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小的船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骨干教师;初中数学;培训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是培训成功的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了以内江师范学院副院长为组长,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领导培训工作。根据本次培训的目标和要求,要求各个部门以培训工作为中心,相互之间密切合作,齐心协力。

具体承办方――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辖教学工作小组、宣传小组、学员管理小组、后勤小组、秘书小组等,全面负责实施培训工作。在培训实施过程,受到了四川省教育厅领导的关心。省教育厅督导组成员通过听课、与学员座谈、听取学校汇报、意见反馈等形式进行检查指导。

二、外聘内请,优化师资,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

选什么样的授课教师,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的水准和素养,对于培养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一方面我们特聘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有梁教授、原成都教育学院院长周小山教授、省教育厅课程改革中学数学组组长成都大学陈明华教授、邀请资阳市中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吴中林与成都市龙泉驿区教研员数学特级教师王富英等作为培训师资;另一方面内江师范学院迄今为止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传统与土壤积淀颇深,从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实行新课程培训,具备了较好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考虑针对这次来参加培训的都是农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为此校内选派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多的科研成果,同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对中学的教育教学比较熟悉。

三、目标明确,方案合理,形式多样,手段现代化,是培训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培训目标明确化

按照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申报方案开展工作,拟通过连续三年的培训,帮助受培的初中数学农村骨干教师实现“两个飞跃”: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从骨干教师到学科专家型教师的飞跃。引导、帮助培训对象在现有起点上持续发展,着力提高培训对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育科研等方面素质,为培训对象成为“发挥示范作用、产生辐射影响”的初中学科教师专家型人才创造条件。

(二)方案设计合理化

在制订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时,经过多方论证,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力求做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认真落实,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为此专门到西华师范大学、南充五中、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中学调研,以保证设计方案更加切合农村中学教学实际。

(三)课程内容系统化

有专家引领的报告,有注重专业知识更新的专题讲座,也有注重教学实践的示范观摩课,还有注重教师师德方面的专题指导等。

(四)培训形式多样化

培训形式上,采用了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专题报告与互动交流、实地考察与现场诊断等多种方式,有专题讲座、观摩示范、教学录像、考察调研、跟踪管理等,并专门设置了“互动研讨”形式,以此促使学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确立了“主体性参与者”的角色,使培训本身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五)教学模式多元化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授课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使得培训课堂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为此我们采用问题驱动,经验交流,专家引领,自主研修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操作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择侧重点。

(六)培训手段现代化

在教学设施和手段上,我们准备了多媒体教室。虽然时间紧,但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还是尽可能为学员提供计算机供他们实习上机,提高运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等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四、管理严格,热情服务,是培训成功的基本保证

不管校外聘请,还是校内教师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备课,带来了大量富有学理性和前瞻性的知识,得到了学员极高的评价。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内江师范学院培训中心和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制定了班主任制度、跟踪指导制度、导师联系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方面在考勤严格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着力体现人文关怀,强调热情而周到的服务,了解学员所想所需。班主任经常走进学员们中间了解其思想和学习、生活状况,耐心细致的解决学员遇到的困难。

五、效果显著,意义深远,是培训的必然结果

第一阶段培训结束后,我们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发现:学员们普遍表示经过培训收获很大,在教育理念、师德、教学能力、教育科研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为基础教育改革作贡献的信心和责任,同时也表达了对培训院校、授课教师的感激之情。请看几位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学写的培训感想:

“此次培训开阔了思路,作为一个基层学校的教务主任受益匪浅,通过培训使我对基层改革的新动向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本地开展师资培训的思路,我会把此次培训的成果带回单位,带给每一个教师,希望今后多组织此类精彩的培训”“对基层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听了专家的讲解,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多,感悟多,也深刻地要求自己多学别人,理性借鉴他人的闪光点,创造性地工作”“本次培训组织周密,目的明确,教师敬业,学员努力,学到了很多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准备回去开展实践”“收获很大,教师讲课认真,准备充分,内容有理论有实例,是一次充电,洗脑的过程,有一定的收获”“受益颇多,开阔视野,胜读十年书”。

