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南京社会实践总结

南京社会实践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南京社会实践总结

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模式创新;支教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

一、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分析面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就业能力提升的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了各地高校的重视,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实施过程、支持保障、效果意义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以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例。笔者对600位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开展的调查问卷显示,超过95%的学生都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是以个人形式(682%)参与其中,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缺乏有效指导。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参与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勤工俭学等短期零散的活动(391%)、义务支教类活动(222%)、以公益劳动为主的志愿服务(156%)、社会调查(125%)等。参与社会实践的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很有意义(613%)或值得尝试(332%),但学生也反映出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中的诸多问题影响到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开展最困难的环节是:实践活动不能深入开展(373%)、实践基地的联系与确定(292%)、团队成员的招募与培训(155%)、实践宣传及后期总结与评估(98%)等。社会实践整个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实践组织与实施缺乏专业指导,组织管理有待提高(375%);活动专业特色不明显,无法发挥学生主动性(205%);活动主题空洞乏味、创新不足,缺乏吸引力(188%);实践时间太短,无法真正进入角色(155%)等。在对未来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社会实践发展的期望中,661%的学生期望社会实践项目能够与专业对口,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有利于专业提升,为就业做好准备;并希望在学校、社会与自身共同努力挖掘更多的实践途径,在实践中完善专业知识、心理调适和项目执行等方面的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全面发展阶段,其价值取向必须满足学生本身与社会的现实需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方式方法、形式途径的深入探索和创新。

二、支教“留守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1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当前,以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依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农村留守幼儿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送教下乡,为农村留守幼儿开展持续的支教服务活动。在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的现状中,在留守幼儿的父母“必须外出打工”的前提下,中国所有的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如能利用假期,特别是寒暑期社会实践,把对留守幼儿支教作为一种常态,将建立以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志愿者为主导的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全新模式。

这样的现实状况,为留守幼儿(包括城市流动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途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学前教育专业或相关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为主要师资力量,通过系统培训,深入农村开展定期的持续性的支教服务,并借助高校和社会的力量对整个支教活动进行支持、监督和管理,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教行为成为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

2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索

近年来,围绕“贴近学生、立足专业、服务社会”的原则,以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南京晓庄学院一直在进行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索。2012年1月,在史爱华教授教育部课题“全纳教育视域中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研究的引领下,南京晓庄学院共组织207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利用寒假面向家庭周围的学龄前留守幼儿尝试开展短期义务支教;2012年3月,全纳式农村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验基地落户江苏海门市海门镇,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与当地大学生村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留守幼儿的帮扶活动;2012年7月,经过严格培训的留守幼儿义务支教团奔赴西宁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这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可以说都是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大胆尝试,也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此类社会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

南京晓庄学院在留守幼儿支教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课程资源(学前专家领衔的《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志愿者团队、组织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的支教实践模式,并在实践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引入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对支教实践的时间、地点、内容、人员、成本费用、成果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使得以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为目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真正发挥其作用和意义。

经过3年多的时间,南京晓庄学院志愿者的足迹遍布江苏、安徽等省份的众多地区,接触了近千名留守幼儿,并不断努力为他们开展专业化的支教帮扶活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实践试点阶段,在专家教授带领下志愿者对大批留守幼儿进行了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摸底测试,收集了大量留守儿童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的一手资料,为科学利用课程资源开展针对性的支教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与此同时,每一次的活动中所遇到的诸如支教基地的建立与维护、课程资源的灵活运用、不断变更的教师教育专业志愿者等问题,对于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持续性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激励着专家团队与志愿者们不断研究创新,通过规范组织管理,加强专业指导,完善保障机制等诸多方面的改进与完善,努力实现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的新思路1紧密结合专业特色,保证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

一个好的实践项目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既要让实践者从中获得锻炼与提升,又能为实践对象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真正做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因此充分结合实践者专业理论知识,是社会实践持续开展的根本前提。结合专业教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强调社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提倡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专业认知的同时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学生未来就业择业、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相关帮扶政策,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专业化与服务性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服务提供了发展方向。南京晓庄学院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也正是紧密结合专业开展服务性社会实践的最好尝试。实践证明,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也必须紧密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专家教师的指导下,在详细计划的保障下,针对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深入长期开展以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公益支教等形式为主的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

2充分整合优势资源,保证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新形势下,支教“留守幼儿”社会实践的开展要求强化资源意识,努力寻求学生、学校、社会资源与社会实践的最佳结合点,积极争取整合各种资源,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发展中。

