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名人传摘抄

名人传摘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名人传摘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名人传摘抄

名人传摘抄范文第1篇

一次完整的名著导读活动视名著篇幅的长短、内容等而定,遵循“计划――实践――评价”的思路,呈现以上四个教学步骤。预设启动关键在“导”,落实过程关键在“读”,生成效果关键在“展”,强化效果关键在“评”。

一、阅读预设――以兴趣引导名著阅读

(一)遵循认知规律,制定阅读计划

1. 初级阶段

(1)目标预设:每周以摘抄为主的读书笔记,能理清故事线索,复述故事梗概,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2)名著范围:①选择七年级课本推荐名著作品,如《繁星》、《春水》、《童年》。②选择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的中外名著,如《鲁宾逊漂流记》。

(3)方法指导:①提供读前、读中指导。包括作者介绍、创作背景及全书架构。②培养良好的做读书笔记习惯,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做摘抄式的读书笔记,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尝试写感想体会。③引导学生学会复述故事。

2. 中级阶段

(1)目标预设:自主写读书心得,能对人物形象作简单的评价。

(2)名著范围:①选择八年级课本推荐名著,如《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名人传》。②依据课文向外拓展延伸,课文是节选的可提供全本。如《朝花夕拾》。

(3)方法指导:①有侧重点地识记作家简介,弄清创作背景。②引导写读书心得,记读书笔记。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能对人物作简单的评价。

3. 高级阶段

(1)目标预设:逐步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自主地关联有关知识阅读名著,解决阅读困难;初步对名著中有意义的句子、段落或篇章进行赏析;能自编课本剧,并进行针对性表演。

(2)名著范围:①选择九年级课本推荐名著,如,《水浒传》、《格列佛游记》、《简爱》。②确定高级阶段的阅读量: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名著阅读。

(3)方法指导:①引导学生锻炼模仿名著写作的能力。②理清故事线索,掌握故事大概,分析人物形象。③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编剧、表演。

(二)激发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

1. 创设主要阵地。教室、学生的卧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阵地,为此我和学生精心布置教室:开设班级图书角,给学生创造读名著的氛围,定期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

2. 组建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发组成名著阅读兴趣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结合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具有一定含义的名字,如:“先睹为快组”,“如饥似渴组”,形形,韵味无穷。

3. 教师下水阅读。语文教师要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激情,自身的阅读爱好和阅读激情就是学生最佳的阅读氛围。基于这些认识,我与学生一起阅读名著,积极参与他们组织的各项活动。

4. 课内课外渗透。如《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学生对杨志丢失生辰纲后的命运及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后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并不急着一一告知故事发展的情节,而是丢出了几个问题:杨志失了生辰纲,他是否能完好无损的交差?等待他的是砍首谢罪还是加官进爵?吴用等人又是怎么处理生辰纲?他们的命运又将是如何?学生想知而不得知,课后,他们自然会搜寻原著的相关章节来解开心头之谜。

二、自主阅读――以开放自主“悦读”名著

(一)泛读为先

泛读是观其大略,是整体把握,是总揽全局,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但泛读不是指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而是指从名著的资料和整体框架入手进行阅读。名著的资料包括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历史评价等。名著的整体框架包括书中人物及其关系、故事情节梗概等。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材料的时候,作为教师,应提醒学生要有认真的态度,边阅读边思考,这样才可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精读为本

在名著阅读中,精读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精读就是细致读,圈点读,吟诵读。注重的是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化的解读,品读文本,揣摩结构,鉴赏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心灵“零距离”接触,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

(三)媒体为辅

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为学生了解文学名著开辟了一条新渠道。现在,愈来愈多的名著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如我国传统的四大名著,就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教师在上相关课文时可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或电视剧的片段,再设计相应的观后感、影评活动,通过拓展课外语文资源,来吸引学生去阅读经典名著。如在导读《格列佛游记》时,布置学生从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并观看电影,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学生对文本的了解在寻找过程中也逐渐丰厚起来。

(四)写读结合

如何把写与读结合在一起呢?我认为应该从片段练习开始,逐步过渡到整篇文章的写作,低起点,缓台阶,稳提升,循序渐进。如读《名人传》,我让学生练习模仿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眼神描写,学生从模写中抓住人物描写的要点,以读带写,事半功倍。

三、生成展示――以活动推动名著阅读

1. 可利用课前演讲进行阅读积累。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留给学生,让学生把每天看的章节进行复述,从而拓展学生对名著的了解。

2. 可利用阅读阵地进行专题活动。阅读生成课往往是学生的深爱,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阵地,创设不同专题,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以促使学生持久保持阅读兴趣。