六、问题反思,后期规划

(一)问题反思

此次参培学员来自四川省不同地区,对培训目标的理解和对培训本身的期待不尽相同,故对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不完全一致的看法,众口难调。再有培训中的文化娱乐工作较为薄弱,在今后培训中需要认真考虑,合理地做一些规划设计,力求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增强培训效果。

通过本次培训,力求突出特色,注重实效。以“素质教育、新课标”为主旋律的专题讲座将得到继续贯彻,以“专业素养提高”为副旋律的知识讲授将增加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导、学、群、访、研”将继续作为培训工作的方针。此外需要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培训资源,成立由专家、教授、中学特级教师或优秀教师组成的培训教师团队,全程参与培训,还要强化参训学员的“主体”意识,扩大学员参与度,充分利用资源,增强互动内容,增加更多的观摩研讨课,以自我分析、同行评析、专家点评等形式进行互动研讨,并通过网络和书面通知等形式预设下期互动研讨话题2-3个,让学员提前做好准备,对他们进行“参与式”培训。应多发学习资料和参考书,在教学科研方面得到更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建立导师跟踪指导制度,加强培训后指导。严格检查和指导学员任务完成情况,对学员进行更加深入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建立丰富的培训资料库,电子版的,文字版的,方便学员在日后工作中的使用和借鉴。

(二)后期规划

从培训体系安排上看:第一年,培训基础阶段,重基础,重理念,重认识;第二年,培训提高阶段,重引领,重设计,重参与,重方法;第三年,培训飞跃阶段,重反思,重创新,重展示。三阶段目标相辅相成,脉络可循。有侧重,不偏废;有理论,有实践;有统一,有个性;有请来,有走出;有引领,有自培;有系统,有开放。

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农村初中数学)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按需培训,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受培教师实现主动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为目的。我们将会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宋卫中,侯召波,刘进社.农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的实践与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08,(8)46-47.

[2]姜德照,孙贻峰.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向高师函授教育迁移的尝试[J].中国成人教育,2004(2)92-93.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上进的基础和动力,老师只有给学生以最大的信任、最必要的指导、最实际的帮助,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孩子人格的完善。

把学生放在心里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出现的问题。学生出现错误时,班主任不要妄下结论,武断处理,要允许学生说明原委,允许学生改错。

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其思想认识与自律意识尚未成熟,出现错误行为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正确的教育引导工作。如果忽视了孩子的发展规律,不懂得“批评”的艺术,很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如今,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尊心强、感情脆弱,所以批评学生时要注意场合、顾及颜面,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其人格。

记得在学习《小小的船》一课时,当我问到:“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此时,你就坐在小小的船里,你会想些什么呢?”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我逐一指名,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想天空真美!”另一个学生说:“我想坐着小船看星星。”课程进行得很顺利,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想爸爸……”全班愕然。我也奇怪,急忙问其原因,她说:“坐在月亮上太高了,我怕下不来,就想让爸爸把我抱下来。”听完她的解释,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学生们看我笑,也笑成一团,而那个小女孩,一脸窘相。我想了想,然后表扬了她,说她的想法不一般,然后很委婉地告诉她:“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坐在那么美的小船里,你的想法。”她似乎懂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后来我想,如果我当时一笑而过,可能会挫伤她的自尊心。我很庆幸,我没那么做。我深深懂得,不分场合刺伤学生自尊心的做法是愚蠢的,当众批评只能让学生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事实上,对这个学生的自尊心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作为老师要记住这样一句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同的批评方法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期待。

教育要有艺术

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并不等于放任学生,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如果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把班主任放在眼里。

