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价上涨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结构性物价上涨 大学生 消费行为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普通本、专科大学生)人数已经达到21446570。如此庞大的一个社会群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尤其是在消费活动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收入不稳定(有相当的一部分大学生甚至没有任何的收入)但是却有着巨大的消费诉求的特殊群体,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对于了解我国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以及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前我国的物价上涨情况为食品价格带动的结构性物价上涨。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际因素。国内因素表现为:国内农产品成本上升;流动性过剩;实际为负的利息率等因素导致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国际因素表现为:国际市场粮价的大幅度上涨而影响到国内的物价。
1.2文献综述
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关于结构性物价上涨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研究现状如下:第一、使用的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使用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仅能分析到大学生消费的表面现象,没有深入挖掘内在的深层原因。第二、进行研究的地区限制性很强。地区差异明显,以某地区的情况来推论全国情况会造成很大的误差。第三、关于广东大学生在物价上涨条件下的消费行为所进行的研究存在缺失的情况。
2 调查方法与样本
本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结合定性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选取了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四所大学的在校学生作为对象来进行抽样调查,共完成问卷35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51份。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广东省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要分析物价上涨对广东省省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就必须充分认识广东省大学生的消费资金来源结构和消费资金的普遍水平。经调查发现广东省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庭供应,在本次调查样本中,84%的学生其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庭,14%的学生主要通过参加学校勤工俭学、课余打工来获取生活费用,3%的学生生活费来源于奖学金或者助学贷款。这充分说明了广东省大学生生活费来源的单一性和对家庭的依赖性。此外,广东省大学生的生活费的范围主要集中在400元——700元之间,而一般的大学生一天的伙食费大约为15元(按早餐3元,午餐和晚餐都为6元),那么一个月的伙食费就为450元(按一个月30天计算),另外通讯费50元,网络费用30元,日用品消费约100元,交通费用50元。如此计算,大学生一个月的必需费用理应为680元,由于这种必需费用除去了临时需要增加的费用和人情消费,因此导致大学生必需的生活费与实际费用之间出现缺口。
3.2物价上涨对广东省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3.2.1物价上涨对广东省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影响
物价上涨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变化,消费者需要对消费的对象进行调整来应对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从而使得消费的结构发生变化。通过调查和分析可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较为固定,是由基础消费、关系消费、偏好消费、表现消费构成。物价的结构性上涨使得大学生在各种消费上的比例有所调整。一个正常消费的大学生,基础消费在其消费中占最大比重,约80%。另外,大学生避免不了一系列的人情消费,如社团活动应酬、旅游、恋爱等方面的消费。在物价上涨尤其是结构性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下,大学生主要通过减少基础消费和人情消费来应对物价上涨。我们对调查的资料进行统计发现37%的受访大学生选择限制基础消费来应对物价上涨,31%的受访大学生选择限制关系消费,16%的大学生选择限制表现消费,15%的大学生选择限制偏好消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的各种社会活动变得无法避免,消费结构的多元俨然已成为一种常态。然而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得生活费用相对固定的大学生群体在基本消费中的比重增加,其它方面的消费相应削减。结构型物价的上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常态,从而使得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多元的消费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2.2结构性物价上涨对广东省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消费观念是指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从2007年起,物价上涨一直在持续,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大学生群体的购买动机属于更倾向于感情动机的类型,这种动机类型的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追求时尚、新颖、名牌,不大注意商品的价格,追求商品的欣赏价值胜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于是在物价持续上涨而生活费用没有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物价上涨后,大学生理性消费的观念更强。在购买过程中求实求廉的动机增强,更倾向于选购折价、优惠的商品。
同时,物价上涨令大学生的消费计划性更强,理财意识也大大增强。虽然物价上涨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但是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理性的消费而言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3.2.3大学生应对物价上涨的现状
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大学生应该更加全面和理性地看待问题。价格的上涨已经是既成的事实,我们不可能让物价回落到原来的水平。理性接受事实以及积极应对才是上策。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45%的大学生会通过兼职增加收入以维持生活开支,26%的大学生会限制消费,精简节约,减少开支。17%的大学生期待相关部门出台扶助政策来调整收入和开支,剩下9%的大学生会向父母要更多的钱以维持日常生活。
当今社会很多的公司单位会为大学生提供各类兼职,特别是在广东地区,企业对于在校大学生这种廉价劳动力的需求特别大。另外,对于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广东家庭而言,鉴于大学生家教比在职教师便宜并且态度好,大多数家庭都愿意聘请大学生当家庭教师。因此,在校期间,大学生依然可以选择多种途径赚取生活费。有不少的大学生表示课余的兼职工资完全可以负担自己的生活费而不需要向家庭索取。
对于不做兼职的学生也能够通过家庭对自己的费用补给来应对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家庭的比例逐渐减少,小康家庭的比例大幅度增加,而且一大部分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或者非独生子女但兄弟姐妹都不多。因此,一般家庭应对物价上涨的能力不断提高。每个月给孩了增加一两百元的生活费对一个家庭来说不会造成大的影响。调查表明,在大学生应对物价卜涨的能力不断提高。
4 结语
物价上涨是既成的事实,其对广东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也是显著突出的。此次调查期望能够通过分析物价上涨对广东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真实反映广东大学生的消费生活现状,为大学生以及社会其它成员提供数据参考。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巨大的准消费群体,其生活消费情况及解决当中存在的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采取更加综合的措施,共同重视和关注,这对于构建幸福广东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牟宏霖,近期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对待建议[J],新西部,2007(22):89.