①开展名著推介会。利用六册课本后的附录,对教育部推荐的十几部名著进行逐一推介,让学生简介,教师补充有关动人的细节或感人的情节,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②举办读书交流会、报告会。学生或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或介绍自己喜爱的名著人物,或交流自己悟出的写作技巧,在交流中,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

③开展读书辩论会。开展辩论会,可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敏捷,更深刻,加深学生对名著人物、内容的理解。

④开展名著知识竞赛活动。每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一部名著,就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周末布置,设计相关的题目:作家作品、创作背景、人物、情节、主题等,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这种通过竞赛来提高学生掌握名著内容的方法,效果尤其明显。

四、总结评价――以考核促进名著阅读

名人传摘抄范文第2篇

一、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优良的阅读习惯包括:经常阅读书报,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多问与独立阅读有机结合等。有人曾说,“游手好闲的读书,等于游手好闲”。如果泛泛而读,“一日观尽长安花”,阅读就鲜有收获。阅读时不只是要用眼睛看,更要动脑、动手。“学而不思则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一般人不能达到“固有所览辄省记”的程度,因而必须一笔在手,或圈点,或批注,或摘录,或抒写感悟。这种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时一刻就能完成,教师要勤于指点。笔者平时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反复灌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人人笔不离手,“相时而动”。第二,勤向学生传导现代的创新型阅读理念,如“创造性阅读”“阅读中的多层面追求”“阅读主体与客体的对话”等,以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的快乐。第三,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多角度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前三至五分钟进行,另外在每个学月还安排一节综合课。主要形式有“美文朗诵比赛”“我与 (某位作家、名人)对话”“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时文导读”“名作推介”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从中反馈出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课外阅读的强化指导。第四,设立阅读小组、图书角,让学生学会合作阅读,展开讨论,实现阅读“资源”共享,同时学会剪贴摘抄,做好读书笔记。

二、把“因材施教”作为课外阅读的指导方向

古人曰:开卷有益。但农村的中学生因受到年龄特点和家庭教育背景的影响,其好奇心重,容易受到市面上一些充满暴力、神怪漫画等不健康的“口袋书”之类的阅读物所吸引而深陷其中,既浪费时间又无益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给予课外书选择上的指导,使其能有序有理地读书。“新课标”推荐的书目以文学名著为主,教师可再根据学生不同爱好及水平进行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让学生阅读有关修身、治家、齐国方面的书籍,进行文学熏陶。结合教材的编排,我们可以推荐其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爱的教育》等。他们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可以让他们阅读《福尔摩斯探案集》《哈利波特》或《读者文摘》中的一些时文,有的还可以推荐有关时政、信息、科技、环境问题等类的文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鼓励“积极兴趣”,纠正“消极兴趣”。“你最好选些能震撼你心弦的高贵作品来读,这种作品对于你心灵的激荡,才有真正的好处”(亚瑟・李《高贵的作品激荡心灵》)。有的学生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有的喜欢科技读物,学生往往从喜欢阅读的读物中,种下某种兴趣的种子,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某种阅读兴趣也可能随着发展成就他终身的事业。

三、授之以渔,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名人传摘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名著阅读;兴趣;效果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一个个文学大师对话,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增加思维的深度,提升语文素养,丰富人文内涵。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提高名著阅读效果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标准,新教材在每册书的编排中安排了名著阅读专题,各地区的语文中考卷中也都对名著阅读进行了考查。但是,现实不容乐观,名著阅读的考分能全拿到的学生可以说寥寥无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好名著,确非易事。几年来,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谈谈我的浅见。

一、帮助学生认清阅读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相比于阅读,电视、游戏的诱惑力要大得多,要想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一定要给他们明确读书的目标,找到阅读的动力。因此,我在课堂上时不时地给学生露几手,展示一下自己的博学。讲到《使至塞上》时,我联系到《红楼梦》中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的点评;讲到《往事依依》时,我极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烟波浩渺的水泊梁山,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梁山好汉们的忠肝义胆等,长期的潜移默化使学生自然对名著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读名著的好处:每一部名著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既可以明史,又可以明志。另外,我还搜集了近几年中考中的名著考题,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名著阅读的实效性。

如,2012年镇江市中考的名著题考查了《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父亲的病》《骆驼祥子》《汤姆・索亚历险记》《水浒传》等多部作品,考查面广,并且题目出得都很细,如果学生不仔细读名著,这些题将很难拿到分数。学生看到这些真题后,切实感受到名著阅读与升学的关系,明白了阅读的实际效用,自然阅读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事实胜于雄辩,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是最有效的。

二、协助学生制订具体实用的读书计划

人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帮助学生制订好具体实用的读书计划,那便是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初中三年要求阅读的名著有十部,每册书都有具体的安排。但是考虑到初三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要挤出时间来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给学生制订了这样的计划:初一两学期各读三部;初二两学期各读两部;初三时以交流练习为主。

