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生态园林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城市本身的特点,在引进大量植物的时候,要考虑到园林植物配置的方法进行合理栽培。为了凸显民俗文化特点时可以将地方性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园林的设计之中,给城市带来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园林设计的成功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同时还会吸引人才和促进投资。通过城市化园林配置,既显示出当地文化特点又向人们展示了城市本身的文化底蕴。为了进一步完善园林艺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合理选取植物,在降低城市污染的同时美化了城市。
2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不同方式
2.1天然式配置
2.1.1孤立种植。单个植物在园林中种植时,由于本身可以形成孤立的庇荫植物从而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2.1.2多种类种植。多种类种植是把各个种类的植物根据设计要求合理搭配种在一起。通过各种植物的合理搭配设计营造出一种新的美丽画面,从而营造出整体美的效果。这种配置方式在很多园林建设中都经常被应用。
2.2有规律式配置(1)行植,这种种植方式一般是在公路两边进行行距一样的种植。(2)正方形种植,在规划好方格以后再交叉点位置进行植物种植,同时植物间距保持一致。(3)三角式种植,在种植过程中一般是根据等边三角形或者是等腰三角形进行种植。(4)长方形种植方式,这种种植方式是在正方形种植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特点是行距大于株距。(5)环形种植,通过把植物均等的种植组成一个圆或者是多个圆形。(6)带状种植方式,通过把植物进行线性种植形成带状分布,一般情况下在种植过程时都是把大、中、小乔木合理搭配种植。生态园林在建设过程中能够更加突出植物对于生态环境的作用,在进行城市绿化过程中通常要综合考虑每个植物的品种特性,根据科学的合理配置实现点、线、面的相互衔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大,绿化面积逐渐变小,绿化的形式也该适当改变,可以对建筑物进行藤木植物绿化。这样既增加了绿化面积也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实用面积。
3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效益探讨
第一,环形网络结构配置直接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由于植物样式的增多能流、物流、信息流之间的传递更加安全快捷。第二,环网式结构的园林配置跟别的配置相比更加具有延续性,整个配置的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经济性和实用性。经济性给实用性做好了基础,然而整个设计配置直接影响到其经济费用,所以在进行设计过程中有必要考虑经济分析。
4总结
1江南私家园林中的生态设计理念溯源
对自然的态度上儒道又是相互适应的。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和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自然相联系。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造园的态度和设计理念[3]。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是把人和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进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4]。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天人合一”也是江南私家园林追求自然美的源头,从中提炼出的自然美与山水画、山水诗、山水散文等统一组合从而促成了江南私家园林的意境美。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提出“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园林创作原则[5],就是将自然生态性作为衡量评价园林艺术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美的原则不是照搬大自然的东西,而是将自然的规律与特点进行归纳概括而得出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先是大面积截取大自然的片段,后来便是生搬硬套地模仿,再之后在模仿中寻找规律,并提炼出一些造园手法,最后便走上了成熟的典型化创作了。明清时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就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领域以自然美为原则的成熟作品[6]。自然美原则具有2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是整体布局合乎周边环境,即各种自然元素的组合合乎自然规律;再者就是各要素本身合乎自然,例如假山的肌理纹路尽可能减少人工的痕迹,驳岸曲折自然等。从组成要素来看,江南园林的山水、植物及建筑处理十分重视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关系,并且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2江南私家园林中的生态设计理念具体体现
2.1山水构建
