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科学研究论文

科技科学研究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科学研究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科学研究论文

科技科学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1.国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教育教学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必由途径。研究生基础医学阶段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具备自主进行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具备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广泛探索的能力的研究生[3]。然而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却面临着诸多问题。

1.1实验创新能力基础薄弱

研究生生源情况堪忧,实验创新能力基础薄弱,自主设计和不断修订完善科学研究实验计划的能力欠缺。随着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4],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特别是很多研究生实验能力欠缺,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在较短的基础阶段学习之后,许多研究生自主设计和不断修订本完善科学研究实验计划的水平不强,难以独立完成课题论文设计或设计水平不高。另外,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和收入差距,许多优秀毕业生更多地选择了临床学科,选择基础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数量不断下降,同时其它医学专业研究生在基础阶段课程学习中也普遍存在着“轻基础、重临床”的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极大地削弱了医学基础学科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也显著地影响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不合理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与本科阶段部分课程类同,内容重复,各课程之间的交叉互通不足。例如:为研究生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讲述的内容许多都与本科阶段学习的内容相似。基础理论课教学占据的时间较多,研究生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训练时间很少,且课程各自独立,不能融汇成实验体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另外,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更新较慢,吸收学科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不够。这些课程对学生缺乏新鲜感,不能吸引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实际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时间和精力浪费。(2)研究生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单一,研究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研究生教学方式与本科阶段类同,仍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师生互动很少,无法体现研究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研究生的学习始终是比较被动的,这就无法为学生提供深层次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大多数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书本以外的知识涉及不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仍需加强。(3)对研究生的科研和实验能力训练不足。设计和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由于研究生自身的原因、学位课程设置、科研平台、导师队伍、学术氛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实验能力、科研素质得不到培养,独立设计和完成研究任务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若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使研究生科研素质和科研水平得到训练和提高。(4)缺乏满足学生实验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实验平台和师资队伍。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是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和科学研究水平,这些都离不开高层次的研究实践平台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基础医学教学由于课程设置的缘故,多数实验教学工作仍然依托本科生阶段的教学中心完成,受实验平台和师资队伍的限制,大多数实验内容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设计性实验内容,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效果。(5)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制度不科学。对基础医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核还不完善,大多数课程的考试依然沿用本科阶段的纸面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模式,真正能够检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性考核方式还没有形成。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基础医学的教学目标。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考评机制。(6)研究生团队意识和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效果不佳。良好的学风和高尚的学术道德,是研究生必备的思想素质。近年来,学术界抄袭、剽窃、造假的事件屡屡发生,给研究生培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教育研究生自觉维护学术道德,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强化学术诚信意识,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有效的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与研究生实验技能培养相结合,使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真正生效,是我们应着力研究的内容。

2.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研究生教育改革要整体设计,分步推进。充分调研,综合分析当前教育培养模式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通过对当前各高校在校研究生、管理人员等面对面访谈,征求他们对当前的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看法,了解他们对目前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上存在异议的方面,收集对相关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系统的改革;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机构和就业单位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

2.1改革基础医学教学的课程设置

总体设想是,以当前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在强化研究生自主设计实验和科研创新为目的,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中,逐步优化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优化理论与实验教学时间分配,缩减理论授课课时,增加实验学时。探索按照学科门类相近的原则集中授课节约授课时间的新方式,缩短基础医学课程学习时间为8个月,使研究生尽早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将更多的精力投放科研实践中,实现研究生早进实验室、早完成实践培训,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基础课程教学中,以问题教学为主,注重各专业知识的横向联系,突出知识的高、精、深。定期进行调研分析,对于今年来选课人数少或学生评价差的课程逐步取消,同时根据最新进展及时开设部分前沿性课程,如:蛋白质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等重大技术的实验技能课程,为学生进入科研阶段打下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2.2强化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要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建立创新的研究生实验课程体系,突出对研究生实验技能和自主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成为改革探索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要体现应有的宽广度和纵深度,我们将探索建立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第一层次的实验为基础性实验内容,关注PCR、细胞培养、SPF动物饲养、实验动物处置、大型仪器设备操作等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层次的实验为整合性实验,依托机能学、形态学、分子医学等教学中心开设,综合性实验打破单一课程界限,按照学科相近的原则上重组实验内容,由教学团队给定研究内容,学生自主设计,导师组修订完善后,采用小班制历经2-3月由学生以自组团队方式完成,实验里程和最后结果由实验室监督并给出成绩。第三层次的实验主要依托研究生科技计划项目、省校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进行,由研究生组成团队自主设计研究内容、寻找合作导师联合申请,获批后按照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主要依托省校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完成,须提交研究结题报告和发表文章,成绩纳入实验成绩。为了达到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生实验内容设置以整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为主,两者实验内容分别占到40%和30%。

