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音乐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题名称: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19,(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2019-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19-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9,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19.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19,(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19.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一、营造和谐人文为音乐课堂起航
1.音乐功能室――梦想的摇篮。
当代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学环境的改革,在环境设置中人文精神的体现往往是教学活动中宝贵的动力源泉之一。首先,老师要善于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这种环境包括教室环境和心理环境。教室环境通常指外部环境。在音乐教室的墙壁上,我粘贴了许多音乐家的图片,如: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舒曼、罗西尼、冼星海、贺绿汀等,并配上他们的故事及名言,让学生心中有个偶像。在教室的一旁设置了一个书架,书架上与音乐有关的小报、杂志、VCD等,真是琳琅满目。并推荐音乐欣赏网站,如虫虫钢琴网、基点音乐网等。教室的另一面,我摆放了一个橱窗,里面陈列了常用常见的各种乐器(双响筒、沙球、木鱼、竖笛、口琴、电子琴、古筝等)。学生们总是看了又看、听了又听,与我交流有关音乐的话题,迟迟不愿离开。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天地。另外,学生心理上的环境也要放松。老师要改变站在讲台上感情冷漠缺乏笑容的状态,从内心把学生看成独立人格的人,相信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老师要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体验到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2.低姿态――蹲下来感受学生心灵。
学生正处于心理的依赖期,他们个性张扬,容易崇拜。老师应该蹲下来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一起学会学习、学会感受、学会创造。每隔两周我都会对每个班做一个有关喜爱的音乐(歌曲列表)的调查,通过这样的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喜好,每一次我的调查表格都被填得满满的。在这里,我发现有的同学喜欢律动,有的同学喜欢唱歌,有的同学喜欢动画片的主题曲,比如《五福生肖在人间》等,有的喜欢听黄梅戏,有的还在学习乐器等。了解后,我则在课堂上多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二、渗透相关人文为音乐课堂
1.课前准备――收集人文资料整合。
在传统教学中所有人文资料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是知识宝库、活的教科书。时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这样做确实教育出了不同个性的学生,且闪烁着人文的光辉。有一节海南黎族民歌课《五指山歌》,我决定把课堂交给学生试试,上一节以欣赏人文音乐为主的音乐课,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大量海南民歌的图片、文字和录音资料。每班推荐几名学生做老师。课堂上,那些小老师都拿着厚厚的资料上场了,从容而自信,他们娓娓道来,底下学生既新鲜又好奇。每位学生都想在这位老师的嘴中听到自己寻找的内容。他们不时地讨论争辩着,我不失时机地在旁补充引导。一节课在学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
2.导入中――渗透相关人文情怀。
教师不断调整课堂导入方法,可以营造宽松氛围。万事开头难,一节课导入的好坏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所以每一节课的导入加入相关人文因素能让学生体会到暖暖的情义,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享受音乐。如在教授三年级音乐课《树叶儿飘飘》时,教师轻放着钢琴曲《秋日私语》,让学生猜谜语“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飞入草丛都不见”,学生可借助钢琴曲淡淡的寒意来展开丰富的联想,师生手随着钢琴的音乐不自觉地飘动起来,最终引出树叶儿飘飘。这样的互动让音乐成为了载体,让我们的思维和身体动了起来。
3.教学中――激活学生人文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和创新是人类永恒的活动,是人类本性和本性力量的最高表现。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向学生们设定一个固定的想象空间。比如:这是一个人在走;这是两支战舰在打仗;这是小猫在玩球;这是小象在走路,等等。这样的描述会锁住学生自由翱翔的翅膀。创设和谐的人文情境能激发学生想象力。新课程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体验,因此,我在欣赏别赏识学生的各种表现。好的老师不应该让学生心灵缺少音乐的启迪,失去灵感,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为学生提供舞台,松开学生会飞的翅膀。
三、适时进行人文评价为音乐课堂抛锚
音乐学习更强调个性化的特征,它不追求结果的一致,更关心学生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如何发挥主动性、想象力、创造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对于音乐活动的评价,我更关注学生自己的描述、反思。
另外,学生自主评价也可以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每星期二、四我校都有学生兴趣小组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标达成度评价和主题活动方案的最优化评价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
自主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的尊严和幸福。
关键词:音乐;文化创新;中等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206-01
1 文化创新概念的提出
文化创新是一种文化形态的更新和进步,指人们在文化实践过程当中的创新行为,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侧面。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活力的增强,是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作出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战略部署。他明确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文化创新建设的提出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教育直属高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是一种发展文化,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要把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科学精神的树立、科学道德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要弘扬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积极合作的精神,要有宽容失败的气度,潜心研究的修养,严谨求学的学风,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摒弃浮躁之风”。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在《简论创新文化》中也曾经指出:“文化实质是‘个性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创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力、智力和能动性的创造性活动,是突破原有思维与行为模式的创举。因此,重视乃至尊重个性,张扬特长,是创新的基本要求。尊重个性、培育创新精神,首先要从小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注意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顺其特长而不是遵从家长意志去发展,让其在选择自己成材道路方面有更多的自决权,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做。建立自信、自强的品格,是创新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一。其次,要培养和激发创新的激情。创新激情源自于浓烈的兴趣、远大的抱负、成功的欲望、执着的追求。它将大脑的每根神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把智慧潜能激发出来,把全部心血投入进去,聚精会神。废寝忘食,使其特长大放异彩。这是创新成功必有的精神状态。其三,为创新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人才管理,都要为人才创造更多发掘其潜能、发挥其特长的自由空间。培养兴趣比灌输知识重要,使兴趣化为激情进而成为成功之内在驱动力更为重要。切忌用一种模式去培养人才,以一个尺度、一刀切方式去选拔人才。更不能以好心误人子弟,扼杀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中等职业教育层次上,就应该特别注意对学生人文素质和个性和谐的培养。
