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级研修总结

高级研修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级研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级研修总结

高级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一、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

   作为已有16年工作教龄的教师,我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既不够系统也不够丰富。通过培训教授们深入浅出的讲授,让我感觉豁然开朗,许多问题从理论上找到了依据,对原来在工作实践中觉得不好解决的棘手问题找到了切入点,感觉收获很大。

1、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3)、教学手段的革新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不同地域的学习,开阔了视野

    培训的许多内容,我们在工作中经历过,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的思想经受了一次痛苦的历练,因为我真的思考了!当我们反思自己时,是需要勇气的。用学到的理念反观自己的教育行为,不能不承认,自己的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憾!联想起自己以前经历的一些小事,平静的培训学习竟让我的内心泛起波澜:在培训过程中,我边学习、边思考,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一次培训给了我们接受高端教育的机会,让我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打开了思路,不仅对本地本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对开放先进的城市、理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培训教师的讲授,让我们站在了更高的台阶上重新地认识、学习各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样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我们的工作,看待我们的缺点和不足。

三、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1、工作中力求创新

教学工作中,钻研大纲,领会课改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法、学法,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更加灵活有效地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育工作中,把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耐心细致,讲究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有乐观、勇于进取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自我约束的主动性,也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及荣誉感;平时鼓励学生增加自信,学习讲求方式方法,追求效率,勇于拼搏;以诚对待学生,以爱教育学生,良好的心灵沟通才能使教育有效,公平、公正才能使教育有度。

2、工作中体现人性化

教授们讲的好,教育,要让学生感到快乐。首先老师要会自寻欢乐,有阿q的精神胜利法。把快乐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留恋你的课堂,喜欢你这个人!

高级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一、主题性校长高级研修的内容与课程设置

温州市从校长高级研修的价值取向出发,培训课程的设计采用大课程的观念,培训内容紧紧围绕“提升校长领导力,塑造温州教育家”的主题目标,课程内容设置架构为“模块化+菜单式”,顾名思义,校长高级研修班必须要“研”字当头,以研激训,借研深化;要高起点,大手笔,针对性要强,实效性要突出,可持续性明显;不仅要立足校长本身素质的提升,更要立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整合温州本土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教育学科的优势,设置5块“以学员需求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手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具有逻辑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模块,并相应设计54项“菜单式”的活动单元。模块化的培训课程设置既可以满足校长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也能够发挥培训机构在师资、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更能体现研修的主题目标。“菜单式”既可以突出校长在研修中的主体性、主动能动性和交互性,也能够凸显名优校长向教育家发展过程中的个性特征。具体模块与菜单如下。

1.教育理论学识课程模块

相应的菜单包括:一是当代教育理论问题与进展,如教育法规的理论与实践,当代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国际比较等;二是现代教育热点与难点问题,如校园文化建设的再思考,提高德育实效性问题,聚焦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知识管理等;三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与学术规范。

2.教育管理专题课程模块

相应的菜单包括:一是当代教育管理前沿信息、国际比较视野、校长领导力理论的最新进展;二是校长如何管理和领导学校,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三是校长沟通力的提升与学校管理诊断等内容。

3.名校管理实践与经验课程模块

邀请京沪两地全国知名的中小学校长与温州本土名校长走进课堂,在感悟他们的办学理念、管理实践和领导体会的同时,加强互动交流,以“问题会诊”式就校长在平时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开展互动交流,真正起到解校长之所急,急校长之所需的作用。

4.考察实践与挂职锻炼课程模块

相应的菜单包括:一是进京沪两地名校考察,深入课堂,听经验介绍,感受名校文化,并与之深度交流;二是学员进京沪两地名校挂职锻炼,为期半月,实践“导学、导思、导行三合一”的有效培训模式。

5.学术活动课程模块

相应的菜单包括:一是学习期间的校长自主学术沙龙活动、学术导师的科研指导工作;二是学习间隔期间与集训结束后的校长自培与校长主题论坛活动,以保证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性;三是学术成果的呈现。

二、主题性校长高级研修的培训方式

1.高级研修班形式

在组织培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强调研修主题务必明确,研修内容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实际、实效;其次,在研修时突出“研”字,重在激活思想,在互动中不断深化;第三,严格把关专题内容的审核,与主题偏离的专题一律删除,要求专题报告立意要高、观念要有前瞻性,内容力求丰满实在;第四,经常组织“校长论坛”,围绕研修主题进行高层次研究、研讨和修习。由北京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资培训中心聘请京沪两地著名专家学者、知名校长担任主讲和各种形式的主持人,所有研修班的校长均积极参加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活动。