[2]卜巧花,顾子祺,结构性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基于江苏省地区高校的调查报告[J],知识经济,2009(10):69—70.
[3]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4]金梅,姜宇梦,刘薇,物价上涨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以甘肃省部分普通高校为例[J],高教论坛,2009(4):23—24,30.
关键词:量化宽松;物价上涨;生活消费;应对策略;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218-02
一、量化宽松背景下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的现状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主要发达国家搞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即间接印钞票,导致了国际、国内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并造成流通中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弱势群体和大学生生活的消费。2011年10月吴琼课题组对在校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情况实施了“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生活影响”的问卷调查。从收回的有效问卷和同学反映看,食堂饭菜价格全面上涨和超市的食品、日用品价格也在不断攀升。这对于无收入来源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影响较大。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资金主要来源调查显示,来源于家长工资占93%、勤工助学占2.5%、贷款占4.5%。个体每月生活费支出在800元以上的占6.6%、在600元~800元的占38.4%、在400元~600元的占49.6%、在300元的占 5.4%。价格上涨前大学生月生活费用多集中在300元~500元之间。物价上涨后,生活费用在600元~800元、80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都有所增加,月生活费用普遍上涨了200元左右。唯独生活费用在300元以下的同学比例有所下降。由于学校食堂饭菜价格上涨导致大学生生活费用增加。调查中我们对学校食堂饭菜价格的变动也进行了统计,学生日常最常吃的馒头、米饭、面条、蔬菜、肉、豆腐等六种饭菜的价格都有大幅度的上调,最低的上涨幅度也在30%,这就说明日常伙食费用的增加成为大学生生活费用增加的主要因素。
二、正确看待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生活消费影响、特点及原因
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的生活消费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增加了大学生生活负担,尤其是加大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生活压力。55%同学对物价上涨有一定的抱怨和无奈,认为生活消费上涨幅度过大,造成家庭负担加重。生活费用的增加过多,使部分家庭困难的同学不得不减少生活开支,以致有些同学放弃价格较贵的荤菜,只能是吃便宜的菜饭,长期以往会导致营养失衡、身体不佳,影响学习和健康。45%的学生基本能接受,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由于自然、国际等原因造成的一些难以预见的困难,物价上涨是可以理解的,国家给予一定的控制和补贴、对他们的生活并未造成很大的影响。物价上涨有着多样性的原因,尤其是在量化宽松背景下的全球商品价格都在上涨这一显著的特点,我们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
1.商品成本价格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主要粮食和农产品的价格一直处于低位,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多数和十年前的价格持平,只有个别商品价格略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种植养殖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使成本价格大幅上升,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合理性质;铁矿石、煤炭、石油、水泥、钢铁等重要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上涨;近几年民工用工紧张和新劳动法的推行使中国劳动力价值急速增加即工人工资不断上涨,这无疑推动商品成本价格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的通胀和物价上涨。
2.商品供求结构失衡。市场对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国内粮食价格、饲料价格的不断攀升。近年来,生猪收购价格偏低、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提高使猪肉供给减少,迫使价格提高;财富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肉食类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造成供给小于需求的不平衡,使中国肉价大幅上涨;同时猪肉、粮食价格上涨还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的上涨。使肉类、粮食的供应更趋于紧张。这是猪肉价格变化、饲料成本增加的共同作用,和国际上相关物价上涨的波及影响的共同结果。
3.美国等发达的国家大量印钞票。温总理说:“这次物价上涨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在国际上带有普遍性。”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各国相继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出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过量资金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加大了全球特别是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通胀压力。美国2011年6月完成两次量化宽松,一些发达国家积极跟进、中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也是被迫的跟进。连续两年货币信贷超额投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物价上涨,一些游资趁机参与囤积居奇、投机炒作,必然造成通货膨胀。