当然,班主任的威信不能用专制来确立。那样只会使学生表面顺从,背后抗拒,或者是消极对抗,甚至是直接对抗。

一天早晨,刚走进教室,班长来找我:“老师,我能和你说点事吗?”我点头表示让他说。“老师,能到外面去说吗?”我就跟着他出了教室。“老师,张华(化名)把你前两天没收的悠悠球给偷走了。”听了班长的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罚张华做一周的值日,在班里公开检讨自己的偷盗行为。可我又一想,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不先听他的解释呢?一连串的为什么在我脑中盘旋着。

于是,我先肯定了班长的工作。下午,张华主动来承认错误,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平时表现,鼓励了他,然后我才说悠悠球的事。他低着头承认了错误,我摸了摸他的头说:“老师也相信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相信你以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你依然是老师眼中最优秀的孩子。”从那以后,张华比以前更优秀了,积极主动,助人为乐……那次谈话结束后,我坐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我认为我做得对。当学生犯了错误后,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平心静气地来找一个最好的教育方法,不应鲁莽地采取批评、训斥的方法。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 道德教育 内容方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要求是“增强自信,培养幼儿乐群、友好的态度和行为。”[1] 它主要涉及的是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的要求。其具体目标为:培养儿童快乐、自信、乐于交往的个性品质,养成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知错就改的行为习惯,激发爱父母、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社会学习是一种跨越不同领域的综合学习,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它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宝贵的道德意义传递给儿童。

本文从儿童文学德育内容、教师德育方式以及儿童文学德育文本的创作、儿童文学道德教育的后现念等四个方面对我国近十年儿童文学道德教育研究做一综述。笔者发现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呈现以下特点:儿童文学的德育价值得到肯定,儿童文学的德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德育内容不断深化、教师德育方式不断创新。但是德育价值解读与儿童阅读心理特征的结合,儿童文学文本中艺术图景的创设,德育研究视域的多样化仍然是本研究的欠缺之处。

一、儿童文学的德育内容

(一)道德认知的习得

近年来的儿童文学道德认知研究中,主要观点认为:1.习得道德观念。儿童文学负有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重任,幼儿故事传递了善恶观以及社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2] 2.掌握道德判断。幼儿在对故事正面人物的观察、模仿中,能逐渐学会明辨是非。儿童文学通过直接鲜明的道德主题:如善与恶的冲突、美与丑的斗争来引导儿童形成对这个世界最初的道德判断。 [3]

(二)道德情感的深化

道德情感是人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因自身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体验。[4] 儿童文学作品体现的儿童道德情感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1.道德情感的共鸣。儿童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情感表现为倾慕或鄙弃、爱好或憎恶等体验。 [5] 2.道德情感的迁移。儿童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会产生移情现象并丰富自我情感体验,利于儿童道德社会化的发展。[6][7] 3.道德情感的催生。绘本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情感催生和宣泄的系统,它通过诗意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把儿童潜在的道德情感激发出来。[8]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小小的船》这个故事论述了儿童在道德两难抉择中的心灵提升。主人公小船被激发起的道德动机使得他将做好事的偶然行为逐步提升为自觉地、持续不断的道德行为。儿童在阅读这个故事、欣赏小主人公小船的同时,其间相伴的是儿童道德意志的锻炼和成长。[9] 道德意志内在的实践本性细致地呈现出个体道德意识的求善意向,对于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升华作用。

(四)道德行为的发展

幼儿故事对幼儿道德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二是预防幼儿撒谎、攻击性等不良行为。儿童以故事的正面人物为榜样,对榜样的行为加以观察、模仿。当儿童把故事情感迁移到生活中时,儿童会体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合作、爱心、同情心等。儿童文学中反面人物的形象对儿童撒谎等不良行为起到了很好的预防、警戒作用,当儿童出现类似行为时,往往会感到内疚。[10]

