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术后护理论文

术后护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术后护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术后护理论文

术后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36~73岁,平均54岁。其中左肝癌5例,右肝癌3例,癌肿最大3cm×2cm,最小1cm×1cm。

2护理

首先了解术中情况,如病变大致性质、麻醉方式、手术切除范围、术中出血量以及输入液体的质和量。

2.1术后观察与护理手术后6h内,取去枕平卧位,吸氧,氧流量3~4L/min,吸氧48~72h,妥善接好腹腔引流管、双套管、胃肠减压管、保留导尿管。腹腔双套管一般用于腹部手术,创面大、创腔渗液多,能够及时引流,以免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膈下脓肿,护理要点:(1)保持通畅,根据患者需要调节负压(0.02~0.06mPa),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堵塞及脱落;(2)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及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如每小时超过200ml,且引流管温暖或者8h超过400ml,应高度怀疑有活动性出血可能;(3)双套管内管接负压吸引,外套管露出皮肤用棉垫覆盖,且每日消毒更换;(4)如内套管堵塞,可用20ml生理盐水缓慢冲洗,仍不通畅者在无菌条件下更换内套管;(5)更换引流瓶,每日1次,倾倒引流液等注意无菌操作;(6)置管3~4天,如腹腔引流液颜色较淡,24h量<20ml,腹部无阳性体征可予以拔除;(7)外套管接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16万u,每日更换,根据引流量的多少进行倒立冲洗次数,每个班次可进行倒立冲洗1~2次。

手术后6~24h,清醒时取半卧位,微闭双目,用鼻深呼吸,指导患者上肢―肘关节―肩关节屈伸运动及下肢趾端―足趾―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屈伸、内翻、外翻运动。每日4次,每次10遍。术后第1天(24~48h)在第一阶段上加大活动量,并增加活动项目,取半卧位,增加扩胸运动,每日2~3次,每次5遍,伴咳嗽可由他人协助翻身,轻叩背部每2h1次。术后第2天(48~72h)指导患者主动活动四肢,每2h1次,每次5~10min,如年老体弱或无法下床活动,应对其进行抬臀训练,方法是两腿屈曲,两手臂撑床,反复抬臀,每天50~100次,逐渐增加次数,直至通气。这种方法对于其他如胃、胆管、胰手术都可以采用,对促进肠蠕动,早日通气,预防肠粘连有很好疗效。术后第3天,拔除双套管,嘱患者坐于床边,双腿下垂,主动活动四肢、头颈部关节和肌肉,酌情在他人扶持下行走,注意防止感冒加重病情,练习下床活动应从床边站立开始,逐步扶床行走,每天2~3次,每次15~20min。

2.2呼吸道护理由于手术创伤大,膈肌抬高,呼吸运动受限,患者如出现咳嗽、咳痰困难,可给予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雾化吸入后及时给予翻身,轻叩背部,指导患者双手按压切口,深呼吸咳嗽,鼓励将痰咳出。

2.3心理护理由于手术切口与引流管的摩擦可产生疼痛,对患者肉体上造成痛苦,遵医嘱给予镇痛泵持续使用,并观察记录用药效果,可根据患者心理、文化素质进行心理疏导,给予精神安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咳嗽、深呼吸用手按压切口,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来回移动所引起的疼痛。

2.4饮食护理一般禁食3天,肠蠕动恢复后,给予全流半流普食。由于肝功能减退,食欲不振,营养状况较差,应给予营养支持,患者能进食时,指导患者选择一些高热量、适量优质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钠、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为基本原则,避免生冷及硬性食物,定时测量患者体重,以了解营养状况。

2.5清洁护理因引流管、保留导尿、营养不良及痰液过多可以成为感染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皮肤护理,每日用温水擦洗全身数次,保持口腔及会清洁,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每日更换床单及病号服一次。禁食期间加强口腔护理。换药、治疗、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切断感染途径;保持各引流管通畅,腹部无阳性体征,引流量<5ml时,及时拔除引流管,以预防感染;叮嘱患者及家属不可随意揭开纱布,用手触摸切口,以防污染。更换各引流管时,一定要用稀碘酊棉签消毒,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密切观察术后5天内体征:有无出血点、紫绀及黄疸,观察伤口渗液、渗血情况,监测患者尿糖、尿比重、尿量。合理安排输液顺序,为患者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3康复护理

患者因肝叶切除,应密切观察意识状态,有无精神错乱,自我照顾能力降低,性格及行为异常,饮食禁用高蛋白饮食,给予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保证水、电解质和其他营养的平衡。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术前清洁肠道,可以减少血氨的来源,消除术后可能发生肝性脑病的部分因素,术后间歇给氧3~4天,以保护肝细胞,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

