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人价值观是什么

个人价值观是什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价值观是什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人价值观是什么

个人价值观是什么范文第1篇

今晚和一位朋友谈到了一个很有争议性的话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她问我何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我的回答是人生观是梦想,价值观是现实,世界观是吹牛

或许,好多人都会觉得我的回答很好笑。

所以我那位朋友也笑了,说“这哪里是什么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呢?”

后来就这样我们进行了很多争论。

我问她“那你的人生观是什么?”

她说“她的人生观是奋斗!”

我问她,你为,什么而奋斗?

她说“人生就是不停的奋斗,为了生活与生存”

然后我说“就是为了美好的生活奋斗嘛!”

她不语…

我继续问“什么是你认为的美好生活?”

她不语…..

我接着说“就是梦想吧!”

她生气了,说“那只是我自己认为的不是真正的哲学,那只是主观唯心主义”

我不否认,那是我的主观唯心主义啊!

难道主观唯心主义不能是自己的人生观理念吗?

难道一定要尊崇书上别人写的那种理念才要成为自己的人生观?

那这个世界,所有人的人生观都会相差无几了,还谈什么个人的人生观。

她说“我没有文化,这是她老师教的,课本上都有背的。”

然后,我从百度上复制了一段出来。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首先我想提出了几点问题,

1、每个人的人生观都能一样的吗?

2、每个人的价值观都能一样的吗?

3、每个人的世界观都能一样的吗?

当然,我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于一每个生存的人来讲,人生观是他们活着的一种希望,是一种追逐的信念。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自己或者对其他事物所评估的价值是不同的,好比讲台上的一段表演,台下的评委不可能评出的分数都会一样,这就是他们每个人心里想要的价值观不同。但是同样一件事上,给出的价值是有一定性的,所以这就是我认为的价值观。

世界观是一种多元化的理解,所以在我的理解中,它就是吹牛。因为这要讲到现实,我不是名人,更不是政客。我只是一个小小老百姓,对世界观本身就没有什么理解性,所以,有人和我谈世界观,那我不是和对方吹牛会是什么

这就是我给她的,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最后,她说我固执,不愿意学习。还说我要多看看有意义的书,不要老看小说!

没想到,又起争议了。

我问她,什么书是有意义的?

她说不上来……

其实所谓有意义的书,也只是她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书。好多人说我的思想会愈加于人,我发现,我这朋友倒是有这样的思想啊!

在我看来,书没有什么好坏,就像文章没有好坏之分。小说里有很强的逻辑性,有很多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看的时候只是去分享别人的成果,从中吸收自己认为值得借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怎么会没有意义呢?

就像有些黄色说,有些人肯定会说“那些书是没有意义的书”

可是到现在又有多少大学在传承性科学的教育呢?

个人价值观是什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这次旅行中,有些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所以在确定目标后,他可以披荆斩棘一路向前,最终到达他所预期的人生目的;而有些人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走向哪里,所以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他盲目向前,一路走,一路蹉跎,甚至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而结果却是碌碌无为,虚度一生。为什么会有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呢?我觉得这和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所谓人生观,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这其中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一个人的人生观基本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一系列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个人的人生观,也就决定了他是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还是卑鄙、狭隘、自私的人。

所谓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基本准则,这个基本准则决定你做还是不做,而这个做还是不做的界定线就是这个人的价值观。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关于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种取向和选择。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是促使人们做事的内部动力,它决定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上所花费的精力的多少。如果一个人认为权力高于一切,那么追逐权力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核心动力;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高于一切,那么一切向钱看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认为快乐高于一切,那么是否有能够获得愉悦感就是这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决定了一个人做不做这件事,和这个人在这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社会化的生活中逐渐培养、发展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等对其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一个人在知识不断积累和经历不断丰富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确立的,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所形成的这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的繁衍生息,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价值观也会不断的变化着。但总的趋势是新的价值观挑战传统价值观,而在各种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新的价值观战胜传统价值观,价值观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谓世界观,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总体的、根本的看法。世界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我们把世界观划分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新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是建立在旧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是对旧的世界观的继承和发展。一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有的态度和采用的方式是由这个人的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科学合理的世界观可以为这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而错误的世界观则会把这个人的实践活动带上歧途。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三者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宽度和深度,一个人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这样的人生观,有怎样的人生观就有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世界观决定了你对世界的认识,从而促进你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与此同时它决定了你对人和社会的认识,也就确定了你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则直接影响到你做每件事,这种行为准则决定了你做还是不做一件事,以及你在这件事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