首先,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致力于教育、培训等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中,特别是服务偏远山区、中西部农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留守儿童;其次,社会实践过程还应积极调动高校专家、教授和知识分子等科研中坚力量,充分利用高校的课题项目资源和社会科学、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先进信息,统筹兼顾研究项目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实践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最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经费筹集、宣传推广等方面工作拓宽渠道,并为社会实践中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平台与机会。

3创新活动运作模式,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全程的科学性

与教师教育专业紧密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包含了专业提升、思想教育、社会服务等多重目的,目标的多元化强调整个社会实践的运作开展过程要从单调的固有模式中解脱出来,科学借鉴,勇于探索,创新开展“活动专业化、管理课程化、运行方式项目化、考核评估科学化”的全新活动运作模式。

活动专业化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专业导师的指导带领下开展;管理课程化则要求将社会实践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化的管理体系,拥有独立的计划大纲,规定学时学分,社会实践的开展和实施需遵循计划大纲,并确保时间充足;运行方式项目化则是借鉴项目管理的经验方法,对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调研、立项、招募、实施、资金支持等方面进行严格监控管理;考核评估科学化则要求根据实践内容和形式,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通过评价评估逐渐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各环节,提升活动的实际效果。

4建立组织保障体系,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执行性

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指挥有力、分工明确、实施得力的组织机构,统筹规划,统一协调,明确职责、各尽所能,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指导;其次,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保证社会实践指导思想、战略规划、组织管理、实施、验收考核等步骤的严谨科学,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规范化、制度化;再次,建立全方位的保障支持系统,从政策、经费、技术等各方面提供长效保障支持,确保活动全程顺利开展;最后,完善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将社会实践本身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的参与意识,提升社会实践具体成效。

参考文献:

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 就业竞争力 对策

在2012年6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英语专业再一次被列为“就业红牌警告”本科专业。究其缘由,是因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整体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英语人才成为我国迫切需求的资源,英语专业也是各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当下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显示,全国已经有961所高校开设英语本科专业,无论是师范类院校,专门的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或者是理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英语专业。正因为如此,英语专业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毕业生规模最大的本科专业,毕业生人数多达30万人以上。对于师范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择业目标明确,学校的专门培养为其步入教师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专门的外语院校因其名声在外,其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较高;而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则处于尴尬的地位,就业时往往会被以有色眼镜看待之。面对当下如此浩浩荡荡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队伍,面对目前由于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的现状,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又该何去何从呢?

南京理工大学作为老牌工科院校,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该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稳定在100人左右,连年初次就业率超过95%,年终就业率均在学校率先实现100%。本人作为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一名辅导员,在充分了解其就业工作的基础之上,对影响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贯彻博雅教育理念,巩固学生专业知识

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经过积极的思考和探索,遵循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努力培养具有理工科背景、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现已经形成“以素质培养为内容,以博雅教育为手段,以学贯中西、习彻古今、文理兼备为目标”的育人理念。通过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贯彻“博学识,雅做人”的理念,巩固学生专业知识。

(一)第二课堂

外国语学院一直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的培养模式,在加强“第一课堂”建设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价值,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第二课堂”,以期实现与社会要求的平滑对接。

定期组织跟英语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表达能力提升工程”,包括英语口语角、英语配音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同时重点打造“英语文化节”,“莎士比亚戏剧专场演出”等,以多彩的活动丰富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学科竞赛

英语专业作为文科性专业,可以参加的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活动自然不能与理工科相提并论。为此,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经过专题研讨,制定相应的方案,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赛事活动,如“挑战杯”、“创新杯”课外科技活动大赛、“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和“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大赛等。

依托“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外国语学院也以这些高水平学科竞赛为契机,构建全面的“学生学科竞赛参与体系”。通过该体系,英语专业学生可以广泛参与到校内外各项学科竞赛中。因此,综合素质高和专业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获得参加到全国性比赛中的机会,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他不能走出校门的学生,其专业知识也得到了一定的积累,专业能力得到提高。

(三)考级考证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广,就专业对口来说,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英语教师、英语翻译、外贸业务员等职位。而这些岗位的招聘启事都会规定毕业生的英语等级要求,一般基本要求为专业英语八级证书,有的职位要求相关口译或者笔译证书。目前高校一般只对英语专业学生有专业英语四级和八级的要求,其他跟英语专业学生相关的证书,如:上海口译证书、人事部口笔译证书、商务英语等级考试证书等没有硬性要求。众所周知,英语等级证书对于毕业生来说可谓“黄金敲门砖”,就业单位也通过这块“砖”来筛选毕业生。

