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视诗歌散文

电视诗歌散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视诗歌散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视诗歌散文

电视诗歌散文范文第1篇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三个代表”,多办实事》。

全国上下正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三个代表”是旗帜,是方向,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学习“三个代表”,不能只喊口号,还得付诸行动,把“三个代表”贯穿在我们的工作中,并在联系实际上下功夫,我们的企业就能在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广大电力客户的拥护和信赖。在掀起学习“三个代表”的活动中,万州供电局全局上下都把落实“三个代表”的工作重点放在立足于本岗位,躬身为电力客户办实事上。 客户无小事,每一次客户的危急都是对服务组的命令!今年1月29日晚10点半以后,夜寒露重,本是暖意融融、甜美入梦的时候,还在办公楼开会的陈海兵接到万光电池厂电话,称电压缺相,电机运转异常,严重影响生产,极有可能报废产品。陈海兵立即喊上几位抢修人员冒着冬夜的严寒,驱车前往二十多里外的龙宝移民新区检查供电设备。直到零点30分,他们处理完毕,回到办公室,继续开工作会议。 落实“三个代表”,为客户真诚服务,除开这具体细微的事故抢修以外,服务组做得更多更好的,还有增供扩销、为移民企业服务。

2002年10月,万州区最大的外来企业之一、知名企业汇源果汁,申请用电。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诚信!营销中心服务组从16日开始了“闪电式”行动。这天,大雨倾盆,雷电不断。本来在这样的天气里是不能进行线路作业的,但是直到下午雨都没有停止的迹象,而承诺客户送电的时间又刻不容缓。一直在现场指挥工作的局领导果断地下令冒雨工作。下午5点,高压线路按计划停电,大家在滂沱大雨中突击架设、安放高压电缆。大雨挡住了视线,雨水重重地打在身上,浇湿了所有人的衣服,地上水流成河,闪电雷鸣仿佛那金戈铁马,这真是一场时间争夺战!两个多小时后,一条600米、碗口粗的电缆归位成功!又经过两天连续激烈的奋战,19日一大早,秋雨潇潇,服务组的同志开始了紧张的配电屏撤移、组装、走线、测量、装表、调试等工作。晚上7点15分,装表工作顺利结束,搭火成功。一个高压客户,从申请用电到用上电,仅仅用了四天时间,营销中心工作速度之快、作风之硬,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称赞。

电视诗歌散文范文第2篇

一、 小说中的环境色彩

《窗》这篇小说有两个人物,他们没有名字,我们根据他们距离窗的位置,将他们分别成为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小说发生的时间不具体,发生在“曾经”;小说发生的地点,一家医院的病房;小说中病房的环境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作家将故事的场景置入一个纯白的环境中,读者可以想象白色的墙,白色的床单,白色的病服,白色的门窗……一切是那样的冰冷。

在这样一个纯白的背景环境中,近窗病人心中姹紫嫣红公园的幻景显得格外艳丽和动人:“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

而文末远窗病人心中那堵光秃秃的单调而灰色的的现实之墙显得格外冰冷、无活气!奇异的是,白色背景下,彩色的幻景和灰色的实景形成的对比是那样的鲜明,彩色的更显其活力,灰色的更显其阴冷,读者在脑海中关于两位病人的形象就更加鲜活,两种色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物内心!作家的关于环境的这样一种色彩设置,无疑是有心且用心的。

二、 小说中的假定和真实

为了更好地推进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有意淡化小说中人物身份的真实细节。无疑,现实中重病的病人是需要家人和朋友的照顾的,作者在这个故事的创作中,故意忽略这一点。但有些读者非要较真地发问:“文中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还会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为什么两位病人的亲人和朋友不来看望他们,不来抚慰他们?如果他们来的话,这场悲剧就能避免了。”有些读者进而认为这篇小说失真,情节上有缺陷。

