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全县计划培训人员750人,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1、职业农民培训550人。培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4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5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00人。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并经认定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认定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率达到60%以上。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人才(以下简称“电商人才”)培训20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

(三)奖补标准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奖补资金实行直补培训机构的办法,具体奖补标准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按人均3000元、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均按人均1000元,电商人才培训按人均2000元。奖补资金的具体拨付、使用和管理要求,按照省财政厅、省农委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四)实施范围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在全县各乡镇实施,重点培训范围是美丽乡村中心村、贫困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各乡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分解情况见附件1。

二、重点工作

(一)确定培训对象

1、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培训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生产经营型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涉及茶叶、猕猴桃、中药材、高山米、蔬菜、笋用林、畜牧等七个产业;专业技能型主要培训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工人和雇员;专业服务型主要培训统防统治植保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有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中生产经营型培训对象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且产业达到一定生产规模(见附件3)。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农发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发委确定的程序择优确定。2014、2015年已培训的职业农民今年不再培训。

2、电商人才培训。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中,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已开展或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愿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基础。培训对象遴选由县农发委按照职业农民遴选程序择优确定。电商人才与职业农民培训对象不得重复。

(二)确定培训机构

根据《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择优确定县农广校作为全县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见附件2),同时将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农民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共同组织培训。县农广校负责学员整个培训期间教学实践管理,制定培训计划,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台账,职业学校负责制定学员理论教学期间管理办法,全程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三)明确培训内容

按照农业部推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课程,培训内容要符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广泛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需求,鼓励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点单式”培训。培训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部分。

1、职业农民培训。公共基础课重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素养、涉农政策法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生态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营销、“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等内容。专业技能课重点培训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攻关模式、良种良法配套、农信农机农艺融合、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技术技能。

2、电商人才培训。公共基础课参照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安排。专业课重点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网络店铺建设、产品包装、客户服务、网络店铺营销等内容。

(四)创新培训方式

1、职业农民培训。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参与式、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为提高培训效果,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农时季节和农民对技术需求等,分时段培训,每段培训时间不超过2天;注重实践技能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按1:2安排;做到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

2、电商人才培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5天、参观学习2天。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五)做好考试考核和认定发证工作

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县农发委审定。对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按照省农委皖农科[2015]125号文件要求,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对培训合格的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电商人才进行统计造册。

三、进度安排

按照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按照以下步骤有序推进实施。

(一)精心制定方案(3月中旬前)。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及时分解落实培训任务,认真制定整体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实施方案报省农委、省财政厅及市农委、市财政局备案。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由县农发委牵头组织县农广校和产业专家等共同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方案要按规定时间(15天或7天)和分阶段(7次或3次)培训要求制定,主要明确每期培训班的培训机构及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工作要求等内容,以便培训机构实施。分专业培训方案及培训机构承担任务情况报省市农委备案。三是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县农广校、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培训方案,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管理方案。方案主要反映组织领导、学员名单、教学计划、培训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报经县农发委批复后实施,做到“一班一案”。

(二)认真开展培训(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县农广校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和教学管理方案开展培训,严格培训时间进度和质量。遴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授课教师,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一名省级专家。电商人才培训师资主要聘请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讲师团成员,并根据需要扩大聘请师资范围。认真选择教材,并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公共课教材10种以上和专业技能课教材3-5种)。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确定一名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课制度(每期培训班县农委安排人员上第一堂课,宣讲政策,并了解培训机构培训工作安排和学员需求等情况);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实行学员每天签到);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最后一堂课,县农委安排人员组织学员开展满意度评价,了解培训实施效果),培训台账制度(建立培训台账、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