2.双重导师制度

当前参训的温州校长大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相对缺乏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与专家的引领,积极跟进尚不够。建立导师制度能有效的解决校长的迫切需求。我们采用“双向选择制度”,导师可以选择学员,学员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首先是建立学术导师制度:即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分别聘请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年轻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负责3~4名学员的学术把关工作。研修校长可适当加入学术导师的课题研究中,或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相关论文、案例的写作以及完成自己已有的课题研究。其次是建立校长导师制度:即由两合作单位联系京沪两地知名校长担任校长导师,让挂职锻炼的研习校长以名校长为师,进校全息参与挂职实践两周,进行情境参与式学习。并规定研习校长要深入课堂听课、积极交互经验、做好专题报告、开展校长小沙龙等形式,学习知名学校及其校长的管理经验。每位校长导师负责3~4名研修校长的实践学习。研习校长必须完成一份学校考察和挂职实践报告。冯大鸣《IT支持下的校长培训模式》中认为“校长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在做中领会,在做中接受”。这样的研修过程,既提高了学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更培养了校长们的合作意识与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意识,也契合主题性校长高级研修的目标。

3.研修档案袋制度

这是一种对研修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管理方式,并为学员个体研修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对研修校长而言,这是一项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又是提升校长领导力的一种有效措施。它作为一种档案的形式,既翔实记录了校长研修期间的行思方式与感悟,又为培训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检阅研修成果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校长研修档案袋中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资料:一是简历类:校长个人信息记录表;二是校长个人培训计划书:校长结合自身条件与已有经验,与学术导师共同研制,这将保证校长培训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三是成果呈现:包括校长在培训期间必须要完成的论文、案例、挂职考察报告、学术发言稿等;四是评估类:即挂职实践中的校长导师评价表、学术导师对学员表现及其档案袋的评价表、专家对沙龙发言的点评记录与评价表;五是研修成绩总表与结业证书。

4.校长自主学术沙龙方式

在集中研修期间,每个研修班都确立相应主题,开展诸如校长座谈会、校长论坛、校长沙龙等形式的自主学术活动。2007年4月15日,温州市教师教育院与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共同举办了以“校长专业发展”为主题的“沪温两地校长论坛”,参加人员有温州市首期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与上海市名初中近50名校长、沪温两地各派四位校长上台演讲,现场气氛紧张而严肃,校长的演讲既精彩又具智慧,颇受点评专家的高度评价。2007年12月28日,在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组织以“校长领导力与现代学校建设”为主题的温州市第二期省市示范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校长沙龙,采取“头脑风暴式”来剖析、解决、探讨校长管理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与会校长各抒己见,气氛既热烈又有思想高度,成效显著。

5.促进校长研修和学术成果公开化

这既是校长总结办学经验,反思学习研修的成果呈现方式,也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的有效措施,也是校长研修展示自我风格成就教育家的平台。我们借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上海师范大学的学术优势和影响,整合教育学术刊物资源,为校长高质量的学术和研修成果的发表提供平台。温州市首期初中校长班在结业时还完成了两部专著:一部是学员的论文集《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由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一部是学员挂职学结《上海挂职学习行思录》,由我院编印。第二期的省市重点高中校长高级研修班与省市示范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期间,各学员热情高涨,每人都提供一定数量的学术成果,相信将会有几部高质量的校长专著问世。

高级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扩大教育视野,聚焦研究视点

赵焕亭老师关于“河南多数高校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老师之间沟通太少”的调查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河南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内容聚焦不力的问题。从每年省级课题研究“课题指南”“选题参考”等资料看,并不缺少“比较具体的”课题研究“要求”和“范围”,但研究过程弱化、研究成果虚化等痼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原因何在?缺少旗帜性人物主持领跑性课题并开展集团化研究,是重要原因之一。对大部分语文教师来说,进入课题组的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学会做课题,通过做课题提高专业发展能力”。没有旗帜性人物的召唤,难以构筑研究队伍的高地;没有领跑性课题的引领,难以聚焦学术研究的导向;没有集团化研究的机制,难以营造围歼式研究的气场。基于综合性研究水平不高的现状,构建课题研究的引领系统,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突围的首选之路。我们需要凝聚“旗帜专家”“领军名师”“区域精英”等教师队伍;我们需要聚焦“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县级课题”等研究方向;我们需要开展省级、市级、县级等联动化研究活动。

