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个人思想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根据年度大学生村官考核工作要求,现将本人任职以来思想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情况:
本人自上任以来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深入学___大和__届__中全会精神,在思想上、言论上和行动上能同各级___保持一致,努力做到对上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相一致,多做调查研究,遇到矛盾、困难和问题,积极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积极订阅__年度的党报党刊。
二、工作情况: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级各部门及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做好基础调查、找到工作切入点,通过查阅资料,走访镇村干部、群众等多种形式,详细地了解了村情、民情等基本情况。
特别是发现我村有___余户“空巢老人户”,人口___人。经村委会批准我积极承担起照顾空巢老人的任务。
(二)、结合自身优势、找到工作的结合点,看到我村活动室的硬件设施过硬,却存在没有充分发挥好为党员干部赴服务人民群众的问题。
来到村后,我主动担任农村党员电教和现代远程教育的操作员。特别是在__月__日向群众宣讲党的__届三种全会时,我运用多媒体向群众讲解,使政治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有趣,得到群众的称赞。
(三)、调整好心态、做好常规工作,岗位职责是村委会主任助理,但无论份内份外的事情我都积极去做,来此时间不长,我协助支部书记整理党建资料、处理民事纠纷一起,村主任处理公路占地的测量、帮助村会计完成退耕还林资料、年报资料等整理工作,还走访农户___多户,联系到产业大户和贫困户各一户。
(四)、完成镇党政办公室交办的各项任务。
三、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对照自己的岗位职责与___上的要求和干部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变现在:一是工作方法和实际要求还有脱离;二是创造性地工作还不到位,以上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但也放映了我本人工作上的薄弱环节。自己决心在今后进一步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争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关键字]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探析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语文知识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渠道。因此,无论是“教”还是“学”,阅读都是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了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成了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之一。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以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挥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工作,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切实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学生阅读理解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为素质教育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一、存在的问题
初中阅读教学虽然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几乎是每次课堂都包含的教学内容,但是,当前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仍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面不足,知识面不广。
阅读是吸收他人思想精髓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进化过程,但是这不意味着阅读就只是从文章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而是同时也意味着将个人思想和经验融入其中,并寻求共鸣的过程。而如果学生的阅读面不足,知识面不广,就很难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而这正是当前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知识转化能力较差。
阅读的过程,不只是对文字表面意思进行阐述的过程,也不局限于对文章基本思想进行鉴赏的层面,而是需要对文章的更广泛意义进行解读和消化。而初中学生囿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常常会在知识的转换能力方面存在问题,转化的意识和能力较差,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3、想象空间有限。
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其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每个进入语境的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都能从中找到感动自己的闪光点。这就需要读者有宽阔的思考空间,有宽阔的想象空间。而初中学生虽然想像力丰富,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找不到想象的途径,以致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文章表面内容,无法进一步升华。
二、解决的对策
事实上,每个教师都会在其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总结,找出各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以下只是就作者的几点经验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1、依托教材,扩大学生阅读面。
针对学生阅读面不广,知识结构较松散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阅读的面,但是这似乎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还缺乏阅读的方向,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要读哪些方面的书。也就是说,学生对阅读内容和方向缺乏甄别能力。在这方面,教师的丰富的阅读经验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那似乎不现实。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以教材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如在学习《论语八则》后,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扩大学生阅读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关于《论语》的其他文章,或者是《老子》、《庄子》的相关文段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在立足本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内容补充,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更多的知识。当然,前提是教师要规划好时间,对这样富有人文精神的课文,教师完全可以以“阅读理解”为教学核心,其他方面的教学,可以放到其他课时中。二是教师通过课堂,调动学生对本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怀着兴趣的前提下,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阅读。如可以以“孔子弟子三千,但最让他欣赏的是谁?”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也就随之增长了。
