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扶贫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化扶贫;贫困文化;文化富民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对农村进行“输血”或“造血”式扶贫。其结果是在“输血”的同时,造就了一批“懒汉村”,“等、靠、要”的思想越来越严重,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春等救济粮,冬等棉衣裳,夏炎秋雨不出房”的现象。而近几年的“造血”工程,前景也不容乐观。不管是送技术、送信息、帮助农民修路、上项目、办企业,还是与农民结对子,建农机站,这些花费很大心血建立起来的设施与场所往往成了摆设,与扶贫目的相距很远,导致大量的扶贫资金流失,最终迫使“造血”工程“胎死腹中”。
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为什么在国家每年下拨的扶贫资金成倍增长、财政支农资金以每年数百亿的速度递增的同时,还是解决不了某些地区的贫困落后状况呢?为什么有些人能够依靠国家的“三农”政策,通过自身的努力,很快就摆脱贫困,而另一些人却整年与贫困相随相伴呢?国家的扶贫政策为什么得不到实际的经济效益呢?笔者根据自身长期的调查,发现造成一些地区持续贫困的原因根本不在物质的支持方面,而根源于农村长期固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就是所谓的“贫困文化”。因此,能否消解农村的贫困文化,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1贫困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认为,穷人贫困与其拥有的文化———贫困文化有关。
他认为,贫困文化是贫困阶层在社会生活中发展出的一套“病态”的价值信仰系统,他们不愿意也不期望自身的经济繁荣,不期望走向上层社会……逐渐地,他们有了相悖于主流社会的亚文化生活方式。在他看来,贫困文化首先是一种亚文化,是一种与主流文化不相容而处于边缘状态的特有文化。处于贫困文化中的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认识自己的困难。其次,贫困文化具有代际传承的特性。穷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其结果形成了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贫困文化。一旦形成贫困文化,穷人就会不断招募新成员,并通过耳提面命的方式对后代进行教化和引导,将病态的信仰快速传递给未成年人,把他们锁进贫困、绝望而堕落的怪圈,训练他们成为社会的底层人。
在我国,贫困文化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国内的许多学者都将贫困文化看作是传统小农文化的一种表现,具体可归结为:听天由命、消极无为的人生观,安贫守旧、求稳求全、知足常乐的生活观,重农轻商、不思变革、重义轻利的财富观,安土重迁、守望田园的乡土观,好逸恶劳、办事拖沓的人生习性,厚死薄生、奢办婚事的消费观,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生育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观,消极等待、恪守传统的时间观,自给自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群观,生性多疑、盲目排外的人际观,急功近利、恶意“杀熟”的功利观等,不一而足。由此可知,“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1]所以,贫困文化是一种社会的、习俗的或心理的因素促成的社会积淀,是贫困者对贫困的一种适应和自我维护。它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形成一种消极的价值取向和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并与目光短浅、空虚无聊、听天由命、自暴自弃相联系,是个人、家庭和社会贫困的根源。
贫困文化的产生可以从传统和现代2条线索去挖掘。从传统方面来看,早在20世纪50年代指出,我国传统社会是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社会。他认为,“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2]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信奉“人怕出名猪怕壮”的生活方式,循规蹈矩地守着自己的“土窝”,对外部的世界、外部的文化有着本能的排斥,正如鲁迅笔下阿Q居住的“土谷祠”一样,有“土”、有“谷”、有“祠”便足矣,有时甚至为了维持目前的生活状态而“饿死不离乡”。其次,封闭的地域性使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被尊奉为理想的社会。在这些地方,往往交通不便,公共设施短缺,信息不畅。这些是贫困文化产生的地域性土壤。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的地缘关系,自然促成了贫困地区的乡土观念和落后的价值理念。再次,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格局以及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是形成贫困文化的制度性因素。农民由于社会排斥而实现不了自己的“预期”,因而,“在极其贫困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不会具有获得和占有的欲望。他们的愿望超不出日常需要的范围,或者即使表现出了某种超出常需的愿望,这种愿望也不过是一种痴想,永远不会发展成为一种强烈的意志力量。当这种状态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人们就会变得没有远见,满不在乎,苟且偷生。”[3]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土地至上、小农本位、重农轻商、重义轻利、多子多福、知足常乐、听天由命是我国广大农村普遍的价值观。
从现代方面来看,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但在广大农村,由于道路交通、大众传媒等公共设施的不健全,信息的不对称,致使一些农民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作物;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他们不善于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厂矿企业,结果往往使一些扶贫项目在经营中倒闭、破产。这样不仅使国家的扶贫资金流失,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地区农民的“预期”与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差距,使得他们退守到贫困文化的防御中去。穷人认为,他们的贫困是上天造就的,不管外界怎样给他们“输血”或扶持他们“造血”,都摆脱不了贫困的梦魇。贫困文化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穷人中蔓延,使他们在贫困的泥潭中愈陷愈深,不能自拔。因此,要彻底根除农民的贫困问题,就必须从思想上摈弃他们的贫困文化。
