场发育。

7、加大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力度

国际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大连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物流意识的不足是港口物流发展的瓶颈,所以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发展策略中的重中之重。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正向技术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通晓物流管理的技术人才是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关键。物流经营管理人才除具备良好的货物和货运知识外,更要掌握电子物流经营管理技术。因此,要从长远考虑,注重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在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的同时,造就一般业务人员物流技术骨干队伍。可以与高校合作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物流专业人才,而且要留住人才,同时千方百计从国内外其他地区吸引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代晓松、韩增林:大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互动分析[J].环渤海经济望,2006(6).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物流 北京市 第三方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070-02

1 北京市国际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

北京市物流企业近10年来发展迅猛,丰富的物流资源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助推因素。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应意识到北京市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待完善提升。中小型企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优化将对改善北京整体物流水平,带动京津冀经济圈发展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1.1 物流资源充足,但受地理条件制约

北京虽然腹地广阔,国际资源丰富,但受地理条件制约,只能通过天津港完成远洋运输。北京内陆城市的特点,造就了其属二级国际物流城市的发展定位。因此,北京的国际物流企业除航空运输和做转关货物外,多依靠天津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如船公司、堆场、车队、报关行来为其海路运输缩减成本。所以企业规模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局限为中小型企业,而信息传递顺畅、操作系统完善的大型企业发展的空间较小。

1.2 第三方物流企业匮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北京市主营物流企业在整个物流企业中数量较少,据粗略统计仅占21.46%。在调研到的主营物流企业中,具有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的更是凤毛麟角。所谓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公司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外部供应商。供应商提供的物流服务一般包括运输、仓储管理、配送等。在此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既非生产方,又非销售方,而是在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物流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强大的物流信息管理能力,为客户提供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

1.3 物流业产值与利润增长比例不合理

北京市物流业产值与利润增长比例不合理。由于目前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性质较单一,且现有模式的工作成本较大,特别是人工成本和交通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系统物流成本的控制,因此最终导致所剩利润减少。

1.4 未实现物流标准化

物流标准化是加快物流系统建设,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捷径。例如集装箱、集装托盘、集装架的推行及使用都可以促进物流管理工作的标准和系统。但目前我国使用率不足五成,而北京仅为1%的使用率。因此,尽快使物流标准化,确定物流的基础模数尺寸、物流模数、物流系列尺寸等成为必然。

2 北京市国际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物流信息网络不够健全

有些较大规模的国际物流企业虽然实现了部分的无纸化操作,也自行研发了一套计算机网络程序,如进出口海运系统、空运系统、集装箱船代系统、散杂货船代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调度系统、箱管及堆场操作系统、进出口拆装箱系统、进出口报关报检系统、财务结算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运营和管理系统,但是这些系统的应用程度并不高,一些功能还并不完善,信息不能够实现实时更新且存在很多重复劳动的环节。

2.2 企业缺乏创新理念

北京多数国际物流企业在运输配载过程中,已经形成固定模式,因为地理条件的制约,海运基本只能通过天津港来完成,所以配载过程中不敢尝试配内贸船,或只依托于天津港,从而造成航线单一、运费较高的问题,也未能做到国际物流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最大化。

2.3 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

北京内陆城市这一特点已决定了国际物流企业发展趋向,即单一的第三方物流,因此需要与在港口城市发展有优势的船公司、码头堆场等紧密联系,相互合作。如果一味寻求扩大发展规模,形成从配载、运输、仓储、装箱、集港等一系列相对完整的物流部门,这样会造成核心竞争力分散,资源浪费,成本提高,甚至直接影响其发展速度和规模。

2.4 第三方物流的服务与客户需求之间不能完全契合

目前北京的许多国际物流企业在与客户的合作中比较被动,对客户运营生产环节的渗入层次较低,不能够及时了解客户需求,都是在接到客户通知或者国外的指示以后才开始相关操作,安排货物的仓储、运输、进出境通关等,这导致物流企业时常不能做出迅速反应,服务上并不能完全保证高效快捷,往往造成物流供应链系统的不畅。

