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 A
大学期间,学校和系里都举办过关于就业求职类的讲座,老师们陆续讲了一些大学毕业后面临的问题以及心理状态变化。当时感觉离我们非常遥远,可是现在我们已经大三了,即将面临实习和毕业就业,对我们大多数学生来说,就业已成为一件必须考虑的事情。但是,习惯了十几年校园生活的我们。就业,我们准备好了吗?
二十岁到三十岁的我们是人生情绪波动期,一直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的我们,并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有着老师与家长的帮助,多多少少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准确。如果我们在就业时面临求职的失败,就会产生心理自卑和落差感,更会有少数学生在面临失败会走上极端的道路。所以,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就业环境,真正地了解自己,在求职过程前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以最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未来的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准备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这个友好、没有战争的年代,各个国家和人才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人口多,所以一份工作有成千上百的人来竞争也是真实的现状。竞争这个词语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每个人的人生中,从小学开始,同学之间便开始了学习成绩高低的竞争。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好成绩,每个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到了大学期间,评选各种三好学生、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等,无一不和竞争联系在一起。相对来说,我们只是对学习的竞争意识较深刻,对就业竞争意识并没有系统和真正地认识。
二、大学生就业前心里的障碍问题
1.盲目从众
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你认真读过事业佼佼者的故事,你会明白他们往往有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能够独具慧眼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能够捕捉到很多的成功机会。在毕业生身上,三五成群的朋友,往往容易形成在找工作的时候随大流,即盲目从众。我们应该真正问问自己:我是适合自己创业还是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也许多年后由稳定工作的人往往羡慕创业人士,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创业,也许我更有潜力呢等等这一系列的疑问。
2.好高骛远
有的毕业生出去找工作,看看自己一厚摞的奖状和荣誉,心想我肯定能找一个薪酬高的工作。这种自认为高人一头,傲慢无礼的就业心理是不正确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好的人也会有缺点,尤其是这种骄傲自满的同学,过高地评估自己,结果常常是一无所有,不能真正地领略成功的快乐。
3.过度自卑
有些同学自认为大学里成绩平平、长相平平、家境一般等等,在找工作前心理过于觉得比别人矮一截,生怕别的同学嘲笑自己。这样的心理在求职遭拒后会容易产生生活无望,对不起父母的感受或者原来自己这么差的想法,往往有的学生会走向极端,严重的会选择提前结束自己的人生,放弃了原本灿烂的人生。
4.相互攀比
在择业过程中,有的学生会产生相互攀比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总是询问别人的就业取向是什么,把过多的注意力没有放在对自身的评价上,而是过多想着别人的计划,然后自己和别人攀比薪水的高低。
5.注重物质
“我一定要找个月薪八千的工作,我一定要找个年薪三十万的工作”等等这种话语,往往充斥在一些注重金钱的同学的脑海里。可是这些注重薪水高低的学生只重视找一个薪水高的工作,却没有考虑过自己到底能为公司带来多大效益的问题。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原因
1.社会客观原因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市场上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根本无法满足每年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供不应求的结构问题突出。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的制度,人口多往往会导致企业岗位的饱和,一旦达到饱和状态,就像人吃饭吃饱了一样,无法再吸收过多的人才数量。另外,企业需要的人才也要达到他们的招牌条件,就会对毕业生进行筛选,也许一共有20人来应聘,可能真正符合企业条件的只有一个两个,所以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客观条件,是我们无法避免并且应该正面面对的实际问题。
2.自身实际原因
大学生在进行择业的时候,不仅要去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实际工作,正确认识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地了解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要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和真实能力。把这些都了解明白后,就会有一个良好的择业状态,不会过高或过低地看待自己。上了十几年学的我们,早已在心里习惯和熟悉这种简单的学习生活,吃饭、睡觉、学习和娱乐是生活的全部,却还没有把工作当成未来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养活自己的饭碗。这种悠闲的生活当然与真正地工作状态相差甚远,所以我们意识里没有工作的概念,这也是我们在就业前容易产生的疑虑和困惑,这些自身的疑虑如果不尽快清除的话,会影响到我们的就业过程。
四、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准备的措施
俗话说的好:“不打无准备之仗”。古代的国家,需要通过战斗来争夺自己的领地。一个有能力、懂防护的兵会在战场上厮杀无数。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大学生也不为过,我们正处在人生中最灿烂、最年轻的时期,有理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一些美好憧憬和幻想,但是这些往往是我们自己想的过于美好,现实给我们的答案却是残酷和无情的。
1.树立就业目标
树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是经营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要参考两个方面:一是正确的自我分析,经常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反省,不要过高看待自己,把自己摆在一个合适位置。仔细想想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和能力水平等。二是认识就业形势,就是通过查阅资料看看自己的专业和理想在社会上提供的岗位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想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是否符合,如果不合适,自己应该通过什么措施去弥补差距,求职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如何等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立自己的就业目标,就比较接近实际要求,提前避免过高的心理预期。
2.充满自信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尽管出身、性格、国籍、语言、环境、思想等各种不同,但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事业的追求都充满了必胜的信息和等待成功的耐心。相信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3.独立自主