4.天灾人祸等意外因素的发生。中国由于粮食猪肉等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加上南方出现“猪高热病”、蓝耳病等疫情的影响,部分养殖户直接降低饲料原料质量控制、营养水平、忽视免疫、消毒等方法导致了猪群抗病力下降死亡率增高,也加剧猪肉供应紧张。同时部分省区又先后遭受了干旱、洪涝、风雹、低温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等灾情,以致影响中国粮食、肉类等物价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上涨。
三、高校应对物价上涨冲击的对策
教育部去年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加大对学生食堂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补贴力度,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求各高校食堂应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并给予高校一些补助资金和支助政策,限制饮食大范围的涨价。尽量减少物价上涨带给大学生的生活负担。
1.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物价上涨,尽量减低对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影响。首先,要严格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加强对校内食堂、超市等商业行为的严格监管,监管食堂保证饭菜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食堂饭菜价格的涨幅,维护市场秩序。其次,要从点滴小事上体贴关心大学生成长。建议在饭厅放两个微波炉供大学生热饭使用,让大学生在冬季能吃到可口的热饭菜。最后,指导食堂农产品流通工作,畅通“绿色通道”即从田头直接购买新鲜又便宜的菜,降低菜价成本、稳定物价,增强调控能力。
2.高校领导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首先,引导学生,不参与一些不负责任的炒作,防止不安定的因素,维护学校的稳定团结。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适度消费。根据个体生活、学习和文化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把握消费“度”,即不脱离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的经济承受力的消费。学生时代应以智力投资和学习消费为主,生活消费为基本保障,文化娱乐以及其他的消费作为生活的补充,不应该本末倒置。最后,要引导大学生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树立勤俭节约的精神,防止浪费,避免攀比消费、高消费等不良行为;以降低生活成本。
3.高校领导要不断“完善奖励补贴制度”。首先,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多给予关心和支持。保障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通过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给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生活补贴、给贫困大学生减免学费、杂费。提高优秀大学生奖学金的覆盖面和金额等方式来应对物价上涨。其次,建立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即建立健全学校小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这是当前保障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生活消费的一个立竿见影的措施。减轻大学生的生活负担,并激励大学生上进心,为学生的顺利的完成学业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大学生应对物价上涨冲击的对策
1.大学生要独立、冷静、机智地对待物价上涨不随波逐流。曾经有学生在互联网上关于“全国大学生联合起来抵制食堂的菜价,在学校餐厅罢餐”的呼吁。虽然响应的大学生人数不多,但能体现在物价上涨背景下,个别大学生不理智、不考虑后果的做法。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以科学的态度冷静、理性、正确对待物价上涨。要正确认识当前的物价上涨的多种因素,从自身内部思考应对物价上涨的措施。如制定个体生活消费计划,包含一个近期、中期、长期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实际需要。尽量降低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影响。
2.大学生要学习科学理财、合理规划生活消费。首先,要理性消费。平时不急于用的东西不随便买,控制个体消费欲望。以联络感情为目的,和朋友经常性的上饭馆消费,应当有所节制,做到合理规划理性消费。其次,学会科学理财。科学理财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独立的行为,这是现代大学生消费观念不可忽略的问题。科学理财要细化生活消费的内容,学会制定个人预算,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最后,要有储蓄意识。储蓄意识是为应对突发事件发生,而需要的应急消费。这是生活中必须要有的观念。既要想到当前利益,又要想到长远利益。大学生的科学理财反映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的实践能力发挥。
3.积极提倡网购、团购、批发购买等形式这是应对物价上涨的一种新消费方式。大学生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的压力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动力。网购因成本较低,价格便宜受到学生欢迎。在大学生集中地——学校,也可以集体批发购买一些日用品、食品等回到学校在同学中具体分配。班级生活委员可具体负责办好此事,这在批发购买具体工作中可能很麻烦,但减少了零售和批发之间的差价,节省一部分钱,为同学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也是大学生应对物价上涨及通胀的一种手段。
总之,应对物价上涨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大局、社会和大学生稳定。决定大学生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高低。对当前物价形势,既不悲观,也不盲目乐观,既充分认识调控物价的复杂性,也看到稳定物价的有利条件。在发挥各高校大学生智慧基础上,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参考文献:
理性评价中国通货膨胀风险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的中国经济学教授鲍泰利近日在其专题报告中回应了美国有关专家关于中国通胀问题的说法。这些专家认为此次通胀是新一轮经济过热的必然产物,其引起的社会风险远高于消费者物价指数所显示的程度。同时,居民财富从银行转移到投资领域不仅开辟了经济过热的新领域,而且也反映出通胀的严重程度。但鲍泰利教授认为,以上说法不仅夸大了中国当前的通胀的风险,而且低估了北京处理通胀风险的能力。他指出,中国当前的通胀现象是国际粮食和饲料价格的连锁反应,且并非东亚唯一经历物价上涨的经济体。目前日本的通胀率大体和中国持平,台湾地区的情况甚至比中日两国还要糟。鲍泰利教授补充说,此次通胀的特点不具有普遍性,而过去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形成,以及过去两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复兴,也给中国的通胀提供了缓冲的空间,使政府拥有更多的资源驾驭通货膨胀。
美国之音电台
宏观调控须防过度紧缩
中国经济表现强劲,显示仍处于上升轨道中。无论GDP增长及通胀都属近期高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很自然地推出了防止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和通胀由结构性转向全面性的“双防”策略,可算是特具针对性。但必须注意策略应侧重于防:不能当经济已经过热或通胀已属全面性,需要大力收紧来重加抑压。在高度复杂的情况下,运用宏调措施时必须格外小心,既要防过热,但也不能过了头,因而不必要地拖慢经济发展步伐。
《大公报》
中国外交姿态渐变
与以前“韬光养晦”式做法不同,现在“有所作为”式外交基调在中国外交动作中明显表现出来。中国近日对、伊朗核问题表明立场,拒绝美国军舰靠港要求,取消了大部分与德国的会谈日程。警告、拒绝以及立即采取报复措施,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中国外交新面貌。
韩国《东亚日报》
改革30年,中国人对自由贸易的支持让人惊讶
美国皮尤“全球态度访问”4.5万人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47个国家中,中国对自由贸易的支持程度最高,达75%;美国最低,只有59%的美国人表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对美国有良好影响。报告称,有迹象表明,西方对经济全球化的狂热逐渐消退,美国和西欧等国已不像5年前那样支持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了。相反,在中国和印度这样崛起的亚洲经济大国,公众则几乎全部赞同全球贸易。
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
欧洲企业:中国商业环境和法律制度亟待改善
在中国欧盟商会的年度商业信心调查中,虽欧洲企业仍然看好中国,但也反映中国政策法规的不透明与缺乏连贯性是其在华开展业务的最大障碍。中国政府部门并不总能对其政策法规作出清楚解释,而有些规定的出台往往过于突兀。另外广告知识产权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担心知识产权遭侵犯,受访企业中有半数表示无意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美国《华尔街日报》
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将促进“财政民主”
CPI预警?
5月CPI有其特殊的意义。国家统计局6月12日宣布,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同比上涨3.4%,超过央行所制定的3%的预警线,并创下27个月以来的新高。
在此前的4个月里,CPI的同比增幅一直节节攀升:2.2%、2.7%、3.3%和3.0%,3月份更是冲出3%这个全年的调控目标。而且是在央行3月5月连续两次加息涨势难扼的信号,5月份的3.4%则几乎成了红色警报的代名词,宏观经济数据表明宏观经济正继续升温。
3.4%的CPI底高不高?它与人们谈之色变的通货膨胀又有什么关系呢?西方经济学认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而西方社会则将3%以上的CPI指数视为进入通货膨胀阶段。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而此次五月份的CPI指数,也已创下两年以来的最高值。
而尽管如此,各界人士仍有对于该指数的不同看法。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昨日表示,5月份CPI中食品类价格上涨了8.3%,但CPI指数上涨3.4%,并不是太高。他认为近期加不加息和物价上涨有联系,但不是必然联系。除了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外,同时还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以前物价很低的时候,如去年CPI只有1.5%,央行也加过息。
CPI是判断通胀的标准吗?著名财经评论家叶檀则指出,近年来关于CPI的权重能否反映中国经济生活的变化一直受到质疑,因此是否能够担当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参照系的重任,是一个问题。
叶檀认为,与周望军的表述相反,对CPI的常见指责是低估了中国的物价涨幅,其选取的消费品权重滞后于现实生活。20多年前制定的基础统计标准数十年如一日,即便调整也是微乎其微。屡为人诟病的CPI篮子中物品食品类权重高达三分之一,而国内居民目前最大的消费支出中,教育消费、医疗保健消费、住房消费、通讯与交通消费,其价格变化或者只占很小的比重,甚至不能在CPI数据中反映出来,居住和医疗仅为14.5%、11%,房地产等未被纳入CPI。因此,粮食食品价格大涨则会表现为CPI指数的上升,5月CPI上升,食品价格上涨应占首功。
6月CPI可能超过4%。随着6月份即将结束,市场成员对于后期CPI的变化也充满着猜测。但遗憾的是,截至目前,我们还看不出CPI在6月份会出现止涨回落的趋势,更为可能的是6月份的CPI同比增长幅度会在3.4%的基础上继续攀升。中国证券网分析指出,考虑到截至2007年5月份食品要素的环比连乘因素,初步预计6月份CPI中食品要素的同比增长幅度将达到9.90%-10.20%,在假定非食品要素同比增长幅度保持在1%的历史较低水平的基础上,初步估算6月份的CPI的同比增长幅度将达到4%以上。如在6月截至前,食品各类子项价格不出现明显的下跌,则6月份当月的CPI增长幅度将再度创出今年以来的新高。
通胀之忧