通过在新生入学之初,对其进行专业等级证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清晰地规划好自己的考级考证的安排,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二、树立正确就业意识,指导学生求职技巧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攀升,大学毕业生规模也日趋庞大,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满足不了大学生高涨的就业需求。可以说,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迫切需要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转变就业意识,勇敢地迎接求职就业中的各种挑战和冲击。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以积极饱满的姿态面对就业,一方面也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学生的求职技能。

(一)简历制作大赛

面对浩如烟海的简历资料,招聘人员往往对求职者的简历快速检索、快速决断,他们没有富足的时间来仔细了解求职者的情况,因此,一份好的简历是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关键。而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毕业生的简历合格率也才20%左右,大部分毕业生因为简历不符合就业单位的要求止步面试。

鉴于此,外国语学院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简历制作指导。一份好的简历应包含求职者的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工作经验、培训经历、语言能力、IT技能、获得证书和自我评价等多个方面。当学生按照框架要求制作好自己的简历后,学院利用社会资源,邀请相关公司或者单位的人力资源专家对学生的简历进行批评指导,以此来规范学生的简历制作,为迈入职场的第一步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小小的简历也可以发挥营造浓郁学风的作用。在求职时,往往简历内容丰富者容易获得招聘人员的青睐,相反,简历过于单薄者则被淘汰。为此,学生可以按照简历制作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刚入大学时制定好自己的大学四年人生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去实现既定目标,这样在毕业阶段就会有一份漂亮的简历了。

(二)模拟招聘大赛

当简历被招聘人员相中,下面就会安排求职者面试。为此,提升学生的“应聘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现在很多学生,虽然自身专业基础扎实,但因为在招聘面试时缺乏勇气、信心,不能很好地在几分钟之内把良好的内涵表达出来,因此与面试的工作失之交臂。

外国语学院通过“模拟招聘大赛”推进学生的“应聘功”。顾名思义,模拟招聘大赛是一种在模拟环境下进行的招聘。学院邀请相关老师、人力主管等作为评委点评学生的招聘表现。毕业班和准毕业班同学准备好职业规划书和简历参加该赛事,把此次比赛当做真实的求职面试去准备,发现不足并及时改正。这样,对于参加过模拟招聘大赛的同学来讲,这种大赛对他们今后的求职应聘中掌握适当的方式方法、提升自信心和应变能力绝对是一次良好的锻炼。

(三)求职礼仪指导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但是近年来太多中国人不注重礼节而带给世界负面形象。究其原因,中国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礼仪的教育。社交礼仪是每一名大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技能,良好的社交礼仪对大学生走向成功是不可或缺的。

作为文科专业,毕业生往往从事教师、销售员、贸易业务员、人力专员等,而这些职业往往对一个人的礼仪素养要求特别高。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以来以“博学识,雅做人”的教育理念来培养学生,不仅要培养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学生,更要培养出有良好品行的学生。在求职时,学生的着装、化妆、眼神、面容、动作,这一切无不在招聘人员的考量范围内;迈入职场,得体的待人接物,规范的言谈举止也是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所以,学院邀请相关老师、专家为学生进行讲座,讲解职场礼仪;也通过观看录像等方式了解职场礼仪。

三、拓展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实习就业平台

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倡导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学生社会实践普及和跟踪机制,做到“班班有项目,人人有实践”的长效局面,鼓励学院学生通过挂职锻炼、岗位见习等形式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对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首先,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要学会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需要学会沟通达成统一意见,并学会协调人员关系完成任务,这也极大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其次,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感受国情和民情,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三,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扎实,以便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并提高。

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不断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交流,采用“校企合作,共育英才”的模式,推荐优秀毕业生直接就业或者推荐准毕业生到合作单位进行见习,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领导老师也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经常走访相关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总结,不断完善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制度。

(二)文科专场招聘

做为理工类院校,每年到毕业季就会有很多单位来南京理工大学招聘。但是,在上千家“主动上门”的单位中,招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寥寥无几,这也就迫使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不得不带着简历四处奔波或者在网上进行“海投”简历。

外国语学院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组织文科专场招聘会,邀请社会上需要英语专业学生的单位,如英语培训机构、外贸单位、翻译单位等来校招聘,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一方面也可以让招聘单位直接接触学生,有利于提高获得Offer的机会。

