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印刷考察报告

印刷考察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印刷考察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印刷考察报告

印刷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明清以来苏州与徽州妇女的比较

朝鲜时代中国蓝田乡约的施行与本土化

19世纪安东与徽州的乡战和宗族矛盾

凌廷堪《燕乐考原》与词乐研究

从墨票看胡开文墨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徽商兴盛历史地理成因的再反思

《新安大阜吕氏宗谱》研究

明清徽州的人口结构与经济伦理

明清徽商与杭州崇文书院考述

论程大昌地理学研究特色与成就

安东与徽州地区古文书的概况

安东和徽州的木板印刷比较

儒学者的乡村学校和社会参与

王茂荫被马克思写进《资本论》史实考

清初总集《诗观》所收徽州诗家散论

基于考据学研究的戴震哲学思想探析

明代徽州进士的著述及其治学取向

遗存的宋代以降民问文书的发掘与整理

公籍与私籍:明代徽州人的诉讼书证观念

明清徽州司法审判实践中的保证文书

礼教渗透下徽州家谱控制女性的模式

蜀马村的传统经济、宗族与民间佛教信仰

明朝徽州的合族过程——以岩镇吴氏为中心

少林武术与徽商及明清以还的徽州社会

朱熹理学体系及其对徽州文化的影响

从清代契约文书看社会风貌和社会诚信度

戴震、二王著述善本十三种叙录

江永《春秋类例》的整理与研究

诉讼文书所见清代徽州状词格式的演变

徽州清代民间田野中戏曲碑刻文献调查与研究

明隆庆《汪氏统宗正脉》的历史文献价值

从诉讼文书来看清代妇女涉讼问题

台湾在日据时期新旧惯并存之卖子契约

宋明理学与明清四民观转换与建构的再探讨

乾嘉义理之别出:“戴氏之义理”及其反响

从《徽州会社综录》看清代徽州的祭品与食物

明清徽州商业人才辈出的原因——以放贷商人为例

现象描述与历史事实:“无徽不成镇”俗语学考证

试论先生的徽州情结——从徽州方言土语谈起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合同条约的控制功能

异姓承继及其上谱的争论与收族理念的转变

发展与困局:清末徽州新式教育运作实态论述

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纂修及刊刻等相关问题研究

“唇齿相依”:传统时期宁国府与徽州府的地域关系

固城李氏家族的近代政治动向与社会经济变化

从古文书上观察到的安东和徽州地区经济观及经济生活

校园内外——师生日记所见民国时期徽州乡村的日常生活

印刷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时尚杂志;全媒体出版;主客观条件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12010)07-0079-02

一、全媒体出版的概念

全媒体出版,就是综合运用传统媒介、数字媒介、电子媒介等不同形态的适用媒介,将所要传播的内容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全方位的表现形态呈现出来,使所表达的内容获得最优化的传播效果的一种出版模式。全媒体的概念可以分为两层含义:一是指同一主题同时利用各种媒体来表现,进而达到最好的营销效果,这一层面上的全媒体出版可视为一种整合营销的手段;一是指同一品牌下的多种媒体相补相助,以巩固拓展品牌的出版方式。

全媒体出版所涵盖的出版渠道并不是某些固定媒介的特定组合,而是一切可利用的媒介形态相互融合贯通、互为补充、相互推动的优化搭配。全媒体出版,以“全”字作为特色,即多种形态的媒体平台提供全方位的互助互补的阅读方式和出版模式。相对于“全”的特色,“优”可以作为全媒体出版的精髓,因为阅读渠道的多样化为所要承载的内容提供了最大的表现空间,也为达到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以推动核心内容为受众接受的最终目的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途径。全媒体出版的特色表现为对不同传播载体、方式的综合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等都是全媒体出版形态所利用的信息载体,而基于互联网络和电讯的WAP、GSM、CDMA、CPRS、3G、4G及流媒体技术等等先进的传播技术又为逐渐没落的传统传播媒介找到了新的出路。

二、时尚杂志的出版现状

(一)时尚杂志的传统出版

20世纪时装业开始兴起,时尚媒体也同时产生,因为主要是新闻报道型,人们当时称之为“时尚新闻”(fashion journalism),随着时尚摄影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时尚新闻的可读性也越来越高,时尚杂志逐渐成为时尚业最为主要的媒体,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彩色印刷的价格就逐渐便宜下来,加上二战以后西方国家进入了经济繁荣时期,时尚杂志特别是女性时尚杂志的销量大幅度提高,一些知名的大型时尚杂志逐渐发展成为实际上时尚真正的制造者。

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时尚类杂志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真正崛起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之前几年的思想转变,2000年以来,以《时尚》、《瑞丽》为首,出现了产业集团化的经营模式,杂志细分更加明显,众多时尚类杂志相继推出,但品质有所不同,格调差距较大。

(二)时尚杂志的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兴起时间并不长,但数字技术的应用以及网络出版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外国的一些大型出版集团都不遗余力的推进数字出版的进程,建立数字化基础设施、完成文本的数字化、建立数字化的仓库、建立各种类型的大型数据库和在线编辑平台等等,但数字出版的基础工作和数字出版的进程在中国起步较晚,中国的时尚类杂志的数字出版在目前来看,已经开始注意到了数字出版的这一重要的出版途径。在中国,时尚杂志在数字化、网络化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内容资源数据库的建立、电子杂志、网站的建立及网络营销等方面。出版商意识到数字出版成为杂志品牌市场扩充和知名度扩大的重要战略阶段。

国内的几大时尚杂志都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也出版了自己的电子版杂志、手机彩信等,这些借助数字技术与网络媒体的出版方向在杂志市场的细分与集团化经营策略等方面再一次体现出传统出版无法比拟的优势,如瑞丽创建了瑞丽女性网、时尚创建了时尚网、昕薇创建vivi时尚网站等等。而且《瑞丽》、《时尚》、《昕薇》等也都推出可以在线下载的电子版杂志。

三、时尚杂志全媒体出版背景

(一)时尚杂志全媒体出版的客观条件

1.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

网络多媒体阅读萌芽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新的传播技术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质,新技术所带来的改变无论对于传播者还是受众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发展到现在,速度明显放缓,库存加大,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技术却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内,并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的传播手段和技术增添了信息搜索、采集、等新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而且人类传播史上最为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仍在向前发展,数据的储存、检索、采掘等信息处理技术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数字技术的发展潜力和应用范围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种媒体或某一种阅读方式,在将来,包括手机媒体等新型的数字技术将为人们带来更加令人满意的阅读感受,文字、图案、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将得到整体的统筹后结合于同一次阅读过程,我们可以预测手机媒介等数字出版途径的发展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2.时尚杂志的发展趋势

时尚期刊作为一种重要的期刊出版物类型,从最初的单薄势力发展到现在的庞大规模,经历了一个风起云涌的过程。网络时代的来临、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多种媒体融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时尚杂志传统媒体在统治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后,迎来了新兴媒体的剧烈冲击,而且这种冲击的频度和强度也在逐渐增加。在面临着新媒体挑战的外患的同时,时尚杂志的发展还要应对同行业内部激烈竞争的内忧。集团化的发展模式也要求媒体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虽然传统的杂志出版可以不断拓展范围形成系列期刊,但缺少以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手段的杂志品牌自然会损失掉强有力的竞争力,所以数字化、全媒体化的发展模式是当今时尚杂志需要选择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时尚杂志全媒体出版的主观条件