2消解农村贫困文化、实现文化富民的途径贫困文化的价值观念直接制约着贫困群体的脱贫致富。
文化贫困是农民贫困的根源。要解决贫困问题,首先要从贫困的主体———“人”的角度入手,走文化扶贫之路,即向他们输入新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传授适用的技术,输入各方信息,从整体上提高贫困群体的素质,达到文化富民的目的。为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2.1坚持文化扶贫的持续性文化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对贫困文化的改造和创新,涉及整个传统文化领域,包括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因此,要克服文化扶贫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一阵风”做法。要把文化扶贫当作改造贫困文化的活动,建设性的扶贫,把文化扶贫当作一种“移风易俗”的文化建设工程。“三下乡”活动应该保持经常性、长期性;要加强对乡村文化队伍、科技队伍的支援和培训;做到村村通公路,广播电视通住户,有条件的地区最好能村镇通互联网,及时把外界的信息传送给农民。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时“走出去”,开阔视野,创造经济效益;把科技人员“请进来”,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交给农民新的技能和知识,一方面增加农产品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教会农民怎样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2.2把转变农民的价值观念作为根本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本着“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人,扶贫先扶志”的理念,把文化扶贫作为一种精神改造和建设的工程。培育农民文化自觉的意识,转变思想观念。要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充实他们的生活;借助图书、大众传媒等文化载体,对贫困人群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针对他们的“自我藩篱”,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确立他们的文化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使他们在健康文明的氛围中转变生活价值形态。
2.3重视“三农”问题,切断贫困文化的传承渠道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为贫困文化的产生与蔓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只有打破这种结构上的藩篱,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贫困文化滋生的土壤。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正在致力于建设的现代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只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才会更加切实有效。农民只有在思想上增强了“抗贫抗弱”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摈弃贫困文化,接受外界输入的新文化。
2.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如风土人情、祭祖拜天仪式及宗教节庆活动等,又有口头流传的各种民间文学,如传说、史诗、民间故事、谣言、谚语等;既有淳朴生动的各类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等,又有技艺精湛、美轮美奂的工艺美术,如面人、糖人、剪纸、编织、刺绣、彩绘、蜡染等。这些民间蕴藏的民族文化瑰宝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欣赏性、艺术性和娱乐性,更在于它们融合了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承载着原生态、环境及文化的历史印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整理和开发,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文化自身的建设,更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2.5打造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富民“文化”与“产业”本属2个概念。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发现文化特有的经济价值,尝试着用经济的手段来看待传统文化的积淀,寻找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交接点,于是文化消费、文化贸易、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等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文化富民,就是要把根植于人民群众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掘出来,直接惠及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体。对各地的地方性文化,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调查与重估。通过科学价值评估,做出能否开发、怎样开发、如何实施等决策,让群众成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参与者,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入生产与消费的互动轨道,为增加当地群众收入、改变地区贫困面貌、优化本地产业结构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全获奖论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22.