每学期要求读的名著,学生必须人手一本。以八年级上册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我先要求学生看看全书共有多少章,每章大概多少页,自己每天大概能读多长时间,读多少页,综合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规定每天必须花的时间,必须读完的页数,要求学生最好以一章为一个单位,2至4天完成一章的阅读。读的时候必须在书上进行圈点,写旁注,每读完一章在摘抄本上概括本章的主要内容,并写读后感。再在班内贴出一张统计表,选一名学生负责统计每人每天的阅读进度,便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对于阅读进度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提问,与其交流读后的感受,如果效果不好,就及时提醒他要提高阅读的质量,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只求数量,不讲成效,不求甚解。

三、教会学生阅读的正确方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读”要与“写”相结合,充分调动人的多种感官,以加深学生阅读的印象,提高阅读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

1.做阅读卡片。要求学生每读一本书就要摘录书名、作者、国籍、朝代及主要人物形象。

2.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简单介绍每一部名著的内容。

3.摘录文中的精彩情节。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删选信息,把握书中的重点,每星期至少摘抄一次。

4.对精彩情节(或精彩句子)写点评。可以从语言、内容、人物形象分析、思想内涵等多个角度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这项活动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如果不仔细阅读感悟,是很难完成任务的,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我常常指定文中重要的情节,让所有学生围绕其进行赏析点评,并且在批改后选出“最佳评委”五名,让他们到讲台前朗读自己的点评,并在班级明星榜上予以表扬。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许多学生都写出了有见地的点评,既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5.写读后感。联系时代背景,并结合社会现实,体会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各种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都比较高。教师可以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这样,既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获得阅读的成就感,还能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

1.每周利用阅读课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请学生作阅读展示。如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并作赏析;选择里面最感兴趣的情节,进行点评;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进行形象分析等。我还尝试了一项有效的方法:把全书分解成若干部分,让每个学生在阅读完整部作品的前提下,精读其中一部分内容,并在全班作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不甘示弱,认真阅读,深入分析,对名著的阅读比原来细致了很多。

2.举行名著阅读知识竞赛。先在班级范围内进行选拔竞赛,然后在年级范围内举行竞赛。在竞赛完后,还根据成绩发放了相应的证书。这大大增强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营造了名著阅读的热闹氛围。另外,我还组织名著阅读读后感竞赛、讲故事比赛、记者招待会、片段剧表演等。由于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名人传摘抄范文第4篇

一、积累素材,变被动为主动

素材从哪儿来?当然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是说,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老师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从生活中去获得题材,从而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要我写”为“我要写”。

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了救灾中去,当然学生也尽其所能地捐款捐物。就告诉他们留心周围的感人事情,包括电视中播放的,把一些感动你的人和事,写成小卡片,积累起来,收好,以留备用。学生就从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中搜集了一些事情,记录在卡片上收起来了。事过不久,作文课上出了这样的题目:时值汶川发生大地震,举国同悲,作为炎黄子孙都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去。在这场灾难中出现了一些感天地、泣鬼神的大英雄,请拿起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学生一看这个题目,顿时沸腾了:“老师,这个作文好写,我们有事可写。”一个个都找出卡片,神情凝重地动手去写了。作文中学生各抒己见,塑造着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学生能在生活中学会积累素材,对于写作文的益处真的很大。

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初中生的生活被定义为三点一线,对他们而言这样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为此,可以搞一些读书活动,每周抽出一节课来让学生进行阅读。精选一批好书,如,《骆驼祥子》《名人传》《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等,让学生看,看完后写写读后感。对一些写作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层次,比如,摘抄好词好句,用一两句话表述自己读书的感受即可。杜甫有言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相信时间久了,学生拿起笔来自然有话可说,就是再差的学生也写得流畅通顺。

当然也可以播放一些感人心扉、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给学生看,让学生写观后感。例如,电影《暖春》,学生在一片哭声中结束了观看,擦干了眼泪,学生转而对小花敬佩起来。佩服她的懂事,敬佩她的毅力,敬佩她超凡的吃苦精神,更联想到自己现在优越的学习生活和不相称的不思进取。还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让学生融入自然,接触社会,从而丰富学生的阅历。如,到野外进行野餐,到街道上打扫卫生,到敬老院陪陪老人,等等。阅历丰富了,自然作文也会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三、教给学生作文的技巧

