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计考察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公路建设快速发展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建设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桥头堡及滇南公路交通结点重要枢纽,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省实施“公路四网”建设、“兴边富民工程”的机遇,提出了“规划构建大交通路网、突破交通瓶颈制约”和建设“北上南下、内联外环、联州达市、水陆并进”的交通快速通道发展战略构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势推进,掀起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里程大幅增加,等级不断提高。截止年末,我市纳入统计的公路总里程达19046.9公里,居全省第一位,比“十五”末增加了4109.5公里,增长26%。其中:高速公路133公里;二级公路147.5公里,增加46.7公里,增长46.3%;三级公路817.3公里,增加155.7公里,增长23.5%;四级公路7450.8公里,增加511.1公里,增长7.4%;其他公路10498.3公里,增加2371.06公里,增长29.2%。全市公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2公里,增长19.6%。此外,未纳入统计的公路里程还有13881.8公里。初步形成了北上南下、东西贯通、联州达市、纵横交错、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公路里程的大幅增加和公路等级的快速提高,极大地缩短了各地间的时空距离,加快了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周转和聚集,有效改善了我市的投资建设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投资大幅增长,项目快速推进。
(三)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把加强管理工作作为推动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市、县(区)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发改、财政、交通等相关部门为责任单位的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公路建设的领导,密切部门间的协作,进一步保障了项目建设工作的有序性和协调性;“安全第一”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力度加大,大大减少了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工程安全水平;交通建设部门组建了公路工程质量试验检测中心,加强对全市公路建设质量的监督检测和指导工作。年,我市检测重点工程46公里,单点合格率达94.5%;检测农村公路999公里,单点合格率达90%,在建重点工程和通乡油路项目质量监督覆盖率达100%,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对地方公路的管养体制进行改革,基本形成了“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管理机制。10县(区)交通局均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段和路政管理大队,103个乡(镇)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所(站),形成了省级政府补助为主,市、县、乡、村投入为辅,相关产业投入为补充的管养投入模式,并在部分县(区)推行了“管养分离”,由养护公司市场化运作对公路进行养护。管养体制改革后,县、乡、村道路养护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年,全市农村公路好路率达60%,比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二、主要经验
我市交通事业,尤其是公路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认识统一是前提。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不断深化交通事业对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高度重视交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交通建设,特别是公路建设作为实现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精心谋划、高位推动,全市公路建设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交通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支持和推动交通事业取得更大发展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成为推动全市交通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干部群众认识统一,是我市交通事业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立足长远、规划先行是基础。市委、市政府及交通部门立足国情、省情和市情,突出规划先导作用,提出了“规划构建大交通路网,突破交通瓶颈制约”、建设“北上南下、内联外环、联州达市、水陆并进”交通快速通道的发展战略,建设高速公路面向东南亚、改造国省道衔接邻近州市、提升农村公路发展县域经济三个层次的任务及“构筑一个体系、突出两个主轴、完善三大网络、打造四个交通圈、实现五个连接”的目标,制定了《市“十一五”交通运输规划》和《市2009—2013年交通工作计划》,并按照战略规划,细化了实施方案,有效整合利用资源,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交通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证明,立足长远、规划先行,是我市交通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是动力。在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发展交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时不我待的时代精神去抢抓机遇,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关键。这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实施西部大开发、建设国际大通道等机遇,加快发展交通事业,特别是去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了拉动内需的首要位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新的举措加快推进二级公路建设。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把二级公路建设确立为全市交通建设的重点,在已实施思澜二级公路和澜惠二级公路的基础上,新建6条二级公路项目。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政府的统筹安排和部署,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推进公路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融资的新渠道、新途径,项目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抓紧抓实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等工作,形成了高速公路、二级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大干快上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是推动我市交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加强领导、协同推进是保障。我市交通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交通部门、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的成果。