1.时尚杂志的特点决定了其全媒体出版的必要性

①时尚杂志相对其它类期刊的特点

应该没有某一类杂志在它所涉及的领域会拥有像时尚杂志这样的力量,时尚杂志的意义远远超过承载时尚信息的媒介这样简单,它正是处于时尚产业风口浪尖的权威地位。由于时尚类杂志所承载的内容的独特性,其在装帧、版式等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时尚杂志较之其它类期刊更重视图片的运用,图片成为时尚杂志核心构成部分。时尚杂志大多装帧精美,印刷精良,运营大多依托于可观的广告收入,这些广告制作精美,构成了杂志的重要的一部分。

②期刊相对其它类型出版物的特点

期刊的版面构成多是图文并茂、较之报纸不易破损,而又比图书易于携带,出版具有定期性。期刊所传播的选题内容广泛、雅俗共赏。另一方面,较之报纸告知式的传播期刊所刊载的内容具有一定延伸,但由于篇幅和版面等条件的限制这种对内容展开的优势又不会大于图书。

2.时尚杂志全媒体出版的优势

首先,上面分析了时尚杂志在时尚业中的权威地位,所以为了得到人们的认可,占据时尚界风向标的地位,时尚杂志大多朝向集团化、系列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像《时尚》已由一本普通的时尚杂志发展成为旗下拥有16本时尚杂志、2个网站、1个图书公司的传媒集团。广泛的内容范围为各种媒体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也精简了部分信息采集的环节。

其次,时尚杂志的表现形式非常适合以全媒体的方式出版。时尚本身就是人们在心中所追求的梦想,所以时尚信息要采取悦人耳目的表现形式,结合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全媒体出版自然更能满足时尚信息的个性的表现需求。以时尚网站为例,传统的时尚杂志媒介完全可以与新的媒介形成优势互补的高效一体化生产流程,实现全媒体的战略构想。而且,从信息承载终端来看,新媒体本身也可以视为时尚的一种体现,以时尚的载体来承载时尚信息是理想的结合。

另外,时尚杂志的读者对象大多集中于有一定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的人群。这些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乐于尝试以新鲜的方式获取信息,同时也具备购买这些新型媒体的经济能力。以全媒体的方式出版时尚杂志正符合这一人群的阅读心理。

印刷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其实黄果树瀑布留给我的最初印象是“黄果树”牌香烟。我的童年时代,喜欢收集香烟盒玩,这其中,“黄果树”牌香烟以气势磅礴的黄果树大瀑布为商标图案,加之印刷精美,实在让我爱不释手。后来读小学时偶得一枚普票,上面就是黄果树瀑布,爱它喜它,成了日后我集邮的启蒙。正是通过小小烟标和邮票,方初步了解了黄果树瀑布。然而童年的黄果树对于我来说更多则是一组抽象的数据以及那图片中四季飞落似乎永远也不干涸的滚滚飞流,最近有幸,我与她来了次亲密的接触。

穿越黄果树瀑布

因了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介绍了中华第一瀑,从此黄果树大瀑布名闻九州四海。而无论上世纪80年代版《西游记》还是张纪中版《西游记》,都把黄果树瀑布作为核心拍摄基地,可见该瀑布的“魅力”。

位于贵州省西南的黄果树瀑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几度凭栏观不厌,爱他清白可盟心”是清代黄培杰心中的黄果树瀑布,这也是我们的神往。

经过刘海粟题写的“黄果树”镶嵌的仿古牌坊,穿过古老的半边街,就来到黄果树瀑布景区门口。

进入景区,首先来到的是盆景园,奇石、花卉、小桥、流水,亭榭点缀其间,和谐自然,美不胜收。走出盆景园,顺着山势,拾级而下,不知不觉方才发现自己身在半山崖头,身旁是郁郁葱葱随风婆娑的水竹林。因为树木遮挡,还看不到瀑布的样子。又走了一阵,终于听见轰隆隆的水声,但还没有瀑布的影子,每个人都知道,瀑布就在前面一片浓密的树丛后面了。游客们此刻都加快脚步,想快一点看到瀑布。

渐渐,远远随风传来一阵哗哗水声,渐近渐响,仿佛千军万马呼啸而来,又像交响乐的渐到。嗬,远处的山腰上,如千尺白练悬挂的不正是黄果树瀑布么?

屹立岩头,遥望对面山崖上的大瀑布,白色的瀑布就像绿色的舞台上一群身穿的白色长裙,随着舞曲,摆动摇曳。也像墨绿的画板当中用毛笔画上一束束白色的笔墨。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瀑布于其中,仿佛仙女下凡。

前方不远处,有一小巧的观瀑亭,上书对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虹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不错,这正是黄果树大瀑布的真实写照。站在观瀑亭上—据说这里是眺望大瀑布的最佳位置,想当年,徐霞客一路翻山越岭来到此地,站在观瀑亭小憩,深为黄果树大瀑布的雄伟气势所折服,却因大瀑布“令人可望而不可即也”而为憾事,然而今天,游人已经可以沿着山间的石梯小道畅游整个瀑布。

往前,瀑布的响声越来越大,空气越来越湿润,越来越清凉。公元1638年,徐霞客在考察大瀑布后赞叹道:“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

黄果树瀑布高77.8米,宽101米,是世界上唯一可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看的瀑布,也是世界上唯一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向外听、观、摸的瀑布,围绕着黄果树瀑布,四周有七个观瀑台,横看侧看各有奇趣。

瀑布泻落在深潭中,但见白浪翻滚,水雾升腾。击起的水花和撞击在岩石上产生的飞沫,形成了细小水滴、雾气一起散落在其周围,笼罩着整个山谷,置身这雨雾的世界,真是感觉置身世外桃源……观瀑台的石阶路、护栏,全是湿漉漉的。我们穿着简易的雨衣,任凉丝丝的飞珠扑上脸庞,打湿衣衫。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携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同行的朋友介绍,这里负离子丰富,呼吸呼吸会很健康,深呼吸,果然心旷神怡。

我凝望着正对面的黄果树瀑布,忘记身畔穿梭的游人,巨大的水声在我耳里却是悄然。青山翠谷,激流飞瀑。我的思绪是瀑布冲击山岩飞溅出的水珠,在重重水雾中起伏;我的心情是瀑布对面山坡生长着的小草,在暖暖滋润里舒展……

凭吊徐霞客

我独自来到树丛中的徐霞客石像前,凭吊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游家。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

崇祯十一年 (公元1638年)三月,徐霞客经庆远府、河池、南丹进入贵州,开始了为期一个多月的黔西南之行。四月中旬,徐霞客在旅途中第三次遇盗。他的路费被所雇挑夫偷走,“穷途之中,屡遭拐窃”,心情之沮丧可想而知。四月二十三日,在历经艰险跋涉后,他终于见到了白水河瀑布(即今天的黄果树大瀑布),面对气势恢弘的大瀑布,他不禁赞叹道:“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侧身下瞰,不免神悚。”“天下第一瀑”的美誉,黄果树瀑布当之无愧。感谢这位地理学家,正是他的妙笔,从此黄果树大瀑布名扬天下。

