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是一件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缺乏和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其在求职时缺乏竞争力而陷入困境。本文所说的社会实践,指大学生在学校课堂之外的一切实践活动。包括假期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考察、社团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兼职工作、创业活动,自助旅游等。正如徐小平老师所说,成功就业是教育和经验的均衡。大学生在追求知识和学历的同时,增加个人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难题

笔者在日常就业指导教学和就业心理咨询中发现毕业生在求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现将部分问题分类整理如下:

1、信息缺乏

很多学生对招聘单位、具体岗位、所在城市和行业的了解不多,搜集信息的渠道少,获取信息的能力差,掌握的信息表层化社会实践论文,过于依赖学校和老师等。调查显示,50.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就业岗位信息不足”是毕业生求职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比如一些同学经常会问:这个岗位好吗?会有发展吗?工资能养否活自己?您能给我说说各大银行的岗位情况和相应的待遇吗?一些北方的同学很少关注南方企业,究其原因是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其没有出省的经历。

2、简历内容不充实

简历是用人单位筛选应聘者的第一道关口,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经历的浓缩,直接关系到能否参加面试。有些同学的简历比较丰富,参加了校内外的诸多活动、担任了一定的职务、获得了一些荣誉和奖励、取得了若干资格证书、具有突出的爱好和特长。但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多数同学都属于简历内容比较匮乏:无社团活动经历、无兼职经验、无获奖和证书,专业成绩平平,爱好特长就是上网、看书、听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有些同学除了基本信息就无话可说。

3、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不强

“工作经验和就业能力缺乏”是毕业生求职面临的主要问题中位列第三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欠缺的问题也比较常见。有些单位会在面试中问求职大学生一些专业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以令考官满意。某银行、某药业公司和某财务集团在招聘现场考察学生使用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均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使之失望。但社会实践经历丰富的同学普遍反映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坚持、忍耐,学会了重新审视自我,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具体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更能坦然面对求职中的困难。

4、职业决策困难

在上海一家公司招聘电话营销岗位的面试中,笔者遇到两位同学,一位同学兴高采烈说:老师,我这次面试成功真是太高兴了。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听您讲在大学期间最好做份兼职,我就在商场做了段销售,我特别喜欢那种顾客接受你的感觉,能接受你推荐的产品,而且我一直想去上海工作。这时另外一个女同学则紧锁眉头、愁容满面,“我也被录取了,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能不能干好社会实践论文,我也没做过营销类的工作,到底去不去呢?”。还有些同学面临升学或就业,考公务员还是去企业,接到几家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二、社会实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毕业生本人的努力与配合。但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创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营造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氛围,对提高的学生的求职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有着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出现了适应不良的情况,这是“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反应。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广泛了解和深入社会,全面地、恰当地评价自我,找到理想中的我与实际中的我差距。调整角色期望值,不断完善自我,积极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化。

2、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大学期间完成了“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以后,大学生求职时面临着从“社会我”向“职业我”的转变。高考的评价标准和职场的评价标准截然相反:我国的教育体系大量依靠记忆,分数几乎成为高考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但职场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说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毕业生,个体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积累工作经验,大学生能认识并深刻体验到评价标准的变化,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以获得平衡的职业生涯。

3、社会实践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社会需求往往是具体的、不断创新的,二者不能做到完全对接社会实践论文,需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目标。社会实践能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和方向,架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学校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构建“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践行”的社会实践网络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改变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在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引导,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必要的人力和经费投入;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呼吁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和多层次的职位;政府出面整合社会、高校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研究,提高社会各界对开展大学生实践的责任意识,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建设。

2、高校重视和参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应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层次的学生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提供师资指导和后续辅导,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3、家庭支持和学生投入,完善大学生自我发展体系。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家长一般不太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兼职、志愿者等经验。“一个好工作靠的是关系”之类的想法,也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到求职时社会实践论文,“实习经历”被专科生认为是就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个人因素。有超过2/3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提升个人素质,促进自身成长”作为出发点和主要目的。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有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实践,在各种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和完善自己性格。

大学生就业影响着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文化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平衡,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是多种角色平衡的结果,因此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8).