(三)验收总结阶段(11月下旬-12月底)。抓好验收工作。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任务后,要及时向县农发委提出验收申请,县农发委会同县财政局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验收报告,对存在问题的待整改后再验收,直至合格;抓好认定工作。培训结束后,及时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并为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档案,落实跟踪联系服务和扶持政策;抓好总结工作。县农发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绩效评价的部署和要求,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农业、财政、人社、教育、职业学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组(见附件4),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发委,统筹协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落实解决培训工作遇到的问题,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二)注重培训质量。依托与安农大的校县合作平台,聘请安农大、省农科院、合师院、合工大等相关专业教师为外请专家,职业学校、县农发委中级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为培训骨干老师,县内乡土人才和龙头企业负责人作为培训辅导员,共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立以部、省统编教材为主,其他正规出版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为补充的教材使用格局,保障教材质量。支持培训机构将实训基地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企业基地等结合,确保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增强实践实训能力。

(三)强化监管督查。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和有关单位的考评内容,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调度,确保按照、按质和按量完成,达到预期效果。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课堂培训、实训、参观交流、聘请师资、信息化手段利用和后续跟踪服务等相关支出。同时,建立项目资金审计制度,坚决杜绝“挤、占、腾、挪”项目资金现象,切实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一、贯彻实施《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

《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政府令第251号,以下简称《办法》)于2017年2月1日施行。确立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服务“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步入法制轨道。《办法》明确了市、区市、镇政府职责,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之常态化;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有效统筹农业、发展改革、财政、人社、教育、农机、畜牧等部门职责;要求区市设立培育专项资金,工作开展有了资金保障。规范了培训机构、培训计划和内容,出台认定基本标准和扶持政策范围,为各区市提供法律依据。 市农委下发贯彻实施《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的通知,有效促进区市落实各项规定和要求。

二、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市级公共服务事项目录。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四个事项――“教育培训”、“认定服务”、“扶持服务”和“优秀新型职业农民遴选”纳入市级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多数区市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当地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出台规范性文件《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公共服务规定》,规范发展市级示范基地和田间学校等承接主体,有序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政府购买服务。2017年市农委下发文件公布了首批118处农民田间学校和16处市级示范基地。

三、完善培训体系,夯实培训基础。

本着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机制、立足产业、精准培训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类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格局。发挥农广校、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在培训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了以各类公益性涉农培训机构为主体、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西海岸新区在青岛绿色硅谷科技培训中心创建了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农民田间学校,依托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园区,采取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认定农民田间学校118处和市级示范基地16处,有效解决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此外各区市根据各自实际,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安排部分培训任务到农大以及有关培训机构,有效利用社会优秀培训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四、创新机制模式,注重培训实效。

坚持贴近农业发展实际、贴近农村时令需求、贴近农民实际生产需要的“三贴近”原则,结合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民学习特点,采用分段集中培训、实训学习、参观考察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时效性。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两条主线,按照农业生产重点环节,分阶段安排以实现产业周期全覆盖。通过开展参与式、互动式培训,发展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在线管理考核,运用集中授课、典型介绍、案例教学、田间课堂、观摩研讨、技能实训、创业指导、视频教学等多种方式,激发学员学习热情,提升培训效果。充分利用云上智农、12316短信平台、青岛市农业信息网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在线教育培训和移动互联服务。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直通车的作用,送教上门,为学员经常性的技术知识更新、指导和服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跟踪服务,对重点对象,开展“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贴近帮扶指导。为学员搭建了相互联系的平台,引导和支持农民建立QQ群、微信群、联谊会等,促进学员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培训;现代农业

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农民出现结构性短缺,迫切需要出现具备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特征的群体,将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新形势下,二胎政策的实施,将直接拉动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这无疑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考验。过去传统的农业往往重视的是农产品种植问题,对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育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学习体系。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积极面对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使自身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1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源,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是农业。因此,农业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任何阶段,其基础作用都要不断加强,且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是在提高农业现代化基础之上实现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迈出了农业现代化最关键的一步。这一群体是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市场规律,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一定的经营管理理念,并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新型职业农民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是希望在市场环境中,用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发挥农业新技术的最大力量。