所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面对现在这个充满了各种诱惑的世界时,更应该要树立世界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的基本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具体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来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权利,但无论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首先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等等只要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责任,然后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取得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都是无可厚非的。再者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常说死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其实生也有终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有些人活着只把利益放在首位,他做所有事情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是否有利,只要有利他就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人即使最后取得成功,他的生也是轻于鸿毛,也是被世人所唾弃和不齿的;而有的人即使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也在默默无闻的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散发着人生的正能量,这样的人即使他平凡无奇,他的生也是重于泰山,也是值得被世人所尊重和敬仰的。

所以说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的人生旅途才有远处的灯塔,手中的指明灯和脚下延伸的路以及披荆斩棘的勇气,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个人价值观是什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7-0042-02

通常认为,企业文化由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精神文化、机制文化(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对于机制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理解,一般不会存在太大疑问。然而,对精神层面文化,或者说,对企业价值观和理念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则五花八门,解释各异。很多企业甚至把价值观理解为某一句口号,或者是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解,或者说是对基本概念的混淆,其直接效果是导致企业精神文化核心内容的宽泛含混,难以操作,无法落实到执行层面。

一、企业价值观的定义

在界定什么是企业的精神层面文化之前,区分两个基本概念非常重要。一个是企业的价值观,另一个是理念。

按照通常的解释,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这个定义等于“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观点”,这并不能解释清楚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况且,信念和态度本身并不属于同一个层面的概念。笔者认为,价值观是认识主体对事物某方面属性(比如是非、主次、轻重、缓急、利害、荣辱等)的基本认定或判断(对事物的一定属性进行识别,侧重于判定或认定),是认识层面的活动。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犹如太极理论之阴阳,数字世界之零一。而理念则是促使产生某种行为的信念或意愿(认为某种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侧重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是信仰层面的活动,其背后是一系列相关的价值判断。

一系列价值观的集合和交融使人们形成某种或几种理念,在这个角度上可以说,价值观主导了理念,而理念反映价值观。必须指出的是,价值观与理念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群体中的单一个体可能存在不同的价值观,但其行为理念可以是一致的。比如,大家都同意“为人民服务”(理念)应当倡导,但并非每个人都认为“为人民服务”是值得的(价值观),于是在行为上表现出一些人很“主动”,而另一些人则多少有些勉强或被动。

由此可见,直接影响企业行为的是企业的理念,而不是价值观。可以这样说,企业理念是企业群体内众多价值观的融合共振后形成的信念和行为取向。价值观通过企业理念间接影响企业行为。理念是可以感知或体验得到的,是相对“有形”的,而价值观则难以接触或感知。

二、企业价值观需解决的五个基本判断

学术界对价值观有很多种描述,也有学者为测量价值观设定了各种模式或“维度”。而对企业来说,一种更直接和更具体的表述模式,对企业开展文化建设的操作和管理更有指导作用。

所谓“志同道合”,可以理解为理念相同或相近的人,一起做事情更容易些。更深一步说,价值观相同或相近的人,更容易沟通和理解,容易形成一致的理念和行事方式。

对一个开放型的企业来说,容许多元价值观念的同时存在是必要的。况且,影响企业行为的直接因素是企业理念而不是价值观,因而企业成员之间没有必要在各个方面的价值观都要求具有一致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没必要对价值观进行挖掘和统一。尽管如此,有五个基本判断是企业必须解决的,因为这五种认识或判断是形成企业主要经营管理理念的最深层的基础。只有这些判断解决了,并且得到了企业成员的广泛认同,共同理念的培育才有基础和保障。这五个基本判断是企业关于组织(企业本身)、关于事业、关于发展、关于利益、关于责任的认识或判断。