学生时代的我们,有同学、家长还有老师的照顾,过得顺风顺水,一有什么事情就依赖询问他人,这样在就业中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对事情决定优柔寡断。所以在就业前,必须提前学会独立自强。没有父母和同学的工作中,学会自己做正确的决定,好好的工作和潜心学习。只有消除依赖他人的心理,变得独立自强才能适应这个庞大的社会体系。
4.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在求职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挫折,一时的挫折并不代表我们永远失败,我认为大家应该把挫折视为成功的基础,对暂时的失败并不是意味着淘汰,相反能使失败者振作起来,面对挫折,正确的态度是有“越说我不行,我越要做到成功”的勇气,反省自己为什么会遇到挫折,我这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把挫折看做是磨练我们生活的意志力、看清自己的机会。
5.不断提高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种类的更新越来越快。对我们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一些需要专业上的硬性证件的要求,也会在求职过程中体现出来。
就业就是把我们在学校学得的知识投入到社会实践中,要有一颗脚踏实地和求真务实的心,还有一个虚心学习的能力,在事业上离追求成功的时日将指日可待。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毕业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当今毕业生最关心和最忧心的问题。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受国家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与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密不可分,如就业期望的高低会影响其对地域、行业和岗位的选择,意志品质的优劣会影响其克服就业困难、承受就业挫折的能力等。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盲目自信与自卑怯懦并存
在求职过程中,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具备很多竞争优势,如学校牌子好、专业需求旺,学习成绩优秀等,因而盲目自信,就业期望值很高,结果往往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困难估计不足而在就业中受挫,进而思想情绪上产生激烈的波动,以致严重影响就业自信心。有的毕业生因为学校名气不大、专业需求弱,学习成绩不佳等,认为自己没有特殊的技能,总担心自己在应聘时竞争不过他人,这种由自我消极评价而产生的消极暗示导致他们没有竞争的勇气。有的毕业生觉得自己大学四年一直很努力,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可是在应聘时由于紧张,或对岗位不熟悉而发挥失常,便觉得自己缺乏竞争力,接受不了失败的事实,从而产生害怕应聘的心理。
(二)积极乐观与消极悲观并存
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比2012年净增19万。今年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但由于我国经济仍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政府对大学生就业非常关注和支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就业政策给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机遇,因此,很多大学生都比较积极、乐观,认为找一份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求职时间长短问题、工作岗位性质问题等。但不容忽视的是,相当部分大学生喜欢夸大就业环境的不利之处,如家庭背景不够好,学历歧视、性别歧视普遍存在等,认为要找一份工作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不敢想象自己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在经历一次次求职失败后,这种消极、悲观、失望的情绪日益增强,慢慢地丧失了求职的激情和前进的动力。
(三)独立自我与依赖从众并存
大学毕业生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后,对自身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就业能力等方面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能比较正确地评价自己,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凸显。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活圈主要是学校,社会关系仅限于同学、朋友、老师等有限的人群,当面对就业这样的人生大事时,尤其是就业目标、岗位的选择上,往往会产生依赖家人、朋友、老师帮助的心理,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期望理想和现实可行性等因素进行分析判断。更有甚者连独自参加应聘的勇气都没有,每次面试都要父母或同学陪同前往。还有相当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盲目性,而没有考虑所做的选择是否适合自己,如看到别人考公务员,自己也考公务员,看到别人创业能挣钱,自己也想创业。
(四)渴望竞争与求稳求安并存
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大学生就业日益市场化,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了公开、平等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大学生意识到要就业就必须竞争,也渴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谋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成为求职成功者。同时,很多毕业生看到当前中小企业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选择中小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意味着个人要承担就业失败、创业失败的风险。他们认为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更有安全感,因而把就业目标都聚集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稳定工作上。
二、运用心理资本干预模型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优化的策略
从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来看,运用心理资本干预模型进行就业心理优化,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操作可行性。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运用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从环境和技术两方面来优化其就业心理,能开发和提升其心理资本水平,使其获得坚强必胜的信念、合理有效的目标途径、现实而灵活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韧性,使其在求职中更具有竞争优势。
(一)环境优化策略