二、儿童文学的德育方式

儿童文学曾一度出现以教化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取向。教师在教育方式上不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教育文学”等同于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11] “教师在教育方式上教化僭越审美、认知大于感知,忽视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角度对儿童进行道德引导。”[12] 近年来,幼儿教师的德育方式的研究主要有以几个特点:

(一)将文学作品进行分类,进行道德价值筛选

教师在运用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考虑文学作品本身的知识渗透性、德育的介入性等问题来设计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精选那些有利于提高儿童道德品质的文学作品个案,从而促进儿童道德的养成,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13]

(二)通过角色扮演促进情感体验

儿童的道德被动体验过程要转为主动体验过程。教师利用儿童文学可以与儿童进行精神对话的特征,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角色扮演机会,增加儿童思维频率,提供道德判断机会,促进道德成长。[14]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儿童通过亲身经历理解了故事中相应的道德情感,儿童对故事道德情感的理解也更具有真实性,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共鸣。

(三)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

儿童的道德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儿童通过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的有关经验来体验故事情感,以便更好地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将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幼儿才能将故事中学习到的东西真正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15] 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的道德情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验。

(四)欣赏型德育模式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主要观点在于: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是参谋或伙伴。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以自己对道德智慧的欣赏来刺激、启发和带动学生的德育“欣赏”活动。强调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两个方面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统一。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欣赏是幼儿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奋,这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顺应了儿童的情感与审美追求。

三、儿童文学德育作品的创作

在近十年的文献资料整理中,笔者发现儿童文学德育作品的创作方式呈现出情感宣泄化、道德叙事化的趋势。相对传统的正向道德教育文本而言,顽童、幻想、反禁忌等文本类型已经成为一种深受儿童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风格。在观照儿童叙事性阅读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道德叙事性思维的文本创作应运而生。以往的儿童文学作品着重强调道德教育的“正强化”功能。如今,儿童文学更强调它的道德情感释放观。[18] 儿童文学德育作品的创作另一个特征就是道德叙事性思维的文本创作。叙事在儿童社会性和道德认识发展上起着核心作用,儿童文学作品要以讲故事的口吻和儿童进行道德上的精神对话。个体道德叙事作为儿童道德教育的新范式,体现了对儿童生命价值与实践的尊重。

四、儿童文学道德教育的后现代景观

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善恶观念已经被多元化的解读方式所颠覆。近年来,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改编而创作出新的故事,已成为童书出版的流行趋势,这一改写的图画故事体现了童话文类的后现代反思,它对传统的叙事方式进行了质疑,将故事的意旨转向现代社会中现实的道德判断,挑战和质疑了经典童话故事所建立的传统道德认知范畴。儿童文学故事结局的颠覆造就了阅读的多重可能性,内容对崇高伟大的消解更走向了写实文学,真正走进了生活……这些现象都是在力求尊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19] 丰富多元的价值体系能真正回应当下儿童所处的复杂生存环境,能够引导他们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儿童文学主题的颠覆以及形式的创新,都表现出对传统权威叙事地位的拒绝,排斥着某种论述优于其它论述的特权。

五、研究的后续思考

(一)儿童本体特征的观照

观赏者是作品意义产生的组成部分,儿童是文本欣赏的主体。儿童文学文本的价值观要在认同儿童价值观的基础上,以儿童的生命为内核、为根基,向外扩展。教师在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进行道德熏陶时,要更加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特质与需要,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挖掘出同一个文本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的不同层次的道德意义,以及儿童与成人对于文本道德意义的不同解读。

(二)文本创作中的审美叙事

儿童文学的道德教育要以审美的方式来表现。美与善是相通的,因此儿童文学审美教育的结果,是使儿童变得有内在的道德要求,自觉地去做好人、做好事。儿童文学是一种艺术投影,儿童的心理结构不同于成年人,它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与审美意识同构。儿童文学创作者要关注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注重在文本的美感叙事中投射道德的力量。

(三)行动研究视域的扩展

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缺乏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到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思考儿童文学作品是否真的对儿童起到德育作用。还应该深入接触儿童,从更深层面上挖掘儿童如何解读文学作品的德育意义。此外,还需访谈教师、家长,让家园德育内容与方式能有效地结为统一体,促进儿童道德教育的系统化进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解读 [M] .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5][10][15]覃丽.试析幼儿故事与幼儿道德社会化[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5).