通胀是否真的会来?据中新网报道,央行于6月5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区间。香港文汇报报道,此间经济观察家分析指出,此次调控力度相当大,表明当前政府对经济过热的担忧和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坚定决心,亦显示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弹性化这两种手段,来达到收紧流动性过剩、为经济降温的根本目标。而同时有分析家指出,央行此次出击,也充分表明中央政府对经济过热所隐现的通胀危机更加关注。自年初以来持续升温的 “CPI预警”、“通胀危机”等观点的讨论,也在学界、业界达到了异常火热的。那么,无论CPI是否与通胀有着必然联系,我们都会关心――通胀是否真的会来?
历史上的通胀。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通胀的概念和历史。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过两次较为严重的通胀和一次较为温和的通胀。两次严重通胀分别发生于1987年~1988年及1993年~1994年,对社会经济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经济学界普遍认为,随着我国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不断提高,手段的不断完善,加上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增强,第三次的通胀压力并未导致类似前两次那样的严重后果。
我国上一轮的CPI上涨,即“温和通胀”始于2003年10月,主要是由粮食供需失衡引起的。在各项政策的共同推动下,2005年我国粮食市场基本保持供大于求的态势,由粮价及食品价格主导的CPI上扬行情基本告一段落。不过,从2006年二季度开始,我国粮价不断攀升。进入2007年以后,我国粮价继续在高位盘整,并带动食品价格和CPI快速上升,加大了通胀压力。
目前通胀压力很大。“如果今年夏季粮食减产,通货膨胀环比将可能大涨。”身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经营部高级经济师的何志成,显然为通胀危机忧心忡忡。他指出,虽然中央已经在控制猪肉、鸡蛋、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但涨价原因是因为城市货币增加太快,供应短缺的危险越来越大。比如一季度的居民收入提高了17%。按照宏观调控惯例,在物价上涨尚不剧烈时,央行可以采取连续加息的方法进行调控,而如果物价上涨很快、面积很大的话,通胀压力就会急剧增大。那是央行再如何加息恐怕也不会管用。
何志成认为,政策监管层的注意力长期以来一直放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如何释放的问题上。并由此采用了“货币先行”政策,同时加快了虚拟金融市场发展。而这已经导致货币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信号联系不敏感。短期货币投放过多,人民币的流动性过剩已经不是虚拟金融市场所能承载的了。而这些货币恐怕最终要流向商品市场,对实体经济中的物价构成压力。如果市场物资充裕,通货膨胀预期可能仍然压制,资金甚至会流向实体经济的投资市场,刺激生产潜力的扩大。但现在的情况恐怕不是。
食品供应短缺是通胀前因。而如果供应食品出现短缺,通货膨胀的大面积出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经济规律。一旦通货膨胀大面积出现,所谓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快就会转变成人民币贬值预期。当前,在多种现实的压力之下,央行仍然在被迫加大基础货币发行量,这将直接导致人民币从当前的升值趋向转向贬值趋向。对外,人民币不断升值;对内,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国内购买力下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中不得不高度关注的焦点。
另外,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负责人在谈到通胀问题时表示,通胀是指货币对商品的供过于求。所以是否会出现通胀,不仅要看商品是否出现短缺,还要看货币是否发行得太多。如果货币发行过量,即使商品供应充足,也仍然存在着通胀的可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辉清博士也指出,目前CPI上扬带来的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加,央行很可能采取再次加息的措施。
经济过热是隐忧。事态果如专家预料,央行日前宣布,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3%扩大至0.5%,即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下0.5%的幅度内浮动。
此外,从2007年6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7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其它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业界分析家指出,央行此番一系列动作强烈暗示了经济过热,通胀隐忧的信号。另据调查,央行日前的2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选择货币政策"适度"的银行家人数正在下降,银行家货币政策感受指数已降至55.8%。银行家对下季度利率水平上升预期强烈,同时预计下季度货币政策趋紧的比例上升至43.5%。但中、小型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依然没有减退。调查显示,在几次加息资金成本显著提高的前提下,此类企业对资金的渴求依然旺盛。
城镇居民储蓄走低,投资强烈,加重通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6月20日公布了2007年第2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总体上升,收入预期继续向好,居民对当前物价的满意度下降,储蓄和消费意愿连续走低。5月中下旬,央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000份。
调查显示,居民家庭拥有的最主要金融资产中的储蓄存款占比从2005年第2季度的68%、2006年第2季度的66.5%降至2007年第2季度52.3%,累计下降15.7个百分点。
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居民认为购买股票和基金最合算的比例快速提升,从第1季度的30.3%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达40.2%,并成为居民的首选,改变了以往依次为储蓄、消费的习惯排序模式。同时,居民消费意愿(选择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连续3个季度下滑,从2006年第3季度的28.2%降至本季的19.5%,累计降幅达8.7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这会进一步加剧资本市场过热,资产价格虚高,为企业规避银行信贷圈钱创造便利。
杞人之虑?