环境优化策略指的是从大学生所处的就业环境出发,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来对其就业心理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资本水平。1.国家政府层面应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加大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性支持力度。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能够激励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实现个人梦想和家庭梦想的机会,是培育其积极心理资本的沃土;加大就业的政策性支持力度,不仅能吸引优秀的大学生主动去基层、中小企业就业,解决基层、中小企业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难题,而且能让已在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大学生看到希望,更加努力地工作,进一步促进基层、中小企业的发展。2.社会层面用人单位应给毕业生提供宽容开放的竞争机会,媒体应注重客观宣传和积极引导。用人单位可以考虑那些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岗位,放开条件让应聘者公平竞争。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体,在报道时要做到不夸大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而应将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客观化,多报道一些能增强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内容,比如国家的就业促进政策、应聘的注意事项、成功就业创业的典型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减轻毕业生的就业恐惧心理,而且有利于他们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自身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他们顺利就业。3.学校层面应加强就业技能指导,完善就业服务和管理,及时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困惑。高校要“形成多元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将就业指导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所有环节,贯穿到大学生自身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形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增强工作针对性,提高就业指导效果”[5]。在做好就业技能指导的同时,要为他们就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比如宣传国家就业政策,收集、筛选、就业信息,反馈就业动态,组织开展求职活动,档案材料的送交等。4.家庭层面应帮助孩子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主动积极与孩子沟通,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对于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而言,就业是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必然要经历的一关。在就业过程中的笔试、面试、上岗等环节,他们自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和压力感,这时来自家庭的支持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大学生内心渴望成功与现实选择有限,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其次是从精神和物质上支持他们,鼓励他们从挫折中爬起来继续前行,同时对孩子的一些过于理想化或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家长应适时合理地干预或制止。5.同辈群体层面应形成相互竞争和相互支持的氛围。同辈群体是“由社会地位相当、年龄相仿,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并有较多互动的人组成的非正式群体”[6],它有着自己的群体亚文化,直接影响着该群体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交往时间、空间和频率的原因,他们与同辈群体的交流远远多于与父母和教师的交流。因此,其影响也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在求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同辈群体成员经常性地交流招聘信息、职业价值观、求职技巧等,形成一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支持的氛围,这种求职互助的模式可以有效地促成该群体成员求职成功。
(二)技术优化策略
由于高等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毕业生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就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的毕业生也在成倍的增长,替代性就业的局面也开始出现。这无疑给毕业生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许多负面影响。
1 大学生就业一般心理问题
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儿回音都没有,也许是发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下文,开始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讲,就是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有的同学大学学习不太好,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在求职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也有不少刚毕业的新人自恃能力高,总觉得现在的工作太屈才,刚踏进单位就计划着跳槽。结果跳来跳去,还是原来的山头最高。
2 心理剖析与对策
2.1 抓紧素质的训练和提高
相对于社会求职人员来说,大学生群体工作热情高,激情饱满,求知欲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一般会根据其职位需要,选择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知识,具备某些专业特长,思路开阔,善于与人合作的大学生。所以要想有份好工作,大学生应做好职业生涯准备,明确职业目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技能。增强沟通能力及适应能力,培养人际技能技巧,积极寻求基业工作机会[2]。
2.2 敢于竞争
不要一想到自己要在主考官面前说话,就开始想像负面的结果,就会怯场。我们应该自信一点,但自信不是自负、不是自大,也不是自傲,在面试中流露出一副咄咄逼人、非我莫属的模样。但是,我们在阐述自己的优势时,不要不好意思,总觉得说自己的优点是不对的,开不了口、过分谦虚。勇气很重要,要敢于拉下面子,想尽办法去争取。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你将会与成功握手后又告别,最终没有得到。
2.3 善于竞争
在求职与择业竞争中,应注意期望值是否恰当。在求职面试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要做到善于竞争,还要做到在面试时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4 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挫折是一种鞭策。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彻底摆脱“等、靠、要”的就业心态,使自己加快自立自强的转化过程,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
2.5 期望值要适度,不要奢谈专业对口
在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身竞争条件的基础上,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第一选择,适当降低期望值,先求职,有了立身之地,再寻求发展。即使你的专业不对口,但是你的素养和素质都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你成才的过程中,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本科生的可塑性很大,应该灵活地调整专业方向,不要死抱着专业不放。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088-02
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以“大学生就业心理”为题名对中国知网2009年1月至今的文献进行搜索,得到了244篇相关的文献。鉴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突出,本文就以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述评。
