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课件吧小学数学

好课件吧小学数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好课件吧小学数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好课件吧小学数学

好课件吧小学数学范文第1篇

杨惠娟,海门市实验小学工会主席、教导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第四期“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南通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海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她十多年来一直追寻着“智慧深邃、自然清新”的数学课堂,在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简约智趣”的教学风格。曾多次获全国小学数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南通市、海门市优课评比一等奖,并先后在“千课万人”等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活动中执教公开课50余次;30余篇于《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数学》等杂志。主持过全国、省、市级多项课题。

教学时间:2012年3月22日

教学场合:第八届教育家论坛(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

教学对象:常州市实验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了解平移、旋转的特征,并能正确区分物体的运动方式。

2.了解平移的本质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初步学会画平移后的图形。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平移、旋转的特征,并能正确区分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正确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建构概念

1.从玩具入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一起掌握了华容道游戏和魔方的玩法,发现它们的运动方式是不同的。现在,我们用手势来演示一下他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好吗?

师:华容道。(学生做移动的手势)

师:魔方。(学生做转动的手势)

师:华容道游戏的运动方式,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平移,而魔方的运动方式就叫做旋转。(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师:其实,在生活中像这种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还有很多,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分别出示火车、螺旋桨、钟表指针、推拉窗、风扇叶片、电梯、方向盘、缆车的运动)

师:上面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师:火车的运动是——

生:平移。

师:直升机螺旋桨的运动是——

生:旋转。

师: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

生:旋转。

……

(从第四个开始,学生一起边比划边说。)

师:现在,我们给它们分分类。(课件移动图片:平移的一排,旋转的一排)看,上面的4个物体(火车、电梯、缆车、窗户)都是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运动方式就是平移;而下面的四个物体(风扇叶片、螺旋桨、方向盘、指针)都是绕着一个点转动,这样的运动方式就是旋转。

2.在举例中,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理解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谁来说一个。注意要说清什么的运动是平移,什么的运动是旋转。

生1:我觉得陀螺的运动就是旋转。(学生赞同)

生2:老师擦黑板时,黑板擦的运动是平移。(全体学生认可)

生3:自行车的运动也是旋转。

生4:我觉得自行车整体看是平移,而轮子是旋转。

师:大家认为呢?

生3:自行车的运动是平移,但轮子的运动好像又不仅仅是旋转,它还往前走的。

师:是的,旋转是物体绕着一个点所做的运动,这里轮子的运动中的确有旋转,但还包含着其它更复杂的运动方式,你能想到旋转已经很不错了。

师:嗯,还想说,看来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的确很多。时间关系,我们不一一说了。

3.操作泡沫棒,初步体悟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师:看,杨老师还带来一根泡沫棒,谁能用这根泡沫棒来演示一下平移与旋转。

(一位学生在前面演示,其他同学判断是旋转还是平移。)

师:真棒,掌声鼓励。

二、定量分析,探究平移的特征

1.借助铅笔的平移,明确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距离

师:好,现在咱们继续研究。看,这里有两支铅笔,仔细观察,他们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生:平移。

师:同样是平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1:铅笔1是向左平移的,铅笔2是向右平移的。

生2:铅笔1走得近,铅笔2走得远。

师:不错,我们研究图形的平移,既要观察平移的方向,还要研究平移的距离。(板书:方向和距离)

师:方向我们通常就说是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平移。

师:接下来一起研究平移的距离,为了研究的方便,杨老师提供格子图。来数一数②号铅笔向右平移了几格,在自己的学习单上数一数。

生:5格。

师:都数得这么快啊,咱们用电脑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答案。

(课件演示后教师统计:数到5格的举手。大多数同学都举了手。)

师:真厉害,这么多人都数对了。

2.借助房屋的平移,探究如何确定平移的距离

师:看来这问题太简单了。下面杨老师要出一道难一点儿的问题,敢不敢接受挑战?(课件演示)小房图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师:拿出学习纸,同学们可以边想象边数,还可以边数边做些记号。

(1)独立思考,寻找平移的距离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答案,如果能说出你的想法、数法就更棒了。

生1:向右平移了2格,中间隔了2格。

生2:向右平移了4格,我看出来的,中间隔了4格。

生3:我觉得是向右平移了6格。

师:哦,这么多答案啊,现在请用手势出示你的答案。那小房图到底是平移了几格呢?