在作文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作文技巧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审题技巧,拿到一个作文题目,首先看看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弄清楚了,再立意,确定中心;然后围绕中心去选材,选好材之后,再安排详略;这样在头脑中形成明确的作文提纲,然后着手去写;写时还得考虑文章开头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还是引用式,段与段之间是否要过渡衔接,到了结尾是首尾呼应呢,还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当然,这些技巧不一定非得在作文课上讲授。可以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结合课文让学生掌握作文技巧。例如,在教鲁迅的《藤野先生》一课时,在写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中,作者选取了四件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学生知道了要从不同角度选材;在学萧乾的《吆喝》时,他们知道了所写内容繁多时要使用过渡句、总领句以及总结句,这样文章才能有条不紊;等等。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实例讲授一些作文方法,再加上作文课上的讲解,老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很容易掌握这些作文技巧。即使作文能力相对而言较差的学生,他们也会使用一些方法进行写作,不会因为作文方法而苦恼,也能写出有模有样的作文来。

四、多批少改

名人传摘抄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总理曾经在接受媒体受访时说过:“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读书可以知古通今,博闻强记,开阔视野,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占有许多优势,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较强,想象力丰富,理解力强。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课外阅读对高中学生来说更是营养品。

高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纠正认识上的误区

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时间紧,很多学生读书仅局限于课本及各种教辅材料,这对于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健康的成长,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今后投入社会中去生存与发展并成为有用的人才,显然还远远不够。这与许多家长和学生认识上存在的误区有关,把小说当作闲书,把读散文作为写好作文的途径,甚至有的学生只读作文书。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做数学题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读几本课外书能马上提高语文成绩吗?所以,做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纠正学生和家长认识上的误区,让他们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磨刀不误砍柴功”比如,在语文考试中,阅读题是分值比较高的,如果学生阅读量大,体味文章的能力就会增强,语文阅读的成绩大幅度提高,就会带来整体成绩的突飞猛近。

课外阅读不是消遣,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人的一生总要面对许多困难、挫折,所以,怎样培养学生面对困难,面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只是一味说教是起不了多大作用,而许多课外书中就有我们学习的好榜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相信读过书的人都被他顽强的毅力所感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取经的故事,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光辉画面。这些课外书的阅读,学生能从作品人物身上吸取力量,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相信这些优秀书籍对于培养一个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是相当有益的。

2.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寻找一切机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到《失街亭》时,大谈三国中英雄人物斗智斗勇的故事;当学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大谈108条好汉梁山聚义的故事;当学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时,给学生介绍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当学到《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让学生感受唐诗的博大;当学到《雨巷》时,让学生学会欣赏现代诗的美妙……这样慢慢培养就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平时也可以多请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在班上谈自己有关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其中就有几条是建议教师让学生多阅读,“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痕迹。”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上,阅读时刻给他带来快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刻地印在他的意识里。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可以经常用中外学者劝人博说群书的警句来启发学生,用古今名人酷爱书籍,通晓各种学问的生动事例激励学生,推荐名家名篇并有意截取部分精彩段落,造成悬念来吸引学生及时鼓励,利用阅读的竞争心理来促进学生。

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知不觉地就培养起来了。

3.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十分重要,这样就会让他们读有所得,比如:平时在让学生阅读新闻报道、小说、故事等体裁的文章时,一般采用略读法,读这类文章,只需对文章内容大体了解,不需要深入分析;在阅读优美的散文或文章中精彩的段落时,一般采用精读的方法,要边读边想,边分析边思考,反复的读,可以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欣赏语言写作方法等。久而久之,让阅读的方法上升为阅读技能。又如每天要求学生看一点书,做一点摘抄,在一定的时候到班上互相交流。充分利用教室一角,每天写一则名人名言,开始教师写带一个头,后来让学生写,以学号为序每人负责一天,这就促进了全班同学的阅读积极性,每个同学都想去找最有水平的东西展示在老师同学面前,同时这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好方法。

经常给学生介绍名人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比如主席的“四多”读书法,“多读、多写、多想、多问”;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法;马克思的“博览读书法”;高尔基的“早、晚、零”读书法,前苏联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出身贫苦家庭,仅读过两年小学,从11岁起就到处流浪,当过童工、学徒等。尽管终日劳累,但高尔基学习的劲头始终不减,抓住劳动之余发奋读书,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早、晚、零”就是他抓紧早晨、晚上、零散的时间改改以求的读书方法。

教给学生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读书分析方法。

著名语文教师魏书生曾经说过:“学生在掌握方法之后再读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他们首先用演绎的思维过程,用方法去分析每篇文章,待分析几篇文章之后又把实践遇到的问题加以归纳综合,然后补充订正加深理解能力,既掌握了方法又训练了思维能力。”

4.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

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学会挤时间,学会巧安排,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比如:在寒暑假充分利用时间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名人传记等篇幅比较长的名篇佳作,开学时到班上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要求学生在每隔一周挤出一节语文课或自习课,开设课外阅读实践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