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产业调研报告

教育产业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产业调研报告

教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全省实有耕地面积813万亩,其中水浇地占33%,山旱地占67%。根据省农牧部门去年调查,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74.5万亩,耕地撂荒面积16万亩。剖析耕地撂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因自然条件严酷、农村生产基础条件差导致撂荒。我省三分之二的耕地为山旱地,自然条件严酷,生态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降水稀少,“十年九旱”,交通不便,一部分坡耕地远离村庄,耕种条件差,产量低而不稳,从而导致撂荒。二是因农村人口外迁、劳动力不足导致撂荒。种田不再是农民的唯一选择,“弃耕务工”、“弃田经商”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农村一些年轻力壮的主要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或经商,赚取劳务收入或其它收入,向城镇迁移的人数急剧增多,耕作方便的田地由亲戚朋友代种,一些离家远、耕作不便的田地只好任其荒芜。此外,一些人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方便子女上学举家外出,撂荒现象日趋明显。三是因种植效益差导致撂荒。随着物价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不同程度上涨,农民种地成本急剧上升,从事农业不如从事非农产业效益高。特别是一些瘠薄地、边远零星地更是入不敷出,是农牧区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四是因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导致撂荒。由于我国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不愿流转”和“不能流转”的现象,进城农民宁荒不转,导致农民身份改变,土地经营权不变的现象。除上述主要因素外,水源断流、难以灌溉,水电成本过高、种植不划算,土地盐碱化、无法耕种等也是导致耕地撂荒的原因之一。

二、耕地撂荒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耕地撂荒对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造成资源浪费。耕地撂荒加速了土地干旱、瘠薄、盐碱的进程,在影响耕地质量的同时,也严重威胁到耕地数量的稳定。二是影响农产品供给。耕地撂荒面积扩大,随之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农产品产量减少。按照XX年粮食平均单产247公斤计算,全省16万亩撂荒地减少粮食产量近4万吨。三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我省农业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耕地撂荒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就会缺乏有力支撑。

三、减少耕地撂荒的意见及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要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恢复撂荒地耕种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增强爱惜土地、种好土地的自觉性。把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摆在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

二是要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种地热情。要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措施,确保各项补贴资金不折不扣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做到“多种多补、少种少补,谁种补谁”,撂荒农户决不允许享受各种种粮补贴。调整和完善耕地保护策略,严格控制非农占用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和效益,确保撂荒地尽快恢复耕种。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切实加大农资监管力度,防止因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种地成本上升而出现撂荒。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要鼓励推广现有经验,探索新的办法,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开展土地流转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

四是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撂荒地突出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各种涉农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打捆使用,逐步改善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要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兴修农田水利,增强抗灾能力,防止出现新的撂荒。

五是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应按照“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鼓励走多种产业综合经营的路子,将农民的种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和稳定土地的收益。将减少或避免撂荒与巩固退耕还林草的成果结合起来,达到合理解决和充分利用撂荒地的目的。

六是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要加大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调动农技人员服务“三农”、推广良种良法和农机农艺的积极性。要大力开展针对撂荒地区的农业技术培训,抓好良种良法推广,使之扩大种植面积,解决广种薄收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增强解决撂荒地的科技支撑力量,减少农村隐形撂荒。

峰峰矿区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调研报告

总工会工作现状调研报告(市)

物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

卫生局团委现状调研报告

县医患矛盾现状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高中生在校现状调研报告

人事局关于依法行政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调研报告

市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暑假园区发展历程和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山区税源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教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一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2017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2017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5.新型城镇化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7.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8.抗日胜利纪念2017推荐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9.建设调研报告