一、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现状
自2001年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以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的各级干部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重点村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贫困状况明显缓解。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以来,在上级扶贫部门的正确指导和亲切关怀下,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井冈山革命精神,千方百计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永新县石桥镇白鹭村全村养殖鱼苗600多亩。户均超过一亩;井冈山市睦村乡靠种植油茶、果树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59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0,1万人。
二是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在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原则的同时,十分注重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近5年,全市投入扶贫资金19156万元,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扶持贫困乡、村农田基本建设项目2180个,扶持交通建设项目1060个,扶持电力建设项目53个,扶持文教卫生项目141个,兴建和改造乡村中、小学117所,乡村卫生院24所。永新县怀忠镇茶源村和石桥镇北岭村每个村小组都通了水泥路,交通重要条件极大改善。
三是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坚持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重点村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各重点村开展“三清三改”,使各重点村脏、乱、差环境得到有效整治,村容村貌大有改观。永新县怀忠镇茶源村共有15个自然村,其中有11个自然村已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现在村内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同时,还为8.28万户贫困群众安装了自来水;建沼气池3.09万座,受益农户达3.13万户;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四是贫困群众素质得到提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作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一是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近五年,全市扶贫系统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421期,培训12.3万人次。二是着力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我们按照政府扶持,群众参与,市场运作,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2005年以来,全市扶贫系统劳动力转移培训达42845人次,通过培训农民工劳务收入普遍提高。
多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贫困地区群众也比较满意。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扶贫资金的投入与扶贫任务的艰巨性不相适应。由于种种原因,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是贫困发生率高。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贫困人口200622人,贫困发生率达5.32%,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91%;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大多地处边远,道路不畅,有的地方甚至不通公路;水利设施欠缺,农村水旱灾害频繁,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比较普遍;教育、医疗、通讯等也普遍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扶贫资金缺口较大。
(二)扶贫方式与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相适应。从调查情况来看,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群众增加收入的产业开发,有70%以上的整村推进资金用于了基础设施建设,用于产业扶贫的资金不到20%。由于修路、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比较简单,广大群众也普遍受益,建成后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发挥效益,基层干部容易产生成就感和提高群众满意度。而要帮助贫困群众增强造血功能,建立贫困地区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着力实施产业扶贫,另一方面是要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素质。
(三)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有针对性地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不相适应。在我们的扶贫开发工作中,不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移民扶贫。无论是贫困户还是富裕户,全村一个政策,几乎毫无差别。要针对贫困群众实施特别优惠的扶贫政策,确保我们确定的贫困户是真正的贫困户,使我们对贫困户进行重点扶持,广大群众才能够心服口服。
