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承载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其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所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为基础教育合格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专业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51-03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师专业素质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管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校监控、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等师范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专业素质
我国对于教师素质及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也存在较大分歧,概括起来,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叶澜教授从教师专业化出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表现,它应以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为前提”。■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认为,所谓“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可以看出,教师专业素质首先表现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及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而应具备的知识素养和相应的技能。因此,无论从哪种观点出发,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技能素养、心理素养和身体素养等。在新时期,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他们先进的教育观念、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能力上。具体来说,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系统的教师教育和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的、具有专门性和指向性不可替代的心理和行为特质的体现。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相关的观念、能力的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关系到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更要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质量,也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的整体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宁夏师范学院于2009年和2012年两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提出课程体系的七个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课程和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强化专业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加强了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体系。然而,随着人才需求的变化,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个别课程所占比例过大、专业课程相对薄弱、课程结构安排不尽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成为学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任务。
二、目前宁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缺乏特色,难以体现学校办学定位
宁夏师范学院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立足宁夏、面向西部、辐射周边,服务基层、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努力把学校建成师范性、地方性、民族性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知名的教学型师范院校。由此,学校的办学定位趋于成熟,凸显了学校的特色。
学校2012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能够在中小学校、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法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定位分析,并未体现出学校师范性的特色,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更趋于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学校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即使培养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也应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民族地区教育和管理工作,体现学校地方性的特色。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缺乏特色,难以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
(二)学生缺少专业引导和职业规划指导,学业方向和目标不明确
学校2012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设置了《专业导论》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第一至第六学期开设,两门课程结合讲授,安排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共2学分,36学时。而笔者在第六学期承担《思想政治教学论》课程中,通过对该专业学生的调查、访谈,只有10%左右的学生明确选择教师职业,近40%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这部分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业方向和目标比较明确,但这并非是通过《专业导论》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而确定的,而是学生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时给自己的定位。还有40%以上的学生学业方向和目标不太明确,选择毕业后根据情况而定。由于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难以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首先,理论课程偏多,专业实践与实用性课程偏少。其次,个别课程开设的学分过大、学时太多,严重挤压了专业课程。第三,开设的课程缺少民族性、宗教性课程,造成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中缺乏基本的民族、宗教知识素养。第四,专业课程安排时间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第五,有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与中学教学衔接不够紧,甚至脱节。
(四)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理论性知识偏多,联系实际的内容较少,大多数课程均以讲授为主,极少安排实验与实践,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虽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专业实践、见习、实习等学时,但是实践的内容匮乏、实践的形式单一,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学校现有的微格教室需要承担9个师范类院系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任务,加之开放时间不够,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实施的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放羊式”实习效果又不佳,一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并没有提高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实践教学仍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三、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善课堂教学
1.紧扣办学定位,明确、落实培养目标与规格,突出特色。学校在近四十年的办学经历中,逐步明确了办学定位。据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坚持“总体目标+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的设计思路。即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国家的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学校的办学优势,将教师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培养学生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学科专业特色就是在实现总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发挥传统教学优势,彰显专业特色。
2.加强专业导引和职业规划指导,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师德修养。根据学校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师德修养。为此,从一年级开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从入校就逐步树立职业意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划,避免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盲目性、茫然性;在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在二年级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引》和《教师素养》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和目标,了解和掌握教师素养,成为热爱教师职业、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的中学教师。
3.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从教的知识素养。①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学校是应用性新升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理念上应体现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合理设置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分。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展选修课程空间,增加人文素养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拓宽视野,增强人文素养,促进专业素质发展。②适当压缩和调整《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大学英语》在一年级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学年考试完成《大学英语》学习;二年级将《大学英语》设为选修课程,为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开设,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确认实践创新素质拓展学分。③针对西北民族的特点开设相关的特色课程。为了培养学生适应西北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增设《当代中国民族理论解读》课程,设置《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及《基督教文化》等选修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我国目前的民族政策,理解民族问题,正确把握民族教育问题。④科学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体现专业知识的系统。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渐进性与系统性。为此,一年级主要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课程,二、三年级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四年级适当开设能力拓展和创新能力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也突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⑤根据中学实际设置教师教育类课程。为了适应中学教学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将传统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程进行分解,设置《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课程设计》、《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研究》与《思想政治(品德)教科书研究》,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学思想政治(品德)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理论,结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从教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从教的能力素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全过程、两层次、十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四年学习的全过程;实践内容按学校和院系两个层次设置;安排军训、公益劳动、教育见习、教育教学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通识必修课程实践、实践创新及素质拓展等十个模块。强化教育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将教育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在第八学期,尽可能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教学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质量,提升学生教育教学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更应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教育师资的专业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12-16.