其实,文学艺术首先是假定的,想象的。小说作品本身就不是现实生活完全刻板的反映,歌德曾说过:“艺术是通过假定达到更高程度的真实。”小说就是假定了两位病人在这间病房里与外界的相对独立性,作者就是让两个人物在病房这个封闭的空间内上演关系的纠葛,让人物自身去选择各自的命运,故而又达到了艺术创作中的另一种真实。

“假定性是一种透镜,作家以非常残忍的客观性去试炼他的人物,考验人物的品德和本性。”(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在作品中,作者假定这两个人物与外界人物没有任何的互动,这样远窗重病在床的病人无从获知窗外的真实世界,故而当近窗病人向远窗病人讲述窗外虚构的美景时,远窗病人信以为真,一开始享受,进而产生困扰,最终嫉妒心爆发,见死不救。人物内心层面的心理流动,在作家设置的这样一个假定性的前提下,达到了艺术的高度。在这样的假定境界中,人物命运情感的随机性就较多,在人物面前可供选择的余地就较大。显然,这篇作品通过假定想象实现了艺术的真实,作家通过这个假定,试炼了两个人物的品德和本性,面对窗外的真实世界,近窗病人可以选择文中的行为,可以选择真实诉说,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说……;远窗病人听了近窗病人的诉说之后,除了文中的行为,他同样可以选择无动于衷,可以选择一直享受……总之,作家就是用这个近窗病人无从获知窗外世界的假定,来试炼人物的品德和本性。两位病人不同的选择,反映了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不同方向。

因此,要解读这篇小说,就要有一个解读的观念,那就是这篇小说不是在刻板地模仿现实,而是超越了现实的真,进入了想象的境界,表达了作家的精神奇观。纠结于这篇小说的假定性的前提,小说就无法绽放人物奇异的情感之花。

三、 小说的全知视角

英国作家帕西・路伯克说:“小说写作技巧中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对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上。”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其实也就是叙事视角,指的是作家安排组织故事内容的角度,也就是一个“谁”站在什么“位置”来讲故事的问题。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叙述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叙事视点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我们一般采用三分法,把它分为全知视角叙事、限制视角叙事、纯客观叙事。我们必须承认,同一个故事会由于叙事视角的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叙事视角是作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重要的点。《窗》就采用了这种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旁边,就像一个讲演者伴随着幻灯片或记录片进行讲解一样。这种讲解可以超越一切,历史、现在、未来,全在他的视野之内,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甚至是同时发生的几件事,他全都知晓。”(孟繁华《叙事的艺术》)

在小说的创作中,视角选择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作家艺术构思的深刻性。以《孔乙己》为例,鲁迅既不让孔乙己也不让掌柜、酒客、孩子来扮演这个叙述者的角色,恰恰选中了小伙计,把叙事的视角落在他的身上,是颇具匠心的。这个小伙计,年龄小,阅历浅,不谙世事,带几分稚气。用他的眼睛看世界,可以避免一些世俗的偏见。他所看出的孔乙己性格的真实度,无疑要比掌柜、酒客们真实、准确得多。这个封建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没落文人,尽管他是那么迂腐无能,不能自食其力,但他的本性确实善良的。他的可鄙可笑的言行中,不时流露出一些人性的感情,自有其可怜和可爱的一面。别人鄙薄孔乙己,小伙计对他的悲惨结局至少是同情的。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这种以小伙计视角的叙事,体现了他艺术构思上的深刻考量。