2、发挥学生想像力,实现学生个体思想的转变。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知识的转换,将文章中精髓部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思想,需要在拓展学生想象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二者可以相互辅助。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注意讲课的方式,避免“权威式”教学,不要让学生对教师的解读产生定势思维。尽管学生吸取教师的思想是应该的,但是,也不能全屏吸收。这是素质教育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运用文章中的一些“断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个人的思考。最典型的就是《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在文章后面,并没有对孔乙己的命运进行明确的解答,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局限于“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而是要让学生从整个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进行思考,不能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么一句话进行猜测、阐述,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犯的错误。因此,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立足全文,立足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进行解读。当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学生自己进行发挥。但是,教师必须要设置条件,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解读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在自己的猜测中,贯穿一定的个人思想。如有学生喜欢幻想,把时空进行转换,让孔乙己到现代社会,然后思考竞争激烈的中考压力下,孔乙己是否能“中榜”。这样的思维方式,教师也是应该肯定的,毕竟学生对文章中的“科举”与当前的“高考”作了对比,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个人阅读理解能力的升华。
三、结束语
总之,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个人思想升华的主要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知识,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粮食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革,辛文;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多元文化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进程中,多元文化的发展以迅猛的趋势对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在多元文化背景的现状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然而如何在这样的考验中,分析现状总结经验,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进行建设性的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1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概况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得到了空前的推动,首先,多元文化背景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在道德方面的感知能力;其次,多元文化环境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增强,这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来说,大部分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逐渐成形,而对学生的引导方面更加轻而易举;另外,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都趋向于开放,在强化的思政教育下,也一定程度地推动了社会的稳定。
2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2.1 引导性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受到的各方面思想文化影响因素居多,很多对思想不太了解和熟悉的同学,十分容易在思想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误入歧途,甚至疑惑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是正确的。在西方思想意识的传播下,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对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怀疑,严重影响了多年来积累的高校思政教育成果。
2.2 主阵地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相互渗透,这虽然有利于文化上的相互汲取和借鉴,但不同阵地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冲击。其中,一些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而一些决策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很难进行理性的选择。这种主阵地的影响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大幅度下滑。
2.3 主渠道的影响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在各种文化风俗的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中,我国的国民越发对事物的判断相信于个人观念上的选择。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建设中,个人思想观念的优先性大大提高了我国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育难度。
3 探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策略
3.1 树立开放与民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
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思想文化开始发生冲击,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必须要适应当前的文化环境现状,逐渐趋向于开放和民主的教学模式。在树立开放与民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尊重学生的自主认识,而对其不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
3.2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该体现出文化的包容性,大力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首先,在文化的选择上要坚持“推陈出新,革旧鼎新,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的原则。既要坚持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肯定外来文化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有利的经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继承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范围。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增强对话消除对抗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课堂就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而老师只负责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需要进行知识的吸取即可。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显而易见有很多弊端,不但使课堂无趣枯燥,学生被动掌握的知识也不牢固。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增强对话,注重于学生的沟通、讨论和学生个人见解的表达,在师生共同的实践中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或者是让老师与同学们提出的不同的思想观念相融合,以消除对抗。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但能够在实践中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也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授课学生对部分内容不理解的情况。
3.4 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
在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坚持的地位,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坚决不进行思想的多元化。在坚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分析中国当前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让学生在掌握重要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以及育人、教人的目的。