此外,少数肝叶切除术后患者由于腹腔引流不畅,可造成肝创面的局部感染,导致继发性出血的发生,术后亦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应严密观察患者消化道症状,如呕吐,应观察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和性质,必要时做隐血试验。

术后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手术后护理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常于40岁后起病,女性较多。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病[1]。对这两种疾病药物和局部神经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我科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3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和10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后经过精心护理,均获较好治疗效果,现将术后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三叉神经痛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36~70岁,平均52.2岁。患侧位于右侧21例,左侧14例;病史1.7~23.0年,平均8.1年;Ⅰ、Ⅱ、Ⅲ支痛者8例,Ⅱ、Ⅲ支痛者27例。面肌痉挛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22~61岁,平均45.6岁。患侧在右侧3例,左侧7例;病史1.5~20.0年,平均6.8年。经MRI检查可见神经血管异象,表现为神经变形、移位及压迹,并排除颅内占位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疼痛或痉挛[2]。均经过药物或其它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而行微血管减压术。

1.2手术方法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侧卧位,头前屈并抬高20°,于患侧枕下乳突后作长约6~8cm直切口,骨窗开颅,直径约3~4cm,长达横窦,外侧至乙状窦边缘。“K”形切开硬脑膜并悬吊之。显微镜下锐性打开桥池侧翼或小脑延髓池侧方的蛛网膜,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以显露手术视野,仔细分辨三叉神经或面神经,从神经根部向远端锐性分离,解剖三叉神经或面神经周围的蛛网膜,探查和寻找三叉神经或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压迫。在动脉与脑干和神经之间放置Teflon棉片,用生物蛋白胶固定,确定无出血后,严密缝合硬脑膜、肌肉和皮肤各层。

1.3结果3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30例(85.7%)术后当日止痛,2例(5.7%)疼痛逐渐减轻,3例(8.6%)疼痛无改变。10例面肌痉挛患者中,8例(80.0%)术后痉挛消失,2例(20.0%)减轻。45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8.9%(40/45)。住院天数8~25d,平均12.6d。随访2.5~3.7年,平均3.1年,无复发病例。

2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①生命体征观察。该手术部位深且毗邻脑干、小脑及多根颅神经,因此,术后入监护室24h内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及伤口引流状况,警惕颅内继发性出血,同时严密观察呼吸变化,注意有无脑干受压症状[3]。本组术后无再出血及意识障碍病例。②护理。全麻未醒时,予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清醒后取半卧位,利用脑部重力作用压迫止血,以减少出血,防止脑水肿。③饮食护理。术后清醒6h后,先试饮少量水,患者无误咽、恶心、呕吐时,再予流质饮食,并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术后2~3d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为普食。④其他。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观察耳、鼻腔有无异常流液现象,一旦发生,及时汇报医生处理。本组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发生脑脊液漏,给予半卧位,并及时通知医生,加强抗感染、对症治疗,于术后第5天停止流液。

2.2并发症的护理

2.2.1头痛、眩晕、呕吐:因术中吸除大量脑脊液,加上术后颅内渗血刺激导致脑脊液分泌减少,术后患者有头痛、眩晕、呕吐等低颅压的表现。全麻清醒后,有头痛、眩晕、呕吐症状者给予平卧位或头低位。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输注,必要时给予氨氛待因或爱茂尔可升高颅压。本组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和1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发生低颅压症状,经过对症治疗3~5d症状消失。

2.2.2口唇疱疹:患者可出现口角或三叉神经分布区疱疹伴疼痛,可能是手术致三叉神经抵抗力下降所致。疱疹因疱膜破裂而形成糜烂或继发化脓性感染,严重者引起带状疱疹性脑膜炎,愈后差[4]。因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采用1%甲紫涂抹患处,涂抹药物时动作轻柔,避免水泡破裂。按医嘱口服B族维生素,必要时给予抗病毒药物,一般3~7d疱疹消退,局部残留色素沉着。本组1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发生口唇疱疹,经过对症治疗,精心护理,均治愈。

2.2.3面神经麻痹:本组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2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面部麻木感,无面瘫。给予局部按摩、保暖、促进血液循环,因面部感觉减退,残留食物易存在于颊部与齿槽间,且咀嚼时颊黏膜和舌易被咬伤而发生溃疡。因此,应及时清除口腔残留食物,嘱患者进食后漱口,且进食时细嚼慢咽,防止咬伤,预防溃疡发生。本组2例面肌痉挛患者角膜反应减退,应用眼罩保护,定时涂抹抗生素眼膏,无角膜溃疡发生。