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于农民的看法总夹带着“贫穷落后”思想,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没有很好地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在生产、深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技能,重视农业生产过程,忽视了对农产品加工、营销技能的培训。其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内容中有着丰富的理论,但缺乏支撑理论的实践操作。培训老师和新型农民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同,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农民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并且目前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政策较少,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得不到根本保障。最后,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意识普遍还比较淡薄,对市场经济发展大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能力,导致农产品销售面狭窄,经济利益缩水。

2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的构成

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根据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管理的社会化农业方式。传统的人畜劳动被现代技术性能优良的农业机器所取代,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紧密联系,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放眼于市场大环境,拥有一定的农产品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由战略规划、战略决策、资源整合能力、研发设计能力等组合而成。应用于现代农业则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2.1战略规划――了解市场、学会分析市场

新型职业农民在以市场为主体的大环境下,明确农业未来发展走向。了解农产品从产到销全过程中市场所起的作用,熟悉流程,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多渠道收集信息,调查不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分析市场上某一农产品目前的供给状况,合理判断,进行正确的预测,降低农产品上市后出现的各种销售风险。

2.2战略决策――摆脱传统观念,做出正确决策

市场多变环境下,规律的发现与自身的决策能力密不可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要通过不断比较、研究才能发现其本质,从而指导自身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做出正确决策。

2.3资源整合能力――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将生产及人力管理资源不断整合发展

以往的农业生产中,农民对于掌握金融方面知识的意识比较薄弱,对生产成本没有一个合理的控制且农业生产计划不明确。新型职业农民要通过系统学习了解金融知识,学会控制成本。在农业发展规律下,协调生产与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从种植、培育、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2.4研发设计能力――农产品创新培育模式,向高品质、高产量、低风险方向发展

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让农产品市场对产品检验更加严格。农产品的质量从种植到营销中要有全面的质量监控。网络时代,运用农业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对农产品的各个环境实行精准监控。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数据支持,创新培育模式,为农产品的高品质创造条件。

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策略

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针对其培训要讲究策略。地方相关部门首先要根据培训对象、培训要求、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环境合理开展培训活动。培训计划要事先拟好,内容的选取要根据培训主体的需求进行分析。在调查中,了解农民对于经营管理培训方面的期望和需求,总结新兴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状况,提出新形势下培训的需求与期望。从实际出发,在符合农民的期望下,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培训中。培训形式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变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展出一些新培训模式,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并负责在课后收集培训主体对培训内容的反馈。

其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想达到一个新高度,需要集经验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综合素质强的教师团队,除了具备深厚的经营管理能力外,还需要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灵活多变的教学能力。

最后,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与意识,国家要同步制定科学、系统的考核方案,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在政策支持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给农民一定的产业发展空间,鼓励创新。构建新型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地方相关部门整合各种农业培训资源,定期检查农业培训机构,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4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策略选择的保障因素

4.1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指导方针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型农业体系的发展,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纳入现代农村建设发展的规划中,提出利于农民培训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基层农民培训教育条件,鼓励农民根据本地区的发展进行自主创业。

4.2法律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保障

地方政府可以针对区域农业经济出台相关法规,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有法可依,用法律的形式进一步细化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使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新兴职业逐步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4.3资金投入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会导致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难以开展。资金除了可以运用在农民培训学校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可以对在新型职业农民中评比出学习突出,并具有一定创新技术的先进分子进行奖励,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4.4制度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考核的标准

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邀请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和企业代表定时进行讲座,同时将考核放入农业部门年度总结工作中,让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更加关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成果,用制度的力量提升双方的效率。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民;科技培训;培训需求;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05.009

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绥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重视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开展多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但距中央提出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当前的形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绥中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

2014年秋,笔者深入全县12个乡,20个村进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调研,调查对象以种植业相对突出村为主,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从农村科技培训现状、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期望等方面对158名农民进行了深入了解调研,接受调查的人员中男性有110人,女性有48人,其中有24人担任过村干部。根据调查的数据对农民培训现状作以下总结。

