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利用肥皂膜做声学实验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初中物理重要的探究活动之一,现今生活中洗衣粉随处可见,洗衣粉掺水后吹成肥皂泡,至今仍是小朋友们难得的乐趣,用它还可以作为舞台上产生效果的道具,为丰富表演做出了很多贡献。本人用细金属丝制作了一个带把的直径约3cm的圆环,将圆环在肥皂水里刮过后初中物理论文,制成了一个肥皂膜,用它来做声学实验,较好的解决了传统实验的不足,而且取材方便,不仅可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还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现出声音传播的形式和传递能量的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那么,发声的物体是如何振动的呢?传统的做法是将音叉敲响,然后靠近用细线吊着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状态的变化;或者是将身边的物体如:桌子、文具盒、饭钵等等弄响,以此来观察总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用这些器材只能较好的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至于声音的传播,利用身边的器材只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介质。可是声音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怎样传播,就只能靠比较抽象的方法想象讲解了初中物理论文,这样学生对声音的传播只能获得理性的认识。笔者采用带共鸣箱的音叉和自制的肥皂膜做实验:将肥皂膜对着发声音叉的共鸣箱口(或者其他正在发声的物体),注意观察肥皂膜的运动情况,可以看见肥皂膜在平衡位置附近左右振动,从而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同时也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将其自身的振动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递给肥皂膜。肥皂膜把不可见的声源振动和传播形式可视化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形式,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获得感性的认识。和传统的方法相比既简单,又直观。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能让学生亲自实验观察当然更形象直观些,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声音具有能量

把肥皂膜对着发声音叉的共鸣箱口,或者其他正在发声的物体,都会看到肥皂膜在左右振动;而当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或者肥皂膜离开发声的物体时,肥皂膜的振动都会静止下来。因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因为肥皂膜的振动是由声源(发声的物体)振动,通过空气这一介质传播引起的初中物理论文,由此也可以表明:声音具有能量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3、声波纵向传播

我们知道:常见的声波是由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做介质传播的。用肥皂膜不仅可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还可验证声波是纵波。具体方法是:先让肥皂膜平面与声波传播的方向垂直放置,可清晰地看见肥皂膜前后振动;而在同一位置将肥皂膜平面沿声波传播的方向水平放置时,无论声源振动如何激烈,振动时间有多久,却始终看不见肥皂膜的振动,可见声源振动的方向与传播的方向一致。根据机械波与纵波的定义,可以断定:声波是机械波,且是纵波。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第2篇

学生心理封闭的成因:自身影响、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学校影响。学生心理封闭现象的矫治策略:提高认识,正确面对;多方了解,及时发现;全面分析,对症下药。总之,我们对学生心理封闭现象,要细观察,慎思考,勿急躁,少训诫,重疏导,多激励,多管齐下,努力矫治学生心理封闭现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学生心理封闭的存在

案例1:学生小茹出身于干部家庭,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异,可老师和同学就是不喜欢他。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几分骄傲得意的神情,平时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与人相处时总是以教训的口气说话,令人难以接受,而且稍有不如别人的时候,顿生妒忌,把别人贬得一文不值,还会采取一些不适当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虚荣。比如有一次科学测验后,他知道自己错了两道题,最多也只能得七十来分,这对在班上经常拿三四名的尖子来讲,简直是无地自容。为了不失自己的面子,他趁老师不在办公室的机会,偷偷地翻阅了试卷,他竞然就把自己的试卷抽出来带走,并偷偷地撕毁了。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发现后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可他死不认账,并粗暴地顶撞了老师。

案例2:学生贾珍自述:我是一名初二女生,与一男生同桌。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什么原因,上课时,我的视线既看到黑板上的字,又看到同座的男生。我感到不安,害怕老师和同学们会发现这一举动,给人留下轻浮、品德不好的印象。所以,上课时非常紧张,头不敢多抬,一上课就感到头痛脖子酸。后来我找借口换到与一女生同桌,但渐渐地又与以前一样了,我的视线又分岔到前排的男生身上,所以,我比以前更难受。因为怕被人误解,我尽可能少与别人讲话,特别是跟男生。从室外到自己的座位,要经过一个过道,两边都是男生,每次我都紧张得快要窒息。我肯定老师发现了我的这一举动,也许现在同学也发现了,可我没办法,只能一个人偷偷地哭泣。我的学习成绩越来越糟糕,我觉得对不起父母,但是我没办法跟别人讲清楚,而且也没办改变别人对我的误解。