1.对组织的判断。对组织的判断是回答企业“是什么”的问题。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是员工在企业内所有行为的基础。作为社会人的员工有组织的归属需求,对组织(或企业)的看法,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决定了员工行为的长期性或短期性。员工对企业的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作为职业场所;二是作为成长平台;三是作为人生归宿。把企业作为职业场所的人把企业视为自己就业谋生的处所,常把自己定位为“打工者”,通常不会太关心企业的长远利益,存在很高的不稳定性,一旦有更好的机会即离开企业;把企业当作事业平台的人会有较高的忠诚度,员工的事业追求与企业发展方向是基本一致的,自己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有些像“伙伴”,但一旦企业的发展方向产生变化而与其事业追求产生偏离,或者其个人发展在企业内遭遇挫折,便退而向前一种状态过渡;是把企业当作人生归宿的人,这种员工对企业具有最高的忠诚度(比如过去国营企业或事业单位的职工),自视为企业的“主人翁”,有很高的归属感,无论企业向什么方向发展,都能尽力调整自己以适应工作需要。企业的任务是选择一种合适的判断并进行长期深入的宣传。

2.对事业的判断。对事业的判断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回答企业的业务与个人意愿或需求是否匹配的问题。鉴于员工对就业压力与个人事业发展机会之间的平衡,对组织从事的业务,员工也有三种不同的基本判断:谋生手段、职业行为和事业追求。谋生手段是最基本的。持有在这种认识的人仅将自己在企业内的行为视为一种出卖劳动力并获得报酬的交易,其需求也较简单,只要有一定的报酬,做什么都无所谓。缺乏较高技能的基层员工容易产生这种认识。受过专业培训的员工多把企业的业务与个人职业生涯结合起来考虑。对事业有强烈追求的员工,会十分看重企业从事的业务与个人追求的相关性,只要符合自己的事业追求,则企业的其他方面可以看得很轻。这与持有第一种判断的员工正好是两个极端。对事业的判断与对组织的判断是相互影响的,有时会重合在一起,有时会互相转化。比如组织从事的业务,如果比较符合个人在事业发展上的意愿,通常会使员工产生较强的归属感;而归属感强烈的员工,也较容易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而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

3.对发展的认识。对发展的看法回答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对发展主体、发展模式、发展节奏的认识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能否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有决定性影响。对待发展问题,不同层级的员工常有不同的认识。在发展主体上,存在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要不要“同步”的取舍;在发展的方式上,有“大、强”或“精、专”的取舍;在发展节奏上,有快速跨越式或稳健渐进式发展的选择。在大中型企业内,通常层级较高的管理者趋向于把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快速跨越式放在第一位,而普通员工则相反。在发展问题上取得各层级员工的共识,是确保企业战略有效实施的第一步。

4.对利益的看法。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企业在配置或分配资源时难免进行取舍。而取舍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便是利益。因而根据什么样的利益原则(对什么有利、谁的利益优先)进行资源配置或分配是企业成长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重大问题。企业总是期望能长久生存和发展下去。站在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利益的安排和处置方式有不同的理解和期待。这种期待的产生受到上述关于企业“是什么”和企业“做什么”的直接影响,并与员工在企业内所处的层级直接相关。对普通员工来说,对利益原则的看法是判断“值不值得做”的问题。

在利益取舍上,通常员工能认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高于眼前利益的观点。在大多数企业,相对来说,中高层骨干都能有较好的大局观,在需要做利益取舍时,长远利益、全局利益优先于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基层员工则不一定。这与社会普遍价值观念的变化相对应,现状上显示出由过去的“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发展的倾向,普通员工更关注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

解决利益取向问题是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如果员工与企业高层之间在利益安排的大原则上不能取得一致,那么再多再好的制度也只是摆设。

5.对责任的看法。责任是解决“谁做什么”,应该“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责任观上,在规范运作的企业,一般员工能认同承担责任是每个人的义务,但对“责任”的认识更多地局限于自身岗位涉及的责任,而不是对整个企业的责任。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对岗位的责任感有本质的差异。前者是观念驱动,其行为表现出对企业高度的忠诚度和负责精神,有很大的主动性和自律性;而后者则更多地注重于本职岗位赋予的责任,是制度驱动型,有某种被动的特征,最常见的描述是“敬业”。两种责任取向会导致不一样的行为特征。前者有较好的主动性和弹性,但管理边界模糊;后者岗位职责明晰、强调责权利对等,但有可能过于僵化而造成缺乏弹性,适应性弱化。企业结合所在行业的业务特点和企业本身条件进行取舍是必要的。