站在徐霞客石像前,仰望对岸的大瀑布,树林里时隐时现的山道中,游人不时经过。回想三百余年前,古人探幽之险峻艰难,方觉世幻沧桑。当代人类工程技术手段早已将古人视为“天堑”所“不可即”之处演变成了通途,山崖上甚至还修有电动大扶梯代步,为来自都市的旅客尽扫爬坡上坎的劳累。树林中交错的电线以及远处黄果树寨子中挤挤挨挨的水泥砖房,已经给这个当年人迹罕至、荆棘丛生的深山幽谷打上了现代文明的烙印,眼前穿越千年时空,亘古不变的只有依然清澈见底、生生不息的白水河。

天生一个水帘洞

空气中的水气越来越浓,似乎在下着毛毛雨的感觉。我们静听着眼前大自然的协奏曲,一边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知不觉中,衣服都被润湿了,我们沿着一条羊肠小道,进入了瀑布中央—水帘洞。

水帘洞是个大型岩溶洞,有一百多米长,洞内有彩灯装点,地面铺设水磨砂岩砖。俯身钻入洞中,头顶洞外大瀑布以飞泻千里的气势撞击岩壁,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洞内不时有水珠滴滴答答地飞溅在石钟乳、石花上,水花四射。缓步洞天福地,细细品味着“曲径通幽”的意境,眼前突然又豁然明亮,原来前面就是水帘洞的洞窗。凑在一个巨大的洞窗前,岩壁上赫然书有“水帘洞”三个朱色大字,一看落款,乃是著名的美术家刘海粟大师所题。站在洞窗前,手探洞外飞泻的激流,不免心惊神悚。然此时才真正触摸到大瀑布,感受到那咆哮“长河为我从天降”之气势,探头望望洞外银花乱溅的犀牛潭,但见白水河翻滚如潮。

我们感受着夏日洞内清凉的同时,想象着《西游记》中美猴王在这水帘洞中的嬉戏场景,不禁佩服拍摄导演的艺术魅力。从洞中往外看,浑身有点打颤,不觉中想起了李白的那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岩溶瀑布博物馆

白水河勇敢前行于黔西南的崇山峻岭间,每一处阻碍,多一个急弯;每一次跌落,多一道瀑布,一串风景,一江清波。白水河自上游而下,形成了以黄果树瀑布为核心,在上游和下游20公里的河段上的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二道沟瀑布、陡坡塘瀑布、黄果树大瀑布、螺丝滩瀑布、银链缀瀑布等18个瀑布。

有一份考察报告说:纵观世界名瀑林立,像黄果树如此集中而姿态各异的瀑布群,则为我国黄果树所独有。黄果树瀑布群由于分布在岩溶洞穴、明河暗湖,构成“瀑布成群、洞穴成串、星潭棋布、奇峰汇聚”的世界罕见自然景区。它位于镇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有多处古迹,民间建筑奇特,民族风情浓厚。人们说:“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无村不榕,无榕不荫。有水皆成瀑,城有石头城。左手拎芭蕉,右肩挎黄橙。相逢毋须问,十九布依人。”

黄果树瀑布形成于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地区,统称“岩溶瀑布”。科学工作者经过考察把它们分为三种类型,即经黄果树大瀑布为代表的河流袭夺型瀑布,经关脚峡瀑布为代表的断裂切割型瀑布。黄果树瀑布群被称为“岩溶瀑布博物馆”。

走出黄果树大瀑布景区,我雇个导游看其他几个瀑布,一路上阳光明媚、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村落点点,风掠过我的面颊发梢,载着我的灵魂,飞向天际。

银链缀瀑布在天星景区中。天星景区以山水结合精巧秀丽著称,步行其间,如入画廊。整个景区前半部分主要看山石之奇,后半部分主要看水秀之美,而渗透在全过程的是绿色的树,绿色的风。梁衡曾赞誉道:“虽然还是不脱石美、水美、树美,但是它却硬能化平淡为神奇,将几个最普通的音符谱成了一首天上的乐曲。”

恰我来时,游人稀少,正好慢下脚步,细细观赏。穿过天星盆景和天星洞,就是银链缀瀑布。舒缓的流水沿着层层圆润的巨石滚下,丝丝银波,串串水滴,交叠纵横,如珠链,似纱衣,阳光照耀,闪烁生姿,真当得起银链缀的名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坐在瀑布旁吟诵孔夫子的话,丝毫没有光阴流逝的感叹,只觉得当时快乐无边。

而位于黄果树瀑布下游二公里处的螺丝滩瀑布,以滩面逶迤绵长为其特点。河水从拦河坝翻下,分成两股,最后作方形交汇,形成左右相对的两个瀑布,左大而缓,右小而陡。瀑布最高处为三十一米,滩面逶迤长达三百五十米。

螺丝滩瀑布还没有开发,完全是自然的模样,瀑布割裂为几条,分分合合,丝丝缕缕,如白布般铺陈在河川里。布依族的石头村寨和梯田静偃在瀑布旁,几株老榕树,一片新芭蕉,景象和谐。我和导游一起站在山顶上看瀑布和村庄。导游对眼前的景色实在熟悉不过,而我却惊喜不已,我喜欢平凡的风景,久久望之,满心都是幸福安宁。

导游带我穿过村庄,从不起眼的后门来到陡坡塘瀑布。已是夕阳西下,阳光把宽阔的瀑布渲染地锦绣富丽。陡坡塘瀑布落差小,但幅度宽,水量大,有种壮阔之美。

与黄果树瀑布的游人如织相比,这里清冷一些,附近很多鸭子,它们信步曲颈相依相偎,俏立于河中绿洲之上,余晖将那雪白的身躯镀得金黄。驻足观瀑,悠然娴静。暮色将垂,附近村民和儿童三三两两在河边游泳洗澡,看着他们,我更觉得生活的平和与满足。

离开时,我是经常回头看看,就是想多看几眼,不仅是黄果树瀑布的美丽和带给人们的惊险刺激叫人难以忘怀,而水的力量、水的包容、水的凝聚、水的坚持,水给人的教益更振聋发聩,这不正像徐霞客吗?

印刷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出版;信息组织方式;标记语言;全媒体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

新媒介技术产生以来,对于如何界定新的出版形态,把握新媒介环境下出版形态的一些特点,学界、业界、管理机构都在通过“概念”的生产来试图达到对本质的理解。从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多媒体出版、数字出版,一直到全媒体出版,“概念”层出不群、夺人耳目。问题在于:产生这些概念的必要性何在?这些概念是否触及到了当下出版形态的本质?概念的界定是否对业界把握产业发展方向有利?在本文中,我想探讨有关数字出版的概念界定,来分析对数字出版概念界定的模糊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传统出版业转型的误导。之所以在众多的概念中选择数字出版进行论述,一是如有些研究者所说,数字出版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能概括我们现在出版业发展的现状;二是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数字出版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比较认同的一个概念,对数字出版的讨论有必要跟世界接轨;三是我国出台了为数众多的数字出版产业政策,但数字出版的内涵和外延一直是困扰学界和业界大问题,对已有数字出版概念的明晰,有助于我们把握数字出版产业的内在本质。

一、是技术隔膜还是有意误读:数字出版成了“巨无霸”

我们已经习惯于用“种+属别”的方式给事物命名,也习惯于用“种+属别”的思维定势去理解一个新概念,因此,在目前有关数字出版的概念中,都是循着此种思路的。数字出版被理解为“数字化”+“出版”或者“数字技术”+“出版流程”。具体的表述如下:

(1)当前对于数字出版的两种定义

一种是以目前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现状为基础,可以代表我国传统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一些最初认识,即数字出版=“出版”+“数字化”,如下:

1、数字出版是内容提供商将著作权人的作品数字化,经过对内容的选择和编辑加工,再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复制或传送到某种或多种载体上以满足受众需要的行为。这里的载体可以是光盘、互联网、电视,甚至纸质载体。(数字出版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另一方面是新兴数字传媒的崛起。)[1]

一种是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作为理解数字出版的基础,认为数字化贯穿于数字出版的整个流程当中,而不是其中某个环节,在具体的表述中,学界和业界的表述具有些许的差异,如下:

2、(业界的表述)我们今天谈的数字出版,是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则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进行。”它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规模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当然光盘出版和网络出版均为数字出版。(1978年4月,J・A・Urqart在卢森堡“科技社会的出版未来”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电子出版”(electronic publishing)的概念,一言概之:利用电子手段创建、管理、传播出版物的过程。)[2]

3、(学界的表述)数字出版或者“数字化出版”,是指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这一出版概念有利于我们理解“数字化”的要点。[3]

在我看来,以传统出版的“数字化”或者0和1二进制代码为基础来理解数字出版,就如同从竹简向纸张的转变过程中,我们简单地以纸张为基础来理解出版一样,显然过于宽泛了。“纸质出版”与竹简的最大不同在于信息的组织(编辑)方式、传播方式、生产流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知识的纸质化并非出版的本质,只有经过特过特殊的信息组织、传播和流程加工的纸质产品,才可能称得上是出版。同样,对于数字出版的理解不能仅仅理解为传统出版的数字化,或者0和1二进制代码的全流程化。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本质性的不同在于信息组织的方式、传播方式、生产流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这当中,对数字出版传播方式的变革,学界和业界有十分清楚的认识,但对数字出版信息组织方式和生产流程方面的认识还有待深入。对数字出版信息组织方式和生产流程起到革命性影响的是计算机标记语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SG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和XML(可扩展标记语言),目前标记语言发展的最前端和最丰富的技术是XML,并且所有XML文档,都可以很容易地转换成其它格式的文档,包括HTML、PDF以及适用于其他阅读器的各种格式,因此本文主要论述XML对出版业的信息组织和生产流程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专业教材《哥伦比亚数字出版导论》一书中,标记语言尤其是XML及相关技术被认为数字出版的技术基础。

在我看来,以0和1二进制代码为基础理解数字出版,是目前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最大误读,同时这种误读也误导了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选择,误读和误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0和1二进制代码为基础理解数字出版,使得数字出版的内涵十分模糊。这种理解,一方面是数字出版理解的“窄化”。让许多传统出版社认为原有内容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就是数字出版,而忽略了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在媒介的传播介质之外的其他本质区别,而这些本质区别对于从事数字出版的企业来说是更重要的。如果只是以“原有内容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来理解数字出版,则数字出版并不像媒介所呼喊的那样具有无限光明的前景。另一方面是数字出版理解的“泛化”。在许多人的理解中,也包括政府的年度报告中,网络视频、手机动漫等均属于数字出版领域,而忽略了对这些不同数字出版领域特性的分析和区别,因此传统出版企业在行政政策的鼓励之下进入数字出版领域时,往往进入一个自己十分陌生的领域,如许多出版企业对动漫产业的投资,事实证明是一种砸钱而不能见效的方式。

(2)以0和1二进制代码作为数字出版的本质特征,无法界定数字出版区别于传统出版的特点:个性化定制、一次创建多次使用、强大而准确的搜索和链接功能、交互功能。把0和1二进制代码存储在某种介质上,或者生产的整个流程都是数字化(0和1二进制代码为基础)的,如果最终的产品形式仍然是不能提供上述功能特点的,则不能被称为是数字出版,Word文档是以0和1二进制代码为基础的,在网络上,不可能个性化定制,也没有强大而准确的搜索和链接功能。超星数字图书馆完成了传统图书的数字化,但是它所提供的搜索、链接、个性化定制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可以看作是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中间形式。可以肯定地说,相比传统出版,在传播介质的多元化之外,数字出版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功能,满足了受众更多的需求。如果我们不能用新技术提供更多的服务,满足新的需要,甚至于也没有降低生产的成本,这种使用事实是一种浪费。

二、中国式悖论:数字出版的概念的生成及语境

第一层的悖论是:数字出版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光明的前景、一种现实的压力、一种先进的代名词,与模糊而又笼统的理解之间成了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一个悖论:无数的人在谈论“数字出版”,甚至数字出版年度报告已经出了两期,但截至目前,“数字出版”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清晰的轮廓。

第二层的悖论是:传统出版社还没有找到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学界和业界都在探究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而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和盈利额却在飞速地发展。据《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的统计,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比2006年的200亿元增长了70.15%。其中,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收入7.6亿元,电子图书收入2亿元,数字报纸(含网络报和手机报)收入10亿元,博客收入9.75亿元,在线音乐收入1.52亿元,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收入150亿元,网络游戏收入105.7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75.6亿元。 据估计,到2008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规模可能会达到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9.13%,比2007年增长46.42%。[4]也许讨论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人会辩称,自己所探求的是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问题,但这一限定事实上把该问题变成了一个伪命题,因为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已经建立,而不必再到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中去寻找。

第三层的悖论是:陈昕的《美国数字出版考察报告》,在学界和业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其在对美国数字出版企业进行详细的考察之后得出中国和美国的数字出版处于相同的阶段,是“一样的斜坡,一样的爬”;而其在调查报告中也提到仅培生教育集团数字出版2007年的盈利为88亿美元,任何一个从事中国出版的人都应该明白88亿美元的意义。是中国和美国的数字出版仍然处于“一样的斜坡,一样的爬”,还是我们一厢情愿地漠视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我们需要仔细去探索的是为什么一个模糊的概念可以如此之流行?是因为这个概念在朦胧之中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还是这个模糊的概念是模糊利益的一种体现?我认为是后者。在我看来,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化,事实上是相关管理部门利益最大化和学界研究风气肤泛化的一种体现。

(1)管理部门:模糊概念下的管理权限最大化。出版管理部门在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把手机出版、游戏出版全部作为数字出版产业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范围的无限延伸,也就是说,延伸到了整个文化产业,权利寻租的利益驱动在概念的含混性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媒介融合带来的应该是管理体制的创新,而不是对管理领域和利益进行重新的划分,在数字环境下,是很难区分渠道和内容的,也很难以媒介的性质进行管理的划分。在国外,新媒体产业领域是由专门的部门来管理的,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多部门协调管理。科学的数字出版管理不应该是众多部门进行职能的一种协调,而应该由一个统一的部门来管理。数字出版多部门的管理就如同一本图书的文字归某一部门管理,图片归另一部门管理一样滑稽可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兹(Simon Smith Kuznets)论述到制度调整对技术进步、从而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时说到:“先进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来源,但是它只是一个潜在的必要条件,本身不是充分条件。如果技术要得到高效和广泛的利用,而且说实在,如果它自己的进步要受这种利用的刺激,必须作出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以实现正确利用人类知识中先进部分产生的创新。”[5]制度的惯性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受经验的支配。同时,经验和惯性又受制于社会价值、常规、信仰和习惯等所谓的信仰体系。但是,如果不能打破制度惯性对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则资源(包括技术)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对于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来说,它是由于新技术而产生的新的产业形态,制度的惯性及由此而来的一些管理规定,显然不能适应和促进该产业强有力的发展。事实上,不止在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在积极地调整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因此,技术的创新,更需要制度创新的保障,技术的融合,需要制度融合为先导。中国要想在数字出版领域处于世界的前列,就必须进行制度的创新。