3.5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都来自于五湖四海,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从而导致了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文化和信仰上的差异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上面对精神文化不相同的学生,应该尊重文化上的差异,理解个性,追求共性地进行教育。用尊重和民主的方式,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关注与喜爱。以网络和手机为主体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多变。大学生广泛使用新媒体,以及新媒体自身存在的特点给在一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为高校辅导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新媒体丰富了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但有效引导学生思想的难度加大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限制,开辟了新的途径。微信、QQ、博客、论坛等新媒体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逐渐显示出其独特优势,成为了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高校辅导员可以将重点的教育内容灌输到网络教育中,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将先进的思想灌输到客体中。与此同时,网络几乎集合了所有媒体的优势,无论是音频,画面,载体,都将抽象的政治理念变得生动而实体化,使对象接受的效率达到最高。
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的无限制性与多样性,一些落后腐朽、片面浮躁的思想和文化也乘机利用新媒体进行大肆传播,给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得的各类信息影响着大学生个人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易使处于心智成熟初期阶段的大学生产生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这就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掌握与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带来了考验。
2、新媒体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但也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一方面,辅导员可以通过持续关注学生的QQ、微信、微博等动态更新及时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和学生所持的态度。另一方面,当学生处于迷茫阶段或者在思想上出现困惑时,可以通过网络匿名向辅导员提问,或者给辅导员留言等方式将信息反馈给辅导员。这样,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更为自由平等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辅导员在了解到学生真实的思想情况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要能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深入研究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研判网上学生思想动态,成为优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迎接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1]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路径
1、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从“事务型”转变为“学习型”
高校的辅导员工作离不开许多日常性的事务,但辅导员如果仅仅只沉浸于完成事务性工作,则会丧失总结、学习、提升自我的机会。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可以始于日常事务,但不能止于日常事务。[2]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学习,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高校辅导员要根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学会并善于利用新媒体,以问题为导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工作与学习的“双赢”。同时,在学习中也可以再次激发对于日常事务的兴趣,促进自身对于新情况及时做出恰当的调整,提高自身工作效率,为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充实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2、高校辅导员需加强新媒体文化素养,提升自身应对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性强、局部放大效应明显是高校学生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应对能力。[3]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综合运用讲座、实践等多种形式为辅导员开展培训工作,帮助辅导员不断进步,提高辅导员的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自身要与时俱进,学会并善于运用新媒体,将新媒体真正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切忌浮于表面。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要切实提升自身媒体文化素养,首先要能够正确解读、批判吸收、有效传播媒体信息,从而进一步帮助大学生鉴别真伪、分清是非、因势利导,有效预防突发事件和的发生,最终达到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4]。在此基础上,高校和辅导员需要主动建立网络预警机制,保持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持续关注,针对其反应的问题及时有效的做出回应,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提升应对能力。
3、高校辅导员要能够在服务中管理学生,形成科学的工作方式
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是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师生双方其实都是独立人格的交往主体,因此,应该建立平等的对话沟通模式。现在高校辅导员大多通过QQ、微信等平台同学生交流,区别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模式,交流过程中辅导员无法通过表情、语气等判断学生的心理情况,这对于管理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而辅导员需要紧跟时代脉搏,不断调整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建立更为科学的育人模式。在服务中管理学生,让其感受到平等与尊重,逐步从单向的灌输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服务,主动寻找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留言等逐层渗透,充分利用新媒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效果。
此外,高校辅导员主要通过积累的经验对学生开展管理、教育、服务工作。这样有时在处理问题时难免表现得过于主观化,这就使得对于问题的处理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可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因此,高校要注重对辅导员工作方式的系统化、科学化培育。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有的辅导员未能把握好尺度,没有看到经验在遇到新的情况时的局限性,没有达到正面教育的积极效果。“实践出真知”,我们不否认对于教育实践总结所得的教育经验,但是高校辅导员需要仔细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经验所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把握教育规律,让经验升华为科学,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开展工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新环境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邹金铃.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05.65-66.
[2] 陈勇,吕娜,李胜,陈廷.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02.137-139.
[3] 信玲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J].长江丛刊,2015.34.136.
[4] 张代宝.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考[J].科技信息,2012.20.48-51.