2.2.4外展神经暂时麻痹:本组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外展神经暂时性麻痹,可能是术中分离三叉神经根周围蛛网膜,牵拉或触碰外展神经所致。表现为患侧眼球不能外展,视物重影。患者出现复视时易出现紧张不安的情绪,耐心向患者解释出现复视的原因,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心理。遵医嘱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协助患者热敷眼部,嘱其尽量闭眼休息或双眼交替休息,必要时用眼罩将患眼遮挡。本病例于术后第10天恢复正常。

2.2.5耳鸣、听力下降:本组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患者各有1例术后出现耳鸣及听力下降,可能是手术操作影响面神经、听神经和供血动脉而出现听力损害。护士需做好其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必要时提高说话的音量或在健侧与患者交流,护理人员同情、关心、爱护患者,使患者感到温暖。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访半年听力恢复,但面肌痉挛患者随访1年后患侧听力完全丧失。

3讨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手术开颅部位相同,减压神经相近,因此术后并发症基本相同,护理内容基本一致。小脑桥角解剖结构复杂,汇集着从基底动脉所发出的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迷路动脉、桥支及其分支静脉,还有个别从椎动脉直接发出的小脑后下动脉等。而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患者局部神经和血管多呈异常形态或走行,因此,手术易损伤血管造成神经受压。其术后并发症包括残余痛、口唇疱疹、面神经麻痹、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麻痹、耳鸣、听力减退、后颅窝血肿、术后脑积水、枕部麻木、共济运动障碍、癫发作等。但多数并发症比较轻微,几乎无手术死亡病例。所以,此类患者的护理问题易被护理人员忽视,从而导致护理质量降低。三叉神经从脑干发出,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此处血管、神经密集,由于血管对神经的压迫,术中及术后可能会影响脑干,引起心跳、呼吸的改变和继发性损伤昏迷,因此,护理上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细致认真地观察病情,给予系统、完善的术后护理,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等.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8,121.

[2]赵虎威,高国栋,赵振伟,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2):封三.

术后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手术时间>2h的全麻患者90例,用随机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观察1组、观察2组各30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36岁。其中胃癌根治术34例,子宫颈癌根治术23例,乳腺癌根治术16例,直肠癌根治术11例,结肠癌根治术6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详见表1。

表1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x±s)

注:三组间比较,P>0.05

1.2方法常规组30例,采用术后自然复温,寒战的患者可加盖棉被。观察1组患者采用热水袋保暖,即在患者去手术室后2h,于原床铺置80℃热水袋2个,分别置床中上及中下1/3处的盖被内,患者回房后将热水袋用毛巾包裹置足底及输液肢体下,直至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观察2组在观察1组的基础上,患者回房后立即换上加温液体静滴。即在患者去手术室后根据医嘱常规准备待输液体,将其置于40℃恒温水浴箱内,患者回房后立即换上此液体。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加快输液速度30min,以后根据体温复升情况适当调节液速。如在30min内体温仍在36℃以下,则将电子液体加温仪置于输液管上,使输入的液体温度在38℃左右,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1.3观察方法患者回病房后立即将测量导线探头插入直肠内距6cm左右[4],观察即刻体温。接心电监护仪,观察记录心律、心率、呼吸、血压,以后每15min观察记录1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观察记录均采用单盲法。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所有数据处理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不同复温方法对体温的影响详见表2。

表2三种复温方法对肛温的影响比较(x±s)

注:三组间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P<0.05;观察组间比较,P<0.05

由表2可见,三组患者术后回病房即刻均处于低体温状态,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5min后观察2组复温较快,与观察1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1组、观察2组与常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3h,三组患者体温均恢复至正常范围,三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仍以观察2组体温较高。

3讨论

低体温是指体温<36℃[4]。术后低体温不仅使患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竖毛肌收缩,部分患者出现寒战、躁动,患者自觉有不同程度的寒冷,而且低体温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低体温出现寒战、躁动能使机体耗氧量增加,心率增快。浅低体温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外周阻力增加,血液回流缓慢,凝血机制紊乱[3]。因此,术后低体温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注意到了引起术后低体温的相关因素,也做了许多努力,但术后早期低体温亦是不应忽视的重要问题。该研究成果表明:患者回房后,为患者创造温暖的卧床环境,及时保暖,采用加温液体静滴,可使术后患者在15min内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可迅速缓解患者的寒战、躁动症状,增加患者的舒适。观察1组单纯用热水袋复温,效果虽不及观察2组,但较常规组明显为优。