典型案例:郑州市道德课堂课题。《道德课堂的理念与实践研究》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在市教育局田保华副局长的主持下,在课题研究启动阶段,课题组召开了“郑州市道德课堂课题推进会”,组织全市中小学申报子课题:各县(市、区)教育局须申报1项,作为本区域的统领性课题,局属各中小学须申报1项,作为本学校的统领性课题。在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召开了“道德课堂建设工作汇报会”,各县(市、区)教学副局长、市内各学区负责人分别就本单位、本学区道德课堂建设推进情况进行汇报。在课题研究推进阶段,课题组与《中国教师报》联合开展道德课堂实践操作手册研究,并在《郑州教育科研》和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网站开辟专栏,及时总结、宣传和交流课题研究成果。

案例评析:从课题背景的角度说,十多年课程改革,郑州市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生成了一种实践性教学成果——道德课堂。道德课堂要求学科教师的教学应该是基于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教学。这样的学科教学才是有“灵魂”的教学,才是合“道”的教学,才是符合规律和遵循规律的教学。从课题设计的角度说,围绕全市总课题,各县区设单位统领性课题,各学校、学科设核心课题,上下贯通、区域联动,为打造郑州高效道德课堂导航;构建教研、科研、校本教研“三研一体化”研究模式,为郑州道德课堂的持续推进奠基。这种基于顶层设计的聚焦式研究,更有利于追求教育与教学之间、共性与个性之间、阶段与长远之间互相激活、共生共长的效果。

增强造血功能,聚焦名师团队

余映潮把教师成长环境分为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两个方面。赵焕亭老师关于“老师的专业化研究和写作能力存在欠缺,找不到领跑全国的语文名师”的调查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语文学科学术累进与发展,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学派”的活跃与繁荣。以地域为梳理标识,当代语文教育研究学派有:福建学派、浙江学派、江苏学派、上海学派、山东学派、湖南学派、北京学派。从目前公开的文字看,还没有正式提出“河南学派”的报道。其实,河南并不缺少语文教育研究的大家。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祥芹先生,继承“三老”语文教育思想,开创性地提出了“一语双文”论。但是,曾祥芹先生周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化的语文教育研究的团队。河南新乡铁路第一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姚竹青的“大语文教学法”一度在全国产生影响,但姚竹青始终是独立作战,后继乏人。笔者认为,真正的名师生于课堂,长于课堂,而又高于课堂,大于课堂。河南名师只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研究体系和研究团队,只有在全国语文基础教育研究的百花园中真正形成影响,才能树起“河南学派”的招牌。

典型案例: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学科领军人才高级研修项目。江苏省在加强教育内涵建设、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工作重要举措,分学科、分学段举办系统的“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语文学科围绕“梳理和总结经验、提升能力和水平、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研修目标,研修活动成为培养人才的平台、学习研究的平台和成果展示的平台。受此影响,江苏省近几年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的教育新理论、新理念的首倡者和践行者:首倡“本色语文”理念的黄厚江,首倡“简约语文”理念的丁卫军,首倡“精致语文”理念的徐杰,首倡“生命语文”理念的祝禧等,正在成为江苏教学流派新生代的代表人物。

高级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数控预备技师的职业定位是处于工程人员和技能人员之间的中间层。主要职能是从事技术的应用,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和决策,并将其转化成现实的产品和成果。

预备技师的院校培养模式是对传统作坊式讲授和课堂单一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产物。笔者学校于2007年开设预备技师班。在之后的几年里,笔者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不畏困难,组织学术班子,大胆尝试和创新,采用小班化、导师制模式,通过典型案例研究、产品技术开发等途径,使学生精通本工种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本专业新技术和新设备,掌握相关复合工种操作技能,具备独立解决生产关键技术难题的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培养人才、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三大功能,为企业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为我国制造业培养紧缺技能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今后培养各类技师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数控预备技师的课题培养

学制式预备技师班的课程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课题教学:指采用理论、实操一体化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技师层次的单元知识点与技能点。

第二,专项实训:指预备技师培训内容中的四新专项训练,即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

第三,工作项目:指培养学生完成生产作业的职业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实训项目。

第四,生产案例分析:指校企双方共同收集的大量生产实践的典型案例,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提供间接经验。