(2)林崇德,申继亮.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1).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72-02
新媒体时代以网络、数字电视以及电子期刊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体为代表,对信息传播乃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正在确立“三观”的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尤为深刻。我国涉及新媒体的队伍越来越庞大[1]。目前,我国网民已近六亿;手机网民超过4.5亿,其中青少年约为一亿。新媒体世界如此精彩,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涉及其中,如痴如醉;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确立深受影响。
一、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内容丰富多彩,更加多元化[2]。新媒体酷似一把“双刃剑”,它对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能释放出正能量,也能引起副反应,不断地产生着双重影响[3]。新媒体改变了高校过去那种高楼深渊的高等学府形象,网络文化几乎无时无刻不与大学生们为伴,随时随地提供着“地球村”丰富而精彩的各种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1.大学生“三观”形成受多方冲击和影响,思想观念多元化
在新媒体世界里,新旧观念相互交替着,冲击着。网络的出现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距离已经变得不再使人们感到遥远。在网络世界里,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芜杂的价值理念等,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三观”形成与确立。首先,因为网络最早诞生于西方,所以网络思想受西方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其次,资本主义国家不遗余力地企图通过新媒体给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灌输其思想观念,从而促进了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成长、成才,走向成功。
2.道德底线受到冲击,价值取向摇摆不定
有害信息时不时地混杂于新媒体这个庞大体系之中,使得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们“三观”的正确树立受到干扰和牵制,让他们摇摆,令他们困惑。一方面,由于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产生分离,致使大学生思维混乱,是非辨别能力受到考验。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其“三观”有事也会变得模糊起来,思想观念凸现出双重甚或多重标准,道德判断失衡,“三观”取向紊乱。他们有时可能随心所欲地从网上攫取所需信息,使所谓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个人利益得以膨胀。另一方面,新媒体对激励机制、社会竞争和利益驱动等一系列市场机制过度渲染,以至于价值取向的功利化日趋显露。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也可导致大学生追求绝对自由,道德底线蒙受冲击,价值取向摇摆不定,最终可能使得价值目标发生偏离。
当然,新媒体的登场更多的是给世界带来了福音。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极度地加快了信息传播,对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手段。关键在于人们如何着力维护、管理、掌握和应用这如期而至的新媒体技术。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战与新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新媒体管理的失范,隐私的伦理问题、某些舆论的偏颇等事件频发,媒体领域正在抓紧探索和制定新媒体使用与管理规则。我们深切地感到:在高校,新媒体的发展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1.新媒体参与的广泛性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形成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而且也往往是信息的制造者。新媒体的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新媒体参与的广泛性,利于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开阔眼界,增进知识,并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然而,大学生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方面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面对新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在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还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如何教会大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其识别能力,避免不分良莠地搜索信息等等方面,迫切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效地给予正确引导。
2.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约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具有其固有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在浩瀚的新媒体空间,大学生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真实性无法保证,道德约束形同虚设,常可导致人际间或单位、部门间的信任危机。在新媒体条件,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的转换若过度频繁,必然会导致心理健康受损,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或道德滑坡。
3.新媒体时代挑战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它可能在无形中摧垮青年学生的独立认知能力,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一些大学生最终失去理性与自我。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以及现有教育制度与培养环境严重滞后。我国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有鉴于此,江苏大学瞄准优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成功地开办了“江苏大学菁英学校”,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锤炼作风品格、优化能力结构、扩展国际视野等方面入手,在全校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拔学员,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将来能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时代精英。在举办过程中,菁英学校为学员提供必要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学制为一年,利用业余时间开课;课程内容包括主干课程、主题报告、社会实践、论坛交流以及毕业设计等五大模块。毕业时,每位学员必需提交毕业论文1份,并组织专家评选出优秀论文若干篇。平时考核与毕业设计考核均合格者,即颁发江苏大学菁英学校毕业证书。目前,已有上千名优秀生受过培训,有不少毕业生已成为一些单位或部门的骨干或带头人。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与对策探讨
新媒体高速发展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和冲击,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改变传统策略、贴近大学生的平台与契机[4]。
1.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网络运用能力,着力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高校教师应提高网络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素质[5]。这样,教师在大学生中才能树立起榜样作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不断提高师生间的网络互动效果。教师可通过建立QQ群、博客、飞信、微博的方式及时地与大学生保持沟通,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顺理成章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2.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优化高校教育资源
高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坚持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自我提高等多种教育方式并举,构建高校立体教育网络,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研究机构,对新媒体的研究和应用要加倍投入,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开发适用的新媒体教学软件和数据库,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教材体系建设,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逐步建立适应新媒体时代所需要的立体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3.积极应对教育者角色的转变,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直接从互联网获得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教育者的优势地位逐渐减弱。此时,教育者需要重新认识师生间的角色和地位,改进教育模式。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网络作为先进工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武器。例如,可以开通“官方新浪微博”、“校园手机报”等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新媒体,打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文明校园网络环境,实现高校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目标。
4.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管机制,切实提高新媒体信息监控能力
面对日益国际化的新媒体潮流,强化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监管,推进信息立法与执法,加快新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法规建设,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信息部门要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从源头上净化网络,及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以及现有教育制度与环境严重滞后,我国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信息素养,更多地了解或掌握新媒体技术,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大学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6]。网络传播对人类生活的日益渗透,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状况的主客观把握将可能愈来愈依赖其技术逻辑、技术与人文的二元张力甚至悖论干预生活。因此,反思网络传播可能导致的人文困境也是一个值得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7]。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
[2]顾斌.媒介素养教育的多维视野[J].当代传播,2006,(3):70-72.
