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教师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道德素养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而教育良心是教师个体的道德素养,是教师内在的天平,是教师在精神上抵制错误的道德动机,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调节器。教育良心作为一种“道德自律”,有其自身内涵与特点,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有其特殊意义。教育良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社会和教育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取决于教师将一定社会对从教者的道德要求,由“他律”变为“自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彻底变革。而课程改革与教师的关系相当密切,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的道德素养、业务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本次课程改革的成败。可以说,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个教师都将在这场改革中被重新“洗牌”,也必须在这场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应,在改革中促进自己的发展,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而新型公民素质发展的核心在于“品德”。因此,新时期不仅要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更要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和造就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关心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关心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是“人师”。道德素养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而教育良心是教师个体的道德素养,是教师内在的天平,是教师对自己是否履行了道德责任和对自己的教育言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和监督,是教师在精神上抵制错误道德动机,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调节器。教师的良心,是一种“道德自律”,是存在于教师内心的自我道德信念和要求。具有了职业良心,就能够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违犯职业道德的任何邪念。
一、教育良心的内涵与特点
1.教育良心内涵。教育良心可以表现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其主要内涵,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首先“恪尽职守”实际上就是一种工作责任和纪律的要求。教育工作中的“恪尽职守”表现为两条,第一条要求教师应当遵守工作纪律,按照社会和教育事业对教师的要求尽职尽责。如,认真备课、上课,遵守工作时间及其他工作规范等等。第二条是要求教师不能误人子弟,要尽全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否则,就会受到职业良心的谴责。其次“,自觉工作”的要求是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个体和自由的特性。“慎独”的美德十分重要。因为教师的工作多数情况下都是无人监督的。虽然有教育对象的面对,但学生往往没有全面监督教师工作及其质量的能力。二是教师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是没有边界和限度。
如教师不仅要完成校内的工作,还应当与家长、社区等方面建立教育联系。这一联系需要教师大量的精力上的投入,怎样才算践行了使命,我们无法有明确的界定。再次,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而且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外——由观念转化为外在行动的具体而细微的实践过程,赞扬、褒奖包含着爱;批评、处分也体现着爱。教师对学生的爱,目的专一形式多样,他渗透于学校工作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教师良心的上述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教师与社会、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学生的道德关系。这三个方面的联系是,它们共同反映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意识、情感等等。教师的良心与教育事业有必然的联系2.教师良心的特点。首先、层次性高,所谓层次性高指由于教师劳动的崇高性质,以及教师本人往往对这一崇高职业及其要求有较高的自觉,所以教师良心在境界上高于一般的职业良心。一是现代教师经过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都有较高的对于教育道德义务的自觉性。二是教育良心的调整范围广泛,要求较高。如,教师的言谈举止,必须力求反映较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否则就不是足以垂范于学生。其次,教育性强。所谓教育性强指教师良心的榜样作用和判断教育良心的最终标准是看良心是否真正符合教育事业的要求。检验教师良心的最终标准当然只能看良心之外所做的判断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二、教育良心的意义
1.良心对教育工作质量的促进作用。教师的职业良心对教育行为的调空作用表现在教育过程的全部环节中。在教育工作开始之前,教师的良心会行使对准备采取的教育行为的“预审权”。教师的良心会问教师自己“:这样的行为合适吗?”“这样的行为有益于学生吗?”“他会受到伤害吗?”等等。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良心则会努力行使“监察权”,它会提问“:预期的行为有应有的效果吗?”如果没有,良心会引导教师采取措施上的调整。教育活动结束,良心会行使“鉴定权”。教育良心对特定教育性或褒或贬,教师也就或者自豪,或者忏悔。教育良心因此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最好的导师或学校。
2.教育良心对于职业生活的精神意义。教师的职业良心实际上意味着一种自我评价机制的存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常常会遇到社会、学校、同事甚至学生的不公正的对待,会面临许多矛盾。教师的职业良心一方面抚慰自己,对自己职业生活作出公正的评判;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即使是遇到较大的委屈时依然能够按照职业良心的指示行事,做到所谓的“事业为重”。所以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精神人格的保护神,是教师鞠躬尽瘁,积极耕耘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三、教育良心的形成与修养
1.社会状况对良心形成的作用。一个正义较多、道德水平较高的社会,会自然对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职业道德提供涵养上的环境和舆论上的保证,从而有利于职业良心的形成。一个对教师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给予恰当的尊重,一个人人恪尽职守的社会氛围,显然也是有利于教师形成较高水平的职业良心。
2.教师的同济群体对个体教育良心的形成作用更为直接。实际上良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俗的传承。教师对教育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的认知大量是通过工作环境的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去获得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教师同济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道德传统的质量较低,当然不利于教师的职业良心的形成与提高。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英语教学;可行性
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观之,人的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素质的重要方面。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科教学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的人本倾向,更体现出现代教学的特色,更为注重情与理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平衡,身体与心理的同步发展。