上述现象并非个别现象,有些教师往往将此与学生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诸如“不思进取”、“品行不良”等等。其实在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根源——心理封闭。

所谓“心理封闭”,是指主体对外界刺激感受不敏感或有意回避;不能将内心感受认知主动、准确的反映到外界,或故意不反映的现象。

学生心理封闭现象破坏了学生主体与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此,就其危害、成因及矫治策略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学生心理封闭的危害性

1、造成学生学习活动低效。学生对外界信息不吸收,内心认知不向外显示,认知体系不能得到新认知的填充,内心没有新旧认知的碰撞与整合,知识结构优化进程缓慢。

2、影响学生的进取心,不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心理尚未发育成熟,长期心理封闭,就会形成潜在习惯,凡事不积极面对,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久而久之,足可影响一生的生存状态。

3、影响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提高。长期心理封闭,使学生看不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不能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心理得不到发展,潜意识认为自身能力低,对学习、生活失去自信。从而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对他人产生较强依赖性。

4、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存在心理封闭的学生,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对周围环境的正确认识,看问题不全面。与此相对应,他人对其也缺乏了解,难以与其融洽相处。从而造成存在心理封闭倾向的学生与周围不协调,产生不良心理反应,把自己独立于集体之外,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学生心理封闭的成因

1、自身影响。首先,缺乏认识,动机不明。对学习目的的社会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激发和启动起强烈的学习欲望,缺乏明确的追求目标和鲜明的独立学习倾向;其次,情感不良,处事消极。因个人内心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成就感不强,而缺乏学习热情,消极对待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虚荣、高傲、自负、妒嫉,对他人不友善;其三,意志薄弱,信念不强。缺乏克服困难和超越障碍和毅力和信心,不能调节和控制因外界阻挠、讽刺、打击而产生的消极情节绪,对学习缺乏持久和深入;其四,兴趣贫乏,动力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因深入不足而内心没有愉悦体验,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缺乏探究新事物的动力;最后(另外),性格孤僻,不善交往。看不到自身的优点,自惭形秽,自卑感较强,缺乏个人主见,不能以充沛的精力完成相关任务,或自负、孤僻、偏执,不能理解他人,群体协作观念不强,交往面较窄。

2、社会影响。一方面,当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往往将学业成绩作为优胜劣汰的唯一标准,这种情况迫使人们片面关注学生成绩,从而给学生造成巨大学习和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社会上“明哲保身”、“不求有功”、“言多必失”等消极处世思想也从不同渠道影响学生。

3、家庭影响。家庭影响主要来自于学生家长:第一,认识不足。过度关注子女成绩而忽视其内心感受,期望过高,不切实际;第二,方法不当。封建家长作风严重,不能与子女平等相处;家庭缺乏民主气氛;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缺乏信任,反复无效唠叨;第三,关爱过度。包办子女的生活,袒护缺点,造成心理依赖、脆弱、承受能力差,性格偏激,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性和协调性;第四,了解不全。缺乏与学校沟通联系,不注意观察子女心理反映和发现子女心理问题,不能综合了解子女各方面情况。

4、学校影响。学校影响主要来自对学生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不够,能力不足、信心不强、管理不善。

四、学生心理封闭现象的矫治策略

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故在这里仅从教师角度来谈对学生心理封闭现象的矫治策略。

1、提高认识,正确面对。一方面,由于心理封闭现象的特点,往往使教师误作为学生道德品质问题来处理,收效甚微,甚至加剧学生心理封闭程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长效性,树立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观念,加强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认识到心理封闭的危害性。另一方面,心理封闭现象是学生在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偏差,并不是无可救药。因此,对学生心理封闭现象既不能轻视草率,也不能谈之色变。