1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具体分类看法不一
(1)罗珊和柴颖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四种重要表现:
怯懦心理:即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也不敢表达出来。甚至在面试中也不敢表现自己,答非所问,唯唯诺诺。
自负、自卑心理:自负心理是对自我做出较高评价,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从而对自己期望值比较高,在求职过程中过分挑剔;而自卑心理则是对自我评价较低,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不敢主动在求职过程中推销自己,表现自己。
挫折和嫉妒心理,妒忌心理是由于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的冲突难以接受,从而产生挫折心理,不愿努力进取;嫉妒心是在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
焦虑心理:罗珊和柴颖认为,焦虑是大学生最突出的就业心理问题,多发生在一些特殊学生中(如生理缺陷,家庭贫困等)。焦虑心理使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判断缺乏自信,表现出对自己的前途极其担忧,整天患得患失。而李俊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形式的分析与罗珊和柴颖持相同看法。
(2)余磊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把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五种: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从众心理和矛盾心理。其中,余磊与罗珊、柴颖等人对焦虑、自卑心理的描述大致相同。自傲心理、从众心理和矛盾心理则是余磊首先总结提出的。
自傲心理:余磊认为,自傲心理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估计过高,认为自己很有才华,高人一等,一味追求“起点高、薪水高、职业高”的职业,他们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选择职业的时候严重脱离实际。
从众心理:这种心理主要出现在就业时很容易受到社会压力和群体的影响,从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随大众。这种心理容易出现在一些没有主见,容易动摇的人身上,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
矛盾心理:余磊认为,矛盾心理大多发生在家庭贫寒的大学生身上,他们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贫困,但是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迫使他们接受现实的低收入、低起点的工作。现实与愿望的冲突使他们产生矛盾心理。
(3)赵秀哲借鉴社会学的分类方法,把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概括为五个: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赖心理、功利心理。其中,他对前三种心理形式的分析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
依赖心理:他认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依赖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在不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遇事犹豫不决,常常需要别人帮忙做决定。比如,由于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就依赖父母、亲戚、朋友、社会关系帮自己工作。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他们多处于被动的不利位置。
功利心理:一些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首选因素是就业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职业的社会地位、职业能带来的收入等个人利益,其次才是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而祖国的需要往往是不列入考虑范围的。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一心想去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希望能够从事让人羡慕和有高收入和职位。
综上可知,首先,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焦虑心理、自傲心理、矛盾心理、自负心理、盲从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嫉妒心理、怯懦心理、功利心理、观望心理、逃避心理等。学者们一致认为,这些就业心理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次,学者们的研究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的角度和方法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类还可以从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入手进行划分。
2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成因的综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虽然针对此问题发表的文章甚多,但是学者们思考分析的角度大致相同,主要是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角度分析的。
(1)蔡文伯、马杰等人认为,由于就业制度改革还处在继续深化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如就业制度改革不配套、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正性不够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很多误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态失衡,由此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2)余磊等人认为,学校开设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的课程过少,缺乏对学生求职观、职业道德、成功观念的指导,这就使得部分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不知所措,无法正确评价自己,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
(3)姚宁、郑恒云等人认为家庭教育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姚宁认为,由于不同家庭的社会背景、职业定位等因素,促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郑恒云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中还认为,父母的价值观、期望值、家庭经济情况等都会对毕业生择业心理产生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期望;心理误区;调适对策
1 引言
就业不仅是大学生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也是影响全社会、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就业是成长和成熟的重要转折点,是机遇更是挑战。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形势变化快且多样化,现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压力,而学生就业期望和现实环境的不一致,使得一些学生极易走入心理误区。因此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节,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2 大学生就业现状