被调查农民的基本素质不齐:被调查的158名农民,30岁以下的8人,30~50岁的79人,50岁以上的71人;小学文化57人,初中文化86人,高中以上7人,不识字或识字少8人。

农民科技培训普及面较小:被调查的158名农民当中,上一年参加过农业培训的有84人,占被调查总数的53%,其中参训7天以下的短期培训有73人,7天以上的11人。从调查情况看,还有近一半的人没有参加培训,被问及未参加培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40%的农民认为培训时间和农业生产时间存在矛盾;二是农民培训次数相对较少,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三是农民自己认为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有限,帮助不大或培训效果不明显。

培训部门相对较少:从调查情况看,农民科技培训主要以农技推广部门和农广校为主,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很少有农业科技培训,来源于传统生产技术和邻里朋友方面的技术所占比重较大。

培训形式单一:从调查情况看,农民接受到的农业科技培训形式以田间技术指导和集中理论授课为主,其他培训形式不足5%,农民喜欢的培训形式是面对面授课、现场实习、电视、广播等多方式结合。

农民科技培训效果良好: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农民认为当时培训效果良好,少部分人认为培训作用不大。还有很多人认为,相关部门要针对培训制定配套扶持政策,让培训发挥更好的效果。

2农民对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

培训目的的需求:根据调查情况分析,90%的农民参加培训是为了增加收入,63%的农民的培训是为了提高技能,少部分人参加培训是为了得到政府政策扶持。

培训层次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92%的农民都喜欢短期培训,绝大多数的农民喜欢一事一训,针对专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培训,对当地主导产业进行短期技术培训,其他层次的培训则很少。

培训内容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81%的农民希望参加种植业中的粮食、水果、蔬菜和棚室生产方面的培训,少部分农民想要参加一些非农的技术培训。

培训方式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有60%的农民喜欢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19%的农民喜欢广播电视、光盘的形式,少部分人希望能去外地参观学习。

培训地点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91%的农民喜欢在本村接受培训,少部分人有去外地参加培训或参观学习的愿望。

培训时间的需求:80%的农民希望培训安排在农闲时间或者根据特定农时来安排培训,少部分人则认为随时都可以。

3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农民科技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民过低的基本素质亟待提升,务农人员的年龄结构亟待改善;农民培训活动相对较少,特别是非主导产业方面的培训活动更少,农民渴望技术,渴望增产增收;农民培训机构单一,力量薄弱。农村文化教育、科技推广、广播传媒相互关联环节薄弱,与农民培训的需求不适应;农民培训体系的师资水平要求较高,不但要求理论素质高,更要求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高;农民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时间和地点与农民的生产需求有不对应的地方。

4当前农民培训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进农民科技培训

继续加强“三进村”活动(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充分利用“科技入户直通车”、“流动的课题”、“冬村大培训”等手段,深入乡村推广农业技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载体实施科技培训,扩大科技培训的覆盖面。政府和培训机构要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做好典型宣传,营造良好的农民培训环境,稳步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4.2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培训意识

当前,农民的基本素质较低,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拥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还很薄弱,政府和培训机构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意识和竞争意识,用知识和技术实现增产增收。在当前创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促进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组织化程度。

现阶段无论是农业生产领域还是新农村的建设都需要农民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基本文化能力和较高的技术素质。只有具备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各项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要想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功底和技术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就必须发挥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作用。

作者简介:邓立文,本科学历,绥中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本文来自《作者:邓立文

摘要: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工作的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了解当前农民科技培训的情况,发现当前农民科技培训的问题。根据调查情况明确当地的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对策、途径。

关键词:农民;科技培训;培训需求;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05.009

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绥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重视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开展多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但距中央提出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当前的形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绥中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