三、关于企业理念

这里简单探讨企业理念方面的实践应用问题。

前面我们把理念定义为某种愿望或主张。作为理念,其中的假设是:这样做了,我们便能成功。但是否能真正成功,谁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要到结果出来后才清楚,所以只能说这是一种愿望或主张。现实中很多企业都按照这样或那样的理念指导经营,但失败的例子还是不少,其中原因很多,这里不作解释。

如果读者有心可以发现,多数企业提出来的“核心价值观”,比如惠普的“尊重每个人”、IBM的“追求完美”、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等,其实是一种愿望或主张,而不是“判断”,换句话说,是理念而不是价值观。即便如此,也并不降低其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功能。实际上,这与我们前文说的“直接影响企业行为的是理念”的观点正好吻合。

目前很多公司提出的“核心价值观”中,不乏“客户至上”、“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等主题,其体现的正是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实际上,这些都是很具体的在市场、人才、科技等职能层面的理念,而不是企业“存在”层面的核心理念。

作为存在层面的企业的核心理念,应站在企业作为社会功能角色的立场,说明“企业从事的事业,怎样使未来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1]。这样的理念才容易让员工认同,让理念变成动力,对工作产生激情。这正是理念驱动不同于利益的最根本之处,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根本目的。

四、结语

对服务型企业来说,制订出一套指导经营管理的理念或原则固然重要,但弄清这些理念背后的价值判断更加关键,因为这些基本价值判断是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能否成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理念可以设计成某种口号,对内对外进行宣传;而价值观往往是一种简单甚至呆板的陈述,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对企业认为最重要的事项进行界定即可。可以说,企业价值观的作用像企业的公司章程一样巨大。与企业战略相比,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价值观比企业战略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这些价值观贯穿企业成长的整个历程,而相对来说,企业战略是短期的、可以根据市场环境而调整或改变。

区分价值观与理念的概念对企业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理清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可以认为,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影响企业战略的定位,而企业理念则服务于企业战略的落地。按照这个原则,企业文化建设就不会是一场务虚的活动,而是实实在在地对企业经营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的实践工程。

参考文献

个人价值观是什么范文第4篇

我们老说投资的事要用女人思维,不能用男人思维。什么意思?第一件事,女人都是终身大事,男人都是娱乐快活思维。你比如说看《非诚勿扰》这种相亲节目,都是女挑男,因为女的正经认真,一见到男的,就把这事与终身大事联系起来。所以选合作伙伴特别认真。但是很多男性思维,总是说先整了再说,这个回头再说吧,该结婚就结婚,男女在对待终身大事的问题上有点区别。所谓终身大事就是要求我们去了解彼此的价值观、性格、出身、背景和身体情况各方面,这是选合作伙伴非常重要的事。

首先价值观这件事挺重要,你会发现今天凡是做得还可以的企业,他们当初都有一些伙伴,这些伙伴最后没有变成发展当中负面的因素,反而是很大的帮助。

我在海南的时候碰到一个故事,突然有一天收到一个短信,说谁谁谁回来了,你愿不愿意见,我说这人21年前卷款潜逃了,怎么回来了?我说行。然后那天晚上就见他,先给我看身份证,再给我看护照,这是什么意思?他说,这说明我现在是干净人,是中国合法的人。你看如果说这合伙人的状态,选的合作伙伴,假设我们6个人有这样的大哥,那故事肯定完全不一样。

在海南实际上还有一些故事,曾经在海口创业的时候,有一波合伙人跟我们一样也是学生,后来这伙人彼此之间搞得特别痛苦,不是你把我送进去,就是我把你送进去,然后你出来我再进去,不停这么循环,最后企业大概火了两三年就没了。

你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实际上跟找对象一样,价值观一定要一致,这样你们两个可以同甘共苦,一直走下去,可以化解很多危机。合伙人价值观一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即使当你们分开的时候,也不影响你们继续做朋友。所以大家对于价值观上的默契,和对是非观点的判断其实是选择合作伙伴最重要的,这和女性一开始对终身大事的思维是一样的。

一开始你要有超出钱的想法,最后挣钱,这是最理想的,而不是上来一开始完全是一个凑合的事,因为你有钱我有关系咱俩先对付弄了,这事最后都会掰,掰不怕,关键是要掰得好看,到最后还能回来见面这是比较好的。所以开始找伙伴这个事,的确在价值观方面需要更多的审视,不完全是你有钱我有关系他有产品最后凑合一块,这可能短时间会好,但是接下来会很麻烦。