《窗》这篇小说一开篇,就采用了冷静叙说的全知视角方式:“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曾”字给人先设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者在心中会产生诸多想法:这两个人现在怎样了,他们的命运发展如何等等。这个“曾”字也昭然表明叙述者对下面的故事是一清二楚的。接下来,叙述者通过这样一个病房的舞台,让这两个病人将他们的一言一行、甚至是灵魂深处的隐秘都呈现在读者面前。叙述者对两个病人的病房生活是了如指掌的,两个人在病房里的聊天,近窗病人给远窗病人讲述窗外的一切等等,这一切,叙述者都知道,他对作品中两个人物是无所不知的。当然,最最要紧的是,通过叙述者的叙述要让读者知道,当两个人物的关系发生转变时,远窗病人心理的转变。读者随着叙述者的上帝般的“第三只眼”,看清了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这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的远窗病人的内心世界,“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当某一天下午,当他听到近窗病人对窗外世界的叙说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一开始惭愧,可是愈加克制,这种想法愈加强烈,他被这种想法困扰了。最终,发展到一天晚上,他见死不救,漠视远窗病人的逝去。当他处心积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床位时,“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样的视角方式,冷静而客观,深入人物的内心,这样的叙述方式使得这篇小说充满了厚重感和哲思味。

视角的选择还表现在这种艺术设计往往寓有深意,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在全知视角下,读者对远窗病人的内心一览无余,远窗病人在人性上的纠结与选择,他渐渐滑向人性恶的深渊。读者目睹着这一切,震惊而遗憾,这一过程中,读者感知了故事中两个人物的心灵,读者如同舞台下观众,只不过舞台下的观众只能看见舞台上人物的言行,我们还可以通过这种全知视角“看见”人物隐秘的内心。这样的“看见”,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理解人物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读者会思考,这样的人性悲剧能否不发生,如果可以命运倒转的话,远窗病人命运的分叉口在哪里?只有这样,这篇小说作家想要传达的主题,也许我们可以解读得更客观一些。那些关于小说的主题是“惩恶扬善”的说法,尤其是“扬善”的说法,是禁不起推敲的。近窗病人的好心竟然换来了自己的死亡,“凶手”的惩罚也只是看到了一堵光秃秃的墙,小说的世界中甚至没有人能够对“凶手”进行道德审判,他对自己有无道德上的审判,我们不得而知。因此,“惩恶扬善”说只能是一部分读者义愤填膺的快意解读而已,从作家的本意来看,从全知视角入手,这篇小说只是冷静地讲述了关于人性选择的一个故事,展示了人性的两面。一个人如果选择任凭嫉妒和恶念纵深,人就会滑入不道德的深渊;一个人如果选择关爱和阳光,他就会收获内心的美丽和芬芳。

电视诗歌散文范文第3篇

电子商务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这几年来发展很快。我是提倡风险投资的,IT是风险投资的重要部分,所以我也很关注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我们怎么样能够逆势而上,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呢?我个人有几点想法,提出来供参考。

应该说,电子商务很大的好处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能够使购买者货比万家。从这点来说,应该说是在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低的情况下,人们可能更多的通过网上来选择购物,因为便宜。但是我们要看到,要想真正把电子商务做好,我们一定要知道消费者的心理,消费者担心一些什么?我认为,消费者担心的是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服务质量问题,第二个是安全问题,第三个当然是成本方面,希望便宜一些。所以,电子商务要想逆势而上,一定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改善服务。电子商务的服务,消费者担心的首先就是质量,因为在网上列出的商品,买了以后,到了我这里,质量能不能保证?所以电子商务中产品质量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刚刚有一位广东的朋友说,他们做B2B的电子商务,做出口的电子商务,质量更加重要,出口的商品如果遭遇退货问题更大了。所以质量问题,所有的电子商务厂家要放在第一位来重视,质量就是生命,如果质量不好那就会失去顾客。

我在某一个网站上定了一批DVD,我看的时候,感觉质量有问题,我就找秘书找网站退货。网站说,我们的政策是七天,过了七天就不退。我说这个没有道理,我买了20个DVD,让我7天之内都看完,看有没有质量问题,这是没有道理的。只要是你发的货,有质量问题,就应该退。对方说不行,这就是我们的政策。我说,这是霸王条款,我就不再不上你的网站买东西了,这样就丢了顾客。质量问题,一个是要保证,一个是要允许合理退货,否则就丢掉顾客。

