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教育扶贫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把教育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优先任务,以“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为主题,深入推进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切实阻断深山区家庭的贫困代际传递,为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步伐,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1.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2016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00万,用于新增项目学校设施设备购置及维修改造。各县要根据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关于下达2016年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市级补助资金的通知》(石财教〔2016〕19号)要求,落实专项经费,加强资金监管,加快推进新增项目学校浴室、宿舍、食堂、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底前,完成6所学校的浴室、厕所改造,3所学校食堂改造,2所学校宿舍改造,7所学校封闭阳台门窗,3所学校改造暖气,5所学校整体维修等建设任务;完成17所学校多媒体设备、电脑桌椅购置配备,全面提升项目学校办学条件,特别要解决好82所项目学校的饮水、旱厕和取暖等问题,力争到2018年,项目学校全部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
2.提升深山区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按照省级示范性高中建设标准,对山区县高中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到2018年山区县一中体育场地全部实现塑胶化;图书馆、计算机、多媒体、机器人、创客、美术、书法、音乐等专用教室及史地、文科、探究等学科专用教室全部达标;结合特色高中建设,创建学校课程基地,推进基于课程的高中创新实验室创建,配齐配全特色化发展必需的设施设备。到2018年,山区六县高中全部建设成为省、市级示范性高中。
3.提高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深山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到2018年,山区六县项目学校、普通高中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建设等均达到国家和省、市规定标准。加大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移动教学、远程视频互动教学、名师导学、名师在线、“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新型教学模式,提升山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全面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全面提升内涵发展水平
1.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制定、修改学校章程为抓手,制订出台以维护办学自、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推进民主开放科学管理为重点的系列制度,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升管理水平,2016年底前全面实现“一校一章程”;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系列文件要求,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为导向,对学校每个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对学校日常管理的每一个事项运行流程进行优化,提高学校管理制度、法治化水平;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切实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2.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步骤逐步分类分层推进,逐校制定学校文化建设方案,修订提炼“校风校训”和管理制度,努力提升每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到2016年底,形成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特色突出的山区学校文化品牌,引导山区学校品质提升、特色发展。到2018年山区六县建成15所特色义务教育学校,每县打造一所特色普通高中学校,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需要。
3.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实施科研兴教、人才强教、品牌强教、素质提升等行动,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从理想、心理、学业、生活及生涯等方面,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具体指导。完善教科研和课程体系,建立结构合理、管理有序、服务质量和研究水平较高且具有区域特点,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市、县、校三级现代教研工作网络,推进教研员带班上课、带组教研改革,研发一批精品课题。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传统,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研发体现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人文精神的校本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与京津等地联合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盟,在课程实施与管理、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教研科研等方面加强合作和交流,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保山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三)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1.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各县要选拔办学理念先进、改革创新意识强、有敬业精神、专业素养好、善于管理的优秀人才担任项目学校校长,各学校要着力打造一支以校长为核心,副校长、主任协同参与的学校管理团队,采取选送培训、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团队在规划学校发展、凝练教育理念、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形成办学特色等方面的能力,着力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卓越管理才能的山区校长管理队伍。
2.培养教师专业化成长。各县要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以音体美教师为重点继续做好教师编制补充工作,配齐配全专任教师。加大“三支队伍”培训力度,通过外出交流学习、挂职影子校长等多种形式,为山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依托市、县两级特级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教研员工作坊等,带动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县域内开展巡回授课、支教服务、教师交流、公开课评比、优秀成果展示、教学论坛、专题研讨、案例剖析、教学反思、名师讲座、联片教研等工作,全面提升山区教师整体素质。
3.规范生活管理员配备。各县要严格落实《市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按照“县定标准、县级聘用、学校使用”的原则,通过购买服务、公开招聘等方式,以不低于小学寄宿生每80人一名生活管理员、初中寄宿生每160人一名生活管理员的标准,为项目学校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生活管理员并落实人员工资及福利,保证项目学校顺利运转。