与此同时,坚持认为通胀危机不存在的声音也很响亮。
消费品供大于求,不易发生通胀。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表示,中国工业消费品现在总体上是供大于求。工业品价格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下降态势。对于服务类价格,包括水电煤气,基本上由政府控制。如果价格上涨过快,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暂时不涨价。因此,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
同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季铸也认为,看目前的经济形势不应当只从中国本国的视野来看,而应当从世界经济的视野来分析。身为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的季教授指出,全世界的商品生产总的来说都是过剩的,价格向下走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不管是国内国外,通货膨胀都是没有基础的。他说,猪肉涨价的原因主要是饲料价格的高涨,而不是猪肉本身的原因。而粮食涨价的现象则是全球性的。“因为粮食是给人吃的,你拿玉米去生产乙醇来给汽车吃肯定是不够的。”因此这种短缺并不是全面的,而是一种结构性短缺,而肉涨价是适应这一趋势最正常的反应。他同时指出,猪荒前后的政府措施有误,都造成了不利的结果。如猪荒前政府政策影响了肉类加工厂,导致种猪都没有了,而事情发生后政府也没有让市场去自我调节,反而出手干预,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
流动性过剩不是问题。季教授认为,CPI有多少不要紧,它并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标准。由于我国长期对外贸易的顺差,货币多了是很自然的事情,并没有通胀的危险。流动性过剩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本来市场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但人民币不升值,就造成了货币本身的供大于求,物价肯定要上涨,老百姓的生活肯定要比以前紧张。只要CPI增值比经济增长的幅度低,就是净福利,说明百姓的购买力还是在增强的。只要不增到10%,不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百姓的实际收入就是增加的。
他指出,工业经济本身就是过剩经济,全球的价格水平都普遍下降,CPI只是一个尺度,不能代替基本水平,也不是通胀的预警信号,通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当今的国际市场是个开放的市场,一个地方的商品,比如猪肉,暂时短缺,其他地方的商品就会补进来,这是市场的规律。只要保证开放,就没有涨价的道理,市场现在涨价,就是在给商家以信号,政府不应当在这个时候出手来干预这个正常的信号。只要市场这个积极的信号传到商家那里,他们就会应市场的需要来供货,生产上去了就没有通胀的道理。他说,他本人不认为经济过热有什么不好,只是我过现在的经济过热是建立在破坏资源环境的基础上的,而如果是经济本身过热,比如服务经济等,那反而是好事情,至于学界对此显现的担忧,以及对通胀的预测,他认为纯属杞人忧天。
面临抉择
一方疾呼通胀压力日渐紧迫,一方坚称通胀、过热都是庸人自扰。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人们面前:如果只是过热不是通胀,则经济面临是让政府调控还是放手市场自我调节的选择;如果存在通胀,则要面临是让人民币升值还是采用适度通胀方法的选择。
是用有形之手还是无形之手?按北京工商大学季铸教授的观点,经济过热不必过虑,通货膨胀也是庸人自扰。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当前政府如何解决物价上涨造成底层居民生活压力加大的问题。
季教授是不赞成政府直接调控。他认为,正是由于政府在猪肉涨价之前的调控手段,错误地打击了养猪户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后来的猪荒。他认为,养猪户遵循市场的自然规律,在猪肉供过于求的时候减少养猪数量,待猪价回升,在增加养殖,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政府此前的调控措施过急,严重打击了养猪户。使他们按照市场规律来加减养猪数量时又受到政府的干预,“挣不到钱还有被骗的感觉”,从此对市场失望,觉得永远不会有利可图,从而丧失了积极性和对政府的信任。
季教授指出,经济规律表现为不同时期的不同现象,短期的现象并不能够完全体现它背后的本质。所以行政部门很难捕捉到真实的动态,盲目的调控往往会使事情变得更糟,还不如放手让自然的经济规律去自我调节,这样才是上策。此次的涨价现象,其实是市场对政府之前的错误调控进行的自我调节,它向养猪户发出了积极的信号,但遗憾的是政府再次抑制了涨价,也抑制了这个市场信号,使养猪户又陷入了盲目之中。因此,政府现在应当放开对价格的限制,让农民真正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中得到实惠,这才是真正地把“为农民增收”落到了实处。
但,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副司长王北鹰认为,随着耕地的减少,农产品价格稳步上涨是好的,大幅上涨就会给通胀带来压力。通胀意味着社会的震荡,现在还没有造成这种严重后果。他指出,任何一种产品不可能永远保持一个价格产品线,否则社会就没有发展了。同时,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应当增长,否则农村也是没有办法发展的。政府不会去调控物价,价格是市场生成的。但是对于生活必需品,政府首先要保证市场的正常供应,不能脱销断档。对于收入低的阶层,政府应当对这些人进行关注,在价格高的时候不要损害他们的基本生活。