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交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高位”推动,及时研究解决交通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调整充实各级公路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自上而下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目标责任体系,形成了统一指挥、整体联动、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各级交通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和部署,牢固树立全市交通“一盘棋”的思想,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协作,强化管理,认真组织实施各项建设任务;各级发改、财政、国土、水务、林业、环保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全面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关心交通、理解交通、支持交通、发展交通的浓厚氛围,全市公路建设呈现强势推进的良好态势。实践证明,加强领导、协同推进,是我市交通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困难和机遇
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市公路的有效供给能力仍不能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路建设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一是高等级公路覆盖面小。年末,全市含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在内的高等级公路只有280.5公里,仅占统计内总里程的1.47%,除纳入二级公路建设计划和磨思高速路连接的县(区)外,尚有景东、镇沅、孟连三县未通高等级公路,高等级公路网络不够健全,运转不够高效、便捷,全市投资、发展环境难以快速提升。二是农村公路硬化水平低。我市农村公路建设虽已基本实现村村通,但农村公路路面硬化率低,与方便、快捷、高效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制约了农村地区的资源开发、产业发展,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三是在建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按照我市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两年内须完成64.5公里高速公路和778.44公里二级公路建设;“十一五”期间,还须完成27个乡镇1385公里农村公路的油路化和190个行政村3043公里通达工程建设。加之,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县县通高等级公路和村村通硬化公路的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市还有大量公路建设项目需要完成。
(二)资金压力仍是主要矛盾。一是在建项目多,资金压力大。按规划,磨思高速公路,思茅至江城、至景谷、小黑江至、景谷至临沧、思茅至、至西盟、至惠民、国家公园旅游环线二级公路及碧云大桥等重点项目,缺口资金约15.64亿元。“十一五”期间农村路网建设项目多、资金需求量大。以通畅工程为例,通畅工程农村公路建设平均每公里需要资金约75万元,其中国家只补助40万元,其余约35万元需要市、县财政自筹。按规划,我市还有27个通畅工程项目,1385公里道路需要建设,需资金约4.85亿元。二是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渠道单一,融资难度大。由于农村公路经济价值较低,其建设基本靠国家投入和人民群众投工投劳,企业、团体等社会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受资金限制,农村公路建设等级较低,发展较慢。
(三)项目管理工作任务繁重。目前,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拟建和在建公路项目多,时间要求紧,管理任务重。二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审批涉及部门多、审批环节多、周期长、互为前置、协调难度大,难以及时获得审批。三是建设模式不够丰富,未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建设。四是高素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人才缺乏,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四)管养工作还须加强。目前,我市公路管养主要分为国道、省道管养和县道、乡道、村道等地方公路管养两部分。国道、省道的管养由公路总段负责,资金和人员较为充足,管养水平较高。县道、乡道、村道的管养由地方承担,建养矛盾较为突出,目前仍有40%的道路处于管养不到位的情况,管养工作亟待加强。造成管养不到位的原因:一是日趋增大的管养里程与养护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二是养护资金不足。以年为例,全市县、乡、村公路管养资金总需求为8894万元,实际投入仅为6010万元,资金缺口约2884万元。三是养护技术水平低。四是公路养护市场发育滞后,养护企业发展困难。
当前我市正面临着公路建设事业新的发展机遇:一是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大力发展交通不但已形成广泛共识,而且有了强有力的支撑。二是中央以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路段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快省干线公路改造、加快内河航道建设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政策和省政府关于到“十二五”末,全省基本实现县县通高等级公路、乡镇通沥清(水泥)路、村村道路硬化的任务,为加快我市公路建设提供了政策机遇。三是省作为分期、分批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试点省,省政府推迟两年宣布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等政策,缓解了地方政府建设二级公路贷款压力。四是即将建立的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的融资平台和中央、省对二级公路建设明确提出给予90%建设资金补助等政策措施,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握机遇,加快我市公路建设步伐是可以做到的。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公路建设发展规划,全面构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公路网络
一是要谋划好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研究,紧抓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相关政策机遇,结合我市地域广阔,交通历史欠账多,融资能力有限等实际和“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正确把握战略定位,科学制定战略目标,重点突出高等级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布局,提高路网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好“十二五”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把至大理二级公路、玉溪至临沧二级公路段、至勐啊二级公路列入我市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投入必要的资金做好上述项目的前期工作,使其早日列入全省高等级公路建设的盘子开工建设,同时兼顾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二是要加强项目规划和前期工作,把前期工作摆在项目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好抓实,在规划和审批上加大力度,做到规划精、手续全、理由充分、保障有力,力争使储备项目的审批在交通政策出台较短时间内审批通过。特别要把握好中央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着眼于一些政策倾向性强、配套资金多、社会效益高的交通建设项目,加强全市交通建设项目储备。