(四)资金管理手续繁琐与提高工作效率不相适应。扶贫资金实行财政报帐制以来,有效防止了扶贫资金被截留、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充分发挥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但有的地方也普遍反映,扶贫资金报帐的审批手续过于繁琐,扶贫资金的支出,乡、村、村小组干部和经手人签字盖章后,要分别送县扶贫办、财政局领导签字和分管扶贫以及分管财政的县领导审批,有时村干部到县城往往找不到人,即使找到了,一次也找不全。有的项目扶助资金1—2万元,村干部报帐需来回县城好几趟,增加了村里的开支,不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五)扶贫机构自身建设与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不相适应。市、县扶贫部门普遍存在干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镇分管扶贫的领导变动频繁,乡镇没有扶贫专职干部。扶贫部门工作经费紧张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制约着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改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全体动员,加大扶贫投入。一是随着各级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的扶贫专项投入。二是充分发挥农业、交通、水务、发改委、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部门的积极性,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通力协作,各记其功”的原则,促使各项涉农资金向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倾斜,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合力。三是进一步深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定点扶贫和动员党员干部“1+1”扶贫工作,掀起社会扶贫的新。四是进一步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要让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苦熬不如苦干”的道理,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国家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当地干部群众的自身努力,从内心深处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大大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真正做到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创,把勤劳致富变成贫困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统筹兼顾,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在扶贫开发项目的选择上,要统筹兼顾,不仅要重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要注重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增收的问题。
首先,要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在产业的选择上要突出“一村一品”,突出地方特色,只有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才会有生命力,才有发展潜力。在扶持方式上,一是要建立示范。通过建立示范户、示范基地来带动产业发展,通过示范点开展技术培训。二是要由龙头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服务。龙头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服务,统一销售农产品,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三是拓宽渠道,增加扶贫投入。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有限,要发展扶贫产业,就必须广开门路,不断增加投入,在尽可能多安排一点扶贫资金用于发展产业外,要努力争取信贷资金支持,扶贫资金用于贴息,使小额信贷资金用于产业扶贫。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发展“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储金会”,千方百计破解产业扶贫的资金难题。
其次,要千方百计拓宽贫困群众的就业门路。当前,务工收入真正成了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民工返乡严重阻碍了农民增收。在这种情况下,当务之急是拓宽贫困群众的就业渠道。从调查情况看,科技文化素质低,缺乏劳动技能是贫困群众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以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大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劳动力专业技能,增加其就业机会。要促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与本地工业园区内企业加强合作,为企业开展定向培训,鼓励本地企业尽可能多招收贫困户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促其尽快脱贫致富。
(三)突出重点,瞄准贫困群体。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必须瞄准贫困群体,努力实现扶贫资金向贫困户倾斜的目标,使扶贫资金与国家各项支农资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其它支农资金搞普惠制,扶贫资金搞特惠制,资金使用上区别对待,让穷人从中获益更多。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工作。要按照国家提高后的扶贫标准,对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户建档立卡,给贫困户发放扶助证书。二是扶贫资金必须突出重点,要向贫困户倾斜,重点扶持贫困群体。在产业扶贫、移民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建立一套向贫困户倾斜的长效机制,移民扶贫的补助标准、产业扶贫的补助标准和劳动转移培训的补助标准,一般户和贫困户都要有区别,富裕户、一般户和贫困户不能同等享受扶贫资金。
由于该服装品牌在线购物平台的功能包括品牌展示与网上商店这两个方面;因此,在整体架构布局与界面元素分布上的视觉呈现方式主要是“响应式”网页设计。为了使用户获得良好的浏览体验,在整体界面设计上主要是以简约化与统一的视觉传达来表现品牌形象,并配置合理且突出的文字内容来对其核心内容进行陈述。同时,在对整体界面进行设计时,必须在整个过程中都严格遵守“形式服务与功能”的原则。此外,在对页面进行整体配色时,必须将品牌形象色作为主色调。并且为了使用户能够快速、简单地对重要与非重要信息进行区分,还必须在整体页面上设计高对比度单块。为了避免因色彩使用太多而弱化页面上商品的卖点,在界面分区中的色块所使用的颜色应在三种以内。为了使视觉识别标准达到统一,模块界面的素材主要来源于服装品牌LOGO的主体抽象图形。该服装品牌形象在管网平台界面上的设计,突显了品牌的优势,提升了品牌的整体形象,满足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接近了消费者内心的期望值。