生4:老师,你给我们验证一下吧。

好课件吧小学数学范文第2篇

一、创设情境,引出规律

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只小白兔。(课件出示)看到小白兔找规律,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学生有以下回答:找什么规律?怎样找规律?规律的作用?等等。

接着,引导学生看,小白兔做什么。小白兔带着蘑菇一起去参加表演,他们是怎么排的?(让学生说出两个小白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他们一起来到了舞台中间,小白兔很聪明,他们在前面用木桩和篱笆围成了一个舞台,后面用手帕和夹子当作舞台背景。他们聪明吧。

好,现在问题来了。用课件出示问题:“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呢?”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要求:

1.先独立思考,再两人一组交流。

2.用学具摆一摆你的发现。

找学生说一说,先说兔子与蘑菇,再说一说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这三幅图,都是几个几个地排在一起。(两个中间夹一个,也可以说,一个兔子一个篱笆。)像这种排列,在数学上我们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课题)

刚才让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你的发现,接下来让学生展示,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样摆。那么一一间隔排列就这么简单吗?那我们要不要研究?我们来看看怎么研究。

(课件出示表格与要求)

1.仔细观察情境图,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发现的。

完成以后,同桌交流发现。

两个物体的数量之间是有差距的。相差几呀。(板书)这就是我们在图中发现的规律。(两个物体数量相差1)。

两个物体数量相差1,有没有疑问,为什么相差1?老师也想问,多1的,这个是谁?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那怎么能一眼就看出多的是谁呀?有什么办法?(1只兔子和1个蘑菇一组,可是最后1个兔子后面没有蘑菇。)有什么办法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一组看作1组。(画圈圈)好,现在你们选择其中的一幅图,圈一圈。(展示学生的画法)选3个不同图的圈法。

那么,多出的一个与前面的第一个有什么关系?(指名说)最后一个是兔子,第一个也是兔子,怎么样,是一样的。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也是一样的。

那看来呀,在这幅图当中,除了一个一个间隔排列以外,它还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头和尾都相同)头和尾都相同,这在数学上叫做“两端相同”(板书)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它们的规律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两端物体相同,两种事物的数量相差1。

好,那刚才同学们摆的学具,把摆法分分类。看,谁比谁多1个。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那为什么不是谁比谁多1个,就是谁比谁少一个呢?(因为我们观察的顺序不一样)

那么,为什么这一个不是多1,也不是少1呢,不多也不少呢?那么我们把这个叫做两端?(两端不多)那么,那种物体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一样),我们在数学上叫做“数量相等”。(板书)

好了,老师又有疑问了。如果像这样一只兔子、一个蘑菇、一个兔子、一个蘑菇,还有好多好多,这还是一一间隔排列吗?

三、拓展迁移,运用规律

如果按两个兔子中间一个蘑菇,这样排。有20只兔子,蘑菇有几个?那如果有20个蘑菇,兔子有几只呢?好,现在换一个图,如果两个木桩中间有一个篱笆,有20个木桩,篱笆有几个?如果有20个篱笆,木桩有几个?

拓展:课件出示黑色、白色珠子,露出一端,问白珠子多,还是黑珠子多?课件出示另一端不同的珠子来验证。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好,那我们再看,珠子都藏到里面去了。这时候,白珠子10个,黑珠子( )个。让学生先猜一猜,再说一说。打开盒子学生发现这与刚才的不一样呀,前面是一排,现在串到一起,怎么办呢?(让学生说一说)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变成我们刚才学过的?(剪开,看两端相同,还是不同)。

四、回顾总结,培养素养

那我们再看开始上课时的三个问题。第一个研究的是什么?谁来告诉我。(告诉我,就把这个问题拿下来,好不好)什么规律?说具体一点到底是什么规律?