[2 ] 宋江照,王俊京,赵海娟,王晶晶.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0).

[3] 尹德树.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7).

[4] 李霞.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状况的调查分析.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5] 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注: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大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与高中生报考目标群前置的关系研究》(课题编号:06AIL0210196.)的子课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后续指导必要性与实现路径探究》(项目编号:D203022)的研究成果。

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第2篇

机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化改造与革新。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不足 建议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它帮助大学生们直接了解社会,认识当前国情,锻炼自己的毅力,增强个人才干,培养良好的品格,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历史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学的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指常规的课堂教育,在课堂教育中,我们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而另一个就是社会实践教育,在社会实践教育中,我们学习的则是社会技能,即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没有实践经验而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将在社会的洪流中被淹没,对于大学生来讲,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给我们一个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机会。

1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熟悉社会,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在书本中吸取知识,在知识中慢慢成长,但是对我国的国民实情知之较少,真正的社会复杂程度并不是在学校中的书本知识中所能了解的。学校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封闭的,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可能就只限于听讲座和浏览新闻,所以社会实践则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的平台,让学生们真正的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从每一次和人民群众接触的经历中升华思想,加强个人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2有利于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技能,拓展才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所以社会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想在社会的洪流中站住脚,就必须拓宽自己的专业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综合发展自己。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在实践中,大学生们可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发挥出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技能,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达到拓展自己才能的目的,有利于以后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

3社会实践能够完善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作为实践者要和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这其中有社会各行业的人,有老师,有公务员,有普通民众等等,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中学会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了学生们的个人素质。

社会实践的面很广,近年来许多大学都有组织或者学生自发的得到学校批准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多数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要独立的面对一些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解决事情的能力。

二社会实践存在着众多不足

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讲有诸多好处,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任然存在着许多不足,要想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就必须克服这些问题,扬长避短,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1社会实践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目前,有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原因大多是缺少必要的经费和来自于社会的支持。就暑期社会实践来说,好多学生只是把暑期社会实践当做必须完成的作业,所以在实践中都是走马观花似的敷衍一下来完成任务,拍些照片,写个总结就算了事,完全是应付差事,草草收场。社会实践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这两个字上,实践就是亲身去做而不是看人家做,许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分太大,有的甚至打着社会实践的幌子旅游,没有真正的达到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目的,更没有达到实践的目的,又何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收获。

2社会实践形式老套,缺乏创新性

长时间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有各校团委来组织,所以真正投入到社会实践中的多为学生干部,除此之外,各校团委关于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力度和指导力度都不够,导致社会实践中常出现一些问题。其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较为单一,有些高校更是“一切从简”只是让学生发些传单,写写感受了事,并没有把社会实践的精神真正的传达下去。而且,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也不合理,大多集中于寒暑假,范围太窄,时间较短,,没有长期性的定点实践基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生社会实践也要讲究创新,不要总是搞一种形式,要扩大范围开阔眼界。搞出新花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能够扩大实践范围,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达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结合。

3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缺乏科学性

总结是评比对社会实践的理论形式的升华,可是有的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总结评比标准过于简单,比如说,有的大学将社会实践是否有媒体报道,什么级别的媒体报道当做评比的标准,导致社会实践流失了其科学意义和社会实践的实质精神。

三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建议及意见

1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识

许多大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所以提高他们对社会实践的价值认识是非常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并不是给大学生带来什么物质财富,而是帮助学生们升华自己的个人价值,在社会实践中要懂得以学习为主的观念去看待它,社会实践是为人民服务的,也是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

2要完善社会实践管理机制

社会实践是针对于校外的活动,相对于校内来讲更难于组织及管理,所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迫不及待。学校可根据学生实际实践情况对较突出的学生提出表扬并给予奖励,并根据不同情况评选出“组织奖”和“个人奖”。并且对每一次社会实践进行高效率的总结,做成总结报告并加以存档。

3创新实践,科学实践

出彩的社会实践在于创新,社会实践组织的有意义才能吸引大学生加入进来,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好多人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总以为社会实践就是老传统的“三下乡”所以不愿意参加,所以要创新实践,实践创新。除了要创新还要懂得科学实践,有了科学的指导,社会实践的体制才会更加完善,实践才会更加顺利的完成,科学的力量不容忽视,科学指导实践,实践让学生成长。