(二)突出重点,加强领导,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加强对公路建设的领导,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市公路项目建设的管理模式,切实处理好资金管理、组织管理、技术支撑、矛盾处置、环境保护等问题,确保思澜公路三期、思茅至江城、至景谷、小黑江至、景谷至临沧、至西盟、至惠民、国家公园旅游环线等二级公路重点建设项目按时完成。一是按照市委、政府的决策,进一步加快磨思高速公路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对二级公路建设项目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发改、财政、交通、水务、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的协作,在项目筹资、实施、保障等各环节中形成更大合力;项目执行机构要科学组织工程建设,增加施工力量、提高施工效率,加快建设速度,确保项目在国家规定的时限内按期优质完成。
(三)积极探索和创新建设开发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
一是要坚持以争取国家和省的补助为主渠道,做好项目上报、催批工作,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更大支持。二是要紧紧抓住中央、省对二级公路建设给予90%的建设资金补助的机遇,积极推进二级公路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全市县县通高等级公路的目标。三是要不断探索融资渠道,用好、用活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的融资平台,更加重视社会资金的作用,加强对社会资金的整合,引导资金流向交通建设;探索和研究新的抵押借贷方式,充分运用好金融政策,增强借贷能力;广泛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建设开发模式,吸取经验教训,积极吸纳民营资本和外资,不断创新我市公路建设开发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四)认真研究和完善管养机制,保证工程项目效益持续发挥
公路管养是公路能否持续发挥作用、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建管结合,建管并重,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要高度重视公路养护工作,在市、县(区)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管养保障资金,确保公路养护机构的正常运转;大力推广管养市场运作模式,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路管养,形成“政府监管、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公路管养体制;加强管养队伍建设,加强对管养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加大日常养护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公路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随着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频繁爆发,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建立无疑成为了各级政府和各级业务部门关注的焦点。为了全面了解我县当前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状况,为下一步基层防疫体系改革提供基本资料,根据省、州有关文件精神,我县组织25个乡镇技术干部对全县村级动物防疫员了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辖有15个乡,10镇,共403个行政村,3194个村民小组,105422户。总人口487048人,其中,农业人口455857。
二、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现状
1、学历情况全县村级动物防疫员共有403人,其中初中以上学历的有184人,占总人数的93.05%(其中,初中学历的有257人,占总人数的63.77%;高中学历的有62人,占总人数的15.38%;中专以上学历的有56人,占总人数的13.09%;)。初中以下28人,占总人数的6.94%。
2、年龄结构在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中,61岁以上的有10名,占2.48%;51-60岁的有80名,占19.85%;41-50岁的有150名,占37.22%;31-40岁的有142名,占35.24%;18岁-30的有21名,占5.21%。
3、专业结构在这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中,兽医专业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3.23%。在余下390名非兽医专业的防疫员中,受到县级以上业务部门培训的并取得兽医资格的有144人,其余246人均为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学徒。
三、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及职责
1、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
我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原则上是按照行政村的个数来设置的。即,全县共有25个乡镇,403个行政村,按一村一名防疫员的标准,全县应该有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尚有13个村没有防疫员,而部分村兽医员相对超标。为了解决防疫人才需求的矛盾,我县当前村级动物防疫员实行分片区包干责任制和人员调配制。即,一名防疫员负责一片区或一个行政村的动物防疫工作。按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和403个行政村来计算,平均达到一村一名动物防疫员。
2、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职责
(1)根据上级布置的动物防疫任务,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集中免疫,常年补免,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保障免疫密度达到100%。同时,对其他动物疫病进行防疫。
(2)及时上报动物疫情,特别是重大动物疫情。
(3)承担该片区的动物防疫诊疗工作。收费方式为服务性收费。
(4)按期统计上报畜牧生产情况,特别是规模养殖户的情况。
(5)负责责任区域内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3、村级防疫员承担非本职工作情况
村级动物防疫员除必须履行的上述职责外,还承担着发展本地畜牧养殖业的重担。他们在遵纪守法的原则范围内,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下,以科技为支撑,以诚信为基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科技脱贫致富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1、村级防疫员的管理办法
我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和办法,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省、州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来制定实施的。其主体部分有四点:一是指导思想;二是必备条件;三是职责及任务;四是奖惩办法。目前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办法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2、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情况
处于我县财政困难实际情况,我县403个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均由县级财政全额拨款每人每月工资30元。工资发放和管理方式均由各乡镇财政所统一负责。20xx年有200名村级动物防疫员,获得中央财政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补贴每人每月110元,工资每月达140元/人。其余2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每人每月仍是30元。