2.3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

为了达到锻炼研究生科研综合能力的目的,将在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况。课程教学由以传授己有知识和成果为主要内容的传授性教学方式,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教学方式转变。变课程教学的单向灌输方式成为研究生主动学习和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压缩理论教学学时的同时,鼓励各课程采用启发式、讲座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基础教学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学科前沿进展。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在侧重于传授式教学方式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各课程均开设一定比例的讲座式、研讨式教学内容,鼓励研究生为组织者和主体参与课堂讨论。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学院还集全院师资力量开设一系列学术前沿讲座和文献综述类课程,以计算学分和成绩的方式使研究生更广泛地参与拓宽学术视野的讨论,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在介绍课程最新研究进展时,在介绍常见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如何追踪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进展,如何有效阅读中外文文献。此外,研究生科研能力重要的环节还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将非常重视以实验结果中表格和图片为导向的教学,在专题讲座和论文汇报中强调实验结果中表和图片解读的重要性,引导研究生如何分析这些表和图,并反追踪这些表和图中所使用的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在学习如何解读实验结果的同时,逆向式培养研究生对实验方法的了解。总之,只有通过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研究生科研认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才能使课程教学成为训练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舞台,实现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标。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教学质量高低,与研究生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关系。项目进展期间,我们将围绕课程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学术素养、教学和研究水平;严格研究生授课教师的遴选,把研究生教师的遴选、培训、考核、聘任有机结合起来,选用有经验的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通过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引进激励和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保持研究生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5]。

2.5完善和建立研究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考评体系

深化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还应包括灵活选择考核方式。改变单一评价方式,建立多维考评方式,改变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一锤定音为关注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根据课程性质选择包括卷面考试、研讨报告、实践项目报告、自学作业、论文、答辩等在内的多种评价方式。考试方式可采取闭卷或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和文献综述等,闭卷考试应与其他考核方式有机结合。如通过课程论文、研讨报告、文献综述等的考核方式,促使研究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国内外的学术前沿,拓宽知识面。利用技能实验考试验证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答辩的方式培养学生汇报、做图、应对挑战等综合素质。

2.6强化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意识

在基础医学教学和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突出对研究生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意识的引导,将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纳入研究生理论与实验课程学习的每一个考核环节中,通过在科研素质培养中加入典型案例,使研究生认识到坚守学术道德规范在事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坚定不移地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和处理科学问题。

3.结束语

科技科学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

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著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发生相关的英文专著,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著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

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

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2.4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

生在开展科研的准备过程中,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验室管理的规范,还面临着最关键的科研精神和习惯的培养,因为这与最终科研活动的完成并被接受认可密切相关。研究活动中,能拿到客观的数据至关重要,而严谨的科研习惯恰恰决定了客观数据的可信度,所以我们要培养研究生客观详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习惯,也就是实验记录的撰写。一份好的实验记录能让人知道为何开展该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如何进行(实验流程),实验得出什么结果(实验原始数据),这些结果提示了什么,其中有什么问题(结果分析)。所以实验记录的培训是研究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本实验室引进了Elab电子实验记录,学生通过电子实验记录,将实验结果通过Word文档或附件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导师可以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对研究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把研究生弄虚作假的现象消灭于萌芽,有效预防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腐败现象的发生。这些实验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弥补了纸质记录保存期限的不足。科研的严谨性还在于数据的客观性。因实验有一定的变异,人群或动物个体差异,实验结果都需要重复,由统计学得出结论。所以要让学生掌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涉及人工计数的实验,需要至少两位同学分别统计,最后得到客观的计量结果。科学研究靠的是自身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合作。现在科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好的研究结果工作量也很大,常常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多人互相配合协作,所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团队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研究方法,甚至触发研究思路和灵感。为此,本实验室研究并实行“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探索学习,如此不仅使得实验技巧得以传承并优化,更能通过不断交流学习迸发更多科研想法和理念,实现双赢。