面对理工科英语专业本科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对其个人是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对学院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只有发挥专业特色,找准理工科英语专业的定位点,把就业工作前置,从各方面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才能为毕业生美好的明天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生毕业后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是每一位学生工作者所期待的,也会是每一个学生工作者最幸福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外语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能力提升关系的研究课题组”. 外语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能力提升关系的研究[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03):67-69

[2] 郝雪莲. 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01):97-98

[3] 唐雁峰. 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J]. 华章, 2008(Z1):105-106

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推理法等,对江苏省高校及全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办学现状进行对比研究。从师资配备、教学设施、专业课程安排及培养目标等方面深入探索,为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本文提出对应策略。

关键词:

高校;社会体育;研究革新;发展策略

社会体育专业的新兴与发展适应当下社会背景,在全民健身养生的如今,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更是居于我国教育事业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办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场地设施、师资配备、教学目的、培养模式等方面有许多有待革新的地方。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及社会体育办学建设的协调发展,我们应深入研究,勇于创新,积极改革。

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建设主要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建设的现状

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资料和文献,了解到我国最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是天津体育学院,江苏省最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是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扬州大学、徐州矿大和南京体育学院都开设了此专业。2002年南通大学和盐城师范学院也先后开设此专业。由于当时社会需求等因素,大部分高校只开设一个班,扬州教育学院和晓庄学院先后于2007年和2009年停止了对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注重因地制宜成为高校发展社会体育办学的重要举措,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保龄球、高尔夫、太极拳、跆拳道等加强了休闲健身类的课程。除此之外,该高校还有:水中健身、搏击操、普拉提、健身瑜伽、户外运动及形体训练等特色社会体育课程。南京体育学院也因地制宜的开设了高尔夫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无论何时对社会体育办学建设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南京体院在10所高校社会体育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安排时间最长。其中,各高校在新生入学时还开设了军事训练,如:南通大学、南体、南师大更是开设了入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更加注重主干教学实践安排了相对最多的课时,其他各高校都在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之间。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学经费投入有限,缺少办学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各高校招生数量和规模极具扩大,期间受到经费投入和环境资源短缺等的限制,使得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不能顺应招生人数的增加,出现负重,这是客观上所述;主观上讲高校盲目求进,强求发展与自身教学资源脱轨,没有积极的评估论证和统筹规划。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和制约如今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部分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盲目。调查显示,当下各高校基本按照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介绍》中的要求,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然而,期间部分高校只知道盲目照搬,缺少因地制宜的特色与优势。导致许多院系领导、教学老师、受教学生对社会体育专业认知模糊不清。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对该新兴专业的科学定位和认知。在课程设置方面,缺少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处于盲目模糊状态。面对该专业的建设许多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校自身资源条件配置上仍存在较多问题。没有合理配置各学科之间对应课时的比例,以及对专业基础课程、公共课程、实践课程和优势特色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科学完善的依据;在实践课、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课等设置方面存在诸多重复繁杂,重点不明确,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在选修课程方面,缺少新兴项目和论证评价。部分高校所设的选修课及素质拓展课形同虚设,有的居于表面,效果不明显,很少落实到实际。根本问题在于对新兴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和评估缺少认知,以及受到高校教学资源,办学条件的制约。在实践基础建设方面不够合理,时间设置不完善,依据调查,高校对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比较注重,基本安排了充足的时间。然而盐城与淮阴师范学院的社会实践实践少于其他各高校。其中有部分高校没有合理的安排入学教育及毕业教育,使得学生专业思想不明确很难相对稳定的融入社会。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积极建设基础设施,开展新式社会实践模式

目前各高校应积极建设基础设施以应对社会体育专业校内实践的需求,以此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主要建设:专业多媒体教室及校内体育俱乐部、各类实验室等。各高校应积极支持学生俱乐部的建设并给予合理的指引与授课工作。相对于校内实践设施的建设,校外的实践设施会更加自主化,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校外各类基础实践基地包括:公共体育场、公园、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健身俱乐部、街道、企业单位等,这些都能成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必备场所。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模式包括:认知实习、模拟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模式。在组织方式上应以专业混合的实习方式取代专业集中的实习方式为宜。

(二)完善课程设置,合理调整课时比例

高校各类课程占比对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与实际发展需要合理安排课时。部分高校开设选修课程过多与体育教育专业重复,应及时调整取消相应选修课程,增加贴近专业的课程,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认知面;然而必修课不足的高校,应及时增加必修课学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