无论是北方园林还是江南园林都会有大大小小的水景,可谓是无水不成园。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很多与水景相关的重要理论,如“一池三山”等。在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水体布局需向古典园林学习其开合有序、曲折变化的造水手法。在大面积水体中增设小岛,并结合植物制造微地形,丰富景观层次。现代科技进步使得水体不再只是静态,古典园林中的水体讲究动静结合,现代科技可将水最具活力的形态展现给人们,例如喷泉、涌泉等,这些水景的设计应用给园林增添不少灵气。江南地区雨水充盈,地下水丰富并且水位偏高,也为园林水景提供了天时地利的条件。拙政园里的水体与小岛就是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原有洼地生态改为立体岛式生态,使之形成了更为稳定的生物链。江南私家园林的空间骨架就是明显的人工山水。自古以来,造园都是以筑山开池为主。山水是构成生物生存活动场所的一种非生物环境因子,因此它是构成良好生态条件的重要因素。江南私家园林由于受限于局促的空间范围,山、水、植物等元素构成的是一个良好的小型立体式的生态环境,并为该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打下了基础,为生物链的形成创造了可能性。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模仿造景既形成了良好的园林景观又构成了立体生态环境。中国古代造园常挖地造池,这样做有利于排蓄雨水,又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并能提供水源浇灌植物及防火防灾。由于江南私家园林的私密性要求,因此一般园内水体为封闭系统,因此人工开凿的水池水质的清洁成为一大难题。古时造园者一般用以下3种方法来解决水体清洁的问题:一是根据情况,开暗沟通院外活水;二是尽量扩大园内水体面积,如拙政园内中心景区大部分为水景(图1);三是在池中栽种水生植物如荷花等,通过植物来净化水体,如寄畅园中知鱼槛水域(图2)。具备一定生态调节能力的江南私家园林为各类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水中鱼翔浅底、可闻起蛙声一片、可观荷叶田田、陆上鸟语花香。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与自然沟通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植物配置
江南私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的精巧之处在于遵循画理诗情,还常赋予花木以人性,这也是江南私家园林的重要特征之一。如牡丹的富贵豪气、莲花的吉祥如意、梅花的坚强高洁等。因此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必须在满足生态功能的情况下,再赋予草木以情趣,才可使人们享受与自然亲近并热爱自然,也能使园林作品更具人情味[7]。由于规模较小,江南私家园林少以一种植物的群体美作为植物配置的主题,而是主要以多种植物精心搭配而形成组合效果。这些组合配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造园者是否遵从生态合理性。各物种之间存在着竞争与互利的关系,灵活运用好这些关系便能达到良好的组合效果。虽然江南私家园林用地面积不大且以墙围合,但古人已具有充足的经验来选配植物,如常常根据地形地势条件、光照情况、土壤情况等栽种植物。背阴稍有光照处栽以桂花、山茶;垂柳种于近水低洼处;土壤肥沃处植以广玉兰、银杏等,这些植物配置的经验都符合生态性原则的,因此使得江南私家园林植物配置更具生态合理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春色满园的效果。江南古典园林中苍劲古朴气氛是由其中的古树名木所创造的,这也是尊重生态的一个重要证明。古时造园都会尽量保存并利用原有古木。《园治》中“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就讲出了古人造园对古树名木的态度。这是营造气氛的需要,也是尊重生态的需要。由于古树经过多年生长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位,保留大树实际就是保留了一个正常运转的小生态环境。除此之外,我国江南园林善于运用植物盆栽来增加景观生态效果,小巧的花木盆景根据需求或置于几架、或置于榻前、或置于案旁,这也是江南私家园林中人与自然交互最成功的一个范例。
2.3园林建筑
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所以善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色彩淡雅素净,以“咫尺之地”进“城市山林”,植物配置重视主题和意境,多于墙基、角落处种植松、竹、梅象征古代君子的植物,体现文人具有象竹子一样高风亮节,象梅一样孤傲不惧[8]。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建筑也充分的考虑了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了自然环境极大的尊重,从生态学角度来讲园内建筑是提供给人与自然交流的一个良好平台。为了达到江南园林所需要的氛围与意境,园内建筑的体量、造型与布局等方面均需符合其标准,这样做客观地符合并尊重园内的自然生态性,也使建筑美与自然美很好地融合。园内各类建筑除要满足功能性,还需考虑是否与周围相协调,造型虚中有实,错落有致,富有韵律和变化。江南私家园林建筑非常注重居住和精神上的双重愉悦,在空间处理上,深受道家自然观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影响,巧妙地将奇石、流水、亭、轩、榭、台、花木联系为一个整体,迂回曲折、参差错落。在功能上,满足了可赏、可游、可行、可居等多种需要。在精神层面上,给人们提供了寻求天人合一的物我交融的心灵栖息地[9]。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建筑需与周边山水植物等因子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完美理想境界。大面积的建筑会对周边自然生态造成危害,因此我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常采用自由分散布置的建造原则,并因地制宜、因山就水地排列,使得建筑与自然能够处于和谐共存的关系[10]。江南私家园林利用开敞式的建筑特点,来减轻建筑的视觉体量,增进人与自然的交流。各院落之间的处理手法,以及漏窗、洞门、空窗、空廊等的应用,使得建筑与景观之间、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以拙政园中部为例,在其约1.8hm2的园内沿水池及小岛因势就形的布置了远香堂、倚玉轩、小飞虹、小沧浪、松风亭、玉兰堂、别有洞天、柳荫路曲、见山楼、北山亭、绿漪亭、梧竹幽居、绣绮亭、海棠春坞、玲珑馆、嘉宝馆等共20个形式各异的小型建筑或小品。这些主体建筑中最大的远香堂大小也就三开间,而且采用四面厅的形式,四周皆用通长落地的雕花格扇大大降低了建筑本身的体量,并增加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联系,利于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有利于人与自然交流。