【作者简介】
彭晓蓓(1982.5-)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是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利益和情感。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对此尤为关注。出口决定入口,就业率的高低,就业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招生质量,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办学前景,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发现高职学生就业时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
1、急功近利
大部分学生重视工作地点、重视工资待遇,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他们嫌工作太累时间长,嫌工资待遇不如老员工,嫌生活补贴太少,和自己期望的数值差距太大。
2、患得患失
高职院校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既考虑工作地点、薪金、岗位性质,又担心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等各个因素,瞻前顾后,目标不确定,徘徊反复,难以决断。
3、依赖他人
在就业时大部分学生依靠学校推荐,即使学校安排的岗位他们有诸多不满意,也几乎没有人放弃这个机会而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而那些不完全依赖学校的学生,不是依赖家长,就是依赖亲戚朋友的帮助。
4、羊群效应
在择业过程中,能考虑自身条件的学生很少,而主要是听周围人的意见, 看同学们的选择,往往一窝蜂似的随大流,盲目从众,却从不主动去了解这家单位的具体情况是否适合自己。
5、自卑畏怯
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缺乏应有的自信心。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出现害羞、焦虑、内疚、忧郁、失望等一些特殊情绪。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也不敢表达出来,甘居人下,使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无法正常发挥。
6、贪图享乐
高职学生的首选就业地点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或者西安等省会城市,怕贫困地区偏远地区条件差,困难多,缺乏大都市的热闹和繁华。
7、互相攀比
择业时许多学生 “参照身边的亲戚朋友的情况”,“看同学们的选择”。表现出大多数人选择高薪、大城市就业,看同学、亲戚朋友的选择而做决定,都是攀比心理在作怪。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形成因素
1、传统观念
中国人向来奉行 “学而优则仕”的评判标准,各等级的个人可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改变自己的处境,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进而彻底改变自身乃至家庭的命运。就是在“史无前例”的时代,一切都被颠覆,但“学优而仕”的传统理念没有发生根本动摇。无数莘莘学子“十年寒窗” 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鲤鱼跳龙门,光宗耀祖。
这条用学历分化出来的就业鸿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无力逾越的心理障碍,是他们在就业时产生自卑怯懦等心理的关键因素。为了能够让自己最大可能地取得社会认可,赢得他人支持与接纳,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必然会出现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急功近利等心理现象。
2、社会评价体系
目前,对于大学生的社会评价体系标准,一般都源于学历层次高低,源于所在学校的知名度。基于实际能力的评价因为其隐蔽性、难操作性等特点,往往被人忽视。这对学历处于高等教育最低层次的高职学生来说极为不利,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不公平待遇。这种现状使高职学生从心理上认为,自己根本不是一个大学生,始终觉得低人一等,自卑怯懦心理油然而生,许多学生自惭形秽,甚至自暴自弃。有的学生为了尽快向社会、向家人、向他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为了能够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改善自己在他人眼中“低人一等”的现状,在求职就业时,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能迅速决断,因而常常错失良机,丢掉了不该丢掉的就业机会。
3、自身成长环境
(1)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人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子女最初和经常的教育者。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待人接物的态度、处世做人的原则,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会影响人的健康成长。父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习惯、性格、兴趣爱好等形成关键性的影响,对塑造这个孩子一生的人格走向起着重要作用。家长是否尊重孩子的人格,对孩子的期望值是否适当,家长自身是否尊重知识、有求知欲,家长对待孩子学习成绩的态度,家长是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等等,都会对一个人的身心是否能够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甚至会给人造成隐形的心理创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不知所措,束手无策。要么盲目跟风,要么消极等待怯懦后退,要么依赖父母,寻求庇护,甚至因没有应对之策而主动放弃。
(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同样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远离家庭的温暖、远离父母的庇护,只身在外求学,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甚至于失控的状态。身边的老师言行举止对他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好的老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给学生传递着正能量,促进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
另外,在学校环境中还有一方面的问题存在,那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攀比斗富。学生中以父母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划分人群。许多学生讲名牌、讲气场,攀比心理比较严重。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问题,他们急于改变现状、改变命运,在就业时患得患失,唯恐重蹈父辈覆辙。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好坏,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心智成长的因素。比如比较看重金钱,比较重视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相当冷漠,缺乏必要的信任,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现象比较普遍,诚实守信、互助感恩的优良传统逐渐缺失。特别是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明目张胆的“公权利寻租”、“权钱交易”现象的存在,必然会给高职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是非判断标准,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这种影响不仅会表现在其求职和就业过程中,甚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4、自身价值观