4加强社会实践的定点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们走进社会、接触社会、为社会服务的桥梁。要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不行的,所以实现社会实践基地的固定性,稳定性才能使社会实践持续性长期性发展,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实践中学到知识。

总而言之,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从单向型转向复合型,提高科技含量,体现服务社会的价值,积极创造精神财富,使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既受教育又增长知识和才干,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推向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子健.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62~63

[2]范旭峰.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奉献“两会”[N].中国教育报,2005-03-12(2)

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第3篇

(一)问卷编制过程及受访基础情况

在开始问卷调查前,对6所高校50余名大学生进行了结构化访谈,收集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效性的相关条目,在此基础上,将访谈条目与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出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条目。然后将调查问卷编制成likert五点量表,参考专家意见,整理成37项评价项目,选择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及重庆师范大学6所高校500名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72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为237人,女生为235份,大一到大四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4%、28%、33%、15%。参与问卷调查的专业背景为:10.5%为理科,49.1%为工科,12.6%为医学,8.8%为艺体类,19%为经管文科类。问卷数据统计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二)问卷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1.关于信度

通过统计分析问卷,问卷整体信α系数为0.837。问卷各部分系数均高于0.80。说明问卷内部项目具有较好的同质性和一致性,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2.关于效度

为了增强本次问卷调查的效度,在正式调查前,将问卷交由10名参加社会实践较多的大学生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老师进行鉴定,由参加社会实践的教育客体和组织社会实践的教育主体从不同角度对问卷的设计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加以认真修改。确定了问卷调查主要由四个因素组成,分别是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参与的类型、参与的心态及参与后的评价。最后,在问卷修改完毕,正式实施前,调研组采用因素分析法对问卷结构及项目进行了效度测试,结果证明问卷的同质性较好。最后调查问卷的统计也表明该问卷调查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较好。

(三)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基本状况

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大学生参加了三次以上社会实践的占到了47%,只参加过一次的只占调查的17%。(注:参与次数统计为距调查的最近一年里面)。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缺乏系统的、多层面的参与。而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只有34%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和锻炼自身能力。有30%的学生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参与社会实践,还有17%的学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内生动力不足,并且在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中,有56%的大学生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而参加的。这一结果充分说明目前高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不足。换而言之,没有达到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更谈不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马俊(2005)研究发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困难和问题是:活动开展缺乏连续性、过程缺乏规范性、活动结果缺乏实效性。由上可知,调查结果也得到了国内有关学者研究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不同类型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比较分析

(1)高低年纪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效性比较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中,将一年纪大学生归为低年级学生,把大二、大三年纪学生归为中间年级学生,把大三、大四(以及医学专业大五)归为高年级学生。据此统计结果为低年级学生126名,中间年级学生187名,高年级学生159名(见表一)。统计表明,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明显多于中间年级学生,而在参与的目的上则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有多达63%的低年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利益,进一步访谈表明,这与大一新生由于学业压力不大,并且空闲时间相对较多有很大关系。而在高年级中,却有多达58%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与这部分大学生面临就业有很大关系。中间年级的大学生在目的上呈现出明显的分散性,参与次数也是三个统计年级中最少的,调查组认为,这可能是和中间年级学业压力相对较大有很大关系。在对参加社会实践的评价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大学生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满意度最高,而中间年级大学生满意度最低。分析发现,这与中间年级大学生的参加社会实践的原因紧密相关,有多达67位受访的中间年级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目的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存在消极应付,因此其对社会实践评价较低。

(2)不同专业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效性比较

本次调查将大学生按照专业分为以下几类:理工科类、经管文科类、艺体类。据此统计,理工科类大学生为248名,经管文科类为173名,艺体类51名,这一构成比例也基本符合高校招生比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表明,三者在选择社会实践类型上存在明显差异。理工类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和技能提升类的比例高达83.7%。而经管文科类大学生更多选择参加公益类和勤工俭学类,选择这两部分占到受访学生的73.4%。而艺体类大学生在选择类型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散性。这一调查表明,大学生选择参加社会实践上,与他们的专业背景有密切关联。在对于参加社会实践评价上,理工科大学生的评价明显好于其他两类大学生。