英语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许多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以为,在英语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目标。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1.英语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英语教学活动要在激发学习动机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情绪上的困惑,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激励的手段对学生心理进行积极暗示。这有利于通过英语教学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而现行英语教材中有大量心理健康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切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英语学科的教学目的,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耐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品质。
如:ScientistsatWork描写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克服困难,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最后证明了雷电中电的存在。GreatWomen描写两个女人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面临困难勇往直前。SavingtheEarth一文中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一切,以及保护环境、节约自然资源,让他们从小就有健康的心理。LaughingMatter介绍了各国喜剧表演艺术,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遗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美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培养了心理素质,只要细心钻研大多数单元都可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贯穿在中学英语教学始终。英语教师应该深挖英语教材中有关心理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
2.英语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或思路
身为英语教师,把学科内容和所教对象的特点结合起来,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达此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教师行为的楷模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被学生接纳,首先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教育失效。
此外,英语教师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兴趣爱好,以便与多种兴趣元群建立联系,从中吸取最生动、最真切的知识,利用学科优势渗透给学生,影响学生,达到培养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争取做到服饰得体,姿态大方,语言丰富且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再结合高雅、和谐、认真、精神饱满、热情大方等内在美的素质,不给学生显示出一种难以承受社会压力的心理表现。最后要说明的是作为驾驭工作者,自身素质相当重要,尤其是老师的个体素养对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有调查表明“幽默、理解学生、开朗、耐心、外向、知识丰富”等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老师的特征。
2.2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
英语老师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要避免形式化,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诸方面受到教育。
2.2.1在课堂上注意使用日常用语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Goodeveryone,Howareyou,Youarewelcome,Youareagoodstudent,Payattentiontogoodmanners,Caremoreforothers。2.2.2课堂上要有意识的加进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如: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见真交),Goodheathisabovewealth(健康胜于财富),Pridegoesbeforeafall(骄者必败),Alittlepotissoonhot(两小易怒),Thewisemanisalwaysagoodlistener(智者善听人言)。类似关于心理教育方面的格言警句还有很多。
2.2.3还要重视新教材里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内容,对此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3注意心理教育的针对性
各年级学生知识层次不同,心理素质不同,这是由于年龄、家庭、生长环境等不同所造成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初中生,心理承受压力差和道德判断能力低,需要正面引导。但他们积极主动,思想活跃,善于表现自己,老师要利用课堂优势教育学生如何才能成为有良好心理素养的人,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础。而对于高中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他们对于人生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基本能分清善、恶、美、丑。现在是追求高分的时代,许多学生被关在家里、校园里,很少参与外界活动,心理承受压力能力差,很易表露出来,学科老师应注意这点。在实践方面,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发展的情况下,英语老师在工作当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时甚至是严格、严厉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接受心理压力锻炼,以便进行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当今许多教师感慨到“现在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英语课难上”等,英语教学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德育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英语教师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从容应付现在和将来要面临的问题。
2.4探究新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内容并结合课外阅读
中学课本及课外材料中思想素质和心理健康内容比比皆是,有些需要老师深挖教材,充分整理心理教育素材,并适当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心理认知能力。
例如:NoBoundaries一文,描写到斯蒂芬在即将大学毕业时患了无可救药的疾病,他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在轮椅上继续他的高深研究,成了著名科学家。说明他心理素养好,能承受强大的压力,不懈奋斗,最后获得成功。
适当补充心理教育素材,仅靠课本是不够的,课外阅读也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方法,许多学生也乐意选择一些难度适宜、内容风趣的短文诗歌进行阅读,利用这个特点找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供同学们课外阅读,达到趁热打铁的作用。
如:Don''''tWorry这首诗,“Don''''tworryifyourjobissmall,Andyourrewardsarefew.Rememberthatthemightyoak,Wasonceanutlikeyou.”大意是你干的工作很小,回报也很少,但要成为大树也得从小做起.说明要想成为有用的人才,首先要有从小处做起的心理准备,要重视点滴积累,稳扎稳打,不断调试心理,增强素质。