规律是怎么找的?让学生说一说,师概括通过“看”(观察),后来又用了什么方法。刚才做了哪件事不能忘记。(“圈”)还有什么方法呢?还有“数”。数了以后,你怎么知道多1还是少1。(“比”)

那么,在以后学习中,我要记住我们用到了哪些方法。其实,我们只要肯动脑筋,通过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发现很多的规律。

那么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呀?有,在哪里呀。(学生自由说)老师出示一些生活的间隔排列图片。还有很多,我们下课再去找,回家再去找。

参考文献:

好课件吧小学数学范文第3篇

一、以用引算,让计算不再孤单

在传统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往往以复习相关的计算入手,枯燥乏味,学生是为计算而计算,却不知计算的目的与作用。而在新课程中,教材注重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使他们明白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例如:某教师在人教版三下P63页例1“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不进位加法”的引入部分的教学片段是这样的: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学校读书活动中学生接触到的各种儿童书籍的照片,提问:新华书店的秦阿姨带来了这么多丰富多彩的书,小朋友们都买了什么书?(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着自己购书的书名)。

师:是呀,小朋友们买了那么多的书,根据新华书店的阿姨统计,那天上午《小丫林晓梅》一共卖了12本(出示信息),每本24元,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生:《小丫林晓梅》一共卖了多少钱?

师:《小丫林晓梅》到底一共卖了多少钱呢?秦阿姨想考考大家,她一共给了我们四个答案(课件出示):

A.274元 B.72元

C.258元 D.288元

你觉得哪个答案是错误的?为什么?

生1:我觉得A是错误的,因为求一共有多少元我们用乘法,那么就是12×24,而12×24的积的个位应该是8,所以A错了。

生2:我觉得B也错了,因为B的个位也不是8,而且一本是24元,10本就要240元了,它只有72元,肯定错了。

师:同学们刚才判断的真不错,那么C和D到底谁是正确的呢?我们试着算一算好吗?

在上述的片段中,老师创设了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用真实的事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为新华书店的秦阿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激起学生对计算的需求,使计算不再孤单,使学生明白计算是为解决问题而来的,从而提高了学生计算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避免了枯燥的计算教学。

二、以用促算,使计算拥有了生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了新的知识后紧接着便是一连串的机械练习,学生很快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低落等情况时有发生。那么怎样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乐趣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这则教学片段吧。

某教师在人教版三下P63页例1“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不进位加法”的巩固练习部分的教学片段是这样的:

师:小朋友们买的书可真多呀,秦阿姨进行了一次统计。(出示课件)

师:你们能用你们所学的知识帮秦阿姨解决吗?(学生们开心的进行计算)

上述片段中教师就充分利用“用数学”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让学生感受计算的生命所在,拥有“生命”的计算谁能认为枯燥呢?因此计算中的学生不再疲惫。

三、以算激用,使数学轻松走进生活

学习数学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书上已经处理了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能自觉地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了估算后,某教师设计这样一个购物情境:用投影出示一件价值为38元的衣服,一条31元裤子和一双22元的运动鞋,然后问学生:妈妈大约带100元钱买这三样东西,够吗?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方法估计,推断生活中的事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也使学生明白在不需要准确计算时,用估算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又快又方便从而发现了平时的生活中一些计算问题原来就是数学知识的原形,因此学习计算的热情就更高了。

可见,和谐的“算用结合”如同课堂的春色,让人忍不住为它喝彩。但无论是以用引算、以用促算或是以算激用,只有当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好契机,适时把握,才能达到“算”和“用”的真正“和谐”,才能让课堂春意盎然。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吴卫东主编的《小学数学案例研究》

好课件吧小学数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那么,笔者该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课的学习兴趣呢?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环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主动提升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建立数学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等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会引入奖励机制,同学们要踊跃回答问题,并且正确率较高,或是作业完成情况较好时,都会得到小红花奖励,小红花积累到五个时就可以换一张奖状,并且只要学生攒够三张奖状,就可以从班费购买的学习用品中挑两件自己喜欢的带走,这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便被极大地带动起来了,不光上课时人人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下的作业也都完成的很好,不但字迹非常工整,准确率也很高。