五、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村级动物防疫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的学徒,大多数防疫员知识陈旧,缺乏系统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有时还会因为运用了错误的传统经验而耽误了动物的最佳治疗时间,而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老化
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老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动物防疫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低下。村级动物防疫员除了每年要完成春秋两防的全部任务外,还兼顾疫情上报、畜牧生产的统计等多种报表。而待遇仍然是每人每月30元人民币。年轻防疫员为了养家糊口,有部分人自愿辞去防疫员的职务外出打工,这是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要求,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带队,市建管委牵头,组织市规划局、市房产局、市公安局、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港区、市城管综合执法局等11人赴海口市、昆明市、南宁市和重庆市考察学习城市绿化建设及拆迁工作。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概况
1月13日晚到达海口市后的第二天早上,海口市王副市长带领我们考察人员参观市容市貌、城市公园、城市绿化、小区建设和城市规划展,介绍了海口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经验。17日下午到达昆明市听取市人大、市政府关于城市建设的绿化、拆迁工作的经验介绍,晚上参观城市亮化工程,第二天参观昆明市北二环、东二环拆迁现场,规模大、战线长。18日晚到达南宁市参观城市亮化工程,第二天听取市人大、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对规划、拆迁、建设工作的经验介绍。20日到重庆市参观两个中心城区的拆迁、绿化工作,并听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拆迁、绿化工作的经验介绍。7天时间,考察4个城市,所到城市都热情好客,传经送宝,看了很多靓点,听了很多经验,思想感触很大,达到了解放思想、扩大视野、学习经验的预期目的。
二、考察城市的主要作法及经验
综观几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作法和经验,特色鲜明,成效明显,可以概述为“力度大、资金活、品位高、氛围浓、效果好”。海口市和南宁市都是国家级园林城市,昆明市和重庆市也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先进单位,海口市还是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积累了丰富的园林绿化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
王桂显(执笔)
为了更好地适应WTO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所面临的形势,了解澳大利亚、新西兰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学习先进经验,促进我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健康发展,由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组织的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建设”考察团一行11人,于2005年6月16日至7月1日对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团先后到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农业园艺职业培训中心、Jamie Grants农场、Banchory农场、国家制造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维多利亚州初级产业部和新西兰的国家资格认证局、农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建筑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园艺职业标准研究中心等部门考察访问,与有关管理、研究、教学人员和农场主等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交流,对两国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情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考察到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有关基本概况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在南半球,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属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通用英语。澳大利亚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周围海岛组成,面积为769.2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不足2000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大部分地区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气候干热,雨水稀少,是世界降雨最少的大陆。新西兰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东南部相望,由北岛、南岛和斯图尔特岛及周围海岛组成。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近400万,境内山地、丘陵占总面积3/4以上,平原狭小。绝大部分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年温差小,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农牧业在两国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都已高度机械化。澳大利亚农用土地面积4.55亿公顷,2000年农业人口有41万,不足全国总人口的3%。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大麦和燕麦,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甘蔗和亚热带水果等。天然牧场辽阔,其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5%,羊和羊毛驰名世界,羊的存栏数和羊毛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肉、乳畜牧业十分先进。农业总产值390亿澳元,占国民总产值3.8%,加上加工后的部分所占比例超过10%。新西兰全国2/3的土地适宜农牧,农牧产品占国民总收入的3/4,占出口总量的60%以上。主要饲养羊和牛,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牛最多的国家,人均10只(头)。农作物有小麦、燕麦、大麦、新西兰麻和水果等,粮食不足自给。
在为期半个月的考察期间,考察团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澳、新两国农牧业资源的丰富和生产的发达,我们到的季节虽然已是这里的初冬,但整个大地依然都由绿色的植被所覆盖,在郊外参观的旅途中到处是绿草葱葱,不时可以见到成群的牛、羊在大自然中悠闲的生活着。其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也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名不虚传。
二、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基本情况
1、主要发展历程