适度通胀和人民币升值哪个好?而按照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王东京的观点,在政府对内面临通胀压力,对外面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时候,可以适度利用通货膨胀来拉动国内消费,从而抵消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他认为,由于中国外贸持续顺差,外储过万亿,外汇供大于求,本币必然面临升值压力。为了减压,央行不得以,只好被动地发行本币。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国内流动性会过剩,通胀势难避免。为了控制通胀,政府别无选择,必须回头压制流动性。而矛盾之处在于,压制流动性虽然可以抑制通胀,但同时会推高币值,汇率又稳不住。这一点正是难题所在。国内学者的主流观点是,压缩流动性。但王东京认为,在稳定汇率与控制通胀之间,应先稳定汇率。尽管通胀会危害经济,需要警惕,但相比汇率上升,危害要小得多。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情况下,如果稳定汇率又保持适度通胀,国内价格上涨,出口价格也会水涨船高。这样即可以堵住美国的嘴,又可以避开人民币升值的冲击。从国内经济来看,中国经济要持续高速增长,前提就是扩大消费。政府要拉动消费,适度通胀就是个好办法。当然,控制通胀的度也很难,如果放任通胀也会带来致命的损害。但两害相权取其轻,适度通胀比起人民币升值,危害毕竟要小得多。另外,王东京主任提出了政府应当实施的两条补台措施,一是提高社保标准;二是加息。前者可以保护弱势群体,后者可以维护储户的利益。
然而,针对“以通胀抑制升值”的观点,著名主流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这种策略决不可行,因为通货膨胀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他指出,物价总水平上涨对每一块钱所造成的贬值的确是相同的,但贬值对不同人所造成的损害大小却是截然不同的。所谓通胀其实就是“全民征税”,历来的通胀对富人的危害都远比穷人小得多。而物价全面上涨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届时对低收入者所带来的沉重压力就会令他们无法承受。
【关键词】应用写作;实训教学;实训类型;实训方法
新世纪高职院校的应用写作教学面临许多困惑,我们仍不得不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高职学生应用写作技能低下,难以适应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积弊严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状依然故我,教学改革停滞不前。到底应用写作教学改革路在何方?人们对此感到迷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主持了 “高职院校应用写作实训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确立了以实训教学为中心的基本取向。在前期研究成果中,笔者深入探究了应用写作实训教学的内涵和特征、实训教学改革的系统观,在此,拟就应用写作实训教学的类型、实训教学的方法进行专门探讨。
应用写作实训教学的科学内涵是:与应用写作理论教学紧密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它注重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仿真的写作情境,以各种单项的、综合的应用写作技能训练为手段,旨在提高学生在未来职业岗位中所需的应用写作技能,增强其综合素质,发展其健全人格,使之成为应用型的高技术职业人才[1]。了解应用写作实训教学各种类型、方法的特点和功能,有助于在实训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灵活地选择各种写作的实训类型和方法,增强写作实训的效果。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应用写作实训教学可划分不同的类型和形式。
1 按实训教学的场所分
课堂实训:写作实训教学活动主要在教室内进行。通常与理论教学穿插交叉进行,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既可系统、高效地传授写作的理论知识,又可对学生进行写作技能的实际训练;此外,对实训环境、条件的要求不高,训练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单项写作技能的训练,也可以是综合写作技能的训练,还可以模拟现实情境,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进行写作训练。其不足是虚拟性太强,与社会现实、实际的职业工作尚有较大距离。
校内实训:写作实训活动主要在校园范围内进行。其具体的训练形式多种多样:如让学生就校园发生的某一热点事件进行采访调查,写作校园新闻或调查报告;介入校园文化建设,编写版报、为广播室、校刊等学校媒体撰写稿件等。这是介于课堂实训与校外实训的的训练形式,既贴近学生身边的实际,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息息相关,为学生所熟悉,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又可补充课堂实训虚拟性强,现实感弱的不足。
校外实训:写作实训活动主要在校外社会环境或职业工作场所中进行。这是真刀真枪、名副其实的实训形式,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技能。校外写作实训教学的理想目标是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写作实训基地,但由于写作活动具有智能性、个体性的特征,目前看,这种实训方式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对学生写作活动也难于监控,容易流于“放羊”,但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训形式,是实训教改努力的方向。
2 按实训教学的时间分
课内实训:与课堂实训基本一致,教师对写作实训活动可进行全程监控,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实际的写作案例,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单项、综合的各种写作训练。