(2)学界:“逐新癖”下的“概念生产工厂”。从电子出版、桌面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多媒体出版、全媒体出版,每一个概念成了炒作的话题,很少有人弄清概念的真正内涵和外延。目前,我们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差异是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的,这些概念更多地表现为学界“创新的需求”和业界制造“关注点”之间的契合。无数的“新概念”在学界这个“概念生产工厂”被制造,但学界很少关注这些“新概念”所产生的正面或者负面的社会效益,只关注这些“新概念”是否进入了“销售渠道”,是否为自己赚取了名利。我们常常见到某某新概念的发明者沾沾自喜地谈论自己的发明(“新概念”),却很少听到这个概念对于对象本质的把握。这是一个只关注生产和自身利益,而很少关注社会效益的“工厂”。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学者正在堕落为一种商人和政客。

(3)业界:领域模糊化下的政策和财税优惠。业界对于新兴产业领域十分的关注,有新兴产业领域更富有发展潜力的因素,也有为了争取政策和财税优惠的鱼目混珠者,更有为了跟上政策导向而进行盲目的投入者。因此,不管所从事的领域是否是数字出版产业领域,许多企业也尽力会把自己的经营范围注册为数字出版,但其用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近年来,全国建成了许许多多的 “文化产业园区”和“数字出版基地”,但真正创造出效益的企业却显得凤毛麟角。即使盈利很少(如手机报),甚至有些是血本无归(如有些传统出版企业投身动漫产业领域),许多企业也积极地投身其中,这跟当下中国出版业纷纷成立集团、积极上市的现状一样让人难以捉摸。在一个政府部门的管理起着重要导向作用的产业领域,企业的抉择受到政策极大的牵引作用。

可以肯定地说,造成概念的误读和悖论的原因,不在于我们的智力无法理清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在于我们不愿意去理清,或者更准确地说,概念的歧义和模糊是利益交织的一种必然结果,各利益方在模糊和笼统概念中各得其所。

三、从0和1到XML:对数字出版本质的一种技术探寻

如要要摆脱对数字出版模糊和笼统的认识,就必须对数字出版的技术有一种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包括:数字技术为新的出版形态到底提供了哪些新的功能;在满足人的基本阅读需求之外,还满足了哪些需求;这些功能的技术特点何在。哥伦比亚大学在数字出版课程中,把XML(可扩展标记语言)、SG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作为重点,认为标记语言是现代(数字)出版业的基础。标记语言为数字出版提供的主要功能是强大的检索和连接功能、交互功能、多媒体(全媒体)呈现功能。在满足基本的阅读需求之外,还满足了受众检索信息、全感官接受信息、对话式接受信息的需求。它让纸质(传统)出版成为了数字出版的一个部分。其技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记的丰富性和联想性

在传统出版业,标记模式是专属性的、易变的,这种标记模式只能满足封闭团体的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协作。在数字时代,标记打破了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壁垒,不仅处于产业链上的各相关企业(技术提供商、内容提供商、运营商等)必须使用统一的、可以共同利用的标记,处于竞争关系的内容提供商也必须协调标记模式的统一问题(如开放电子书论坛),竞争者必须合作制定共同的、智能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标记模式。这种标记模式不仅是为了满足目前企业的战略需求,同时,标记良好的文本也可以使未来的阅读者受益。“标记语言家族起源于通用标记语言(SGML)及其前身,如今发展为XML。其特点是将结构、含义和外观形式相分离。他们创造了一种标记方法,能够使得给定内容的各种元素被命名和识别,而这一切与他们在任何特定场合的外观无关。”[6]作为数字出版技术基础的标记语言,主要有两种标记功能:

(1)结构标记。在出版实践中,书名、作者简介、内容摘要、引言、章节、参考书目都要出现在某一特定的结构位置,如作者简介可能出现在作者的后面,参考书目可能出现在最后面等,“由于没有描述元素显示形式的负担,像XML一样的标记语言就能够描述复杂结构,比如元素中又包含其他元素,而每一个小元素都可能有不同的显示形式。”[7]

(2)含义标记。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强大的检索和链接功能,而这种功能的实现主要是依靠含意标记来实现的。含义标记可以在看起来一样的元素中作出有意义的区分,比如,同样是“华盛顿”,可以标记为美国第一总统、可以标记为地名、也可以标记书名,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准确地链接,也可以帮助读者进行联想性的搜索和链接,比如将外来语链接到术语表,将书籍标题链接到参考书目等。“这种基于含义的标记不仅是电子出版环境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的核心。”[8]

2、内容和形式的分离

标记语言从SGML、HTML发展到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其技术上一个最大的进步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分离。也就是说内容制造商完成文本的标记,出版印刷环节中的出版商和阅读中的作者(在显示器上)可以控制字形、字体大小、字体颜色、行距和长度、页边距和缩进、背景图像、颜色以及其他元素。这一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XML技术中的层叠样式表(Cascading Style Sheets CSS)来实现的。“层叠样式表是将样式加到多个HTML文档中的一种机制。它不是将有关显示的标记直接嵌套在内容中,而是将通用的显示元素都聚集在样式表中,也就是说‘不管你什么时候看到以这种名称标记的元素,都以这种方式安排格式’。”[9] CSS使得定义文档的外观显示更加方便、快捷和高效,以前,拥有众多文档的出版商必须反复设置同一内容在书籍、杂志、万维网、手持阅读器上的不同呈现方式,也必须重复设置相近内容(比如说一套丛书)中每一文档在同一种媒体上的显示形式,而使用CSS对标记过的文档进行显示格式处理就显得方便了很多。其最大的功能体现在:一份样式表可应用于许多文件,而许多样式表也能应用于一份特定的文件。CSS的使用充分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得来的出版变革,这种变革带来的好处被《哥伦比亚数字出版导论》的编著者概括为五个方面:(1)即使结构和格式随着表达媒介而发生了变化,文本本身不会发生变化。(2)显示媒介可以随时间而改变以适应技术的发展。(3)当重新运用该文件时,可以重组内容以适应不同的用途(引用或结集文章,为不同的模式或应用要求重新组织技术文献并进行升级)。(4)如果编辑关注结构和格式,作者可以关注文本内容。(5)机构可以拥有所有材料,而作者可以控制单个文件。这五个方面,都对信息的组织和出版形态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以第三点为例,出版商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命令完成所有文档和部分文档内容摘要的整合,从而形成宣传小册子,也可以方便地根据用户的需要,对不同文档的不同结构部分进行拆分重组,从这一意义上说,数字出版也就是个性化、定制化的出版。

3、基于文档分析基础上的DTD(文档类型定义)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在生产流程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传统出版社是面对大量而充分个性化的材料时,根据材料再进行结构化的编辑和设计,而数字出版商面临的第一个任务是确定该出版社的出版范围,并根据出版范围中文档的特点统一开发一套有标准组件的文档结构模式,每一类别的出版商都可以根据其出版范围内文档的特点制定其独特的文档结构模式,这些结构模式要能满足内容编辑、运营人员、印刷人员的不同需求。在数字出版产业中,文档分析的范围对于每一个出版商表现为一种个体化的决定,但这一决定对于产业的成功,对于出版企业的运作是至关重要的。