2、多方了解,及时发现。首先,教师要深入实际,融入学生群体,多方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家庭和个性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争取家长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在有关方面遇到的困难,让师爱阳光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其次,破除“师道尊严”思想,放下架子,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戒备和感情隔阂,赢得学生信任,使学生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倾心交流。再次,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生换位思考,注重学生内心感受;理解学生,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

3、全面分析,对症下药。在多方了解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学生心理封闭现象形成原因,选准突破口,对症下药。

第一,晓之以理。帮助学生分析在学习、生活、交往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难及其产生原因。完整充分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解除他们心中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心封闭的危害性及改正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纠正自身心理偏差。

第二,动之以情。创造和谐、宽松的教育教学气氛,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体现人文关怀,引起学生感情共鸣。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便有可能唤醒学生沉睡心灵,点燃学生奋起火花,使学生终身勤奋不懈,积极乐观进取。

第三,导之以行。当学生产生了强烈改正欲望,但限于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寻求不到恰当方法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矫治策略。如有意识磨练自己,提高自身意志力;多与他人交往,多参与集体活动,学会团结协作、理解他人、与人和谐相处;发展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学会相信自己,克服自卑与依赖心理;学会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学会调整自己,适应变化等。

第四,持之以恒。学生心理封闭现象的矫治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认识到其长期性,制定详细系统的矫治计划,并督促学生认真执行,不断调查,逐步完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随时记录,不断总结,掌握学生心理封闭特点和发生发展规律。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坚定信念,常抓不懈。

总之,我们对学生心理封闭现象,要细观察,慎思考,勿急躁,少训诫,重疏导,多激励,多管齐下,努力矫治学生心理封闭现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动态问题 三重生态 理论引用 尝试教学 初中数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三重生态”理论中得到的启发运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析初中数学动态问题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三重生态”理论的阐释及对教学的启发

在“三重生态”理论阐释中,其主要包含三个动态因素,即自然生态、类生态及内生态。所谓自然生态就是维持每个人生存的物质资料,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所谓类生态就是人们生活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内生态则指的是每个人内心得以栖息的居所。专家认为:每一个不同的生命体都处于三重生态的相互作用中。综合来看,自然生态和类生态最终反映内生态,并通过内生态表现出来。其实,课堂教学也在三重生态关系的作用下呈现不同面貌,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各异的。

“三重生态”理论应用于几何数学则表现为用运动的观点看图形的变化,具体特征为探索点、线段、面或几何图形运动中的规律,这些元素在变化过程中相互转化,最终实现有机统一,科学阐释数学问题由“变”到“不变”、由特殊到一般及变繁为简的辩证法思想。这种理论涉及数学领域的概率论、几何等众多知识,并蕴含数形结合、函数方程、有效转化等极其重要的数学思想,因而此类问题更具综合性和开放性。由于此类包含动态思想的问题符合新课改的课程要求,因此数学问题中设置动态问题是数学考试中考查学生数学思维的重点。素质教育崇尚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上述提到的初中数学中的动态问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本文将以“三重生态”理论为基础,多角度阐释解决上述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而研究这类问题的有效教学策略,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找准教学方向,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较高的解题素养。

二、利用“三重生态”理论尝试解决初中数学动态问题的教学策略

从长期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解决动态性数学问题没有比较成熟的思路,考试中这类题目的得分情况不是很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此类题目本身难度系数较高,二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三重生态”理论没有得到恰到好处地应用,在师生中没有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自然生态元素作用不明显。

数学动态性问题重在描述题目中涉及的基本元素的变化和运动过程,为了让学生能直观清晰地理解各项元素的变化规律,我们需要在学生脑海中创设具体的情境。

2.类生态元素作用不明显。

在解决动态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通常会陷入一种固定的、单一的模式,即对学生的思想培养缺乏一定的关注,从而导致学生形成思维惰性,习惯按照同一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如果学生接触的题型种类有限,这种思维定势将更明显,当遇到新题型时,思维转换速度和敏感度都将急剧下降。尤其对于一些需用新方法解决的“旧问题“,学生通常会根据以往习惯和模式解决问题,以至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懒于深究问题背后的原理。类生态元素未发挥良好作用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即学生并未用心体会点的运动和变化规律,也没有认真分析动态数学问题的实质,从而只能按照既有经验思考和解决问题。