澳、新两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全面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标准化、规范化时期。初期的职业教育是在大学内设有部分的应用技术和实践课程,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二战结束后,由于大批的退伍军人需要就业,同时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统工业部门进行了技术改造,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工业部门开始建立,现代管理制度逐步引入,这些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样,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一线就迫切需要大批高水平的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传统大学重学术科研、轻技术应用的教育思想,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这种需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TAFE(技术和继续教育)应运而生,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得到快速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使职业培训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提高培训质量,保持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政府认为应推动职业教育培训行业管理,更大限度地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政府组织产业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在国家制定的职业培训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以此作为职业培训机构认证、课程设置审批和技能考核鉴定的主要依据,职业教育培训全面走向标准化、规范化。
2、组织管理体系
澳、新两国的职业教育培训管理职能明确,机构设置清晰、体系完善。澳大利亚有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各级政府都在教育培训部设立“职业培训委员会”专门负责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联邦政府“职业培训委员会”,负责全国职业教育培训的规划和体系构建,指导、协调各州政府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全国职业教育培训的统一政策;向联邦政府议会提交有关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律和经费保障议案,下达全国的指导性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划拨该项政府拨款。各州政府“职业培训委员会”,负责统筹和规划本州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负责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批、评估和监督,负责对政府培训项目进行招投标,负责监督培训质量和管理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等,并且各州政府有较强的独立性,都有一些不完全相同于联邦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新西兰有联邦和地方两级政府,也是由各级政府的教育培训部负责统筹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3、职业培训实施机构
澳、新两国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分为四类:①联邦政府办的TAFE学院,是国家实施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有些TAFE学院是独立设置的,有些则附设在高校内。其规模大,设备先进,专业设置广泛,培训层次多样化,学制长短结合,培训模式灵活多样。②成人与社区培训机构,主要提供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为失业人员再就业和人员岗位流动提供岗前技术培训。③私立培训机构,国家鼓励私立培训机构参与对TAFE学院竞争,通过立法形式规范职业培训竞争机制。④产业部门、企业集团兴办的职业培训机构,一般负责初级培训,开展实用型技术的在职培训和职业技能再教育等。在上述职业培训机构中,前两类属公众性培训机构,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少量收取学费(澳大利亚收10%);私立培训机构的经费,一部分靠收取学费,另一部分通过参与政府职业培训项目招标,获得政府拨款;产业部门和企业集团兴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经费则主要由产业协会和企业负担。
4、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
澳、新两国的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步由政府和产业协会组建成立的,并经认可注册的机构。如考察团访问的澳大利亚制造业职业技能标准研究中心、新西兰农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建筑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和园艺职业标准研究中心。这些专门的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负责进行本行业的就业需求预测和职业分析,包括了解国内外企业、学员的职业培训的需求,研究制定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经教育培训部审核、批准、颁布。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还负责向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向TAFE学院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提供专业课程设置、教学依据和咨询。其工作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和行业资助,与政府有工作协议,并接受政府的工作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影响政府的拨款。据新西兰建筑业职业标准研究中心Lan shepherd先生介绍,该机构每年有1200万元新币的经费,其中70%是政府拨款,30%是建筑业资助。
5、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澳、新两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被社会普遍认可,证书作用明显,含金量高。政府有关法律规定,职业资格证书在全国通用,只有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职业的技术性工作。职业资格证书成了求职就业的必备条件,雇佣者以此作为上岗、确定报酬的依据,同时也是其免除相应法律责任的依据。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六级,其中一、二级为初级,三、四级为中级,五、六级为高级(相当于我国职业学校的大专和本科);新西兰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十级,其中一至四级为普通职业资格证书、五、六级相当于大专,七、八级相当于学士,九级、十级分别相当于硕士、博士。
三、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特色
1、学分制修业