(三)明确培养目标,突出特色专业培养

各高校应顺应社会需要,形成学校、学生、企业多赢可持续发展的链式发展规律。企业需求及时与校方互通,积极主动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明确所学所用。学校应在全民健身指导、社区体育、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等目标中合理选择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培养目标。总结目前在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建设方面,各高校应从改革发展中提高认知,统筹思想。认真落实到实际的培养计划,结合高校自身办学优势及社会基础建设突出完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社会实践、专业教学、专业实践设施等建设。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措施,不断加深社会影响力和该专业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李思瑶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1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了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药学历史传统、传递药学文化精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早日解决乡村用药盲、用药难的问题,“十字方舟”团队在笔者的动员和指导下认真策划,精心筹备,积极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展开为期60天,主题为“我的健康中国梦”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紧紧围绕“医药十字,梦想方舟”的宗旨,提高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2活动主要内容

中国药科大学“十字方舟”团队40余名成员在笔者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筹备,广泛调研,合理分工,以南京市为主战场,通过走访南京各类医疗机构,采访医生患者,赴周边县区进行相关社会调查、知识普及、宣传演讲、视频录制,制作优秀活动集合录,搭建城乡医药交流平台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积极活泼,影响深远的实践活动,赢得了南京市民的赞赏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整个活动,以“我的健康中国梦”为出发点,贯彻“我的梦———药大梦———中国梦”的主线。由浅到深,从每一个药大人的梦想出发,进而演变到整个药大的梦想,最终归结为医药行业的健康中国梦。

2.1我的梦团队以药大学子以及在校普通工作人员为切入点,通过采访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理想,来了解药大人心中的“我的梦”。作为中国药科大学的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要时刻谨记“精业济群”的校训,秉承“不唯药,需为药,应围药”的理念,用专业和敬业关爱国民用药,在追逐“我的梦”的同时为实现人民的“健康中国梦”而奋斗终身!

2.2药大梦团队通过采访药大在职领导和教授,聆听他们对于“药大梦”的理解和个人感悟,感受他们对于药学文化的传承理念以及对药学教育实践建设的梦想。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将多位老师的采访视频剪辑成“药大梦”的专题影视材料。希望通过短片的播放和药大梦想的传播来激励感染大家,为最终“中国梦”的实践活动做好充足准备。

2.3中国梦“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而对于我们医药行业的学子来说尽自己所能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无疑是“我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向校园师生及周边居民讲解过期药品的危害及回收的益处,设立药品回收箱,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安全用药知识宣传,呼吁科学管理家庭用药。并且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居民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过期药品处置的盲点问题,针对性地进行广泛宣传。在实践期间,团队成员还走访了江宁县、石桥镇、溧水县、乌江镇等江苏周边村镇,开展了填写问卷、实地考察、采访咨询等调研活动,详细真实的记录了当前许多偏远的村镇里存在着的用药不合理的现状,并及时把调查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同时将收集到的DV短片,照片,实践日志,简报,媒体报道等记录,微博的跟踪记录情况上传团队人人主页、微信平台、微博等网络平台,并且将活动成果发表在相关媒体报纸,扩大了本次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团队还联系到当地小学,开展夏令营活动,通过与小学生们的活动、游戏、交流,努力将“药大梦”真正发扬为“中国梦”。

3活动总结及成效

南京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实战面试启征程,引领学生职场路每年3月份,教研室便着手落实学生顶岗实习事宜,借鉴历年工作经验,进一步了解实习单位的人才需求与用人标准。除已确立合作关系的南京威斯汀大酒店、南京金丝利喜来登酒店、南京状元楼酒店、南京玄武饭店、南京古南都饭店、南京丁山花园酒店、无锡君来洲际酒店外,教研室更先后开辟苏州福朋喜来登酒店、常州香格里拉酒店、汇金玄武饭店等五星级酒店实习基地。各单位均为实习学生提供免费住宿及工作餐,部分酒店还在免费提供一日三餐的福利的基础上,前三个月可领取900至1800元不等的实习津贴,经企业考核后逐步提升津贴水平,实行多级津贴管理,为其从“学生”至“社会人”的身份转变提供了有力经济保障。在确定实习单位与工作条件的基础上,教研室召开学生实习意向指导会,全方位传递单位基本信息,下发实习申请表,引导学生首先根据单位基本信息与个人意愿填报实习申请。随后,对学生首轮填写的实习申请表进行数据统计与总结分析,明确各单位分布人数。借助前期对每位学生的秉性了解,立足业已掌握的各实习单位用人要求,开展面向每位学生至少两轮的谈心工作,逐一引导其做出正确科学的自我评价,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调整实习意向。随后,下发并指导学生填写最终确定的实习志愿表。繁重细致的实习意向指导工作,有效实现了用人单位需求与学生自身诉求的高度平衡,确保后期实际面试进程中的高通过率,更提升了学生的实习满意度。实践证明,该模式下的带队面试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一锤定音”的预想效果。