[3]胡晓玲.安徒生童话伦理道德观初探[J]. 世界文学评论,2007,(1).

[4]乔建中.道德教育的情绪基础[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70.

[6]康长运.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4).

[7]肖建霞.论绘本阅读与儿童成长[J]. 山东教育,2008,(12).

[8][17]郑荔.绘本对儿童成长的影响[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8,(4).

[9]袁晓松.小小的船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J]. 阴山学刊,2005,(1).

[11]余春瑛.教化:童话本质的背离[J]. 学前教育研究,2005,(Z1).

[12]闫春梅.当前幼儿园童话教育误区窥析[J]. 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13]王中华.童话:儿童诚信教育的新途径[J]. 教学与管理,2006,(20).

[14] 陈苗苗.儿童文学对儿童道德发展的价值[J]. 中国德育 ,2006,(10).

[16]檀传宝.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试论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建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2).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次,我看到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准备给小朋友们讲讲故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我说了这节课的内容是听故事,小朋友们的眼睛都发光了,我心里一阵欢喜,想着原来孩子们的兴趣是在这儿啊!在听故事的中间,孩子们那清澈的眼睛让我看到了希望之光,静静地盯着你,聚精会神的聆听着你的故事时,心里那美啊,真是无法言语。

这一次的事件给我带来了真正的思考,为什么孩子们能用那样的精神来对待我的故事,为什么孩子们却用那样的神情来对待我的语文课堂?因为故事有趣,因为故事有吸引力。

吸引力――一种无形的拉力,它有一股孩子们不能挣脱的力量,所以他们被这样的神秘之手牵着走。什么才能成为我的语文教学中的神秘之手呢?经过这次的感动,我看了很多网上关于这方面的信息,然后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一切有吸引力的因素,把精心准备的教学预案付诸实践。这一次的课堂比前几次都要好很多,但是新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

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一年级的孩子的语文课堂一定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在课上,最好能穿插几个好听的故事,然后把要学习的生字、词语融合在有趣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说说我的感想:

1.上课前三分钟的吸引力首当其冲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在没有多媒体帮忙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想出令学生叹为观止的点子。比如在上《小小的船》时,我首先出示小黑板:“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像这样一个简单的谜语就会让孩子们趣味盎然。再比如上《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时候,我首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在我形象的言语带领下,孩子们来到了一个小村庄,这时再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的抢着说。我想此时的他们对将要学习的新课文一定不会拒绝,学习的动力马上就激发起来了。

2.多样的学习方式能吸引着学生心甘情愿学习

在低年级学生中,对学习内容真正感兴趣的人毕竟不多,教师还是得想方设法把学生必须掌握的东西掺合到有趣的游戏、比赛中,让他们在娱乐中获得学习的动力,尝到学习的甜头。比如在教学拼音时,我常常会让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别拿一个声母或韵母,下面的小朋友一边拍手一边唱“找朋友”的歌,哪个声母和哪个韵母可以拼起来,就让拿它们的两个小朋友站到一起,下面的同学一齐拼读这个拼音三遍。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得在玩中巩固了拼音的拼读。

3.有效的肯定机制是课堂延续的动力,它的吸引力无可比拟

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比较容易满足,当他们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简单的一个大拇指就能让他们久久地激动不已。当然,要想紧紧地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还得要靠长久的肯定机制。比如在课堂上用一些可爱的小贴纸给予学生激励,告诉他们有了十张小贴纸就可以找老师换一样小礼物。而这样的小贴纸是发给课堂上表现好的小朋友的,谁表现最好谁得到的礼物就最多,一个星期中得到礼物最多的就可以封他为“聪明大王”。在我们班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大王,比如“认字大王”、“朗读大王”、“写字大王”等。这一切都是在对孩子的表现做出肯定,当孩子们不断地被肯定、激励之后,他们也会渐渐地变得懂事起来。