二、移动客户端界面设计
在对移动客户端界面进行设计之前,必须先设计一款智能手机客户端应用程序。该服装品牌智能手机客户端应用程序是以融合扁平视觉与易用互体验为设计理念,以苹果手机的IOS系统为主要实现平台。线上购物是这款苹果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主要功能。首先,在对程序架构进行整体规划时,不仅要突出品牌形象的优势、体现品牌简约统一的设计风格,而且还要表现出快时尚的潮流性。因此,该品牌服装在对整个苹果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程序界面进行设计时,是将灰白黑作为品牌形象的视觉识别基础,且将该服装品牌的品牌标志与风格定位理念放置在程序首页的闪屏页面上,并在整体界面布局上体现出“简适生活”的品牌感官。同时,由于该品牌智能手机客户端应用程序使用了扁平设计,使得其省略了不必要界面的转换,从而体现了该品牌作为快时尚的简约风格。此外,为了方便用户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对信息进行筛选,在遵循扁平化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整个苹果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在视觉界面设计上应注意衬线字体与背景的对比,并将简约风格贯穿菜单选项图标设计的始终。其次,在产品推广栏目方面,主要是对其进行简化处理,以此来促进用户浏览更多的商品。同时,在遵循快时尚品牌的营销特性的基础上,还对原有在线商店的目录架构进行了调整,以此来增加消费者在线购买的次数。
三、品牌商城的促销设计
(一)网页横幅广告设计
品牌为了在线上商城推广新的产品或是实施促销活动,一般都是在线上商城首页中的网络横幅广告上进行宣传。一般线上商城首页横幅广告设计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即扩散式构图、对角形构图以及三角线构图。其中,三角形构图与其他两种构图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采用三角形构图,不仅能使整个构图更加的自然、立体,而且还能够使整个推广画面更加活泼、动感,从而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该服装品牌在网页横幅广告设计上正是应用了三角形构图方式,其具体设计如图1所示。
(二)促销专题页面设计
由于视觉设计是抽象的,因此没有固定的模板与套用的公式。所以,在对促销专题页面进行设计时,品牌商家应在遵循专题页面设计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促销活动页面设计的内容并非仅仅只包括商品折扣方面的信息,应还包括将卖场促销的氛围转移到互联网页面上,从而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进而促进商品的销售。以该服装品牌淘宝双十一活动的专题页面设计为例,首先,在对专题页面进行设计之前,必须先将品牌形象的核心信息提取出来。其次,在进行设计时,必须体现出活动产品优质低价的特点,并放大商品的折扣价格。
四、结语
现阶段,在工业化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在售后管理方面,虽然相关管理人员也在不断完善改进的对策,并且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原因是售后服务体制不健全,在客户管理、企业内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够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制,阻碍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不利于工业产品的出售。
二、完善工业品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的对策
1.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通常情况下,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售后服务部门与消费者的接触机会较多,要想使消费者获得满意的服务,主要由售后服务人员决定,如果售后服务人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将会满足用户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在工业化产品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科技研发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而有效确保工业产品的质量。这就要求相关企业主要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求企业应不断引进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在产品研究与开发,生产与检测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人力资源。因此,在工业化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求企业应储存大量的优秀人才,由于企业内部的人才会受到时间和技术因素的限制,因此,在短时间内,企业不容易培养大批量的专业人才,因此,从外部引进专业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增加员工的福利待遇。在工业化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企业可以从外部引进人才,但是也不能够忽视企业内部人才的管理,因为企业内部人员熟悉和了解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员工的分配结构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运作状况等等。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应重视内部人才的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进而不断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
2.强化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协调。现阶段,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各个部门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为使自身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都存在各个部门之间独特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各个部门之间不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导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