10.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相关产品的需求。2000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使用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打通了宽32米、共长4.5公里的南北和东西两条主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四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大到了3.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万多人。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南北大街亮化工程、XX庄的窗口工程、中心游园工程、市场工程等四大工程,南北大街铺设了25000平方米的彩砖,开挖了下水道,种植了大叶女贞,安装了路灯和无线广播,设置了垃圾箱,架起了过街彩虹,规划了斑马线。**村商业街拆旧建新,还修建了一大二小3个绿岛。在镇区中心位置投资135万元建起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中心游园。建起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封闭农贸市场。这些工程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大量水泥、钢材、砖等建筑材料,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年全镇拥有各类市场5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5000多万元,其中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1400万元。新型城镇化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4200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90%和26%。

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

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17年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当前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经济发展的必须的保证。

2017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2017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5.新型城镇化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7.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8.抗日胜利纪念2017推荐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教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范文一: 十堰市自实施 千企进千村 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 精准扶贫工程以来,众多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继深入到定点扶贫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那么,贫困村的现状如何、扶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精准扶贫、又有哪些保障措施?近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专程到郧阳商会常务副会长、湖北子胥湖集团公司董事长周伟定点联系的扶贫村 郧县城关镇桃花沟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与现状

桃花沟村位于郧县城关镇西部,与郧县最边缘的大柳乡相邻,版土面积8.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10户,1806人,其中,丹江库区移民235户,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旱地2050亩,水田650亩,林地1400亩。20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60元。根据国家贫困标准 (20XX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统计,该村现有贫困户232户,96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3.5%。

有史以来,桃花沟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单农民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返乡较多,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

扶贫目标及对策

针对桃花沟村贫困现状,子胥湖集团公司扶贫工作专班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并与村两委会多次商讨,初步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2020年前,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桃花沟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扶贫目标

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包户扶贫的方式,利用子胥湖集团产业带动优势,力争通过6年的奋斗,形成以桃子产业为主的观光、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园区,实现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桃园1000亩以上)、农民增收(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到2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扶贫对策

一是完成村主干道的公路扩宽、硬化。

力争在20xx年前投资600万元完成郧庙路至村万头猪场的6.5公里道路扩宽、硬化,达到路石宽8米,水泥路面宽6米的要求,并搞好路间及排水沟建设和绿化带建设,形成桃花大道景观带。

二是改善土地生产条件。

20XX-2018年通过对桃花沟进行水、田、路、渠的综合治理(面积450亩),形成耕地园田化、梯田化;新修河堤石岸 6000米,改挖河道400米;修建机耕路28条2400米、田间作业道36条4500米;维修库塘8口、引水堰渠4000米。

三是建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

计划从20xx年开始,投资2600万元,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种猪繁育场,专门繁育子胥湖土黑猪(年繁育10000头以上),为贫困户和养殖大户提供优质种猪仔,对贫困户实行先赊后还的办法,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猪业然后,由子胥湖集团公司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并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和基地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力争到2018年形成万头养殖规模。

四是建设千亩生态桃园。

计划20XX-20xx年投资200万元,建成1000亩生态桃园,引进最新的水蜜桃、油桃和大樱桃品种。桃园内套种草莓或花草,实行立体种植,配套建设一批观光景点,培植 春赏桃花、夏摘桃果 的桃文化观光园。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范文二: 为深入细致了解扶贫村现状,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5月16日,我们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XX镇XX村开展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召开村干部、村小组长座谈会,走访农户了解贫困现状,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村共有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47户,1318人,其中贫困农户71户328人,低保户44户70人。全村耕地面积1159亩,人均耕地0.88亩,农业生产主要以从事水稻种植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空心村现象严重;其村主干道交通已有改善,但村内道路大多还没有硬化,影响出行;没有公共休闲场所,村前屋后到处是大片垃圾,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影响居住环境和村民生活水平;农田田园化程度低,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山塘水库蓄水量小,水坡水渠经年未修,严重影响农田灌溉。

三是务农人员素质较差。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该村从事种农事生产的务农人都是老人,且初中以下和文盲、半文盲占相当比率,思想封闭、安于现状,只能选择劳动力程度不高的水稻等农作物,依靠仅有的土地和国家的扶助政策生活。村级组织缺乏能力组织村民合力发展,大量劳动力外流,造成特色产业难以规模和产业化。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技能水平低,就业途径少,门路窄等原因,收入水平也不高。