而这些工作的开展,就有必要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创新建设,这项工作的搞好,有助于学生培养艺术气质、和谐的个性品质,为今后走上社会和幸福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的意义会让学生踏上人生旅程时一直有一种精神上慰藉,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更有助于在工作和生活中与人交流,与自我交流,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锻造和谐优美的心灵空间。音乐文化创新要求培养学生获得一种敏锐的艺术感受,广博的艺术视角,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并具有博采众长的技艺,以应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越来越高的需求。
3 制约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文化建设的因素
(1)教育的目的太过于功利,缺乏人文精神。当前的中专教育存在一种功利化、工具化的倾向,表现在教育单纯以学生就业为目的、追求招生数额和就业率为导向。教师缺乏对人才进行整体培养的理念和方法,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价值观都未形成,到只有上而下的对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文化建设的不重视。
(2)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甚至忽视。在这方面,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专业结构、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积极性相对也不高。认为学这些东西没有用,两方面共同造成了学科建设的落后,以及相对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都无从开展。
(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国外同类型学院相比,培养创新人才及素质教育的力度不足。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艺术素质能力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普遍存在着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倾向。教学模式和评价体制的缺陷使得学生潜能不能够开发,思想不能够拓展,素质不能够完全培养。个性发展受到制约。
(4)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况,办学上重数量扩张、轻质量提高、重学校升格扩大,轻办学特色创造、轻人才培养成果、轻学生整体人格培养和和谐成长,办学理念带来了文化趋同和学科设置的模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艺术氛围的营造和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
4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文化创新建设的有效途径
(1)创新办学理念。当前,各个阶层的学校教育面临的教育环境和国际国内环境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其肩负的使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学校办学理念也应该随之而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为自身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在音乐文化建设方面,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欣赏活动、合唱比赛、校园广播等形式加强建设,帮助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努力营造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校园。
(2)发挥学生主导作用,推进音乐文化创新建设。将学生的课外活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作为一种全面素质教育活动推出。并开发可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校报、校刊、网络、广播台、宣传橱窗的文化载体中的宣传平台和舆论引导作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专学生年轻好学,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文化,在学习阶段接受良好文化的熏陶和培养,对今后的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3)教师、学生、管理者共同努力开展工作。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音乐文化活动,结合党的政策方针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整合推进音乐文化创新建设,积极组织学生文化艺术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用音乐文化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价值
1、促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
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是一个国家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学、地理特色等多种多元文化的整合,通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便可以很好地了解到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悠久发展历史、民族特色文化以及特色地域风情等内容,而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和多元化色彩的文明古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声乐艺术的根源,是我国声乐艺术的精髓所在。因此,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至关重要。高校拥有着大量的国家杰出青年人才,通过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声乐文化,相关高校声乐教师可以有效地将我国特色传统音乐文化展现到高校学生面前,并且有效地将我国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信息等传递给学生,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知,增强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推动新一代的中国高校人才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促进我国历史特色文明的传承。比如说,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一首古典名曲为例,《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历史上一首有名的琵琶独奏曲,它形象生动的为人们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促进了人们对于中国古典乐器琵琶的理解。因此,在现代高校的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2、促进高校声乐教学品质的优化
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品质的优化,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第一,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可以很好地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化。现代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大多都是采用的西方声乐教学的方法,对于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便造成了现代高校的声乐教学长期处于一边倒的发展状态,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单一化,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声乐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和优化。而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发展了多种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和品种,建立了非常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体系,比如说国粹京剧、秦腔、黄梅戏、昆曲以及民间小调等,这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极大程度上的丰富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优质发展。第二,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促进高效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声乐素养和综合能力,而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正好可以满足其这一需求。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精髓,它可以有效地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强化高校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地提高,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方法
1、促进情感与教学的融合