2.5 第三方物流企业内忧外患

北京市国际物流企业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内部的原因,由于自身基础设施不够健全,运力不够充足,业务基本处于自揽自运状态,运营缺乏效率,管理水平也不高;另外一方面是外部的原因,受到道路运输瓶颈、监管限制、油价过路费上涨等障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同行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甚至有些物流企业为了增加业务量,不计后果恶性竞争,在社会上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以点带面给整个物流企业蒙上阴影。

2.6 忽视物流成本核算

国际物流企业的主要成本包括向各船公司支付进出口海运费、向国内运输车队支付国内公路运费、向仓库及保税物流园支付仓库保管费和人工费等。但仅仅算出物流成本是不够的,许多企业忽视物流成本的核算,没有将物流成本逐项细化。仓储成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每一项都要精打细算,把钱用在刀刃上,把不必要的费用降到最低。但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要确保一个前提,就是要保证企业服务水平不变,企业成本的降低不能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降为代价。

3 北京市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建议与设想

3.1 提质量,重信誉

质量关乎企业生存,是企业生命的灵魂。而信誉是企业的口碑和品牌。一旦企业受到质量和信誉危机,将给企业以重创,甚至成为灭顶之灾。因此企业要严守质量关和信誉关,在员工中更要灌输质量和信誉的重要性。对内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和奖惩措施,抓好管理。对外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发挥正能量,维护好与用户的关系,做好客服。

3.2 适时选择物流一体化方式

传统模式下,从原材料加工到消费者购买到手的成品,中间各个环节都是相互独立的,这导致每个环节间各自为政,缺乏关联。因此若能实现统筹规划,只按照功能分为物料管理、生产管理和分配管理的话,就能形成功能一体化,从而大大加强各环节的沟通、管理,并且可以提高整体的运转效率。

3.3 重点扶持物流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首先要重点扶持大专院校中物流人才的培养,从源头系统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这种人才不仅是培养学生,扩充物流人才队伍,更要重视物流专家的培养和相关课题研究与经费的投入,只有如此,实现有研究、有教学、有后备队伍,才能涌现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物流工作的推动和提升。

3.4 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信息共享

针对服务与客户需求信息衔接不畅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与客户系统直接进行网络上的数据对接,提前了解客人的生产信息、出货计划等,在货量增加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相比于物流企业的硬件设施,客户更关注自己的货物,他们更多地希望第一时间得知自己的货物是否安全妥当、是否准时无误,在运送过程中物流商是否能及时主动地给出以上问题的答案。因此与客户信息共享非常重要,而且共享的信息内容要从客户需求出发,而不是告诉他如何实现这些服务。

3.5 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资源合作

要想解决第三方物流企业内忧外患的问题,除了提高自身实力以外,加强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来弥补自己的弱势,同时需要整合相关联的其他企业,如仓储、运输、报关、空运快递公司、海运公司、国际分销公司等资源,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业务上的协同合作。另外,可以与同行业的竞争公司联手,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利用对方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实现强强联合,丰富扩充业务范围,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共同谋求利益最大化。资源合作除了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外,还可以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3.6 重视物流成本核算,降低物流成本

针对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利润缩水的现状,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体系尤为重要。若投资阶段即考虑到成本问题,就可在厂址位置、物流系统布局、设备购置等方面将成本有效控制。对于大部分物流企业,从投资阶段考虑已为时过晚,但仍可从产品设计阶段、供应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等四大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从而实现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

4 结语

北京市的国际物流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与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还相差甚远,需要尽快提高升级,避免成为首都发展的短板,制约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因此,要尽快扶持物流相关产业的发展,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引进高端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才能将北京市国际物流业整体水平提升一个台阶,切实提高和加强核心竞争力。相信北京物流企业将凭借其优越的政治地理位置、广阔的腹地,以及先进的创新服务理念,使其国际化向纵深发展,成为货物流通领域内举足轻重的跨国物流企业。

参考文献

[1] 汪鸣,冯浩.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88-96.

[2] 国家经贸委.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7)[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8-32,484.

[3] 金真,唐浩.现代物流――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2,127-132,261-273.

[4] 张良卫.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模式[J].商业时代,2005(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