3.内生态因素作用不明显。

内生态因素主要表现为学生觉得所学内容很有难度,且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学生所做的习题往往是一大堆字母、图形、数字的组合,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应在设置题目时,选择趣味性叙述方式,并尽量让学生在解题中体会成就感,让其意识到所学内容是很有意义的。

三、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1.深入理解动态型问题,发挥自然生态元素的作用。

尽管动态型问题复杂多变,但有其自身规律,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两大规律。

(1)无变量条件:无变量元素的问题基本都是较简单的几何问题,运动变化形式基本围绕点、线、面展开,主要考察运动中的规律性。例如,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问题时,在无变量的前提下,解题方法都相对简单和固定,主要采用相似或全等等规律。

(2)有变量条件:如下图:P在等边三角形ABC的AC边上运动,AC=6,P从点A向点C运动,Q是CB延长线上的一点,以同样速度由B向CB方向运动,过P作PEAB于E,连接PQ交AB于D。当∠BQD=30°时,求AP的长。

此题主要运用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点,根据题目已有条件,易判断出∠QPC是直角。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当∠BQD=30°时,QC=2PC,设AP=x,则可以得出方程:6+x=2(6-x),解方程即可。可以看出引入变量元素后,题目变成综合型。综合型问题通常包含函数、几何等多个知识点,因而难度系数较前者大,考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应具备综合型思维。

深入解读题干要求,合理分析图形,应成为学生解决动态数学问题的必要步骤,这是对“三重生态”中自然生态元素的科学注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题目要求,并从中探索出一般的规律性东西。学生需要重点理解的因素有:图形中运动的元素、运动的特殊点,进而将其转化为一个点的特殊运动过程。

2.引导学生体会解题思路和数学思想,发挥类生态作用。

在具体指导学生时,要确保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避免“背答案”。只有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思路和数学思想,才能彻底掌握这一题型。

如初中数学动态型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提高内在修养及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两方面的能力。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多寻找一些需要运用到这些能力的题目,开展针对性训练。

如下图,在正方形ABCD中,AB长度为6厘米,M点从A点出发以单位速度沿直线向B点运动,与此同时,点N也从A点开始运动,运动路线为AD―DC―CB,速度为6cm/s。设AMN的面积为y(cm■),运动时间为x(秒),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摇?摇?摇?摇)

许多学生见到这种问题就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运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两种方法是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的,由题目易知,从N点正好能走完折线AD―DC―CB,根据分类讨论思想,可将AMN的面积计算情况分为,在AD、DC、CB三条线上的三种情况,并根据数形结合的思想,写出每种情况下AMN的面积计算公式,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内生态元素作用。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使他们感受到动态问题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

如这道题我用两个小虫子代替P、Q点,这道题立马变得有意思:两个小虫子小P和小Q同时发现了A点的实物,此时,他们与食物的位置呈三角形ABC,小P离食物的距离是20cm,小Q离食物的距离是12cm,已知小P的速度是3cm,小Q的速度是2cm,请问两个小虫子立即沿最短路径奔向食物,问:小P和小Q何时与食物成等腰三角形。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使得整个题目令学生眼前一亮,解题过程变得趣味化,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意识到所学的内容是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活动应将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作为重要考量,而不是单纯地说教。“三重生态”理论中内生态元素是其他两种元素的落脚点和归宿点,意味着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最后都是以服务学生、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出发点的。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明白教师担负的职责是多么重大,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并获得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是多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方法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会正确、准确地表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由于受到语文考试形式等诸多限制,广大教师及学生重视语文读写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针对以往的不足,新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强调了语文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中“口语交际”和“写作”的重要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期以来,部分教师并没有把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这显然是片面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信息的传递需要人们用最恰当、最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说话能力直接影响思想表达、交流的效果。会说话的人做事效果好,事半功倍;不会说话的人做事容易出错,事倍功半。培养说话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为了让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教师一定要尽量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如何把想说的话说得清、说得精、说得好、说得巧,需要进行严格有效的训练。从学生自身情况看,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他们的思想开始成熟,知识日益增多,情感更丰富。他们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获得肯定,渴望自由表达,对社会人生万事万物充满好奇,这些都为教师训练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供了便利。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相应的“口语交际”训练,对说话从内容、中心、条理、态度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必须抓住初中阶段这个训练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期。