[3]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13.
[5]赵贵生.论教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0,(2):13-1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策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高校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我们也发现,当今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说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详细如下:
1.1 教育效果不好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教育效果不好,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当前的大学生都个性十足,思想突出,不愿意被束缚和约束,这些原因都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的难做。
1.2 教育方法不当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过时了,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信息技术异常发达,大学生基本都选择通过微信、微博和QQ空间等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都比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这时如果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采用传统的方法就不适合了,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1.3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传统模式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太多的互动,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教育内容不够丰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根本性的作用。如今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如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局限在正面案例和负面案例上,就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 采用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变成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网络有着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信息传递速度快、直接面向对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优点,越来越受大学生欢迎,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网络教育是今后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大学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重视网络资源的投入,通过信息和网络传媒技术, 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当今全球发展态势、最前沿的动态和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以及焦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而很好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2)构建相应的德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重视大学的党建和团建网站、校园网、学院网、班级网的建设,借助网络,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网络变成宣传校园文化的工具;(3)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网络的监控,规范网络行为,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2.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大学是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这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可以借助社会的教育资源,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心理互动,营造一个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互动对话的生态教育环境。
2.3 组织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1)组织基本国策以及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径,定期组织形势报告会,让大学生掌握当前的形势变化,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2)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研究优势,应该创新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路径,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知荣明耻,促进社会的和谐。(3)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敢于创造、勇于创新、善于创业的精神,进而培养出他们良好的品质和精神风貌,进而为社会多做贡献。
结束语
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籍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指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效果不好、教育方法不当、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最后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主要包括:采用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校@文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庄秋琴,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 现代交际,2012(6).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习目的教育为主要内容。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就端正,就能自觉刻苦地完成学习任务。脱离实际的理论说教,空洞的思想灌输,是应当坚决摈弃的。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领域,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堂上,教师的高度责任感,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对学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巡回辅导时,解决学员学习的疑难,帮助学员放下思想上各种各样的包袱,鼓励他们扬起前进的风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正面教育为主,采取疏导方针。成人教育学生有一定的是非观,有较强的自尊心。我们做工作时要把自己摆在和学员平等的地位,沟通思想,以理服人。三是和成人教育学生的任职单位相联系,共同加强对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站点要经常将学员的思想情况和学习情况通报学员任职单位,要求他们协助工作,同时还要配合任职单位解决学员的一些实际困难。教学站点也要了解学员在任职单位的工作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四是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严格管理制度,使那些学习动机不纯、不遵守学习纪律的人受到一定的约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一定的组织措施。教学站点管理人员、班主任要负责,其他辅导教师也要负责,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还要发挥成人教育学员的积极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
二、教学辅导管理
对成人教育学生的教学辅导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帮助成人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学习与应用两种关系。
绝大多数成人教育学生都是工作、学习双肩挑,工学矛盾在成人教育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处理不好,既影响工作,成人教育学习任务也不能完成。要使成人教育学生认识工作需要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的辩证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互相促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用脱节从根本上违背了函授教育的宗旨。成人教育学生要带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参加学习,同时要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好了上述两种关系,成人教育就会极大地受到社会的支持。
2.加强对成人教育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就是帮助学员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就学习方法而言,要指导成人教育学生处理好面授与自学的关系和怎样搞好自学的问题。面授在教学内容上为学员提纲挈领,在教学方法上为自学铺路搭桥。学员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接受信息的能力;整理知识,储存信息的能力;应用知识,反馈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学员做到:(1)面授时认真听课,做好听课笔记。上课前后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弄懂所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广泛吸取各种新的信息。(2)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类、对比,从纵的方向和横的方面建立起知识的网络。(3)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3.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
在学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成立平时自学小组。自学小组要求活动计划落实,防止流于形式。辅导教师要加强对自学小组活动指导。