中学英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表面上是两个不同概念,仔细分析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学校的英语教师注意了这一特点之后,应用于课堂,效果很好,学生爱学习的风气日浓,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了提高,乐于接受批评,思想乐观,说明心理承受力和认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爱学英语爱读课外读物,充实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提高了英语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也应是每个英语教师的素养之一,要利用学科内容的特点和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作为英语工作者,平时在进行英语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道德观念,这样也可协助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新时代培养健康合格的人才服好务。
参考文献:
[1]《大众心理学》,2006年3月,第三期.
[2]《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教育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
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1.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
(2)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2.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完全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尽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或远距离教育来补充和提高。而后一种途径,又正好可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使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终端机,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通过电信大学和模拟训练,来获取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强化与提高某种技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4.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开展网络远距离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更加方便。教师坐在家里就可向国内外查询与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必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新形势新下,虽然我国的经济社会获得蓬勃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不断的进步,但是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经费投入不足,院校发展缺乏财物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强,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使得人们对高职教育不够重视,产生偏见[2]。由于缺乏经费投入,导致院校的发展和建设缺少财物支持,从而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瓶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那么实现积极发展高职教育这一目标将会遥遥无期。
二、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不断的完善高职教育社会环境
高职院校要想有效的创新并完善高职教育,就必须确立正确的办学态度,消除那些不重视高职教育的思想和偏见,努力构建平等、公正的教育环境,鼓励教师树立平等的职业观和教育观,让全社会都意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重视高职教育,同时还要大力的宣传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明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度,调查并了解其他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状况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结合本国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方式,让人们可以真正的接受高职教育,消除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从而来不断的完善高职教育的社会环境。
(二)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
新形势下,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环境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其在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上依旧存在不足之处。现阶段,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完善了过去高校由中央集中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将管理体制改革为由中央和省的二级管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3]。高职教育不仅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同时也具有不同学历教育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应该采取自由放任的措施,给高职院校较大的自主办学权利,让高职院校在省级和当地政府共同管理和控制下,来发挥服务社会和经济的作用。此外在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职教育还要不断的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的打破各院校之间的界限,加强联系和交流,对高职教育界限统一领导,并且还要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进行高职教育管理,强化对高职教育的引导,与此同时,高职教育要遵循现阶段我国的考证标准和专业技术资格标准,实施持证上岗,持证就业的制度,从而来推动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高职教育体系
1.1促进学生把握社会实际情况。
应当将语文知识同社会实际环境相结合,促进教学过程更加符合生活习惯,具体而言,就是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背景,进行具体的教学行动,以这一方法,充分刺激学生在学习时主动积极,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语文知识,形成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全面适应社会生活对语文知识的需求。以具体语文课文的教学工作为例,在实际工作当中,教师可以深入分析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分别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生活道理。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一直进行道理的单向灌输,往往会引起中职学生的排斥心理,更加厌恶语文学习。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发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所讲述的实际生活当中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将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和实际日常生活互相联系,从而全面保障语文课堂实用性教学的顺利进行。
1.2强化学生的知识实用性意识。