2.5完善科研思路培养

科技科学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综合性大学的会计专业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会计通用人才为目标,旨在向社会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技术人才。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合格与否,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能否完成、社会经济部门效益能否提高。本文通过对江苏省综合性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调查研究,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江苏省具有会计专业学位点的综合性高校培养方案中,都有独立设置的毕业论文实践环节,且时间安排都在最后一个学年,持续时间都在10周左右。各高校都有较规范的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均规定了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任务,答辩的要求、程序及论文评分标准等,明确了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初稿、定稿等各阶段的截止时间,并且全部工作都要求在毕业设计系统中完成。各会计专业学位点都有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和写作规范,对相关附件也都有相对应的写作指引或参考模板。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经管类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各会计专业学位点每年都会根据形势发展设计出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包括指导教师和学生基本在第7学期末商议确定选题,学生根据选题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然后按照时间进度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调查报告和论文初稿,再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论文初稿进行反复多次修改,最终定稿。

 

然而在整个毕业论文工作期间,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选题难定。由于会计学以公认会计准则为基础,对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既有规定的账目也有规范的核算方法,只有涉及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等事项时有一定的选择权。这样一来,如果对于日常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研究,难免落入教科书的窠臼;而对特殊经济业务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也只能对规定的几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缺乏实际意义。

 

对目前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准则展开理论研究,探讨其不足和如何改进,以及对经济中出现的新事物提出有建设性的想法,都是不错的研究方向,但对缺乏研究工作基础的本科生来讲却是不小的挑战,对综合性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就更难,因为其教育模式并不偏重于理论分析,而是融入一定数理分析和计算技术的应用创新模式。

 

上述原因造成会计方向的选题范围过小,而会计专业作为热门专业,其学生人数又众多,因而只有将相关或相近研究论题都纳入选题范围才能满足选题需求。相关论题包括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审计方向,财务危机、财务绩效等财务方向;相近论题包括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方向,公司战略、公司治理等企业管理方向,高管薪酬等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对于相近方向的选题往往要求必须结合财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以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为主,导致题目设计的难度增大。

 

2.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难执行。确定选题后,一般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设计出研究框架,再由指导教师审核把关。一般来讲,选题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其中定性分析主要做案例研究,而定量分析则主要做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主线,而实证研究强调归纳和演绎,从样本推知整体,从宏观分析微观。

 

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实证研究的选题,但在随后的研究工作中却发现并不简单,如数据难找、模型难懂难建、数据处理和分析困难等。那些不愿跟数据和模型打交道的学生,后来发现案例分析也不那么容易,最常见的问题是: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区分“现状和问题”及“问题和原因”,提出的建议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对于写作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多数学生会自行改变开题时设计的方案,任意删减,造成框架不合理,逻辑不严谨。

 

3.写作不规范。教育部门要求本科论文重复率一般在25%~30%之间。对于定性分析论文来讲,由于规范分析和文献分析方法的运用,导致文字叙述占大量篇幅,且多数是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为了降低重复率,学生往往将原本科学规范的学术语言替换成大白话,甚至出现语句不通、前后矛盾的情况。而对于定量分析论文来讲,由于其包含一定量的数据、模型和处理分析,相比定性分析论文而言,修改任务较少,但仍有降低重复率的压力,因此学生常常会在字数达标的前提下,大量删减理论部分,造成理论基础研究薄弱,对实证分析的支撑不够。

 

二、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问题的成因

 

1.专业特点的原因。与其他专业相比,会计专业相关论题往往比较敏感,会计数据也会涉及到商业机密(主要涉及非上市企业或敏感信息)。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或案例的,只能针对公开数据(如财务报告、公告等)进行分析,未公开的数据则因无法获取而无从分析;以非上市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即使通过一定渠道拿到部分资料,也往往因数据不全而无法分析。上述情况导致有些好的选题被迫放弃,造成会计选题范围小、选题难。

 