(3)不同面貌大学生对于参加社会实践实效性比较

本次调查中,把受调查大学生按照其不同面貌和身份分为两大类,党员与非党员和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有195名,团员有277名,学生干部有234名,非学生干部238名,(注:由于很多受调查学生既是学生干部,又是党员,所以没有单独比较党员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及社会实践评价上明显高于非党员学生和非学生干部学生。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问题

调查显示,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如何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示范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不太愿意参加社会实践,各有不同比例学生认为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内容。

二是各高校如何组织和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受访学生访谈中,比较普遍的谈到了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仪式性,忽视内容,更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

三是如何引领大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满腔热情内化为学生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外化为学生勤奋学生的动力问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得到了相应的收获,也有很多的疑问,尤其是学生到社会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看听到的很多理念与在高校受到的教育有发生冲突的地方,因此,在这个阶段,尤其需要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其答疑解惑。而高校中专门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和机构更是缺乏。这就是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认为指导无意义的原因所在。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和做法

提高大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必须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坚持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把握实践育人的规律性,建立长效的反馈评价机制。

(一)从大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出发

从大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出发,就是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社会实践内容和方式,这是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和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是大学生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因此,人的因素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要素。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是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前提条件。做到大学生的现状和实际出发,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做到以人为本。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在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已发生巨大变化。在实践活动中,教育对象主动参与,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发问。因此,要想实践活动实效性得以体现,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活动中应认真倾听大学生的想法,与大学生在实践中对话,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应用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是尊重个体差异和现实需求。从调查中不难得知,当前影响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没有注意不同阶段大学生的需求差异性,针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强调尊重从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只有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内容、形式与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吸引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二)坚持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

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把握社会实践活动方向的主导性,是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基础。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的多样性、开放性使得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这就需要教育者积极应对挑战。首先,教育者必须坚持做正确思想观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方向上,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是连贯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原则,注重教育的思想性,保持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力度,要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及时回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增强他们面对社会中的负面信息的选择判断能力,要在了解社会国情的基础上,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是在实践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形成的新型主客体关系的体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者是主动施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参与活动、接受信息的客体。在受教育者主动构建的实践情景中,一方面受教育者是主动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则是具有服务、引导功能的客体;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同时还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主客体之间形成了动态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和接受了相应知识和信息,同时又在实践中产生了新的思考和问题,并力图用自己已有知识进行解答,这时他们变成了教育者。这对教育者的知识素质、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双方平等对话和理解提供了平台。这就要求高校要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评估机制

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资本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将社会资本概念定义为“实际或者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他认为资本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里有效的资源,它使个体获得因为参与社会领域并在其中竞争而形成的特殊利益。个人能够积累的资本,界定了他们的社会轨迹,也可以说资本界定了他们生活的可能性或机遇。大学生虽然在知识层面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对于社会资本的认识还明显不足。如果说教育是为了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建立、整合和运用社会资本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价值所在。

社会资本不是天然存在可轻易为己所用的,而是需要经过后天的发掘和培育才能获得。所以,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资本的重要性,教他们去建立、整合和运用社会资源,以顺利完成社会化应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视为社会、高校及学生所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那么,社会资本将怎样运作才能有益于三方,使三方的合作具有可持续性并共同获益呢?布尔迪厄曾指出,社会关系网络并不完全是自然赋予的,需要投资于团体关系制度化的战略来加以构建。那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由学校为学生争取大量实践岗位,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就成为一条可行之路。

下面,我将对大学生社会资本占有情况作一个简单分析:

大学阶段的社会化对大学生而言非常关键,其社会化效果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然而社会化不充分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资源占有程度差异较大。社会资源主要指家庭环境、父母背景、人际关系、信息摄入、所处平台及发展机会等要素。就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通过自己能积累和调动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家庭及父母所提供的支撑和社会资源动员能力的大小。这部分学生缺乏社会资源对他们的支持,社会化进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社会资源占有充分的同学相比,他们的适应性、反应速度、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较为低下。