4.丰富多彩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表演或活动是一节课的调味料

好的教师的语言常常是抑扬顿挫、诙谐幽默、声情并茂的。在讲授中语句的停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语言的渲染可调动学生的情绪;优美的语言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拙劣的语言会导致索然无味的结果。而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很多课文都是由儿歌改编而成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到这一点,大胆尝试边唱边演的形式。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就是表演了。比如说在教《影子》的时候,为了搞清楚到底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左,什么时候在右,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领着小朋友们到阳光下自己体验一番。

5.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东西和方式来吸引他们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2012年我校被定为“李吉林情境教育实验校”,在阶段性总结的报告会上,冯华校长谈到我校对情境教育的理解,情境教育的非凡之处是能“把儿童的注意、观察、思维、想象以及非智力因素同时都调动起来,促进儿童智能的发展”。会上,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彭建伟局长也给了我们鼓励和支持。这次的命名、挂牌其实是对我们的情境教育探索之路的一种肯定。

回顾初次接触情境教学法是在多媒体大屏上观看李吉林老师的《小小的船》一课,没想到仅仅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产生想象的力量却如此巨大。回想不同层面的多次培训,教研员层面的艰深的理论培训,骨干教师们的听评导课、沙龙研讨、对话,教师全员参与的研读、观摩,让我们一点一滴地积累着认识和经验,转变着观念。

所有语文老师一定还记得张兴丽老师的《秋天的雨》,那是学校骨干教师上的第一堂情境教育示范课。课上得很成功,孩子们兴奋、专注、自由发挥的表现说明了一切。这堂课是我校情境教育的转折点,此后,更多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或说课坚定了老师们的信心:我们也可以上情境教育的课。

今天,我们依旧坚定地走在情境教育的道路上。全校的语文教师都参与到了情境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来,他们从自己的教学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我们注重让学生触“境”生“情”,创设的重点放在要让学生有情感上的共鸣。为此,我们总结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情境创设方式:

1. 至少要新鲜

好奇是儿童的特点,当他们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时,总爱动手去摸、动脑去想、睁大探求知识的眼睛去认识。比如,指导状物类作文《一种植物》时,教师就可以在讲桌上放一盆红艳艳的杜鹃花……在教室里出现一件新的东西,就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和兴趣。新,是情境创设的必要因素,老师构想一个情境时,首先就会想到:它新颖不新颖,学生有没有兴趣。

2.要让情境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情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感官刺激,要让孩子产生感情,必须先要让他们走心,让他们看进去、听进去、想进去。有一个简单的小方法:教师有意创设某种情境之后,可以要求孩子们凭着短时记忆,把刚发生过的情境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这是一种让学生走心的好方法。张念老师在执教《颐和园》一课时就利用了此种方法。课中有描写颐和园横槛上图案的句子,张老师将横槛上的图片通过PPT的动画效果实现了滚动式的播放,让孩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叹。张老师抓住了这一课堂生成,把这些情境当作写作素材,让孩子通过回忆写作。这种训练的本质是让孩子们有更敏锐的观察力,久而久之能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有心人。

3.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要让学生体验事物内在情感,而不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如青年教师陈媛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找到痛苦的词语不难,但如何体会雷利的“丧父之痛”是一般孩子难于理解的。陈老师引导孩子想象:雷利除了在等待爸爸回来后给他戴上蓝盔之外,他还等着和爸爸一起做什么?有的说“等着和爸爸一起放风筝”,有的说“等着和爸爸一起踢足球”……这一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在假设美好的画面之后,回到残酷的现实中来:课堂上又响起了低沉缓慢的音乐,爸爸灵柩回来的图片,让学生如同身在机场……孩子们马上体验到了情绪的落差,对文章后面向往和平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巧妙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美好情感,通过反衬、对比,让涉世不深的孩子也体会到了痛苦,这堂课上得非常成功。