二、有效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一)创造适宜学生表达的口语环境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更适合阅读教学,不适用于口语课。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视频、音频资料,用图文并茂、有声有色、鲜活生动的实例,创设适宜的话题情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才能认识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课前应明确课堂的训练任务,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讲解训练要领。在此基础上,要上好口语课,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如果还像以往那样,教师站在讲台前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举手起立发言,就会使学生产生正式严肃的感觉,不利于口语表达。口语训练应该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改变课桌椅的摆放方式,围成一个圆圈,或者围成几个小组,教师走进学生中间,坐在他们身边,有意识地营造聊天似的氛围,既能有效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口语训练的内容应和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密切相关,多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乐于探讨的话题,更能激起他们口语表达和交际的欲望。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不用多作点评,这样既可以增强他们说话的勇气,又可以改变他们不想说话、怯于发言的心理定势。还应鼓励学生做评委,倡导实话实说、畅所欲言,从而推动口语训练的有效进行。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口语学习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改变课本是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的现状,克服目前语文教学中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语言本就在生活中运用,可以说,口语训练天天有、处处有。无论课堂上下、校内校外,学生都能开展口语训练,只是平时的语言交流随意散乱,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口语训练。如课前演讲、即兴讲话、采访、讲故事大赛、辩论会、故事接龙、主持班会课、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甚至常规的课堂发言都是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优秀辩论赛视频、高规格的新闻会、优秀电视主持人的录像资料,总之,要通过各种方式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长期熏陶,学生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表达能力必会逐步提高。比如新接的初一刚开学,笔者就规定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每节课前留三分钟进行“课前演讲”。内容十分宽泛,可以是介绍一个稍有难度不太常见的成语及故事,也可以是告诉同学最近看到或听到的一则新闻,或者是向同学推荐一本精彩的书,等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演讲。实践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基本能认真准备,更重要的是给了大部分学习成绩一般、平时鲜有“抛头露面”机会的学生以当众说话的机会。虽然很多学生站在讲台前表情不太自然,“演讲”很紧张,但是毕竟得到了口语训练的机会,跨出了第一步。事前的资料搜集筛选,用心的脱稿准备,讲台前的勇敢演讲,对他个人而言是一次有益的训练,对其他学生而言也是一个积累知识的机会。

(三)传授口语表达的实用技能

初中学生大多缺乏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深受家人宠爱不懂“察言观色”,口语交际时不考虑说话的对象情境、方式方法,有时直言不讳甚至出言不逊,表达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因此,给他们传授一些口语表达的技巧方法显然非常重要。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在与人交谈时,要注意诚恳大方、自然得体、友善平和。倾听别人说话时,要专注耐心、抓住要点、理解意图。讨论发言时,要口齿清楚、用语规范、积极主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讲述时要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表达明确、举止自然。在具体口语训练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以下方法。

1.巧用修辞,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

在口语交际中,人们不可能都用书面语,为了让交际对方更好地理解接受自己的观点,语言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应尽量多用一些修辞,如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

有一次,记者采访《白鹿原》的作者实:“您是如何面对创作之路上的困难的?”这个问题很笼统,一个作者要创作出皇皇巨著,其间遇到的困难、付出的心血很难用几句话简单概括。实如何回答呢?他答道:“我觉得,人面对困难时应该像水一样流淌。水遇到大山,碰撞一次后,不能把它冲垮,不能越过它,就学会转弯,绕道而行,借势取径。记住,困难的旁边就是出路!就是机遇!即便水流动过程中遇见了深潭,即使暂时遇到了困境,只要我们不忘流淌,不断积蓄活水,不断奔流,就一定能够找到出口,从而柳暗花明。”实如果大谈困难险阻,回答也许就没有这样精彩生动。他巧用类比,把写作路上面对的困难比做水的流淌,形象生动地激励人们面对困难要无所畏惧、不断努力,坚韧顽强地寻求出口,走向成功。深入浅出的比喻充满哲理,引人深思,不愧是文学大家。这样的口语表达不艰深晦涩,通俗易懂,很好地达到了口语交流的目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巧用修辞,提高口语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善于提炼,使语言表达要点突出。