职业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和技能鉴定的内容,严格按照统一的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内容全面、详实,不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要求,而且按职业功能模块和级别具体细化分解为学分,学员可以通过累积学分完成学业。这种学分制修业方法使职业培训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就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级证书和二级证书要求的职业教育课程,高中毕业进人TAFE学院后,在高中教育阶段所得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得到承认,即不必从头学起,可直接学习后续的课程模块。学生从TAFE学院毕业后,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其在TAFE学院学习的相关专业的课程全部(若大学的专业实践性较强)或部分(若大学的专业理论性较强)得到承认。这为TAFE学院毕业生进一步深造取得大学学位创造了条件。由于课程设置为模块式的,学生可以进行全日制学习,也可以在就业后进行部分时间制学习,同时,职业培训机构对学生通过自学或在工作、生活中获得的相关专业技能也予以承认,使就业前教育和就业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根据个性发展需要进行选择学习,也有利于学生逐步分段攀登,更为在职人员提高职业岗位技能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幅度提升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实用人才的效率和效益。
2、注重技能训练
职业技能标准研发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都与企业集团建立有广泛的、有机的和密不可分的协作关系,以确保获取最切合实际的训练和最新的专业信息。企业集团研制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往往都无偿地予以提供,及时纳入职业技能标准和培训课程。职业技能标准和培训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行业企业和学员的培训需求,特别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各职业培训机构都有实践基地或实习企业,大部分的学业是在实践基地、行业企业或农场完成。对学员的技能鉴定,也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马上就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适应期。另一方面行业企业通过参与职业培训运作与监督,对职业培训有很好的认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受到行业企业的普遍欢迎,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也到TAFE学院接受职业培训,才能有比较广泛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了职业培训的社会地位,增强了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和含金量。
3、实行资质管理
政府对培训机构的质量保证体系、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实行资质管理,通过评审认证注册登记。经过认证注册的培训机构才能有资格参与政府职业培训项目的招投标,获得政府拨款。担任职业培训的教师一般要有5年的专业工作经验,受过教育专业培训和具有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职业培训机构鼓励其聘用的教师成为产业协会的成员,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接受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在职业培训教师队伍中,有相当比例的兼职教师,他们聘自于产业协会和行业企业,大多是企业集团的老总、部门经理或技术骨干。考察团在新西兰访问的国家资格认证局,是联邦政府教育培训部下设机构,负责组织质量审查组对职业培训机构的认证注册,对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评价认可。其对培训机构认证收费每小时100—150元新币,一次认证收费一般为1600元新币左右。认证注册有效期为3年,期间培训机构还要接受质量审查组的年度监督审查。对审查出的不符合项,培训机构要予以整改,问题严重的将被停业整顿或撤消注册。
4、市场机制运作
政府主管部门每年根据职业培训框架和培训计划,确定职业培训项目和指标,以职业培训这个“特殊商品”的“购买者”身份,在有资格的学院、社区、私立和企业的职业培训机构中进行招标,哪一个职业培训机构适应经济和社会需要,且质量高(学生的巩固率高、毕业生获证率高、就业率高)、成本低(生均经费低),政府就“购买”哪一个的“特殊商品”,中标者获得该项政府投入,以此来不断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这种市场运作机制和拨款方式成为政府发展职业培训的指挥棒,体现了政府引导市场的作用。这种管理模式促使职业培训机构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效率地利用教育资源。同时,政府鼓励职业培训进入社会市场竞争,得到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资助。
5.技能鉴定便捷
由于职业技能标准是按职业功能模块和级别分解叠加,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功能模块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使学员修业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只要其能力符合某个功能模块的要求,即可以通过技能鉴定,获得该项的学分,待全部通过某个级别若干个功能模块的技能鉴定,积够学分,即可获得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设置于职业培训机构,其鉴定活动受控于认证注册制度。职业资格证书由职业培训机构颁发,全国统一格式。这种培训与鉴定的结合,既促使培训机构不断按职业技能标准更新培训内容,也使学员根据自己的精力与培训要求,灵活支配时间完成培训课程。同时,国家鼓励职业技能标准、培训教材和技能鉴定市场化,通过市场激烈竞争,刺激职业教育培训事业蓬勃发展。
四、体会与建议
澳、新两国社会、经济的发达,与其从业人员拥有良好的素质和技能密不可分,归结于国家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视,归结于社会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认可。两国政府都把职业教育培训放到了提高公民劳动力素质,保证国民经济“高质量,高效益”运作的高度来认识,投入巨额资金,颁布有利于职业培训发展的配套政策法规,积极支持和推动。社会各界,对职业培训和资格证书制度投入极大的热情和支持,积极参与职业技能标准研发、职业培训运作、课程设置、技能鉴定等工作。各类教育形式相衔接,教育资源得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职业培训机构不断壮大发展,并形成多元化的格局。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求职就业的通行证,得到求学者和雇佣者的普遍认可和信任。
我国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多、素质差,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尤为短缺,直接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制约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造就农业人才队伍,对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农业行业的实施,农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发展时间短,认识不到位,国家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机制,各方面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农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农机人才队伍是农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是各级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广大“农机人”的共同事业。结合澳、新考察和我国实际情况对农机行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责。协调农机系统内、外部关系和政策,整合系统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和部署,确定发展目标和工作目标,落实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人员,纳入考核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推动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2、制定配套政策,强化主导作用。在积极采取措施,落实农机修理工就业准入制度的同时,加强农机行业其他职业(工种)就业准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在农机大户培训、购机补贴、跨区机收、维修网点审定、整顿农机市场等业务和项目中,对人员能力和职业资格提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将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与行业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政策约束力和利益驱动力,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机从业人员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推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农机行业顺利实施。