该研究同时注意到,在体温复升的同时,其他生命体征如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的偏离曲线同时得到纠正。与此同时,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得到恢复,且随着体温的复升,尿量、引流量增多,有利于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及器官组织功能的恢复。在体温复升的同时,机体的凝血机制得到改善,切口敷料渗血渗液相继停止,有利于切口的愈合。

4小结

术后低体温,不仅使患者感到不舒适,而且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体温复升速度,是术后康复的关键。术后及时、快速使体温复升,不仅使患者不舒适感迅速得到恢复,而且使其他生命体征在短时间内相继恢复正常,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淑月,朱君宁,彭延增,等.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及护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177.

2童幼良,景量.手术病人体温对麻醉后苏醒的影响.麻醉与监护论坛,2002,9(1):41.

术后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腹部手术;卧位;腰肌酸痛

人体长时间维持一种姿势,必定会引起身体某些肌群疲劳损伤发生酸胀疼痛不适。对腹部手术患者来说,术后回病室后仍需仰卧位平躺6h左右,因此常有患者主诉腰酸不适。在开展临床舒适护理研究是对患者的问讯调查发现,腹部术后患者除胃管留置和切口疼痛外,被动引起腰肌酸痛是干扰患者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为预防术后由于这种性疲劳引起的腰肌酸痛,我们对全身麻醉腹部术后患者早期半卧位和传统平卧位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100例,男46例,女54例,平均62岁。其中胃癌28例,胆管结石34例,结肠癌25例,胰腺癌9例,肝癌1例,门高压分流术3例。入选病例术前均无腰疾史,手术时间3h~6h,2组患者术后24h内都未用气垫床。

1.2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患者随机单盲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术后采用早期半卧位或斜坡位,患者回病室后首次血压测量在正常范围,即给以平枕,一个枕头高度7cm~9cm,垫于颈肩部,防止颈部悬空,插高床头30o~45o。对照组按传统方法采用去枕平卧位,3h~4h后待患者完全清醒,麻醉后续作用消失后再给予半卧位。2组患者术后6h后均给予协助翻身。

1.3观察指标术后48h内通过问讯和患者主诉反应观察患者有无腰酸和酸痛程度进行评分。患者手术当天晚感腰酸给予翻身垫枕变换等措施后第2天症状消失为轻度;第2天仍有腰酸经翻身按摩有减轻为中度;主诉腰部酸痛厉害经翻身垫枕按摩热敷等腰酸不能明显缓解超过24小时为重度。

2结果见表1。

表1术后早期两种卧位方式腰酸发生数比较(n=50)

从表1看出,两组手术时间相差不多。实验组早期半卧位术后发生腰酸不适者仅2例,且症状轻,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传统平卧位腰酸发生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O1。

3讨论

3.1术后早期半卧位能调节肌群疲劳因手术不当而致并发症已日渐受到重视,但术后被动引起的不适和所致的并发症还未引起关注。从力学角度分析,人体肌群保持互相平衡与协调,必须维持动力学与静力学的平衡与稳定,过长时间处于同一状态,都可产生累积性损伤。因此,不管站、坐、卧或从事各种工作,都需要随时变换各种姿势,防止一个固定的下持续过久⑴。大手术患者在深度麻醉、机体完全松弛的情况下经历手术,长时间保持一种,已有可能造成身体受压面、受压支点、部分伸展肌束的疲劳和血供障碍。术后如继续维持同种姿势,无疑使这种损伤产生累积,局部损伤区域微血管反应,出现一些致痛物质,产生疼痛。因此,术后早期改变,是阻断这种累积损伤演变的有效措施。

3.2半卧位能使腰肌放松,改善患者舒适度虽然在平卧位时,不受体重影响,脊柱和椎间盘的负荷已降到很小,但因牵连着椎体的肌肉、韧带一直处于伸展位,时间过长,也会产生劳累。手术当日,患者身体衰弱无力,腹部有各种引流管,又因疼痛肌紧张,活动受到限制,身体常处于一种被动,不能随意翻身和自主改变,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肌肉酸痛。半卧位是,髋关节屈曲和膝关节也处在屈曲位。腰椎因腰肌牵拉放松而成平直,这种腰椎的负荷就更小,因此,卧位时,髋、膝关节稍微屈曲是放松腰肌、减少腰椎负荷的重要方法⑵。因此,半卧位比平卧位较耐久,当然,到一定时间后,也必须及时帮助患者翻身,活动关节和改变受压部位。