四是致贫因素多。主要是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技术等致贫,但该村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病、因残致贫返贫。因病因残造成劳动力的丧失或要承担巨额的医药费用,大多数家庭入不敷出,形成疾病和贫穷的恶性循环,因病致贫已成为农村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五是扶贫对象的确定存在漏洞。从反馈的情况看,大多数已建卡的贫困户都有住房,甚至是近几年才建的新房,条件尚可。但有些家庭确实有困难,确实贫困的农户并没有确定为扶贫户。

二、扶贫工作思路及对策

教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一、大走访

时间:集中走访时间为3月上旬、12月上旬,每次10天。

对象:全区群众、企业。

目的:年初问计于民,年终问寒问暖,平日结合园区重点工作的贯彻实施不定期进行走访。通过走访,拉近干群距离,了解村级班子运行情况和群众需求,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要求:

1、“三不”原则。机关干部进村走访,要遵循“不用村干部陪、不扰民、不漏户”的“三不”原则,每户走访情况要详细记录。

2、“五有”要求。走访结束后,各机关干部要按照“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措施、有建议”的基本要求,形成调研报告并集中交流,领导逐个点评。调研报告不少于3000字。

3、“双向考评”落实机制。对走访调研收集上来的问题,按照“分类办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区、村、个案三级台账,限时整改、销号处理,并对落实效果进行双向考评,考评结果与考核奖惩挂钩。

二、大讲堂

时间:每周五下午

对象:全体机关干部

目的:使机关干部的政策理论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

要求:

1、严格程序。每次授课安排2名机关干部,每名机关干部授课时间不少于45分钟。各部门要提前上报机关干部授课顺序和授课内容,工(管)办统筹安排。

2、严把质量。授课内容要紧密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有关法律法规和园区工作实际,突出实效性、针对性,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要对授课内容严格把关,授课实行全程录像,并反馈给授课机关干部。

3、务求实效。每名机关干部要建立专门的学习笔记,每半年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提报学习心得,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大教育

时间:每季度

对象: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代表,企业支部成员

目的:建立制度化、常态化教育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整体素质、干事创业本领、村级规范化管理水平。

要求:

1、落实“三位一体”负责制。工作片要搞好教育的组织协调工作,确定教育内容、教育时间;包村领导、包村干部要搞好对接和组织工作;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负责现场组织。要建立严格的考勤机制,确保时间、人员、效果,教育培训要留存影像资料。

2、做到“四个结合”。教育培训要突出实效性,要与村级规范化管理相结合,与农村干事创业相结合,与群众增收致富相结合,与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相结合,使大教育成为助推村级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大发展

时间:全年

对象:各村、各企业、区机关

目的: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加大农村干事创业力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农业种植、养殖规模化,实现“强村、富民、兴企”目标。

要求:

1、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全力促进项目建设。要突出有色金属新材料、汽车零部件、高端果蔬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强与五矿集团合作,进一步提高招商数量、质量,年内确保完成实际到账外资1200万美元;组织企业搞好挖潜改造,推进技术、产品升级改造,年内确保完成项目投入6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处,地方税收过百万元的企业增加2处。

教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通过对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可见,目前必须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体现教师真实的教学现状、体现课程的整体结构、体现教师教育工作的务实性。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教育教育课程的品质,是提高教师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教师教育的课程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落实教师职业专业化能力标准。优化顶层设计要从课程框架设计与课程定位确立入手,提升课程品质要从课程目标的设定与课程内容的优化入手。

【关键词】

教师教育 课程 顶层设计 课程品质

【正文】

一、在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前期调研

教师教育的前期调研是指通过各种调查方式,得到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的总体特征。在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是缺乏调研,或是调研失实,或是搁置调研。

缺乏调研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调研(至少调研报告还是有的),走过场的调研工作,往往在调研伊始就不自觉地主观设定了调研结果,甚至是调研后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已经安排就绪。这种结果其实就是专家的臆断。