3、加强宣传发动,提高社会认知度。 注意收集和整理农机行业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在提高人员技能水平,提高作业效率,保证维修质量,减少机械事故和故障,增加获证人员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的典型事例,结合科普宣传、年审年检等活动,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作用的宣传。同时,通过组织业务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扩大社会影响,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知度,为推动农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4、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加强农机行业职业培训方法和技能鉴定模式研究,探索单元化教学、学分制修业、模块化鉴定的途径,促进农机专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衔接。以促进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技能水平为目标,鼓励涉农院校和农机化学校推行“双证制”,使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招投标等竞争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机行业企业、农机服务组织和其他社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培训运作、课程设置和职业标准研发,增强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信任度。同时,通过技能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的建立,逐步搭建起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上岗的直通平台。
5、夯实基础工作,保证“证书质量”。进一步加强农机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内容和功能作用的研究,及时了解农机新技术、新工艺,分析行业新职业、新需求,不断完善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使其成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进已颁布职业标准的实施和统编职业培训教材、技能鉴定试题库的利用。同时,加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的培训与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农机化中专和农机化培训学校的“双师制”,使农机职业培训的教师具备讲师和技师资格。按照“统一标准、教材、试题,统一鉴定工作程序,统一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行为,保证工作质量,使农机职业资格证书在行业企业和全社会有良好的质量信誉。
五、其他考察情况
通过接待我们的Des McGarry先生和昆士兰大学Jeff Tullberg教授的介绍以及到Jamie Grants和Banchory两个农场的参观访问,使我们对澳大利亚的农业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澳大利亚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家庭农牧场为主,而且规模很大,一般土地面积在几百或上千公顷,机械化程度高,社会化服务完善,生产效率高。如考察团到的昆士兰州多尔比市附近的Jamie Grants农场和Banchory农场,分别拥有土地5千多公顷和2千多公顷,这两个农场都是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场,主要种植的作物有小麦、高粱、棉花和向日葵等,前者平时有3个人从事生产和经营,后者平时只有1个人打理。Banchory农场的主人诺瑞斯(译音)先生告诉我们,他有拖拉机、小麦播种机、高粱播种机、植保机和运输车各1台(辆),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播种和田间管理工作都由自己完成,只是在农忙时(主要是收获)从服务公司雇请帮手和作业服务。可见科学的生产方式、高度的机械化水平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为农场高效率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支持,减轻了生产压力和管理的负担。
澳大利亚是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较早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Des McGarry先生向我们介绍“免耕、轮作和固定道作业”是澳大利亚保护性耕作方式的三要素。在澳大利亚由于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了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各农场普遍采用动力在100马力以上的大型农业机械。同时,由于大型机械反复在耕地上作业,造成土壤压实,不仅增加了机械动力的消耗,而且不利于雨水入渗,降低土壤的蓄墒能力,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经过多年研究,澳大利亚农业科技人员总结了一套固定道机械作业方式,该项技术主要是根据作物的行距、机组的轮距和作业的幅宽等,在农田中划定出若干组一定宽度的固定机组作业道,适当调整机组轮距,使每次作业时机组的承重轮都能在固定道上行走。据Jeff Tullberg教授介绍他们多年的研究表明,固定道作业方式比传统的非固定道作业方式:一是避免了机组在松软的土壤上行驶、在压实的土壤中播种,可以节省机组50%左右的牵引力,减少能耗,减低成本;二是避免了土壤被轮胎反复碾压,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蚯蚓含量(Jamie Grants农场实行固定道作业12年,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0增加到1.8,蚯蚓含量增加20%),适宜作物生长;三是减少压实土壤面积,利于雨水入渗,增加土壤蓄墒能力,同时减少地表径流,一般压实土壤的地表径流是未压实土壤径流的3倍以上;四是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0%—20%。
据介绍澳大利亚为了防止土壤风蚀和沙漠化、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肥力、保持生态平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推行保护性耕作方式,初期也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难度,政府为了推广这项技术,先后启动了大量的研究、示范、培训项目,并对采用这项技术的农民在机具购置、改进、税收、用油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项目带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按照Des McGarry先生的估计,目前全国有30%的耕地实施了少耕技术、40%的耕地实施了免耕技术。澳大利亚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同时,还十分注重视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运用。如将GPS定位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的免耕精量播种、施肥、喷药和固定作业道划定等作业控制,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澳大利亚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国推广该项技术,提高了有益 借鉴。