二、采用生活化教学,提升学习兴趣

因为数学涉及社会生活,所以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在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学习素材。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大家能测出咱们学校的教学楼有多高吗?”这样的问题显然会引起他们极大的求知欲望。在此时教室就可以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通过讲解,学生会对相似三角形和比例尺等相关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而教师便可以由此十分容易地开展“巧测教学楼高度”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中关于测量电视塔高度的一集,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大概知道其中的方法,之后教师再给大家进行详细讲解。待准备妥善之后,便可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在学校操场进行测量实践活动,最后将学生测量的结果进行整理,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再进行分析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进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玩中学,趣中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莫过于“玩”。例如:在教学数学第一册《认识物体》一节中她是这样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三个步骤:(1)玩中导入,引发兴趣。(2)玩中学习探索,激发兴趣。(3)玩中练,保持兴趣。第一个环节,采用儿童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老师有难题请同学们帮助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在玩中完成新知铺垫,通过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以极大的积极性和热情为探索学习新知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分类,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将物体按形状和大小分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并引出本节课题《认识物体》。第二个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学生喜欢的、老师精心设计的“智慧囊”游戏,学生们跃跃欲试,在玩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身感知新事物,激励学生学习探索新事物,形象地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悟。第三个环节,让学生在玩中练习、巩固、应用。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搭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同学们兴致很高,有的搭出了高楼,有的搭出了大桥,还有的搭出了机器人等等,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小组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课堂气氛达到,通过这一环节,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

四、作业批改,引入评语

由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单纯的 “√”和“×”来评价学生的思维、学习成绩,这不仅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作业有进步时,可以在作业的评语中这样写到:“你进步了,加油”、“继续努力吧”并在旁边画上一个笑脸。这种带感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学生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记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课堂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设恰当的生活情景,改变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运用新颖、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上要多关注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精力能够集中,从而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所以说,并不是所有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老师都是优秀的,但是优秀的老师一定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金 花.试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J].吉林教育,2012(10).

好课件吧小学数学范文第5篇

形考任务11(综合作业)

结合当前的形势,谈谈你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看法(要求:2000字以上)。

答题要求:选题要结合21世纪以来我国数学教育情况,针对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能运用数学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的看法。

答案:

面向21世纪,社会走向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与之相适应。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终极价值,从根本上来说,不在于或主要不在于培养未来的数学家,而在于培育人的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头脑中的数学空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具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一、学习数学以拓展学生的智能结构

智能结构是数学教育所培养和形成人的素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通过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量与计量、统计与概率、方程与关系,运筹与优化各个领域的学习,来观察、发现、了解现实世界,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从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广泛地应用于实践。学生通过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例如认真观察实验、大胆尝试猜想、小心合情推理、严格论证等;建立和增强数学意识如化归意识、抽象意识、推理意识、符号意识、量化意识等。

思维品质是智能素质的内核。数学思维的基本成分可分为具体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函数思维等四种基本类型。

这些品质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及辩证思维的主要特性。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数学思维训练得以改善和提高。优秀的思维品质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批判性、广阔性及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能准确地调整思维的方向,善于从旧有的模式或传统的思维轨道上跳出来,能做到另辟蹊径,曲径通幽。我们在数学教育中提倡一题多解,就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一条有效途径。思维的严谨性表现为考虑问题缜密有据。数学中,问题的解决允许运用直观的方法,但应当鼓励学生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水平上,可以运用合情推理,但要加以精密计算、逻辑论证。正确地使用概念,完整地解答问题等都体现出思维的严谨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对已有的数学表述或论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是一味盲从。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对一个数学事例能做出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数学问题能用多种形式表达,对一个问题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程度,表现为分析、解决问题时的方式、方法和结果的新颖、独特。善于发现、解决并延伸问题,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这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必将逐步提升为一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这些品质和

能力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二、钻研数学以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