2014年秋,笔者深入全县12个乡,20个村进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调研,调查对象以种植业相对突出村为主,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从农村科技培训现状、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期望等方面对158名农民进行了深入了解调研,接受调查的人员中男性有110人,女性有48人,其中有24人担任过村干部。根据调查的数据对农民培训现状作以下总结。

被调查农民的基本素质不齐:被调查的158名农民,30岁以下的8人,30~50岁的79人,50岁以上的71人;小学文化57人,初中文化86人,高中以上7人,不识字或识字少8人。

农民科技培训普及面较小:被调查的158名农民当中,上一年参加过农业培训的有84人,占被调查总数的53%,其中参训7天以下的短期培训有73人,7天以上的11人。从调查情况看,还有近一半的人没有参加培训,被问及未参加培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40%的农民认为培训时间和农业生产时间存在矛盾;二是农民培训次数相对较少,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三是农民自己认为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有限,帮助不大或培训效果不明显。

培训部门相对较少:从调查情况看,农民科技培训主要以农技推广部门和农广校为主,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很少有农业科技培训,来源于传统生产技术和邻里朋友方面的技术所占比重较大。

培训形式单一:从调查情况看,农民接受到的农业科技培训形式以田间技术指导和集中理论授课为主,其他培训形式不足5%,农民喜欢的培训形式是面对面授课、现场实习、电视、广播等多方式结合。

农民科技培训效果良好: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农民认为当时培训效果良好,少部分人认为培训作用不大。还有很多人认为,相关部门要针对培训制定配套扶持政策,让培训发挥更好的效果。

2农民对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

培训目的的需求:根据调查情况分析,90%的农民参加培训是为了增加收入,63%的农民的培训是为了提高技能,少部分人参加培训是为了得到政府政策扶持。

培训层次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92%的农民都喜欢短期培训,绝大多数的农民喜欢一事一训,针对专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培训,对当地主导产业进行短期技术培训,其他层次的培训则很少。

培训内容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81%的农民希望参加种植业中的粮食、水果、蔬菜和棚室生产方面的培训,少部分农民想要参加一些非农的技术培训。

培训方式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有60%的农民喜欢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19%的农民喜欢广播电视、光盘的形式,少部分人希望能去外地参观学习。

培训地点的需求:从调查情况看,91%的农民喜欢在本村接受培训,少部分人有去外地参加培训或参观学习的愿望。

培训时间的需求:80%的农民希望培训安排在农闲时间或者根据特定农时来安排培训,少部分人则认为随时都可以。

3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农民科技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民过低的基本素质亟待提升,务农人员的年龄结构亟待改善;农民培训活动相对较少,特别是非主导产业方面的培训活动更少,农民渴望技术,渴望增产增收;农民培训机构单一,力量薄弱。农村文化教育、科技推广、广播传媒相互关联环节薄弱,与农民培训的需求不适应;农民培训体系的师资水平要求较高,不但要求理论素质高,更要求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高;农民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时间和地点与农民的生产需求有不对应的地方。

4当前农民培训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进农民科技培训

继续加强“三进村”活动(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充分利用“科技入户直通车”、“流动的课题”、“冬村大培训”等手段,深入乡村推广农业技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载体实施科技培训,扩大科技培训的覆盖面。政府和培训机构要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做好典型宣传,营造良好的农民培训环境,稳步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4.2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培训意识

当前,农民的基本素质较低,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拥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还很薄弱,政府和培训机构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意识和竞争意识,用知识和技术实现增产增收。在当前创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促进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组织化程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夯实培育基础

确定培育对象。各县农牧局、农广校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优势,积极与农委、林业等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安排专人进入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企业、各乡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进行调研摸底、现场登记,摸清了承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情况。八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共筛选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14868人,其中,生产经营型8522人,专业技能型3157人,社会服务型3189人。