3.实行岗位轮换制度。现阶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在同一岗位,员工的工作时间较长,员工会形成厌倦心理,因此,偶尔进行岗位的轮换能够消灭员工心中的不满情绪,激励员工不断进步,使员工产生一种新鲜的感觉,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以缓解企业岗位不足的压力。此外,岗位轮换制度的实现,会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以及完善员工的知识结构,有利于企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进而不断加快售后服务管理的发展进程。
4.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伴随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要想做好售后服务管理环节,要求企业必须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熟悉和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满足客户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应建立健全服务管理机制。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要想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不仅要提高产品的质量,还需要企业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在建立售后服务体系中,依据客户需要的实际产品,为客户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服务,进而不断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因为客户不能够熟悉和了解产品的技术要求,以及工业产品的选型,是否能够满足工业设备的基本要求,产品的安装是否正确,以及如何按照正常的日期对工业产品进行维护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产品的销售价格。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工业品企业生产营销的过程中,售后技术服务发挥重要作用。
三、结语
一、服务企业建立品牌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消费层次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增强,使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产品或服务带来的功能性满足,或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消费者开始注重精神需求,并将其上升到需求的第一位。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源于消费者个人对消费的体验,源于他的个人判断。品牌以其蕴含的独特价值(品牌附加价值),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心理情感满足,同时品牌也强化了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功能的认识,增强满意度。如迪斯尼致力于创造独特的快乐体验,征服了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儿童,甚至也吸引了不少的成年观众。麦当劳所体现的欢快、有趣的氛围也吸引了各地的儿童。品牌还具有社会表征意义,能代表消费者的身份、地位,例如,在星巴克咖啡店里精湛的钢琴演奏、欧美经典的音乐背景、流行时尚的报纸杂志、精美的欧式饰品等配套设施,给消费者营造高贵、时尚、浪漫的氛围,营造了一个除工作单位和家庭之外的新场所,“第三空间”,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种品味和时尚,一种小资情调的生活体验,咖啡完全成了一个载体,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通过建立品牌来提升服务产品的价值,给消费者提供美好的消费体验,也是服务企业面对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升级的一个必然选择。
构建服务品牌对于服务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品牌的基本功能是识别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并将它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品牌的识别功能就更加重要,例如银行业的服务,不管是存贷款业务还是其他理财服务,在形式上都是相似的;顾客不管选择哪家航空公司,都能达到目的地,因此,不同的服务企业往往通过品牌来展示自身的独特性。此外,由于服务的无形性特点,消费者在购买前无法判断服务的质量,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可以起到一种信誉担保的作用,消除消费者这方面的顾虑,减少购买风险和信息搜寻的成本,增强购买信心。
二、服务品牌的特点
第一,在产品领域,产品就是品牌的表现,而在服务领域,服务业的生产者直接面向消费者,服务品牌由于没有实体产品作为品牌的载体,顾客对服务产品的理解几乎完全是靠品牌。因此,服务品牌必须体现服务的特性和特色。第二,服务是无形的,是一系列活动或过程;服务易消逝,没有库存,使得供求矛盾更为尖锐。品牌是传达产品信息的工具,因此服务品牌应包括服务的过程性特点;第三,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大多是同时进行的,企业与顾客之间存在大量的直接接触,顾客作为投入要素参与服务的全过程,服务的结果和过程对顾客都很重要。因此服务品牌还应该体现服务的顾客性特征;第四,从顾客价值的来源上看,服务品牌的作用比有形产品品牌大得多,甚至顾客感知的价值就是企业品牌本身。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使得服务业无法透过包装、商标及展示来传达产品质量,而这也正是品牌对服务业造成的重大冲击之处。有鉴于此,一般服务企业都致力于建立独特的品牌。第五,服务品牌所包含的范围要比有形产品广泛的多,服务员工的形象、服务的流程、服务场景的环境氛围等都会影响消费者对服务品牌的评价,因而服务品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三、服务企业的品牌培育策略