(四)全面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1.注重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德育形式,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完善具有特色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工具,通过对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等方面的测试,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指导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加快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和体质健康状况。依托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深山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完善深山区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全程追踪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升入大学的学习经历。安排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建立符合山区学生饮食习惯的春秋季营养食谱,保证膳食均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体育运动、艺术培训等兴趣小组、学生社团、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畅通项目学校学生升学渠道。畅通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三条入学通道,继续开展项目小学对口直升项目初中改革,保障深山区小学生全部到项目初中接受优质的免费教育;做好山区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升学指导工作,确保深山区初中毕业生都能升入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开展深山区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中高职教育贯通项目,通过五年一贯制、“2+3”对接等形式,确保深山区学生在完成中职教育后继续接受高职教育,毕业时获得高职(大专)毕业证。
(五)全面实施教育精准扶贫
1.完善学校结对精准帮扶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精准帮扶机制,选取市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与山区六县82所项目学校,市直属高中与山区六县一中分别建立稳定的“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充分发挥市区优质学校的师资优势、管理优势、资源优势等,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全面提升山区学校办学水平。
2.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对山区六县45个深山区乡镇82所项目学校中,被所在县扶贫办(民政局)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在籍在册学生进行摸底统计,确定贫困学生标准。从2016年秋季开始,市、县两级财政落实深山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补助资金和免费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专项资金。协调市属四所高职学校(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幼儿高等专科学校),对深山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行“专业可挑选、勤工能助学、优享助学金、毕业首推荐”四条优惠政策,逐步建立深山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免费教育体系,全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3.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精准扶贫。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协调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在山区六县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组织志愿者扶贫支教。积极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对山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结对帮扶,在学习、生活、情感上给予山区贫困学生关怀和帮助。山区各县教育局统筹建立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贫困教师档案,制定贫困教师结对帮扶计划。
4.提高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依托职业院校、农村成人学校为家长提供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拓宽下山家长就业面。加大对自主创业家长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为家长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引导家长依托家乡特色产业,从事种养殖、农家乐、特产销售等工作,切实增强家长后续发展、自我脱贫的能力,增强精准扶贫力度,推动深山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一人下山,全家脱贫”。
5.宣传推广下山致富样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家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依托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学生集中就学后家长下山的总体情况。依托市级主流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深入宣传家长下山进城务工、创业致富的先进典型,加强经验总结提炼,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教育局成立“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全面提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提升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导检查等。各县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工作台帐,摸清底数,列出清单,合理安排资金、项目,加强政策指导和督办检查,确保全面提升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资金支持。市教育局设立新增项目学校维修改造及设备购置等专项资金,统筹安排省奖补资金、“全面改薄”资金,用于改善项目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新增项目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教学和生活设施配备。同时,市财政设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生活补助和市属高中阶段学校免费教育专项资金,确保真正贫困的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各县教育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交通补助、县属高中教育学校免费教育专项资金。
一学期的工作就要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校全体师生在中心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和学校的工作目标,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我校在本学期中,切实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形象,在学校工作会议上,多次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并对教师师德情况进行测评,培养教师的敬业爱岗、团结合作精神。