高职院校学生正面临着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时期。时代要求学生要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各方面进行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会如何做人。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
(1)权力、地位、金钱观。权力、地位、金钱,这些东西都是极易诱惑人的东西。能否正确对待这些问题,是决定一个人思想境界、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是一个人人生价值观的“试金石”。高职院校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处理不好这三个极具诱惑力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思想上受当前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思想深处存在唯利是图的急功近利心理。这种思想的存在,使高职学生无法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无法拥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必然会在求职时产生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会处处碰壁,使求职失败。
(2)现实与理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表面看起来这好像是一句调侃的话,其实这是高职院校学生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一种认识,是他们从心理上对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感、差异性的起码认知在思想上的真实反映。
当他们要面对以学历高低论能力的冷酷现实时,支撑他们心理平衡的天平倾斜了。当他们满怀信心充满希望地想找份工作报效祖国、孝敬父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却遭遇用人单位以学历高低给待遇、选岗位的做法,他们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
5、就业压力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就业压力只不过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一种压力。压力是不会直接产生心理问题,而是经过认知系统、生物免疫系统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多种中介因素,压力才会以多种现象在人身上表现出来。正确的、科学的以及合乎逻辑的认知会降解压力强度,错误的、非科学的认知会使压力的强度膨胀;人际关系和谐,朋友多多,彼此关心、相互帮助,就可以降低压力的强度。而社会支持系统不良则会使压力的强度膨胀;免疫功能强能够抵御平衡由压力带来的非正常化的躯体变化,使压力不向躯体化方面发展,免疫功能低下,压力易于以躯体化的形式表现为身心障碍。
来自于整个人才市场供求矛盾的压力,来自于以学历论能力,确定待遇的人才选拔规则的压力,来自于自身各方面条件限制的压力等等,对高职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使他们在就业时瞻前顾后、自卑怯懦、患得患失。
6、自我认知
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对自己评价过高、自信过分,评价过低、缺乏自信,都是对自己评价的错位,必然使自己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对接上的误差。因而,在很多情况下,不但难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施展,而且必会遭受挫折。
高职学生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因而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这使得他们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要么沾沾自喜,对自己的能力估价过高,以专业人才自居,对就业单位的条件要求过高,对就业岗位的配置期望过多。要么则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甚至认为高职院校根本就不是高校层次等等。这种情绪一旦出现,必然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这对个人能力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不能准确自我认知的现状,使高职学生缺乏起码的就业择业条件,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盲目状态,必然会随波逐流,盲目从众。
7、环境认知
就业环境是学生就业的外部条件,是影响学生判断的最直接的因素。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在即将离校就业时,对自己要进入的行业情况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完全处于一种盲目状态。他们对出现在个别人身上的不良社会现象认知不足,因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对未来完全丧失信心,又使一些学生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要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要么急功近利,自私自利。这种思想和认知严重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影响到高职学生职业目标的确定。
8、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的价值和意义,更没有针对性地做出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学校也没有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特点与理想追求,切合社会发展需要、行业发展需要与职业发展需要,开设科学合理的,具有个性特色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主动学习与择业决策给予合理引导。这是形成高职院校学生盲目从众等就业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形成,既是传统理念、社会评价体系、自身成长环境等外因的作用,更是学生自身心理素质较差,就业压力大,没有详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既对自我认知不清楚,又对就业环境认知不到位,还不积极做好求职准备工作等内因造成的。只有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有深刻认识,才能对症下药,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陈姗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 贺孝忠,张友福.对独立学院学生个性特征与就业走向的思考[J].新西部,2010(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