课外实训:既可以是校内的实训,也可以是校外的实训。从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开课情况看,大多在36――60个课时之间。这样有限的教学课时,光靠课内实训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写作实训活动,必须推到课外来完成,这既利于拓展学生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也利于促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课外实训要解决好的问题是,对学生写作活动的有效监控、指导,如何减轻教师对学生习作评改的负担。
3 按实训教学技能的难度分
单项实训:这是把完整的写作技能、写作过程分解为相对简单的技能、写作环节的训练形式,其训练难度相对较小。如阅读分析技能、摄取材料的技能,提炼确立主旨的技能、组织材料、谋篇布局的技能等等。单项实训可降低训练难度,缓解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为把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作好铺垫。
综合实训:这是把各种写作技能、各个写作环节有机结合,协同完成写作任务的训练形式,其训练难度较大。综合实训既可仿真模拟,也可实际操演,如为学生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或布置某个现实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写作知识、所掌握的写作要领,独立完成写作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实训教学的落脚点,所有的理论教学、单项训练,最终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综合的写作技能。
4 按实训教学组织的形式分
个人实训:大多数的写作实训都是以学生个人为单位的,写作活动具有个体性、智能性的特征,写作技能最终要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只有通过激发个体参与写作实训的兴趣欲望,通过个体的心智操作,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小组实训:这是以小组为实训单位的训练形式。按建构主义的现代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的互动、协作和交流建构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在应用写作实训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将学生划分为实训小组,让他们在实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分工合作,协同完成写作任务,这符合现代学习和现代教学理论,既有助于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又利于培养其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 按实训教学的方法分
病文诊治法:给学生提供存在问题和毛病的应用文章,要求学生运用应用写作知识对病文进行诊断评判,分析指出其毛病和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或对病文进行修改。这是将写作理论知识与实际写作技能沟通起来的一道桥梁,学生经常进行病文诊治的训练,对增强其文体感、语感,感悟写作门道大有裨益。
情境创设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真实再现现实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写作某一应用文体解决面临的问题。如公文写作训练,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下级机关在工作中遇到了某一重大问题,无权擅自作出决定,或遇到某一实际困难需要上级给予支持,要求学生正确选择一种公文文种(请示),写作公文,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角色扮演法:这比情境创设法更进了一步,不仅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而且还指定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扮演某一角色,设身处地站在这一角色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最终通过写作活动使问题得到解决。如进行经济合同的实训教学,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买卖双方,站在所代表商家的立场上,就合同的条款进行协商交涉,最后将协商结果写成规范的合同文本。
实战演练法:让学生亲临工作现场、实践一线,真刀真枪进行写作活动,其写作行为将直接对现实实践、工作实际产生影响,应用写作的实用价值可以鲜活地表现出来。如物价上涨了,让学生亲临农贸市场进行市场调查,将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向物价管理等相关部门提出抑制物价上涨的建议对策。这种抱着实战目的所进行的写作演练将学生置于一定的压力之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和兴趣,更能促进学生实际写作技能的提高。
任务驱动法:先给学生提出一定的写作任务,让其带着写作任务自学教材中写作理论知识,或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必具的写作要领,使其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定向于写作活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培养其写作的问题意识和对象意识,增强其写作的欲望。
各种实训教学方法尽管形态各异,但都应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自觉地将写作理论知识、写作规律、写作要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通过实际的写作训练,最终增强应用写作技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