第二个就是服务质量和送货速度。有的网站打出来的口号是“隔天送货”,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有些网站做不到。说是隔天送货,第二天打电话来了,说缺点什么东西,过几天才能送货,这样顾客也有意见。有的是送来的货,跟说明有差距。大家都认识我,我不便于上商店买东西,一般是通过网上购买,作为顾客,我是有点体会的。我希望电子商务的企业,首先要把服务质量,把客户的满意度放在第一位,否则就不能取得很好的发展。

第三个是努力降低成本。电子商务的特点就是交易成本低,即使这样,在成本问题上,我们还是有很多问题是可以研究、分析的。因为电子商务的处理过程,一个是下单,对于订单的处理,下单是顾客来下的,如果在下单问题上,能够让顾客更准确地了解你的商品,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现在买书、DVD比较简单,如果买衣服,很多人就会担心这个衣服只能看样子,尺寸、花色,至于穿到我身上什么样子就不好说了。所以我曾经说过,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三维图像显示有不断改善,两个摄像机就可以做出一个三维图像,如果是这样,我们有一个三维的照片,把这个衣服披到你的身上,长短、花色看~看,发到网上,这样才能更有个性化。当然,达到这个目标要有一个过程。我的意思就是要给顾客更多的信息,减少顾客的顾虑,这是降低成本首先的一个考虑。第二个问题就是库存,电子商务经营品种非常多,要保持多少库存合适,零库存很难。所以就要保持合理库存,就有一个信息沟通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是搞管理科学的,比如说对需求的估计就很难说,因为市场需求变化是很快的,需求的变化有一个过程,从第一家,上游到下游,从下游到上游,有一个过程,下游的需求增加了,不是一下子传到上游的,有一个过程,而且这里往往有一个放大的过程。下游的需求增加了,比如缺五万套,可能报给上游缺七万套,上游再往上游又会放大,这种效应叫做牛鞭效应。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正确判断的话,就会造成商品积压。所以要对于需求的准确判断是保持合理需求的前提。另外是要有大量厂商和你合作,需要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合作,不能存很多货,但是如果缺货,要随时保证货源,所以不能有一家厂商,必须有几家,才能保证供应不出问题。因为一旦出现缺货,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可能造成成本的增高。第三个是配送的成本,我们知道现在是人工配送,人工配送有一个问题,如何选择最优的配送方案和最优的配送途径,这在管理科学上是可以解决的。这应该把每天的订单集中起来,通过计算,走什么样的途径,最节约成本,这些问题都是在降低成本的时候需要进一步考虑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要保障安全,第三个问题是保障安全,电子商务一般是采用货到付款的办法,货到付款是一个很落后的办法,效率也很低。真正要作,还是应该通过网上支付,网上支付现在也有一些保障安全的措施,比如“支付宝”、“电子签名”等等。但是总体来说,随着网上支付,特别是手机变成电子钱包的趋向,支付的安全问题就特别重要了,而且安全问题有一个重要的“认证”问题,电子签名也是这样,“认证”需要通过密码、计算来解决。当然也可以采用生物认证,比如虹膜、指纹认证。总体来说,支付安全是消费者非常担心的问题。怕钱付出去了,对方没有收到,甚至帐号、密码被盗了。他刚才说鞭子来着的。当然,这需要和银行的密切合作。只有解决了服务质量,安全、降低成本的问题,电子商务才能更好地发展。

中国的电子商务要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创新发展。创新,我讲过多次了,创新不一定是一个发展问题,就是把已有的东西组合起来,有新的发展。创新有三类,一类是技术创新,一类是管理创新,一类是制度创新。如果说起来,制度创新更加有根本性,电子商务企业内部的制度应该和一般的企业不同,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如何激励员工积极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制度上要做一个认真考虑。从大的方面来说,涉及到法制建设,政府的规章制度是否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制度创新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也需要企业不断地把你的情况向政府反映,提出你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设计合理的制度。管理创新涉及到管理的组织,电子商务的组织应该是扁平的,无固定边界的,灵活的组织方式。如果电子商务企业也很多个部门,很多个层次,那么这个企业肯定不行。电子商务本身的特点,就是企业内部需要大量的依靠信息技术,依靠先进的信息工具和手段来处理问题。所以企业的组织是扁平的,人数不多,层次和部门也不应该多。这是对管理层提出的挑战。管理创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让每一个职工都能够有一定的管理职能,有一定创新和关心全局的积极性。