2、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学习。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教师业务培训计划和教研计划,组织教师多次观看课改光盘,大胆探讨教育科研,学习新课标,进行各项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馔写论文。我校认真组织教师做好听评课等各项工作。
二、强化学生纪律,搞好教学工作。
1、我校学生纪律组织性较差,课间秩序混乱,根据这种情况,我校对各班实行量化管理,每天有值周教师检查各班的纪律、卫生等情况,每周对各班进行一次量化排队,并对优秀班级进行通报表扬。同时,对严重违反纪律的同学,在班上进行公开批评,此项措施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班级集体荣誉感,学校的风气有了明显好转。
2、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为抓好学校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改变旧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积极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原则,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我校教师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辅导补课,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在期中水平测试中,我校的教学成绩在全乡名列前茅。(3)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教师利用课间,经常互相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教导主任谢正文曾多次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我也上网帮助教师查找教学资料,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4)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激励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1、全体师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分别签定了责任状,对校舍安全重新进行分工,不留一个安全死角,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处处讲安全。
2、通过观看安全教育光盘、办板报、书写标语、悬挂安全教育挂图、举行安全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根据责任分工每名教师每月至少对所负责区域进行一次彻底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
4、制定了教师值勤制度,学校每天安排教师值班,重点加强课间活动的安全管理,安排监督小组课间进行巡视,发现学生做危险游戏,及时进行制止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夜间有教师值守,并做到不空岗,不溜岗,确保学校财产不受任何损失。
5、重视健康教育,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和宣传工作,积极配合卫生院做好麻疹、腮腺炎、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向学生宣传预防传染病知识。同时进行了校园拒绝“三无”食品活动,禁止学生购买“三无”食品,消除安全隐患。
四、加强师生的法制教育,推进学校依法治校的工作进程。
1、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如《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通过学习,教师透彻领会了教育方针政策和思路,增强了教师的法制观念。
2、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持做到集中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辅导相结合,法制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通过班会、国旗下讲话、板报等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通过一系列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
3、严格收费管理,加强校务公开,坚决杜绝乱收费现象。
4、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六五”普法考试,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
五、搞好校园环境,加强规范化学校的创建。
1、我校教学设施配备简陋,办学水平相对较差。但本学期在上级有关领导和中心学校领导的关心下,以及我校积极克服困难,精心策划扩建了操场地板,大大改善了教学环境。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更新了警示牌,重新书写了宣传标语,新增名人名言版画和完善了班级文化建设等,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六、教育扶贫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组织机构。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成立了坡脚镇中心学校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督办扶贫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确保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
坡脚镇坡脚小学教育扶贫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办公室设在教务办公室,由项国慧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二)深入农户宣传扶贫政策
2018年,学校协同村委会安排教师深入到各村组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特别是教育扶贫政策,向学生家长发放宣传单,耐心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让他们明白教育资助的对象、资助的标准,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学生家长知晓了政策,能更好地监督社会、学校的资助行为,使教育扶贫在阳光下运作。
(三)深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核实与采集学生就读信息
全坡脚片区教师根据镇中心学校的安排,在村组干部大力支持下,全体教师职工全面深入各村各组,下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宣讲教育扶贫政策,统计核实大学、高中、中职、初中、小学、幼儿园县内外学生就读情况,并将统计信息与坡脚镇扶贫办信息核对,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切实做到扶贫好政策深入人心,让每一位贫困学生享受到国家补贴补助,不让一个适龄儿童辍学。
(四)资助政策落实及资助金发放情况
1、 按照省、州、县工作部署,对学生的各种材料层层把关,层层筛选,班主任、年级组长、办公室、资助工作小组逐级上报。学生工作部负责核对申报材料,由班主任填写相关材料,并由家长提供户口复印件(户口首页、父母页、父母的更改页和本人页),和身份证号码,由教务处提供学籍号。教务处负责资料审核。结合我校制定的帮困助学与专业奖励实施办法进行操作,最终按资助政策,学生资助金额全部进银行卡。
学生资助材料全部归档,学生的每份申请表都有附件(或户口本复印件、银行卡账号、资助政策),申请表上由班主任签名,学校审核意见,一个建档立卡学生一个文件袋,文件袋上有班级学生姓名,班主任签名。
七、今后工作的打算:
1、要加强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常规工作管理,考核到位。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正确处理课堂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效率的关系。
3、教科研工作要进一步规范化。
4、后勤管理要提高效率,开源节流。
一、领导重视,指导思想明确
帮助农村中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差距,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几年来,我们成立了以校长和相关科室人员组成的学校对流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并形成了对流工作一系列体系,有力的协调两学校的教学交流工作。两个学校也成立了组织机构,共同商定具体方案,充分发挥四中学校教育教学的优势,努力抓好教学扶贫工作,全面提高我校的整体素质。