作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在实际教学时,还包含了口语、写作等具体能力的培养,单纯的强调口语、写作等方面能力的重要性,往往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应当在进行口语教学时,充分同生活实际情况结合,确保口语能力的培养不局限于形式。在选择口语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进行筛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口语交流能力及表达能力能够在学生将来毕业后踏入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确保口语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工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教师在实际工作当中应该随时进行口语能力训练。在课前针对口语知识和口语综合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讲解具体办法,再让学生进行自由化互相练习,并结合后续学生的口语及写作能力的具体评测进行大致评分。可以选择教师进行评分、也可以选择学生之间互相评分,最终所得到的口语及写作成绩,应该加以适当总结。学生处于公共场合时,利用科学合理组织语言,大方得体的全面展现自身特点,并且利用相应的具体口语及措辞来解决实际工作交流当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语文口语和写作能力实用性的具体表现,能够为学生在走入社会工作和生活时提供巨大帮助。又如在“说话要大方得体讲文明”这一知识的学习中,旅游专业或者乘务专业的相关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专业特征,优化教学环境,设计出相应的模拟教学情境。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两者一起合作,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由学生扮演引导人员或乘务管理人员,教师则扮演乘客或旅客,改善学生中较为普遍的语文知识学习的单调乏味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情景化模拟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后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的专业素养,为学生在实际工作当中同工作对象的科学合理化高效交流奠定良好基础,全面完善学生的综合基础能力,全面提高了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1.3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实用能力。
以学生的综合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是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基本需要。在实际应用文写作技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将各式应用文种类的相关概念进行整合,并为学生加以演示,以此作为后续教学良好奠基。其次,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格式和相应措辞的处理,作为应用文写作的关键性部分,具体的文章格式和措辞还应该在对文章的机关和文章所针对的对象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调整。在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的实践当中,教师应该整合多篇范文,帮助学生对具体应用文写作方法进行深入学习,在写作技巧的重点知识教学环节,应该进行强化式讲解,采取反复多次练习的办法,让学生更为准确的把握住应用文的写作技巧。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实际教学过程,多列举代表性范文,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从而使学生自己体会润色出范文中语文写作知识的巧妙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充满个人语言写作特色的文章,写出和其他文章相得益彰的不同应用文,促进语文教学实用性的实现。
2、当前形势下中职学校如何开展实用性教学展望
2.1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与专业共通的知识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促进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际行动、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三者间的密切关系,充分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实践工作。应当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挖掘可用的材料。选取教材中和专业知识融合度高,学生易于接受的代表性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知识点。课前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了解课本内容,再选择部分学生对内容进行自主讲解,并随机选择学生对讲课学生进行点评,配合一定的夸奖和修整,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2以科学合理的实际训练为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还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如不及时纠正,会给日后的实践工作带来巨大阻碍。大部分学生在实际训练当中,都缺乏一定的自信心,无法独立完成实践工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取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实践题目的方式,并与学生积极沟通,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在实际上课后,再将学生分为考评组、实践组两个部分,有了充足的准备,学生的自信心和实践动手能力会有极大提升,最终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可以在鼓励学生积极动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判断能力。
2.3充分融合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
实践能力的最终形成,说到底还是应该充分把握专业知识,在实用性教学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展现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如果不能做到两者充分融合,那么该学科还是单纯的死板知识,同中职学校的实用性教学理念也存在着巨大冲突。因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当充分充分融合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结合目前实践性教学的经验,部分学生的实践总结较为混乱,这也说明了实用性教学中还应当培养学生规范化实践的重要性。
2.4开拓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适当加以课外引导。
大部分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通性,如果无视这一共通性,引导学生细心留意,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死记硬背,在实践过程中,无法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使得最终的工作结果无法满足要求。应当在学生充分掌握了既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拓展相关的知识面。此外,课堂教学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教师在充分利用好课上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在课外也积极进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专业素质。
2.5建立完善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
在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工作后,完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式的打分式评价,应当综合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表现优秀的方面打高分,从而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态度进行实践工作;针对学生表现较差的方面应该适当给分,发挥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渐对自身缺点进行完善,通过两方面的结合,引导学生全面进行自我评价,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后,还应当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逐渐发现学生的进步,并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保障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