第五,综合项目训练:指在导师带领下,在校园里进行从选题、立项、设计、制作到论文答辩的综合项目全过程训练。

下面以学校数控预备技师研修过程中的“直齿端齿分度盘”课题为例,来说明综合项目训练中课题的开展。

课题名称:直齿端齿分度盘

课题类型:生产应用型

第一步:设计并编写设计说明书;

第二步:课题装配图和零件图设计;

第三步:设计技术答辩;

第四步:工艺规程制定;

第五步:技术文件审核;

第六步:成本核算;

第七步:零件制作;

第八步:装配调试;

第九步:验收鉴定。

三、数控预备技师的过程培养

1.基础阶段(第1年):基本素质的培养

学校首先在此阶段安排相关文化课程的学习,并逐步介入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这些理论学习过程中,同时安排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课,使学生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对本专业的学习有初步了解。

2.熟练阶段(第2年):技能训练

学生在此阶段主要学习本专业的高级工课题训练和高级工的有关理论课学习。在本学年结束时,学生应通过高级工的应知、应会鉴定考试。在本学年的学习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复合工种的学习。

3.提高阶段(第3年):生产实践

学生在本学年将结合企业产品生产的要求,完成一定的生产工时。在典型零件的加工和产品零件的生产中,学校注重产、学、研结合,还会要求学生分析总结,并写出生产报告。

4.研修阶段(第4年):技师研修

在此阶段,学生要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熟悉生产管理的流程、能够进行加工工艺、夹具、刀具的改进。

在数控技师研修过程中,学校通过工艺系统设计与制作专题、数控加工技术专题、精密量仪应用与检测专题、生产实习与教学实践专题、复合技能技术专题等多个环节,分模块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培养。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学校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坚持课题练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并设立学生自我评价和分析环节,不断反思总结和改进。同时,学校还依托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优化课题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学校大力推进产教结合,积极摸索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以上是学校近几年在技师培养方面所做的一点探索,还有许多需要发展和完善的方面,望大家予以帮助和指导,为早日形成规范、科学的技师培养模式“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技师学院)

高级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南;高校教师;研修方式;创新途径

师资力量是高校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不仅要从源头上把关,更要在过程中加强培训,不断提升。研修是高校教师提升人力资本最普遍的方式,也是高校教师自我提升的主要渠道。目前,高校教师研修的方式主要有:岗前培训、助教进修班、单科进修、短期研讨班、国内访问学者、骨干教师进修班、高级研讨班、在职攻读学位等。为了解海南高校教师的研修现状,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与统计情况

课题组针对高校人事主管部门和高校教师分别设计了调查问卷,于2011年6月在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典型高校展开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三校人事主管部门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高校教师,其中,人事主管部门发放问卷11份,回收11份,有效10份,教师发放问卷80份,回收53份,其中有效问卷41份。

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在教师问卷“传统教师研修方式是否需要创新”一题中,98%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创新,其中,认为“需要,必要而且紧迫”的占63.4%,认为“需要,必要但不紧迫”的占37.6%,只有1人认为“不需要”;在人事主管部门问卷中,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本校的教师研修方式需要创新。可见,本课题的研究是必要而紧迫的。

二、海南省高校教师研修方式创新途径

高校教师研修方式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从问卷调查来看(多选题),26人次认为在于“研修的内容与过程”,占63.4%;13人次认为在于“研修的考核与评估”,占31.7%;10人次认为在于“研修的组织与管理”,占24.4%。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海南实际,本文将对这几个方面的创新途径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修内容与过程方面的创新

1.关注专业前沿知识

在调查中,许多高校教师表示,希望在研修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本专业知识,并且希望关注和讨论本专业的前沿知识。

研修是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补充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增强科研能力的一个良好机会。学习空洞的粗浅的知识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并可能极大打击青年教师的积极性。相反,专业前沿的知识能够引起研修教师的求知欲,在研修过程的讨论与习得之中,也能加快传播和发展。

获取本专业的前沿知识,需要培训方具备足够的实力并且乐意分享,组织方应力求能够联系到这样的培训方。此外,还需要参与的教师们能够真正关注前沿知识的发展,为它的成熟做出自己的贡献,不断催生新的知识,推动本专业科研的发展。