音乐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都融入了创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文化。因此,相关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融合,首先,应当紧抓传统音乐文化的核心精髓――情感,将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传统英语文化的情感相融合,从而有效地发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对于高校学生的教学作用,使传统英语文化能够完美的融合进现代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当中。比如说,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高山流水》这一首经典曲目的教学为例,《高山流水》是由先秦琴师伯牙先生所创作的一首观点乐曲,曲中主要想表达的是高山的雄浑和幽水深潭的壮阔,传说当时伯牙先生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只有钟子期先生听懂了其中的情感,钟子期死后伯牙先生痛心疾首,感叹道失去了一个知己,因此也诞生了“伯牙绝弦”这一千古名词。所以,高校声乐教师在给学生教学传统音乐文化时,可以通过情感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帮助高校学生有效地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背景、情感、体验等内容,让高校学生能通过情感的共鸣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有效地吸引高校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促进高校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2、激发高校学生的感知能力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激发自身对于声乐艺术的感知能力,是有效地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相关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且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就应当重点做好高校学生的声乐感知能力的激发工作。我国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特色的多元化国家,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每一个地区和地域都发展了其自身特有的音乐文化。然而,虽然我国不同的地区人们对于传统音乐的风格、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但是,对于音乐这一门艺术来说,音乐是不分地域和国界的,它都是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因此,在现代高效的声乐课程教学中,不存在无法理解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内容,存在着只有尚未开发的高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因此,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艺术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融合,就应当采取有效地措施来激发高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比如说,对于地域文化特色比较鲜明、独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传统音乐艺术,高校声乐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之前,先向学生详细的介绍其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以及音乐风格等背景内容的方法,有效地强化高校学生在欣赏该种传统音乐艺术时的感知能力,从而全面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声乐艺术的根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质量,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声乐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有效地措施来促进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从而有效地提高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40-01
音乐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人的熏陶有利于人们人文素质的涵育。那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呢?笔者认为当前加强音乐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讨。
一、学生维度:丰富人文意识,砥砺人文能力,激发人文精神
首先,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人文素材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音乐不仅仅是乐理、乐器等的组合,而是人精神世界的宣泄,是人“灵魂的出口”。无论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声乐课程、器乐演奏课程和合唱课程,还是非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音乐鉴赏课程,教师都应在课堂上充分发掘音乐作品中的人文素材,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比如在学习《高山流水》的民族器乐演奏课上,在要求音准、节奏与技法的同时更多的是学会领悟“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的意境,感悟古人的开阔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体会对自然的热爱,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并融入关于器乐史、音乐史的相关知识,了解历史、社会、文化、音乐、懂得珍惜与传承。[1]
其次,通过音乐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人文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也应当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人文能力。比如在合唱课程中,教师通过排练合唱节目不仅让学生接受了艺术的熏陶和思想的净化,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再次,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最高层次。在音乐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比如在学习音乐鉴赏课时,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以唐代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为依托,通过琴曲演绎灵动的春江流水,用图景展现柔和的海上初升明月,完美展现诗的空灵清雅境界,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以及音乐旋律的配合,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面,从而了解到作品中刻画的景象之清幽以及诗人对于人生的叹息。[2]高校学生通过不断欣赏此类音乐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鉴赏品位,最终有利于个人人文素质的日益完善。
二、教师维度:更新观念,整合内容,变革方法,优化队伍
首先,就更新观念来说,就是要使教师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重要作用。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调整他们的学习心态,促进他们的智力开发,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意识、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文精神,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故高校音乐教师必须意识到音乐课不仅是音乐技能课,而且是素质涵养课;音乐教师不仅是技能之师,更是育人之师。
其次,整合内容,就是要优化音乐教学的整体结构。学者郑琳在《强化人文素质培养功能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指出,首先,音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将音乐课程与其他人文学科联系起来,加强音乐知识与其他人文知识的贯通,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专业课与人文学科的关系,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提高人文修养。其次,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3]笔者还认为,需要优化高校的课程体系,适当地安排音乐课的课时,决不能忽视音乐课。
再次,变革方法主要围绕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性而展开。一方面,应善于利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使课堂更加立体、生动、形象;另一方面,教育方法应尽量避免单一刻板,尤其要避免“填鸭式”的灌输,要注意通过间接、潜隐、渗透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收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优化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之本,没有一支人文素养高的音乐教师队伍,就很难在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高校应提高音乐教师准入门槛,通过多种公平公正的选拔考试,让更多音乐专业知识扎实、人文底蕴深厚的教师充实到高校队伍中来。另一方面,高校要为在校音乐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在职培训开辟各种“绿色通道”,全面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2]于静.试论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科技致富向导,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