注: 赴澳、新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建设考察团成员
关键词:地理实践能力;基本步骤;基本要求
自新课标改革以来,降低了对具体地理知识内容的要求,基于案例为载体的地理课程编排,突出对地理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提出的设计思路:要求学生既要学会整理、分析地理事实,又要学会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等。以人教版为代表的地理教材,在每章节之后都有相应的地理实践或实验活动。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使其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教学活动。[1]所以结合自然或人文问题,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可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实践性是地理学科最显著的特征,但现实的情况是各校真正落实开展的地理活动次数不足,更谈不上说保证活动课的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还是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课程还是以应试知识和能力为主导,课程计划中的地理活动受到课时、教师能力水平、活动地、安全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学校真正开展的地理活动寥寥可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发或设计安全性高、耗时少、实效强的地理调查和考察活动,成为大势所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落实“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2]所以自2011年以来,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发挥乡镇学校优势,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保证每学期活动和实验不少于3次。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低效率的地理知识的传承,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就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做些阐述。
一、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基本步骤
(一)根据区域特点,指导教师预先踏勘
地理调查与考察要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一环,指导教师必须对调查与考察的区域进行预查、分析,选择适宜的调查线路和观测点,一个好的观测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观测点蕴藏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原理,通过这个观测点,既能够验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做出探究评价。
(二)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调查与考察课题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活动建议,考虑学生兴趣和学情,并结合地理调查考察的要素特征,必须事先精心选定调查课题。没有主题,便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无从进行考察。因此,学生的地理考察活动,是以学生确定主题为重要前提的。[3]选定调查课题应与地理教科书上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社会热点。由于受到调查时间和操作的可行性限制,建议调查的课题应该小而具体,这样有利于操作,有利于考察目的的实现。
(三)预先了解区域概况,确定调查与考察方案
由于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场所主要在室外,因此在开展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前要事先制定调查与考察的计划方案、安全预案,利用GoogleEarth,向学生介绍调查与考察地区的地形地貌、地理环境、主要观测点,主要的实习内容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调查考察并随时作好记录(可以利用观察、描述、草图、摄影摄像等记录地理对象的形态、分布、性质、变化过程等)。活动方案可以参考学生意见(如活动时间、小组分工、项目设置)来制订,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四)发掘乡土资源,切合调查和考察要求
乡土地理资源就是学生生活的地域,调查考察便利,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对相关的问题有一些思考体会。另一个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到野外去观察、去研究,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找到自然地理概念的原型,使抽象的地理概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学生通过对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内容的学习,对大气、水体、地表形态及人文地理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有将课堂理论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高了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五)资料整理与图件清绘,撰写调查与考察报告
在学生调查与考察活动结束后,要对记录和搜集到的文字资料加以整理,对观察、调查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把在实习中取得的各项资料系统化和条理化,为撰写调查与考察的报告提供佐证。调查与考察报告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具体成果之一,撰写地理报告一方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地理调查与考察工作结束后,以小论文、讨论会、成果PPT展示会等形式汇报。撰写的调查与考察报告需论点前后一致,论证充分。调查报告也不应该只是文字描述说明,如果能附加各种图表、照片,可以使论述及结论更简明、清楚和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二、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组织指导的基本要求
(一)保证安全性
教师要熟悉调查和考察地点,详细勘探区域地形地貌,尤其对有潜在危险的地段要做到心中有数,在一些危险的地段要做好提醒,安放警示标志,同时要了解附近的医疗急救机构,每个学生购买当天的旅游保险。考察前进行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牢记安全规则,这是确保调查和考察活动安全重要一环。
(二)强调全程性
它要求从地理活动的准备到结束,地理教师应该给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在设计活动计划、方案时给予一定指导,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分组分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观察的机会。坚持地理教育目标的整体优化,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例如,在海水侵蚀-堆积地貌观测活动前交代注意事项;在活动过程中,定期检查各小组活动的进展情况,协调、控制各小组活动的进度,指导研究思路、方法;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