文档类型定义(DTD)说到底就是内容组织方案。如果组织方案过于复杂,则不利于编辑和运营人员的使用,如果过于简单,则不能提供足够强大的服务功能。在中国传统出版界,因为出版企业都从事各种类型(范围比较大)图书出版及期刊出版业务,因而很难用一个专有而又通用的“内部DTD”来处理这些事情。杂志的结构与教科书的结构在根本上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图书,如教科书与少儿类图书也是不同的,所出现的相似元素甚至不能用同一个名称,因而结构模式不可能得到统一。数字出版的这些特征召唤着中国传统出版业的专业化转型,只有这样,结构模式才能成为一种以一致的方式帮助管理和发展企业主体内容的手段。

确定出版企业的范围,是数字出版企业的一个核心话题,数字出版业不可能是“小而全”的,只能是“大而专”的。由于这个原因,国外出版商通常在一开始就试图非常严格地编写他们的DTD,以加强系统的严格型和出版范围的竞争力。“一般说来,过分宽的范围导致的定义结果要么是复杂抽象的,要么是中性且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开发一套定义或有标准组件的定义。”[10]也就是说首先为特定出版物设计基本DTD,通过基本DTD的相互协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包含很广范围出版物的DTD或模式,即存档DTD。

结构模式的建立,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协调读者、编辑、设计人员、技术提供商、运营商(发行商)之间的不同要求。在印刷出版时代,因为编辑、印刷和发行人员的工作各有其独特性,所以对系统的统一性要求并不严格。在数字世界中,处于产业链上的人员是在交换电子文档的相关权利而生产和发行具体的产品,所以,包括市场运营在内的所有部门现在也开始对电子文件的结构编码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出版商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保证结构模式会满足所有员工和读者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标准DTD在一些组织的推动下开始产生。美国出版商协会对ISO12083(标准DTD之一种)这一DTD曾有这样的评价:

这个国际标准代表的是一种有助各种出版物创作、交换和存储的参考文档类型定义。这种文档类型定义是通用的。这是为以印刷和电子形式出版书籍、文章、期刊和类似出版物提供一套构建模块的参考文档类型定义。这个国际标准的宗旨是要提供一种文档体系结构,来帮助创建各类具有专门用途的文档类型定义。[11]

结构模式作为“创作、交换和存储的文档类型定义”,与简单的标记方法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结构模式不仅定义了文档的元素及其属性,还提供了管理文档的原则。

四、以标记语言为基础:对数字出版概念的重新界定

以0和1为基础带来数字出版理解的混乱与悖论,促使我们从影响当代出版业最深刻的标记语言来理解数字出版,无独有偶,美国的业界和出版界正是以标记语言为基础来理解出版的。作为一本大学教材,《哥伦比亚数字出版导论》用在讲述XML及相关技术的内容,达到了全书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并认为“XML本身,以及相关的用于定义、设计、链接、转换和标注等的标准,这些都为今天的数字出版奠定了基础。”[12]以标记语言为基础,对数字出版的理解应该包括对以下本质内涵的理解:

(1)数字出版,是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成本最低的出版形态。在数字出版产业流程中,出版商首先根据自身出版的范围,在文档分析的基础上设置了结构模式,同时这一结构模式是考虑到运营商、技术提供商、读者对信息的有效利用的。对于出版社内部的编辑和设计人员来说,结构模式相当于给自己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可供操作的模版,简化了工作程序,减少了衔接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种生产方式本身是符合文化工业化生产的需要的。其次,通过使用标记语言,形成标记文档,充分利用XML内容与形式相分离的特点,可以容易地实现一次创建,多次使用;一次创建,全媒体使用;一次创建,个性化定制;一次创建,永久使用的服务功能。如需要将XML文件转换成另一种类型的文件(一份排版文件,一份HTML文件,一份电子书文件),并用一张样式表详细规定所需要的外观,都是十分方便的。在数字出版的前期阶段,对结构模式的确立考验着出版商的胆识和智商,但在形成产品的过程中,其成本却是截至目前人类出版史上最低廉的。

(2)数字出版是全媒体出版。印刷出版,有些人理解中的传统出版,将作为数字出版的一部分而存在。学界,作为“概念生产工厂”,生产出了概括目前出版形态的一系列概念: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多媒体出版、数字出版、全媒体出版等。从目前来看,“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多媒体出版”三个概念只是对当下出版形态的部分把握,全媒体出版对当前出版介质的把握是准确的,但仅仅从介质本身去理解出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数字出版从技术的角度界定目前的出版形态,尽管容易误导人们对数字出版技术基础的认识(“全媒体出版”也会带来相应的误解),但因为其已经在学界、管理界、业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我们可以以“数字出版”来命名我们当前、甚至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出版形态,并且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应该明晰其技术基础。“数字出版”就是“全媒体出版”,我们没有必要再造新概念,而忽略了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把握。

“数字出版”的是相对“传统出版”的概念而提出来的。如果我们把传统出版看作是一种出版流程,则这种流程将很快被“颠覆”,甚至消亡;如果我们把“传统出版”看作是“纸质出版”,一种传统介质形态,则这种形态会作为数字出版全媒体形态中的一种而永远存在。对于该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图示如右[13]:

(3)数字出版是基于文章的出版(article-basedpublishing)。数字出版区别于传统出版的最根本点在于:因为技术的发展,对信息的组织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以前是基于书本的出版(book-based publishing),书本(杂志的一期)是出版的最小单元;数字出版是基于文章的出版(article-based publishing),文章(书本中的章节)甚至更小的层次是出版的单元。信息组织方式的这种变化,使得个性化、定制化的出版成为了现实,一个命令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任意“组装”。在这里。我不认同把“交互性”作为数字出版的本质特征,因为“出版”说到底跟“传播”有一定的区别,任何信息都可以“传播”,但只有组织良好的知识才算得上是“出版”,而“交互性”更多地指向的是传播的一种特质,而非信息组织方式的一种特质,是否属于“数字出版”,与交互性没有任何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出版仍然是内容产业,但这是一种信息组织更现代化、智能化的内容产业,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技术,我们同样无法做好数字出版产业。

(4)数字出版是现代管理流程。首先,数字出版是对数字权利的一种管理流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另外一个重大区别在于:传统出版出售的是具体的文化产品,如一本书或者杂志;数字出版出售的是版权,这种版权可以在时间上、信息量、使用范围、显示形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区分。在使用范围上,既可以是有终身复制的权利,也可以是复制多少份的权利,也可以只卖一次阅读的权利;在使用时间上,既可以是一小时的权利,也可以是一年的权利;在信息量上,既可以卖其中的一章,也可以只卖内容摘要;在显示形式上,既可以买手持阅读器版,也可以买纸质版。数字出版说到底是对数字权利的一种管理流程。

其次,数字出版是对信息组织方式的一种管理流程。在传统出版社,内容制作、设计、印刷、发行各环节的独立性很高,而在数字出版领域,信息的最初组织方式必须考虑到产业链各环节对于信息的利用,一体化管理的必然要求信息组织方式的变革。反过来,这种信息组织方式也为管理的便利化提供了基础,比如说,在数字出版领域,如果总编辑想了解各个编辑工作进展的情况,只需要输入一个命令就可以建立一个工作情况列表,而不用到各个编辑室去仔细询问。

结语

出版的本质在于信息(知识)的组织,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本质区别在于信息组织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而这种革命性变革的技术基础,如果界定为0和1的二进制数码,过于宽泛了,这也导致了我们对数字出版理解的歧义。这种歧义让相关各方在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完成了自己的利益诉求。真正对出版信息组织方式产生根本影响的是标记语言,因此,以标记语言作为数字出版的技术基础,具有现实性,也容易让我们透析数字出版的本质。数字出版以标记语言为基础,标记语言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标记的丰富和联想性、内容和形式的分离、文档分析基础上的结构模式对数字出版的生产流程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成本最低廉、全媒体覆盖、个性化定制、管理一体化。因此,数字出版可以界定为:以标记语言为基础,以全媒体为显示形式,以强大的链接、搜索功能和个性化定制功能为主要特点的知识组织和生产方式。

注释:

[1]祁庭林:《传统出版该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编辑之友》,2007年4期。

[2]王异:《何为数字出版?》,《科技与出版》,2006年5期。

[3]周荣庭:《网络出版》,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4]郝振省主编:《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5]王宏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1969-1981)[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97.