2.专家领衔,大师指引

高校教师是国家科研的主体力量之一,科学成果不可能一蹴即就,也不会凭空出世,年轻的高校教师们在学术上需要前辈的指引和教导,而年老的学者们也需要适合的接班人传承自己的思想和学术成果。研修项目由专家领衔,往往事半功倍,不仅能加速年轻高校教师们的成长,也为高校之间的学术传承共享架起一座桥梁。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不能走形式主义,专家必须是真材实料的专家,拥有传承学术和提携晚辈的情怀,愿意真正领衔和担当责任,并不是挂名虚职而已,参与研修的教师也必须是立志于本领域发展的有志青年,能够珍惜和传播发展这些专家的学术思想和成果。

3.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高校教师研修主要是授与受、教与学的过程,但由于参与双方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以,能够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是研修的理想状态。为达到这一效果,可设置多种形式的互动,拉近授者与受者的距离,创建沟通交流的平台,积极鼓励研修人员参与讨论、表达个人观点,形成良好的相互学习和学术自由的氛围。

(二)研修效果考核与评估方面的创新

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于考核,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为提高研修考核与评估的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考核与评估要及时、重实效

训而不评是培训的大忌,这一点,近年来已为人力资源管理界所共知。做好培训的监督、跟踪和反馈极为重要,培训后的考核与评估一定要及时,高校教师研修的评估与考核也是如此。

及时的考核需要在做研修计划时,就将考核方案列入计划,列出考核时间表;在研修过程中,注意跟踪记录,不偏不倚,有根有据;研修结束之时,便可以按照计划,依据记录,参照考核方案做出考核,继而评估得到结果。考核关系到每一个参与者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有足够的事实依据,做到公开公平。最后,要将考核评估结果反馈回组织方和培训方,以完善下一次研修。为了获得更好的实效,考核与评估还可以延伸到教师回到各自岗位以后的绩效跟踪与反馈。这个过程,同样需要注重如实记录,不偏不倚,及时总结。

2.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

单一的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难以适合不同学科和专业,不切实际,容易滋生参与者的反感情绪,无法为组织单位提供有效信息,自然地,也就影响到高校教师研修效果的提升和高校人力资源的良性发展。这一点,很多高校和研修参与者都有认识,但是实际中采纳单一考核方式的依然居多,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管理部门树立实事求是的管理思想和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选用的考试方式,应考虑各个单位、各次培训的实际,灵活多样,可选择的考核方式主要有:书面测试、口头汇报、操作演示、提交研究报告或学结、制定行动计划、目标管理、绩效反馈、团队评估、级别评定等。

考核关系切身利益,公平性是衡量各种考核方式优劣的基本标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设立以后,如何保证其公平性,如何实现不同方式之下的公平换算,是管理者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然而不管如何设置,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实效。

3.考核与评估要与激励挂钩

研修考核与评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本单位员工提升,继而是服务于本单位的发展,作用巨大而深远。然而从调查来看,海南不少高校人事部门和教师并没有认识和重视这一点。

要使研修考核与评估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设法使之不要成为大家反感的“苦果”,而应该成为大家乐于接受的“良药”,较好的实现方式就是将考核评估与激励结合起来。激励有外在与内在激励、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激励之别,各有作用,只有主要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带来最大的激励效用。而人的主要需求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迁而改变,正如马斯洛所言,需求有层次和主次之分。管理者应深入了解被激励对象的主要需要,这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查而得。一般而言,对参加研修的教师,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作用要大于单纯的物质激励。

(三)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创新

1.创新培训形式

传统培训形式拘泥于课堂讲授,虽部分安排有案例分析或者情景模拟,但仍以讲授为主。在调查中,高校教师们提出,这种方式下,学员的自主性难以发挥,他们希望培训形式能有突破。近年来,参与式培训作为一种新兴的培训形式迎合了实践的需要也受到了学界的推荐。高中义等人(2005)提出参与式培训是高校教师培训的新选择。

参与式培训是每个参训人员都要参与交流及分享的培训形式。在参与式培训中,老师和学员、学员和学员是平等的,大家的参与机会也是平等的,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经验和困惑,从亲身参与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正确的行为方式,能极大地提高参训人员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参与式培训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小组会议、案例研究、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参观访问、工作轮换、事务处理训练等都可以采用。

在实施参与式培训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忽略培训的后续督导和培训效果的评估。方法之一是建立一支良好的督导员团队并且管理好这支团队,制定切实的行动计划,同时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回到各自的校园后继续配合本次培训的后续跟踪,及时反馈培训效果到组织方,以完善下一次培训工作。此外,对每次的后续督导应做总结,以指导下一次督导工作。