如果说讲创业的经验和体会,我现在观察到的很多都是这样。马云他们也是很成功的,十几个人最后做得很好。当然也有不需要伙伴,上来自己一个人做的。昨天我和一个老江湖聊天的时候说这个时代快过去了,今天这个时代创业的人都会有伙伴。20年前我跟刘永好一块做生意,那时候没有人敢做生意,只有非常少的人做生意,这些人慢慢发展到江湖大哥,完全就是一个人,下面一堆职业经理人,他们是这个模式,但是他们兄弟后来也有变化。那时候更多是一个英雄带领一群人,现在更多是几个股东合伙开始做一个事情。

在几个人合伙的时候,整个价值观体系非常分散,价值观这个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它重要在哪儿,非常有意思,重要就在于人和人之间有同又有不同,坐在一块儿聊天吃饭似乎是相同的,一出门思考的事判断的事都不一样,相当于两个教徒,一个基督徒,一个穆斯林,坐那儿说话彼此都知道,你说什么我说什么,你的书我也懂你的字我也认识,但是一出门一个找上帝,一个找真主,完全不一样。

个人价值观是什么范文第5篇

全国老龄工作会议上曾提到六个“老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六个“老有”大体上概括了老年生活。这是因为除了这六个“老有”以外,还可以举出七个、八个“老有”……只是这六个“老有”是最主要的。这六个“老有”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老年价值观问题。

什么是老年价值观呢?传统社会的老年价值观只有一个老有所养问题。退休、离休,关键是一个“休”字,如何解释?查查字典,有两个含义,一是完了,休矣;一是休息。退下来或离职就是休养,离休是简称,全称是离职休养。你看,这不是单纯养老还是什么?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万物生存得那么好,感叹我的一生完了。陶的《归去来兮辞》是他41岁辞去县令回家乡后写的。那时人的平均寿命短,杜甫诗中就讲道:“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过去老年人讲颐养天年。这话怎么讲?颐就是保养,天年就是人的自然寿命。在农业社会,老年人在炕头一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那个时代,老年人唯一的是养生,说不好听的是活命,是等死。什么老有所学、老有所为,那是不可能的。

现代社会的老年价值观与传统社会的老年价值观大不相同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老年人的寿命延长了,健康状况改善了,老年人还有一大段生活的历程。传统农业社会主要是靠体力,老年人体力衰退,难以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现代工业社会主要是科学技术,有些老年人有科技知识的积累,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现代社会的老年价值观是什么?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老年人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年人同中、青年人一样,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要生活得更好,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说人一要生存,二要发展,老年人也不例外。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生存,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就是发展。“六个老有”正是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提出来的。

说到我个人,也有自己的“五个老有”,一是老有所学。读书看报,学电脑。我原来不会汉语拼音,因为学电脑打字,不得不学汉语拼音。二是老有所写。每天打开电脑写作。写作是我的生命,是我的主要生活乐趣。一天不写东西,就觉得时间白过了。三是在写作的基础上有时应邀,去作演讲。四是老有所医。虽然身体不错,但是毕竟都老化了,所以定期去看医生,加强保健。五是老有所练。天天去游泳,坚持锻练身体。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都应该有自己的几个“老有”。

有些老同志觉得,人老了就不行了,吃饭不香,睡觉不好,老而无用了。我并不这样看,我个人感受到发挥最好的时期是在老年。我在青少年时代就参加革命,过去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年过半百才开始转入学术界,转向作学问,大量文章是在年过花甲以后写的,我的大部分学术著作和六本随笔集也都是六十岁以后出版的。出国讲学大都是在年过花甲远行的。当然我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我的运气好,我的机会多。我觉得,不管怎么说,同中、青年人相比,我们老年人没有工作和家庭的重担,可能是一生最好的时期,正如美国学者弗洛姆在《老年化的心理问题》一书中所说:“事实上,老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会。它可能是一个人所经历的最好的时期。因为,老年人用不着为谋生而发愁,他免除了失业的焦虑之苦,他摆脱了那种以优越感来鼓舞自己的需要。”