调研失实是由于调研内容的片面性、调研对象的不完整、调研评价的不客观等因素,造成调研结果的严重失实。也有的调研工作是由于对结果的统计、评定缺乏科学性,造成调研报告无法直接指导教师教育工作,调研结果只能搁置起来。

(二)中期管理

比较规范的教师培训机构,教师教育过程的管理制度还是非常完整的,很难说是“管理缺位”,但从实际的管理效果看,依然流于形式。

教师教育的管理者,依然延续对中小学生的管理模式,如参培教师出勤登记、作业登记评分等等。所有的这些培训管理都只是形式。点卯式的管理是教师教育管理的通病。

(三)后期评价

教师教育的评价,应该包括教育环境评价、师资状况评价、教学过程评价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几个方面。

在教师教育过程中,一般比较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当然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关键性评价指标,而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包含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校创新性发展、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协调性、促进性等评价,而这又往往是目前教师教育评价所缺乏的。

(四)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校创新性发展、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中,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是最直接。而在目前在教师教育工作中,由于对教师从事的职业的认识不足、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认识不足以及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不足,大部分教师会认为教师教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无足轻重。

鉴于上述原因,在教师教育中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提升教育教育课程的品质。

二、教师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方法

(一)顶层设计的概念

顶层设计并非新词,在工程学里它是一个常用概念,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要素和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强调一项工程“整体理念”,力求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的方法。

顶层设计的概念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追根溯源,二是统揽全局。也就是在思考个体性基础上的整体性,在整体性指导下的个体性。前者和调研密切相关,后者才是设计的问题。

(二)如何实施调研工作

教师教育的前期调研工作应该包括:人才培养需求、学科(专业)基本情况、师资队伍现状、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以及教师教育现状。

目前的教师教育调研,主要是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调研(如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对于人才培养需求、学科(专业)基本情况、师资队伍现状的调研,特别是教师教育现状的调研还是非常欠缺的。

教师教育工作调研由五部分组成,即摸底调查、普遍调查、专项调查、总结调整和针对性调研等。

摸底调查要在总体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下一步调查的各种计划、提纲、问卷以及统计方案等。普遍调研是按既定的计划,全面地实施调研工作,形成总结报告。通过对总结报告的评估,有计划地对各个专项内容进行深入的专项调研。以前三步为前提,最终总结调整撰写完成调研报告。针对性调研是就调研中不能详尽的的突出问题加以补漏、深入、探究性的调研工作。

教师教育调研的内容一般分为5类、17项,并分别在摸底调查、普遍调查、专项调查中实施,此外针对性调研是按需要有针对地实施,最终总结调整形成完整的调研报告。

(三)教师教育课程的分类

一般讲,从课程的组织形式维度可将课程划分为:综合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从课程行政管理维度可将课程划分为:校本课程与区域课程。从课程的框架结构维度可将课程划分为:核心课程与专业化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应按照课程教学的对象划分为系统性的普适课程和针对性的发展课程。

系统性的普适课程是面向全体教师的课程。针对性的发展课程是面向某一特定群体的教师。

普适性课程包括育德能力提升课程(涵括师德修养、德育教育、德育研修和人文修养等)、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课程(涵盖教学研究、教学实践和教学研修等)、学科专业能力提升课程(涵盖学科知识结构、学科发展趋势等)。这三块课程原则上是平行的,是面向全体教师的,课程的具体是与时俱进的。

发展性课程包括在育德能力提升课程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课程基础上的教育学术课程、在学科专业能力提升课程基础上的学科前沿课程。教育学术课程面前各个发展阶段的优秀教师,是以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思想总结(实践)研究为主的课程。学科前沿课程是面前学科(专业)优秀教师,重在将产业发展重点、学科(专业)研究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的研究型课程。