大学生主动社会化的意识欠缺。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经历大量的事件及磨练。这与对大学生活定义为自由、安逸、舒适、愉悦的大学生的设定不符。作为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希望被当作成年人来对待和尊重,一方面又拒绝成长,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在遭遇挫折的时候表现出强烈的对成长和竞争的排斥和回避。这样的抵触情绪对社会化进程起到了不利作用。

社会化途径单一。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社会活动基本局限在校园范围内,社交面狭窄,与社会的联接点较少。大学生受到的教育在主体上还仅仅局限于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所以在与社会接轨的时候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性,造成自我认可度急剧下降,也让用人单位提升职前培训成本,大感头疼。大学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与用人单位无法得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形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加强学生个人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固然是一方面,社会对成长中的大学生的接纳、社会力量的介入、社会资源的供给同样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最有力的支撑。

所以,社会实践作为联接大学生与社会的有效途径,起作用应该得到肯定和加强:

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准确自我定位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尝试,是大学生与社会的尝试性联接。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素质能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印证。通过检验,大学生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社会实际需求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补足。这样的角色预演,让大学生不断修正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也通过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而进行重新自我认识和评估,对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做出积极反应,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整合和运用社会资本

相对社会而言,大学校园较为封闭,文化相对单一,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社会实践的多样性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文化,接触并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形态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是非常有利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将专业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并接受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的影响,不断适应、自我调整、破除原先的观念和偏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其对社会资本的建立、整合和运用渐渐成为本能。

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对社会需求做出积极反应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现实意义,大学生需要具备多重群体身份及多种职业技能。大学生过于单一的社会角色将对其职业技能产生极大的局限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多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社会资源得以重新组合,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共享”,对绝大部分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不足而导致机会不均等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会不自觉地扮演更多的社会角色,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个人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化进程得以加速,对社会需求做出更积极的反应。

社会参与程度对大学生社会化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希望学校、社会、学生能更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之中,建立长效机制,共同作用,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 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49-52.

[2] 龚涛,徐建军.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0(4):87-90.

[3] 杨立鹏.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3.

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核心价值观培养

1.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国情、加深对党的领导的正确认识,坚定政治方向;能够在与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中,深化对人民群众的认识与了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能够充分认识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激发其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动力。能够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提高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直接地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不仅要在理论教学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探索,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存在,教育内容的信息传递不是以正面灌输的方式进行,是指寓于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②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实践课题、活动基地、调查研究、组织管理到总结评估,以大学生的亲身实践来观察,同时以社会先进文化为指导,从而获得的知识更深刻、更牢固。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和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导向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必经环节,是大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对大学生各种能力与素质的检阅,也是大学生不断锻炼和增长才干的机会,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强化角色意识、健全角色心态、提升角色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有效地开展,确保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应制定一系列社会实践保障制度,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2.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浸入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之中的过程。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载体。“大学生社会实践,包括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和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③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等;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由校共青团组织指导和学生自己组织实施,例如,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科技活动、勤工助学和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体验和感受,加深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既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又清醒地看到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缺陷,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不断追求新知的科学精神,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注重把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地完善自我。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以及养成教育,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大学生专业、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强化专业技术,拓展专业知识。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及特点,注意实践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性活动。并且在实践教育环节中强化和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大学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开展面向全校大学生的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必要的礼仪活动,让大学生更好感悟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专业考察、深入企业事业单位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把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突破已有知识的束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自身综合素质,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和空间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完善自我、全面成才的必由之路,离开了社会实践,就谈不上能力的成长、完善与发展,更不可能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自我教育。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上必须不断创新,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培养计划,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知识结构合理、道德品质优秀、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也能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全面成才的要求。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开拓创新大学生实践的渠道和方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首先,社会实践应该采取校外与校内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社会实践资源,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校内的社会实践,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通过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校内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创造多种实践机会,发挥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

其次,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特点,充分发挥校园资源与社会资源,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资源。例如,主动与社区、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以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

最后,建立一支专业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和长远发展指导。聘请热心、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指导教师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导师,身为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他们了解学生的性格、智力和能力状况,而且思想成熟,理论功底扎实,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实现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的结合,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注解:

① 陈志军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