语重心长寄期望,亲情服务暖心田面试结束后,全体学生认真撰写实习面试小结,每位学生及其家长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家长通知书》中签字确认。全体学生进店前夕,即召开学生实习动员大会,通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要求》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纪律》并做细致阐述。根据实习单位与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组,每组明确两名组长负责考核,实习指导教师巡查,保证考勤考核的质量与效果。同时,从专业实习的性质、要求、注意事项等方面做全面动员,要求学生调整角色转变、环境转换与接受挑战的积极心态,在实习中坚持“五勤”,即口勤、脑勤、眼勤、手勤与腿勤,坚持“四注意”,即注意仪表仪态、注意遵纪守法、注意处理各种关系及注意安全,鼓励学生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团结协作,历练心智,在圆满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为院系争得荣誉。教研室各位老师在加强实习工作日常巡查指导基础上,着力于解决突发事件,在实习期的不同阶段,更是有计划地开展分阶段集中指导。每年暑假,老师多次深入学生实习单位,通过参加酒店人力资源部信息联络会、召开实习生座谈会、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及开展岗位考察等方式,持续跟进实习生工作生活情况,合力稳定学生情绪,为其实习保驾护航,帮助构筑平稳就业的“心理防火墙”。每年11月,老师们再次深入各实习单位召开“实习报告”指导会议,强调实习报告应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文字简练,格式正确。会议以实习报告为抓手,真正落实了顶岗实习阶段的教育目标。同时,针对学生集中反映的住宿条件、卫生状况及班后返回宿舍的安全性等问题,与企业积极协商,寻求妥善处理方案,校企合力,为学生创造愉悦的生活工作环境。每年3月份,顶岗实习任务结束之时,每位学生认真撰写实结,完成出勤确认,填写实习评估表,企业人力资源部给出学生实习评估成绩。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科学评估学生实习表现,针对其个体差异,理性提供职业建议,并通过劳资关系常识的多次普及,引领学生迈出职业生涯的稳定步伐。相关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体现在各届学生高效高端的就业协议签订成果中,更创造着该专业在南京及周边地区五星级酒店间的口碑效应,品牌优势逐年凸显。

借助“古南都工程”的资源优势,古南都集团多位优秀职业经理人走进校园分授饭店服务技能课程,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实现了职场的零距离解读。同时,将该专业的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饭店管理、旅游英语等多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式的课程引入企业现场教学。学生在企业实践现场服务,教师在企业开展现场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考试取得由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前厅中级服务师”“客房中级服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使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科学合理,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与素质结构定位更为精准,提前达成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书”毕业要求,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稳就业。

校企合作的“2+1”办学模式,是旅游管理教研室根据企业用人要求拟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保障:校内教师承担前两年基础理论课、专业主干课、实践操作课及校内专业实训教学任务,企业导师参与承担第三年专业实习教学任务,与校内教师共同辅导学生完成顶岗实习,同时,企业导师参与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与考核工作。历年教学计划制定之初,旅游管理教研室均与多家五星级酒店人力资源部召开工作联络会,就如何加深校企合作、如何深入实践“2+1”实训教学模式及如何针对用人单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总结经验,交流意见。通过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有效掌握市场人才需求,为完善教学计划、修订教学目标提供清晰导向,也为本专业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搭建交流与沟通的有效平台。基于此,教研室根据学生专业性质、年龄特征、技能规律及实习酒店情况,努力实现其“应知”、“应会”与“应变”相统一,侧重提高应变能力,与就业单位共同制订实习方案。其一,企业指定知识丰富型与经验丰富型的两类“专家”担任实习导师,通过辅导与示范,加快学生的岗位适应进度;其二,指导实习学生分批次、多维度参与实习酒店各项培训;其三,推动实习生积极顶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四,对进步快、应变能力强的实习生委以重任,实施岗位提升;其五,开展经常性、多方位、多层次的岗位轮换与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