2.4环境容量
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追求自然美的前提。虽然江南园林面积较小,但是园内树木繁茂,物种多样性得到保证,园中始终保持着郁郁葱葱的生态环境。之所以能做到这些,除前述分析内容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古时园内的游人一般为私家园林的家庭成员,因此即便再小的园内也足以保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保持可持续性发展[11]。反之,超过环境最大荷载人流量,将使得花草病败、水体净化能力变弱,就更别谈美感了。反观现代居住区的规划与开发,往往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的,增加硬质景观的比例,必然会导致人工生态系统脆弱。高密度的人流量也是使得城市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的另外一个原因,长此以往势必造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如何合理开发和增加绿化面积是如今改善城市景观环境的关键点所在。
3结语
关键词: 园林植物 园林设计 植物配置 营造技术
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不断增强,生态学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必须加强对生态学理论的探索和应用。
生态园林的研究范围既包括微观的植物群落、物种配置方式,又包括中观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组织结构,更涵盖了城市宏观系统生态功能的发挥及其运动机理;既有生物多样性的基因交流与适应、生物链的连锁与共轭,更有全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园林植物生态学特性是指植物种类对外界环境要求的特性,是植物各类生物学特性的一个方面。
一、生态学原理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1.遵循生态适宜性原理,保护性地利用景观场地现有的自然资源生态适宜性是指经过长期的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对当地的光、热、温、水、土等生态环境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性。生物长期生长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其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也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异,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生存下来的这些植物对于环境有更高的适应性。
因此,在生态园林建设时,首先要调查恢复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如土壤性状、光照特征、温湿度等,根据生态环境因子来选择适当的生物种类,使得生物种类与环境生态条件相适宜。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适宜性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现有场地往往经过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在生态园林设计时,要充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尊重场地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同时,要对现有场地的生态演变有一个了解并对将来的生态演变做出说明,以作为后续的工程或管理参考。
(1)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但是从生态学理论来看,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条件。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固有的生态环境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而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2)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做到适地适树。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是最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利用乡土植物造景,植物成活率高,管理和维护成本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而且能够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观。所以,植物造景中乡土植物是最佳选择。另外,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风景
园林师的伦理要求。
(3)土壤的设计。在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土壤是植物生活的介质,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特别重要。分析植物的生态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质地。特别是在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中,土壤因子更为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美国西雅图油库公园,旧炼油厂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几乎不适宜作为任何用途。设计师哈格没有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