2.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不当。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文献检索、图书情报学等通识教育平台课程,要么设置为选修,要么根本未出现在培养方案中;二是常用统计软件、财经论文写作、专业英语、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阅读等课程设置为选修。由于有些高校对于选修课程规定选课人数的上限,没有选修过相关课程的学生,对文献检索工具不熟悉、专业知识不扎实,在论文写作第一个环节——查阅文献时就遭遇了困难,继而会产生撰写论文的自信心不足,严重制约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毕业论文工作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学期是学生考研复试、找工作面试的高峰时期,很难保证论文写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3.指导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近年来由于社会需求增大,非财经类院校也普遍开设会计学本科专业并大量招生,而师资力量却并未成比例增加。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加大,与学生沟通交流次数减少,导师对学生论文质量跟踪不到位。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吃苦耐劳的品质相对匮乏,加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认为学校不会在最后关卡亮红灯,从思想上放松了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要求。

 

三、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建议

 

1.开展科研技能训练。综合性高校应积极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会计专业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些高校要求大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并通过开设多项技能培训项目,如数学建模竞赛、模拟股市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既帮助学生修完了创新学分,也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最后学年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除了开展上述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外,综合性高校会计专业还应在二、三年级开设相关课程,如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抽样调查、数学建模、社会统计分析等,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数字文献资料检索的工具、建模、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软件的使用等科研工作所必须的知识;此外,应鼓励会计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的科研项目,训练学生对数据、文献等研究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适当调整毕业论文撰写时间。本文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师生认为选题应在大三下学期确定,毕业论文工作应放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但这一时期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较多的专业课程,给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建议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适当降低对总学分的要求或适当压缩非核心课程或其他实践环节的授课学时,减轻学生最后一学年的上课压力,既给学生考研、就业留出空间,又能保证学生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投入。

 

3.严把论文质量关。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可适当提高指导教师指导经费,并增大核算工作量,以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指导教师应按照各个阶段的规定时间节点,督促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对于科研能力欠缺或专业基础不牢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照,告之外文文献的常用数据库、上市公司数据获取的主要网站、案例分析资料的获得途径,并且对数据的真实性、模型的可靠性、结论的可信度严格把关。经常召集学生开会研讨,及时了解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指导意见。

 

总之,综合性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论题难定、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执行不力、写作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从学校方面来讲,应全方位的规划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缓解毕业论文的各种矛盾,减轻毕业生负担;从教师方面来讲,应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技能和方法,以责任心和爱心对毕业论文全程跟踪指导,严把论文质量关;从学生方面来讲,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自身在毕业论文中的主导作用;从社会方面来讲,应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有一定的认识,积极配合各项工作,减轻毕业生论文工作的外界压力。

科技科学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科技科学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可以优化科学教与学过程,大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整合的意义及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对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有所借鉴。

随着教育改革的前进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提高,教育设备的配备越来越现代化,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是现代化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联系切身实践,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策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

“技术,尤其是万维网的扩展,使得信息如此容易获得,以致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能够容易地找到有关的思想、概念和主题。网上的许多信息源都是原始数据来源,它们常常包括了和科学家使用的相同的数据体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并且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数字化环境。

2、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学提供探究的工具与平台

参加一项科学实验或观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中的各种测量仪、电子表格与数据库等是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理想工具。随着网络通讯软件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超文本、超媒体标志语言(hmtl、xml等)的不断扩展,不仅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而且网络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日益方便和简单。网络的超链接特性、多媒体特性和交互性的结合,特别适合学习者进行探究学习。国外,许多的科学教学研究组正在设计一些项目,为学生提供展开网络探究的平台。

3、信息技术对科学概念理解的支持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隐喻,具有抽象与深化的特点。可视化模拟软件、交互式多媒体软件、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供平常难以看到的科学现象。有些事物的现象可能发生得太快,或是太慢,或是很危险,或是宇观、微观现象而难以观察,技术通过创设这类事件的模拟情景,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观古今于须臾”的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整合的策略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进行选择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因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科学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2、根据课型进行选择

新授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如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教学,在新授课时通过创设趣味性的动画情境,使抽象不易理解的磁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复习课则侧重与该知识相关的知识网络的建构,生活、生产、交通等实际应用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真实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探究模式教学,既可以缓冲教学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现状,又可以让学生去体悟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探索者和主动发现者。

初中科学课程是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整合课程,其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和让学生亲手探究是课程改革后,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较完全地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操作中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教育教学条件以及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往往不能进行或者难以得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活动的课件能够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就可以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光学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等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电学中的电流概念的形成,水的电解、质量守恒定律等微观解释,对学生形成形象的概念都极有意义。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必将不断涌现,其操作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将会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