二、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1、四中学校利用平时或双休日主动向我校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并对我校管理人员开展培训(上挂骨干教师或领导),帮助我校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四中学校为我校培训一名上挂的中层领导(陈永双),一名市级骨干教师(李艳玲)。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和送课下乡活动。四中学校为我校举办了2场“现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经验报告会”,下乡送课4节,四中学校教师通过指导备课、上示范课等形式,提高了我校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反思等的认识,使我校的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充分的提高。
3、我校共选派20名专任教师到四学校先后听课4天,听课后有16名教师在四中学校讲达标课,回原校后做汇报课。
4、四中学校为我校提供了大量教学设备、仪器、教具、图书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我校提高办学条件。
5、四中学校师生向我校教师和贫困学生捐赠书籍、文具、衣物等学习和生活用品等。
二、中小学生严重停学。进入劳动者行列,过早职业化,这将对我市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兴业战略,实现县域经济突破,加快绿色食品生态城建设,确保进位争先,发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前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市直部门、中小学校必需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动身,切实提高“三个认识”转变“三个意识"做到五个结合”增强抓好“控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赢得社会和家庭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努力,齐抓共管。
提高“三个认识”一是认识到学生停学将会严生新的文盲、科盲,制约金市经济发展的后劲;二是认识到学生停学将导致教育投入的巨大浪费;三是认识到学生停学多,社会的闲散人员就多,将会助长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转变“三个意识”一是转变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存在停学生难抓”畏难意识,增强“控辍”工作的紧遗感;二是转变中小学校领导“停学生难管”畏难心理,增强“控辍"工作的使命感;三是转变中小学校教师“停学生难教”畏难情绪,增强“控辍”工作的责任感。五个结合”一是将“控辍"工作与小康村建设相结合;二是将“控辍”工作与科技扶贫相结合;三是凌将“控辍”工作与改革农村初级、中等文化技术教育相结合;四是将“控辍”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五是将“控辍”工作与乡(镇)领导、校长、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相结合。
三、控辍”工作实行“三级负责。一级对一级负责,把“控辍”工作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双线包保”即乡(镇)政府(办事处)干部包衬(社区)村(社区)干部包屯(居民组)屯(居民组)二f部包学生家长;教育局干部包学校,校长(主任)包年级,班主任(专任教师)包学生。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完成一定的控辍"目标。
四、控辍”工作实行属地目标化管理。分管领导是控辍”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五、乡(镇)长(办事处主任)要全面领导和协调好当地的控辍”工作。乡(镇)办事处要对村委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及所属相关部门。落实“控辍”职责,建立覆盖全乡镇)办事处的控辍”工作网络。
六、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结合外地实际。保证当地停学率每年都有所降低。要从行政、经济、法律方面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全面领导和实施好区域内的控辍”工作。要支持学校搞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允许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要坚决取缔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各种单项评比和奖励行为。
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五条及《省义务教育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处一百元罚款,并强制其履行义务”拒不执行奖励决定的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八、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要依据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采取具体、灵活的措施,抓实、抓细、抓好“控辍”工作。
九、教育行政部门在控辍”工作中负有直接责任。教育局局长是本部门“控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强化管理,全面领导和监管好学校的控辍”工作。
十、中小学校是做好“控辍”工作的主体。班主任是班级“控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十一、学校要建立健全“控辍”领导组织。学校领导包年级,班主任包班,任课教师包任课班级的学生。
十二、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制度。如有学生停学,有关教师、学校中层领导、校长要负相应的责任。要把“控辍”工作与学校领导、教师的任用、业绩考核和评职晋级挂钩,凡是中小学巩固率未达到要求的学校不能评为先进单位,校长不能评为先进个人,班主任不能评为优秀教师。控掇”工作排在末位的学校领导,要追究其领导责任。
十三。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家访,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特别是要做好有辍学苗头的学生的思想工作。
十四、学校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要减少考试的次数,特别是各初中学校不允许搞学生入学考试。各校不允许按效果给学生排名次。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不准搞以片面追求升学率特别是升入重点高中率为目的单项评比奖励及排名次等活动。
十五、学校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施“分层教学”体现教学围标及内容的差别,保证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要重视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体育、艺术、科技活动,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增强对学生的凝聚力。
十六、学校要积极改挚评价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协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潜能和优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十七、学校要严格按照《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健全学籍管理制度。杜绝人、籍分离现象,防止因学籍管理不善造成学生停学。
十八、乡(镶)政府(办事处)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要规范“控辍”工作行为。提高巩固率。
十九、要强化“控辍”制约机制。严格执行,规范操作,科学实施,提高“控辍”工作效率。
二十、要保证“控辍”效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质量,强化学籍管理,净化教育环境,加强监督管理、实行督查考评。通过以上各项措施解决停学生的就读困难,为停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之顺利地完事成九年义务教育。