1.建立独特的品牌文化与品牌个性。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格局和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竞争的层次不断提高。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变成一种文化的竞争,一种理念的竞争。因此,要树立品牌首先要确定独特的品牌文化与品牌个性。品牌文化是品牌本身的价值观和精神特性,是企业文化和消费者文化的融合,是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构建的价值观。它可以提升品牌价值,促进品牌与消费者融合,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品牌个性是品牌文化的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品牌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品牌个性,它是吸引消费者的基本元素,也是相互竞争的品牌间区别的根源,品牌个性赋予了产品超越其物质特性上的理念、思想。品牌文化与品牌个性都是在品牌与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满足中培养起来的,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将价值和理念注入品牌,并获得认同,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度。另外,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一旦树立起来将会是企业最持久的竞争力。2.全面的服务质量管理。著名品牌专家大卫·阿克认为,品牌首先向公众承诺的是保持并不断改善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品牌是产品或服务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如何才能做到表里如一,是品牌战略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易逝性等特点使得企业提供的服务品质难以完全相同,造成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不太稳定,影响顾客对服务品牌的良好感知。因此,对于服务品牌来说,质量控制是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员工、有形设施和程序三方面入手。
首先,服务业是以人为中心的产业,其服务质量难以统一标准化,因为人的素质、修养、文化与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同一服务由数人操作,品质难以完全相同。即便同一人作同样服务,因时间、地点、环境与心态变化的不同,作业成果也难以完全一致,甚至有些情况下,员工自身就代表着服务本身,代表着品牌。因而企业应该实施内部营销,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文化和愿景,提高内部员工的满意度,另外还得有完善的培训内容,保证员工的服务技能、服务态度达到顾客满意的标准。其次,服务产品与一般产品相比,具有无形性的特点,顾客在消费之前,无法触摸或凭肉眼见其存在,人们无法直接对其服务特征进行评判,而有形产品可以直接依靠产品本身来展示产品特征。所以服务产品必须依赖其它有形载体,即服务的有形展示来建立服务产品和服务品牌的形象。有形展示主要包括实体环境展示、品牌标识展示、服务信息展示以及服务利益展示四个方面,服务企业应该统筹组成服务的各个有形元素,统一各种外在的有形线索,使之步调一致地突出服务特色和品牌价值。最后,服务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消费者也会参与其中,造成服务企业独有的“过程”消费的特点,顾客体验到实际的服务提供步骤,或者服务的运作流程,也是顾客判断服务质量的依据。因此,服务流程是服务业的活动重点,服务质量的好坏受到服务流程很大的影响,服务企业可以采用服务蓝图等方法,详细了解服务流程作业的细节、潜在失误点、关键作业环节等,从而实现优化服务流程,增加服务流程的可执行性,监督运营效果的目的。
3.塑造服务企业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可以帮助消费者认识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方便购买决策。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向消费者传达一种明确、稳定的品牌形象是建立市场竞争优势和取得品牌成功的关键,品牌形象成为关系到企业品牌建设成效的一个核心要素。品牌形象的塑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品牌形象策划(CorporateIdentitySystem,CIS),它是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某一个特定的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CIS策略一般分为三个层面: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Identity,MI)、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BI)和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VI)。CIS作为企业形象一体化的设计系统,是一种建立和传达企业形象的完整和理想的方法。通过CIS策划,有了明确的企业理念作指导,形成企业独有的、鲜明的经营、管理及视觉特色,突出企业个性,达到对内加强凝聚力和对外加强认识与识别效果。二是品牌传播策略,这是建立品牌形象、传播品牌信息,让消费者认识品牌、关注品牌、青睐品牌从而忠诚品牌的必要手段。高效的品牌传播所树立起来的品牌形象资产,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塑造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更重要的是还能给消费者带来无形的、潜在的且无可替代的价值,如提高社会地位、展示自我个性等。尤其是对于服务品牌来说,由于服务的无形性特点,使得这种品牌传播工作更重要,通过品牌传播可以起到宣传服务内容,消除服务陌生感,展示服务差别,明确服务定位,说服服务尝试,创造顾客忠诚的作用,它不仅会影响顾客的服务预期,而且会影响顾客的服务体验。服务企业应该协调所有的能为顾客提供信息的传播工具,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从宣传它的各个要素开始,并把所传达的信息整合起来,向特定的目标受众以一种有效、连贯的方式传达一个清晰、明确并且是一致性的信息,以便顾客全面了解企业的品牌,并对品牌产生积极的联想,而后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与企业建立信任关系。
总之,服务品牌是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其本质是一种承诺,它向顾客表达出与某个具体服务产品相关联的某项承诺,顾客一旦识别出这一承诺,并通过信息沟通及实际体验而认同了这项承诺,就赋予了服务品牌真正存在的价值。因此,服务品牌的塑造是企业全方位都要努力做好的功课,品牌是一种由内而外实实在在的功夫,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有先做好内在的工作,建立独特的、消费者认可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做好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品牌形象策划,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品牌传播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服务品牌的培育要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理念,对品牌建设工作进行长期规划,这样才能建立起企业品牌的百年基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