(4)以循环为主的水的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大型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2.根据生态位选择植物材料
植物群落并不是植物个体简单的拼凑,而是一个有规律的组合。生长在一起的植物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既包括生存空间的竞争与相互依存,也包括各种植物对光能、土壤水分和矿物质等外部环境的利用和植物分泌物的相互影响等。生态位就是种群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关系。每种植物在群落中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如果二个种在同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中占据相同的生态位,终究有一个要退出该群落。因此,在构建生态园林植物群落时必须按照生态位原理来确定群落中优势树种、伴生树种的种类。优势树种多为乔木,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它在群落中的数量是占多数的。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如干旱、贫瘠、土壤密实、污染严重、病虫害严重等),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生态园林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因此,在植物材料选择时,应该因地制宜,发挥不同植物的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生态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选择。
二、生物多样性理论对生态园林设计的指导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在城市绿地这一特定环境中,与植物配置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1.物种多样性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生物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2.景观多样性
景观生态学把景观要素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一是斑块,指外貌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区域。二是廊道,即与基质有所区别的一道带状区域,如道路、河流等。三是基质,基质的结构、功能及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景观。斑块的尺度、树木、性状及位置对生物多样性有直接的影响。斑块尺度越大,物种多样性越丰富,而尺度小的斑块则是某些物种的避难所,因此,生态园林中必须有大面积的森林以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还必须有小的植物群落来保护和发展一些特有或稀有物种。斑块的数量越多,物种受保护的程度越大,因此,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必须设计2个以上的大型斑块,以达到保护某种物种的目的。斑块形状理论表明,边缘不规则的斑块比规则的斑块生态功能性要好,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林边缘时,要进行适度的不规则处理。当一个斑块中的物种灭绝之后更有可能被来自相邻斑块同种个体所替代,从而使物种整体上得以延续。因此,对整个生态园林起决定性作用或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群落必须设计在园林最关键的位置。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景观多样性是通过物种多样性实现的。当然,在提倡景观多样性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景观多样性过度会导致生态位的重叠,造成物种间的竞争。例如,在草坪上植树可增加景观多样性,但是如果在植树过多,不仅会破坏原有的景观美感,而且会造成树种之间的竞争,影响植物生长。
三、生物学理论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的特点和有关性状,如种子发芽,根、茎、叶的生长,花果种子发育、生育期、分蘖或分枝特性、开花习性、受精特点、各生育时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等。必须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以便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而进行植物配置。例如,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这需要在植物苗期创造良好生长条件,促进根系生长,增大根冠比。
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生态学特性的个性体现,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生理学特性,可以对生态学做出补充,如树木周围的地面铺装材料必须是透气的,这样可以保证植物的根系呼吸,才能使现有的植物景观维系和发展下去。因此,了解所用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如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中耕断根、蹲苗等措施;为了减少外界对植物本身的影响,防止植物动摇,要做好加固措施;减少使用不透水、不透气的铺装材料等。
四、景观营造技术