[6]威廉•E•卡斯多夫主编:《哥伦比亚数字出版导论》,徐丽芳、刘萍[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7]威廉•E•卡斯多夫主编:《哥伦比亚数字出版导论》,徐丽芳、刘萍[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8]威廉•E•卡斯多夫主编:《哥伦比亚数字出版导论》,徐丽芳、刘萍[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9]威廉•E•卡斯多夫主编:《哥伦比亚数字出版导论》,徐丽芳、刘萍[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10]威廉•E•卡斯多夫主编:《哥伦比亚数字出版导论》,徐丽芳、刘萍[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11]省略/scope.htm

印刷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考察期间我们对德国流行音乐学院院长乌都-达门(Udo Dahmen)先生及各级行政负责人、教师、学生进行了访谈。深入到其学院不同类型的课堂,了解到其组织机构架构、教学理念、师资配备、专业及课程设置、入学及日常考试、毕业生音乐会、留学生情况等等,发现与我国的流行音乐教育现状有很大区别,特别是因其教学理念的不同,使它的专业设置上与我国流行音乐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是受邀出席的亚洲唯一一所流行音乐学院,这成为我们向国内同行介绍其基本情况和完成此考察报告的理由。

一、组织结构架构与管理基本情况

1.“流行音乐学院“的名称来源及定位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欧洲设立流行音乐教育的学院基本上是以“摇滚音乐学院”(Rock Music Academy)冠名,这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荷兰的“芳提斯摇滚音乐学院”(Fontys Rockacademy)。这样的做法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基于对欧洲是摇滚音乐的“摇篮”的自我认定,以使在自己的教学定位上更能发挥其专长。其二,是基于对欧洲大陆流行音乐传统在传承上的保护。所以在冠名上使用“摇滚音乐学院”。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学院在流行音乐风格上的教学实施中,只是以摇滚音乐为主体,并不排斥其他流行音乐风格,甚至要求学生有更多的风格融入。

但是2000年成立的德国曼海姆流行音乐学院则不同,该学院是以“流行”音乐学院来冠名(Popular Music Academy)。原因有三个:其一,冠名“流行”是该学院对德国音乐市场经过一个长期调研的结果,他们以一系列的数据做支撑来说明流行音乐在德国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其二是说明了该学院在具体教学实施上有自信和能力教授更广泛的流行音乐风格。其三,他们以学院作为平台,接触了大量从事流行音乐市场的各方面专家,其中包括商业领域和音乐人以及很多商业上的合作伙伴,他们认为上述的第三点原因也是流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主要资金来源:

德国曼海姆流行音乐学院资金来源上有几个渠道,其一是德国政府和曼海姆当地政府对学院的资助。其二来自政府开办的电台SWR3和私人电台,是学院的商业合作伙伴。其三来自学院的主要合作伙伴如德国最大的唱片公司和各个不同的唱片公司。其他合作伙伴包括:德国文化管理协会,MTV公司,德国录音产业协会,IHK公司,还有欧盟(EU)的支持。我们所参加的“欧洲流行音乐教育论坛”就是由欧盟资助,欧盟会定期提供七十万欧元的资金来举办类似的活动。

3.组织机构架构:

德国曼海姆流行音乐学院在组织机构上有三大板块:其一,再教育培训及资格认证;其二,是欧洲网络工程也称为“音乐地带工程”(MU?押ZONE Europe)。另外还有一个下属的“摇滚音乐学校”(School of Rock)及出版社和机构;其三,是该院最重要的一个版块,即基本教育版块。

该学院的管理层由三人组成,院长乌都-达门先生统筹学院各项事务。在基本教育版块上设一名“艺术总监”来负责管理实际教学,德国音乐协会副会长(德国音乐产业界家喻户晓的人物)则负责音乐出版与发行和一些事务性工作。

二、“再教育培训工程”与“欧洲网络工程”简介

1. “再教育培训工程”

在这个工程里,会定期安排多种形式的研讨会,参加的人员除来自欧洲各学院的教师以外,还有来自从事商业音乐、学者以及音乐家等。他们一般会利用周末的时间在这里接受不同程度的培训和再教育,同时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其中重要的就是对教师的培训,这个任务由该学院和其下属的“摇滚音乐学校”一起完成。而这个下属单位中也有一些合作单位来共同完成这些培训工作。“摇滚音乐学校”还将负责学院所在区域的50所中小学的流行音乐教育,学院认为向青少年灌输流行音乐创造的理念很重要,让青少年从小涉入流行音乐领域,参与乐器学习、参与乐队排练等,这将对他们学院今后的发展,生源的质量有深远的意义。

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协调和加强全德国以及全欧洲的同行和机构的联络工作,比如我们参加的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研讨会,就是全欧洲的音乐机构、协会、院校的同行会聚在一起商讨音乐教育和其他商业事务,参与者包括德国音乐家协会的总理事、副总裁和在英国伦敦MTV部的副总裁、还有一些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制作人等。

2.“欧洲网络工程”

“欧洲网络工程”又称“音乐地带工程”。其中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制作、宣传、发行学生创造的音乐产品,并负责开发市场。学院有自己的录音加工厂,自己的出版社和自己的机构,学院可以负责并帮助学生预定各种音乐会及学生举办音乐会。这些机构均由学生和部分教师共同管理,一般都是由3—5个学生来负责。这些机构负责担任流行音乐在建立市场上的培训,帮助那些有志于开办音乐公司的年轻人获得这方面的知识,该学院的一些学习商业音乐专业的学生已经三五成群的建立了一些自己的音乐公司,他们利用大楼里的会客厅、食堂、咖啡馆等场所进行各种音乐活动,使学院和学生通过这里接触到很多领域的专家,加强了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联系。

三、基本教育版块简介

1.基本情况简介

德国曼海姆流行音乐学院占地规模相对较小,在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只有150名,每个年级平均有五十名左右,每年全世界有七百名左右的考生来报考该学院。具体开设专业有音乐设计(Pop Music Design)和音乐商业(Music Business),并将两个专业分为两大系。学制安排:总共6个学期,三年时间,每一学年末安排一次期末考试,三年修完颁发学士学位。(该学院已于2010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