总而言之,参与式培训的成功需要真正的敞开心扉和各方的积极配合。

2.培训过程人性化管理

高校教师研修是高校的一项日常管理事务,也是高校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正如近年来管理界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一样,在教师的研修上,同样也要注重人性化管理,切实关注参与教师的个体需求,注重培训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融激励于研修中,提高教师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问卷中教师们提出的建议,高校教师研修的人性化管理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通过补偿等手段实现教师个体经济损失最小化。对于研修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而言,生活相对清贫,补偿其因研修造成的经济损失能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研修的热情,当然这需要资金投入来保障。(2)关注并尽可能满足个体需求。这是人性化管理的一个重要落足点,个体需求各异,尽可能满足个体需求力求研修效用最大化。在组织研修之初,调查本次参与者的预期需求,归纳出大家的共性需求和突出的、合理的个人需求,纳入组织管理的考虑范围;在研修过程中,搭建学员与导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管理者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平台,让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在互动中得以满足。(3)给予教师一定的参与权力,高校教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出身,对自我意识的表达尤为关注,研修中给予教师参与的权力,可有效增强研修的效用。如:研修培训方式、考核评估方法征集教师们的意见;安排导师们与研修教师们互动,依据教师们的合理建议作出适当调整;研修结束后,征集教师们对本次研修的各种建议与意见等。

3.资金保障要有力度

许多高校教师研修原本有着很好的计划,但往往由于资金不足、不到位或者不重视而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海南的各大高校也不例外,接受调查的高校人事部门管理人员表示,资金保障不到位,即使有想法也实现不了。加之部分高校教师因为研修而影响自身的经济收入,这让原本不宽裕的高校教师们更加不愿意参与研修。

资金支持是高校教师研修计划达到预计效果的最基本保障。提高资金支持的力度,需要各高校树立尊师重教以及将教师研修看做是一种投资而非成本的意识。设立一项基金或者资金制度,使其专门服务于教师研修并且有力地持续为之,将会大力促进高校教师研修工作的发展。当然,资金支持并不意味着资金的无序使用。研修作为高校的一项日常管理事务应该遵循预算――结算制度,如何使用较少的资金得到较好的满意度是高校研修组织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

4.建立规范的研修制度

高校教师研修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提高和保持教师们普遍而持久的积极性,建立规范和强有力的制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完善研修制度、设计合理的方案,以制度引领高校教师研修工作的发展,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制定、绩效管理、绩效提升、晋升管理等工作的重要支撑。制度保障了公平与发展,必须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无法切实执行的制度会沦为可寻之租,变成公平与发展的绊脚石。具备执行力的制度一定是规范而且切合实际的,可以与时俱进的。所以,各高校在建立教师研修制度之时,必须切合实际,同时具备与时俱进的灵活,而一旦建立以后,必须切实执行。

5.心态开放,博采众长

海南岛自古远离大陆,风俗文化独具一格,尽管如今信息无边界,但实际的地理距离还是让海南各大高校与内地高校之间,不管是在高校的管理经验上,还是在教师互通有无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沟通不畅。海南高校教育发展的历史也比较短,但是这并不影响海南高校成为后起之秀,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保持一份开放的心态,博采众长,面向广阔的祖国腹地学习经验、吸取教训,积极参与到其他高校的改革发展之中,是海南各高校的教师研修工作、以及其它各项工作快速发展的捷径。如今,海南的教师研修工作正在这样做,今后,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和行动,这是时势所需、创新所需,途径之一是在岛外广泛地建立海南高校教师的研修基地,向各个专业领域的强校、名校学习。

三、结语

海南高校教育起步晚、起点低,远离大陆的地理位置多少给高校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然而,这一切外在条件都不足以成为海南高校教师资源管理与发展事业裹足不前的理由。事实上,海南高校也没有为此停止前进的步伐。本次调查中,三个典型高校都表示正在思考并尝试教师研修方面的创新,并且愿意为此作出改革的努力。

抓住后发优势,敞开海纳百川的心怀,鼓起改革创新的勇气,相信海南高校教师研修方式创新可以进入全国前列,并以此助推海南各大高校的快速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中义,高珊.参与式培训:高校教师培训的新选择[J].当代经理人,2005(13):146-148.

[2]杨晓东,陈建成.当前国内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管理观察,2010(10):

132-133.

[3]孙冬梅,孙蕊林.构建高校教师三位一体化的培训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2008(2):

109-110.

[4]黄军伟,吴先琳.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校本运行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27):48-50.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海南省高校教师研修方式创新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影响调查研究》(项目编号:QJI1153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