决定一个人的成败的关键并不真正取决于他们智商的绝对高下,而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心理素质的优劣。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否适应环境,是赢得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它在人素质形成中起着平衡调节作用。

问题是数学产生、起源与发展的动力,问题往往源于好奇。从瓦特观察沸水现象,到现在一些复杂的科学发现,无不发端于好奇。而青少年的好奇心表现得最为突出,随着人的年龄增大,反而渐渐失去了这种弥足珍贵的天性。数学是一门充满神秘与趣味的学科,如著名的四色问题、七桥问题等,诱发了多少天真儿童的好奇心,激活了多少数学天才的智慧。数学的抽象性使得数学问题的解决经常伴随着困难,使学生体验到挫折和失败。而这正是砥砺意志、打磨心理品质的绝好时机,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良好心理素质不会在温室中形成。有位著名数学教育家对此作出过这样的论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三、感知数学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数学美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没有一定数学素养的人,不可能感受数学美,更不能发现数学美。数学美表现为它的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统一性和奇异性。勾股定理以一个简单而整齐的形式表达了一切直角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其简洁与概括给人以美的享受。一些表面上看来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对象,一经数学的分析便显得井然有序,从而唤起理性上的美感。如黄金分割体现出的比例美,令人赏心悦目。数学图形及数学表达式的对称给人视觉上的愉悦,例如二项展开式的系数,互为反函数的图像等。数学命题结构上的对称给人以最好的启发,由此及彼,推陈出新,引人无限联想。

四、体验数学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数学教人诚实和正直。

英国律师至今要在大学里学习许多数学知识,美国的语言学硕士导师更愿意招录理工科的学生,这样做不是因为律师工作或语言研究与数学有多少直接联系,而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那就是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能够使之养成一种独立思考而又客观公正的办事风格和严谨的学术品格。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诚信观念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数学课上形成的诚信观是持久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在数学的学习和训练中所形成的品质,会对其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数学的精确、严格,使学生们将来在工作中减少随意性;数学的抽象分析,使他们善于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数学中精辟的论证、精练的表述,使他们的表达简明扼要。总之,我们不应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片面地理解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数学的终极价值在于,当学生步入社会后,也许很少有机会直接用到数学中的某个定理和公式,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数学的精神一定会伴随他们一生。作为数学教育者应该着眼于

提高人的素质。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改革的宗旨是必须选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作为基本内容。具体说来,我认为可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1.

精简传统的算术内容。

计算机(器)的广泛应用,大数目的计算完全可以利用机器来完成,三位数乘以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据了解,世界各国只有我国还保留这一内容)应删去;四则混合运算必须简化,降低不必要的难度。应用题要从根本上加以变化。应用题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某些简单问题固然有一定作用,但它是经过数学处理了的简单模式。

2.

适当增加估算、统计等有实用价值的内容。

3.

在小学高年级引进计算器(机)的使用。

4.

切实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

总之,要使小学数学内容广一点,浅一点,让每一个小学生学习更多有用的数学知识。

三、案例分析(共40分,每个20分)

案例分析:用所学理论分析一则数学教学案例。

答题要求:案例分析必须包括分析和修改两部分,分析要提出问题所在,并进行理论分析,修改要详尽。

答案:

分析:1、本课的配题注重从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学生熟悉的事入手选题,有开放型题、变式题,有数学思想的渗透,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应该说配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起到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

2、本课的教学容量太大且选题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也很难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容地、完整地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由于太多的题不会做,课堂的时间等于空耗。

3、由于时间紧,不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学生对于习题所传达的知识、方法很难理解透彻。所以常常出现习题做了很多,但是在遇见题还是有困难,习题的动能没有发挥。

修改:

1、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配题。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习题的难度在降低一些,使他们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最基本的实际问题。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删除(二)(四)两组题,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问题、去迎接挑战。

2、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能力强、弱搭配。在上述习题中选出部分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适合学生探究的习题,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使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对于“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同于一般例题内容的教学,而是应