随着树种培育和栽植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营造有了更高的追求。景区与园林建设已经开始改变原有单一绿色植物结构,选择了多样性的色彩景观。由于彩叶树种具有色彩丰富、品种多样、成景较快、持续欣赏时间长,随季节变化形成不同景观的特点,所以彩叶树种逐渐成为景观布置的重要角色。景区和城市园林建设,通过彩叶树种景观规划营造出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从审美视角和色彩视觉给游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彩叶树种的景观规划、营造、品种更新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了达到美好的森林景观效果,应根据地形走势和地理状况规划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间呈现的景观效果。彩叶树种应使用大苗,以加快景区和城区周边森林色彩化效果。不同的彩色树种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所以在规划设计和栽植时要遵循生态自然、适地适树、视觉审美、经济效益等原则进行规划、栽植。在管护过程中对树形修剪、高度控制、枝叶修整、林区密度调整,色彩期调控等进行技术性规划。对嫁接和萌生的林木及时除蘖、定株,避免砧木长势过旺影响接穗和萌生条的生长,产生退化或死亡现象。各种植物的叶色还会因为管理过程中施肥、浇水、光照、温度、湿度、有害生物侵蚀、树势修剪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可以根据需要对彩叶树种的叶片颜色变色期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调控。应根据需要,遵循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的原则选择不同的树种和地域进行栽植、更新。
整体规划设计兼顾生态与经济原则由于景区树种营造具有整体性,应从景区的风格和地域特色入手将所选树种合理搭配,在原有纯林中可采取带状、块状、株间混交的更新改造技术方式进行。不仅要形成叶色组成图案的搭配、树势规划搭配、远景近景搭配、树种之间搭配,整体与部分搭配、树种与景观搭配,而且还要兼顾景区的经济效益利用搭配、生态资源循环搭配等。从整体上进行规划与设计,将生态自然、园区景色、审美效果、经济价值相融合。
五、 结语
生态学是一个动态的连锁反应,人类是其中的一环,人类活动是环境变化的起点,同时也是变化的接受者和被影响者,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中各种因素如水、空气、温度的不断发展变化造成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导致环境中生态群落的变化,从而决定了这个群落的发展方向,最终决定这个环境的发展方向和人类在其中是否适宜生存。
风景园林对环境的美化和绿化最终目的是使环境适宜人类居住,因此,风景园林设计、施工中只有充分利用生态学和生物学的原理,对其中的环境进行生态学设计,这样的园林才能真正达到宜居的目的。在景观整体规划设计和环境美化升级、地方生态特色营造方面给彩叶树种的栽植、更新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静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 [ J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0(3):170-173.
关键词:生态造景园林 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生态园林的产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顺应时展和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生态园林的兴起,将园林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的高层次阶段。
1 中国生态园林的概念和科学内涵
中国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2 中国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
2.1 统一与变化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佯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
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如:重庆市街道绿带中行道树绿带,用等距离配植同种。
2.2 协调和对比
植物景观设计时都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相反地,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
3中国生态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搭配,随便栽上几株,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景观大为逊色。
3.1植物的选择原则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首先,我们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配植的树种,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
其次,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配植的树种。
第三,要根据环保的要求进行配植的树种。在众多的树木之中,有许多不光具有一般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防火、杀菌、隔音、吸滞粉尘、阻截有害气体和抗污染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3.2中国生态园林植物配置时的注意事项
3.2.1 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
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秋季变红叶的槭树类,变黄叶的银杏等均很漂亮,和观花植物组合可延长观赏期,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
3.2.2 注意层次
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如1米高的黄杨球、3米高的红叶李、5米高的桧柏和10米高的枫树进行配置,由低到高,四层排列,构成绿、红、黄等多层树丛。
3.3 树木配置方式
3.3.1孤植:单株树孤立种植,孤植树在园林中,一是作为园林中独立的庇荫树,也作观赏用。二是单纯为了构图艺术上需要。
3.3.2丛植:一个树丛由三五株同种或异种树木至八九株树木不等距离的种植在一起成一整体,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离措施。