构建双师队伍。为保证教育培训质量,提升培训效果,市县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中国农大、河北农大、昌黎果树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院所108名高端专家教授、市县农林牧水429名行业专家、主导产业中184名能工巧匠乡土专家,配合市县农广校135名专职教师,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并建立了师资信息库。在共性主导产业上,全市相互交流使用本土专业教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围绕服务本市绿色崛起发展目标,2014年年初,根据本市林果产业的区域性特点,举办了“全市林果专业师资及技术骨干培训班”,聘请河北农大、省果树所、市县林业部门共8位知名专家教授,对八所县分校专职教师、林果技术骨干207人进行了8个品种特色林果栽培技术以及合作社管理、品牌营销、储藏加工等专题系统性培训,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前做好了师资储备。

打造培训体系。市校重点发挥区域办学体系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与县分校协调联动,构建了“1+8+2+10”教育培育体系,即以市农广校为龙头,以八所县级分校为依托,按照基层教学班分布,每个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确定了2个以上产业园区或合作社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每个县确定了10个以上家庭农(牧)场作为示范场,挂牌明责,力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产教融合一体化教学。围场县作为首批试点县,2013年即以培育对象的家庭农场为基础,建立了实训实习示范场,以马铃薯为主导产业,种植规模由2012年的500亩,扩展到2014年的1400亩,实行了机械化、集约化种植,规模效益快速显现。

进行规范管理。统一制定了培训计划,并与培训基地签订质量保证承诺书和协议书,明确职责;统一订购了《冀北地区新技术集锦》、《北方特色农业高效种植新技术》两本书,同时为每个专业配发光盘;为更好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学校统一印制了学习包、学习本、培训卡,学员人手一套。开班前教材、光盘、学习用品全部发放到位,保证培训正常开展;统一执行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台账标准;统一按照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范开展培训;统一规范档案管理,将培训计划、教材发放记录、教学培训日志、实践实习日志、理论考试记录单、实践考核成绩单、技物发放记录单、总结和记录照片等全部建到培训档案中,使培训档案更能真实、客观地记录整个培训过程,同时建立了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档案。

二、创新培训方式

探索合作培养模式。在教育培训环节上,力求突破以往的传统模式,突出培训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培育的连续性和可提升性、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充分利用四大课堂,因需施教,将课堂搬进田间大棚、畜禽圈舍、农场果园,创出了校村合作、校区(园区)合作、校场合作、校企合作等四类培养模式,平泉的“五家模式”、“平东模式”、“椤树模式”以及宽城的“菁润模式”成为校村、校区(园区)、校场、校企合作的代表。同时实现了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业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相结合、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县项目相结合、与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相结合、与基层党员夜校建设相结合,推广运用了技物配套、科技人员与培育对象结对子等做法。

坚持工学理实结合。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家庭农牧场、果园等实训基地作用,坚持课堂授课与基地现场讲解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学员互动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员动手操作相结合等方式,推行了“学校课堂+实训基地”、“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的体验式课堂教学、情景化专业训练、岗位性人才培养模式。如平泉的“465”培训模式,即生产经营型4天集中理论授大课、6天理论授小课、5天参观实习实践课,深受学员欢迎;宽城的幼教保姆式教学模式,让参训农民学员和不参训农民学员有了明显的感受和区别,显著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大大激发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此基础上还根据产业特点,组织培育对象前往县外、市外先进产业园区参观考察,从而促进学员开拓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推动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很多超龄农民以编外学员身份积极参加培训,并能做到全勤到课、专心听课,起到了职业农民培育带动兼业农民培训的辐射作用。

推进培训函授衔接。在参加生产经营型学习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中招生录取494人,参加省校函授中专的学习,再增加2~3门课程,省校为其颁发函授中专毕业证,使他们既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又接受中专层次教育,成为新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加大扶持力度

建立激励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在实践培训中为果树园艺工、食用菌专业、奶牛专业、蔬菜园艺工等专业学员配备了电动喷雾器或剪枝用的梯子、剪子等物品,在培训结束后,对理论和实践考核合格的学员,将把实践用品赠送给他们,既提高了学员参训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培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