大家知道从历史上看,福特在20世纪初把汽车的生产分成了8772个工序,这种情况下,使每一个职工就干那点活儿,每天拧那几个螺丝,这样不可能关心企业。流水线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压制了人的积极性。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的一个教授提出了“再造流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再造,就是希望让每一个职工关心全局,让每个职工都有一定的管理责任。这样有利于企业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电子商务也有技术创新的问题,技术创新给电子商务的机会是很多的,这种机会很重要的不是信息技术本身,而是在于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现在出现了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从物流行业的发展来看,最初第一方物流是这样的,上世纪50年代搞工厂,自己要有车位,要有铁路的专用线,要有自己大量的仓库,物流工作自己做。经过发展,后来就租用人家的物品,比如运输租用卡车,要存货租用仓库,这就变成了第二方物流。但是有一个问题,要租用的这一家,往往不见得能够完成匹配,要租用的时候设施不够,但是租家设施过剩的时候又不租了。所以出现了第三方物流,就是供求双方的信息通过电脑储存起来,只要需方发出一个单子,哪一天发多少货,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第三方物流就根据计算机搜索找出最合适的物流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就把物流企业的设施的可利用率大大提高了。到第四方物流,不仅仅是这样考虑的,是从供应链来考虑,从最初的原料到最终的产品,到客户,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都掌握了,优化供应链。当然,现在第三方物流在国外比较普遍,第四方物流目前还是比较少的,但这种概念可以看到,就是怎么样通过电子商务能够把过剩的生产能力合理地组织利用起来。这是关键。

电视诗歌散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进行创新就成为当前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的关键问题。文章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讨论了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其内容生产的层面上讲,广播电视节目与其他许多商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缺乏个性和深度的同质化趋向。为了使之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就成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中的关键词之一。因此,本文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谈谈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一、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

任何一种媒介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信息资源要素为传播内容,广播电视媒介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成员传播各种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信息的多层次需求。可以说,包含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事实和观点,其内容质量高低和优劣乃是决定一个节目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必须在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掘、整合、优化、利用,使广播电视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信息需要。

1.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信息反应机制,以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平衡传播,减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贫富差距。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政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开放,同时,媒介技术进步也为广播电视传播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可能性。与以往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在信息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既给整个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其有效信息量的拥有密切相关,从而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位置。有学者为此提出,过大的信息落差会造成一种巨大的潜在冲击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安全构成隐患,而减小信息落差的办法,就是要逐步加大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包括所谓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因此,在内容生产的层面上,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应当从人民群众需要和关心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取舍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大力拓展节目内容的题材范围,扩充节目负载的信息含量,使广播电视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个升值和增值。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就是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的传播,以减少信息传播的盲目性,对信息资源进行高质量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在信息内容上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但并不是报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翻版,而是集报摘和书评于一体,不仅信息来源广、容量大,而且实现了即报即评、资讯与言论的并重,使报刊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另一方面,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要求我们把单一的信息事实置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置于其背景性信息、前景性信息和相关性信息之中,透过阐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使过去对单一信息事实本身的传播变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立体式传播,让观众在接受媒介信息时不但知其然,而且能够较好地知其所以然。在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中,央视《新闻30分》对组合式报道的探索是值得赞赏的。