3.3.3群植:一两种乔木为主体,与数种乔木和灌木搭配,组成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树木的数量较多,以表现群体为主,具有“成林”。
3.3.4带植:林带组合原则与树群一样,以带状形式栽种数量很多的各种乔木、灌木。多应用于街道、公路的两旁。
3.3.5行植:在规则式道路、广场上或围墙边沿,呈单行或多行的,株距与行距相等的种植方法,叫作行植。
4生态园林植物造景的色彩艺术
色彩的不同运用会造成不同的园林风格:西方园林色彩浓重艳丽,园林风格热烈奔放;东方园林色彩朴素合宜,园林风恬淡雅宜,含蓄隽永。本论文中以红色和黄色为例说明。
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充满刺激性,令人振奋。它意味着热情、奔放、喜悦、活力,给人以艳丽、芬芳、甘美、成熟、青春和富有生命力的感觉。在我国红色被视为喜庆、美满、吉祥和尊严,礼仪、庆典和各种民俗文化中多用红色和红花。
黄色:最为明亮,象征太阳的光源,所以给人以光明、辉煌、柔和、纯净、活跃和轻快的感受。黄色又具有崇高、神秘、华贵、尊严等超然物外的感觉,因此,帝王、宗教系统都以黄色作宫殿、家具、服饰等的装饰色。
5 园林植物造景的生态观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在城市园林绿地中,园林植物既是园林构成的主体因素,同时又是为人所用的客体对象。因此,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观,不仅指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要协调稳定,更要协调植物与人的关系。 5.1 尊重自然
园林植物配置如果不尊重植物的这些生态特性和生长规律,就生长不好甚至不能生长。如垂柳好水湿,有下垂的枝条、嫩绿的叶色、修长的叶形,适宜栽植在水边;红枫弱阳性、耐半阴,枝条婆娑,阳光下红叶似火,但是夏季孤植于阳光直射处易遭日灼之害,故易植于高大乔木的林缘区域;桃叶珊瑚的耐阴性较强,喜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湿润土壤,与香樟的生长环境条件相一致,是香樟林下配置的良好绿化树种,如果配置在郁闭度较低的棕榈林下就生长不良。
5.2 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城市具有人口密度高,自然地貌单一,立地条件较差的特点,而城市中的植物配置由于地理条件因素的制约,物种种类较少,植物群落结构单调,缺少自然地带性植被特色。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植物配置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轻易放弃了许多优良的物种,否定某些不能达到设计效果的植物,否定慢生树种,抛弃小规格苗木都是不尽合理的配置方法。落叶树可以打破常绿树一统天下(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局面,为秋天增添丰富的色相,为冬天增添阳光,为春天增添嫩绿的新叶,为夏天增添荫凉。6 植物造景在中国生态园林中的影响
6.1 景观方面
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扩大了绿量,提高了透视率,创造了优美的林冠线和自然的林缘线,比零星点缀的植物个体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园林中的植物群落与山坡、建筑、水体、草坪等搭配及易形成主景,山坡上的植物群落可以衬托地形的变化,使山坡变的郁郁葱葱,创作出优美的森林景观;建筑物旁的植物群落对建筑物起到很好的遮挡和装饰作用,城市建筑也因掩映于充满生机的植物群落而充满活力;以草坪为背景和基调营造的植物群落能够丰富草坪的层次和色彩,提高草坪和植物群落的观赏价值。
6.2 生态方面
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植物群落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层次与数量,所以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高,光合能力增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比单层树木大,例如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的生态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
6.3 社会文化方面
生态园林的社会效益,不仅仅是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以吸引游客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态园林绿地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启示人们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观赏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总结:通过学习我觉得中国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都是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园林本身就是一门交叉的学科,涉及许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因此,我们做园林设计时要与农业、林业、水产养殖等行业,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因此,我们还要继续认真学习研究中国园林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游憩地,极大地改善、丰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 考 文 献
[1] 苏雪痕.《植物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过元炯.《园林艺术》.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5(2000.5 重印 )
[3] 赵世伟, 张佐双.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 王祥荣.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中国园林.2007