4. 要细致、具体,抓住事物的本质细节

尹宜春老师的《北京的春节》的第一稿教案在五年级(6)班试教时,效果不佳,尤其是“借助词语,想象画面”这个环节出现了致命的问题。于是,有老师建议增加一些视频和图片来创设情境,这样可以降低孩子借助语言想象画面的难度。但尹老师认为,这样改动只会冲淡孩子们对老舍作品语言的品味机会,以复杂的多媒体代替对文本的阅读,以热烈的课堂“对话”代替对个性化的语言品味,这样就忽视了课文本身的魅力。但如何让学生产生更多真切的想象呢?尹老师意识到第一课创设的情境过于笼统,再上课时,他提出了更多、更细致的问题,紧扣文本的关键细节,还通过激发孩子们的想象达成了一个完美的情境,挖掘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细节,便是艺术上所说的一种境界——传神,能瞬间把孩子们送到“那情那境”之中。

这些年对情境教育的实践让我们体会到,要承担起情境教育的责任,语文教师们还需要有一些过硬的特殊素质,这主要表现在情感素质上。

首先,语文教师自己要有深厚的情感修养。情境教育的很多教育目标都是通过情感达成的,要陶冶学生的情感,要塑造学生的灵魂,要激励与感染学生,老师也必须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细腻的人、一个情商较高的人。他必须能够深刻感受、领会人类的诸多的情感,才能把语文课教好。

其次,语文教师还要能够了解孩子们的情感。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个独立的世界,作为教师,应该知道怎样面对这样的世界。他们要用孩子的眼光观察、思考、记忆;孩子们有许多连最亲的父母也不愿告诉的秘密,这些沉睡的记忆是学生情感的结晶。如果我们找到触发他们情感的刺激因素,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就很容易唤起他们的情感。

再次,语文老师要由衷地热爱自己学生,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要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课堂上40分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其实就是师生长期关系的一部分。平日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愈是真诚,课上其感人的力量就愈深,其表达的话就愈可信。教师用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引发学生快乐情绪,无疑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辅助手段。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心情,精神十足地走进教室,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

以上这些特别的情感素质,不是能够机械地学习来的,我们发现,这些特点在李吉林老师的身上都有足够的体现。认识到这点,我们又重新发现学吉林老师精神品质的重要性,我们组织观看《儿童教育家李吉林》专题纪录片,再次在每个人心中发现李吉林老师的宽厚仁爱,发现这个“长大的儿童”始终葆有的一颗童心;我们在全体教师中间开展了“走近李吉林老师,走进情境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对李吉林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来源及内涵有了全面的认识,走近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可爱的儿童教育家。学校还组织了“学吉林思想”的征文以及阅读《李吉林文集》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我们期待这些活动最终能影响到每一位教师的内心,让他们首先成为李吉林一样的人。

又经过了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学校在语文学科中实施的情境教育,也逐渐转移到其他的学科中去了。现在,老师们的课堂生动了许多,学生们的负担减轻了。同时,近年来市区两级的各项各类考试、素质摸底,孩子们的成绩也都名列前茅。老师们还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更爱学习了,更爱学校了。

时间久了,我校情境教育的研究也出现了“高原反应”。其表现为,对情境教学实践缺少适时反思,反思的形式与内容过于滞后,形式太单一,内容太笼统不够细致;一线教师的研究队伍缺乏整合,不能高效地完成研究任务;教师们的热情没有起初那样高了,尽管情境教学课堂仍显得那么异彩纷呈,可是细细琢磨似乎有效的内容却在逐渐减少。

相关期刊更多

酿酒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科学院

广西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