二十一、要实行“控辍”工作“五书制”学生入学前向家长送达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学校同时盖章的义务教育通知书》初中学生入学时由乡(镇)政府(街道捋事处)组织中小学校进行交接。
二十二、要实行“控辍”工作例会制度。乡(镇)办事处每年至少要召开两次政府办公会议。研究、解决“控辍"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学校每月要召开一次“控辍”工作专题会议,研究、总结和部署“控辍"工作。
二十三、从学校到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形成完整的控辍”工作演讲制度。
1学生停学—学校动员—学生返校—巩固措施
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演讲—乡(镇)办事处、村(社区)再动员并限期复学—学生返校—巩固措施2学生停学—学校动员—动员无效—向(教育局。
3学生停学—学校动员—动员无效—向(教育局、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演讲—乡(镇)办事处、村(社区)动员并限期复学—再动员无效并确认辍学—执行奖励决定
二十四、各乡(镇)办事处、各学校每年都是要集中一段时间。宣传教育法规和读书的重要意义,并全力动员停学生返校。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随时做好停学生的返校动员。学校要妥善安排好返校的停学生,使他按自己的意愿重新选择年级,由学校安排班级就读,保管原年级学籍,供认其学时,不影响其毕业及升学,也可以鼓励和支持他参与分流班学习。
二十五、乡(镇)办事处及学校都要建立完备的停学生档案。做到乡(镇)办事处、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两级负责人及学校校长、主管领导对当地停学生情况“一口清”
二十六、继续深化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要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动身。实行多样化的教育形武,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学习需要。通过实施“绿证教育”分流教育和职业预备教育,不时增强农村初中教育的服务功能。学校一定要按市场需求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教学内容,切实解决学生学得好、用得上的问题。乡(镇)办事处要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要从基地建设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每个乡(镇)办事处至少要建好一处实习实践基地。
二十七、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市职业教育要坚持灵活学制、降低就学费用。实行“订单”培养的办学形式。把金市农村初中变成职教中心的分校,实旄职业预釜教甯,开展职普对接工作,允许农村初三下学期学期提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重点将没有希望升入高中的学生确定为培养对象,为农村学生毕业后就业、守业服务,以增强农村初中办学的实用性。
二十八、努力提商普通高中普及率。要坚持规模与效益统一、数量与质量并举、加大对普通高中建设的投入。不时扩大普通高中的建设规模,提高普通高中的普及率,让更多的农村初中毕业后接受高中教育。
二十九、全面落实《市扶贫助学工作实施方案》所筹集的资金要全部用于对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学生的杂费、书本费等的资助。通过这些措施,要做好省、市各项扶贫助学资金及乡村外兄弟单位对我市扶贫助学资金及物质的管理和使用工作;要进一步开展我市范围内的科局、企事业单位的扶贫包校工作和广大党员、干部资助贫困生活动;要开展教育系统内部的城乡对口支援、扶贫助学献爱心活动;要建立市扶贫助学基金会。既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又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资助,努力实现我市“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工作目标。
三十、控辍”工作各相关部门、单位。听取他意见和建议,并及时采取措施,改进工作。
三十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和个人申请开业和变卦登记时。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招收、聘用应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和正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做工、经商或从事其他雇佣性劳动。
三十二、劳动部门不得批准和接受义务教育的少年儿童就业。
三十三、文化部门应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并对学校周边的娱乐场进行清理,对违反规定的四厅一吧”要坚决予以取缔。
三十四、物价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制定学校的各项收费规范。
三十五、公安部门要对在学生中非法传达黄色书刊、物品。诱使学生吸毒、赌博的行为,对破坏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查处,对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处置要主动与教育部门沟通,做好对违法学生的教育挽救工作。
三十六、司法部门要严格执法。
三十七、卫生部门在学生因身体健康原因料理免学、休学或退学手续时。
三十八、共青园、妇联、关工委等组织要继续向停学生伸出友谊之手。要积极发挥“希望工程”作用,救助贫困儿童、少年完成学业。
三十九、新闻媒体以及社会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法律规定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加强每识就是财富、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家长切实认识到读书不只是农村孩子、走出农村致富的主要出路,也是家务农发家致富的主要出路,从而调动家长支持子女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十、市政府负责对全市“控辍”工作的领导。
四十一、实行督查考评机制。市政府督查室要把控辍保学纳入政府督查考评工作之中。对各乡镇、办事处“控辍”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充分发挥督政、督学的作用,对各乡镇、部门、学校的控辍"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督导,向市政府及对报告情况,提出建议。每次工作开展完后,要发督导通报,及时向乡镇政府(办事处)学校反馈督导意见。
四十二、实行“控辍"工作奖惩机制。各级政府、中小学校要制定出年度“控辍"工作目标。加大奖惩力度,把奖惩激励机制贯彻到底。对完成“控辍”工作任务突出的乡(镇)办事处、学校及其主要领导、主管领导要给予惩办奖励;对“控辍”工作不合格的乡(镇)办事处、学校及其主要领导、主管领导,要视具体情况,给予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等处分,年度考核中不能评优。
关键词:中国;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政策 一、强调职业教育要适应、服务于社会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一直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政府根据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人才预测”,制定“人才发展规划”,职业教育则根据政府对人才的预测与规划主动地为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但这种以供应为目标的“人才规划”,有其先天的不足。首先,人才预测的准确性不高,因为经济的增长率很难估计;其次,根据这种假设的人力需要所建立起的职业教育体系往往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一旦经济发展不能消化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会造成严重的人力、物力浪费,加重社会的失业近况。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存在的在校学生锐减、就业困难、社会认可程度低等问题都与这一政策导向不无关系。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福斯特教授认为,职业教育只能被动地反映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能在人才培养上跑在经济发展之前。