[5] 中国装修论坛网. /
关键词:现代设计理论园林设计应用
一直以来,园林设计大师对于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来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的园林,是当代设计从业者一直在探讨的重点。现代园林设计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在对现代主义和现代设计了解的基础上,因此,一个成功的园林设计应该对现代设计的应用更应如此。现代设计理论与园林设计相融合的过程就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过程。我们只有了解现代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将其融入到我们自己的设计中来,同时思考和指导我国园林设计的发展。
1现代园林设计的相关概述
1.1现代园林设计注重自然与生态的协调
园林设计者要努力把生态理念落实在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上。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物、环境,反对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为。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1.2扩大功能需求
现代园林景观还应该要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是为了人的使用,这是它的功能主义目标。虽然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设计,但园林景观设计最终是为了人类的使用而创造室外场所。为普通人提供实用、舒适、精良的设计应该是景观设计师追求的境界。景观的社会性是第一位的,日常生活的需要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设计师总是把对舒适和适用的追求放在首位,设计不追求表面的形式,不追求前卫、精英化与视觉冲击效果,而是着眼于追求内在的价值和使用功能。例如南京市山西路广场就塑造了功能与形式结合的很好的园林空间,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各得其所、怡然自恰。
1.3丰富景观要素
现代主义园林相对传统园林,在设计形式与要素上都更为新颖和丰富,因此就要求我们新一代的园林设计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因而现代主义园林设计师采用新颖的建筑或装饰材料来进行现代环境的营造,使设计达到特殊的质感、色彩、透明度、光影等特征。如玻璃、不锈钢等材料对光线具有反射、折射等特性的表现,在使用中能体现出传统园林素材不曾有的精美效果。
1.4重视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注重人的情感需求,在设计整个园林布局的时候,更多考虑到的是人的感受和情绪。宋代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中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这句话本来体现了中国文人在绘画中对“理想自然山水”的追求,后来被挪植到园林营造中,成为中国园林修建的基本思想。和西方相比,中国园林的设计思想不止于给人们创造一个生活的空间,更重视给人提供满足各方面需求的可能性。
1.5注重历史文脉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2现代设计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以某校园的园林设计为例,校园绿化同时有别于公园、居住区以及广场绿化。它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即是文化内涵。学校的文化主题应该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因此在做设计时绿化主题定为绿色摇篮。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表明这里的园林将以植物造景为主,绿色象征这青春和活力;摇篮是新生命成长的地方,寓意同学们在学校里能安心读书,为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1设计构思
在设计时将校园的生态环境与功能因素放在首要位置予以考虑,在满足这 2 点的基础上追求现代园林的简洁设计,时代性和形式美。为了使各功能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设计时采用基调树种,使色彩上统一;从造园立意上,使个功能区景点都反映一个主题;通过道路、透景线将各个景点和功能区联系成一个整体。在各个功能区设计是,从分析人的需要出发,满足人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需求为落脚点,将生态学、环境心理学、人体功能学和园林专业的知识结合起来,科学建园。
2.2景点设置
1)信息广场。在横穿的人行道上设置一条绿廊,在空间上将中心广场做一个空间上的分隔,同时也是空间的渗透,加强了广场的景深。广场以大草坪为主,至夏炎热,绿廊正起到遮荫的作用,下面的座椅也是人们休憩的好地方。纵贯的轴线上布置着校徽模纹、绿廊、喷泉和国旗台构成了景观序列,丰富了广场的内容。2)静谧书廊。亭廊花架以简洁流畅的线条构成,体现了现代园林的特征,运用现代材料同样为这里增添不少时代感。这里的环境优雅,绿树成荫,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出树木树人的意境。3)金叶碧水。在道路布局上就不能以直线和折线布置了,宜以曲线设置道路,即为自然式布置。我国传统园林中理水造园的手法非常丰富,我们就在此处将传统的造园手法运用进来,结合现代的手法设计此处景点。在大的部分设置一湖心岛,湖心岛上有一个荷花亭,岛以小桥与路面相通,并以网状栈桥伸向水面使得同学们有机会体验涉水的乐趣,满足人们亲水的愿望。4)田园小居。植物配置以花卉和小乔木为主,其东侧、游泳池南和运动区以西种植高大棕榈,与学生生活区相分隔。色彩上以绿色为主,在儿童游乐区多设欢快的,亮的色调。如铺地以红黄搭配,植物多选无刺的和芳香的花卉。河堤从此处经过,因此设计中将园内水体和河堤水体相联系,构成一个水系,水体曲折,使人想起曲水流觞的典故。水体中设置礁石、汀步,使人可亲水,流水与石头撞击溅起的水花也是美的。由于场地的限制,水体不宽过 5m,保障交通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