该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从教材设置的“教学活动”及“拓广探索”栏目下的习题等都设置了带有探究性的问题。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应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诱导,设计必要的铺垫,适时地追问,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如何探究,而不要替代他们思考,不要过早给出答案,应鼓励探究多种不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探究过程活跃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到更大收获。所以教学中不能盲目地扩大习题量,而是要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数学活动和相互交流,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案例设计:结合自己的工作,设计一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答题要求:案例来自世纪教学,特别是来自自己的教学经历。针对案例,对其进行方法提炼且将此方法进行再应用。案例分析必须包括“案例描述(案例名称、教学目标、案例陈述、教学过程)、方法探究、方法再应用、教学小结”。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及评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内容。由于此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民主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老师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一员。

案例正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P32-P33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

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师出示问:起个什么名字?

生:长方体。

师:为什么这么取名?(边问边板书)

学生说明。

师依次出示让学生为其取名,教师板书。

师拿起一球,问:这是什么?

生:球!

师:(1)、请从桌上拿一个球(放进盒里);

(2)、请你高高举起一个正方体;

(3)、请你拿起一个圆柱;

(4)、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对了,注意,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长方体,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的样子给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生: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师:你是怎样摸的?摸给大家看一看。

引导:请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平平的面?谁来数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数

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

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的样子,请小朋友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正方体、圆柱和球,把你感觉到的给小组朋友说一说。(生边摸边说)

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正方体的样子?

生: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正方体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正方体也有6个平平的面——我是数出来的。

我还发现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这个孩子观察得真仔细)。

师:长方体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吗?(教师拿起一个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小结:对!只有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都一样

师创设一个小情境:圆柱气嘟嘟地说,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样子了,谁知道我的样子呢?(师悄悄问:小朋友,圆柱生气了,谁来说一说它的样子)(出示课件)

生:圆柱的身子直直的,圆溜溜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有平平的圆形的面。

师:球呢?

生:圆乎乎的,圆溜溜的。

师引导:球没有平平的面(这个小朋友真聪明,竖起大拇指,学生掌声响起来)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想让你们轻松地玩一玩,想玩吗?请听好,请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把它们平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他们分别推一下,请停下!请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

师小结:哦,原来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还有什么会滚动呢?

生:球!

师:对!我们来看球是怎样滚动的呢?——它和圆柱滚动的一样吗?(出示课件)

生:不一样

师:不错!球可以前后左右任意滚动。它和圆柱滚动的不一样,其中的秘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长大了就知道了。

[评:在教学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动手分,动嘴说,教师质疑等形式,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4、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们的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请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么?(长方体)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么?(正方体)茶叶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圆柱)皮球的

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实,它们脱掉花外衣的样子就是它们对应的几何图形。(出示课件)老师边讲边出示课件,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评: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由生活中的具体物品,通过课件形象、生动地抽象为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过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四种形状的物体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1)、形状是长方体的有哪些物体?

生:文具盒,砖……

师:哦!太多了,你们真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2)正方体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圆柱的有哪些?

生:灯管。茶叶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四、活动

1)、游戏

①抽生上来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猜是什么,猜对了有奖励。

②由老师当学生,下面的学生出题目让老师来摸。

(2)数一数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告诉你们关于小叮铛的一个秘密——其实小叮铛是我们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出示课件)

(3)、搭一搭(小叮铛背景音乐)

小朋友,小叮铛就要走了,你们想送礼物给他吗?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评:多种形式,富于变化的练习设计,教者运用了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法和竞赛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比”中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生活中的问题验证程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学生整理学具盒

师:请把桌上的东西放进盒子里,把它们整理好。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认识哪几种物体和它们的图形?

抽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对!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们的样子,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样子(生闭上眼睛和老师一道边说边比划四种物体的样子)。好了,小朋友们,老师觉得你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老师对每个小朋友都很满意,你们今天对老师的表现满意吗?

[评: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比较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余兴来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学是比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较分类——汇报验证——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

3、整节课创设了较多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4、在放手发动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发散学生思维,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关期刊更多

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中小学教师培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音乐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