英国伦敦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布劳格(Mark Blaug)也认为:这种长期的人力规划的准确性是极差的,“它无法准确预测到2— 3年之后经济发展对特定技术的要求,因此,职校的2—3年全日制培训只能教授一些通用技能;这种培训事实上也就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职业教育了。”他认为:“要求学校通过培训学生以为一些明确限定的职业作准备,这实际上是要求学校做不可能的事”。《决定》指出,21世纪初的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目标是:“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明确地强调,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开发服务。”第一次将职业教育的发展融入整个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之中,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由过去的自我发展为主,变为以社会需求为主,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在总结自己多年来的改革经验和对国际职业教育改革趋势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政策调整。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为出发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这样,才能使受训者适时就业,使受训者所学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职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并重
三、寻求政府干预与市场介入的适度平衡
四、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发展的困惑之一就是如何迅速适应急剧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职业的更替频率急剧加快,旧职业的淘汰与新职业的产生,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具备充分的灵活性。如果职业教育无法迅速适应急剧变化的职业市场要求,无法培训出具有新技术的职业人才,不仅无法促进学生就业,反而会导致结构性失业。因此,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适应职业变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是21世纪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职业教育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一方面,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十分重视办学形式的开放、灵活和多样。《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另一方面,强调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决定》指出:“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地和设备,也可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试验中心。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也可以单独举办或与高等学校联合举办职业技术学院”。学者鲍尔先生对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后认为:“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无力迅速适应急剧变化的技术要求,或无法培养出具有最新技术水平的人才”,而“制造业在80年代后期和整个90年代的发展趋势清楚地表明,私营部门参与未来劳动力的培训是当务之急”,因此,职业教育只有与企业密切合作,让企业更多地参与职业教育,才能及时地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劳动力。
五、重视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中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近5亿,其中富余劳动力1.5亿,88%的农村劳动力为初中或初中以下。如何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劳动者的创业能力,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化,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中国农村和西部,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高中,或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大学,他们如果接受了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将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西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变自身的生活水平的生存状态,职业教育在此理应具有巨大市场需求。但遗憾的是,农村和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理想,近几年更是大规模的滑坡,相当多的职业学校由于经费紧张、生源匮乏、师资短缺而难于维持生计,濒于崩溃,一些职业学校迫于生计不得不向普通中学转轨,因此,振兴农村和西部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决定》在农村与城市、西部和东部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认为:“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是今后一段时间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在推进农村和西部职业教育振兴过程中,一是强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增强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补助农村和西部地区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教材开发和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以及骨干和示范职业学校建设。地方人民政府也要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二是突破了农村和西部职业教育以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为对象,按照长学制进行系统专业训练的办学模式,把农民作为职业教育对象,将农民文化科技知识的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提出:“建立县、乡、村三级实用性、开放型的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使用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时,要安排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笔者认为,中国农村和西部地区具有广阔的职业教育市场,职业教育在农村与西部发展的萎缩,根源在于职业教育没有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创业致富需求,盲目地依照城市职业教育模式,举办长学制、正规化的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这种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以学生为培养对象,实施系统的专业教育,忽视农村、农民的需求。农村和西部的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农民而非在校学生;教育内容应以向农民推广农业科技为主;办学形式应以对农民的短期培训为主。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帮助农民致富,这样才能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性。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教育、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生长点和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