2.1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趋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体需求与毕业生供给不均衡,例如工科社会岗位需求量远高于理科、文科需求量,技术岗位需求量高于管理、研究岗位。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层次的提高,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毕业生在逐渐增长,而本科毕业生与之相比不具有竞争力。第三方面则是由于毕业生自身期望与就业形势不相符,或自身能力素质跟不上企业职位需求等。面对这些多方面就业压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易出现心理错位和自我认知失调等心理问题。
2.2 大学生就业期望
根据对我所带年级的调查,大学生在择业中的期望如下:约80%的学生想在省会城市、一线城市工作,仅20%的学生愿意在二级及以下城市工作;约90%的学生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仅10%左右的学生愿意从事其他行业或不限行业的工作;约60%的学生意愿到大型国企或业内知名企业工作,仅20%的学生表示对工作单位性质没有太多要求;在薪酬待遇方面,几乎所有学生的期望月薪都在2000元以上,且约20%的学生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
2.3 择业中存在的现实矛盾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方面的现实矛盾。例如求职中的不公正要求(如性别要求),同类专业设置过多,自身能力有限,专业没有优势,就业机会太少,不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家庭矛盾(家长要求与自身期望不一致),不愿意到西部地区或艰苦地区工作,或户口不能解决等矛盾。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偏于理想化,由此造成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
3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3.1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况
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同龄群体中,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优势。目前高校毕业生主要为90后,从社会环境及家庭成长环境来说,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期望过高等问题,而他们习惯把择业困难的原因归为外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这样的求职心态致使众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总希望需求单位能满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由此则增加了自身就业的难度。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学生对于社会形势、行业发展状况、就业前景等认识不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茫或从众心理。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父母的建议,缺少自主性。
3.2 心理误区分析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可分为两类,即自我认知失调和心理定位错位。
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焦虑心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心理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困惑、迷茫、忧虑、焦躁等情绪;二是攀比心理,由于专业不同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别,学生签约单位在待遇、区域等方面存在差距,同学之间容易相互比较而导致心理失衡;三是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自我评价过低,不能正视自身的能力和优点,担心自己适应不了岗位需求;四是矛盾心理,在面临多项选择的时候,学生易产生迷茫和矛盾的心理;五是挫折心理,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在初次求职失败后极易产生强烈的挫折心理。
心理定位错位主要表现在盲目从众,缺乏主动性等。有很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忽视了自身条件与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的符合性;还有一些学生缺少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表现为只在企业来校招聘时去应聘,而不去主动寻求求职途径。
4 心理调适对策探讨
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心理调适,避免学生走入心理误区要从加强就业指导,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空间,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正确认识自己,认清就业现实等多方面来实施。
4.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应从学生大一进校开始,引导他们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成长过程,把就业工作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分析自身的能力优势和性格特点,还能帮助学生尽早确定求职目标,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选择迷茫、盲目从众等心理。同时可利用课程为学生详细介绍有关服务西部、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考研、留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4.2 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
学校可针对毕业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给予分析及调适指导,并加强对学生就业风险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对于求职受挫的学生,给予积极暗示和鼓励,帮助学生排解就业中产生的不良情绪。
4.3 拓展教育空间,提升学生素质
重视社会实习和社团活动,学校可针对应届毕业生拓展素质教育空间,通过开展多项素质拓展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如采用模拟求职活动、与企业联合培养实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4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于就业期望过高的问题,需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环境调整期望值,拓宽就业方向。尤其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应引导其适当降低期望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竞争,形成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正确认识。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具体措施,在就业过程中注意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以便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孙鑫.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现代阅读,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