3.电视新闻节目应当从单纯的报道新闻走向深度的解读新闻,为公众意见、集团观点和社会舆论构筑一个自由传播的合法空间和平台。大众媒介传播从诞生开始既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生活中意见、观点和舆论自由流动的集贸市场。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及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类节目必将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又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不断升温的谈话节目热、访谈节目热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证明。在西方国家中,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占有总量一半以上的主要节目样式。在我国,央视的《实话实说》、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等都是这类节目的典型代表。这类节目大都以人物的交谈为形式,以意见、观点的碰撞为核心,以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为旨归。谈话节目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时事分析、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深度报道,如央视的《央视论坛》、凤凰台的《时事开讲》等。这两类节目的流行表明,广播电视节目已不再是单纯的表层信息传播,而是更加注重于对信息内容的深层次阐释和解读。

二、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

任何媒介传播总是借助一定的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可以相互传译的符号系统,才能实现信息内容的有效传递,这种符号系统就是媒介传播的语言方式,其语言方式特性是大众媒介传播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广播电视语言乃是一种感性化的符号系统,它以某一特定时空中连续存在的视听素材为基本单位,在电子技术机械复制功能的支持下,广播电视传播对现实生活的承载,与其真实存在的时空结构相对应和同步,具象的声音和画面保留着人际信息的完整性,它通过直接诉诸于媒介受众的视听知觉器官,进而在人们心理结构上产生出一种震撼性的场效应。因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介的语言特性,使之回归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其节目生产和创新的一个重要面向。

1.进一步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广播电视节目呈现出生动、鲜活的表现形态。麦克卢汉认为,广播电视首先是人类触觉的延伸,它是整体的、通感的,涉及所有感官的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集中地体现为一种全息性的时空结构,包括节目内容、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等诸方面。其重要意义在于,借助于其语言方式的感性特征,广播电视传播打破了印刷媒介对人类自身视听感知天性的束缚和隔离,进而重新回归到人际互动过程中的本真交流状态。但是,由于我们对广播电视语言感性化、全息性特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以致把一个生动的故事叙述得平平淡淡,把一种鲜活的场景描述得枯燥无味,许多广播电视节目显得单调呆板、暮气沉沉,缺少生动、鲜活的感性化特征。在过去的新闻传播中,我们往往把报道的真实性与真实感混为一谈,以为只要坚持报道的真实性,就一定会产生报道的真实感。实际上,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概念,所谓真实性是指在媒介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的保真度,真实感则是媒介传播对受众产生的真切贴近的心理体验。因此,充分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媒介传播达到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统一,必然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

2.充分发挥其感性化的语言特性,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力。首先,要充分发挥现场同期声的独特魅力,真正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完整记录的同步传播。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场实时报道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主要叙述元素之一,事件报道纪实化、现场报道普遍化和现场直播常态化则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最有力的媒介竞争手段。要在传播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开掘广播电视传播的媒介潜能,不断提高我们运用现场同期声像的质量和水平,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广大观(听)众面前。其次,必须加强媒介传播的互动性,努力增强广播电视传播的过程化意识。所谓过程化是由于广播电视传播擅长于对事件过程的展示,而不是单纯地表达事件发展结果和结局,因此,应当根据其传播过程特点来组织和开展大众媒介传播活动。应当注意的是,所谓传播过程化并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线性过程结构,而是一种以互动性、悬念感、不确定性为核心的非线性过程结构。可以说,传播过程化是由广播电视语言特性所带来一种全新而独特的传播方式特征。

3.进一步完善媒介传播的话语方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所谓话语本身是一个含义简单的概念,即各种互相联系的书写和演讲的言语段落。但是,在社会实践中,话语往往涉及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效果等问题,并始终与权力的分配相互关联。广播电视传播是一门模拟传、受双方面对面人际交流的艺术,传播者——记者和主持人不是用书写的文字符号而是运用声音和形体语言向受众传递信息;同时,其时空结构是以时间性为主导的存在形态,受众必须持续保持注意力集中才能进行有效的视听,因而对媒介话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感性化要求。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进一步完善其话语方式应当从平民化、亲和力、审美感和公信力等几方面人手。孙玉胜指出:央视近10年的新闻改革是从改变电视叙述的语态开始的,使电视传播的“表达和叙述的态度变得更真诚、平和,表达和叙述的内容变得真实、鲜活,表达和叙述的手段变得更遵循电视的规律”。实际上,进一步完善媒介话语方式,是促使广播电视传播回归人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在内容上体现一种鲜明的平民主义立场,饱含着一种真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在形式上努力增强媒介传播的感性特征和审美效应,提高媒介传播的亲切感、贴近性。