(四)如何实施顶层设计

由于教师教育工作的调研内容包括人才培养需求、学科(专业)基本情况、师资队伍现状、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以及教师教育现状。从这些调研成果中,要理顺各个环节的关系,明确教师教育的重点,确定教师教育的内容,实施教师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建构课程框架,并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的系统性、针对性、普适性和发展性。

顶层设计要体现教师真实的教学现状、体现课程的整体结构、体现教师教育工作的务实性。

1、体现教师真实的教学现状。所谓的真实是与主观臆断相对立的,也是与教条不相融合的。比如德育修养课程,不能主管地臆断教师在德育工作的的各种失误,或将个别教师的工作失误作为普遍现象,并将这些所谓的案例串联成一门课程。德育修养课程应该与当时、当地的社会背景,与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重点不在发现德育工作中的失误,而在于如何正确地树立教师的时代形象,引导学生的科学地发展。德育修养课程不能简单地指导教师学习几个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法律法规,将这些法律法规教条地、僵死地运用到教师教育中去,而要将法律法规和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结合,赋法律法规予时代性、现实性。

2、体现课程的整体结构。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分类中已经就教师教育的课程框架加以说明,问题是要稳定课程框架、发展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这就如同一幢高楼,建筑的框架百年不变,室内的装修十年一换,家具的摆设因人而异。教师教育课程框架是顶层设计的核心。

三、提升教师教育课程品质的方法

(一)课程品质的内涵

课程品质是指稳定的课程信息状态,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案以及相对稳定的课程评价等。

课程品质应该体现文化性和学术性。课程文化性表现在课程的区域性与校本性、时代性与历史性,课程的学术性表现在课程的理论性与务实性、社会性与人本性。

(二)课程品质的提升

1、课程定位

教师教育课程框架中每门课程的定位一般是稳定的。这种定位和调研获取的教师需求是一致的,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标准是一致的。每门课程之间彼此“接壤”而又互补“重叠”。

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定位准确的是有效课程,但低效课程一般是无法避免的,而无效课程是必须杜绝的。无效课程的存在或低效课程的云集,课程框架就肯定存在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调研结论的错误,就是课程制定的盲目。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联系,课程目标是课程制定过程中既定的为参培者达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整体目标地一部分,每门课程目标之间通过教学活动连接成一个整体。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

3、课程内容

课程定位是既定的,课程目标是宽泛的,课程内容是发展的。教师教育中比较重视的是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特别是实践性知识。

比如实践性知识具有六个特征,即敏感性(与经验同步的,对教学中的细微差异的感知与判定)、背景性(教学中对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具有的无用语言表述的沟通与理解)、情境性(寻根溯源,建立教学环境,设计具有细微差异的行动方案)、范式性(针对新问题,改造原有范例实施新的工作方案)、可交流性(教师之间的具有主观意志的有效交流)和前瞻性(依据“元”知识形成的不可预见的知识更新)。这些知识的教学,必须通过工作任务的设定,在教学中通过任务的接受、分析,计划的制定、实施,最终的评估、反馈,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其中的课程内容就变得灵活。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课程的内容又是依据现有的区域、校本教学特点有所差异的。

4、课程评价

广义的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的评价、课程教学的评价以及课程学习的评价。一般课程评价是由四个一级指标(即培训方案,培训条件,培训管理,培训效果),及其所含二级指标组成;每个二级评价指标由评分重点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等级、权重、得分构成。课程评价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落实教师职业专业化能力标准。在评价“培训方案”时,要推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色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材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在评价“培训条件”方面,要突出学科(专业)的“真情境、全真化、仿真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能力培训;在评价“培训管理”方面,要突出组织领导和培训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人性化;在评价“培训效果”方面,要通过教师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仅仅看最后的结果,提倡采用多重巡回反馈等先进的动态评价方法,更多地了解参培教师的满意度及参培教师能力的提高。

总之优化顶层设计要从课程框架设计与课程定位确立入手,提升课程品质要从课程目标的设定与课程内容的优化入手。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教育教育课程的品质,是提高教师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