4.加强对成人教学全过程的管理。
教学站点要督促成人教育学生按时参加面授,按时点击学习,完成自学任务和平时作业,严肃认真地参加各门课程的考试(考查),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三、学籍管理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籍以主办院校为主,教学站点配合管理。主办院校负责学生的入学、考试及成绩登记和毕业管理,其他均可由教学站点负责。这样,既发挥了教学站点的作用,又减轻了主办院校的压力。
1.学籍管理的作用,首先在于及时全面地掌握每个学员的基本情况和学习情况,为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提供依据。
其次,成人教育学生的学籍管理是成人教育的信息储存,这对于探讨成人教育管理规律,实现成人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籍管理的依据是主办院校制订的《成人教育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和《学生守则》。
教学站点在执行《条例》和《守则》时,要掌握分寸,宽严适度。过严,不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会使人感到门坎太高,约束太紧,可望而不可及。过宽,又不能保证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3.学籍管理的内容
一、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文件中确立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明确了具备高文化素养和高道德品质的人才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理念。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学术知识,还需要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新时期的研究生的思想政治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研究生群体特点相对复杂,个体差异性大,其价值取向也趋于多元化,同时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研究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导师,因此,导师不仅在学术科研上为研究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过程中,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尤为重要。首先,导师应充分认识到“育书”先“育人”这一观念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导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关注研究生的政治取向、思想动态以及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研究生进行正确的、因人而异的引导,使研究生在学术科研工作上树立积极、端正的态度,保证学术研究的有效进展,有助于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其次,导师要严于律己,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使研究生从心底产生认同感和钦佩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导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的学习相结合,在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的过程中,留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与研究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工作等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与研究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引导他们在思想、生活、心理、事业各方面健康发展。
二、加强导师在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导师是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第一负责人,在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上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课程学习阶段,很多研究生以获得学分为目的,往往不能合理地选择课程,导致他们在从事具体研究工作时出现相关知识缺乏的问题。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选题不恰当,论文写作能力不过关也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使研究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从而做好两个学习阶段的衔接,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并在相关研究领域内有所创新,导师应指导研究生合理安排课程,培养论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对于基础薄弱的研究生或跨专业考研的研究生,可以安排专业相关的本科课程,并进行重点辅导;对于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则可以重点选择实际应用的专业课程,因材施教;还应把课程学习和实践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学以致用;同时鼓励研究生选修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前沿性、交叉性课程,为以后的研究拓宽视野,更有助于创新。其次,在研究课题选定上,导师应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学习能力有较好的了解,尽早确定他们的研究方向,充分考虑研究设想的创新性和可行性,选择一个最适合研究生自身特点的研究方向。在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导师除了要在内容上进行严格把关之外,还应重点对论文的框架和结构有整体的把握。在学术论文的习作时,锻炼研究生文献查询和分析的能力,强调创新的重要性,鼓励研究生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最后,导师应强化研究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包括构建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敏锐的洞察力,使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化对专业的认识,活化所学的知识,真正掌握知识和研究方法,具备严谨创新的科研精神。
三、加强导师在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社会焦点问题,在当今世界经济危机的大形势和研究生不断扩招的现状下,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研究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除了外界环境的改变,研究生自身质量的下降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全面指导者,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最为熟悉,同时也对该行业的就业趋势有较好的了解,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导师首先应该着重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是其就业能力的核心来源。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具体应用相结合,学以致用。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研究生在今后就业竞争中最有力的砝码。然后,导师还应在有意识地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与研究生在就业方面的沟通,了解其就业意向,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帮助。另外,对于学有余力的研究生,导师应鼓励他们主动了解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信息,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和社会实践,全面培养研究生的各项能力,尽快与社会接轨。最后,导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其研究领域中的资源优势,通过就业推荐的方式帮助研究生就业。当然,在研究生求职的道路上,导师并不是要为他们铺好所有的路,而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是否能成功,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还是研究生本身的素质和能力。
四、加强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研究生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职业规划等各个方面都会遇到或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解决,将会对研究生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近些年来,研究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各类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在科研上发挥指导作用,对研究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导师应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有足够的重视,对自己学生的心理状况有较好的了解。这就需要导师在平时多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关注有可能引发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各类事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强化心理素质,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外,导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使效果更加显著。有学者认为,无论是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是体育艺术类课程,虽然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认知内容,但也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导师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其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施以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靳诺,郑永廷,张澍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王军.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