3.3全身麻醉术后患者早期半卧位的意义和可行性探讨

除上述因素外,患者腹部术后置有多根引流管,术后最佳的医疗是半卧位,早期半卧位能使术后最初6h内手术创面渗出最多的时候得到充分引流。特别对于上腹部手术,可防止膈下积液,同时半卧位有利肺部扩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患者血氧含量,使呼吸平稳,幅度减小,从而有助缓解疼痛。传统的先给以去枕平卧头侧位,是为了防止麻醉镇静药后续作用下患者还未完全清醒发生呕吐窒息和舌下坠堵塞气道影响呼吸。我们经临床长期观察,认为在全身麻醉行腹部消化系统手术患者术前常规需注射东莨菪碱或阿托品以抑制腺体分泌和置胃管减压,只要保证胃管引流通畅,术后6小时内不会发生呕吐,对麻醉抑制较深的患者,口中通气道留置到情形后拔除。因此,术后早期半卧位完全是可行的。

3.4适当卧枕由于手术患者以中老年居多,一般脊柱都有退行性变化,仰卧去枕,僵直的颈部悬空,使头呈过伸后仰位,容易引起颈肩、颈背酸痛。适当高位卧枕,防止颈下悬空,可使颈椎承力减小呈放松,头部左右旋转自如。年轻患者颈部柔性好,去枕平卧呈挺直自然,可待清醒后再卧枕。

3.5护理对术后出现腰酸者,给予薄的软枕垫于腰部,可减轻症状,也可给予按摩、热敷缓解酸痛,帮助患者早日恢复。经临床应用观察,术后采取合适,及时翻身,及时镇痛处理,实施舒适护理,能有效地防止术后腰肌酸痛,减轻患者痛苦,有利于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

术后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我科对12例患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内窥镜鼻窦手术,从术后一般护理到鼻腔局部用药、术后换药和出院指导等多个环节进行护理观察和研究,形成一套系统的护理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8~56(平均38)岁。单侧病变7例,双侧病变5例;术前作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冠状位扫描。

1.2方法患者采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根据术前诊断、鼻窦冠状位CT检查,显示鼻窦病变范围及术中情况,开放相应鼻窦,清除鼻窦病变。

1.3护理方法

1.3.1一般护理患者术毕回病房后,立即了解术中出血情况,观察生命体征,采取半卧位。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主动给予生活帮助和心理安慰,术后24h内用冰袋进行鼻部冷敷,以减少出血和减轻疼痛。鼻腔换药前向患者讲清换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如何配合。患者手术出院后,仍需进行多次鼻腔冲洗和定期换药。科室要做好预约登记。

1.3.2术腔护理由于内窥镜鼻窦手术要开放鼻窦,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和引流,鼻腔创面多,易发生淤血、粘连和息肉再生。所以,术后鼻腔护理极为重要。要及时清除术腔凝血块和纤维渗出物,以保持术道通畅,同时要保护新生上皮。鼻腔填塞物如凡士林纱条、明胶海绵等)应在24~48h逐步抽出。术后起每天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加生理盐水冲洗窦腔。出院后1~周复查1次,及时分离粘连,清除术腔的痂皮、增生的肉芽和小息肉组织,行鼻腔鼻窦冲洗,直至术腔黏膜上皮化。常规给予激素、吉诺通、局部类固醇喷鼻外,给患者服用阿奇霉素次?d,1周服3d停4d,疗程4周以上。大部分患者经6个月的换药,基本可治愈。

1.3.3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主要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如果患者有频繁地吞咽动作,反复从口中吐出血液或血凝块,或前鼻孔有持续血液滴出,应立即进行鼻腔填塞止血。本组病倒中,有2例患者术后前鼻孔持续出血,采用加压填塞止血肌肉注射“立止血”,静脉输入止血药物后,出血停止。高血压患者术前血压控制和术后血压监测也是预防术后出血的重要措施。还要嘱患者进软食,不要挤压鼻部,以免引起出血。另外,观察术腔是否粘连及其他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二、结果

所有病例按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率为88.4%,好转率为11.6%。均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

三、讨论

在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早期,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效果呈下降趋势。而我们采取上述术后系统护理方法后,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这说明,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治愈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手术只是完成了整个治疗过程的一半,而术后随访和术后护理是更为复杂和长期的工作。护理的中心环节是如何保持后鼻腔良好通气和鼻窦引流通畅。

【参考文献】

[1]韩德民,周兵,史剑波,等.经鼻内窥镜鼻手术几项与疗效有关因素的探讨[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3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