三、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

当前,随着光电模拟技术向着数字光纤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进步为广播电视和人本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技术特性的改变将直接导致节目体裁样式和表现形态的变革和创新,未来的广播电视将依托电子技术的优势,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并在信息采集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两方面实现节目形态的创新。

1.在信息采集加工方式上,当代媒介技术进步将使广播电视传播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自由灵活,从而带来其媒介产品形态的巨大变化。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采集手段种类更加齐全,时效更快捷,性能更优越,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其也正变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比如随着信息采集方式的不断完善,由演播室加(现场)视窗的电话连线节目以及由非职业传播者拍摄的纪实性节目,已经成为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两种崭新的节目形态。从媒介发展的角度上看,电视连线节目由于其信息采集方式的灵活性,可以使电视新闻报道更进一步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目标;公众自拍节目既扩充了媒介专业机构的采制能力,又大增强了观众参与媒介传播的可能性。此外,电视节目制作从过去的线性剪辑转变为非线性剪辑后,电视媒介传播既实现了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自由复制、加工,同时,又使节目形态包装的手段更丰富,并大大提高了新型节目形态开发的可能性。

电视诗歌散文范文第5篇

4、学生的阅读方式;5、学生阅读书籍的来源;6、学生阅读时间及做读书笔记的情况;7、阅读中外名著及杂志报刊的情况;8、学生阅读数量。结果采用问卷调查法、数学统计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其具体分析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768份,问卷调查整理后得到如下结果:1、阅读兴趣和动机阅读兴趣:a感兴趣70%,b一般24%c不感兴趣6%阅读动机:a增长知识,开拓视野48%b娱乐休闲8%c提高写作能力44%从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动机来看,大部分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也认识到课外阅读能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写作能力。2、阅读的时间

阅读时间段:a双休日24%b完成学习任务后49%c随时读27%阅读时间长度:a每周2小时内20%b2-4小时56%c4-6小时20%从阅读时间看,大多数学生能够坚持每周阅读,基本不读的只占4%,这说明学生大部分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3、阅读的种类阅读种类:a作文选30%b故事书8%c影视娱乐10%d中国古典名著15%e童话寓言10%f武侠小说3%g杂志1%h诗歌散文2%

 

i卡通类15%j言情小说2%k报刊类5%l外国名著0%从阅读种类看,喜欢看作文选、卡通类口袋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人数多,其次是影视娱乐,童话寓言和故事书的人数也有一定比例,但对杂志、报刊、外国文学名著,诗歌散文的涉猎几乎为0。4、阅读的方式方法阅读方式:a随便翻翻8%b应付式15%c认真做笔记77%有无计划性:a有计划30%

 

b无计划70%从阅读方式和有无计划地阅读上来看,学生阅读存在很大问题,如无计划性、无目的性,没有养成良好的作读书笔记的意识和习惯,这些也将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质量。5、阅读数量阅读数量:(一学期阅读量)a10本以上0%b5-10本0%c1-4本75%d0本25%

 

从阅读数量上看,一学期读5本以上的为0,还有25%的学生一学期未看一本书。这与《新课程标准》一学期阅读要求相距甚远。对《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文学书目调查中发现,阅读5本以上的只占5%,阅读5本以下的占75%,一本都没看过的占25%。

 

6、阅读书籍来源阅读书籍来源:a自己买50%b向别人借30%c学校图书室20%从阅读书籍的来源看,学生有自己购买书本的条件。7、他人对课外阅读的影响他人对课外阅读影响:a父母40%b老师38%c朋友20%d亲戚2%

从他人对课外阅读影响看,教师的影响仍然很小,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作用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四、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1、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较高,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为主要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