2.专业设置理念与基本情况

“音乐设计”专业所承担的任务是让学生全面的学习流行音乐这一从创作到录音制作完成的全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具体讲就是从歌词到音乐,再到配器、乐队伴奏,再到最后的制作等创造性过程。谈到创造性,校方认为这是流行音乐教育里面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了突出教学理念上的创造性,他们称之为音乐设计,这个专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立学生的全方位的音乐素养和技能。

“音乐商业”专业是指与流行音乐的管理、传播、市场有关的一切事物。它所承担的任务是让学生全方位的学习这个在商业领域中被看成为产品的流行音乐如何更好地与市场相结合。严格讲就是在充分考虑到流行音乐这一特殊的商业属性前提下,如何将流行音乐的创造与市场的培育和顺应以及音乐家本身的艺术创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终使这门特殊的音乐产品有更好的市场占有量。

从分析来看,以上的两个专业之间的联系是极其紧密的,这种教育理念也更大程度上使毕业后的学生更容易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实际的教学领域尤其是授课层面上,前两学年是不分专业的,强调综合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在第一学年以安排基础课程为主,第二学年选择性填报专业方向,只是这两个专业在考试层面上的分值比例有所不同。其基本的教学理念是集“词曲创作——音乐制作——舞台表演——音乐商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按照“艺术——商业”的不同来划分了两个专业方向。

在教学理念上他们认为流行音乐的“创造性”和“独特性”意味着你拥有自己的受众群体,使得受众群体信奉你的音乐思想和观念。注重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备独立而深刻的思想者,并且将这种思想用音乐的方式贴切的在舞台上展示给观众,他们认为这是一个艺术家成功的关键或秘诀。

他们认为培养的学生(音乐家)必须具备一种潜能或者意识,它可以激发你如何在舞台上用何种作品和方式使你的观众接受并且得到认可和成功。他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和发现这类学生。因此在入学考试选拔中,不仅仅是发现优秀的乐手和词曲作者,他们更希望发现一些具备这些潜能的优秀学生。希望在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音乐个性。

另外他们认为,主流流行音乐风格虽然在各个方面显示出其优越性,但是他们更提倡一些“非主流”音乐或很有个性的音乐创作。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音乐很有可能会得到认可并成为主流,因此他们更注重去发现这些人才。也许在某些阶段里,这些人才不会很“成功”,但是这些所谓的“地下音乐”将会是未来市场的先驱。

他们认为一个好的音乐制作人,应该同样是很好的乐手或歌手,同时也是优秀的词曲作者,并且应该了解音乐市场,知道如何推广自己的音乐。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专业方向,合理搭配,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全方位的音乐人才。该学院要求所有学习音乐表演的学生必须在每学期末的考试学中完成六首原创音乐作品,由此看出该院在教学理念与课程设置上,均力图使学生真正通过具体的课程,学习多方位的、综合性的知识。

3.第一学年教学内容

第一学期课程包括两个教学内容:第一是音乐层面,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音乐制作并完成举办一场音乐会的教学任务。第二是,要求学生完成一张自己的音乐专辑并考虑如何将它作为产品推向市场。因此在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已经向市场方向靠近。在此期间学生们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计划,按照要求选择好适合的乐队和乐队成员,分析作品,分析市场,完成市场分析报告。

第二学期课程安排:第一是在商业音乐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授学生如何建立自己的音乐公司的任务。课程是从法律和音乐版权在这个领域赋予你的权利范围开始到如何制定商业计划,了解商业运作,学习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第二是开设一些关于舞台上如何表演、如何同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打交道以及如何面对媒体的采访、舞台灯光音响的设计安装等课程。学院定期请电视媒体方面的专家带学生到电视台,现身说法让学生在真实的镜头前感受如何面对采访,如何配合媒体做访谈节目等等。另外还邀请著名的艺人在舞台上通过自己的舞台经验向学生介绍作为演员或者一个摇滚乐队如何在舞台上更好的展现。学生通过学习舞台灯光和音响工程的知识,了解如何将不同的演出与灯光音响合理搭配的概念,学院请欧洲著名的专家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操作,学生和专业人员一起商讨合理的计划和方式,专家会直接让学生参与大型音乐会的工程策划,并且在演出现场直接让学生感受成果,并进行点评。

随着第一学年的结束,他们会对学生有个严格的考试。学生以小组会议的方式参加考试,在考试期间提出他们对开设音乐公司的虚拟计划和想法以及观念上的问题。考核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在这个领域里的概念的建立和基本的能力。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一个音乐公司从开办到运作成功等过程中所应该了解的知识。即使学生不会在这个领域发展,但是至少学生可以了解音乐公司的真实想法,以便今后更好的与其合作。

4.核心课程构架简介

基于上述对流行音乐教育理念的执行,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了模块化的设置,这些课程最短开设时间是以教学周的形式完成,有些是三年都在学习的课程。基本分类如下:

音乐设计模块:包含了一对一的《表演与实践》①、《音乐理论》②、《身体打击乐与律动》、《歌词写作》、《歌曲写作》、《歌曲分析》、《生产、编曲与作曲》、《乐队排练与合作》、《录音与实践》、《流行合唱》、《个性化表演》、《形象设计与舞台表演》、《现场调音》。

艺术管理模块:《历史与专业领域》、《艺术家与音乐行业经理人》、《媒体预定》、《音乐产品许可证》、《跨学科》、《管理合同》、《商品、赞助、发行人与其他相应协议》、《企业管理》(包含法律层面、商业层面和会计)、《个人管理与特殊关系》、《艺术家管理与预定》、《项目管理与合作》、《艺术家发展》、《团队管理》、《音乐商业的存在基础》、《知识产权保护与作曲家》。

媒体模块:《媒体概论》、《媒体业务》、《唱片工作》、《采访训练与评估》、《媒体面试与采访技巧》、《作者与媒体法在线》、《印刷法》、《形象培训及媒体效果》、《媒体控制》、《跨媒体工作》、《通过网络改变媒体格局》、《未来数码媒体世界——介质与模型》。

建立企业模块:《如何创建企业》、《商业计划的基础》、《企业顾问的任务与工作方式》、《对中小企业资产的控制》、《商标法》、《保险》、《银行谈话的准备》、《发展计划》、《中产阶级商人的成功因素》、《融资形式》、《企业形式》、《推广计划、工作坊、乐队与文化交流》、《音乐行业的存在基础》。

多媒体技术模块:《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Flash《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标准》、《AVPlayer与动画》、《网络建设》、《多媒体技术与灯光技术》、《舞台、舞美及灯光》。

流行音乐历史模块:《电子生产的流行音乐与风格》、《流行音乐的历史流变》、《Hip-Hop的历史与发展》、《数码音乐历史》、《模块化的合成器功能》。

结 语

首先,调查了欧洲流行音乐教育的基本情况,各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均扬长避短,注重传统和专长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我国流行音乐的传统和专长又在哪里?第二,德国曼海姆培养模式上强调综合性培养的模式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如何根据我国流行音乐教学实际情况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我们在流行音乐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学与市场分离的现状是否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第四,我们只在高等教育领域涉足流行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改变?这种教育体制的倒金字塔能否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面对良莠不齐的流行音乐我们将哪些作品引入中小学课堂?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和调研,因此我们将问题抛出,期待学界共同研究与交流。由于学术水平不高,行文难免有所失范,期待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拍摄,《欧洲流行音乐调查视频资料集》,刘继斌翻译,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内部资料,引用时间2012年12月。

①包含了我们的声乐、器乐,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两门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