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某人发言滔滔不绝,但听众云里雾里,不知道他的重点是什么,或者站在你面前谈了半天,还没明确他想表达什么。所以,口语表达时,应该善于提炼总结,突出表达的重点和要点。只要是自己真实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就应该在口语交流中鲜明突出。这不仅可以节省交流时间,更可以提高说话者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说话要点突出的人就是智慧的人。如何使要点突出?一方面学会精练语言,可有可无的话可以删去,另一方面,要围绕要点组织语言,而不是面面俱到,以致淹没了重点。

3.活用实例,使语言表达真实有力。

说一万道一千,不如举个好例子。事实甚于雄辩。如果在交流中,道理讲得太多,那么无论说话者议论得多深入详细,往往不如适时抛出一个真实例子有效。特别是当遇到交流的对方文化程度不高时,说话者更应避免多讲道理,适时列举一些鲜活生动的具体事例,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改变方式,使语言表达中听服人。

国画大师傅抱石的女儿从小就怕学古文,她母亲很着急,就责备她:“你连这些都不会,将来遇到更难的,怎么学得会?这些你不学也得给我学!”女儿不理母亲。傅抱石就把女儿叫进书房,几分钟后,她高高兴兴地捧着一本《古典作品选读》看了起来。母亲很疑惑,去请教。傅抱石说:“我对女儿这么说,古文虽然难,但你学会了,将来遇到更难的,就都容易了,不信你试试看。”其实,夫妻说的内容差不多,但表达的方式不同,母亲只有责难、讽刺和强迫,而父亲的话里充满了对女儿的鼓励、引导和期待,自然效果更好。说话方式很有讲究,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要善于捕捉交流对方的心理,采取最合适的方式交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把它运用于日常教学中,用耐心、爱心、细心引导、鼓励学生,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感觉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学习没有兴趣,导致物理成绩不理想,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得知,其实学生并不是真正讨厌物理学习,而是没有真正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应在物理教学中重视物理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做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物理成绩,并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际。

1、鼓励学生多动手,通过积极参与带动理性思考。

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旧是不完善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感官认识,学生更为感兴趣的还是亲自的动手操作。因此在物理课上应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尽管开始的时候学生操作的目的性还不是很明确,但是我们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物理学习水平的关键,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物理规律和原理。这样掌握的知识不仅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而且乐于参与这种有趣的课程。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自己不懂得事物存在好奇心,而且这种好奇心会伴随事物的惊险性刺激性而增加。例如在讲天体运动这一节课时,先通过多媒体放映一段发射神舟六号飞船和宇航员太空行走的录像,教师在提出相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先不给出正确解答,带着问题学习本节知识,学生为了满足其对事件的好奇心初中物理论文,会认真听讲并且认真思考,教师一定要在本节课给出问题的正确解释,否则学生的兴趣会打折扣的。

3、把物理实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利用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同学不爱学习物理就是觉得物理没有用,和生活实际相差太远,这样时间长了也就失去了其进一步学习物理的积极性cssci期刊目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以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并取得一定的实效性,使学生具有成就感。这样一方面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知识很有用自然会更加用心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我们农村很多家庭都在自家院子外安装一个门灯,但是门灯的开关却是问题。因为一个开关控制一盏灯人走灯灭,晚上经常是摸黑开灯摸黑进院,造成一定的不方便。在电学的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于“楼道灯”原理的学习,了解到这种电路原理,对于农村的门灯同样使用。因此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家庭的门灯进行改装。这样自己的学习成果应用到实际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好评,自然也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有效利用多媒体,通过大量丰富的事例丰富学生的视野。

物理课堂上很多物理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甚至很多高新技术很多同学都没有听说过。通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多种多样的新技术,使学生对于这些新技术有所认识和了解,才能进一步对其产生兴趣。而且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科目,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弥补了课堂实验的不足。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这既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同时也是物理学科的优势,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这一优势,吸引学生投入到物理的学习当中。通过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于物理兴趣增加了,自然物理的教学效果也会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